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六 四月 27th 2024

Interesting Sites

Insider

Archives

教育说|拒绝内耗,保持好奇

【观点】| Insight

作者:凸鲁,最人物,2023-03-27

当“延迟退休”的话题引爆舆论,那些提前退休的年轻人,自然而然被推进了大众视野。他们拒绝功利主义的捆绑,崇尚“FIRE生活”,即降低欲望,攒足一笔可观的存款后停止工作,通过理财收益覆盖生活成本,重新探索生活的想象。

Alex夫妇是这群“反卷大军”中的异类。提前退休后,他们仍然坚持上班时的生活质量,家里共四口人,除了夫妻俩,还有一位月薪7000元的住家阿姨,以及6岁的女儿。

养育孩子,暗含一笔不确定的教育支出,这是现代人追求自由的最大阻碍。但在2022年,35岁的Alex夫妇,将这个中产家庭的未来,设定为横跨20年的反卷实验。父母不上班,享受惬意时光,女儿只读公立学校,脱离主流的教育模式。

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Alex坦言不在乎实验失败,“女儿成绩不理想也可以接受,至少那20年我们很快乐。”以下是Alex的自述。

:Alex女儿制作的咕卡

我们可能是为数不多有娃的家庭,还敢提前退休。原因很简单,对于女儿的教育支出,我概括为:不卷,读公立,每年一万五。

兴趣班有两个,跳舞和画画,这些确实是女儿的兴趣。我询问了周围的培训机构,一年的学费总共就是10000元左右,剩余5000元用作日常开销。至于课外辅导,我们暂时不考虑。

在我身边,80%的家庭都会鸡娃。为了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他们穷尽所有资源。但我认为,人生压根没有起跑线。我所接触到的内卷案例中,无一例外,家长痛苦,孩子疲倦。感觉那些孩子的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学习,从小识字1500个,英语单词800个,刚刚掌握三角函数,又继续学更深的数学,掌握深奥的知识对未来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当你拿到入学通知或者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可能这些东西全都失去意义。更残酷的真相是,不见得学得越多,在未来越有优势,正如最近风头正盛的ChatGPT,计算机可以搜到任何知识,你不可能记的比计算机还多。

在我看来,现在许多孩子思考能力有限,Ta只知道下一个小时我去上哪个班,人生被安排着过,根本没时间琢磨,我想玩什么,呆会儿和父母提一下,Ta只需要按部就班上完这些课,新的一周又来了。与其要求孩子浪费时间在一些内耗严重的事情上,不如让她多出去玩玩,看看世界,然后留下时间做一些思考。

对于我女儿而言,她在生活上的条件,如吃饭、营养、健康等不会输给任何人,最坏的情况也许就是成绩差,我可以接受她成绩差。我始终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Ta的一生都不会过得很惨。

2022年,父亲因为渐冻症去世,这成为我内心中的遗憾,没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感到非常满足。父母虽然观念传统,给我安排许多事情,但没有给予多大压力,鼓励为主。这是他们和很多父母不一样的地方。父亲是老工程师,他一直认为读书好才算成功。可惜我只考上大专,没满足他的预期。后来我凭借自己的努力买房,他们住着开心,但一想到这是贷款的房子,又会替我焦虑。老一辈人的物欲极低,不是住进大房子就会开心,他反而觉得,你有贷款我更担心,我宁愿住小房子,住破房子。做生意的风险,在父亲眼里,会被几倍放大。他常常劝解我找个工作,认为房价会跌,希望我安贫乐道。直到还完房贷,我和父亲的紧张关系才算真正缓和。

网上有许多网友指责,我们提前退休,会给予孩子错误的引导。但我觉得,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过得很开心,同样是展示给孩子的教育。如果我们整天为钱发愁,努力工作,不见得就能带来正向的影响。像有的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我这么努力都是为了你,你要争气。从个人经验来讲,我只会感到压抑。当孩子和你渐行渐远,不打开心扉交流,父母沉迷于追求成功的代价,是失去和孩子沟通的权利。况且,我们现在的安逸是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女儿自然明白“先奋斗,再享受”的道理。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提醒她,现在的生活是有计划,有节制的。家里第一条规矩,是不能浪费。不能浪费,包括物质层面的水、食物、日常用品,更深层次,是不能浪费时间。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践行“不浪费时间”的理念——提前退休,是提高生活质量;请阿姨,是为了增加自由的时间;不内卷,可以避免孩子参与无意义的内耗。

我们鼓励女儿对周围事物好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她习惯观察细节,问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大概两个月前,她在我面前拿出一袋玩具,这是由她挑选、外婆下单的生日礼物。我不认识这个玩具,本能觉得会把家弄得很脏,便让她挑选一块干净的地方,玩完自己清理干净。于是,她一份份从袋子里拿出来,告诉我,这是手帐,这是咕卡,这个是奶油胶……我听完还不理解,然后没再关注。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越做越多,才仔细研究一下。蓝的、粉的、黄的、绿的小颗粒,被贴在形状各异的卡片上。有的卡片贴固体物件,像在装饰一个独立作品。有的卡片贴满贴纸,汇聚成温馨、美好的画面。看到女儿的作品,我不禁为她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到自豪。

她目前的成长,令我非常满意。我期待她未来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富有想象力,期待她能明白“快乐最重要”的道理。为人父母,难免对孩子有所期待。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的女儿,完全可以不用满足我们的期待。

从2022年11月至今,我退休近四个月,心态渐渐平和,曾经唯一的顾虑——担心无法放下消费欲望,经过日常美好的渲染,已蜕变成一股力量,推动着我向前。过程中,我面临着各种声音,有人羡慕我无房贷,有人觉得130万不够,以后会后悔……多亏网友们的鼓励和质疑,让本来还在犹豫、抱着尝试心态的我,在回应他们的过程中,笃定了自己的退休计划。

130万积蓄被拆分为三笔,活期存款20万,理财产品46万,预计年化收益率为4.1%(18个月),基金62万,10年内不会取出,大概率盈利超50%。我不擅长理财,这个方案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朋友建议。退休前10年,我先花70万,不到迫不得已,不动用基金里的钱。其中包括每月7000元的额外支出,和每月10000元的房租收入。10年后,我再取出基金,赚50%,亏了一大半,都有可能。按照我们的测算,这种方案是可行的。当然,人在不停地变化。我也会同步记账,以年为周期,实时复盘、调整消费习惯。通货膨胀是大家常提起的风险,但我只是普通人,不会对未来、未知的事情焦虑。较真能否行得通没有意义。

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实验,即:我用130万的存款,和每月1万元的被动收入,去挑战能否在未来20年,过上理想的生活。既然是实验,就不是非得要成功。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来自父亲的影响。在传统思想之外,他总有一些独特的观点。过去,他喜欢一个人骑行,但从不参观沿途的景点,仅是骑车的过程,足以让他收获长足的乐趣。享受过程的乐趣,前提是不过分关注终点。如果我在意退休实验的成败,可能又陷入另一种焦虑和无意义当中。在乎结果,只有一个方向,不在乎结果,才有无限可能。

人生如此,教育也一样。

(本文摘选自最人物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专栏】| Conlumists>冻石头的书单

赞助稿酬

作者:冻石头,上海,2019-10-2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比珍贵的礼物。

每每听说有人自杀,尤其是有孩子自杀就非常的痛心,是怎样的绝望才能让他/她们如此决绝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死是什么,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谈论死亡?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越早越好。

缺失死亡教育也许对孩子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此选择避而不谈,甚至让孩子回避亲人死亡的事实,让孩子对死亡一无所知,甚至很恐惧。

在遇到麻烦时有的孩子漠视死亡,或者不知道如何来排解自己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又或者对死亡没有任何概念和思考,在遇到不值一提的小挫折时用死来逃避。

任何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奇迹,让孩子了解这点,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生命教育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主题就是认识和接受某些规律性, 比如生命的无常、生命的周而复始、食物链等,作为会思考、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终极还需要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去年九月的一天,还未吃中饭的我接到好友Y的电话,一向坚强的她带着哭腔颤抖的说:“师姐,你在儿科医院有没有认识人?我侄女在重症监护室,能不能托人问问里面的情况?”我的心一沉,让她讲一下情况。

师妹的侄女十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周日早上吃了饭还好好的出门玩,傍晚起开始头晕、累、晚上开始视物模糊;周一凌晨头疼、看东西重影;早上起来呕吐,吃不下东西,脚麻;周二凌晨四肢乏力,5点多到瑞金急诊,瑞金医院无法诊断病因,赶紧送了儿科医院,之后病情急转直下,晚上9点进了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

我帮忙找了儿科的同学跟PICU主任和相关医生了解情况并拜托全力抢救,虽然都知道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但是事情临到自己头上还是免不了千叮咛万嘱咐。一个好好的孩子怎么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初步诊断格林巴利综合症,这是一种外周神经脱髓鞘疾病,凡是外周神经管到的地方都会失去功能,这也意味着不仅丧失运动能力,而且还要气管插管,因为外周呼吸肌也无力了,一家人都难以接受。

侄女的状态起起伏伏,我儿科的同学说这是她们救治过的症状相当严重的一个案例,华山神内和抗生素研究所的会诊请了好几次。我和师妹也向校友群多次求助。在此期间,师妹跟我仔仔细细回忆了事发之前几天的饮食起居细节,包括近几个月的虫咬史,一家人的食谱等等,排查了病毒感染、兽药中毒、食物污染,还发动了疾控和高校的力量去筛查肉毒杆菌中毒的可能性,我甚至帮她连作为战备物资的肉毒杆菌抗毒血清都联系好了,最终检测结果还是否定了这个可能性。

儿科医院基本还是按照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思路进行治疗,就这样忙乱和战斗了将近两个月,小侄女终于进入了康复阶段。当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敢联系Y,心里默默相信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三个月后,Y师妹给我发了一段小侄女在跑步机上康复训练的视频,我当时百感交集,为小侄女顽强的生命力感动和骄傲。相信这样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孩子更能体会生命的美好,将来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

体会过生命可贵的个体自然会珍惜生命,但是毕竟代价巨大,死亡线上走一遭的滋味可不好受,而且谁也保不准结局。因此,生命的教育早早就应该开始。孩子从很小就会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大人也许会觉得谈论死亡过于早,但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话题并不是一个禁区,相反,越小的孩子越是纯真,当大人不以恐惧的口吻讨论这个话题,不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孩子是可以坦然接受的。

认识生命的无常

瑞瑞3岁左右在小区里的马路上看到一只被压扁的小耗子,压得扁扁的,只剩一张皮和淡淡的血迹,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小老鼠,出来外面玩,走路不当心,就被车子压死了。”乐怡还问:“那她就回不了家了,对不对?”妈妈说:“是啊,而且爸爸妈妈再也看不到宝宝,伤心极了。”瑞瑞深有感触:“那我以后走路一定要当心,不然就像那只小老鼠,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我当时感动极了,觉得孩子就是天使,她自己就能体会出这样至深至真的道理。我生怕这个凝重的话题吓着她,就带她离开了。以后每天路过这里时,瑞瑞都重复同样的故事和同样的话,对于她,只是明白了死亡的含义,但并不意味着害怕死亡。

