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四月 23rd 2024

Interesting Sites

Insider

Archives

梅中阁随笔|哈耶克经济学阅读清单:与凯恩斯的论战

【专栏】| Conlumists>梅中阁随笔

作者:吕建中,2023-01-19

20世纪经济学流派当中,代表自由经济的哈耶克与奉行干预经济的凯恩斯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格局。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凯恩斯经济学在帮助美国经济走出泥潭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因此被西方国家奉为主流经济理论,效仿实施。

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年)是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代替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的假定,注重制度因素和末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1)就业理论,2)工资和货币、物价理论,3)经济周期理论,特别强调投资乘数机理,根据投资乘数公式,由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与边际消费倾向按同一方向变动,消费倾向的数值越大,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越多。

新自由主义旗帜哈耶克,有着鲜明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哈耶克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节总需求政策,认为它违背消费者自由意愿,把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市场,强加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必然导致资源配置失调,失业增加。

哈耶克和米塞斯领导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是否可行”的论战,提出了市场机制理论(包括信息分散理论、竞争理论和消费者主权论)。消费者主权论是哈耶克整个市场机制理论体系的支点。在哈耶克的消费者论当中,公司要按消费者的需要来安排生产。每一个公司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从市场获取信息,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强调消费者在确定商品生产的数量和类型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者最终要听命于消费者,即使垄断和政府干预也不能违反这个原则。哈耶克还特别强调信息分散性特征(即信息是分散在个人手中)导致计划性经济调节无法获取合理的价格的原因,认为合理的价格必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生。在哈耶克看来,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人们通过参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不断发现新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新方法。

哈耶克的核心思想在他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有系统性的阐述。哈耶克的理论体系由这样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原理构成,即从个人主义方法学出发的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市场机制理论、经济演进理论。他认为“个体的人“的行为,是理解“集体的人“的行为的出发点。

新华出版社发行的翻译版《哈耶克舌战凯恩斯:思想的巅峰对决》(托马斯·霍伯,2020),展现给读者的是霍伯对《通往奴役之路》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比较性研究成果,带着读者了解经济学的演变历史和两位经济学家论战的焦点,特别是关于凯恩斯是如何通过货币与财政政策将重点放在政府监管上,而哈耶克则对肇始于中央计划的专制主义的谨慎与忧虑,进而向终结凯恩斯主义的方向突围,创立了新的自由经济思想。从经济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现代政治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段历史上的舌战,反观当下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由得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处境堪忧。民营企业家们沉寂了,他们的高光时刻早已黯然;民营企业的扩张彷徨了,他们的激昂情怀被浇上了冷水。除了政策在理解上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之外,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驱动的社会变革当中,也面临着需要自身提升转变的挑战:从股东至上为第一要义的经营方针转移到创造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的新型经营模式,从追逐短期利益、投机取巧到坚持长期主义,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积极效益。多重利益相关方诉求,正成为无法忽视的经济活动、企业运营、市场动态的需求基础。企业对于客户、对于市场、对于自身而言,必须跟上这一需求的变化。

历史并不会随着一页一页被撕去的台历而尘封起来,它如同鲜活的血脉一样延续着,影响着当今、形成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的,甚至向着未来延展。

作者简介:

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延伸阅读:

梅中阁随笔|熊彼特经济学阅读书单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刘教授思想

梅中阁随笔|熊彼特经济学阅读书单

【专栏】| Conlumists>梅中阁随笔

作者:吕建中,2023-01-18

在经济学领域,基于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因果关系分析的凯恩斯流派占据了传统理论阵地很多年。主张中央政府应当用赤字财政去刺激开支,创造投资,补充总需求,借助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消费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要素。凯恩斯经济学深受政客们追捧。

熊彼特和哈耶克终结了凯恩斯主义,批判了凯恩斯把短期利益最优化作为经济政策首要目标,而忽视长期利益的思维逻辑。曾任职奥地利财政部长的熊彼特在经济管理的实操中深刻地领悟到,如果政策只顾短期利益,经济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1942年,熊彼特发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并预言西方国家的政客为了短期利益迎合所谓民意,将使政府承受日益增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将成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癌症。当今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证实了熊彼特的前瞻判断。

最新翻译的这本熊彼特著作的合集,囊括了《经济发展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三部经典学术名著。《经济发展理论》是熊彼特28岁时完成的成名作,对创新理论与企业家精神的阐释做出了理论性突破,对商业周期规律做出了透彻的洞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则进一步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融合为一体进而鸟瞰经济活动生态的分析方法。

熊彼特是20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上灯塔式的存在,与同时代的凯恩斯齐名。熊彼特将创新理论和企业家精神置于资本主义分析的核心位置。他的研究目标是精确地解释经济是如何通过创新而内生演化(evolve)的,把经济演化(eco-nomic evolution)看作由经济制度本身所产生的特殊过程。其中,个体有能力作出创造性的反应,在经济领域,创造性的反应就是创新,这是企业家所能发挥的作用。熊彼特也因此被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

阅读这本书中的文字,让我们敬佩熊彼特惊人的时代洞察力。从经济增长到结构性改革、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破坏性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渐进创新、根本创新、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如何以颠覆性的方式,把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包括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生产老商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中心来源或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将旧有产业搭配新技术升级、低端市场和零消费市场颠覆等)。熊彼特还率先提出了“创新群”概念,这是创新驱动型经济中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关于经济周期循环,熊彼特认为,当经济周期从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一些企业家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因此,每一次萧条都包孕着新技术革新的可能。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4)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结合当下的现实环境,我们从熊彼特的思想中更真切地体会到珍惜企业家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客观性、合理性、现实性和重要性,这也是理解创新活动的第一性原则。企业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最稀缺的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生意人和投机者不同,他们有着令人钦佩的突出动机(即企业家精神)包括:1)建立个人王国,2)对胜利的热情,3)创造的喜悦,4)坚强的意志。这种精神是成就优秀企业家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中创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础。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有秩序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稳健地创造经济创新、改变社会面貌;应当试图设法避免旧产业一下子崩溃,需要有秩序的撤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新经济与旧经济在相互融合中相济而演化。

配合本书的阅读,还可以浏览乔纳森·康林写的《伟大的经济思想家》中有关熊彼特生平和思想发展的片段。

在熊彼特和凯恩斯100周年诞辰之际,德鲁克在《福布斯》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预言家:是熊彼特还是凯恩斯?》的文章,指出“在某种方式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历史上最著名哲学家的对抗,才华横溢、精明机智、锋芒毕露的诡辦者巴门尼德,与动作迟缓、面貌丑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论辦。没人比凯恩斯更有才气,更精明;熊彼特看似平淡无奇,但他有智慧。精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

作者简介:

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延伸阅读:

梅中阁随笔|哈耶克经济学阅读清单:与凯恩斯的论战

梅中阁随笔|特奥多尔·蒙森历史学阅读书单

梅中阁随笔|复杂系统阅读书单:2021诺贝尔物理奖启示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刘教授思想


一念沉浮,十年乃字——一位中医人士经历新冠之后的思考

【观点】| Insight

作者:行者严,2023-01-01

在这个时代环境中,大多数的慢性疾病发展到最后无法治疗,起着决定结果的因素就是在疾病初期,选择了怎样的治疗方案。当初那一念的决定,决定了病人最终的结局!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次的新冠病毒反思一下,怎样的治疗才是正确的医疗方式!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2022这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年,从开始的核酸检测,到最后的突然放开,在网络中看到跨年晚会的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老百姓追求的无非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家人安康。从新冠肺炎爆发的那一刻起,历经了三年的时间,都说磨难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老师,而我们在这三年的磨难中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是对医学的正确认知?还是身处逆境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亦或是经历磨难后的涅磐重生?还是依旧和之前一样的随波逐流?答案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本人只想从医学的角度去思考医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常规的观念中,医学有着中医、西医的分别;在中医人的观念中,又有着伤寒和温病的派系。然而在老百姓的内心中,只有一种医学,那就是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医学。实践出真知,医学也是如此,能真正治疗疾病的才是正确的医学。现在很多人生病就选择西医,但西医的治疗效果到底如何呢?对于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肾系疾病和各种慢性疾病,甚至于白血病、艾滋病和各类癌症,以及在阑尾炎、胆结石的急性发作期,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器官的切除,还有慢性疾病须常年服用各种药物以维持数据的正常值……这些难道真的是合理的治疗方法吗?从最初的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到之后的德尔塔毒株,再到现在的奥密克戎的各种变异毒株,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中,特别是面对重症患者,一直都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其本质的原因就是西医理论体系对疾病的认知深度和中医有着明显的差距。水在人体中大约占70%的比例,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西医的体检报告都是以验血为主,没有验水的指标,而各种慢性疾病的绝大多数病因恰恰都是水代谢出现了问题!(详见《水证论》链接如下,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及《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链接如下:《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各种病毒微生物的生存依旧离不开水,所以中医治病以治水为主,如果人体的水道正常畅通了,那各种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放开之后的看到的各种现象中,能够发现,大多数老百姓对病毒并没有足够地重视。说出这样的观念,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会反对这种声音,毕竟所有的人都在积极地防控,中招之后更会积极的治疗,但这些并不是重视病毒的表现形式。所有的人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放在热水中,青蛙面对显而易见的危险,能够跳出热水解救自己;当把它放在逐渐升温的水中,所有的青蛙都无一幸免,结局只有一个。奥密克戎病毒形成的症状也是如此,患者面对高热、头痛欲裂、剧烈身体疼痛、咽喉的割裂疼痛等症状,如同面对热水中的青蛙一样,都会有强烈的自救意识;当这些症状消失之后,面对咳嗽、乏力、嗜睡、嗅觉味觉消失等症状时,又如同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浑然无觉。这其实在面临着隐蔽性更强的危险!任何的症状无论是峻猛的,还是温和的,都是人体异常的表现,任何疾病在疾病初始时期都是最佳的治疗时期,《扁鹊见蔡桓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大多是病人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才会去治疗,或者是大多数癌症患者在晚期,西医没有任何办法之后,才想着用中医来挽救生命,试想一下这合理吗?

