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四月 26th 2024

Interesting Sites

Insider

Archives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观点】| Insight

作者:梁冬,正安聚友会,2022-10-26

如果一个人总是讨好别人;或者学东西的时候很快就觉得自己学会了,然后夸夸其谈;或者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容易跟对方承诺点儿什么……这都是不自重的表现,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如果你对待每个细节都没有一种认真的态度,那么学到的东西就不会坚固——“学则不固”。

《中庸》言:不诚无物,所以“忠”、“信”二字是人的主心骨,如果你能做到忠信,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你还有一些需要学习的地方,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话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论,如果每个人都去结交那些比自己强的人,那谁还有朋友呢?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是另外一个意思——人不是“单片人”。

我们可以在王先生那里学到敏而好学;在李先生那里学到不耻下问;在张先生那里学到格物致知……其实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立体的人那里学到比自己强的部分。

所以“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做一个往“上”看、只结交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而是应该在每个人身上都学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部分。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去除“我慢”的过程。

我们很容易在别人身上发现问题和缺点,这几乎是一种人性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为这会让自己感觉好点儿——你发现一个很优秀的人不如自己时,是不是觉得很爽?是的,我发现我就很爽。

但是,我们要觉察这是一种人性的陋习,要意识到它只不过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也包含着人类自我堕落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的意识要时时转变,看待别人的焦点要从发现别人的缺点转到发现别人的优点上,时时刻刻地从每个人身上发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有了这样一种心智模式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人。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几乎不再有敌人了,因为你可以随时去赞叹他人。

这不是拍马屁,因为拍马屁是出于想从某人身上得到某种利益,而这种赞叹是发自内心“贤贤”的感觉。如果一个家长能够培养他的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那这个孩子的未来必然无可限量。

有一天,我看见一位父亲在跟他的儿子对话:“在饭桌上,你看见左边的第一位叔叔身上有什么优点?”

他儿子说:“我看见他每次抽烟的时候都拿出来跟别人分享。”

这位父亲继续问:“好,第二个叔叔有什么优点?”

孩子回答:“第二个叔叔不怎么说话,但是别人说话的时候他都会表示回应。”

这位父亲接着问:“好,观察得好。第三个叔叔有什么优点?”

孩子回答:“第三个叔叔对旁边的姐姐很好。”

我发现这位朋友只有这一个核心的教育方法,他的孩子每天走到哪里,都能够观察到别人的优势和了不起的地方。

你明白一个大人突然从孩子的嘴里听到对他的表扬,而且连他自己都真的认为这是他的优点时,那种恨不得在六一儿童节送这个孩子一套完整的变形金刚的冲动吗?

我们想过吗?有多少孩子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父母带小朋友认真地观察别人的优点,并发自内心地表示随喜赞叹,这很难吗?有学奥数难吗?有学英语难吗?……没有。但就是这个能力,让这个小孩子一辈子都不会饿死,一辈子都有贵人相助。

以前小梁总是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一句话足以让我们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自己也能够心安理得的人。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心安理得很简单,看他坐下来的时候手机正面是朝上还是朝下。经常有人跟我聊天的时候,把手机正面朝下,现在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恶习,他一跟你聊天就会录音,也不是针对你,他什么都录……

还有一些人,永远都是很晚才回你的微信,因为他平常不看微信。这也对,因为人家有自己的时间规划。但还有一种朋友,恨不得你跟他打招呼或者说事儿的任何时候,他都立刻回复你,那只能说明:第一,他很闲;第二,他真的人很好。

(本文首发于正安聚友会,获其授权转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感悟呢?

欢迎投稿给我们:JM@jointings.org

编辑:Wind

绘图:JM熊小果 (9岁)临摹画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

感谢“浅绯粉加白”赞助本文编辑酬劳

+++++++++++++++++++++++++++++++++++++++++++++++++++++++++++++

创业故事 |手创札记——颠覆

【城市】| City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老宋,上海,2017-04-02

创业这半年,感觉自己的人生观都被颠覆了:

关于钱

打工时,先有劳动付出,再有金钱回报,劳动是因,金钱是果,故久而久之,会习惯性地认为赚钱就是人生的目的,从而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热爱与梦想。而同时,钱又是用来活命的东西,且越用越少,这会让人更加看重与吝惜金钱,在意金钱的得失。再者,随着自身年龄的衰老,赚钱的能力逐年下降,则加剧了人对自己未来生存的担忧,产生典型的中年危机。诸此种种,让大部分人的大半辈子,都在被钱牵动,或跟钱各种过不去。

创业后,顺序颠倒了,雇人,找地,买物件等等,一分钱还没收着,就先得蹭蹭蹭花不少钱,而最终有没有结果都还是未知数,从而变成了金钱是因,目的是果。这让我逐渐领悟到金钱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是可以实现自身梦想的一个最重要的武器。再放大到整个人生,只要学会了怎么用好钱,让钱成为撬动价值的杠杆,就有可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关于时间

打工时,时间相当于是卖给东家的,这个时段内,相对缺乏自由,即使心灵仍然可以信马由缰。但朝九晚五的惯性会潜移默化的让人“更守规矩”,从身体影响心灵。当忙碌的工作过去,会突然陷入空虚,当年老退休,更容易茫然不知所措。

创业后,才发现,时间真tmd是自己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全靠自己决定与安排,而不同的选择,势必带来不同的结果乃至人生。这是一种比金钱更加宝贵的资源,唯有以投资的角度去看待,多想想投入产出比,才能更好的经营时间这个本钱。

关于梦想

打工时,因为数不清的原因,大部分人都做着本非自己初衷的工作(即使是喜爱的领域也有可能因为不得已的束缚而最终丧失了兴趣),谈起梦想,会觉得好幼稚,没有意义。

创业后,发现没有梦想根本无法坚持。那么大的花费,那么大的风险,这么多的质疑,还有这沿路上数不清的坑,即使挺过来可能也得不到打工时的金钱回馈,那自己这样“犯傻”的源动力在哪儿?其实就是梦想。在如此的条件下,你自然会走向追梦之路。
……
说这么多,没有要劝大家都来创业的意思,但凡打工还有一丝丝值得留恋的地方,就别轻易踏出那一步。

但如果想体验更加完整的人生与人性,并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么不妨放手一试,也许这不回头的路,恰恰是你不后悔的路。

作者;老宋(微信号s_singer ),原华为人,非典型性理工男,现混迹艺术圈,发起面向普通人的“手创派”艺术俱乐部。年过四十,争取不惑,点滴文字,聊以自慰。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产品的“知识内容”元素 将成为新时代营销策略关键
创业者一定要懂得管理钱!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观点】| Insigh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撰稿:Louis爸爸,2018-03-07

  • Louis 小男孩,性格温和,逻辑思考能力强,细心不足;
  • Louis爸爸,性格温和,职业IT工程师,工作繁忙,研究生学历;
  • Louis妈妈,细心,职业老师,语文老师,班主任但是工作繁忙;

小朋友现在慢慢步入正轨了,小朋友给我的评分也是满分,高于Louis妈妈,哈哈。

昨天给朋友圈分享一个小朋友语文能够自我阅读了,有同事开玩笑说“开个专门的专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呗”,另外又有朋友说要我结合自己小朋友的这段经历,写写对于教育的感想(让她去做相关教育投资做参考),还专门送给我一本书,这下压力大了。也好,有需求了,自己就把情况简单总结一下,好的话,再弄个专题交流。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在一个邻居群里自己不经意发了一个感叹:“小朋友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隔了一天,有个家长突然问:“好的学习习惯说的那么多,具体是什么?”老实说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平时自己都是朦朦胧胧的,觉得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小朋友自己养成的,这就是常说的一知半解吧。

此时此刻,自己一边总结提炼自己认为的好习惯,一边Loius小朋友平时一点点滴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自己面前,自己理想的学习习惯(完全是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因为自己和爱人陪小孩子的时间有限,所以小孩子能够自我发展,这个是核心关键词,包括:

  1. 能够坚持自我Check,学会审题,明白学本领的要求(从小给Louis灌输的做作业,就是学本领,学本领是Louis你自己的事情)和检查,比如数学题目能够知道方法是什么,做完之后,该方法能够客观的自己检查至少一遍
  2. 能够自我阅读语文和英语,比如能够自己主动看书至少20分钟以上,这个其实也不够量化,先卖个关子,后面我会结合一个好的实践讲如何引导小朋友做到,特别是平时没有时间的家长;
  3. 能够自我有明确的计划安排,比如每天要做什么,并且能够说到做到;
  4. 能够自我理解他人,很好的团队的协作,比如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够很好的沟通;这些在邻居群里发了,邻居说这个确实挺难的,群的事情解决了,自己小朋友的习惯到底怎么办了?

