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四月 4th 2025

中医要继承与发扬,首先要改变教育体制

【专栏】| Columnists>预立有所思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预立,上海, 2023-06-02

中国的中医、中药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但在现代“正统”的自然科学学习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西医只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接受西医的思想、接受西医的理论和理念,并逐步形成大众在健康领域的认知观和行为准则。

如今在网络讯息极度方便的时代,我们除了去医院做一系列的检查外,除非需要手术、物理性治疗外,我们几乎都可以不用求助医生了,根据检查结果直接在网上搜索就可以知道什么病,服什么药了。西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医学理论逐步被西医“科学化”。西医在组织、器官的解剖学上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影像学的加持下,西医基本上已经可以实现医疗的可视性。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医从更微观的细胞、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探索了人体生命在微观层面的奥秘。

反观中医,其历史文献的语言环境都很难被人所认识和掌握。我们今天的高中毕业生,拿到一篇英语文章可能看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拿一篇古文可能没有几个能看懂,更不要说能看懂与中医理论相关的理论基础,如易经、阴阳五行等。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几乎完全空白。

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公理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不平等的背景下,中医又何谈传承与发展呢?以至于中医总被诟病“不科学”、不讲临床数据、中药不讲药理分析、不做双盲统计……所以,在医疗领域的话语权被西医所垄断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变中医药所面临的现状:

首先要改变教育体制,改变重西轻中的思想,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

九年义务制教育有学习理化生物英语,但与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的易经、阴阳、五行等知识却是从未涉及。而国文学习中,重今轻古,重西轻中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导致学生古文功底弱。九年制义务教育如此,进入高中还是如此。一名高中毕业生要想学习中医,甚至要像学习一门语言一样先过文言文的关,然后才能去学习经络、脏腑、穴位等知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加一门健康常识课。以传授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习惯,不仅包含西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包含中医的一些基本理念与知识,以代替现在的生物课内容。

义务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学习今后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另一个是尝试与培养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在完成义务制教育之后就可以进入有选择性的职业知识学习了。比如有对从事健康医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中职学习,中职教育要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可以与进一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对接,也可以通过今后的职业实践工作来达到高等专科学历(大专)。有更高职业规划的,可以再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本科)。

在高等教育阶段,全国目前有中医药大学(含大专)41所占全部医学类院校(280所左右)不到15%。这种重西轻中的现象非常严重。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本科生,不但要从零开始学习中医理论,还要学习西医基本知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医院校必须要学习一定课时的中医理论与知识的。但现在学习西医的却不用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了。

中医的高等教育应该更多地开展学术性、交叉学科的探索性学习与研究。应该鼓励现在的中医类高校融入到优秀的理工科大学里,以促进中医能借助现代科学来实现融合发展。

其次,要打造从事基层医疗服务(以中医为主)的人才队伍。

学习中医的就业方向非常狭隘。学习优秀的可能有机会进入公立医院的中医科,但岗位数量有限。公立医院里的中医科室的创收能力远远不及西医科室。在一切以金钱为导向的当今社会,院方怎么可能去增加中医的力量呢?除了各市一两家的中医院以外,其他医院的中医基本上以理疗科为主导,真正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手艺的中医师少之又少。年轻人也不愿去学习、传承。

而大量散于民间的中医馆堂绝大部分的诊疗、药费不能进医保,所以病人也不多。只有那些笃信中医的,慕名某位老中医医术医德而来的,才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他们一般都是家族内传承,也就无法给年轻人就业机会。

笔者建议,国家结合初中生分流的现实要求,在职业中学开设健康医学(中医学)专业。在三年中职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学习中医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等,再学习基本的西医常识。中职生毕业后,一部分可以进入到社区乡镇卫生院系统,进行实习实践,类似于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服务于基层老百姓。一方面,他们可以向上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一步的医疗技能,比如常规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与管理,以及一些日常医护实践,比如导尿管更换、留置针的埋设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在院内向中医专家学习临床技能,同时协助做好医疗数据的信息化工作。

同时,在基层开展有偿的保健养生治未病服务。应用医疗服务员的推广,可以将真正的养生保养理念传导给老百姓,并通过巡诊,针对性个性化地为不同的人提供预防性调理对策,以达到治未病的实际效果。这部分的有偿服务可以补充提高医疗人员的收入。

第三,打造全民医疗网格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中医进入社区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老年人的健康担忧。

可由各个乡镇、街道的一级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医院)作为网格化的实施主体。在本辖区内搜纳出民间中医高手,将他们纳入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体系内。由老中医牵头,以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为主体,形成一老带众小的网格化医疗服务团队。

老中医的中医处方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样老百姓看中医就可以消除了中医处方不能进医保的不公平待遇了。而中医师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提供专业技能,以自己的技术服务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

通过这样的老带小结合,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可以跟随老中医学习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老中医建立起中医诊疗的信息化、数字化。

1. 建立信息化的分析评价系统

实施民间中医的体系化后,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中医治疗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对每一个病例的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可为中医药的量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什么病症、什么脉象、舌症、什么病因、开的什么组方?其中君药组方是哪几味?臣药组方主要是哪几味?后期的跟踪疗效如何?