在《易经-水雷屯》的二爻中说:“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具体的白话文翻译不作解释,“十年乃字”的含义是想要表达的重点,其真正的含义是:做错了一个决定,十年以后才能回头!人的一念何其重要,一个错误的决定会影响着十年以后的结果!但有些人甚至等不到这个十年。在这个时代环境中,大多数的慢性疾病发展到最后无法治疗,起着决定结果的因素就是在疾病初期,选择了怎样的治疗方案。当初那一念的决定,决定了病人最终的结局!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次的新冠病毒反思一下,怎样的治疗才是正确的医疗方式!三年前因新冠病毒发表过《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和《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三年后的今天,依旧会以经方的思路,对奥密克戎病毒形成的各种后遗症和危重症整理治疗方剂,希望能为身处危难的患者带去一丝光明的希望!

愿天下人智慧明了,不为病理迷惑,一生得遇明医!愿天下人身体永安康,远离病苦!愿天下患者得遇明医,免受手术之苦!愿天下患者得遇明医,免受化疗之苦!愿天下患者得遇明医,免受长期病痛之苦!愿大医者精诚,心中一念、唯治病救人尔!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转载自:汉唐经方再传承 公众号

插图:SQM摄影作品(器材:FIJIFILM)

延伸阅读:

大白肺、气喘及其它肺部症状(重症)的经方治疗方剂
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抗疫见闻录》
医生只是辅助,尽量少生病,小病靠自愈
矽谷随笔|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三位海外华人亲历:新冠三年,现已不再谈论

【城市】| City

编辑:张雅兰、陈沁、徐莹,责编:陈子文,2023-01-02

编者按:

随着国内全面放开,第一次直面新冠病毒的冲击,我们多少措手不及。一条采访了3位海外华人,请他们分享走向放开与后疫情的生活经验,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在新加坡,“每一步都走得不突兀”,从清零政策到疫苗科普,建设好国民的身心,才最终转向与病毒共存;在美国,严重的医疗挤兑几度发生,第一轮风暴曾让老人院沦陷,疫苗普及是关键转折,而今疫情已无人谈论;在德国,放开会根据季节、疫苗覆盖率来调整,疫情正在经历自然衰减的过程,去年,甚至出现一波结婚潮、生育潮……

不论是教科书般的有序开放,还是被迫躺平,有一个共同点是:新冠早已不是话题的中心,大家都已经move on了。如今同样跨出了这一步的我们,或许也到了重启生活的时候。


在新加坡房,放开是一步一步走的

陈毓灵

坐标:新加坡

我是江苏人,2019年本科毕业后,就留在新加坡一家银行工作了。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决定转变防疫思路,转向和新冠病毒共存。我周围的人几乎都感染了一遍,每天可能都有7、8千人感染,一两个月之后就到达了高峰。今年8月份,我也感染了。政府每家每户都送了5-10个快筛的试剂盒,我自己捅了自己一下,看到是阳性之后,赶紧发了邮件给同事们:不好意思我阳了,请你们也注意好身体,如有不适也尽快去测一下。

▲ 2022年8月,新加坡政府发的快筛盒物资

接下来就准备好退烧药、止咳药,开始了七八天的自我隔离的一个状态。这一系列操作在新加坡已经是常态了。我觉得跟国内目前最大的不同,是药物储备。新加坡每个地铁站附近都有连锁药店,哪怕是感染高峰期,大家都能买到药。但这两周,大家都想买药寄给国内的亲戚朋友,可能货架会空一会,但一两个小时后就会补货。

如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疑惑,大家也会线上问诊,医生会根据情况开病假单,或是把药寄到家里来。可能因为新加坡疫苗接种率比较高,重症率相对来说会低一些。

▲ 新加坡的社区诊所

也没有医疗挤兑的情况,因为新加坡有一个分诊的流程。当地大概分布有1、2千个社区诊所,这项公共卫生防备门诊体系,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起到初级响应,充当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建立起来的,接受新加坡卫生部门的统一指挥。很多轻症的人会直接在诊所拿药;症状比较重的人,诊所会帮他们转到医院治疗。相当于一个过滤机制,防止大家都去医院,造成医疗挤兑。

▲ 左上: 2020年3、4月,新加坡疫情严重,货架常常被抢购一空。

左下:疫情严重的时候,商场和餐厅空空无人。

右:进入公共场所,也需要扫码,有三针疫苗的接种记录才可进入

疫情这3年,身在新加坡,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新加坡的措施很细化,好像每一步都走得不突兀。我自己的体会,政府的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0年初开始,尤其到了3、4月份,新加坡疫情开始严重,政府宣布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那会儿马路上甚至有检查小组,让大家保持严格的1米社交距离,如果不戴口罩会被警告。有一个人因为连续多次不戴,就被告上法庭,还判坐牢16周。

从2021年初,进入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推广疫苗。到2021年10月放开时,全民疫苗接种率已经85%以上,大家的身心建设也都做得差不多了。当初为了让大家建立起对疫苗的信任,关于疫苗的宣传铺天盖而来。新闻、发布会、手机短信上都是关于疫苗的宣传,政府官员、医生会带头打疫苗,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自己接种疫苗的画面,也会做科普。

▲左图: 疫情这几年,公众手机上随时都能收到新加坡政府的短信,包括疫苗接种信息、当前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出入境信息等等。

右图:公众正在排队接种疫苗

新加坡算未雨绸缪,很早就开始从世界范围购买疫苗,包括国内的灭活疫苗科兴、欧美的莫德纳、辉瑞等等。只要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在新加坡都承认,我们打疫苗的选择是很多的。

老年人是优先需要打疫苗的群体。先从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然后是60、70岁年龄层的,以此类推。医生或者政府工作人员也去养老院宣传,甚至上门给老人打针。当时网上也有很多谣言,有一阵子大家都在传使用mRNA的疫苗会改变人的基因。政府就会发专门的短信,用具体的数据,告诉大家这不是真的。

还有一件事非常鼓励大家打疫苗。感染新冠后,如果接种过疫苗,并且过去14天没有海外旅行史,政府会报销医药费。如果没打,则需要自费。所以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就慢慢上去了。

我们每个人手机上也随时会收到提醒,比如,你上次接种已经过去6个月,可以打下一针了。我现在已经打了5针了。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在新加坡的人,大家对疫苗的信任度和接受度都非常高了。所以到了第三阶段,彻底放开之后,大家的心态非常好。

后来也经历过两次高峰,2021年底经历过一波德尔塔病毒的感染高峰,今年七八月,经历了一次奥密克戎的高峰。之后感染数字慢慢下降,现在稳定在每天1000人左右。如今,我和朋友们在一起,也不聊新冠的事情,更多还是谈论工作和生活。

今年还宣布,室内也不再戴口罩了。现在新闻每天就播报重症率、ICU的使用率,还有疫苗的接种率,但不会聚焦在确诊病例数量。像周杰伦、林俊杰、王嘉尔,都已经在新加坡开了演唱会,而且场场爆满,大家都不戴口罩的那种。

▲ 左图:疫情期间,陈毓灵(右一)和同事们保持距离的工作合照

右图:2021年,逐渐恢复生活秩序的新加坡街头

我在银行的工作,也在一步步恢复正常。从最初2020年封锁的时候,我们线上办公。2021年,采取轮流制——这周这50%的人去上班,下周是另外50%。再后来可能疫情平稳了,就是75%的人可以线下上班,其余人线上。大家若感染了,就发个邮件给其他同事,目前大家都很轻松看待这件事了。到现在,大家都可以回办公室了。除了公共交通需要戴口罩,其他地方都不需要了。