回到现状,Louis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

“英语老师14个单词,11个都默写的不对,模拟试卷成绩为D”;

“钢琴每周才弹20分钟,老师都直接批评严厉到连基本的卡片都不发了”;

“语文作业,总是说差一点就做完,实际上一做起来要2个小时才能够完成,老师的点评也是振幅特别大”;

“ 击剑号称练了1年多了,还是初级水平”

…..

看起来,就是数学的情况好些,这心理上稍微有些安慰,可是看到周边朋友圈晒:小朋友语文每天读XXX书,英语能够自主读XXX书,数学奥数秒杀,机器人,画画…..8岁的Louis 马上关键的三年级了,作为Louis的爸爸,不紧张那是假话,关键是想清楚怎么办?最直接的要不要报培训班?马上要开始做什么?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感谢万能的互联网,然后就是感谢公司工作的培养。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99%都是有别人好的经验可以使用的。回到前面Louis小朋友碰到的难题,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碰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根因,并且快赢。

英语:当前晚上和Louis小朋友分析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两个:

  1. 每天的一课一练没有做过一次,所以对于考试没有概念(相信经过这么痛苦的结果,Louis小朋友自己对于要练习有很深刻的认识了,这也是我们平时的教育理念,成长过程中,适当经历挫折是非常必要的),经历痛苦之后,Louis后面每天一课练习主动做的很好,考试成绩很快就是上去了;
  2. 自身英语词汇量太少;这个怎么办了?我是直接给Louis摊牌,爸爸也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能够做的就是借鉴语文的学习方法,默写,查字典,背诵,阅读;问Louis意见,你觉得如何,小家伙是懂非懂的说“好吧”。和Louis达成一致后,马上行动,我负责的就是买各种字典,平时辅助其背诵,但是阅读这个事情的落地效果不好,小孩子基础太差了,基本的信心没有建立起来,这个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这个后面再讲,先把快赢的措施落地实施。

钢琴:这个确实是一个难题。自己对于钢琴完全不懂,给小朋友提的要求每天练习30分钟,效果非常差。小朋友一会要喝水,一会说不会,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然后啥都没有会。直到看到钱儿爸公众号中一个钱儿爸和钱儿一起学习钢琴的10分钟的语音,演奏一个小虫子的曲子,一起参与分享,中年的虫子,老年的虫子,最后引导出:我们要练习钢琴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的和弹的很难一致,往往因为我们练习的少,我们想表达一段很好的情感,最后就夭折在自己弹不出来,因为钱儿是Louis特别喜欢的小孩子,很快就意识到为什么要练习钢琴了,剩下的就只需要锦上添花,稍微进步一点,就说是坚持弹琴带来的。

语文:确切的说这个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如何提升小孩子的自我阅读能力,这里面语文和英语还不一样,语文因为是母语,我们自己相对来说可以操作的空间更大些,英语自己总结下来,还是要借助外界资源。

回到语文自我阅读,在钱儿妈文章中讲绘画笔记这个方法,启发很大。为什么?小朋友读书最难的是自信心不足的时候,觉得工作量太大;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给Louis定一个规则,让他在几分钟内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并且完成之后就给奖励。

具体来说就是每天只要写绘画笔记(2/3是空白,1/3要写几行字),看什么书不限制,只要写了,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漫画书什么的,都不限制)。小朋友的潜力真是无穷,从开始最简单的《猜猜谁会赢》,Louis很快就开始看淘气包亨利等书,还笑称猜猜谁会赢,太简单啦。

英语的自我阅读,老实说还是有点难度。因为自己本身的水平也不够,买了加州教材,发现自己做起来也很有难度,初期建立小孩子必要的词汇量和自信心很关键,后来决定选了一个在线的新东方的多纳英语,VIPKID的课程,这两个APP都很用心,知识比较体系,比如多纳英语,它有字母到句子,到最后的测试;VIPKID从预习,到老师互动到最后的做题,形成一个全貌,同时数字图书馆都做得很好,小朋友可以看绘本学习英语;对于VIPKID有专门老师讲解学习英语的方法,能够视频回放,回放还可以设置速度,真的很贴心,自己收获很大,比如讲小孩子自我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关键是家长要读,不要强迫小孩子,另外就是要每天坚持,每天坚持10分钟,比周末2个小时效果好。这些点都很好。对于家长来说,英语必须要提前预习,这样就能够起到的很好的效果了。具体实践结果还要自己去检验,但是方法很清晰了。

总结一下:如《教育的目的》一书说的,把一个小点真正做好,小朋友会触类旁通。核心是培养小朋友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个大方向是关键。加油吧,Louis!

你对Louis爸爸的这个教育方法可赞同?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感悟呢?

欢迎投稿给我们:JM@jointings.org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可减少80%甲烷排放的海藻饲料产业化在望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山谷 编辑,武汉,2022-10-13

案例一:Volta Greentech

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初创公司Volta Greentech最近宣布完成了 170 万欧元(207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该公司团队由一个由国际科学家和气候创新者组成的团队运营,创造了一种由红海藻 Asparagopsis taxformis 制成的补充剂“Volta Seafeed”。

Volta Greentech 的研究人员表示,当以每天 100 克的剂量喂给奶牛时,Volta Seafeed 可将其肠道甲烷(在奶牛、绵羊和山羊的肠道中发酵的气体)排放量减少 80% 。补充剂基于红海藻 Asparagopsis taxiformis,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阻断瘤胃中产生甲烷所需的酶。这一现象最初于 2015 年被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Volta Greentech 从澳大利亚国家研发机构 CSIRO 获得技术许可。

该饲料在过去六年中经过了多轮国际测试,Volta Greentech 现在正与瑞典最大的饲料公司 Lantmännen 合作。

目前,Volta Greentech 正在开发一种可扩展、可持续和自动化的红海藻种植系统。系统可以优化温度、光照和营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红海藻的生长速度,同时确保饲料补充剂的高质量和标准化质量。Volta Greentech 还在瑞典西海岸吕瑟希尔开发一个自动化的陆地海藻工厂——Volta Factory 01。Volta Factory 01 将为 Volta Greentech 首个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产品,并为即将到来的大型工厂奠定技术基础。与此同时,Volta Greentech 也正在规划 Volta Factory 02,希望成为世界最大红海藻工厂。

案例二:CH4 Global

2018年底成立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CH4 Global对红海藻——Asparagopsis armata——进行改造后制成补充剂喂给奶牛,不仅可减少90%牛屁和打嗝的甲烷排放,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2020年该公司获得了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21年又获得 1300 万美元的 A 轮投资。

地处澳大利亚,CH4 Global正在林肯港、袋鼠岛和约克半岛等当地沿海水域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他们计划实施海草工业规模化种植和改造,进一步建成现代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过去两年中,其海藻补充剂在概念验证和全面商业化上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据悉,过去两年中,其海藻补充剂在概念验证和全面商业化上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如果后续顺利,他们可在2022年正式推出这款海藻制品。

而且,CH4 Global未来的商业想象力不仅局限于此。从海藻制品出发,该公司希望,最终能够借助水产养殖来创造低碳农业,削减反刍牲畜的排放,为人类争取一些时间来影响气候变化。根据该公司的介绍,围绕废物、水、能源和材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每年能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节约,减少碳影响。

CH4 Global与南澳大利亚州的 Nharangga Nation 公司合作,建立了商业规模的加工设施;还与新西兰的 Iwi 和 Mauri 也有一些合作。

藻类饲料从实验室到工厂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指出,全球超过10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元凶之一。全球各地的奶牛每年会产生超过 1.5 亿吨的甲烷。