从小到大,瑞瑞过马路都很当心,左右观察,是个非常注意安全的孩子,让人十分放心。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她感受到了妈妈的“宝贝”,当一个孩子被呵护被宝贝着,她会感到幸福,那种幸福感会让她对身边的一切充满热情和留恋;第二点就是共情的能力,当孩子时时被共情,她也就自然而然具备共情的能力,她能够由小老鼠的不幸引发的老鼠妈妈的悲伤难过想象到如果自己发生不幸,自己的妈妈必然也是悲伤难过的,从而从行动上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这一点在瑞瑞长大以后也经常强烈表达,她在和我聊到同学有自杀倾向时都会特地和我强调,妈妈,你放心,我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你别担心我。或者她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向我倾诉时,尽管情绪激动,却不忘向我强调,她不会去自杀。每每这时,我心里就会涌起非常温暖的情感。

这个时期比较适合看一些以动物拟人化角色为主角的绘本来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无常,例如《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中《难过的弗洛格》会讲到如何看待和处理难过的情绪,学会让自己快乐起来。虽然只是简单(简笔)小绿蛙,但是极有魅力,能让大人孩子都无比放松和喜爱。

《猜猜我有多爱你》(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逃家小兔》(The Runaway Bunny)非常经典的。我们有多爱孩子,月亮代表我的心。爱的“攀比”多巧妙多温馨,“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孩子的表达都是从家长这里习得的,你有多会表达爱,孩子就有多会表达。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我对你的爱都能企及,小兔子最后只能“举手投降”,“我不如就呆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简单的科学》系列里有一本《谁吃了幼苗》讲到食物链,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环,再可爱的动物也免不了一死,而蛆的存在恰是净化环境的需要。

学会爱的表达

爱不仅要藏在心里,更要表达出来。幼儿阶段多看看一些情感表达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表达。

《驴小弟变石头》里的驴小弟捡到一块能实现愿望的魔石。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驴小弟被突然遇到的狮子吓着了,他下意识的说出自己想变成石头。变成石头的驴小弟经历了晨昏暮晓,风吹日晒雨淋,期间焦急的父母和好友们经过也无法求助,已经近乎绝望的他终于等来了爸爸妈妈偶然的经过,驴妈妈累了坐在了驴小弟身上,驴爸爸意外的发现了那块能实现愿望的红石头,并且放在了驴小弟变成的大石头上,驴小弟得以许愿回复原形。从此,驴小弟将这块石头摆放起来,再也不需要了,因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爸爸妈妈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让路给小鸭子》是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任何一个国家里的美好行为也是需要引导的。作者回到波士顿,注意到鸭子的安全通行的问题,也见到了一些新闻报道,于是,就萌发了画这样一本书的念头。

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的“示爱”,也很懂得学习和举一反三,引导得好,亲子感情会非常融洽。

纪念逝去的亲人

瑞瑞在幼儿园大班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身边亲近的人去世。幼儿园读书期间,瑞瑞都是在小区邻居大爸爸大妈妈的接送下快乐成长的,大爸爸每天用他的“专车”载瑞瑞去幼儿园,下午去接,天气好带着瑞瑞在小区里玩。小区里很多婆婆阿姨都认识瑞瑞,而我们经常被冠以“瑞瑞爸爸”“瑞瑞妈妈”这样的称呼。大爸爸还烧得一手好菜,他管瑞瑞叫“肉祖宗”,因为瑞瑞喜欢他烧的红烧肉、面筋塞肉。但是大爸爸抽烟喝酒还不听劝,胰腺炎肝腹水,治疗了半年去世了。

这件事情对于瑞瑞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朝夕相处三年对于一个才六岁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开始时她会伤心难过,也会落泪。后来,我们就一起回忆和大爸爸相处的美好时光,或者去看看大妈妈,慢慢的时光淡化了伤心,转成了淡淡的温馨的怀念。

《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当鸭子遇见死神》《祝你生日快乐》成了那段时间我们反复阅读的绘本。人固有一死,最难过的是人之将死还有很多遗憾,而身边的人后悔不曾对其再好一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懂得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这些书不光适合小孩子,同样大人也能在其中得到自己的感悟。

《獾的礼物》讲述的是一只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难过的心情有时通过倾诉和分享也能慢慢排遣,压抑负面情绪不是一个好方法。死神长什么样?死神可以谈论吗?死神可怕吗?死神会对我说些什么?

《当鸭子遇见死神》给了孩子一个温馨的生与死的对话,能够幽默的表现死神也是德式幽默。作者就是那个把嗯嗯搬上绘本大雅之堂宣贯知识的沃尔夫·埃布鲁赫,如果你们还记得我推荐过《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祝你生日快乐》是非常善于讲童话的方素珍婆婆(因为引进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绘本,人称中国的“花婆婆”)的原创作品,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姐姐,怎样陪伴她更好呢?

认识生命的周而复始

《一片树叶落下来》讲述生命的周而复始,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文字简单亲切,寓意深长,画面清新简洁,非常适合用来做生命教育的教材。这本书虽然文字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深意并不是小小朋友能完全领会的,它和《爱心树》(The Giving Tree)一样,是个越读体会越深的作品。

《爱心树》是讲述爱的给予,站在树爷爷的角度看有一点心酸,而站在小男孩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恩。谢尔西尔弗斯坦的作品总是看似简单,其实含义丰富。《一片树叶落下来》非常适合与《风到哪里去了》一起读,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生命的周而复始。

我们也重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花婆婆》和《尼古拉的三个问题》,反复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再见小兔子》是个借兔子讲述深奥道理的绘本,可能因为兔子代表了温顺,小朋友很容易亲近,因此很容易被人们选择来讲故事。

在兔子工厂里,兔子们像流水线上的机器零件一样被饲养着。一只大灰兔和一只小棕兔在笼子里相遇了。大灰兔已经习惯了兔子工厂的生活,早已遗忘了外面的世界。而刚刚被抓进来的小棕兔却念念不忘阳光和溪水。两只兔子终于逃出了兔子工厂,面对这次新的冒险,它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工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工业文明正在让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失去野性,成为退化的族类。即便有人愿意冒险尝试回归自然,终因脱离自由世界太久,缺少生存能力而退回到整天抱怨的折损人类健康的城市。工厂又是某种生活定式的代表,习惯了某种生活定式的人,会在那种生活里面生根,直到某一天消磨掉自己的生命……

孩子从他的岛屿观察世界,他看到了海洋、森林、眼泪、战争和饥荒……孩子想象世界上的灾难与不完美,也想象应该为这个充满缺憾的世界做什么,他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记述着世界的美丽与丑陋,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人惊奇决定……出生!

《走进生命的花园》的作者用鲜艳的色彩来描绘真实世界,对照书中主角简单近乎无彩的铅笔线条,呈现现实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效果。怀里那个弱不禁风的婴儿啊,他看似那么软弱无知,原来在出生之前,他已经洞悉了这个世界,他比我们任何这些已经出生并且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更具备勇气,用自己出生的生命形式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残酷,这在他看来,他的勇敢足以对抗这一切,让这一切成为虚无。再一次印证了生命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天使。

《小鲁的池塘》《爷爷的墙》是美国伊夫·邦廷的作品,小鲁是一个得了心脏病去世的同学,同学们试图一起找到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抹平内心的创伤。

记得初中时第一次得到同班同学出车祸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十分震惊。如果当时能够有这样的书来指导,如果有合适的方式来纪念同学,心里的痛应该能够安放。

是的,生命终会归于尘土,我们虽有准备,可当这些消息真的降临于身时,我们还是难以释怀。

爷爷是一个参加越战牺牲/失踪的美国战士,小男孩和爸爸从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华盛顿特区的越战墙上寻找爷爷的名字,然后在一张纸上,用铅笔把名字拓下来,郑重地带回家。虽然生活中每个人不一定都能见到自己的祖辈或者父母,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爱被传承。

《生命的故事》(Life Story)是维吉尼亚·李·伯顿撰写的生命长卷,要将生命的进化史浓缩在一本绘本中讲述清楚需要极高的功力。这本书是文字和绘画完美的结合,是恢弘的史诗,是悠长的时间隧道。人类在这生命的进化史中只是沧海一粟,敬畏之心顿起。

日本摄影家用另一种形式展现了《生命的故事》,这是一套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小动物们生命之初的惊喜和动人的生长过程,展示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生命独特而非凡的闪光点。你会感慨于每一种生命都是大自然诞生的奇迹,都是大自然最精巧的设计,都是大自然最美的展示。这套书既是科普,也是自然教育的经典书籍。

爱自然,爱生命

小学生我很推荐阅读金波的我喜欢你系列,包括经典的《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乌丢丢奇遇记》,《让太阳长上翅膀》、《影子人》,《和树谈心》,书名就起的很吸引人,很有灵性,充满着想象力。金波是个富有童趣的作家,他的文字很贴近孩子的心灵,润物细无声。他的这些书都是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爱,有童话、有诗歌,除了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孩子仿写作文。

《天蓝色的彼岸》讲的故事似曾相识,曾经我们也会口出老人不爱听的“狂言”,但是如今的我们也会及时制止孩子说出这样的气话,因为我们懂得爱、珍惜彼此。小男孩哈里经常和姐姐雅丹吵架。一天他们又吵架了,哈里生气地对姐姐说:“我恨你,我再也不回来了。”然后就出门去买铅笔,结果被卡车撞倒而死去。

哈里单纯可爱的灵魂如云朵般飘向了天堂,在天堂里遇到了古代的幽灵男孩子阿瑟。阿瑟拿着一枚纽扣在天堂里苦苦地徘徊,而不去天蓝色的彼岸重新轮回,是因为他要在天堂里凭借一枚纽扣寻找到妈妈,但到了他赶往天蓝色彼岸的时候,也始终没有找到妈妈。

在阿瑟的帮助下,哈里完成了自己返回人间,安慰伤心的父母,向姐姐表达爱意,向自己的对手道歉。还有感受人间风的吹拂、雨的淋漓的愿望。然后他和阿瑟一起毫无遗憾地奔向了天蓝色的彼岸,等待新的轮回。要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才想拥有,这句话绝不是随便说说的。


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奇迹男孩》(Wonder)非常适合孩子来感悟生命的奇迹,一个出生后接受过三十多次手术,因为面目狰狞终日佩戴宇航员头盔的孩子要上学了,可以想象他要面临怎样的困境。但是,父母和姐姐给了他最理性最强有力的支持,本身能够坚强活下来的生命就是一个奇迹,他注定要创造奇迹。美国片擅长灌鸡汤,但是这样的鸡汤还是要多来几碗的。这部电影有书籍。我们家女儿的习惯是看完电影再买书回来继续回味。这本书很适合初中生阅读,难度适中。

电影《当怪物来敲门》(A Monster Calls)讲述了少年康纳在得知妈妈接受化疗以后,频频被“树人蜀黍”造访,每一次的会面,树人都会给他颇有深意的指示,最终康纳战胜梦魇与伤痛,直面人生生死离别。怪物虽然看上去面目狰狞,其实是他在守护和引导康纳的内心接受事实,正视自己的伤痛。这部电影泪点满满,但是非常的治愈,建议青少年以上观看。

死亡也并不总是沉重的话题,大家应该对讲述墨西哥亡灵节的《寻梦环游记》(Coco)也还记忆犹新吧,能将一个纪念故人的节日如此欢快的表现出来,也是典型的墨西哥文化。

“Remember me!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图片

思考生命的意义

中学生已经开始有些烦恼,会思考人生,也会鉴赏文字了。听史铁生讲生命的故事系列的《绿色的梦》、《想念地坛》和《老屋小记》很受孩子们的青睐,文字优美,有些淡淡忧伤,但是又充满生机和希望。我的回忆里有植物、有昆虫、有小动物、有撒欢、有调皮捣蛋、有光影游戏、有泥巴有汗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有这样的童年。