总之,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整个过程都是一步一步来的。

今年我已经去新加坡之外的地方旅行了3、4趟了,感觉和之前的生活基本无异。特别遗憾的是,3年疫情,因为需要隔离、航班熔断,我3年都没回国了,中间还错过了长辈的葬礼。前两天,国内发布了回国不需要隔离的通知,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开始看机票。

今年,我也打算回家过年。

在美国已经没有人讨论新冠疫情了

Judy

坐标:美国波士顿

疫情三年,我都在美国,和父母生活在波士顿。我妈妈82岁,是肺癌晚期,一直需要吃靶向药。因为和两个老年人一起生活,每次从外面买东西回来,我都会用消毒纸巾擦一遍,近乎于偏执的小心,去餐厅也尽量选开阔的空间,所以目前我还没有感染过新冠。

我妈妈是今年7月感染的新冠,和家庭医生电话沟通后,给她开了辉瑞口服药,去处方药店领回来,连续吃了5天,第一天低烧,第二天嗓子有点疼,基本第四天就康复了。

▲ 左图:今年秋天,Judy妈妈新冠康复后,她带父母去加州度假|右图:感染期间使用的药物

我觉得国外的饮食结构很值得借鉴,大家会吃大量高蛋白的食物,牛奶、鸡蛋、蛋白粉、维生素C等等,这对感染后的康复非常重要。

治疗咳嗽,我也有一点经验可以分享,我妈妈被感染时,每天早上、晚上,给她蒸两个橙子,上面撒上毛毛盐,效果很好,所以她没有受咳嗽之苦。

我个人是漱口水涮口,吞一点点盐,头一天觉得嗓子有点痛,这样吞了第二天就好了。

三年时间太长了,不知从何谈起,我只能讲一些在国外的整体感受。在美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疫苗是关键。此外,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指令引导和公民的自我管理也很重要。

▲ 左图:2020年6月,麻省总医院门口|右图: 2020年的纽约街头(摄影:Sirius Xu)

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爆发时,中国疫情很严重,但防控确实做得很好,主要是民众配合,自我隔离做得好。稍后几个月,美国也开始第一轮爆发,我记得4月份开始,有两三个月,美国的餐厅、商场都是关门的,去医院也有严格的限制。有一段时间,一直缺口罩,其他物资基本不缺。那一年,其实是非常非常恐怖的。最初,川普政府做得很不好,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也没有口罩令,传播和爆发就特别厉害。我在波士顿还好,大城市如纽约,是大规模的死亡、医疗挤兑。没有疫苗是硬伤,大家都是裸奔。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觉得美国是比较崇尚自由,注重自我管理的社会。但一旦危及到公共领域,还是会有所动作。其中,CDC对民众的指导非常关键,最初是要求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再不情愿也戴。疫苗出来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CDC特别注重对疫苗的宣传,你打疫苗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照家里的长者,是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疫苗责任论”,很多明星也出来免费宣传疫苗。不像中国的家庭式养老,美国老年人,都是住老年公寓或养老院,政府特别注重在这些地方普及疫苗。

▲左图: 2021年,在麻州体育馆接种第一针疫苗,现场秩序井然

中图:2022年,街头参加反战集会的人们

右图: 2022年夏天的波士顿街头

但不同州之间,也存在分裂。一些很红(支持共和党)的州,对疫苗持反对态度,比如我的邻居,因为反对麻州(蓝州)的疫苗政策,卖了房子,举家搬去了德州。多数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地方,比如东海岸、西海岸,疫苗接种率都比较高。去年冬天,德尔塔虽然来势汹汹,但也显示出疫苗的优越性。我是一个疫苗相信者,目前打了四针莫德纳,尽管打一针疫苗,我得躺两天才能缓过来,浑身都痛。

其实你可以看到,在美国,所谓“放开”,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策,是一步一步达成的。比如先是选择性解除口罩,坐飞机也是根据感染情况,逐步取消核酸证明,各个州的规定和要求不尽相同。去年夏天,我在纽约时,会要求看一下疫苗证,我在波士顿并没有遇到过。

口罩令的解除,算是一个放开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说,你就不用戴口罩了。有些室内场所,入口处会规定戴口罩。在大多数场合,戴口罩是一种选择。我们特别喜欢去山里徒步,在2020年期间,即使在山里,如果有人迎面走过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口罩戴上,是很自觉地为别人考虑。

CDC也会根据现状,做出指令调整和引导。比如去年冬天,德尔塔很厉害,CDC会要求大家重新戴上N95口罩,家庭聚会前最好做核酸检测。每年11月开始,是美国的holiday season(节日季节),大家开始旅行,大量的聚会,寒冷的天气,通常会有大范围的感染。2020、2021年,每逢这个时候坐飞机,航空公司会重新要求核酸检测,在波士顿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停车场有很多人排队做核酸。但今年已经不再如此,核酸点在今年春天就撤销了。

去年冬天,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当你和一个新冠感染者挨得比较近的时候,你的手机上会收到一则短信提醒,告诉你周围有感染的人,但出于隐私考虑,你并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离你具体有多远。但也是给你提示,请做好高度防护,戴好口罩。

有些城市,比如我住的波士顿,还会通过废水的含病毒量,来检测城市里病毒的传播程度。

今年到现在,奥密克戎流行时,我身边其实有很多人感染,大家有个自主性,一旦感染了,会主动待在家里面隔离。

关于国内很多人关心的二次感染的比例,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很多人不会随便说。在美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得任何病都是巨大的隐私。除非你约一个朋友聚会,他说“我不能去,我得了新冠”,你才知道他感染了。就我身边人的经验,很多人也有二次感染的情况,他知道身体肯定是不舒服,但不会再去测了,就在家待着。除非是工作需要,才会去测一下抗原。

▲ 左图:在室内看梵高沉浸展,大家都会戴好口罩

右图: 停办两年的社区派对,今年重新举办

总的来说,已经没有人谈论这件事情了。在国外,很早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今年冬天,美国正在遭遇“三重流行病”:新冠、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今年冬天CDC也发出预警,提醒大家戴上N95口罩,号召大家打第四针加强针。除此之外,最好再去接种一剂流感疫苗。

两周前,我回到国内看望家人。看到国内的现状,让我想起美国第一轮风暴,也是让老人院沦陷,那时还没有疫苗。圣诞节的早上,打了一圈电话给亲戚朋友,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心里并不轻松,感觉很是揪心。

放开后,德国引来了结婚潮和生育潮

孙未

坐标:德国汉诺威&萨尔布吕

我是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2019年11月左右 ,我到德国, 参与格林童话的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还没结束, 国内突然疫情爆发,我很担心亲朋好友 ,加上英语研究资料不⾜造成的压⼒,我因为高血压住院了。当时病房有疑似密接病⼈,整个病房都被封闭了,之后疫情在全球扩散开来,旅⾏受阻,我就此被“困”在了德国。那时候,德国和国内的防疫政策比较一致。但凡遇到一个病例,周围所有密接者都会被观察起来,追踪行程等等。

▲ 左图:2020年3月,欧洲陆续因疫情闭关。已出版二十余部小说的孙未,常去欧洲参加国际文学交流项目

右图:德国的冬天,积雪遍地

2020年秋天,欧洲防疫“优等生”的德国也不行了,记得在一场大型嘉年华活动后,完全爆发开来。

2020年冬天,大家防得很严。经历了大规模的宵禁、严格的聚会人数,在规定场合,不戴口罩也会被罚款。

疫情封闭,欧洲的冬天又昼短夜长,少见阳光,我觉得心态上当然也会出问题。在德国这边看心理医生不要钱,据我的了解,疫情期间,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资源也很紧张。大家都想找心理医生聊聊纾解,心理医生都被约爆了。

但也是经过了那个冬天,大家觉得防不住了,不少人开始“认命”。2020年的冬天,疫苗也陆续来了,算是个转折。刚开始疫苗少,打疫苗需要申请、等待,但还是老者、弱者优先。疫苗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当然,也有好多人顶着不打,但不打疫苗的人无法进入公众场合。

2020年圣诞前,德国每日因新冠病亡人数居高不下。刚刚放开的时候特别严重,就像国内现在经历的第一波一样,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发烧躺倒了,一般发烧两天;也有轻症状,就是流鼻涕。我有高血压和哮喘,到现在总共打了4针疫苗,每5个月会加强一次,目前还没有感染过一次新冠。

因为疫情以及各种不可抗的原因,我一直被“困”在德国,但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在作协领导的鼓励下,我决定从零开始学习学术德语,在德国考博士。2021年春天,我申请到了德国萨尔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资格,夏季,从汉诺威搬到了萨尔布吕肯。

跟国内一样,德国大学也经历了一长段时间的“网课”。2021年底至2022年春节的冬季学期,大学里还在上网课,德国的网络不稳定,常常有学生为了确保音频稳定而关闭摄像头,因此教授们称这是“看不见的一代”。