牛瘤胃中的微生物有助于消化食物的同时,也会释放氢气和二氧化碳,而当瘤胃中的酶结合这两种气体时,就会形成甲烷,继而通过打嗝或消化道排泄到体外。 无论是由于其可持续性认证还是调节甲烷排放的能力,藻类通常被用作饲料以减轻养牛业对环境的影响。

2016,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早发现在饲料中加入一种红海藻A. taxiformis,可有效减少打嗝气体中的甲烷含量。实验模型显示,饲料中加入2%海藻,甲烷减少99%。

2019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员Breanna Roque的研究组公布了接近的实验效果:饲料中加入5%海藻,甲烷减少95%。次年,研究组在农场实际环境中进行了实验,使用了另一种红海藻A. armata。结果显示:对于哺乳期的奶牛,饲料中含0.5%的海藻,甲烷减少26%;1%的海藻,甲烷减少67%。

我国的科学家也做了相关研究:在体外发酵条件下,添加海带、紫菜、裙带菜 3种海藻均可以有效调节瘤胃发酵环境,改变发酵产气量; 同添加量下,紫菜对瘤胃发酵的促进作用优于海带与裙带菜。并且得出 3 种海藻的最适添加量为: 海带 4%、紫菜 8%、裙带菜 4%。早在1999年,我国科学家就已经对海藻粉添加到奶牛饲料中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海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

由于海藻对光和热较敏感,因此得找到让这些配料稳定的办法,延长特殊配比饲料的保质期,才能在市场上推广。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2019年时也曾宣布,在考察大量养殖A. taxiformis红海藻的方法,开拓饲料市场。

不过,饲料加入海藻对这些畜牧牛的产品是否有影响(比如奶牛产的牛奶、和菜牛的肉质口味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低碳畜牧业的“微创新”

植物肉餐饮企业以彻底改变人类的饮食方式为代价,来解决牛养殖所造成的高碳排放问题,那么,低碳畜牧业则是通过“微创新”,撬动低碳农业的大生意。

畜牧业是全球粮食系统的支柱,也是减贫、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贡献者。据粮农组织称, 畜牧业贡献了全球农业产值的 40%,支持近 13 亿人的生计以及粮食和营养安全。根据粮农组织 2020 年的一份报告,每年有近7200 万吨牛肉和 8.6 亿吨牛奶进入市场。

食物一直是甲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为了解决甲烷问题,各国企业、科学家可谓各显神通。

一家名为Mootral的瑞士公司。他们在其生产的饲料添加剂中添加了大蒜和柑橘类黄酮生物活性提取物,从而能够直接作用于产生甲烷的菌株,并且不会对发酵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目前,Mootral 公司的饲料添加剂正在等待批准以进行商业使用。

爱尔兰创企DúlaBio同样选择改造饲料添加剂,他们在其中加入当地海藻的混合物,作用于当地畜牧经济从而进一步减少气体排放。

英国诺丁汉大学乳品科学教授 Phil Garnsworthy 研究奶牛的育种,致力于选育出生来就能嗝出更少甲烷的奶牛品种。他提到,奶牛瘤胃中的微生物群落因个体而异,并且是由奶牛的遗传背景所决定的。

鉴于“奶牛打嗝排放甲烷”的问题,美国农业巨头嘉吉公司和英国的初创企业ZELP合作,开发出一种可覆盖奶牛鼻孔的口罩。这种装置可过滤甲烷,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

嘉吉动物营养子公司Provimi的反刍动物小组组长Ghislain Boucher表示,第一次实验室测试结果十分有趣,“甲烷排放量减少了一半。”然而,该设备仍需在现实条件中进一步测试,才能在明年晚些时候甚至2023年上市。短期内,嘉吉公司开始在北欧市场销售一种硝酸钙食品添加剂,称每天200克将减少10%的牛甲烷排放。

阿根廷国立农业科技学院曾尝试把温室气体收集器放在牛的背部,然后将喉管插入牛的第一个胃,这种装置工作一天,能给抽取到300升甲烷。用作发电的话可以推动一辆汽车,或为一部冰箱提供24小时电力。目前这个方案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一家名为Deep Branch的英国初创公司的技术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这家公司会使用专有的气体发酵工艺,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单细胞蛋白质,优化用作动物饲料,并具有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最佳的氨基酸配置。由此产生的蛋白质具有与鱼粉相当的营养特性,可用于牲畜饲料中,作为鱼粉和大豆蛋白质的替代品。目前,Deep Branch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使用英国能源公司Drax拥有的发电厂捕获的二氧化碳进行生产。

Deep Branch的发展思路显示,低碳畜牧业不同于植物肉、人造肉,它最大的机会不仅在于减少碳排放,而且很有可能试图将整个农业转变为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

甲烷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治理对象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评估,甲烷目前已经为气候变暖“贡献”了0.5°C。作为排名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甲烷的吸热能力强于二氧化碳,在20年里,甲烷捕获的热量是同等数量二氧化碳的84倍。

相较于二氧化碳,甲烷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更短,它的半衰期约为10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排放10吨甲烷,10年后留存在大气中的只剩下5吨;如果我们今天完全停止排放甲烷,由它引起的温室效应将在约20年内减半。

这与二氧化碳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氧化碳在气候系统中的寿命极长,即使根本没有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也将持续几个世纪。假若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减少大气甲烷,或许减缓气温增速能立竿见影,并使增幅更接近巴黎协议提出的1.5°C“小目标”。

针对甲烷减排呼声越来越响亮。据报道,近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同意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减少1/3。

甲烷成为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治理对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世界粮食中心的主任、动物科学家Ermias Kebreab说。尽管长期的工作重点仍应放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但其成效尚需一些时日才能够显现出来,因为二氧化碳太稳定了,以至于它能够在大气中停留数百年的时间。“不过减缓或减少甲烷排放的成效在一二十年内就能够看到,” Kebreab解释说。再加上人为甲烷排放的40%都是来自牲畜,畜牧业是一个好的治理起点。

虽然甲烷的天然来源有很多,其中包括湿地、湖泊,但有研究显示,当前60%的甲烷排放来自人类活动。上到能源开采,下到农业耕种、垃圾填埋,都是甲烷的人为来源。其中,来自反刍动物(动物粪便、牲畜肠道发酵,甚至是奶牛打嗝)的排放量约占人为甲烷排放量的3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似乎刺激了人类对动物蛋白的需求;22%的人为甲烷排放量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燃烧;此外,还有11%来自全球煤矿的甲烷泄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记录以来,人为甲烷排放的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过去任何时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即使在2020年疫情封锁期,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大气中甲烷依旧猛增。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用现有的技术就能完成减排目标,比如:我们可以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入手,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发现并修复气体泄漏;又比如,我们可以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牛肉摄入。综合来看,到2030年,这些措施或许能使大气甲烷含量下降45%。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不仅想减少甲烷排放,而且还想积极地把它们从大气中“拉出来”。

“甲烷行动”组织的科学家Maarten van Herpen提出用羟自由基清除大气中的大部分甲烷,另外约2%的甲烷会在阳光照射到海洋盐雾时与氯反应所破坏。实验表明,在海水喷雾中加入铁可以提高氯和羟基的产量,并显著加速甲烷的破坏。研究人员称,在自然到达大气的矿物粉尘中,只排放10%的铁就足以使甲烷恢复到工业化前的水平。

另一个选择是,在大范围内部署催化剂。二氧化钛涂料是一种潜在选择,它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氧化甲烷。建筑物甚至风力涡轮机都可以涂上这种“光催化剂”涂料。

不过,去除甲烷这个“令人着迷的想法”当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甲烷清除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尚有难度。其次,资金的短缺情况也不容小觑。“甲烷行动”的首席执行官Daphne Wysham说,尽管从大气中去除碳的技术已经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和激励,但去除甲烷几乎一无所获。

参考资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bwVyt5Y-ZSVHL_owAp01Zw
  2. https://agfundernews.com/volta-greentech-raises-2m-to-grow-livestock-seaweed-supplement
  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277484.html
  4.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1/366281.shtm
  5. https://algaeplanet.com/seaweed-to-cow-feed-at-worlds-largest-algae-factory/
  6. https://www.sohu.com/a/456312210_120873446
  7. http://2ctime.com/shuangtanguandian/265.html
  8. https://mp.weixin.qq.com/s/qLED97WhiO-_k9lNe8MOyA
  9. https://physicsworld.com/a/battling-bovine-belching-measuring-methane-emissions-from-cows/

图片:海与岸系列 |JM摄影记者 萨其马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

甲烷:全球气候的威胁与机遇

构建智能代理,实现2050年净零

瑞士研究人员成功将纳米管植入蓝藻,生物光伏发电性能有望提高

微藻胞外代谢物可作为新型生物肥料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听说亿万富翁们都去格陵兰岛挖矿了

马库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应对水和气候挑战

Cambio :利用AI帮建筑脱碳

持续城市和社区的能效设计与优化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太阳朋克:想象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正世界

“耐热”珊瑚能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吗?