建立海量数据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经验处方,可以提炼出更多中成药的组方,对这些组方中成药申报,临床数据要求就不再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审批流程,可以大大加速中药的成药化进程。未来中医开方也可以走“模块化成药+辅药”的方式。为中医的共性化、中药组方的模块化发展奠定基础。
2. 为专治少见病的祖传医师开设网络化诊疗服务提供政策扶持

确实存在一些西医束手无策,名医祖传秘方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疑难少见病。但民间医师因为没有政策规定的医师证,正规医院没法接纳,规模小的医院又因为针对性较强,导致患者受众面少,盈利性差而运营艰难。这非常不利于这些祖传秘方的传承。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允许这些验证有效的民间中医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受众,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网上咨询和诊疗,对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对接到医疗资源,减少盲目寻找医生的苦恼,缩短病程、减少出行寻医问药的费用;对医者来说,可以增加病患来源,更好地发挥祖传秘方的效用扩大受众,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对国家和中医药行业来说,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祖传精典,更好地为民造福。同时也是对这样的祖传经验组方可以成为中成药,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支持。

这样的整体上的制度改革要想做成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高层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试行试点。

首先从教育入手,物色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医专业班,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基层社区医院、卫生院。同时组织本地所有社区医院、卫生院搜罗民间中医医师,帮助他们在社区医院卫生院开设中医诊室,以建立起初步的基层网格体系。中医诊疗的挂号费、治疗费可以由中医师自行定价,归医师所有。配方所得属经营服务所得,归医院所有,以补充医院的经营风险。

其次,进行中医药大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的开发(以下简称中医药诊疗信息系统)。该软件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统一的对中医药临床诊疗信息的收集,其次是开设病患真实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只有是在有挂号信息实名记录的前提下才可以予以跟踪评价。而在后续积累了海量中医诊疗信息后,可以作为进行大数据分析可靠信息源。这样的定位,相信会有资本愿意投入,并推广应用。

其三,由医院把关,给每名中医师配备一名助手,协助医师进行信息收集。助手的薪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可以由中医药信息系统的运营商来承担;另外一部分可以中医药服务所得中根据业绩提成的方式予以补充。

在试点的同时,积极与全国各中医药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等官方机构争取更大、更广层面的合作,以谋求在全国范围的改革实施。

最后,政府要对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致力于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政府应大力扶持。比如脉象仪的研究与开发技术;AI技术在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应用技术;针灸推拿技术与人体经络穴位的定位、定量化研究。

对中医药的自信是文化自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放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积累和沉淀的文化瑰宝不去好好继承与利用,那就是对列祖列宗的犯罪。中医应该在坚守自身的根的基础上去融合、学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用以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百姓、造福世界!

编后语:

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卫生人才。

2021年12月,教育部称,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累计培养已达6.3万余人。

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6150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蒙医学和维医学。

作者简介:预立,六十年代生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于中国科大。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成为第一代证券从业人员。长期从事证券研究、投资、投行业务;2010后开始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后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至今。2005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发起组建了民间慈善组织——慈播爱心协会,长期资助大凉山的女童的生活和学习。

编辑:Wind(0.2)

插图:|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预立有所思|教育改革需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
预立有所思|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双倍罚款、阻止违约,定向医学生何去何从?
循证医学:如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周其仁:行医资格的国家管制
周其仁:“中医不姓中”的原因
周其仁:中医与西医的分叉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一念沉浮,十年乃字——一位中医人士经历新冠之后的思考
矽谷随|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医生只是辅助尽量少生病,小病靠自愈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儿童环保教育|一花一世界,适合孩子们的植物

【专栏】| Conlumists>冻石头的书单

赞助稿酬

作者:冻石头,上海,2022-11-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引子

这是一篇我之前就想写,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写的文章。

我的文章希望陪伴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推荐了很多书,但是生活并不在书里,鲜活的生活在生活里。

旅游是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但在不能旅行的新冠疫情里,生活仍在继续。

种菜、烹饪、养宠物是我宅家的三大法宝,由此,我想继续之前想写的推荐给孩子们的植物和动物系列。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根,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从本质上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因为我们只是大自然万千物种中的一分子。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中,人们依然会为春花秋叶、鸟语花香怦然心动,为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公园欢呼雀跃,为能够自由享有田园生活翘首企盼。

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人类一切的技术起源无不是师法自然,从闪电击中枯木着火中发明钻燧取火,从植物中不断筛选出品类繁多的食物和药物,从蚂蚁和蜜蜂的巢穴中探索建筑的奥秘,从海豚和蝙蝠的生存哲学中学习精准隐蔽和攻击。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是,也将是大自然谦逊的学生。

大自然是我们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这次疫情的封锁,让更多的人亲近了大自然,大家发现花花草草有神奇的治愈作用,小区成了鸟类天堂,人始终可以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再次出发。

我们为什么要种植物?

果腹的需求

一箪食,一瓢饮,普通人的生活不过如此。种植原本是人类为了不用东奔西跑收集食物,有上顿没下顿,从自然界中驯化了某些品种。中国不仅植物资源充沛,而且在驯化植物上也是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从水稻到青稞,从萝卜到白菜,从橘子到荔枝,从茶叶到桂花,从小葱到花椒,数不胜数。(强烈推荐《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瓣8.9分,绝对值得观赏的一部植物学纪录片)我们的饮食如此丰富,从嗅觉到味觉的感官体验被充分的满足和调动。

在农村,搬进了小别墅的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留些自留地,栽种一些经常食用的蔬菜瓜果,那种烹饪前去菜园里采摘时新蔬菜的感觉特别好。即使在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发达的物流所到之处,几乎可以尝遍各地美食,但是人们还是乐于自己栽种,因为这些蔬菜瓜果绿色新鲜,也因为放入了自己劳动的情感,滋味格外鲜美。