2021年冬天,除了在乘坐公共交通时需要戴口罩,课堂里也要求戴口罩。若要进入食堂,都要出示疫苗证书:最长6个月内,要求补打一次疫苗加强针。

大学里使用名为staysio的app,恢复线下教学后,进入教室前要刷二维码,记录轨迹,如果密接,就只能回家上网课。

▲ 左上:孙未在德国的大学宿舍 |右上:德国的大学课堂

下:德国疫情期间使用的行程记录软件,中间为大学专用

这边放开的动作,会按照季节差异等因素而波动,夏天放得开一些,秋冬季再看看苗头,看加强一些什么措施 ,这些综合的政策会考虑气候、症状轻重程度、疫苗覆盖率等等,其实是个反反复复的阶段。

从2021年入春逐步取消限制措施后,我觉得身边有一股生育潮。此前已经有了结婚潮,那时候是个小规模的放宽,允许大家自由接触、自由交流,也允许线下上班了。我家边上的教堂,每周末都在办婚礼。到今年,和我同一届的博士生大概十几人,已经有2位怀胎六月了。妇产科似乎比以前热闹。

▲2021年,一对新人在德国教堂举办婚礼(摄影:DY表哥)

到2022年3月的寒假,生活似乎都回到了正轨。我借假期的机会,去了一趟巴黎,过去跨国的旅行要看码的,通过一个叫做CovPass的APP,这次巴黎已经取消了所有政策,码也不看了。国内大家看得多的,可能是欧洲人不顾疫情也要度假的景象,我也问过他们:不怕死吗?

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有很多小心活着的人。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讲课的一个半小时里,全程戴着厚厚的口罩,她希望家里的2个孩子不要感染。这都是个人选择,但他们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我来说,疫情、被困激发了一种绝境中的力量。我们的学术研究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我只能飞快地学习;在国内依然保持以前的出版节奏,其中,2021年春天出版的《卡斯塔里漫游史》就记录了在德国疫情期间的经历,以及德国人面对疫情的态度……这3年来,我做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的事情。

▲孙未拍摄的花朵,她说,疫情下人会受限,但草木如常

现在离我打上一针新冠疫苗,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家庭医生建议我打流感疫苗,因为今年欧洲的流感非常严重。

我觉得自己所了解的新冠,正在经历自然衰减的过程,一波比一波弱。当然,身边还是有新“阳”的朋友。

现在国内放开了,我已经在计划放暑假的时候,回上海和家人、朋友、同事们重聚。

本文转载自一条公众号,标题和图片略有修改

延伸阅读:

《抗疫见闻录》

疫情三年,日本为何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感染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观点】| Insight

作者:徐冰

△ 2021-2022 徐冰作品《读图的基因》

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基础。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

艺术到底能不能教?或者艺术是怎么教?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艺术的范畴是什么?这个搞不清楚你就没法再讨论艺术是怎么教法,先把概念搞清楚。

我自己从来不从形式、材料的角度来考虑作品。我的态度就是面对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我觉得从材料和风格的角度来考虑(创作),这个艺术家就不会很有出息了,他的路是特别窄的。

艺术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正常渠道。但这里关键的是,你个人情感的大小和你个人情感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在于一个人是什么情感型的人。有些人的情感是比较狭隘的,非常个人性;有些人的情感本身就是和这个社会大的文化有很多关系的。

我们必须是对世界和人类命运关注的人。你的创造力其实来自于你的激情,来自于你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就卖一件作品,就卖一个思想。杜尚差不多就是一辈子卖了一个思想。关键看你想得到什么。

光有最前沿的思想不行,因为有前沿思想的人很多,哲学家、理论家都是,但艺术家的本分就是你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有能力,把别人没说过的话,用一种别人没使用过的语言说出来。探索这些新的语言,是因为我们必须为别人没说过的话,而准备新的语法和新的说话方式。

我们必须去寻找不一样的东西,其中真正的营养,就在于我们的现实环境之中,以及我们与西方的关系之中。

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学习描绘本身,通过训练培养一个人看事物的能力,从没有(一张白纸)到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从一个粗糙的不能干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能干的人。

要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艺术的道理、艺术是怎么回事搞清楚。具体说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更具体地说就是:你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你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可以交给社会什么,社会才能回报予你。

由于教学的要求,必须是摸得着和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而艺术的核心部分却是难以量化的。

所以,学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教条中,把艺术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导致从根本上抓不到艺术的核心问题。

△ 2021年徐冰作品《地书:曼彻斯特的一天》

西方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偏颇地强调创造性。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但问题是把创造性思维的获得引入到了一种简单的模式中,而不是对创造性的产生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探索。

创造性的获得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它的发生又是相当“个案”的。对学生偏执地强调创造性,可教给他们对待创造性的态度和渠道却是一样的。

结果是学生充满了创造性的愿望,拥挤在只为“创造性”而创造的窄路上。由于思维的方法类似,自然,创造的结果是一样的,反而损坏了学生本来具有的那部分创造能力。

在美术学院有先生讲艺术史论,另外一部分先生教技巧,但我总感觉缺少一个中间的部分。没有人讲两者的关系和其中的道理。一个学生如果弄懂了这个道理,他在什么环境、做什么工作都没问题。

现代艺术教育,必然涉及“大美术”这个概念。“大美术”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它应该是包括与美术有关的设计、服装、广告、建筑等专业的整体美术概念。

从“纯美术”到“大美术”这条弧线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

未来学院的主要任务,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开阔的创造性视野的人,有极强适应性的、能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结构和领域的人,具有极强的预感力和懂得如何发挥才能的人。这包括创意——对人类思维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实现的能力——知识的广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精湛的技能。

美术的发展最终会还原至它起源时的职能,它不是因为“美术职业”,而是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创造而产生的。

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艺术创作的过程说到底,其实是每一个创作者用艺术这件事与自己性格及内心进行较量。

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交流,真的很有意思,有时候需要刺激它,有时候需要声东击西,有时侯需要把它逼到死角再说,有时候需要象爱护蜗牛的触角一样,千万不要伤害它,缩回去也许就再也出不来了,有时要用《天书》的方法,用拒绝沟通来达到沟通。

人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细微的体会是值得的;艺术即是这些体会“公示化”的载体与结果。这也许就是我的一位老师常向我们说的:“艺术是人的优质魅力的体现”。

艺术教育留给学习者的,应该是人的质量的提升。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细微处的体会,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我们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使学生具备从事任何领域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最终解决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水平问题。

△ 2021-2022徐冰作品《引力剧场》

书写有两方面,一个涉及文字的外形,另外涉及文字作为表达功能这部分的内容。汉字有另外一部分的功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称它为汉字的外包装部分,这就是说汉字除了功能性的部分,还有字体形状的这部分。

我总觉得汉字有点像点心,点心是它的实质,是它的表达功能,是它的世俗功能,或者说是它被使用的功能,而点心的包装盒是不被消费的,但在我看来这部分是更具有文化含义的。

我们对文化和文字有一种内心的尊重,这或许也跟我经常翻动和触摸书籍有关,这种感情是悄无声息的。

我后来做了很多与书相关的作品,并且经常以反讽和指责的态度出现,这表达了一种别扭的状态,但是我一般会通过形式上“捣乱”的方式表达对于书籍和文化的尊重。

艺术家走到哪儿就会遇到哪儿的问题,我的艺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传统很大程度上是死去的东西,你如果不去激活它它就没有多少意义,只是存在于那个封闭的圈子里。

我们继承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但是我们生活中在当代的社会中,所面对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具体,是在具体的当代语境中才会产生的问题。

如果一味地拿传统中你所知道的方法或手段来应对当下的问题,很多可能是对应不上的。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要“随时代”,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跟得上这个节奏,甚至走到它的前面。

是不是艺术本身并不重要,我也不会把自己的定位和工作限制在艺术本身。我不会勉强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我只要求自己的工作有创造力,对社会有益处,值得去做。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对人类的思维有启发,或者是提供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角度。至于这个东西,你说是艺术也好,不是艺术也好,都没有关系。

我的艺术方式并不是观念先行,但是观念和思想在其中还是占有很大分量的,而且,这也不能从量来看,还是要看你所要表达的观念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否深刻,是否符合当下的发展。总之,就是你有没有一个好的想法,结实的想法,这是创作中最重要的。

从毕业生的作品中看到,在老师教给学生知识技巧的同时,也受到老师局限性的制约,这在不少作品中显而易见。这就是教育的难题。东西方艺术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弊端。

我们目前艺教体系的核心,基本还是西方19世纪的训练方法,在此之上,又检回某些残破不全的传统院体的传承方法和夹生的西方当代艺术的教育法。

由于“体”的破碎,学生完成了不少老师臆想出来的某种样式的作业,获得了零碎技巧,却往往不知道学了这“本事”以后到底做什么用。毕业了也说不上来,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做什么的,面对未来现场自己应该具备什么。

人类一直在探究“艺术”是什么,探到今天却进入了一个艺术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代。