假如,有一条鲸鱼想参与碳交易

被“分拆”的环保

韩国环保印象,小有小的格局

Yellowfin, 海洋驱动力

界岛: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

构建智能代理,实现2050年净零

作者:凯瑟琳•米勒(Katharine Miller),2022.10.03

译者:JM茉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斯坦福大学工程师杰夫·凯尔斯(jeff Caers)正在开发一种人工智能系统,以帮助尽早做出最佳规划决策。

许多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斯坦福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地质科学教授、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I)教师杰夫·凯尔斯(Jeff Caers)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复杂的工程技术,涉及地球各圈层的物理系统;需要迅捷精准的计划以决策何时、何地、以何种顺序做何事。“人类无法做到,需要借助AI技术”,凯尔斯说。

环境AI工具众多,凯尔斯最感兴趣的是将AI用于规划和决策。他和团队使用了一种“不确定性下的顺序规划”的统计推理。该系统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国际象棋游戏,每一步都会影响到后续步骤。所以,如果每个时点的信息都可得,做出最好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早期的概念验证中,凯尔斯团队与KoBold Metal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AI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矿物开采地,这些矿物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至关重要的原料。凯尔斯说:“这种勘探方式非常明智,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确定性。”

该团队最近以“智能勘探者”的名义发表了这项工作,它可以很容易地重新调整以解决额外的净零挑战。而且它可以随时进行调整,以应对更多的净零挑战。例如,凯尔斯团队已经开始使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将二氧化碳(CO2)注入地下的位置和方式,以安全储存钢铁/水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他们在HAI资助下开发的一个原型,通过使用AI做智能注入。与传统优化方法相比,此法能增加特定地点的二氧化碳储量。基于此项工作,奥地利能源公司OMV和斯坦福工程学院教授Mykel Kochenderfer达成了价值515万美元的合作项目。凯尔斯团队将利用该合作机会开发智能代理,以帮助欧洲国家在住宅和工业供暖上,从石油向可持续能源过渡。

(待赞助稿酬达标后发布全文)

英文原文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

瑞士研究人员成功将纳米管植入蓝藻,生物光伏发电性能有望提高

微藻胞外代谢物可作为新型生物肥料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听说亿万富翁们都去格陵兰岛挖矿了

马库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应对水和气候挑战

Cambio :利用AI帮建筑脱碳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能效设计与优化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太阳朋克:想象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正世界

“耐热”珊瑚能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吗?

被“分拆”的环保

韩国环保印象,小有小的格局

Yellowfin, 海洋驱动力

世界岛: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

互联网公益15年,新的可能性在哪里?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Victor,中国新闻周刊,2022-09-16

进入9月中旬,刚刚过去的“中华慈善日”“95公益周”“99公益日”,助推全民公益氛围进一步升温。有人把积攒一年的步数兑换成“小红花”,捐给认同的公益项目;也有人不放过一丝绿色能量,打算冲刺再种一棵柠条。

不论是环境保护、乡村振兴,还是疾病救助、灾难应急,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公益浪潮里的一分子,传统的公益行为也经历迭代升级,做公益已经内化在了生活的一举一动当中。

“没有互联网,人人公益就无法实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程芬近期在影响力慈善沙龙中表达了如上观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

中国互联网公益即将走过15年。15年间,包括信息资讯、社交通讯、在线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迅速崛起,逐步成为全民公益的主阵地。而互联网公益,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媒介形态的变化,随着短视频逐渐发展为当下最主要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公益的形态也延伸出了新的形式和可能性。

如今,在诞生后的第11年,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达9.34亿。基于其超大的用户规模,以及独特的内容交互形态,短视频平台逐渐呈现出独特的平台优势,凭借其强大的用户触达与热点响应能力,逐步具备热点属性。在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并做好内容分发、资源连接,为媒体及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帮助:

作为大众化媒介,短视频平台具有强大的连接作用,依托其巨大的用户流量触点,得以关注到更大用户范围内公益需求,并在短时间内实现需求与供给的连接。

短视频生动的、有现场感的内容呈现形态,也让内容及公益的表达更加多元。在热点事件发生时,作为大众媒介的短视频,有机会借助其热点及渠道能力,联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相关方,实现彼此互助。

最后,随着短视频平台社交关系的进一步沉淀,在资源交换、信息共享、效率提升的平台体系上,我们还有望建立用户和平台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深度信任机制,使得公益事业未来连接个体或组织的形式更加多元丰富,全民互助成为可能。

尽可能连接每个有需要的人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在互联网公益中,天然具备连接属性的互联网企业和媒体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热点事件突发后,如何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连接到需要帮助的人,并为其匹配相应的资源,是帮扶的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8月,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伦福和同事们都在忙着接收当地用户求助信息,买不到婴儿奶粉、病榻上老人急需药品…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他们面前的,是快手热点团队打造的“疫情互助通道”——医疗救助、药物提供、物资补充上有困难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发起求助,快手通过协同媒体,联动地方政府、公益和志愿者组织,为求助者提供及时帮助。截止目前,快手共联动19家媒体合作,覆盖了包括海南、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

作为一名记者,陈伦福对于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并不陌生。在他看来,短视频平台就是他发布视频新闻的资讯端口。但这一次,短视频不只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出口”,也成为他收集用户求助信息的“入口”。因为这个小小的“互助通道”,陈伦福与千里之外屏幕旁的求助者连接了起来。

将求助者与本地媒体、记者进行连接,是一次成功的“牵线”。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加之信息壁垒、交通不畅等问题,求助者发来的难题复杂且迫切。对于常年跑在一线的媒体人,也要多方联络协调。

陈伦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个求助对象,一个来自万宁的年轻女孩。当时,女孩在器官移植手术后出现排斥反应,亟需转院海口。陈伦福迅速了解两地的防疫政策,联系女孩所在的万宁万城镇政府,开具了外出就医的证明,帮助女孩顺利抵达海口治疗。
通过疫情互助通道,一条高效的互助链条被嫁接在受困者和救助人员之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在“流量拥簇”的环境里,个体的境遇和求助声也能“被看见”、“被听见”。

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生活环境的用户都能第一时间传递自己的声音,并和其他用户呼吸与共。

正是基于短视频平台巨大的用户量,这种热点突发事件下的连接才能迅速达成。像陈伦福这样的媒体人,借助疫情互助通道获取信息,联动各方资源,向求助者施以援手,恰恰说明短视频平台的功能角色正在进化。短视频不仅仅是内容消费平台和电商交易平台,凭借其突出的热点属性与强大的连接能力,也在逐步成为“服务”平台,并将这种服务的能力发挥到互联网公益当中。

多方互助,善意的传承与接力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互联网平台未来一段时间的履责方式、履责内容、履责评价提出了要求。在监管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选择将平台的基本价值、发展方向与承担社会功能、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其中,短视频平台作为当下互联网公益的重要参与者,媒体、政府、公益机构、大众等,构成了平台履责不可或缺的力量。

事实上,短视频本身作为用户分享生活的窗口,也是主流媒体实现媒介融合的重要渠道,因而在热点突发事件发生时,短视频能快速集中社会注意力,同时在人群、区域、圈层等不同维度迅速形成有效信息链接,跨地域实现“破圈”效应。这也使得短视频平台在参与公益时,有机会和有能力联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相关方。