有心的朋友们可能还看到近期的一个研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翔教授团队研究了园艺活动可能带来的健康益处,发现“园艺组”在诸多健康问题方面完胜“不锻炼组”–其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心梗、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超重、精神健康问题的比例均显著更低,即使和“锻炼组”相比也是略胜一筹。(我院高翔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种菜养花,有利心血管健康”

原本种菜不是现代城市人的必备技能,但是这次疫情期间,封控在家,一开始不能买菜,发现种菜还是个硬技能,应该掌握。努力的挖掘家中储备,凭着种菜达人母亲大人的熏陶,适度开发了自己种菜的技能,发现潜力还是很大的。《论语》有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看来,要接地气、要出世,我们还是要先学会分五谷,勤四肢。正所谓“出世入世皆修行,人间有味是清欢”。

治病的灵丹

万物有灵,植物能够治病,不仅人知道,动物也知道。其实,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向动物学习了很多本领。猫会吃麦草,不仅可以排毛、助消化、助排泄、还可以补充一些体内缺少的营养。野外的动物流血受伤,会找药草来止血疗伤。狗被毒蛇咬伤,会迅速去找些青草吃,人们就发现了一些治疗蛇咬伤的草药,例如半边莲、田基黄、七叶一枝花。

中国人在开发植物的药用价值上功勋卓著,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每一部宏篇巨著都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是留给我们后世的瑰丽宝藏。很多植物既可以治病,在古代饥荒的时候也是果腹的好东西,比如蒲公英、荠菜、马齿苋。地处东南,天气湿热,闽南人的饮食中就有很多药食同源植物的身影,小时候每到立夏,全家人在爬厦大后山的时候都会采集连钱草,炖瘦肉汤喝,可保一夏无暑热;刺苋头煲骨头汤也是好喝又管用的,清热又祛湿,跟夏天很搭。

家里种点薄荷、紫苏,不仅烹饪的时候可以增加风味,还可以在生病的时候发挥药效,薄荷散热,喉咙痛、眼睛牵了红血丝,身上起疹都可以泡点薄荷叶茶;紫苏散寒,着凉了可以泡杯紫苏叶茶。今年春夏之交,尝试着做了一罐红糖紫苏青梅,真的超好喝,绝对秒杀市面上各种饮料。

欣赏的要求

植物的色彩繁复,姿态万千,居家种植可以怡情养性,悦人悦己;小区种植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追求的不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还要精神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人对美有了更多的热爱和追求。

鲜花市场里固然可以买到各种含苞待放的鲜花,但是怒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落寞。要一年四季采购鲜花成本又太高,家里栽种不同的植物,轮流开花结果是另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且惊喜更多。

很多进不了鲜花店的花花草草仔细端详别有味道,从嫩芽到老叶,从含苞到盛开,从开花到结果,从青涩到成熟,从期盼到收获,守候一棵植物,看一年四季的时光在植物身上流转、印刻。欣赏植物之美,就是内心宁静、舒展、整理和积淀的过程。

千人千面,千种植物千般风景,牡丹有牡丹的雍容华贵,酢浆草也有酢浆草的葱郁热烈。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每一种植物都值得探索和记录。

疫情期间,一群上海人就给小葱办了个别出心裁的摄影展(公众号文章:“葱”明!上海人给葱办了个摄影展!),所以说,只有不艺术的人,没有不艺术的葱。即使足不出户,艺术的熏陶依然无处不在。

学习的追求

既然驯化植物为人类所用是人类的本能,印刻在基因中,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种菜养花呢?那也不是的,只能说人类小朋友天生有亲近大自然的本能,但是如何种植还是需要熏陶和操练的。

我有个爱种菜很会种菜的妈妈,每年回家都少不了跟着她学到不少知识。在这次疫情期间,这些技能大放异彩,让我自娱自乐,还能自给自足。所以说,知识的储备非常重要,很多技巧要从小耳濡目染。

女儿高三需要写生物论文,她选的题目是“不同浓度牛奶对植物发芽的影响”,我们远程指导,她反复操作了三次才成功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也是还好她之前在家有点基础,简单沟通后能够自己完成操作。现在很多大学对自主招生的学生都有课题研究的要求,选择一些身边的课题对于培养孩子思考和研究的能力非常有好处。

生物学本身就有很多课题可以做,孟德尔种个豌豆就能发现遗传学规律,牛顿捡个苹果还能发现万有引力,就看是否有心,是否钻研。比如前两天微信圈流传颇广的一篇文章“封了57天后,在小区发现了84种草药,43种野菜”,就很适合给小学生作为练习的课题。所以,家有宝贝,还是要给他/她们创造些机会,寓教于乐,将来不管是从事实验类工作,还是做家务,都能得心应手,举重若轻,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说不定还能培养出大科学家。

我们怎么挑选植物?

如果爸妈也是植物新手,那选择什么样的植物来和小朋友一起养就很有讲究,因为开了好头,尝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就有了继续的动力。

首先可以挑选条件简单、容易上手的品种,毕竟住在公寓里的家庭土地有限,比如小葱、大蒜、鸡毛菜。

还可以选择一些种植周期短、变化快的品种,比较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绿豆、豌豆、番茄。

有些植物颜值高,可以留美照,写观察日记,比如草莓、蓝莓、秋葵,不过植物仔细端详,都有美的地方,就看有没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随着种植经验的丰富,可以逐步提高难度,成为植物达人。来说说我在封控期间种过的植物们,顺便给想要入手开始种菜的朋友们推荐个公众号“我爱种菜”。