艺术是什么都模糊了,那什么是好的艺术家,要不要执着于艺术本身,该往哪儿使劲自然就更不清楚了,怎么办呢?要我说懂得把生命合理地用掉就好。什么算合理又是个案的,就像每一个生理肌体是个案的一样。

只有不像艺术才能够给艺术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学生都是可爱的,和学生讨论艺术是件快乐的事情。跟学生交谈,看他们的反映,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判断他真实的性格和诚恳度,这个学生到底是块什么料,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只是品种不同。

老师真正的作用是看这个矿山从哪儿下手,怎么个挖法。作为老师需要先进入他们,然后才知道该怎么动手。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艺术生态场,学习期间,你在其中东碰西撞,老师只是帮你踩踩点,或先开个口。

学生的试探,就像蜗牛伸出的触角,敏感又脆弱,一旦受到损伤也许就再也出不来了。在思想进展的某一时刻,某人的一句话、一个点拨,都是至关重要的。

△ 2016年「徐冰:天书」美国,德州,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布兰顿美术馆

艺术的创造力,本质不来自于IQ,而真正来自于社会现场的能量。中国可是个可以创造巨大能量的地方,就看谁有这个本事,懂得吸纳这能量,用在你觉得值得用的事情上。

我是喜欢大家很轻松地进入我的作品,但是进入之后我想让观众发现新的东西,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

比如,“木林森”这个计划,孩子、家长都可以进入,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其中的艺术问题,但他们觉得很有意思,这样也挺好,他们没有必要感受到这其中的艺术问题,就跟我们平常使用电脑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它的运作原理是一样的。

符号性的图像已经部分地取代了文字,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写作,这种图像式的语言不存在理解的障碍,是接近于完全平等的。

你的东西在那里要生效,必须是你得通过作品,给他们提示一部分东西是他们的思维范畴内没有的,而且是对他们有启发的、或者对调整这个领域的某些盲点有作用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能生效、才有价值。

西方的现代艺术是一个线性发展的逻辑,是一个新的东西否定前一个阶段的,在不断往前滚动。但是走到一定的程度,它其实是有一点走不下去了。因为表现、波普、极简……它在艺术的语言的样式上,毕竟是会有终结的。

这个东西给我的启发就是说,艺术的关键或艺术的深度不在艺术本身,就是它不在于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来、比较去,其实还是在于艺术如何与社会的现场、或者和文明发展到这个节骨眼的要命问题发生关系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抒发情怀的途径,很多人仕途不成功反倒成就了他的艺术。但是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他的仕途的经验让他对这个时代感受得极其深刻,所以他的艺术表现的东西也更有内容、更深刻。

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关注的都不是艺术本身的事儿了,更多地是关注社会问题、种族问题、环境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等等。

艺术家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关注是好的,但是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把关注的问题转化为艺术的语法和方式,所以作品没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安迪·沃霍尔之所以重要,是他把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给揭示出来了。

我在做很多作品的过程中,收获并不在作品本身,而是我都在判断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创造太有意思了,最后你认识到这其实就是智慧的较量,IQ的较量。

艺术对整体人类文明进程而言是补充人类以理性、逻辑、思维为主导来推进文明的方式中的不足。艺术家必须做出超越于现有概念、现有知识范畴的东西,简单说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你通过你的创作提示这些东西,把它交给哲学家、批评家去分析和整理背景中的蛛丝马迹:什么导致了艺术家要做这件事?这个作品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

一个新的概念就出来了,从而补充了人类的文明范畴。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后来很多作品如《英文方块字》《背后的故事》等等都是这种想法。

我不顾虑艺术样式,什么样式、什么材料我都可以用。我不希望我的思维在艺术本身,因为这个系统本身很陈旧了。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讨论绘画平面或立体,什么是新水墨,其实这都是不值得费脑子的事情。

因为艺术的核心不是这个东西。核心是思维,是社会现场。我们过多的精力用于艺术样式的比较分析,当然它是需要的,但只是我们知识构成的一部分,不是我们真正的动力来源。一定不是。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国的教育方法的独特性在于,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人,而不是掌握什么知识,它是从生理上把你改造成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是中国教育的实质。

东方的绘画是由我们的肉眼不断调节光圈看到的结果,中国绘画就是一个平面构成的过程,远的地方通过肉眼放大了,暗的地方通过肉眼调亮了。

而西方的绘画则是把艺术家的眼睛训练成照相机,像我们上学的时候画素描,就是要求你画大关系,你明明可以看到很多暗部的细节,但你不能注重这些细节,就是要把肉眼变成一个光圈锁定的照相机。

(本文文字根据徐冰演讲整理)

作者简介:

徐冰,祖籍浙江温岭,一九五五年生于中国重庆,长在北京。一九七七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一九八一年毕业留校任教,一九八七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一九九零年作为荣誉艺术家访美。二零零七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二零一四年起担任其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

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

作品收录于:美国一九九七年版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古今艺术 》(Prentice Hall, Abrams出版社),美国及欧洲权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加德纳世界艺术史》(Wadsworth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二零零三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二零零四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评委会主席奥奎(Okwui Enwezor)在授奖辞中说:“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二零零六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二零一零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二零一五年被美国康乃尔大学授予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教授称号,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艺术勋章。(来源:徐冰官网

编辑:Wind

插图:徐冰作品(来源:徐冰官网

延伸阅读:

徐冰 :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洞见ART丨向徐冰提出的八个问题

徐冰:创造力从哪来(视频)

徐冰: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悼念贝老——他们先后离去,留下这个杂乱的世界怎么办?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 | 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字节跳动不当访问美国用户隐私:一次将被放大的ESG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 CSR

作者:袁加息,2022-12-30

《福布斯》12月23日报道,字节跳动的员工动用特殊权限查看了多名美国媒体记者在TikTok上留下的隐私数据。此举违背了TikTok此前关于用户隐私保护的公开承诺,即不会出于商业以外的目的,对特定美国用户的信息进行监控。

据报道,字节跳动之所以访问子公司TikTok的数据,是为了堵住内部资料外泄给媒体的漏洞。为此,字节的内审人员不当查看了多名记者的TikTok账户数据,包括他们的IP地址、APP内通信等,以审查他们是否曾与涉嫌泄密的员工联络见面。

也就是说,为了弥补一个问题,字节触发了更大的问题。

该事件的后果可能极为严重。自从2020年特朗普政府对TikTok发难以来,字节跳动及TikTok一直在努力向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展示该APP的数据安全性。但是,本次事件将令情况变得复杂。

12月27日,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拜登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已经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讨论中提出,应迫使字节跳动出售美国业务。

为什么事件的后果可能空前严重?

TikTok曾多次遭到美国政府的监管乃至封杀威胁。

在形势最为严峻的2020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对TikTok采取强制措施,威胁要么禁止TikTok在美运营,要么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并出售给美国本土企业。特朗普认为,TikTok对美国民众输出价值观并采集用户信息,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之后,2021年就任的拜登政府撤销了特朗普对TikTok的禁令,暂时缓解了TikTok在美国的生存危机。

但是,公司并未从此高枕无忧。美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对TikTok的调查始终在推进。并且在美国国家和各个州政府中,存在大量反对TikTok在美运营的官员,持续推动对TikTok采取更严厉措施。他们反对TikTok的理由,还是集中在美国国家安全和用户数据隐私问题上。这些争议中,有用户隐私等ESG议题,当然也包含大量的地缘政治因素。

但一直以来,TikTok的所谓安全威胁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制度层面。各方给出的调查结果,未能充分证明TikTok对美国国家和公民的数据安全产生了实质性的侵害。

较近一轮公关的攻防战发生在2022年6月。一篇来自BuzzFeed的报道对TikTok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BuzzFeed的记者Emily Baker-White通过分析80份TikTok内部会议的录音、以及9位TikTok员工的陈述得出结论,母公司字节跳动位于中国的技术人员仍在持续访问TikTok的美国用户数据。

针对这一波媒体调查引发的质疑,TikTok及母公司字节跳动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回应,重申了在数据存储本地化方面的努力,即美国用户的数据都存储在甲骨文公司的云端。同时TikTok一再保证,用户数据的访问权限是被严格限制的,公司不会使用用户数据去对特定人进行定位追踪。

然而,这次年底爆出的字节跳动员工不当访问用户隐私的事件,让TikTok的各项合规努力付诸东流。

实际上,字节正是在与美国媒体的攻防战中,暴露出了对方希望寻找的破绽。

从现有的信息回看,正是2022年6月的负面报道,使得字节跳动希望加强内控,防止内部资料再度流入媒体手中。为此,公司的内审部门展开的工作之一,就是调查员工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不合规手段。前面提到的BuzzFeed记者Emily Baker-White,是被重点调查的人之一。Emily Baker-White后来入职《福布斯》,也把与TikTok之间的战斗带到了《福布斯》。

TikTok于10月在推特上做出的一份澄清,图片来源:Twitter

10月,字节跳动查看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再度被Emily Baker-White本人探知,并通过《福布斯》进行报道。TikTok最终承认了内部员工的不当行为。这样,TikTok的新一轮舆论与监管危机在所难免。