生命教育诚然要从娃娃抓起,同时生命也是一个深奥的主题,即便是成年人也未见得能参透内中秘密。人到中年,开始要面对父母的衰老和可能的逝去,要面对自己身体零部件的维修,要面对周遭朋友的各种求助,自己必须内心强大,也得给自己充个电。

人往往在生病的时候特别能参悟人生。史铁生《病隙碎笔》带我们一起探索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的问题。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认识生命运行的规律

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运行的秘密,好好管理,才能获得更有质量的人生。对于现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医患关系,我诚恳的建议大家多读书。

再次推荐协和张羽所撰写的《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不仅讲清楚了妇科疾病,还让人看到了医院里的芸芸众生的万象,作为了解就医的常识也是极好的。

医生阅人无数,常年历练写病史,因此文字简洁流畅,故事性很强,可读性就好。

女性健康,照顾着的家庭就健康,生出来的孩子也健康,不夸张的说,女性健康是家庭之福。国外有句经常被男同事挂在嘴边的话,“Happy wife,happy life”。套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和谐的,“Healthy wife, healthy life”。

作为一名关心自己的女性一定要阅读,作为关心女朋友或是太太的优秀男性就更要阅读了,如果还有女儿,那就应该全家阅读了。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易斯·托马斯所撰写的科普读物,由二十九篇文章结集而成,首次出版于1974年,现在看来观点依然振聋发聩。

托马斯认为“现代人的困境在于一直试图使自己脱离自然,万物相扶相依,生命的同一性远比其多样性更加令人称奇”,因为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由“单一细胞进化而来”。因此,人与同属自然界的生物乃至自己身上的细胞都可能产生共鸣,细胞“在清晨漫步在当地的公园里,感受着我的感觉,聆听着我的音乐,思考着我的思想”,小小的细胞由此被赋予了独立的生命和尊严。

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体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实体,而是由具有独立生命和独立复制繁衍能力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那么人类只是微不足道的“细胞群组合”和细菌流动客栈,对于疾病人类便可怀有一种释然与平和的态度了。

疾病是细菌与细菌之间的战争,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人类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恐慌,因为人体自身具有自动调节恢复功能。人类通过医疗手段对疾病的干预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死亡无法避免,而人类之所以不敢面对死亡,按照托马斯戏谑的说法,那只是一种惯性,是因为“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使我们不愿死亡”。

图片

关于生和死的思考

面临疾病治疗的选择,尤其是关乎生死,每个人都是艰难的,不论医生、患者还是家属。

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死亡如此多情》让人直面死亡,要如何努力,才能让死亡“多情”。看这本书,几度落泪,人生处处有选择,这个选择最艰难。不仅是选择生死,有时还需选择尊严。

此书是好友S大医生推荐阅读的。关乎生死的决定不仅患者和家属难以抉择,其实对于医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觉得医、患、家属都应当读一读,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可以坦然一些,勇于担当。

死亡是一个充满哀伤,又充满泪水的话题,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死亡的意义,就体会不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一生的必修课。

后记:

写此篇时,正在回厦门看望家人的高铁上,右手边是一对小夫妻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夫妻俩是典型的上班人士,看样子是带孩子去旅游的。妈妈刷着手机打着游戏,爸爸抱着调皮扭动的男孩,面无表情看着窗外,只是揽着孩子让他不至于掉到地上,但是没有互动。过一会,夫妻俩交换角色,爸爸开始玩手机,妈妈抱孩子,情形差不多,孩子自言自语,妈妈少有回应。

中国的父母太需要一个父母学校了。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头图摄影:张永康

转载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冻石头的书单|父母的心理学书籍

家长们的书单(2)– 父母指导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观点】| Insight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预立,上海, 2023-03-10

近日,吉林省出台了一个“3010人员直接认定为高级职称”新政:对于在县级以下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累计满30年,且现在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10年的,经审核后可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务。不得不说,这是吉林省教育厅的大胆改革之举,可以大大激励那些一心扑在教学一线,老老实实的老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是对他们一生投身教育事业的肯定与安慰——至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再去走后门、拉关系了,可以更好地一心做好教学工作了。但这样的评定是不是又会出现熬资历的问题呢?如何以职称评定这个杠杆来更好地激励先进教师呢?

要想认定一名教师好不好,首先要弄清楚如何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如果把教师看作“生产者”,学生无疑就是他的“产品”。评价一个生产者的好坏,就应该看“产品”如何。我们目前是如何评定这个“生产者”的呢?教研室背靠背打分、班级的平均成绩的年级排名,还有上级领导的评价与推荐,最后可能还有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派老师来现场听课等等。所有的考评全部来自领导和同行,唯独缺了从产品本身——学生这个角度去衡量。

有人会说,不是也看了学生的成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对学生这个“产品质量”的衡量指标仅限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维度了。于是乎,所有老师为了自己的名声和经济利益,也就只需要成绩这一个维度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健康的身心……这些都不再重要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将来能接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吗?

笔者认为,评价教师优劣,首先就应该从产品——学生这个角度去全面衡量。那么如何衡量呢?

首先,看成绩。看什么成绩?不能只看绝对成绩,而应该看相对成绩;看每个学生在交到你这个老师手上时,他的成绩是多少;等到你交脱时,他的成绩是多少。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了多少,退步了多少,然后再做一个平均。现在很多学校,把好的老师分配给好的班级,所谓“尖子班”,那么这个班的成绩肯定越来越好,而接手“问题班”的老师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提升班级成绩和“尖子班”看齐。

其次,看除了文化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有的学生读书不厉害,但其他有专长。这也没什么不好啊!老师是否发现其长处,鼓励孩子在某个方面成就特殊成绩,也是一种成功,也是一件优质“产品”!

其三,看学生的未来。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再来看当年的孩子们,在这些年是否对这个社会、对国家、对科技作出过杰出贡献,也看看是否有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了劣质“产品”。前者应该加分,后者应该扣分。在加分的权重上,对于为谁服务要有区分。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应给高权重,而对那些跑国外为别人做贡献的,应该降低权重。当然,更多的是大量默默无闻、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付出辛勤汗水的普通人。但不论贡献大小,只要能自食其力,做一份对社会有用的工作,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最后,让每个学生来评价以前的老师。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不会再有什么顾忌,他们会给曾经的老师打出最真实、最客观的评分与评价。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才能全面衡量一个老师,衡量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现有技术手段,实现这些并无障碍。目前学生的大数据信息已经具备了持续跟踪的基础条件,只需建立一个评价系统,将每个孩子的身份信息与每个阶段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信息做个关联就可以了。需要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可以逐步结合,但至少可以从上述的前两个方面先行入手。

作者简介:预立,六十年代生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于中国科大。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成为第一代证券从业人员。长期从事证券研究、投资、投行业务;2010后开始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后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至今。2005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发起组建了民间慈善组织——慈播爱心协会,长期资助大凉山的女童的生活和学习。

作为一名经历了文革和改开的人,对这些历史有深刻的思索和体悟。在长期调研走访中,深入底层一线,不仅看到了城市的繁华繁荣,也看到了广大乡村、山区的艰苦。自认为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比那些坐在高楼大厦中看数据写报告的专家更有深度和广度。

虽然从未谋面的祖父是国民党人(他曾经蹲过日本宪兵队的大狱,解放后死在提篮桥),但我本人却深爱祖国、深爱我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毛主席等一代伟人、先烈怀有深厚的敬意——深感他们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到今天是多么的伟大!尤其是建国初期,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险阻,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独立而不可忽视的一股正义力量,是何等的不容易!

目前行将退休,平时可以有空来点有感而发,也算是留下点笔墨,将来如果有朝一日也开始老年痴呆了,还可以拿出来看看,帮助回忆曾经的自己!

编辑:Wind(0.2)

插图:埃尔·杰姆斗兽场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冻石头的书单|父母的心理学书籍

【专栏】| Conlumists>冻石头的书单

赞助稿酬

作者:冻石头,上海,2017-04-2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我们这一代人(本人为70后)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巨变,当年的我们是自由成长,没有人指导,没有人干涉,真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分层。这没有什么不好,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国门既已打开,互联网的普及让缤纷的世界在国人眼前呈现,没有人能够退回、也未见得有人想退回从前的生活。

互联网的信息空前丰富,但是也泥沙俱下,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洪流中选择自己的育儿道路,坚定自己的策略,引领我们的孩子们走上幸福的阅读之路呢?不得不说,我们需要学习,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学习如何挑选书籍,学习阅读策略,学习儿童心理。教育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完成自身心理伤痕的发现、修复和和解,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来在家长们的书单第一节推荐的是“父母指导”,这些书更直观,更快获得帮助,并能转化为实际效果。但是最近,朋友Z向我咨询她的朋友的孩子的问题后,我愈加感到迫切,就把心理书籍的推荐写在了最前端。

这个女孩从小乖巧,乖巧得让人心疼,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拒绝、撒娇、耍赖,甚至没有片刻犹豫的就去完成,我朋友曾经非常羡慕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上大学了,近期学校发现了她的自杀倾向,希望家长接回,在与家长沟通无果的情况下,甚至和家长签订了“如果这名学生再次发生自杀行为,学校将不负责任”的协议,也许学校是无奈之举,但是孩子的状态堪忧。孩子的父母逃避问题,祖父母强势,认为孩子忧郁症丢人,拒不承认,更不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朋友看着孩子从小长大,只觉得心疼,可是无从下手,无法帮助。

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童年经历中找到根源,成年后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会复刻到孩子身上,重复这些错误,严重的会造成让人遗憾的家庭悲剧。每个人无数次重新成长的机会,是否能够成长,取决于自身的认识和决心。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以后,会经常觉得教育的力不从心,有些通过学习了解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但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复刻原生家庭的不良模式;有些是隐隐觉得自己的教育有哪里不对,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有些是和祖辈发生了摩擦,甚至是剧烈的冲突;还有一些是完全无知无觉,盲目的无意识的重现错误的教育方式。

正如我在开篇之初指出的,时代在发展,尽管我们的父辈,甚或祖先都没有这样的对家庭教育如此重视,一方面是因为三十年的独生子女国策使得中国的一代人以一种全所未有的被高度关注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是大量知识的普及,尤其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以及概念的引入引发了更多人的自省和探究。

在我成为妈妈之前,学业优异、积极参与社会工作,顺理成章的升学、读研、结婚、就业、出国、生女,在28岁就顺利完成了所有这些重大的人生大事,虽然有困惑,也经历了对我来说几个比较艰难的坎坷,也就看看《罗兰小语》、刘墉的《萤窗小语》、《我不是教你诈》之类的励志散文,调整一段时间就过去了。

但是,当我接触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我如饥似渴,原来我的有些优点是我的父母在我童年做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心理障碍是童年遭遇到了一些不良行为的压制和对待;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不适是因为不同人间的心理边界不清,互相无意识的侵犯疆界造成的。

当我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群后,我更加感恩父母和老师对我无私的培养和给我的诸多自由和支持,更加理解他们处于年代的局限性所做的一些在我曾经不太喜欢的行为,更加自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更加注意对女儿的心理建设和培养,更加理解和包容周围的家人朋友。

现代人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尤其是在现在精神疾病日渐增加,忧郁症等已经困扰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报道和隐瞒的学生自杀事件不绝于耳,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每个人都有心理伤痕,祝愿大家都能认识伤痕,抚平伤痕,成为更强大的自己,从而支持自己的孩子成为更棒的心理健康的幸福之人。