小葱、大葱、洋葱、大蒜

葱和蒜应该说是非常好种的植物了,只要有水就行,当然有土更好,很多人在疫情期间都解锁了这个新技能,实现了小葱自由。

如果是有葱头和大蒜头,水培和土栽都可以,如果没有种菜盆,可以用花盆;如果连花盆也没有,还可以用一次性饭盒。家里备几块椰糠砖,一块就可以泡出一大盆椰糠土,再备点豆饼肥料,体积小肥效高没味道,铺一点作为底肥可以长得更好。

如果是买来成把的小葱,先把葱叶剪下使用,留下带根的葱头,再把根系剪去,留下一小截,利于长新根,放入适宜的容器中,恰好能装满葱头的最好,不行的话稍微做个固定,放水不要没过葱头,以免烂掉。

我看到朋友圈有很多展示种小葱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见群众的智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需要适度开发。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们一个良好榜样,树立高大的无所不能的家长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一旦掌握种葱技能,家里只要有葱头储备,就肯定能实现葱油花卷自由。

更重要的是,家中的猫咪也能实现小葱自由,满足健康的需求。果然,爱吃葱的人(猫)都会越来越聪明的。

没想到的是,我家带鱼竟然连青蒜也喜欢吃,趁我不备,啃掉了好几根,让我心疼不已。这一天是没法抱了,一口的大蒜味儿。

更更没想到的是,带鱼还好韭菜,家里种的韭菜我都没吃上,基本被她啃光了。为了吃我手上的几根韭菜,一向矜持高冷的带鱼不惜急吼吼的讨好我,就差扑在我身上了。

豆芽(黑豆、绿豆、黄豆)

去年受到巧手朱朱师姐用烧水壶发豆芽的激励,我入手了绿豆和黑豆,因为当时天气转冷,只试了一两次,没找到手感,倒是留下了不少存货,在这次封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家里没有老式的铝制烧水壶,我走了一些弯路,发了一些能吃但是不好吃的豆芽。

后来开发出一个可行性高的方法,用喝光的牛奶盒批量发豆芽。称取50g(家里有烧杯,直接量50ml也可以)绿豆或者黑豆,稍微淘洗一下,放入牛奶盒中,牛奶盒顶端四个角各剪一个小口,口的大小以不会倒出豆子为宜,以后每天换水从盒子的开口灌入,盖上盖子,从四个小口倒出。第一次浸泡过夜,后面每天换水2-3次。5-7天就可以收获水灵灵、白白嫩嫩、带着豆子清香的豆芽啦~~

发豆芽真是最适合新手操作的品种了,从发芽的容易程度排序分别是绿豆、黑豆、黄豆,可能是因为家里的黄豆是转基因产品,已经发不出芽了;从个人喜好的口感排序分别是黑豆、绿豆、黄豆。我买的是专门发芽用的黑豆,个小但是出芽率高,一天一个样,长势非常喜人,吃口很爽脆,清炒就很美味。我们分给邻居们,邻居的年轻人还专门去买了水煮鱼来配黑豆芽,还是年轻人会吃呀。

发豆芽要避光,一个是颜色不会发红,口感也比较好。但是不利于小朋友观察,感兴趣的可以通过盒子开口处进行观察,或者每天倒出来进行观察。

豆苗(白豌豆、青豌豆、麻豌豆)

女儿在瑞士嚷嚷着没有绿叶蔬菜吃,我本想给她寄个发芽盆,再寄点种子不就可以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了嘛,没想到种子不能寄。所以家里就有了各色各样的种子让我进行实践。

豆苗是我买发芽盆的初心,而且也是我女儿最喜欢吃的绿叶菜之一。发豆苗不算很难,豌豆浸泡的时间也需要稍微长一点,24-48小时,中间换几次水。等观察到胚芽开始萌出,就平铺到发芽盆上,上面盖一张发芽纸,每天往发芽纸上喷水,保持湿润。等出芽后,豌豆苗的根系也比较发达,不容易移位了,发芽纸就不用了,每天换换水即可。每天只要看着那一盆青绿旺盛生长,心情就巨好。

豆苗是可以多次收割的,我收割一次就尝试着种到土里去,长势也很喜人。最终还成功种豆得豆,结出豌豆荚。

豌豆花是很美的,长得就像一首诗。

豌豆有很多品种,长出来的豆苗有的细长杆,有的肉质厚,各有千秋,大家伙儿可以自己买来试一试。

豌豆可是从文学界到科学界都很知名的植物,《杰克与豌豆》、《豌豆公主》、《不一样的小豆豆》、《胡萝卜和豌豆》、《五颗小豌豆》、《出动的豌豆选手》等等,豌豆还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学实验中的主角,我家种出来的是白花豌豆,如果有紫花豌豆,就可以尝试一下孟德尔做过的研究了。

空心菜

说句实话,空心菜不算种的非常成功,主要是产量太低,而且没有摸索出量产的方法,每次发的芽菜炒一炒只有一小口,实在是不过瘾。

不过,空心菜的发芽还是很有特点的,主要是种皮比较厚,浸泡的时间要比较长,24-48小时,而且要经常换水,否则会有臭味。开始冒出小白点就是出芽了,这时候要保证充分的水份,但是又不能浸泡,我用家里的洗菜盆来发芽,效果还可以。如果是种到土里,出小白点就可以播种了,上面覆盖0.5公分的浮土即可。

空心菜分为细叶和宽叶,因为我买的是芽菜种子,估计是细叶品种。青翠逼人的小苗苗在缺少蔬菜的时候还是挺诱人的。大家伙儿估计没怎么见过空心菜花吧,分享一张老家拍的照片,空心菜会攀藤,花是白色喇叭形,还是很仙的哦。