此次事件打破了TikTok在美国小心维持的平衡与信任。它可以说是正中批评者的下怀,印证了此前对TikTok的指控。事件可能导致政府中对TikTok的反对派占据上风,并采取极度严厉的监管措施和行政制裁。

“被破坏的努力”

据《福布斯》,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内部邮件中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之情:“我们花费巨大努力建立起来的公众信任,被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严重破坏。”

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是企业ESG治理和合规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TikTok的案例中牵扯的地缘政治问题虽然不容ESG置喙,但公司触发的用户隐私风险则是一个标准的ESG问题。在出海企业中,像移动应用、电商、3C、智能汽车、电信服务等类型的业务,通常运营着成规模的海外用户数据,需要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数据法规。

在数据合规上,TikTok以及母公司字节跳动付出的努力,不可谓不充分。

首先,TikTok进行了大量技术与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但远远不限于通过了代表高水平数据安全的ISO27001认证。TikTok及其母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团队,数据安全的技术性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美国方面质疑的不是TikTok的技术水平,而是公司治理方面“人”的因素:TikTok是否将用户数据用在商业目的之外的用途?内容推荐算法是否带有偏见?是否对美国用户推送带有特定价值观(尤其是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2020年,彼时的TikTok已经在美国拥有约5000万级别的用户。来自华盛顿的主流态度认为,TikTok上的美国用户信息被传输并存储到了母公司位于中国的服务器上。这是华府不能够接受的。

抛开地缘政治的因素不谈,对数据跨境传输的管制,确实是从2020年前后开始受到各国监管者的重视。

根据2021年德勤与中兴通讯联合发布《数据跨境合规治理实践》白皮书,各国的数据跨境法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端严苛的数据“本地化存储+禁止出境”,第二类是极端宽松的“无本地化存储要求+自由出境”,以及居间的第三类“有条件的存储与出境”。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法规属于第三类。于是出海企业在数据治理方面的核心工作,就是弄清目的地国“有条件的存储与出境”政策中的“条件”是怎么,以及如何遵守。

这些后来的经验,正是TikTok等先驱蹚出来的“血路”。美国虽然是“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支持者,但当局对于TikTok所持美国用户数据的要求,属于最为严苛的“本地化存储+禁止出境”类型。

在2020年下半年特朗普政府开始对TikTok发难的同时,字节跳动经过与甲骨文公司的密集协商,决定将TikTok在美国的服务及数据存储,搬到甲骨文云上,实现本地的存储与使用。同时,TikTok的在美运营,已经全权交给了基于加州洛杉矶的本土团队。

TikTok的数据合规工作,是“本地化”与“透明化”的两条腿走路。在2020年3月,公司公布了透明化建设的两项重要举措,向外展示公司的安全可信赖。其一是建立“透明度和问责中心”(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Center,简称透明度中心),并发布《透明度报告》;其二,是组建了一个内容顾问委员会。

TikTok的“透明度中心”是一个物理存在的地点。受邀的访客可以在这里参观TikTok的内容审核后台系统,看到APP的一些代码及其他数据管理操作。类似的信息也开放给了内容顾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独立的学者、专业人士构成,他们为TikTok在美国的团队提供内容治理、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建议,并履行监督义务。值得补充的是,这些举措是全球性的,不限于美国市场。这在整个科技行业也是领先的举措。

我们很难穷举TikTok和母公司字节跳动为了数据合规做出的努力。总之,他们在技术和制度的基础上,加码了“本地化”与“透明化”两项举措。用稍专业的数据安全话术来解释,TikTok的相关举措涉及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等流程上合规运营,外防黑客攻击风险,内防员工违规风险,并且对外自证清白,极力获取用户和监管者的信任。

令人扼腕的是,公司的“巨大努力”,最近毁在“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上。

为何严防死守之下还是出现了漏洞呢?据《福布斯》的报道,实施此次“不当行为”的是字节跳动内部审计人员。这实质上意味着,风险是从公司治理的内核上爆发的。

企业的内审部门,本应是保障企业合规的终极防线;为了履行监察职能,内审团队通常拥有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高级访问权限。然而,字节的内审人员在调查公司内部的泄密漏洞时,却突破了他们本应坚守的数据合规底线。可能字节与TikTok的高管都不曾想到,危机会以这种“祸起腋肘”的形式爆发。

出于后见之明,我们或许可以强调一下企业核心团队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于字节来说,损失可能已经难以挽回了。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事后字节跳动整肃了各级公司的内审部门,撤销了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并且辞退了相关责任人。

然而在很多美国财经媒体和立法者看来,字节及其子公司这次犯下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

注定悲剧?

诚如一些评论者所言,运营一个内容平台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像脸书、推特这些美国土生土长的内容平台,都免不了沾染数据违规的争议以及政治丑闻。比如,推特、脸书和Youtube都曾或多或少卷入2016年美国“通俄门”事件。类似地,像TikTok这样有中国背景的企业,对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暗流,抵抗力更弱,且被拿捏的把柄更多。

TikTok大概自2020年起,越发收紧平台关于政治广告内容的审查,在美国社会中采取“政治中立”策略,以防卷入不必要的风险。

但TikTok的谨小慎微不足以屏蔽所有的非常规风险。更何况,美国国内的一些反对力量带着有色眼镜看待TikTok,把TikTok及其母公司的一举一动,都放在显微镜底下审查。

所以,认为TikTok注定悲剧的观察者大有人在。

就TikTok这家公司本身来说,它在美国市场为“赢取信任”和“不犯错误”这两项无形价值而支付的成本,正不断地加高,或许终将高到公司难以负担的程度。而全球化退潮和地缘冲突的大背景不改变,TikTok之类企业所支付的高昂信任成本,也就很难改变。

不过,不能因此认为TikTok是个ESG意义上的失败企业。TikTok在美国执行了相当成功的本土化策略,维持着与本土社区、亚文化群体之间良好的关系,并且成了网络文化风潮的积极引领者。TikTok为众多音乐人、艺术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消费品牌打造了知名度,为他们创造了生计来源。在美国之外的世界各地,TikTok拥有超10亿用户。

即使是在TikTok看起来最为“失败”的在美数据合规领域,它也践行着为其他出海企业探路的使命。只是,在本次事件之后,TikTok还能否继续把路走下去,正在变得很不明朗。

本文转载自虎嗅ESG组

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翻开H&M、迪卡侬的「绿皮书」,发现我们都被骗了

郭沛源说ESG |理性看待近期欧美ESG市场的焦虑

郭沛源说ESG |丰县事件搅动资本市场,你愿意为价值观投资么?

全球化的陷阱与出路

史海钩沉:从“含铅汽油”到特氟龙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听说亿万富翁们都去格陵兰岛挖矿了

IIGF观点 | 加拿大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加绿色金融合作展望

不是身体的残障而是周遭“认知的残障”带来“不自由”

【观点】| Insight

作者:廖智、王启凡,2022-12-03

王启凡: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想跟大家一起聊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什么是人?

昨天发布一条新的视频,评论区里有这样的声音(见上图)。这些声音一直都有。我们觉得这些声音代表着某一些人的观点,那我们也想借此表达一下我们自己的观点。

廖智:什么是人?在某度百科示意的描述是“(人是)能思维、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生物”。在Wikipedia的解释是”(人是)具有某种能力或属性的存在,如理性、道德、意识或自我意识,并且是文化上建立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王启凡:那么从这点看来,所有的人,生而为人的一天就是人,并不会因为有差异性而有所改变。那么什么是正常人?只要是人就是正常人。不正常的人,也就是不符合人的基本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除非他是外星人。人群中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长相、性别、肤色、经历……每一种因素都导致了这种不一样。这不是不正常的,而只是差异化,所谓百花齐放。那么,什么是差异化呢?

廖智:大白话来说啊就是,“差异化”代表着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只是往往一部分人会人为的、刻意的给这种正常的差异化贴上不正常的标签,而导致一部分人被称之为“不正常”。

王启凡:比如说,我和我老婆在家穿着很正常的居家短裤,跳了一支其它博主也都在跳的很正常的舞,可是没人叫我穿长裤,却叫我老婆穿长裤,这就是不平等刻板地歧视有差异化的人。腿明明在身上,人人都可以选择穿长裤或短裤。我老婆穿短裤就是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问题”。做“人”不是这样做的!大家都是人,人何必为难人呢?