徐浩渊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因为书名刺激了一些人,再版时改名为《撒下好运的种子》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专业人士写给大众的心理书籍,让我豁然开朗,推崇备至。当我们能正视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会归于平静,内心更强大。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写得犀利尖锐,直指人心,有些人会很难接受。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分析得极为透彻到位,就是因为直面问题,让人本能的有些抗拒。例如,他说“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一个是叛逆期推迟,青春期看似太平,但是到了工作后或者结婚后矛盾进一步激化,叛逆行为外显,与年龄极不相符;另一个是缺乏生命力,对生活没有欲望和动力,这一点应该在很多这一代的孩子身上能看到影影绰绰的很多实例。

我在开篇中提到的朋友的困惑,那个孩子从小就是个“好孩子”,从不拒绝家长或者周围人提出的要求,很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好孩子形象。但是没有哪个人天生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完全顺从的,更大的可能是她从小所提出任何小小的要求或是“反抗”都被压制住了,不论是以暴力或者高压的方式,还是以爱的名义施以的压制。

如果家长很凶,很暴力,通常孩子会获得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抗。更值得警惕的是家长以爱的名义施加的“爱的暴力”-溺爱。孩子如果不遵从家长的嘱咐,会被冠以“不孝”之名,对于孩子是难以承受之重。这点一定会刺激到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大量的实例。妈妈否定孩子对于饥饿、饱胀、寒冷、燥热等最本能的感觉,也否定孩子有对事物的基本观点,一味的强求或是坚持孩子按照她的要求来做,然后冠以“我就是因为爱你才为你做那么多”或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之名,来温柔的胁迫孩子听从她的建议。

溺爱是没有原则的爱,是没有距离没有界限的爱,是过度的爱,是自私短浅的爱,也是一种软暴力。

真正对孩子好的爱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自身的感受和表达,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做出理性的抚养和教育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溺爱源于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苦,不给孩子探索的机会,或者努力的包办孩子的一切。溺爱者本身曾经很吃苦,努力奋斗获得物质无忧的生活,但其实内心不认同这样的成长道路,表面上是不让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心的小孩”吃苦。而被过度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会陷入既依赖父母又怨恨父母的两难境地。

很多“啃老族”就是溺爱的产物,一方面不具备很多技能和抗挫折能力,只能在家依靠日益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是责怪爸妈当年没有给他/她锻炼的机会,所以造成在家吃喝爸妈的,也不会帮爸妈分担家庭责任,稍不如意还要和爸妈吵架。如果父母们想清楚这点,对未来有预见性,还会愿意这样做吗?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卖,唯有泪千行。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也是心理健康的源泉和保障。

分析我们自己的童年,并不是为了责备父母,一个人成年后都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父母在他们那个年代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培养,我们就应该感恩,感谢他/她们给予我们生命、予我们在物质匮乏年代 里不仅能健康成长,还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做的比父母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你们渴望学习,渴望做得更好,渴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从阅读的体验上考虑,国内作家的著作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理解比较容易。但是心理学发端于欧洲,兴盛于欧美,因此国外的很多著作也被引入国内,为我们读者提供更多好的理念和案例。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用他20多年的职业生涯、治愈几千例的案例写出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之久,足以见得受欢迎的程度。书里谈到的推迟满足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是我的研究生同学S医生告诉我的,当年我的女儿只有几个月大,他的女儿大了几岁,他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我语重心长的宣贯这个理论,让我刮目相看。后来当我读到《少有人走的路》,虽然不知道他是否也是看了这本书,但是书中完整的阐述让我对这个理论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有一次我们带着瑞瑞去上海科技馆玩,路上遇到卖毛绒玩具的摊贩,瑞瑞看中一个背吉他的海宝,死活要买。我心软,觉得就给她买一个也没啥。但是爸爸坚持说没有必要非在科技馆门口买,质量不一定好还贵,道理还是要跟孩子讲清楚。我觉得挺有道理,查了某宝有货,还比现场买便宜得多,就开始劝说她。瑞瑞看着手机里的图片总觉得没有马上抱到手上踏实,嘟着小嘴不肯。经过反复劝说,她终于答应试一次网购好不好用。愉快的玩好科技馆,第三天就收到了网购的海宝,为了奖励她懂事,我还买了她喜欢的书送给她。从那以后,瑞瑞就会货比三家,还会让爸爸妈妈“上网查查看”。

以此事为契机,慢慢的我们帮瑞瑞养成了可以商量,可以等待的好习惯,学会了自律,“推迟满足感”功不可没。当然,前提是我们信守诺言。“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非常打动人心,并且非常实用的理论和方法。每次重读,还是有很多感悟和收获。英文版书名The road less travelled,如果读者觉得中文翻译还是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可以找出英文原文来解读。

当年很风靡的一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约翰·格雷著),我也很推荐大家看一下,它对男女心理的差异描述的很清楚,也很生动形象,有很多实例都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场景。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困惑,既有和伴侣或是异性朋友沟通不畅的情况,也有和异性孩子教育出现困难的情况,其实如果能花点心思了解一下彼此存在的差异,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很多架也就吵不起来了。

比如,遭遇压力或挫折的男人,可能进入他的“洞穴”,呆在里面反思和调整,有人调整好就走出来,也有的反复调整不好,总也出不来,让女性备受冷落。而女性通常会选择倾诉,不管是对爱人,或是闺蜜,这样可以很好的摆脱压力。因此,当男性进入他的“洞穴”时,伴侣不要试图去侵入他的领域,而且陪伴、理解和支持是更好的方式

当女性抱怨和倾诉时,并非对伴侣不满,只是宣泄情绪,寻求情感支持,男性伴侣不要总是急于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即使出于爱护和帮助的角度也不适合在情绪最为激动的时候提供,反而会引发新的争吵

同样的道理,小男孩和小女孩受挫折以后的安慰方式也极为不同,男孩需要发泄一下情绪,然后是理性分析,最好有解决方案而女孩更喜欢妈妈的拥抱,并且告诉她“妈妈理解她,爱她,支持她”,等她情绪平复再讲道理

台湾的脑科学家洪兰也曾经有很精彩的TEDx演讲(百度一下“洪兰教授:脑科学-揭秘男女思考的秘密”),讲述男女大脑生理学上的差异,以及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差异,非常精彩有趣。大家可以网上搜出来看一看,这对于建设和谐夫妻关系,更好的根据孩子性别不同调整教育策略非常有帮助。

美国的吉诺特写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述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

就如同医学院的学生知识都很丰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优秀的、手头上能出活的外科医生。父母与孩子交流,也要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要知道话语一旦出口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甚至造成伤害。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孩子还小,不在意他们的感受,甚至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李子勋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家,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特邀心理专家之一,可惜近期因病去世。他集结了平时访谈中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成册,出版了《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主要谈到的亲子关系处理非常适合于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很有可操作性。他倡导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理解并开解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陪伴孩子长大

尽管心理学的理论很多很高深,但是毕竟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心理学专家,而是家长们能够掌握或了解一些生活中和教育中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将问题化繁为简。每本书谈及的角度和实例都不同,相信对大家都是有所帮助的。

《心理学与生活》《儿童心理学》《梦的解析》等是更为专业的书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涉猎。

冻石头推荐书单:

徐浩渊《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再版书名《撒下好运的种子》)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led)

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en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BetweenParent And Child)

李子勋《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获作者授权转发,标题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转载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在儿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家长们的书单(2)– 父母指导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专栏】| Conlumists>陈娅杂谈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陈娅,武汉, 2023-02-24

近日创刊于2006年的线上杂志《克拉克世界》决定暂停接收投稿,归期不明。原因只有一个:用AI写小说混投稿的人,太多了。这家曾3次获得雨果奖最佳半职业杂志奖、在圈内小有名气的线上杂志,过去20天里收到了超过500份垃圾投稿,占到总投稿数量的38%。其中大部分都有AI参与,“模式非常明显”。这大大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影响了杂志的正常运行。

AI代写文章、代写书、代画画……原本以为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意性工作,却未料到技术的奇点似乎要比想象中的来的快。短期来看,AI的确会对某些行业产生“挤出效应”;长期来看,有的工种会消失,也会出现新的工种。

目前AI的创意性工作尚且是在人类过往所形成的数据库的基于上做的输出。当同质的作品被批量化生产,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商品,其价值也会随着数量的激增而暴跌。就好比大师的画作与临摹作品及印刷画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创意的背后是思想。创作者若要与工业流水线竞争,就需要另辟蹊径。独创性思想是个性化的人类异于批量化工作的AI,暂时无法被数据化和模仿的部分。

人类通过模仿,学习新技能,通过重复训练得以内化,进而掌握技能。AI通过大量数据训练习得“技能”,通过被某类专业人士或科学家长期训练以替代他们的重复性的工作。少数人在掌握前人传承下来的技艺后,突破创新,发展出新的技艺——AI尚未可能。至于“群体智能时代”的AI,还有待脑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发现。

机器之所以显得比人“更聪明”在于其运算速度更快,而这个“快”也是建立在其背后的人造硬件、软件、集成系统的支撑之上——至少目前还是基于“人造”。既是人造,理论上有一个物理上限。而如果脑机接口技术成熟,人类和AI将可能处于同一计算水平上,届时胜负未可知。

也有不少文学作品畅想过AI进化出“思想”后成为优于人类的新物种。对此,笔者选择保持开放的态度。AI的版本会不断迭代,人脑如果不在竞争中与时俱进,科幻电影里的故事只怕会变成现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残酷的丛林法则。

身体能力上,目前机器完胜人类。认知能力上,AI会如何进化,科学界目前尚存在争议。对于孩子们而言,是否会面临AI带来的实实在在威胁?通过刷题获得升学路径和名校入场券后,未来在职场上能否不被AI替代?父母们又能提前谋划些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除了常被提到的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应对变化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外,如何引导其在生活中更有创造力和新意呢?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入手,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孩子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围绕问题去探寻新知、学习新知的能力。这些的前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父母能多花时间帮助和支持孩子找到他们的真正兴趣;父母自己不断学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断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意教育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孩子的教育也关乎环境创设,如何在家庭和学校创设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奇思妙想的学习环境,需要家校合作。大部分的孩子一进入初中就面临中考的压力。有否可能避免内卷,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无法达成一致时,父母也需要做取舍和平衡。

思维、知识、能力,是创意教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是指思维不仅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正如《终身幼儿园》一书所提到,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教育需要做的是帮助其发挥出自身全部的创造性潜能,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唯有创造力,让孩子们更好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作者简介:陈娅,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英文译文

编辑:Wind

插图:Schwetzingen小镇的圣诞 | SQM摄影作品(2022)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会统治世界吗?看看ChatGPT怎么回答……

为何ChatGPT如此擅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ChatGPT爆火,AI会占领哪些就业市场?