萝卜

我把居委会发下来的萝卜留了萝卜缨子,直接放在小碗里水培,本想吃萝卜叶子的,没想到开出了蝴蝶翅膀一样美丽的花儿,着实让人惊喜。后来招了虫子,先生说物尽其用,观察一下虫子能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于是,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叶子和梗也被啃光了,然后小青虫不见了,不知道是渡仙去了,还是另谋出路了。

《一园青菜成了精》里萝卜可是主角,《萝卜回来了》,还有最经典的《拔萝卜》。

鸡毛菜

鸡毛菜也是快手菜,发芽容易,8-10小时就够了,出芽率几乎百分之百,而且小苗非常可爱,密密匝匝的小脑袋随着太阳转来转去。

鸡毛菜的籽特别小,我就抓了一把种子,发出来好几盆,都没地方种。家里的花盆都被我利用了,但是我不舍得间苗,所以到后面密度太高,不是招了虫子,就是营养不良,总共就收获了一把,但是种植期间的快乐一点也不少。

彩椒

封控初期我买了一批彩椒,先生说留点籽晒晒干可以种,我心有疑虑,这买来的彩椒还能接着往下种?不过,我们俩都是做实验出身,好奇心都是有的。

封控结束的时候我把种子播撒在已经收割了鸡毛菜和豌豆的菜盆里,一周后小苗真的钻出来了,接下来就疯长,一直长到一米多高,但是光开花不结果,一开始我还亲自授粉,后来看到迟迟没有动静,就放弃了。我们猜测是因为转基因彩椒的种子不具备结果的能力,觉得蔬菜总是要物尽其用的,于是摘了几次辣椒叶子炒肉吃,风味独特,很有点饭店烤肉的味道。彩椒的叶子大而且嫩,一般辣椒的叶子比较粗,估计不好吃。

9月份我买来草木灰,是为了给枸杞藤和韭菜施肥的,顺便也给彩椒施了肥,这下好了,棵棵挂果,而且果实累累。也不知道是因为肥料足了,还是因为天气转凉了,总而言之,这一大盆彩椒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

后来,我的大学同学们也随我买了彩椒,留了种子种,再次验证用了草木灰才能结果。

蓝莓

自从在美国采摘过蓝莓,就很迷恋那种新鲜的蓝莓味儿和亲手采摘的乐趣,但是苦于家里没有地没法种。

去年去朋友家做客,她家有院子,想着“投资”一下,带了几棵种在她的地里,以后就能坐享其成,到了收获季节来采摘一下,美得很。顺便也给自己买了一棵蓝莓苗,种在花盆里解解相思之苦。结果朋友家的蓝莓苗据说不见了,而我的蓝莓苗在封控的春天里开出了一串串美丽的灯笼花,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蓝莓是需要授粉才能结果的,棉签棒顶上扯出一丝棉花,轻轻在花蕊上捻转,能看到花粉的洒落。封控期间,每天给蓝莓授粉和拍照是一种心理调剂,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有对丰收的期盼。

蓝莓是多年生灌木,一般种植两年以上开始少量结果,以后会越结越多,所以可以买几年苗来种,当然苗龄越长,越容易存活和结果,但是也越贵。一开始可以买个3年苗来种即可,5年进入盛产期。蓝莓品种很多,根据需冷量的不同主要分为南高丛和北高丛品种,上海最好买北高丛品种,或者全国都能种的品种。另外有些品种可以自花授粉就能结果,有些品种需要不同品种间授粉结果率高还好吃。普通人家可能只要能结出果实就很高兴了,好不好吃是其次的。蓝莓喜欢酸性土壤,疏松的沙壤土质最好,透气性要好,夏季避免阳光直射,冬季避免积水。如果买的北高丛,冬季放在室外没问题。

蓝莓花和果的颜值都很高,观赏价值和品尝价值兼具,大小朋友都会很喜欢的,写植物日记也很有内容。

蓝莓也是绘本里的常客,艾特熊和赛纳鼠的《蓝莓时光》、《小塞尔采蓝莓》(Blueberries for Sal),还有《蓝莓森林历险记》。

迷迭香

家里曾经种过从云南纳西族村落(云南自驾游)带回来的薄荷,后来不幸染上白粉病只能不要了。但是迷迭香真是个坚强的抗病小能手,尽管和薄荷肩并肩一起呆在北阳台上,一点也没有沾染什么坏毛病,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霜冻都没事,哪怕最冷的冬天我们离开多日不拿进室内不浇水也没事。每次浇水,或者用手拨弄,整个植株都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特别好闻。

这盆迷迭香是好多年前在麦德龙买的,曾经到女儿初中的教室里去进修过半年,陪伴过薄荷、鸡毛菜,现在陪伴着枸杞藤,是棵很有阅历的植物。烧肉的时候放一点可以增加风味,淑惠师姐说还可以代替葱做葱油饼,这我可没想到,早知道就在缺葱的时候试一下了。

韭菜

种过韭菜的人都知道,割韭菜是一件很容易产生多巴胺的活动,齐刷刷的从根部割下绿油油的鲜韭菜,那股鲜香味就能让人自动想象出韭菜饺子的美味,连带鱼都欲罢不能,每天我还没睡醒,她就“喵喵”叫我,希望我开窗让她啃韭菜。

韭菜既可以用种子种,也可以直接从网上买韭菜老根,种下去当年就可以收割,对于嘴馋的人最适合种了。我的最爱就是韭菜花炒小管,闽南人都爱,那用的是含苞未放的韭菜花,实际上,韭菜花炒海鲜都很美味,比如梭子蟹、花蛤或者竹蛏。