我是假肢工程师。假肢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辅具,就像眼镜、助听器、牙套一样,为了有需要的人生活更便利美好。要让一个截肢的人遮住它的假肢,除非全世界的近视眼都遮住自己的眼镜。如果没有人需要遮住自己的眼镜那就没有人需要遮自己的假肢。

廖智:我们常常接待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截肢朋友,他们都说,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敢穿短裤,敢穿短裙到处走,觉得很自由,很洒脱。可是回到家乡呢,就要把假肢遮住,捂得严严实实的,不敢给人看到。这种“不敢”就是“不自由”。这种“不自由”不是身体的残障带来的,而是周遭“认知的残障”带来的。

王启凡:对他人随便一句评价很容易,张口就可以,但要修复一个人的自尊感和价值感,却需要很大的努力。

廖智:老实说,我们做短视频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残障人士的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活法,最起码,每个人都拥有穿自己觉得舒服和喜欢的衣服的权利,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个权利是没有人可以剥夺的。

王启凡:我们每年都在组织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一起游戏、学习的公益活动。很多残障孩子在活动中活泼开朗,但回去以后又会被周围的闲言碎语压伤。我们发现参加这些公益活动的孩子们都很包容平和。他们从来不会对着残障同伴的穿着指指点点,他们尊重别人的自由。

廖智:俗话说啊“一句良言三冬暖”。这条视频呢,不是在为我自己争取权益。我敢穿着假肢满大街走,敢拍出这样的视频给万人看,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但是我知道走出来这条路是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支持和鼓励。我认为一个已经超越了所谓“正常”和“不正常”的论断的人,有责任站出来替那些还不能超越他人评价的人发声,让他人看见希望,也让从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得到新的启发,有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王启凡:人是一个整体。就像我爱我的老婆,不是去看她的身体某个部分,我选择我老婆也不是选物品,我看到的是她整个人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友善和自信,这是完整的、可以陪伴我一生的品质。

廖智:对于那些囿于外貌或其他方面跟周遭人有明显差异化而受伤、沮丧、难过的朋友们,我想告诉你们:你很好!你没有问题!你很完整!你只是在这趟人生旅程中经历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熬炼,这是你从火里走过,勇敢面对火焰的勋章。做自己,总会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加油!

我们爱你!

图片来源:廖智视频号(公众号:廖智的喜乐生活

转录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廖智:被故事选中之后

支点与成长,小笼包与肖亮

疫情三年,日本为何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感染

【城市】| City

作者:徐静波,日本, 2022-12-24

能否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理论上来说,是可以避免的,并不是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人人都会感染,只是迟早的事”。

从2020年1月15日确诊第一例感染者开始,到2022年12月23日为止,日本确诊的感染者总数为2793万9118人,死亡5万4680人。

日本红字会针对献血样本进行的调查分析称,实际感染人数比确诊的数字要多出几百万人。日本总人口为1亿2700万人,这就意味着,在这三年疫情期间,日本的新冠病毒感染率是在25%左右,也就是说,4个日本人中,有1人感染,而不是“人人感染”。

这一结果,是在日本没有实施“封家”、“封小区”、“封城”的软性管控的背景下出现的。

那么,日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从疫情爆发开始,日本政府就要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施“居家上班”制度,要求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一制度已经实施了2年多,许多企业至今还在实施。

其次,以“减少死亡,确保重症救治”为医疗宗旨,对于感染者实施分类管理,轻者居家自我疗养,政府提供一周的免费食品。症状明显者送入政府指定的隔离酒店,由驻店医护人员观察护理。重症者,则送入医院救治。

那么,谁来负责感染者的管理和区分呢?统一由各地政府的保健所负责,保健所是唯一的感染者应对窗口。当然保健所也临时雇用了许多人员进行应对。

第三,医疗机构实施严格的分工,癌症等专科医院不参与“抗疫”工作,只有有传染病科的医院,才可以有资格接纳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住院治疗,以避免出现医疗体系的崩溃,导致其他病症患者就医难问题的发生。那么,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即使收治了感染者,也只限定于对感染者入住的楼层或区域实施隔离管控,其他病区和专科照常诊疗。那么,政府掏了许多钱来补助这些医院扩充ICU病房和购买医疗设备,同时对于参与感染者救治的医护人员,给予特别的补助。

第四,为避免人们聚集喝酒,政府要求餐饮店提前至晚上8时打烊,并不提供酒水。响应政府号召的店家,政府予以每天的补助。政府还对于体育比赛、音乐会、会议等集会人数进行了限制,要求控制在定员数的30-50%以下,避免发生集体性感染。

第五,就是要求国民定期接种疫苗,尤其是对50岁以上重点人群,实施催促性呼吁。目前,日本已经开始了第5针的接种。

日本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通过电视、新闻和街头电子广告,每天定时公布当天确诊的感染人数,不断提醒国民必须“管住脚,管住嘴”,做好个人防护。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制订了各种防疫指南,通过分发到各家各户,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等方式,呼吁国民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集体性感染”问题的发生。

第一、日常自我管理十项要求

  1. 节假日或新年期间,尽量不要回老家探亲,以避免回老家时,不经意地将病毒感染家里父母和老人,提倡“视频探亲”。如果一定需要回老家探亲,出发前做好核酸检测,看看自己是否有感染。
  2. 去超市购物,最好一人前往,而且选择人少的时候去。
  3. 外出跑步锻炼,一定要选择人少的时段、空旷的场所,并戴好口罩。
  4. 购买东西,尽量选用网购。
  5. 想与友人、同事喝酒时,提倡“视频喝酒”,不要直接碰面。
  6. 一般性看病,提倡远距离视频看病,不要直接去医院。
  7. 不要去健身房,尽可能自己在家锻炼身体。
  8. 尽量不要去饭店吃饭,买回家吃或者叫外卖。
  9. 提倡居家上班,避免上下班或在工作场所感染,同时确保医疗与物流的正常运转。
  10. 与人见面对话时,一定要佩戴密封性好的口罩。

第二、必须避开的三个场所

  1. 换气性差的“密闭空间”
  2. 人员众多的“密集场所”
  3. 近距离会话和发声的“密接场面”

第三、如何防止家庭内感染的8个关键点

  1. 如果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被怀疑感染,一定要分开房间睡。没有条件分房的,用床单、窗帘割出单独的空间睡。
  2. 照顾感染者的人,一定要确定专人专责,尽量避免轮流照顾。孕妇、有基础疾病的人,要避免去照顾感染者。
  3. 家庭成员都要佩戴密封性好的口罩,取下口罩时,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或消毒液擦手。
  4. 洗手时一定要用肥皂认真反复清洗,一般要求清洗时间为1分钟。在手没有清洗之前,不可用手揉眼睛或抹嘴。
  5. 即使是天气寒冷,也要经常开窗开门通风换气。
  6. 毛巾、牙刷牙膏、碗筷等生活用品,一定要分开使用。与感染者公用的部分,如厕所、浴室、洗面台、门把手等一定要经常消毒。
  7. 清理、清洗感染者衣物时,一定要戴口罩、戴橡胶手套,因为病毒在衣物上会有较长时间的生存。
  8. 感染者使用过的口罩、纸巾等必须立即装入密封的塑料袋里,以密封的状态扔掉。扔完垃圾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

以上各点,供“静说日本”的朋友们参考。

最近,日本因为入冬,加上BQ1.1新病毒的流行,感染者也趋于增多,第8波疫情显得十分严峻。12月23日,日本全国新确诊的感染者为17万3336人,死亡315人,均出现增加趋势。但是,严守以上各条防护要求,还是能够避免感染。

特别提醒大家一点:外出回家后(尤其是去过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口罩一定要立即处理,别把病毒带回家,更不要重复使用。这个钱,千万不要省!同时,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清水洗等于白洗!

本文转载自作者公众号:静说日本

作者简介:徐静波,亚洲通讯社社长。2000年创办中文网站“日本新闻网”,次年在东京创办日文版报纸《中国经济新闻》。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抗疫见闻录》

回归原理,在疫情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城市】| City

作者:毛进军,2014

不久前,我应邀去香港讲学,有幸结识了香港的一些中医专家、教授和同道,通过与他们交谈,并走访了中医诊所,感受到香港中医有三大特色:一是继续教育,勤奋好学;二是中医经典的传承与保留中医传统;三是兼收并蓄,包容性强。这是我们内地中医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谈谈香港中医的继续教育,勤奋好学的特色。

港人自古就有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生的传统,所以,至今在香港看病首选中医的人很多。在港岛、九龙、新界等街头巷尾,各类中医诊所随处可见,而在这些诊所执业的多是注册中医师。

香港建立的中医药规管制度的起点较高,其中最大的特色是规定中医师必须持续进修,也就是我们内地所说的继续教育,以不断地提高中医的业务素质。

香港中医师的注册或续签注册采取的都是学分制,凡不参加持续进修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年度进修学分考核不合格者,将无法注册或续签注册。再者,香港的中医师是不允许开西药的,只能用中医中药治病。

这些严格的法规制度,对香港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医师续签注册采取学分制”,逼着香港的中医去加强学习,不懈追求知识,不断进步。如果不思进取,不继续进修,技术水平就不能得到提升,这不仅不能继续注册,而且病人也不会再找你看病,你的生存就成问题。所以,香港的中医不少都是勤奋好学的。