今年上半年长春出现疫情期间,《长春日报》掌上融媒行政总监高丽红为营救一位被困异地、生活物资即将耗尽的卡车司机,反复联系不同属地的疾控中心和区域政府,最终司机成功获救。

这次救助其实是多方联动的结果:司机通过快手疫情互助通道发出求助信息,当地媒体联合不同属地的地方政府、疾控中心、核酸检测机构和工作人员,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救援。

事实上,除了“卡友”,快手互助通道也开通了农民工专项、春耕助农专项以提供针对性帮扶,并与吉林共青团合作,帮助当地招募志愿者。

针对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互助通道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帮扶办法。比如,通过媒体记者,协调当地力量,包括志愿者、网格员、居委会等;在核实用户求助信息后报送上级部门;在归类求助信息后,平台也会通过私信、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给到用户解决方案;为解决生活物资短缺问题,平台还会同步用户本地团购、跑腿小哥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救助。

这种互助和联结,就如一种善意的传承和接力。疫情互助通道发挥连接作用,求助者、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救助人员全都参与其中。一家媒体、一位记者的力量是有限的,借助疫情互助通道,多方协同,高效连接,实时互动,短视频不再只是传播工具和渠道,而是一处公益力量聚集的阵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面对突发事件,短视频平台在连接个体之外,也借助自身的触点与能力,联动各个社会主体,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工具,既守护了大时代里的微小个体,也推动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公众也在这种互助互动中重塑认知,实现个人价值。在热点突发事件中,短视频平台,通过联动上述的各个关键参与方,以这些“繁星节点”为触点,将平台参与公益,逐渐演变为一场多方彼此互助的公益行动。

从参与公益到全民互助

除了连接个体、联动多方的互帮互助,进入快手疫情互助通道,还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抗疫日记”。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热点突发事件下的互联网公益正逐渐显现出“全民互助”的趋势。

帮扶过程中,陈伦福给名单中需要帮扶的用户拨通电话,却被对方当做“骗子”,还是通过快手平台的工作人员留言后,重新沟通,才获取用户的信任。

不难看出,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依托于其独有的社区文化与社交关系体系,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之间,已经沉淀出独特的互信机制。正是基于这种信任感,用户才愿意自由表达、及时求助,平台才能够借助庞大的用户市场和跨区域联动能力输出更多能量和价值。当足够多的用户聚集在这里,普通人的善意经过短视频平台传递、聚焦和放大,我们得以在此触碰到这个社会真实的温度。

在快手的疫情互助相关话题下,一张张原本陌生的脸庞汇聚在抗疫日记专区,每一条短视频都是用户真实的反馈:有患病老人及时输上血小板的,有孩子及时获取急用药的,也有单纯记录抗疫生活为大家加油打气的。许多用户的画面和声音聚在一起,让我们触摸到了屏幕背后的温暖。一条信息、一个电话、一段视频,甚至一个点赞,看似不起眼,但汇集在一起,就能汇成一条温暖的河。
未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与资源能力的进一步构建,短视频在热点突发事件中可做出的贡献将更加丰富有效。

首先,短视频能够参与和响应的事件将会更多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和快速传播异常关键,平台除了扮演资讯分发的角色,也需要强化对内容的审核把关,防止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对用户善意和公益资源的消耗;在应用场景上,短视频也能够从疫情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灾害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中,包括灾害预警、灾后救助等。

近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快手热点团队也紧急上线了地震求助入口,为受灾群众打通求助通道。

同时,短视频能够连接的资源将会更为丰富:在求助端,短视频还有机会更高效地触达特殊群体和求助者;在供给端,除了连接地方媒体、组织机构,短视频也将有机会联合例如志愿者团队、NGO组织甚至广泛的个体。基于平台为用户构建的信任感,短视频平台可以为“公益全民互助”提供一个极佳的实践场景。

创新正当时,初心永不变。在互联网公益走过15年之际,基于各自的属性和优势,互联网平台仍在探索一条理性且可持续的公益之路。可以预见,突发事件之下,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挥平台相应的能力和价值,仍是值得各平台深度探索研究的命题。毕竟,公益不只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性,关乎每个人内心善良的底色。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王潇仪

延伸阅读:

郭沛源说ESG |丰县事件搅动资本市场,你愿意为价值观投资么?
鲁达公益讲习所 |企业责任教育之我见

教育就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忆白方礼老人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依依,杭州,2022.10.06

2022年9月23日,是一位老人逝世17周年。他出生在上世纪初的乱世,大半生在天津蹬三轮拉货为生,古稀之年开始的“支教事业”一干就是15年。受他的精神感召,偏远的乡村终于建起了一所小学。他逝世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接力支教事业,默默以自己的方式资助贫寒学子。

他的名字叫白方礼。

“教育就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白方礼老人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善行感召后来者支教,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影响了许多人乐观面对暂时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无异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华严经》里面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笔者收集了关于老人和与他相关的一些文字,以缅怀这位平凡却又不凡的人。

△ 一次白方礼事迹展上展出的白方礼生前照片。图源:澎湃新闻

“白方礼”是这位老人户口本上的正确写法,但部分活动误写为“白芳礼”。

这位老人的故事被写入人教版的政治书:

白方礼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

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方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白方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方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方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方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方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方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方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方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破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方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方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方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方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方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方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方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方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方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方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方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36年前的火种

1986年,当时人均月工资普遍都还只是30-50元。5000元相当于普通人近三年的工资总和。也正是老人的这第一笔捐款,才有了白贾村小学。

白贾村小学建于1992年,是村委会在白方礼精神的感召下集资30万元修建的,并于2008年更名为白方礼小学。经过20年的发展,学校共有14名教师,小学六个年级有154名学生,幼儿园三个班有146个孩子。

每年的期末考试过后,学习优秀的学生会得到一个笔记本,这个写着“白方礼教育基金奖”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小本,是孩子们最珍贵的奖品。而买本子的钱,来自白方礼老人先后两次为小学捐的6500元助学款的利息。学校用这6500元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当时的校长白西骞说,白方礼教育基金成立后,曾经有十几位沧州人来学校看过,并先后留下了6000多元的助学金,拍《白方礼》电影的天津市民李佳伦的女儿捐出了1000元的压岁钱,还有耀华嘉诚国际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1500元的助学金,这些钱都用于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了。

2009年时,学校被沧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鉴定为危房。而按照几年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白方礼小学属于待撤并学校。离本校最近的学校是大官厅中心小学,走公路要10多里路。

身后的传承

2005年,白方礼因肺癌晚期病情恶化过世。当灵车从医院驶出时,得知消息的群众纷纷自发上街,为送老人一程。他的助学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年,“白芳礼博爱奖学金”在天津设立,企业、军民、个人和学校的捐款将近15万块钱。

大家没有忘记他,他还在200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在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2008年,湖南大学神秘校友匿名设立的“白方礼励志助学金”。每年捐款10万元,资助20名或身体有残疾,或身患重大疾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却能保持良好心态、乐观生活、刻苦学习的优秀学生。据湖南当地媒体报道,这位神秘校友2007年在网上看到关于白方礼的报道,非常钦佩老人的善举,联想到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故而在母校设立了这个助学金。

2012年2月6日,湖南益阳市安化县8位贫困学生收到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红色的助学存折。资助者是天津市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他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往红色存折中打入助学款项,直到小朋友们大学毕业为止。资助者不肯公开自己的姓名,他们写给孩子的慰问信中都是同一个名字“白方礼”。

2021年,白方礼铜像在天津耀华中学落成,时任校长侯立瑛在致辞中说道,“那是2001年的冬天,年届90岁的白方礼老人已无力再蹬三轮车,就在车站给人看车。他把一角两角的看车费攒够了500元后,来到耀华,向老师们说:‘我干不动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在场老师无不动容。”

天津退休法官陈秋英从2011年起一直资助富民路街道的6名孩子,直到他们高中毕业。湖北律师刘丽燕从2007年起结对资助两名贫困学生。持续7年后,她和律师事务所10多名律师共同出资成立了专门的爱心基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受白方礼老人精神感召而默默支教的不止一个两个人。