上次我的初中同学为了满足我对厦门美食的留恋,不仅点了我爱吃的海鲜,还专门自己带韭菜花到店里炒小管,回想起来竟然已经是两年多前的事情了。想念韭菜花炒小管,想念同学们……

别看韭菜长的其貌不扬,其实盛开的韭菜花也很仙,结果的韭菜也超级可爱。

有了万能的淘宝,还有新宠拼多多,各种想得到想不到的植物都能买得到。有了无所不知的度娘,还有网红小红书,各种细致全面的知识攻略都能查得到。新时代的我们真的很幸福,精神和物质的可获及性都空前的高。

疫情从很多个角度改变了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减少了应酬,增加了宅家内修的时间,看看书、种种菜、逗逗猫,也不失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境。

忙碌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常态,努力在内卷的氛围里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心境,不自乱阵脚,不随波逐流,认识自我、内观自我、坚持自我。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略有删减,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转载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教育说|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冻石头的书单|父母的心理学书籍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碳中和科普》

“城市荒野“守护着上海自然乡野

《新农人列传》

《卡米拉的治愈地球日记》专栏

《环保小故事》专栏

《张冲爷爷的2童科学童话 专栏

后疫情时代,拿什么来守护我们的孩子 “耐热”珊瑚能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吗?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JM观察|暴雨天气频繁是因为气候变化吗?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编辑 山谷,2023-08-12

今年7月29日起,华北、黄淮一带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局地出现特大暴雨。每年的7~8月都是华北地区的雨季。在一些以往降雨不多的地方突发暴雨,我们的基础设施,应灾能力和应灾经验都不充分。天有不测风云,天灾必然伴随人祸,到底哪些是人力所不及的呢?

暴雨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暴雨通常是由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每小时降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或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及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根据其降水强度的大小又细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7月29日20时—8月1日11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达到263.8mm,全市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达到744.8mm(这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7月29日8时—8月1日7时,临城赵庄梁家庄站累计降水量更达1003毫米,降下“一年半”的雨。

从天气角度来讲,特大暴雨不仅要有非常充沛的水汽,要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把水汽变成大水滴降落下来,还要有周围多种天气条件与之配合。专家指出,暴雨有如此大的阵仗是受到了台风的影响。比如,1975年8月5日至8日,“7503”号台风穿越福建、江西、湖南后北上,经过湖北,在河南停滞徘徊,导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3天内,河南南部地区降下1631毫米的总雨量。

再比如,2021年的郑州 “7.20” 特大暴雨。当天,郑州的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当时也有台风“帮凶”,太平洋台风“烟花”和南海台风“查帕卡”源源不断向河南省输送水汽,再叠加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等其他要素,加之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影响等(郑州这座大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城市是一种相对新的下垫面类型,使得地面热力作用更强,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加强降水,也使得渗水能力降低,面对极端降水更加脆弱),但想要理清其中的机理显然还需进一步挖掘。

今年华北暴雨的情况有些类似。第5号台风“杜苏芮”7月28日登陆福建,携带充沛的水汽持续北上,带来了沿路十余省的降水,并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徘徊在华北黄淮一带。紧接着,第6号台风“卡努”就在7月30日加强为强台风,8月1日加强为超强台风。来势汹汹的“卡努”在本轮暴雨中为奔波千里的“杜苏芮”持续提供远程水汽辅助,结合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在京津冀西边的太行山脉的阻挡下稳固在华北,带来持续的暴雨,并受地形抬升作用,导致了山区的极端暴雨。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表示,在降雨最为核心的时段,京津冀山区局地形成了“列车效应”,强降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影响较大。所谓“列车效应”就是一连串的对流云团,先后影响同一地方,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铁轨一样,导致强降雨长时间不下线。

11年左右时间里京津冀地区4次极端降水分别为:2012年的7.21暴雨、2016 年的7.20暴雨和2018年的7.16暴雨,每次都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从历史上看,北京地区在经历了1992-2012年的少雨时期后,进入了一个多雨时段。以往气候区划中,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在全球变暖影响下,专家指出,华北乃至整个北方平均气候态呈现暖湿化趋势,且未来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会增加。

极端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要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大气环境两个角度看。一方面,全球变暖不仅改变了地球陆地大气温度状态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海洋热力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引发气候状态变化加剧,打破了原有天气气候的稳定性,导致极端暴雨等异常天气多发、频发;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及大气污染排放引起的气溶胶,对降水气候格局改变起到一定作用。通俗地讲,气溶胶是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观测发现,气溶胶可导致雨滴变小,无法落地成雨,使其反而升上高空;当动力条件合适时,包裹着气溶胶的小雨滴在高空碰并增长,形成大雨滴,出现突发性降水。概而言之,气溶胶会抑制小量级降水,为大量级降水甚至强降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

这次台风这么强烈,其实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候变暖之下的海温很高,它就像源源不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一样,让两个台风非常强劲,并且有足够的能量北上。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海洋温度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水汽蒸发,这也赋予了热带气旋更强的能量。对比过去几个世纪,近 30 年来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大大提升,其气候影响将显著增强,未来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气候灾害。(编者注: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

远在赤道的厄尔尼诺关键区看上去离我们挺远,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影响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接影响我国天气,容易带来南涝北旱的格局,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台风的频率、强度和轨迹。

我国沿海位置对应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最活跃的台风生成地,几乎占世界每年生成数量的三分之一。在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偏南偏强,下沉气流盛行,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对流活动的强弱影响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而这对台风的生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厄尔尼诺年,台风生成及在我国沿海登陆的数量均较正常年份偏少。同时,台风源区向东南方向移动,会使得台风在登陆前向西北方向传播的路径延长,生长时间延长。因此,登陆强度总体偏强偏北。