ChatGPT幕后的真正大佬……

斯坦福蒋里博士谈chatGPT对未来的影响

ChatGPT让互联网巨头的碳排放“雪上加霜”?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 | 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观点】| Insight

作者:包丰源,《心转病移》(2017)

生活中少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切都有其因,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提示。疾病就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提示,分毫不差地反映着我们内心中的状态。重新认识疾病,正确解读疾病,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份觉悟后的生活,一种人生境界的跃升。

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一个全息的场域中互相连接。很多人会感慨现在的天没有以前蓝了,水没有以前清了,吃的食物更是没有以前自然健康了。但是,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人为原本正常生长的家禽、植物超量喂食各种催肥催长的饲料,或是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看起来这些食物的量极大增长了,丰富了,人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收入,可以更好地满足口腹之欲。但实际上,这些行为让原本自然健康的动植物失去了天性,身体受到扭曲的伤害甚至发生基因的转变食物链遭到极大的破坏。而这一切最终还是反馈到人类自己的身上。

全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万事万物互联互通,任意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全息理论建立的一个重要实验是1982年在巴黎大学物理学家阿兰·阿斯拜克特的领导下进行的。他们发现在特定情况下,次原子粒子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论相隔多么遥远,他们总能知道另一方的运动轨迹,而且可以同时改变自己的轨迹。就我们的身体来说,中医有面诊、手诊、足诊等多种诊断方法,就是通过身体某一部分的情况就能够知道五脏六腑是否健康。这些诊病方法其实就是基于全息的概念。正是因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带有整体的信息,我们才能够通过观察面部、手部、足部就可以知道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状况。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成名作品《人类简史》中,用大篇幅讨论过家禽类动物的感受问题。从人类开始训化一些动物成为家禽开始,人类大多认为好像这些动物就是没有意识的,没有感受的,好像它们和桌椅板凳这样的物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人类对这些动物只是在尽可能地扩大利用效率——比如,为了让牛能够变得更肥大和易于管理,就尽量让它们少动,放在固定的空间里终其一生,直到被屠字。在这个过程中,牛需不需要社交、需不需要和其他牛交流并不重要;为了能够让母牛尽快地再次生育,刚出生的小牛会被分隔到另外的空间,没有人关心这样是否会影响母牛和小牛的心情。在人类的视角中,它们只是商品。可是动物真的没有感受吗?赫拉利在这本书中强调的一个实验是关于猴子亲近母亲到底是不是只为了获得食物:给小猴子所在的空间放置两个所谓的母猴,一个其实是装有奶瓶的金属猴,另外一个是猴子模样的布娃娃。观察发现,小猴子虽然会在金属猴那里吃奶,但是饱了之后却会选择抱着布猴。对于小猴子来说,更温柔的布猴显然更有归属感。可见,动物也是有感受的。

人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上,动物的感受也会体现在它们的身体中。当人类从更经济、更快捷的角度来饲养动物,而不顾动物本身所承受的痛苦时,这些痛苦最后还会回到人类自己身上来——制造痛苦的人类才是痛苦的最终承受者。

远在千里之外的工厂里的动物和大棚里的蔬菜,其实和我们的健康都息息相关——随着近年来各种疾病的爆发,尤其是癌症的大规模出现,人们发现这种关系越来越明显。城市的雾霾一出现,各种净化空气设备就脱销,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了空气污染对身体的作用,会使罹患肺癌的概率极大增加。曾经的青山绿水,如今都变成了奢侈品。但是买再多的空气净化器,也难以换回蓝天白云。因为这只是某种临时的补救措施,是人类的心理安慰剂,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污染,是因为人类对整个自然失去了敬畏和爱护,忘记了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息息相关,以为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不能够把人类怎么样,人类永远都有补救的办法。实际上,从破坏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也是被破坏的一部分——我们处在这个整体中,接收着这种整体的全部信息,跟这个整体共存亡。

看上去现在的医疗卫生条件更好了,各方面的指标也都在变好,比如,死亡率下降了、人均寿命延长了等,然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真的比以前好了吗? 更多人的实际情况可能是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病,但是总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里,又或者当疾病到来的时候,连个过渡期都没有,直接就是癌症。处在大时代里的个体是无奈的,也是盲从的,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做,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时间考虑动物怎么想、植物是什么感受、水开不开心、天高不高兴,所能想到的只有自己。这种贪婪和自私愈演愈烈,结果就是人类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以前我常常会惊讶于为什么一些看上去应该在草原绿地中生存的动物最后都练就了一身在沙漠中存活下来的本领。慢慢地我意识到,也许是因为人类扩张的步伐并没有给这些动物留下太多的空间一一它们不想成为人类的家禽,只能逼迫自己去到那些人类忍受不了的恶劣环境,努力学着生存下来。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是没有办法的,我也想吃健康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但是那些种植户、养殖户都丧心病狂,为了多赚钱,使用各种催肥催长的肥料饲料。可是这一切真的跟你没有关系吗?你有想过为了动植物的健康生长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付出更多的金钱吗?或者说蓝天白云也跟你没有关系吗?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你有放弃开私家车选择乘用公共交通方式吗?万事万物相连,因此没有一件事情是与你没有关系的!个体对自然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身体的爱护。

身体的能量来自思想

身体的健康运转来自于能量的支持。能量可以以信息和频率表示。其实,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信息都是在不断振动的能量波,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的不同,因而显现为不同的物质或者意识。振动频率足够高就成为无形的意识,如人的思想、感觉等;振动频率低的显现为有形的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动物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并不断以思想的形式发出一定的振动与其他能量场进行着交换与互动,同频共振,同质相吸。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可以从振频低的一极转换成连续体上振频高的另一极。这表示我们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的能量。

人所拥有的是由思想发出的振动波吸引过来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是由自己的思想发出的共振波与周围事物形成了共鸣而将其吸引过来的。人的思想在发出振动频率的同时,也通过大脑接受外来的与之相对应的振动频率。对人生感到悲观的人,就会产生并接收悲观的振动频率,对一切都欢喜的人,就能发出并接收欢喜的振动频率。因此,人的起心动念在影响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

也就是说,当思想处在积极状态的时候,身体接收的就是正面的信息,自然也就会更加有力量;当思想处在消极状态时,身体受到思想的攻击,只能消耗本有的能量。

人的身体天生有着极强的自愈能力。然而,人在过往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郁积影响了本身所发出的思想的振动频率,干扰着人体的健康,最终也就导致了身体调节功能的降低,使人体在失去平衡的同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思想的振动频率受情绪的影响,由每个人的心智结构所决定。思想是人心智结构的内在反映。人的心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所触及的事物和当时发生的经历、情绪及结果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感受。不同的感受会形成不同的心智结构。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与往昔类似的经历时,人就会将以往类似事情的感受从心智中唤醒,形成了思想振动,导引出相类似的行动和结果。

持续性的情绪刺激会极大地降低人身体的自愈能力。情绪会导引身体的气血变化,让原本顺畅运行的气在身体内冲撞游走,在某些部位产生淤堵,就会显得气不足。而身体的淤堵使气血运行更加不畅,各个器官无法得到正常的补给和运转,久而久之,自然身体机能越来越差,甚至形成难以治愈的疾病。

医学上有一种疾病被称为“精神性侏儒症”。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疾病,一般发生在受到重度虐待的儿童身上。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里,儿童内在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逐步抑制了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患者的身高不再增长。按照医学理论来讲,孩子的生长激素应当按照其DNA上的遗传基因正常分泌。但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内在设定了“自己是不被关爱的孩子”的程序,这种情绪的力量竟然超越了传统基因对人的影响,改变了人体应有的结构,使人体不再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当人害怕自己生病或者预期自己一定会生病时,这种信念的力量完全可以产生超越人体循环或传统基因的力量,从而打破人体的原有平衡或造成基因的转变,让人真的生病。

所以面对疾病,特别是癌症,改变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有的时候比治疗更重要。当一个人的思想出现对病情的恐惧、焦虑、紧张时,就会加速破坏人的免疫力,加重病情。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皮肤差不多每个月换新一次,胃壁每五天转换一次,肝脏每隔六个周就会全部更新,骨骼每三个月就会重新生成一副新的骨骼。医学研究认为,人体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全更新一遍。也就是说,每过七年,人就会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体。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体不是一部僵化的机器,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思想的载体。

西医皇祖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曾强调“您的食物就是你的药物”。他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体内就存在促进健康的自然本能,医师只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原助手而已;人体的体液,血液调和才能无病,当体液调和时,纵有外来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或其他外因),人体也不致生病;汗、尿、大便、痰、咳、排脓等分泌物排出体外,人体才能调和,当体液、血液调和还原时,疾病才能痊愈;自觉症状是人体为求促进迈向自然的调和之道,不可因这些分泌物源排出使人感到痛苦而横加阻止,否则人体将永远无法调和,终将与疾病缠绵不愈;无端给以药物,企图抑制这些症状的做法完全属于邪道。

近代以来,由于西医的快速发展,人们大多都习惯了在西医治疗体系下求医问诊,哪怕是有点小的头疼感冒,也要吃大把的药物,甚至依赖抗生素。但是我们回看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却是非常强调身体的自然运转之法的。当我们用药物来抑制感冒时,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实际上是阻碍了身体中的毒素排出体外。身体中的毒素不能排出去,自然就会在身体中堆积起来,这样只会让人的身体越来越不健康。人体本来就有自愈的能力,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激发这种自愈能力,而不是抑制身体的本能。

唤醒自愈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我们的思想。中正平和的思想才能发出疗愈的频率,调整我们的身体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打通身体中淤堵的部分,让气血再次顺畅流动起来,身体自然就会越来越好,能量也会越来越充盈。

通过疾病走向觉悟之路

身体忠诚地反映我们的思想,疾病是身体的表达方式。心智如微风一样,虽然看不见也抓不住,却可以通过其他的事物来显示它的存在与变化。心智通常的表现形式为直觉、感受、灵感等,做出的反应为隐喻、不幸、意外、巧合、偶然、疾病等,采用的方法为口误、遗忘、过失、梦境、神经症、情绪等。它就像是佛祖的偈语,刚刚看到时如坠云里雾中,不明就里,但在顿悟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无限的智慧。

我们知道了疾病是思想在身体上的反映,思想由心智结构决定。不同的情绪导致不同的心智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情绪导致人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病症。所以当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吃药,把这种症状消除,而是应该回到我们的内在,看看到底是哪种情绪导致了现在的疾病——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智所创化的世界里。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改变内在的思想,即存储于我们心智中与自己愿景、希望不相符的程序。也就是说,透过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心智结构和障碍,再通过改变内在的思想来改变我们外在的一切,由此我们就可以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疾病。疾病在带给我们痛苦与烦恼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我们内在的问题所在,为我们生命的改变提供了契机。

但是,如果你生病了,你只是为了养病而活着,那么,你这个病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在病了之后就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转到治病上了,然而,在经过不断养病与治疗之后,少数病愈的人却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反而又会投入原来让其备受煎熬的生活当中。而大多数人的病却无论如何也根治不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警觉到疾病带给自己的提示,根本没能通过疾病找到自己内在的问题。

因此,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应该只是想着“把病治好”,而是应该提升我们治愈疾病的层次,要通过疾病去找寻内在的病因,通过改变我们内在的观念开发出自己内在的力量,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改变内在思想的同时,展开新的生命旅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病其实就是我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佳时机。疾病可以把我们从纷纷扰扰的红尘俗事中拉回来,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在,思索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心境一旦改变,世界就会跟看改变,体质也会跟着改变,你不仅会因此获得身心的健康,还会在改变命运的同时,进入一个崭新的生命境界。

医学界的很多实例不断证明: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内心充满爱与感恩,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人的身心更快、更迅速地恢复健康。因此,很多医学专家经常会建议患者参加登山、旅游等活动,以激发其内在的爱心,让其在了解生命意义的同时,唤醒对生命的感恩,从而由内而外地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其实,让身心保持健康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爱与感恩”。生命本来是健康的,是我们内在的消极情绪创化了我们身心的疾病,而爱与感恩就是无上的补品,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充满活力,永葆健康。