教育行者与支教事业

白方礼老人是过去30年里,众多奉献自己给支教事业的人群的一个剪影。重读其故事,让我想起了:

张桂梅校长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杨明20多岁的时候放弃高薪,在贵州大山从事支教一干就是十多年,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外界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黔西县15所学校。

脱下戎装,2014年开始扎根大凉山支教至今的退役军人谢彬蓉;在广西山区给留守儿童当了10多年教师,没有要过一分钱工资,还自己拿钱搞教育的德国人卢安克;十年时间帮助了5000多个失学女童重新入学,而自己却在一场意外火灾中永远留在了广西大苗山的法国女子方芳……

2005年底,也是白方礼老人逝世的那一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200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2007年起国家又对中、东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复读生补助生活费,同时享受城市最低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据报道,2020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国家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教育总投入接近6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从结构上看,各级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各个地区间,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亿元,翻了一番。各级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得到优先资助,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撤点并校”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在城镇学校无法容纳乡村学生,村小代课老师又被清退的情况下,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村小支持教育,做支教老师。

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官方慈善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助学的总金额无人统计,也无从统计。民间支教只是我国扶贫支教事业的一个补充,社会在不断变迁,需求也在相应发生变化。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胜曾在2018年的一次活动上指出:

在四川地区,比较活跃的城市,长期支教的组织大概有10家,在云南只有5家,在贵州大约有8、9家,总共加起来不到30家,这是比较活跃的。

我们看一下川滇黔地区长期支教的需求,因为这几年,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是比较大的,包括网络、道路这些硬件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乡村的居民在陆陆续续搬离,去了县城;同时也因为撤并学校,所以学校也在逐渐减少,留下来的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点,这些都对我们的长期支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层面,虽然乡村教师还是存在,但是缺口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地处偏远,没有人愿意去;第二个,现役老师,可能会有产假,会生病,诸如此类,也会造成空缺;再就是关于艺术、体育、英语等方面的老师非常缺乏。

在这个需求背景下,川滇黔地区的长期支教,近几年陆陆续续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前我们找老师,有人就行,现在不仅如此,可能还要有一技之长。

因贫失学、因病致贫是一些家庭绕不过的现实。贫寒学子能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争论从未停止。特别是新冠疫情出现后的这三年,工作岗位的供应逐减,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高校的教育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笔者认为,对支教类民间公益项目而言,支教项目的结构从全部支助学生转移一部分支助乡村教师,支持乡村老师的知识更新再教育,给在校的学生们提供应试教育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见识机会,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推动教育普惠等,也许是个更为广阔的方向。

此外,我们也许都该问问自己,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就业?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活的更好吗?一个人应该为何而活?如何活着才有意义?白芳礼老人践行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并做出了示范。也许,这才是他,除了感动,留下的最大的社会遗产吧。

编辑M

延伸阅读:

精神世界的“拾荒者”:追忆杭州退休教师韦思浩

浙大89岁退休教师王坤森拾荒8年资助贫困大学生

披荆斩棘十二年,李明攀的自然农耕之路

米拉的治愈地球日记

支点与成长,小笼包与肖亮

为高尚的目标选股

当蜜蜂遇到鱼

乔琬珊:每个人都可以正面影响社会

兰萱之家,养老市场的新力量

+++++++++++++++++++++++++++++++++++++++++++++++++++++++++++++

感谢黄必娅女士赞助本文稿酬

+++++++++++++++++++++++++++++++++++++++++++++++++++++++++++++

本文全部稿酬已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黄女士联合捐助给:

1-慈播爱心协会

蒋勋:盼疫情消散,愿众生圆满

【城市】| City

作者:蒋勋 ,2022-10-04

2022年的夏天很特别,从春天到初夏一直在下雨。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低温的五月。大概到六月中旬的时候,雨就停了。你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明亮的夏天,因为阳光很亮,亮到眼睛都睁不开。

今年我的心里一直有某一种期待。疫情真的很久很久了,人与人之间也不敢有太多的接触,很多的活动都因此停止。

2022年五月到六月台湾疫情非常严重,我几乎中断了跟外界所有的接触跟来往。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尽量避免感染这种事情。

我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慢慢沿着淡水河走到渡船头。我有一个画室在渡船头,不是很大,可是很安静的一个画室。所以我每天走四十分钟到这个画室,听着音乐,然后开始画画。

蒋勋:盼疫情消散,愿众生圆满

音乐的力量

很多喜欢音乐的人可能特别选一个今天要听的音乐。可是我不是,有时候我连续好几天都在听同一个音乐,甚至有时候只有人声没有伴奏。这种音乐是教堂里面对于圣歌的咏唱,是有信仰的声音。

在巴黎读书的时候,每个礼拜天的下午五点我就会很主动跑进圣母院。因为大概在五点前后就会有圣诗的咏唱,我很喜欢在教堂里听人干净的声音。

我在音乐厅、歌剧院都听过这种演唱,可是气氛完全不一样。巴黎圣母院,一个古老的石头建造的建筑,它里面有很多很高的拱,人生的声音,好像是从天国慢慢慢飘下人间来的。

我觉得音乐里面还有一个部分是氛围。在巴黎圣母院这样一个古老的石头建筑的拱廊之间,那个干净的人的声音的回荡,里面有一种力量。

媒体的力量

疫情时刻打开手机看到的讯息都是让大家很焦虑很慌乱的。

我们的媒体常常很夸大一种死亡或者是惊恐,尤其是报道两岁三岁孩子染疫的时候。我相信孩子的父母是非常焦虑的,可是我也怀疑媒体是不是过度的放大了这个焦虑?有多少家里有孩子的父母看到这个消息,会失眠会惊慌?

媒体在释放讯息出来的时候,要考虑到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你可以报导,你可以提醒大家要小心,可是你要有一个安慰的力量。

在疫情的慌乱当中,我们好像少掉了这个安定的部分。事情是很严重,可是可以好转,我们可以期待好转的到来。

比如,我今天到医院看一个朋友,我知道他病况很严重,可是我还是要给他找到一点有转机的机会,或者是一个安定的机会,让他觉得有一个支撑的力量。

你总不会跟他说,反正没希望了,你就完蛋吧。我想人性里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当时就希望能够画一些画,首先是安定自己,其次是给别人安定的力量。因为我也慌了,怎么连幼小的孩子都染疫了呢?

如果自己在这个年龄离开人间,我觉得好像你也玩过了,该去的地方你也去过了,你没有那么大的遗憾。

可是孩子、青少年,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他们应该被祝福。

画作的力量

所以,当时我就想画一张祝福的画。有一次我在一个餐厅里面,看到他们在很简单的玻璃瓶里面插了三朵菊花。这种菊花一般被称为“牡丹菊”。

它非常大,开放以后,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从花蒂到花蕊中心的地方,颜色慢慢由绿色过渡到浅粉红色,然后越来越浅,最终呈现出一种白色。

三朵菊花都是圆形的,它给我一种很圆满的感觉。

在东方“圆”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为什么在“圆”底下要加一个“满”,变成“圆满”?为什么我们每个月都会期待月圆?因为“圆满”里面有一种祝福的意思。

初一初二初三的月亮是新月,它也很美,可是我们叫“缺”。月缺的时候,我们总是缺憾。在缺憾里面,人们期待一个月中月亮完全圆满的那天,就像我们期待中秋节晚上的月一样。中秋的月光是这么明亮,这么圆满。

所以我就希望能够画一张画,在这个充满了缺憾的,惊慌的,焦虑的疫情时刻,给人一种圆满的祝福。

我有速写的习惯,当时也画了素描。所以我就从手机里面找到这幅素描,开始在空白的画布上把这三个圆完成。

它是浅浅的粉色,要用什么样的颜色才能去衬托这个浅浅的粉色呢?夏天的阳光非常合适。所以我就用很明亮的黄色来衬托。

黄色是高明度,红色是高彩度。高彩度是很容易被看到的,所以如果在一群人穿不同颜色衣服的时候,你穿了红色,你就很容易跳出来,所以民间很喜欢用红色表达喜庆的感觉。

我也注意到,古代的皇室常常用明黄色。因为黄色的高明度,它在很多颜色里,也会立刻跳出来。所以我就用它来衬这个浅粉色。
这张画大概画了一个多月,很希望这张画能够变成对大家的一个祝福。