但厄尔尼诺只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非主导要素,它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某种特定气象异常的出现。每一次厄尔尼诺产生的影响,都会随着发生时间、区域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差异。因此,具体到某一次台风的出现和影响,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强度达到中等偏上,海温依然在持续上升,大概率会持续到冬季。 本轮暴雨中,双台风的生成发展会受到厄尔尼诺的潜在影响,但影响机制还得等这次暴雨过后科学家的具体分析。

有研究称,未来全球强台风的数量和比例将增加。而类似于今年这种同一个洋盆中多台风同时发生的现象(热带气旋群发事件,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多台风事件),对西北太平洋而言,未来虽然频次明显减少,但对华南沿岸、东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以及非洲西岸的威胁可能增大。特别是在北大西洋,该地区和国家在短时间内遭受多个台风袭击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由于其持续和累积的影响超出了单个热带气旋的影响,可能导致更为极端的降水、大风和风暴潮。

当前,地球气候正在经历巨变,暴雨事件在全球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暴雨预测是世界性难题

暴雨因其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彻,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其中最高的美国准确率仅为25%。中国的数值预报与欧洲中心、美国等相比,起步要晚,先天条件处于弱势。

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并结合预报员自身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形成暴雨需要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供应,较强的垂直上升条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续时间。在暴雨预报的过程中,预报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条件来判断降水过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级。预报员进行暴雨预报工作主要是依赖于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的预报,在此基础上,预报员再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对预报结果进行判断与订正。

从暴雨发生到维持的原因看,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从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近年来,虽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逐步提升,但研究发现,尽管有些极端暴雨出现时环流形势整体稳定、清晰,但这其中肯定还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生作用,其尺度可能只有一两百公里、生命周期只有几个小时,当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将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对于强降雨过程和天气趋势,可以提前一周做出判断,但是要求预报准确率较高的话,则需要在三天或者更短的时间。就我国目前的暴雨预报情况来看,预报员对于暴雨过程、影响的范围和时间的把握相对较好,但是对强降水中心的落区、量级以及影响的准确时段的预报,难度还较大。

多年来,得益于日渐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以及诸多先进科研成果的业务化应用,我国暴雨研究和预报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本质上,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同时暴雨因其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彻,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要预报1小时超过200毫米这种极端的暴雨,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院士表示,数值天气预报仍然是暴雨预报的主要依据。数值预报加预报员订正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是天气预报也是暴雨中、短期预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预报方法。要达到完全客观化、自动化的时代还要走十分漫长的路。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天气预报领域的广泛应用。谷歌(Google)官方博客上,就介绍了公司正在进行的两个气象类项目,包括“通过神经天气模型预测降水量”、“利用AI完善洪水预警系统”。

尽管AI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海量数据处理和图像特征识别等方面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统计分析、短临雷达外推等方法,并在天气预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AI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第一、仍不能替代传统的数值预报,甚至明显改进数值预报;第二、远未实现对人类经验知识的学习,无法替代预报员对天气特征进行识别,仍然需要预报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指引”,如天气特征的“标记”;第三、AI算法本身有很多瓶颈问题。

同时,与机遇共存的是,AI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也面临很大挑战。这主要与AI的理论问题相关,针对高阶、非线性、甚至混沌的天气系统,AI仍缺少开创性的理论突破,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较于天气预报领域,AI技术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医学图像检测等应用方面的经济社会效益体现更加显著;同时AI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难度过高,导致人力和社会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然而,这一现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生活对高质量天气预报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精准天气预报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精准天气预报已对未来AI技术发展提出了重大研究课题,将成为衡量AI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标尺。

很多气象机构目前采用的预报是基于大气的物理模型。尽管在过去几十年有很大的改进,但这些模型本身受到计算要求的限制。并且,它们对物理定律的近似值非常敏感。

气象科学、高性能计算和观测系统的发展对数值天气预报的持续进步是决定性的。关键的科学和技术的十字路口要么已经达到,要么很有可能会在很近的未来达到。因此,当下对天气预报和气候学科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有着根本性地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模拟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设想,建立于预期的对物理过程的理解的提升、数值模式的发展、观测技术和高性能运算的基础之上,将会是这样的:在分辨率方面,将能够运行全球的、水平分辨率在1公里量级的对流解析模拟;在复杂程度方面,将能够运行完全耦合的大气-陆地-海洋-海冰模式。有着此等分辨率和复杂程度的集合预报将能够提供动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甚至是部分生物化学过程的、从数个季度的天气到数十年的气候的概率预报。这些全球预报为在更高分辨率下有限地理区域内对短期天气演变的模拟提供了重要的初始和边界信息。

通常来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非常小。但随着“全球变暖时代”的结束和“全球沸腾时代”的到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新常态,如何发展新技术更加准确的预测天气,如何积极适应可能成为人类新的必修课。

英文译文

插图:瑞士山间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暴雨定义及分类
尔尼诺现象
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肆虐,为什么商业气象还在坐冷板凳?
中国商业气象发展的若干问题:从打破寄生状态开始
谷歌 MetNet:秒级别预测的神经网络天气模型
气预报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进展

钱正英:中国水利60年功过
自然》综述:数值天气预报的寂静革命

北洪涝牵动人心,未来我国的极端暴雨会越来越多吗?
11年间京津冀4次极端降水:北方走向暖湿化,暴雨成常态?
极端强降雨多发频发!“世界难题”如何破解?