唯有爱可以穿越时空,唯有爱可以造化苍生。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全身心的细胞都会焕发活力与健康,身体怎么会不好呢? 相反,如果生活在哀怨与悲伤的世界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吞噬我们身体的细胞,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怎么能够不生病?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的痛苦。

你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健康快乐还是被病痛折磨,这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间。如果你的心中充满怨恨,如果你的心中怀有未了的情结,再美好的事物你也看不到;如果你充满爱心,事事向善,再困苦的环境你也会信心满满,身心愉悦。

当人的思想发生改变的时候,行为就会改变;当人的行为发生改变之后,人生也就会发生改变。通过疾病,我们解决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人生这个大课题中的各种困扰。保有一颗安宁、敞亮、仁爱的心,生命会有大不同。

当我们明白了“知足常乐”的奥妙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爱、去感恩的人事物,原来生命是如此美好。让我们改变心态,用一颗充满爱与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用我们内在的意志去打造身体的健康,创造全新的人生。

一切还不晚,一切都刚刚好,当下就是我们新生命的起点。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

作者简介:包丰源,心智家园教育体系和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创始人。

编辑:一一

插图:印度一瞥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不是身体的残障而是周遭“认知的残障”带来“不自由”

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医生只是辅助,尽量少生病,小病靠自愈

矽谷随笔|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大医至爱:张兴儒的公益哲学

《奇迹的苹果》

可持续商业新范式的方法论:从“1”到“6”的结构化系统性设计(下)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作者:吕建中,2022-12-07

那些长期表现优异的公司都在其运营中建立了与经济目的同样重要的社会目的。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的顶层设计

在系统地理解为什么企业要向可持续商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之后,制定企业可持续商业战略的顶层设计路径就显得格外清晰了,这一路径在企业宗旨引领下,企业经营方针指导下,包含了企业四要素、战略分析六维度和战略制定与实施的五环节三大内容,也对企业建立起适应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商业战略的六大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节具体阐述这些内容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顶层设计中的“4”:企业四要素

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不同、所经营的领域不同,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这些区别,可以通过对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分析和实质性议题的识别来确立下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四个关键要素来对接这些侧重点。这四个要素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所经营的主打领域、所具备的关键技能、所拥有的综合资源。

企业的核心价值。任何一家企业希望能够商业向善,它都有企业宗旨、愿景或使命,都有一个长期的诉求。这个长期的诉求,实际上就是区别于其它的企业,存在于社会上并且不断发展的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点应该作为指导企业长期瞄准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环境作出有益贡献的基础。

企业的主打领域。它是指企业产品、市场、解决方案所覆盖的价值创造区间,比如化工产品、或汽车配件、或建筑施工、或食品加工、或通讯服务、或电商平台等。不同的主打领域有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社会和环境的挑战,企业用主打领域作为甄别与自己经营活动、增长与发展相关联的那些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参考坐标。

企业的关键技能。每个企业都有其经营多年而积累下来的关键技能,如果能将这些技能(比如信息和智能应用开发公司,它在大数据平台的云计算上、数字化应用上有显著优势;机械制造业,它在大型装备上、精益化运营和流程管理上有优势)发挥在解决那些与企业经营活动、增长与发展相关联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上,就有机会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多重效益,并为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大规模或更有价值的向善效应。

企业的综合资源。企业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知识资源、设备和工具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等)。这些资源可以被企业调动起来,作为它在商业向善活动中的投入或重要支撑。

我们把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的主要经营领域特征、企业所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它能够综合调用的资源放在一起,用这四种要素与企业在社会和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做相关性对照,找到那些最相关、最适合企业发挥作用的选项,让企业四要素都能够精准地对接上,让它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顶层设计中的“5”:企业可持续商业战略五环节

从可持续商业战略设计到实施到结果,共有五个工作环节,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闭环,这五个环节是:入口环节、过程环节、价值环节、披露环节、调整环节。

在入口环节需要追问:我们的企业在促进自身增长与发展的同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创造什么价值?将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前置到战略设计入口端。

通常,需要建立起企业经营所涉及到的经济社会环境治理方针,并完成利益相关方分析、实质性议题识别的流程,以确保入口环节完整地纳入了经“企业四要素”对接的那些社会和环境重要议题以及创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些关乎企业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融入全价值链和全生命周期、融入流程责任管理体系。

在过程环节除了确立战略方向、目标、对标、路径图、计划及管理体系等框架之外,还需要将战略进行解码以便于落地、执行、跟踪结果和相应的文化及能力建设。

战略解码常常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转型和升级战略)转化为全员可理解、可执行的行为过程。用集体研讨的形式,对企业转型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举措达成共识,以员工能够理解的形式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将相应的具体行动计划逐层分解责任到业务单元、职能部门、生产线、作业环节、一线员工和管理系统当中,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对标系统进行反复的对照、质询和提升的过程。

价值环节的目的在于对产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影响力、声誉等)有明确、客观、透明、公正的定性、定量、可视价值衡量。

在这个环节上,预先根据价值前置和对标系统,设置基于国际、国内、行业、企业的对标标准,并将围绕着这些标准所达成的绩效和投入的各项努力进行追踪、衡量、信息整合,为下一个披露环节做好常态化、规范性的准备。

披露环节指的是不仅仅要发布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需要建立起与利益相关方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并纳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战略决策系统,以便于动态性地及时调整和敏捷性地反应;还需要将企业话语体系、叙事主题和传播策略整合起来,为传播可持续商业实践的理念和进展搭建好系统传播架构;还需要对第三方独立评估考核、评级签证做好前瞻性战略管理。

战略实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闭环,因此需要建立反馈调节机制,PDCA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顶层设计中的“6”:六维度“宝石图谱”模型

为使得企业的公司治理、战略决策、运营管理、增长与发展以及与多重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系统性工作能够得到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全局考量和具体甄别,我建议使用下图中的“六维度宝石图谱”,这也是在长期地实践中探索、实验、提炼和完善出来的一个实用方法。

它在帮助很多企业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成效地验证。这六个维度是:社会痛点、市场需求、行业短板、应用场景、价值衡量以及商业模式。

宝石图谱从六个方面全方位、结构化地考量企业的可持续商业策略、可持续商业项目(包括低碳、ESG、社会责任、共享价值或可持续社会价值等各种类型)的创立过程、可行性分析、执行步骤以及结果达成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相关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各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和合作方。

我们用这样一个“宝石图谱”模型来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地考量企业的可持续战略设计规划和价值创造活动,放在一个全利益相关方、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合作的生态中来考量。

社会痛点:扫描那些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足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高污染、高耗能、碳足迹、供应量、产业转型中的内部外部障碍、安全隐患、社会不平等,这些利益相关方诉求强烈的现象。

市场需求:社会痛点不直接等于市场需求。通过对痛点的聚焦,将应对挑战转化为市场机遇是这一步要做的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动态需求分析、规模分析、量化分析、限制因素分析等工作,将“痛点”翻译成“需求”。在分析需求时,将经济、环境、社会多重角度考虑进来,如涉及到政策驱动、合规要求、利益相关方诉求等。

行业短板:审视行业现状,对现行方法进行存量评估,对新型方案进行增量可行性分析,对填补行业短板的创新技术或模式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现实性检验分析。在填补空白之后,进一步将增量方案升级到行业规范和标准。

应用场景:这是在开发可持续商业的新型解决方案(包括产品、技术、创新、模式、生态的多种选择)之前最有价值的工作之一。

采用情景规划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新概念进行接近实际场景的推演,从而避免局限于只聚焦产品或技术本身,而忽略新方案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些问题和过程往往会引入多重利益相关方(终端消费者、客户或上下游供应链、生态合作伙伴、政策和监管部门、社区和环境等)的参与和互动,这一参与行为对问题解决和价值最终实现有直接作用,也影响新方案的完善和调整,甚至可以决定新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成败。场景规划还有助于在引入可持续循环设计时,探索从源头到闭环的多种可能性、多条路径和多维价值。

经营模式:衡量可持续商业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于商业活动在向善的同时能够自身可持续,形成赢利和向善的同向平衡。这就需要在充分考量利益相关方诉求和锁定与企业四要素相匹配的实质议题同时,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商业与公益的共同点。

好的可持续商业方案应当是创新的、共益的、可以市场化的。从经营模式的价值创造绩效来看,传统商业聚焦于经济影响力,力图实现市场逻辑导向下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表现为“高经济影响力—低社会环境影响力”的价值创造绩效框架。

新型的可持续性商业经营活动,采用积极主动的多利益相关方管理,寻求同时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商业解决方案,有效减少商业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有害影响,增进商业模式的社会价值创造,属于“高经济影响—高社会环境影响”的经营模式。

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经营活动从以往的以“高经济影响 – 低社会环境影响绩效框架”衡量体系向新型的“高经济影响 – 高社会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商业模式转型。与此相适应的经营模式的开发,是促成创新方案带来可持续的企业和社会价值的保障。

价值衡量:在这个维度上,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重考量构建起综合的评估体系,细化到财务和非财务、市场和非市场、增长和发展、技术和创新、组织能力、生态建设等多元矩阵的各个矢量当中。例如在双碳解决方案中,细化到碳因子、碳足迹、碳范畴、碳资产等多个方面。

我们从以上六个维度上分析和判断企业在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过程中,是否与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同向、同频、同步;是否抓住了切合社会环境需求的真正问题,是否找到了将企业四要素对接并应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和途径;是否可以通过精准并有实效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达到让企业宗旨“变现”,即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在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性竞争力;在推动企业增长和发展的同时,引领行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使得可持续商业战略在企业中贯彻执行,还需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商业领导力(“六力模型”,包括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决策力、引领向可持续变革的能力、系统整合协作网络化执行力、可持续商业话语体系和沟通力,以及风险管控和危机应对能力、跨界融合社会合作的创新能力),以此领导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六维宝石图谱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家中型民营企业的战略转型:受市场格局变化的冲击,以及绿色能源低碳发展态势的影响,山东一家热能交换设备制造民营企业正处在重大转型升级的当口。

年轻的企业领导人、二代接班人带领着他的团队,重新审视企业增长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采用“从1到6“的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式,企业管理层认真学习了可持续商业的底层逻辑,开始对以往的只重产品、销售、利润的思维方式,深究企业的宗旨和与社会发展相同步、相结合的新的经营策略,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用绿色能源造福社会的方向上。

在认真分析了“企业四要素“之后,找到了从原有单纯的卖产品向社会提供绿色、节能、高效的热能解决方案的发展路径,也在此当中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用”社会痛点、市场需求、行业短板、应用场景、经营模式、价值衡量“六个维度全面规划企业新的绿色热能供给方案,以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应用升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赢得了社会口碑,成长为山东省优质企业。

一家大型国企集团公司(含上市公司)的双碳项目规划:集团公司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在物流装备供应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设备和服务。

集团高度重视ESG和双碳策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经营方针。为使得可持续商业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集团还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领可持续商业战略和ESG实施工作。

集团领导特别强调,ESG和双碳等可持续商业策略要专注于那些“社会有痛点,市场有需求、行业有短板“的重大议题,精准地抓住机遇,主动地应对挑战,在实现更高水平的ESG表现、双碳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集团下属的多个业务板块提出了有关ESG、双碳的战略拓展项目,涉及运输、建筑、绿色能源、数字智能等多个应用领域。集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召集专门项目研讨会,聘请内外部专家一同对这些领域中的创新方案进行甄别。