相比之下,内地的一些中医继续教育机制,要么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的管束,或没有建立起来,要么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因此,一些中医继续学习的动力就显得不足,无须勤奋,无须继续追求知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反正中医不行,中药无效,就以西药顶着,中医水平的高低与否,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不大。

二是谈谈香港中医对经典学术不懈地学习和传承,以及普遍应用中医传统疗法的特色。

香港中医深知中医经典理论和学术对提升临床疗效的重要性,没有疗效,在香港就难以生存,所以他们对经典学术的学习和传承是坚持不懈的。

一位知名香港中医专家说:“香港中医较好地继承和保留了传统的中医疗法”,事实的确如此。

据了解,对于内科病证,有不少中医喜爱用《伤寒论》中的经方辨治,也有经方、时方都用者,他们大多比较重视辨证,不会掺杂西医的思维来开中药。为提高临床水平,有的到处寻求名师求教,有的刻苦研读经典,总之,学习经典的精神是比较足的。

对于骨伤科病证如骨折,多用古老的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而不是动辄手术。对于骨关节炎及伤科病证,多用手法治疗及针灸治疗等。中医传统疗法在香港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应用。

香港的传统中医得以保留,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政府曾承诺尊重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允许保留一切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医药作为传统习俗之一,深受香港华人的信赖,因此中医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

自香港开埠以来,虽然中医药业也曾几经波折,遭受过歧视、压制和排挤,但总体上,中医传统的汤方、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一直在香港医疗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香港民众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特别在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的中医不仅队伍日益壮大,学术也多元化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性有关传统医药事宜,以推动传统医药的国际间交流。

三是谈谈香港中医兼收并蓄,包容性强的特色。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丰富的传统理论底蕴,学术流派众多。香港中医的包容性很强,他们对中医经典理论和学术流派,从不进行无谓的争论和空谈,多认为空谈无益,只有疗效才是检验的标准。

为提高中医理论和实践能力,他们特别重视学习中医经典,对所有裨益于临床的、传承经典的、学术流派的学说和观点等都非常关注,还不断了解和寻求对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方证辨证学说及扶阳学说等有研究的内地专家教授,热情邀请讲学,认真学习讨论,兼收并蓄,并积极地在临床上验证。

香港中医这种不懈传承学习经典,不断接受新理论、新观点,追求新知识,以提升临床疗效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节选自 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2014)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矽谷随笔|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医生只是辅助,尽量少生病,小病靠自愈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正本清源: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及中医是如何治病的

医学应该回归初心,犹如食物应该回归天然

BBC《药箱里的真相》 | 止痛、止咳、感冒,你真的不需要这些药

130多个变种,疫情有了新变化

【城市】| City

作者:大鱼说小事,2022-12-24


形势严峻

最近,很多老人阳性后,再加上基础疾病,匆匆逝去。

据媒体消息,中青报原副总编辑周志春,感染病毒后因为基础病12月8日去世,享年77岁。周志春7日核酸检测阳性,居委会准备第二天复检,不料当晚1点多去世。据身边人介绍,周志春7日那天心情还不错,以为阳了就阳了,就是一次“小感冒”,像平常一样吃吃睡了,没想到深夜就去世了。

据财新网报道,《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前《新闻战线》总编辑杨良化在感染病毒后,因细菌性肺部感染不治去世,享年74岁。杨良化于12月10日开始高烧,抗原测试为阳性。因抵抗力下降,肺部细菌感染病情加重在朝阳医院ICU全力抢救两日后于15日逝世。

长城战略咨询创始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与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禄先生于2022年12月14日6时57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6岁。熟悉的朋友介绍,王德禄12号上班发现阳了,13日上午发烧,晚上吃了退烧药睡下,14日6点多,家人发现他已经去世。据他家人讲,王德禄没太在意,把它当做“小感冒”了,吃了退烧药就没有当做问题。没想到说走就走,连一声告别都没有。

原电力部副部长齐明的妻子17日去世,她儿子写道:我老妈15日被物业上门修暖气的工人感染阳了,并开始发烧39度。16日回光返照半天多,两个照顾的阿姨每时每刻都在群里和我们哥几个家人连线,报告病情。我们还以为开始走向好转……17日上午出现病情急转直下。电话联系120,答复你家离宣武医院1.5公里太近不管送,你们自己解决。我们多次哀求也不予理睬。我和我二哥紧急号回家并送到宣武医院急诊。那场面我惊呆了,人挤人人挨人。在急诊大厅的地上开始抢救我老妈,人工复苏,打肾上腺素三针,历时二十多分钟抢救无效还是走了……在急诊大厅的五十多分钟时间里,身边的老年病人三位无一幸免全走了,惨不忍睹。悲痛欲绝。老人家走了后就推到太平间。我一进太平间差点晕死在门口。太平间里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横七竖八的堆放的全是尸体。不计其数。抢救大夫说这几天送来的85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一个活着回家的。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储兰兰也于12月18日去世,她不抽烟不喝酒,还打了四针苗。根据了解,在储兰兰离世之后,有一位自称是她本人徒弟的网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当中透露,称储兰兰离世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确诊后引起了一些并发症,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据清北两校讣告栏公布,最近短短一个月时间,两校密集去世的教授就有百人之多。

上面只是见诸媒体的知名人士,至于朋友圈等各社交平台公布的因疫去世的消息更是数不胜数。

缺医短药

据界面新闻,某原料药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国内无论是原料药还是制剂的产量确实非常大,但其完成生产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一个工厂生产400吨原料药需要1个月,随后把这400吨原料药卖给制药企业,预期它大概能产4亿片布洛芬片;但是制药企业生产也要时间,而4亿片的布洛芬片,就算是千万级别的产能,也至少要生产10天;累计算来,从400吨原料药到4亿片药片至少要40天,这是非常顺畅的状态,且不包括流通、零售等环节。前述人士表示,目前由于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大增,物流、人力等各方面存在困难,供给周期在变长。但反观需求端,国内现在一天消耗4亿片布洛芬片不是难事,“相当于前面企业忙了一个半月,国内一天就能消耗掉,根本追不上。”

一天消耗4亿片布洛芬,加上其他退烧药物的使用,可以大致推算目前全国感染人数当在3亿人以上,这还是最保守的估算。
前段时间,社交平台爆料,一些地方儿童退烧药一药难求,以致美琳黑市价格达到3000元一瓶。

几个疑问

① 这一次的疫情传播很诡异,传染速度创下古今中外所有传染病的纪录,即使外国去年全面躺平和历史上的黑死病也没有今天的疫情传播之快。

卡塔尔世界杯几十万上百万人聚集没有传染,阿根廷上百万人聚集街头没有感染,中国仅仅放开半个多月就达到现在这种规模,并且官方宣称目前有130多个奥密克戎变种涌入中国。以致包括司马南、林治波等人直接质疑是否有人故意投毒。

② 原来方舱里关着的所有人,全国最少应该有几十万吧,基本全无症状,这一次放开后特别是北方染疫者几乎全有症状,并且很痛苦,这有悖常识。官媒报道说,放开后短短几天有新变种130多个传入我国。外国对中国纷纷关上大门。全国多地火葬场告急。那么,现在大家感染的还是奥密克戎吗?

③ 放开之前,人人核酸加上三针疫苗能够完成,目前中国却能把退烧药买断货,不合常理。沈阳的东北制药加班加点生产退烧药,只卖2块钱一板(20粒),不早不晚,随后就被管理部门找个毛病罚款1.3亿元,是何居心?

至于几毛钱成本的试剂检测盒被炒到十几、几十元,制造大国生产那东西是难事吗?

凡此种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④ 放开之后,感染病例增多,公众正是需要管理部门提供退烧药、检测盒等服务的时候,原来遍地的街道、社区、大白工作人员突然消失了,像屁消失在风里一样,没有了,不见了。真正需要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人呢?

有人说,你们不是希望像外国那样躺平吗?现在求仁得仁,全国放开了,又抱怨什么呢?这是一种很无知无耻的说法。外国的躺平是居民躺平,不是政府的职能和服务躺平。纵观世界各国,放开前都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案,提前预告,提示大家储备必需的药物和生活物资,并且随时提供各种帮助。好多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目前确实很难, 但把责任归到“放开派”,这个逻辑非常奇怪,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放开,原因是防不住了,不是因为“躺匪”或者谁的鼓吹。如果说一定要硬着头皮继续防下去,那代价根本不可承受。

事到如今,每个人都要接受必须阳过一次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开头,谁也没能预料到是这样的结尾。

编辑:一白

图片:建筑系列 |JM摄影记者 萨其马

延伸阅读:

《抗疫见闻录》

回归正常生活,中国要怎么过免疫屏障这一关?

内是否仍有德尔塔流行?是否产生新的变异株?专家解答

回归原理,在疫情中如何保护自己

上海本轮监测到30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尚未发现致病力增强


 Page 7 of 28  « First  ... « 5  6  7  8  9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