浅浅的粉红跟金黄,这两个颜色都是愉悦的,都是夏天里愉悦的祝福的颜色。特别是大家在疫情当中,心情沉重慌乱的时候,我希望这幅画能够带给大家一种温暖跟喜悦吧。

艺术对很多人来讲,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可是,我想艺术、美存在的一个价值,就是让人在沉重的、严肃的、痛苦的时候,可以让人们喜悦起来。

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这幅画挂在一个台北的闹市区的角落,给大家一点祝福。

本文转自蒋勋官方粉丝公众号

作者: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编辑 :王赟
配图:蒋勋画作|图源:蒋勋官方粉丝公众号(jiangxunfm)

延伸阅读:

《抗疫见闻录》

许纪霖:上海静默,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回到内心的情感

烟火流年

逝去的春天,身边的温暖

封了57天后,在小区发现了84种草药,43种野菜

千年古城雷根斯堡之旅

中国红树林社区共管探路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作者:孔令钰,2022-02-02

从单纯的造林到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国红树林保护战略转向的过程中,傍红树林而生的沿海社区可以在保护中扮演何种角色?

△ 绘图: Herlinde Demaerel / 中外对话

在全球红树林总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却成为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在中国,不仅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42%的世界平均水平,大规模人工造林也让中国红树林面积在新世纪的前20年间增长超过23%——但如今这张漂亮的保护成绩单却在引发另一种反思:依靠成本高昂的造林带来的红树林面积增加是否可持续?它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又是否得不偿失?

造林热潮渐退之际,中国内陆很多自然保护区探索出的“社区共管”模式成为中国红树林保护新的探索方向。当单纯的“种树”模式转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和保护后,让当地社区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变得重要起来。在社区共管模式下,社区既贡献于保护,也能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中获益。

社区共管能否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解决方案?中国的红树林保护专家和民间组织们正在寻找答案。

红树林保护转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的红树林面积从5万公顷急剧下降到2.2万公顷,丧失了超过一半的红树林。其主要原因是围塘养殖。自2000年以来,通过严格保护和大规模人工造林,红树林面积净增加了五千公顷。但是,主管红树林修复的林业部门过去一直将红树林定义为“森林资源”而非海洋生态系统,相应地,修复措施是种树,目标则是造林面积。代价也显而易见:中国适合直接造林的滩涂面积很小,为了完成面积指标,很多地方在并不适合红树林生长的低潮位滩涂上种树,导致红树林成活率很低。有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人为抬高滩涂。这不仅成本高昂,还有生态风险。被填掉的中低潮带底栖动物丰富,是水鸟的觅食地,被填土种树后,水鸟就失去了“饭碗”。

这条弯路走了将近二十年。在2017年发布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中,规定了4.8万多公顷的造林目标,这远超当前红树林适合生长区域的面积。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西北海考察红树林时提出要“尊重科学”。2020年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将造林目标大幅缩减为九千多公顷。并且强调要“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

“仅仅3年时间,就及时修改了国家规划,这非常难得”。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告诉中外对话:“这标志着,至少在国家规划层面,中国对红树林的管理,由只盯着种树面积的有林地修复,真正转向了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

△ 红树林树苗(图源:郑琪欣 / 中外对话)

随着红树林管理从“种树”到“修复生态系统”转变,坚硬的历史难题浮出水面。一个常识是,最适合修复红树林的地方,恰恰就是红树林曾经生长过、但又被清除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大多被开发成了鱼虾养殖塘。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头号难题。全球50%以上的红树林面积下降是由于围塘养殖。在中国,自1980年至2000年被占用红树林面积将近1.3万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就占了97.6%。

2021年由王文卿等中国红树林专家撰写的《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下称《战略研究》)出版,系统总结了中国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得与失。并且提出,退塘还林和还湿将是中国未来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行动计划》也提出要有序清退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而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内的鱼塘总面积近1万公顷,超过中国现有红树林面积的1/3。

由于需要的补贴金额巨大,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退塘执行艰难。况且,就算保护区能收回这些养殖塘,管理它们也需要相当大的行政成本,以保护区现有的人力和资金无力应对。另外,目前政府对红树林严格保护、不鼓励利用的态度,也让很多生活在红树林区的居民对保护政策态度消极。

如何解决红树林区居民生计和保护的矛盾?过去被“种树”模式排除在外的社区,如今成为“退塘”模式下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其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红树林管理,也将决定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质量。

社区共管:湛江探索

仅从理念来看,在红树林保护区探索“社区共管”并不新鲜。《行动计划》的最后一条要求“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在一份八年前的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培训材料中,也完整介绍过社区共管的好处,并且称“进行社区共管是实现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知易行难。根据《战略研究》,国内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家级6个、省级8个)中,除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置了可持续管理科负责社区共管外,其余的都没有把社区共管纳入日常工作。

湛江重视社区参与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它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但保护区域过于分散,跨39个乡镇,涉及人口244万。保护区内4800多公顷养殖塘则是管理的头号难题。

早在2001至2006年间,中国与荷兰在湛江所处的雷州半岛开展红树林保护项目合作,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红树林境外赠款项目。其目标之一就是建立有效的社区共管模式。但据多位专家回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社区宣教、为村民修建基础设施的层面。

但这毕竟在当地营造了社区参与的认知基础。自那之后,不仅保护区在建制上纳入了社区共管工作,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在湛江试点探索社区共管。2021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启动了雷州半岛的河北村、北家村社区保护项目。参与设计该项目的项目官员告诉中外对话,在这个阶段,希望推动更多村民直接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以保护区的人力去管理每一个地块,挑战非常大。但因为在很多保护区块,当地人就住在那里,他们去做保护会更好。”上述项目官员说,比如对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清理之后,这些植物还有可能冒芽,村民看到之后就及时清除掉,比起在外来物种扩散之后保护区再动用工程手段,效果会更好,成本也低得多。

△ 在广西的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互花米草制约了红树林的生长。图源:潘良浩

但这仍未达到“共管”最期望达到的状态:让村民参与到保护方案的制定,明确权责,以及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归根结底,在王文卿看来,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并没有对于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熟技术路线。红树林可持续利用,一般是两种模式: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但眼下两者收益都远不及密集型养殖等破坏性开发的收益。特别是生态养殖,作为被期待可以解决退塘难题的方案,现在没有可供大面积推广的方案。

“科学理论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养殖动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这些基础问题,我们还缺乏答案。”王文卿举了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贝类、螺,它们吃什么,排泄物又到哪里去了?”

多个科研单位、公益机构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湛江北家村、河北村的红树林社区保护项目为期4年。据悉,项目组将探索养殖与生态效益共存的保护模式。思路是让鱼塘在用于养殖的同时,为候鸟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让飞来此地越冬的鸻鹬类,能够觅食、栖息。

一个现成的参考是香港的米埔湿地,冬天用作鸟儿的觅食地,其他季节仍旧可以养殖。但上述项目官员认为,米埔湿地的保护属性更强,所以养殖规模和密度都不大,这一点可能不适用于湛江。“我们还是希望能尽量保证养殖户的收益。”这位项目官员说,北家村项目下养殖的产量相比以往可能会有所减少,可以探索为养殖户提供补贴的方式,即便如此,成本也远远小于回收鱼塘补偿和保护区全盘管理的成本。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鹏过去两年也在广西北海做实验,尝试在废弃虾塘中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然后再在其中投放鱼虾蟹贝的幼苗。“虽然产量比密集养殖的低,但生态产品的价格会上去,而且总比老百姓什么都得不到要强。”他说。

△ 香港米埔湿地 (图源:郑琪欣 / 中外对话)

让老百姓可持续地利用红树林资源,这是个趋势。”赵鹏认为,天然红树林应该得到严格保护已经是共识,但应该考虑怎么将人工林的管护权和收益权授给当地社区,这样当地居民才愿意去保护红树林,“否则是不可持续的。”