在这一分析研究和随后的项目设计完善过程中,依据集团领导所指引的“社会有痛点,市场有需求、行业有短板“方针,进一步将战略决策深化到”六维宝石图谱“的战略思维框架之中,对每一个项目,都从这六个维度上仔细斟酌,找出了设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项目缺乏“应用场景”的考量,有的项目在“价值衡量”上尚存短板,有的项目没有进行深入的“经营模式”考量,在大多数项目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和生态化的发展考量。

利用“从1到6”方法学,特别是采用“六维宝石图谱”的分析方法,发现了之前未曾考虑到的利益相关方互动场景、价值创造的亮点、商业运用模式的疏通,并且还让管理层在深刻理解和运用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面获得了重要提升,为未来推进集团和各个业务板块的可持续商业实践打下了科学和系统的基础。

集团高度认可这一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正组织安排业务板块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持续性指导增长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小结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采用了“从1到6”的表述方式,目的是高度凝练、方便记忆。它提供了一个整体、系统和动态的思维架构,将可持续商业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抓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这一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在可持续商业战略的选择、实施和价值呈现方面为企业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化路径,让企业能够在经济、社会、环境的三维空间里,以社会责任和商业逻辑相结合的发展观,看待挑战、找到机遇,形成内生动力,和持续的价值。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强调一个根本,即企业宗旨,根本是正确的,企业才能立得住、走的稳、飞的远。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主张一个完整,即商业及社会和环境逻辑,逻辑是合理的,企业才能将价值前置、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全过程完成。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注重一个精准,即企业四要素与社会环境问题精准对接,对接到位,企业才能真正推进有明确目标的行动、产生有时效的结果、发挥出高效率、创造出所承诺的价值和预期的影响力。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坚持一个系统,即六个维度的框架体系和五个环节的战略实施,当商业及社会和环境问题被系统性地管理起来之后,企业才能在解决社会问题当中让自身获得有益的增长与长足的发展。

归根到底,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莫斯坎特所指出的,那些长期表现优异的公司(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大小公司、隐形冠军)都在其运营中建立了与经济目的同样重要的社会目的。

成为社会目的驱动型的公司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方和奇特的公式,而是能够做到除了利润之外,还将社会和环境利益包含在了企业目的之中、融入企业战略之中、导入企业决策行为和过程、成为企业战略设计的入口、企业决策时刻的磐石。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社会化共存、共建、共同发展的生态时代,在这个生态中,可持续商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议题,是从“工业—商业文明”向着 “社会—商业”生态文明的跨越。它需要企业家们将“社会—环境—经济—时间”这个多维度组成的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关联起来,促进它们的相偕发展。

我们对宗旨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间、人与自己的看法,是一种关于生命价值的态度,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基因到基业,这是企业宗旨的生命路径。

(本文首发于经观,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郭沛源说ESG

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IIGF)

鲁达公益讲习所


可持续商业新范式的方法论:从“1”到“6”的结构化系统性设计(上)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作者:吕建中,2022-12-07

那些长期表现优异的公司都在其运营中建立了与经济目的同样重要的社会目的。

人类已经开启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革之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渐渐融入、根植于商业活动,形成了新形态的可持续商业经营方式。

企业正从传统的产品-市场战略、从单纯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第一要义,向着负责任运营、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美好商业”生态目标转移。

可持续商业是以社会目的为基础来确立商业的目的、角色,商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的进程中扮演积极的推动者作用;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战略、运营、价值创造、增长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价值链、价值网和生态体系;将商业活动的核心价值、经营领域、关键技能、综合资源4大要素应用于参与社会治理、解决重大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和环境效益,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生态,演进美好商业。1[i]

在ESG、双碳、共同富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议题驱动下,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实践正向着进一步深化、进一步融入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商业-社会生态”的方向发展。

然而,可持续商业实践的演进尚未取得平衡的发展,一些走在前列企业摸索出了一些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方法,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尚未从根本上理解可持续商业对于他们的企业事关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也尚未掌握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的企业制定正确的可持续商业战略。

即便是在一些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企业中,也往往都依赖于传统战略设计流程,而没有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的方法学。

深刻而清晰地理解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可持续商业底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企业可持续商业顶层设计,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内驱动力、外协生态的重要保障;精准而娴熟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系统、实用的“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成为企业家、企业高层和企业业务战略部门和企业ESG部门、企业可持续发展部门的紧迫需求。

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地在创造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取得企业可持续经营之道,对于实现建立正确的基因、实现长青的基业,是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底层逻辑、顶层设计、实际应用三个方面,阐述在可持续商业战略的实际设计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循环完善、逐渐凝练出的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方法学”。这套方法学的特点是,体系完整、贴近实际、清晰明了、易于掌握,能带来实效和产生价值。

可持续商业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

为方便理解和记住,我们用“1、2、3”来凝练和概括构成必须纳入企业战略考量的底层逻辑的多重因素、理论和管理理念。

在这个底层逻辑中,“1”指的是必须拥有、坚持践行一个正确、坚定、清晰的企业宗旨。“2”指的是商业活动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并存的二重属性、企业必须兼顾的“增长-发展”二矢量动态平衡、战略所依从的“市场-非市场”二要素整合。“3”指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空间和与之相应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考察(也称“三重底线“)及ESG;企业从创建到成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企业与产业、社会共生共融的三个生态圈层。

一、底层逻辑中的“1”:一个企业宗旨

近年来关于企业宗旨的讨论,正成为各大上市公司、隐形冠军、行业领军者们越来越关注的企业核心议题。他们认为,这是在日益复杂的营商环境中,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企业宗旨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社会目的;它规定了企业在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及经济活动中应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规划了其执行或预计执行的活动,框定了当下的或者期望成为的企业类型,为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战略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

企业宗旨决定了企业经营领域,为企业提出经营方针,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托、为企业决策把握方向,也是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的直接描述。

由企业宗旨而产生企业战略,通过战略实施的过程,将企业资源和技能应用于社会责任担当和企业-社会价值实现,由此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和社会影响力,这是一个可持续商业的良性上升循环,也是企业转型升级中首先要考量的要义。

也就是说,企业宗旨决定了企业愿景,企业愿景规定了企业战略的方向、以及与战略相适配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的作用、企业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共识和规范;并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思维。

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先确定正确的企业宗旨。企业宗旨决定了企业的基因,企业的基业长青实现过程,正是在宗旨的指引下逐步达成的。企业宗旨是企业可持续商业的基石。

2019年8月华盛顿商业圆桌论坛上,181家首席执行官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打破了股东利益的唯一重要性,也预示着企业战略决策落脚点的变化——由经典企业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指引下的包含非市场战略在内的多重组合因素的战略转移。

《宣言》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体现了社会对企业和商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不断广泛、深入和强大之时,商界领袖们对企业在推动社会进步、环境和谐进程中角色的反思。

2020年1月21日《达沃斯宣言》获得了全球领军企业的共识。宣言指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经济单位,作为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所承担的应是人类和社会的期望;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共享的、持续的价值创造。企业的终极目的即改善世界。企业宗旨正在指引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以城市为载体的城市发展与企业增长和发展融合的新型经济模式,正在通过消除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经济体系;在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方面,不断探索着可持续商业的新方案、新模式。

在此当中,企业深化和拓展社会责任担当的内容,与城市携手共建,在供给-需求、生产-消费之间系统性规划,将供应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作为一个“可持续商业-社会生态”来考量,也因此孕育出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不断采用积极主动的多利益相关方管理方式,寻求同时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商业解决方案,有效减少商业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有害影响,增进“高经济影响—高社会环境影响”绩效评估框架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开发。

在企业内部,企业宗旨中关于企业存在的根本意图的内容陈述,为全体员工树立了一个共同为之奋斗的经营活动行为的价值标准;企业宗旨中关于企业经营领域和发展防线的内容陈述,为企业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即战略方案提供了指引;企业宗旨中关于企业经营思想的行为准则的内容陈述,有利于企业树立一个性的不同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企业形象。

二、底层逻辑中的“2”:二重性、增长与发展二矢量、市场与非市场双焦点

本质上的二重性。商业活动领域的根本基础是企业固有的经济、社会二重性本质。作为营利性经营组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须有效地组织资源(人、财、物、技术、管理、供应链),通过竞争和管理优势,创造经济财富;与此同时,社会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其价值创造得以完成、变现。

在此过程中,企业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着深刻的联系(客户、终端用户、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媒体和环境资源),并参与解决社会与环境重大议题,因此它还是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的贡献者、推动者、引领者。

企业在商业和社会两个系统中同时扮演角色、发挥作用、实现其增长和发展的动态平衡。由于企业所具有的二重性本质,企业践行ESG、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商业是其必然的生存与发展路径。

增长与发展两个矢量。从增长和发展的两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增长意味着它的发展潜质,企业增长能力越强,其发展潜质就越强;企业的增长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做的事情就并不一定是有益社会和环境发展或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甚至有可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利益相关者学派爱德华·费里曼主张企业的利益应当由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多重利益相关者分享,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企业的组织业绩,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增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战略利益相关者并平衡他们的需求。因此企业在设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在一些情形下,增长与发展同向、同步、同频而行,即在实现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发展,达到企业增长和发展的协调统一。

然而,也会有企业在短期无增长、长期有增长的情形,以期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实现更快增长;还有一种情形,是出现可能没有发展的增长,比如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竭泽而渔。这时,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增长,影响到了企业后续的增长和发展,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企业要想不被时代淘汰、保持长期健康稳健的运营,就必须秉持长期主义,既要保证货币时间价值收益、有机会获得收益的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逐渐提升和增强,也必须与时代进步同步、与利益相关方诉求同步,在此当中参与解决社会和环境挑战中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商业生态并得到社会信任和支持,创造社会和环境效益和影响力,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的有机结合。

市场与非市场战略双焦点。多年来,企业决策层习惯于经典企业战略方法论,承袭安索夫创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安索夫矩阵。

经典战略侧重企业如何通过经营战略影响外部市场环境、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个框架里,企业战略主要基于“产品-市场”这一“交易性”轴线,并以此为核心线性思考、设计策略。

然而,企业的行为还受到超越产品和市场的诸多“非交易性”因素影响,例如政府、监管、政策、法规、公众认知度和认同感、利益相关方诉求、媒体等那些ESG所要考量的非财务因素。

1995年,戴维·巴伦在《市场与非市场环境》中提出:企业战略需要指导企业在市场与非市场环境中行动,即同时并有机地整合企业经营、供应链、客户契约型作用机制,及交易之外的社会、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和非市场调节因素;从而系统地、有效地、负责任地应对政府、社会、文化等非市场影响对企业的挑战,确保良好的竞争战略、商业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的核心价值协调一致。

戴维·巴伦给出了企业战略决策中新的参考坐标,该观点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上,即将企业的经营环境作为制定战略的基础,将企业战略作为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主动性行为。

企业在战略决策、运营管理、市场拓展时,必须兼顾利益相关方诉求,这些诉求不仅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必须的考量,也是建立可持续商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如政策、公众认可、媒体观点),它们关乎企业的成败。

非市场战略的引入,为企业战略决策在践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方面提供了新的工作范式,新的范式要求在战略思维上考量双焦点,而非单一、线性的思维。

三、底层逻辑中的“3”:ESG和三重底线、三级阶段、三个圈层

三重底线。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在1997年提出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论述。企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时必须履行上述三个领域的责任,企业的绩效也要从其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环境底线上同时进行衡量。这就是后来广为接受的“三重底线理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责任已经不再是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唯一尺度。在日益动荡的VUCA、RUPT、BANI时代,无论企业类型和规模,在调整经营策略使其能够可持续经营的时候,都不得不寻求适合企业特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关注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足迹,并对顺应时代潮流的潜在可持续发展的利润增长点和社会影响空间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态度。

企业家们在实践中发现,当不把盈利作为惟一衡量时(经济底线),它反而促成了企业增长与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单纯追求盈利而忽路社会和环境费任,企业就有可能走偏,风险增大、成为社会的对立面,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无法走出“活下去”的怪圈。既不可能做大,更不会做强。

承诺并践行三重底线,企业才能有立身之本,才能有“社会许可”、才能有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机会。

与三重底线在实践中相对应的是近些年来日益兴起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这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的衡量)。

E即环境,它关注的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指企业的绿色投入、资源能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利用、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中最热的概念,是“碳中和”,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和改善,成为资本品牌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加分项。

S即社会,它指的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否做到协调与平衡,或者说一个企业超越创造利润本身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带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影响力。通过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持续创新,创造财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给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保障,创造发展机会。

G是公司治理,也是ESG当中最重要、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环;要求上市公司有严谨负责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托责任、风险管控、遵纪守法、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综合研究表明ESG表现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存在正相关。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抵御和管控经营风险、尽可能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化,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投资人对公司投资的判断基础在于对企业的成长性、规范度、透明度、股东回报、认知度、认同度、声誉管理等因素,这些与ESG都密切相关,甚至有的是ESG衍生品。ESG评价高,就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高。

三个阶段。常有一些尚未践行可持续商业的经营者喜欢问这样的问题:可持续商业是不是那些规模很大的企业才需要的?我们现在连活下去都成问题,还来不及考虑这么高大上的问题。

其实,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形态类别、经营领域,都要经历从诞生到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也必然要淘汰掉一批与社会进步环境和谐不相符的企业或经营方式。

我们可以用“活下去、活得好、活长久”来概括这三个阶段。企业初创期不仅要为“活下去”打拼,也要在行为上为企业文化留下印记,种下未来发展朝向的基因,尽管这个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规模和影响范围比较小,但这个时期的企业不能走歪路、走投机的路,一旦上了邪路,将来就难有出路。

实际上,这些经营者陷入了认知的误区,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与时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相脱节的认知误区,导致他们在决策行为上经常迷茫而使得他们的企业长期在“活下去”这个阶段中挣扎和徘徊。

要想“活得久“,也就是最终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对企业“三阶段”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知,搞清楚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将企业的增长与发展建立在正确的基因之上,从基因到基业一致性地管理好企业。

将企业的增长与发展建立在不同阶段的企业规模、价值与创造社会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合情合理地规划每一阶段的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活动,既要盈利赚钱,也要担当责任。

“三阶段”概念让企业自始至终守住正确的基因,随着企业的阶段性发展,让基因不断为基业注入活力,培育持久的基业。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做有益于社会的企业。社会离不开你,你就基业长青。只有社会离不开你,你才能基业长青。

三个圈层。在企业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重大挑战的当下,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企业的物理边界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企业与社会的依存度越来越强。

企业试图在产业链上、在与社会多方面建立起系统性的合作来共同应对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和寻找增长创新的机遇。

因此,企业与行业、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企业在产业的格局中与上下游纵向、与协同方横向、与跨界领域的合作方,越来越形成“企业、企业-产业、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圈层的生态化和融合式发展模式。

这要求企业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行业、产业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的态势和格局。

在这个“三圈层”生态中,企业找准其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关键点(利益相关方分析),并将其与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和运营关键问题(实质性议题识别)与其它生态合作伙伴的价值点链接在一起,撬动更为互补式、协同化的资源,并让资源和能力发挥出创造、传递和放大价值的作用;更好地帮助企业把握住发展态势、转化为可实现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企业家们需要在考量企业战略定位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行业、社会维度,以及将利益相关方分析和实质性议题导入定位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经观,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郭沛源说ESG

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IIGF)

鲁达公益讲习所


梅中阁随笔|复杂系统阅读书单:2021诺贝尔物理奖启示

【专栏】| Conlumists>梅中阁随笔

作者:吕建中,2023-01-21

越是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复盘,就越能深切感受到我们在浙大学过的《过程控制》这门课以及由此延展出来自学阅读的《系统论》、《博弈论》、《信息论》等带给思维提升的精妙之处。用系统性思维、长期主义思维,再加上《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历史思维,构成一个具有弹性的纵深视野,来分析和应对脆性、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能帮助我们淡定专注、洞察要害、解构纷繁、重构体系;能在多要素、多关联、多影响,增强回路、减弱回路、自演进、自调节、自涌现的体系中,形成缜密的闭环。

2021年,德国Klaus Hasselmann,Syukuro Manabe(日籍),意大利Giorgio Parisi,三位科学家因在研究“复杂系统“领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Klaus Hasselmann 创建了将天气和宏观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模型,可更好地用量化手段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Syukuro Manabe 研究了二氧化碳和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断增加,让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两位科学家分别以不同方式的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为基础,预测了复杂系统中混沌的气候变化。在无序复杂的材料机理研究领域,Giorgio Parisi发现了隐藏模式的存在,利用数学复型解决了自旋玻璃的问题,由此而奠定了复杂系统的理论基石。

我们大多数人对简单系统比较熟悉。简单系统是整体等于个体相加之和、可以分解还原的系统。而复杂系统在本质上属于“1+1≠2”、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因此,复杂系统是关于微观上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导致宏观层面的系统结构与行为演化的学说(比如蚁群、蜂群个体行为的叠加,构成的宏观整体上群体完成复杂任务的行为)。复杂系统无法用简单的数学统计方法来分析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在时间维度上发生的演变,这种演变很难预测,并在宏观行为上出现非线性、不确定性。

自然界、社会是由各种复杂系统组成的。尽管我们知道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但受制于原生态思维的局限性,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方法,依赖于直觉、经验和简化来观察对象(而非真实世界),这对于那些相互作用较弱的简单系统来说也许勉强行得通(但存在相应程度的偏差,而我们选择接受这些偏差)。一旦这种习惯养成,我们很容易把自己认知上的不足当作是以为然,自以为是地用这一习惯做出观察和判断,而忘记了,这一习惯是难以揭示事物的深层规律的。

通过深度和精进的思维训练,可以建立起应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阿尔法狗”就是通过深度增强学习训练,解决了围棋的认知和决策的复杂博弈系统问题,为使用智能建模方法深入理解复杂系统提供了突破性实例。我们在学习中,要从掌握复杂系统的三大特征入手:1)适应性,环境导致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改变;2)不确定性,演化过程导致因果不再一一对应,且不是完全唯一;3)涌现性,由于系统自组织功能,各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整体性,且因非线性而不可预测。

从复杂无序的体系中找出普适的规律,不仅有助于认知复杂的自然界,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资源,也有助于认知复杂的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我们所在的地球,其气候平衡、生态平衡、资源和材料有效利用,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复杂系统理论已经在城市可持续生态体系、应对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平等、促进代议制民主的集体行为、帮助弱势群体发展等领域发挥出作用。

把自然、社会和技术领域不同的复杂系统用相同或者类似的网络模型来统一描写,通过映射、类比、移植等方法来发现共同特征,进而发现具体系统的特有性质,这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有效工具。对于企业而言,将这套方法学运用于企业战略和管理,在日益动荡、复杂、不确定的商业-社会环境中,对于回答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做什么,我如何做,我能做多久以及我要成为什么这一类决定商业核心和战略本质的根本性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它提供了非线性、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探索之路,使战略路径的设计更贴切,表述更清晰。

我们处在一个从VUCA到BANI迅速变化的世界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突发性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如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危机,复杂系统科学帮助我们评估和量化脆弱性,建立起韧性,也帮助监测和实现UNSDG2030这一复杂系统的宏大目标。

介绍几本学习复杂系统的入门书籍。首先推荐《复杂系统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Systems),它从跨学科领域的角度,介绍了系统概念、混沌和分形、博弈论、网络、基于代理的模型和信息论、非线性,帮助我们对复杂系统建立初步了解,有一个直观的感觉。

编选了一个书单,可根据兴趣喜好来选读:

  1. 《复杂系统导论》
  2. 《复杂:一门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学科
  3. 《复杂性与临界现象》
  4.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5.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6. 《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
  7. 《从存在到演化》
  8. 《预知社会 : 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
  9. 《失控 :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10. 《系统科学》
  11. 《网络,群体与市场》
  12. 《信息论基础》
  13.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14. 《随机方法手册》
  15. 《A New Kind of Science》

时常感恩浙大,做为系统科学的入门课,《过程控制》真是极其宝贵,它牵引着我在思维的精进之旅中,不断地通过“关联”、“涌现”、“自适应”,来发现越来越深刻的规律,可谓终生受益。

作者简介:

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延伸阅读:

梅中阁随笔|特奥多尔·蒙森历史学阅读书单

梅中阁随笔|哈耶克经济学阅读清单:与凯恩斯的论战

梅中阁随笔|熊彼特经济学阅读书单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刘教授思想

梅中阁随笔|特奥多尔·蒙森历史学阅读书单

【专栏】| Conlumists>梅中阁随笔

作者:吕建中,2023-01-20

喜欢读世界历史的朋友们或许知道特奥多尔·蒙森,这位传奇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他是一位学术精深的历史学家,蒙森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时,曾做过一次关于罗马史的讲座。那次讲座非常成功,以至于参加讲座的两位罗马出版商,当场邀请蒙森写一部关于罗马历史的书。蒙森以文学的语言、诗人的素养,既严谨又生动地对经过考证的历史进行细致入微的阐释,成就了一部至今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中仍极具影响力的著作。1902年他因历史学鸿篇巨著作《罗马史》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克里斯蒂安·马蒂亚斯·特奥多尔·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1903),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考古学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出生于德国,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受父母影响,他从小就对古罗马历史产生了兴趣;后入丹麦的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但是蒙森自始至终将早年的兴趣放在对罗马史的研究上,在碑铭学、古钱学、历史、法律、考古和意大利语方面,硕果颇丰,多有建树。

蒙森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积30年努力,从事罗马史的研究,在他古稀之年,于1885年完成了五卷本《罗马史》的编著。全书五卷,以政治史为主线,旁及经济、法律、宗教、文化、艺术等专题的探讨,描述了从罗马风云时期的动荡年代,到以执政官、元老院、百人团公民大会组成的贵族制共和国,也重笔点缀了拉丁民族所具有的人格和文化特质。

蒙森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烛照罗马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的恺撒大帝,认为他为人宽厚,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推崇科学并热衷艺术,符合现代人心目当中明君形象。蒙森借对恺撒大帝的高度赞扬,以恺撒的民主形象与俾斯麦的专制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抨击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暴政。《罗马史》所呈现的恢弘气魄和精学识令政敌俾斯麦心生钦佩,并当面向蒙森表达赞扬。瑞典学院则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蒙森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蒙森曾留下许多经典的短句,凝练着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我喜欢这几句:

* 生命因种种经验而千锤百炼。
* 人性的尊严与光荣不在精明而在诚实。
* 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

作者简介:

吕建中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副理事长、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

延伸阅读:

梅中阁随笔|哈耶克经济学阅读清单:与凯恩斯的论战

梅中阁随笔|熊彼特经济学阅读书单

企业教练一席谈|Corporate Coach Tall

刘教授思想

 Page 6 of 28  « First  ... « 4  5  6  7  8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