但养殖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红树林保护,仍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怎么加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怎么调配投入物种,得到合适的产量;以及如何在潮汐自由涨落的同时保证养殖物还留在系统内,不至于被潮汐卷走。

因此,王文卿认为,虽然《行动计划》在最后提了一句社区共管,“但现在欠缺有效方法、案例。”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互学

由于地处全球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北缘,受低温所限,中国的红树林面积只占全球千分之二。而在全球范围内,很多红树林资源丰富的热带地区已经有了不少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的经验。不仅《行动计划》要求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2021年10月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双方的红树林保护合作,并促进知识共享。

在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国大会第一阶段开幕前夕,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倡议发布,并提出建立以中国和东盟国家本土民间组织为主体的“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网络”。该网络旨在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科学修复和管护红树林,以遏制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并联合各界探索区域生态治理的新路径。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红树林保护合作有着特殊意义。东南亚被称为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这是因为东南亚的红树林面积占全球三分之一,仅印度尼西亚就拥有20%。而且东南亚的红树物种之丰富也属全球之最。

但这里也是红树林净损失最大的区域之一。2018 年,保护国际 (CI)、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湿地国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成立了全球红树林联盟,目标是通过公平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来扩大红树林的恢复面积。2021年该联盟发布《世界红树林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概述了目前全球红树林研究与保护行动的最新情况。根据《报告》,近80%的人为驱动红树林的损失集中发生在六个国家: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东南亚红树林消失的最大原因是被改造用于商品生产,比如鱼虾养殖和水稻种植,近些年油棕种植的扩张也带来显著影响。据上述报告估计,自1975年以来,在泰国仅养虾场的发展就导致了50-65%的红树林消失。

《报告》也介绍了很多东南亚、非洲和加勒比等地区在社区层面对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案例。王文卿曾赴越南和印尼考察当地的红树林修复工作,他认为,相比中国,那里沿海居民对红树林的生计依赖性更高,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利用实践更多,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引以为鉴。但在有些专家看来,这些案例不太容易照搬到中国。一是因为中国沿海人均红树林占有量要小得多,无法仅靠自然资源来满足生计;二是过去几十年围塘养殖获得了高密度的经济收益,相比较其他热带国家,中国放弃围塘养殖的机会成本要高得多。

△ 养虾场的发展是导致东南亚红树林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图源:Alamy

但东南亚地区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对社区共管的探索,仍然值得关注。1997年泰国宪法确立了传统社区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利。有研究表明,与国有森林相比,泰国的社区森林拥有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和越南也都建立了成熟的社区管理森林制度。2012年,印度尼西亚国家红树林战略要求所有红树林管理通过国家协调机构,或由政府、非政府组织、沿海社区和商业领袖组成的区域多利益相关方红树林管理工作组进行。然而,光有制度是不够的。受限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治理能力,通过社区来保护红树林依然挑战巨大——不仅需要实实在在的生计替代来源,也需要运行良好的参与式协作管理框架。

在这方面,中国的民间组织也有了一些尝试。在中缅气候援助的框架下,北京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自2017年开始在缅甸联合当地伙伴机构,通过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包括建立社区基金提供低息贷款改善当地生计、推广清洁炉灶,以减少一些社区砍伐红树林用作薪柴的行为。GEI海洋项目经理范敏告诉中外对话,接下来会致力于推动部分项目区域所在地的红树林划定为公共保护森林——缅甸自然保护地中的一个类别,社区居民可以在其中申请社区森林,以拥有30年的可持续使用权,可以享受产品免税等优惠。政府也会发放红树苗给社区来种植、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GEI在缅甸所使用的是以社区为主导的“社区协议保护”机制,最早是GEI从秘鲁引入中国,在中国西南山地的保护区经过实践、本土化成功之后,再“出口”到东南亚项目中去的。王文卿说,中国这些年在红树林修复的种植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理论和经验,并形成了十几项相关标准。他注意到,滩涂造林、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种植等教训,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仍在发生,因此中国的经验值得推广。范敏说,不仅中国过去在修复红树林上的技术积累可以分享给东盟红树林国家,而且眼下开始着力解决的退塘问题,也将是未来东盟相关国家要面临的主要挑战。

(本文转自中外对话

作者简介:孔令钰,自由撰稿人,关注环境与科学议题。她曾是财新传媒记者和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项目经理。

产品的“知识内容”元素 将成为新时代营销策略关键

【专栏】| 企业教练一席谈(CCT)

作者:陈建行,2018-10-29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不论任何实体产品或服务,或多或少都含有知识内容 (Knowledge Content)。现在是知识型的经济社会,但很多人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营销,但是,是时候调整你的营销策略了!

任何产品都含有知识内容,以 iPhone 为例,它表面上只是一个普通的产品,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知识内容的集合体。 iPhone 最为人熟悉是它别树一格的作业系统iOS,这是苹果公司里的软体工程师编写的,我们买的虽然不是它的iOS,但若没有了iOS,iPhone 也再不是iPhone,甚至可能不是智慧型手机了。 iPhone 4S 的 Siri 亦同样不是实物,但很多人却为了体验 Siri 去购买 iPhone 4S,可见知识内容绝对可以增加产品价值。

新时代的 4P 营销策略

传统营销策略的 4P:分别是指产品定义 (P-roduct)、价格策略 (P-rice)、销售渠道 (P-lace) 和宣传促销 (P-romotion)。但在新时代下,我们必须为产品加入针对知识内容的营销策略,分别是:

  1. 人 (P-eople)
  2. 流程 (P-rocesses)
  3. 实体证据 (P-hysical Evidence) 及
  4. 个人化 (P-ersonalization)

不论你销售的是产品还是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 4P 和新时代的 4P 都必须结合,才能达到效果。

人才 (People)

律师、医生和顾问的收入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含有知识内容。律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才可以在法庭上提出理据,顾问也必须明白行情才可为客户提供意见。购买 iPhone 的人表面上购买的是一件产品,但事实上顾客购买的,是开发 iPhone 相关技术团队的服务,和由这些服务所构成的品牌。

流程 (Processes)

对于很多以服务为主业的企业而言,流程正是客户购买的「产品」,例如 FedEx、DHL 和购物网站亚马逊,其价值均在流程。亚马逊售卖的是实体产品,顾客选择从亚马逊购买,是因为本地公司无法提供该件货品,但亚马逊却可保证客户可以如期收到货物,令它成为了世界性的品牌。 Dell 供应链 (Supply Chain) 成功令产品的售价降低,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电脑名牌。本地某品牌的蒸馏水亦是如此,掌握把水蒸馏高于摄氏 100 度的「流程」技术,成为产品成名的重要因素。

实物证据 (Physical Evidence)

知识型行业必须让客户「看」到实物证据,实物证据可以是银行投资记录和分析报告、顾问的访谈记录、律师的谈话纪录,甚至产品的包装、婚礼服务的布置都可以是实物证据。目的是将你拥有的知识转化成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一部分,品牌形象便会更加正面。

个人化 (Personalization)

有了人才,良好的流程服务以及看得见为证的实体纪录,公司还得让客户感到自己的服务是专为他们而设的。律师、医生、顾问提供的服务事实上千篇一律,但每个客户的要求都不同。有了个人化服务的特质,客户才会认为你公司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iPhone 的云端服务 iCloud 也含有个人化的特质,成为顾客购买的关键。

新时代的 4P 是营销组合 (Marketing Mix) 和策略定位 (Strategic Position) 的工具,亦是将知识「实体化」的手段。不论在任何时代,产品的差异化都是营销策略的重要一环,为产品建立品牌,正是差异化营销策略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陈建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客座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IMBA客座副教授。著有《创业情商:决定你创业成功的8种关键能力》。

图片:中秋月下的三亚后海|JM特约摄影:Tiger

延伸阅读:

创业者一定要懂得管理钱!

当增长的收益主要落入精英之手时,就会导致社会灾难

学习的目的就是赋予我们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有才无德的“商业精英”对社会只会造成伤害

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创新恰好是经济价值回归社会价值

会企业是商业社会的未来

让行动的方向更清

谁来为你的错误买单?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贡献公益事业更有价值

社会企业调动了那些通常被忘却的资源

 Page 9 of 28  « First  ... « 7  8  9  10  11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