从北冰洋融化到极端天气,80、90后能安享晚年吗?

+++++++++++++++++++++++++++++++++++++++++++++++++++++++++++++

感谢陈娅女士赞助本文稿酬

+++++++++++++++++++++++++++++++++++++++++++++++++++++++++++++

全部稿酬由JMer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上海报恩寺护生园

捐款凭证:


行业前沿|能否大规模利用再生塑料建楼铺路?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作者:作者:罗伯·乔丹(Rob Jodan),斯坦福伍兹环境研究所,2023.07.18

译者: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

废塑料可以用来修建道路和建筑吗? 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师Zhiye Li和Michael Lepech探讨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利用废弃塑料的潜在可能。

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废塑料可能性的白皮书中,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加州一个在沥青道路中使用塑料瓶的项目。(图片来源:Caltrans)

白皮书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委托斯坦福大学撰写,Leech和Li研究了循环经济中塑料回收现状、挑战和需求,并研究了在基础设施中长期使用塑料的耐久性和环境成本。通过计算机建模、科学研究、实验和实地数据,并访谈了回收行业利益相关者。他们分析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使用废塑料制作立面面板和加州交通部道路项目中使用废塑料制作路面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通常用于汽车、船只和飞机部件的拉伸塑料——可回收的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大有可能在建筑中重复使用。

NASEM最近向国会、美国交通部和美国环境保护署提交的报告的附录中就包含这份白皮书,作为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的基础。

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Leech和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后学者Li讨论了将废塑料转化或升级为有价值材料所面临的障碍、机遇及其他:

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废使用塑料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Leech:通过这次撰写白皮书的工作,我和同事们都认同其中的挑战之一是:困难的经济学与城市固体废弃物中的塑料废弃物的物流管理。塑料废弃物的物流充满极大变数,每个月的质量不同,塑料种类也在变化,比如,大量不同的包装。

问:此中的机会何在呢?

Leech: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建造在使用寿命终结可回收,可能会改变整个建筑行业的游戏规则。因为可能有着统一成分的大量材料回收再利用到下一个基础设施中较为容易。

Li:我们在白皮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改进垃圾分类,鼓励和支持塑料升级回收创新,建立一个塑料混合物的性能数据库,并对这些材料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耐久性建立预测模型。

问:基础设施塑料垃圾的升级回收对其他的循环经济的尝试有什么借鉴意义?

Li: 再生塑料在基础设施中的升级利用,树立了通过创造需求来创造价值的榜样。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再生塑料混炼建筑材料既要达到一定的性能要求,又要保持较低的环境影响。我们在研究论文显示,对于使用寿命较长的项目(例如,某些混合塑料复合建筑板或沥青路面),所需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要求更容易实现。

问:废塑料的升级利用在环保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从商业或者企业利润角度看,优势是什么?

Leech:在众多潜在优势中,一部分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公司可能会有监管优势,例如或明或暗的经营许可的延长,监管机构的更大灵活性等。不依赖原始化石资源,实际应用中提升操作效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环境紧急情况有可能减少,例如石油泄漏,保险费降低。瞄准重视环保和可持续产品的市场,肯定有增长的机会。最后,当企业将价值链与企业使命相结合后,尤其是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企业将在战略方向上更清晰。

问:除了建筑和道路,再生塑料还有哪些主要的潜在应用?

Li:越来越多人对基础设施中应用再生塑料感兴趣,因为它创造了一些有巨大潜在需求的高价值的东西。除建筑外,再生塑料还有很多应用领域,但是如建筑这么长的使用寿命,或者这么大的使用量的不多。例如,包装消耗了全球60%以上的再生塑料,但使用寿命很短。一些汽车的零部件可用再生塑料制造,但它们需要的塑料量则相对较少。

Lepech还是韩国仁川环球校区斯坦福中心(Stanford Center at the Incheon Global Campus)系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智能、可持续城市和城市社区的研究。他还是斯坦福环境研究所(Stanford 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的高级研究员。

Li还是斯坦福大学John a . Blume地震工程中心和韩国仁川环球校区斯坦福中心(Stanford Center at the Incheon Global Campus)研究员。

英文原文

JM编后语:

202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最新评估报告《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From Pollution to Solution: A Global Assessment of Marine Litter and Plastic Pollution)。报告显示,目前海洋中仍有大约7500万至1.99亿吨塑料垃圾,占据海洋垃圾总重量的85%。如不采取有效干预手段,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增加近两倍,达到每年2300-3700万吨。

该评估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在1950年至2017年间产出的塑料制品约有92亿吨,其中大约70亿吨都成为了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的回收率很低,不到10%。数以百万吨计的塑料垃圾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或是被运到数千公里之外焚烧或倾倒。

《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通过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241万吨,亚洲占全球总污染量的67%。

塑料回收是近年来再生资源研究的重点。早期我国塑料需求较大,而整体塑料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废塑料进口持续走高,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废塑料进口量已增长近900万吨。全球废塑料出口到中国的占比高达45%。2013年,中国发起了“绿篱”行动,禁止进口不洁废塑料和其他“有毒”垃圾,2017年“禁废令”出台后完全禁止废塑料进口。与此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再生塑料技术和产业链仍未成熟,相较国际发达水准平均成本高出10-20%左右,再生塑料进口量仍居高位,数据显示2021年再生塑料颗粒进口量约360万吨。

我国从来没有向其他国家输送过废塑料,本土处理率达100%。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测算,2021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达1900万吨,回收率达到31%,回收利用产能约占全球70%。

世界发达国家与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可再生塑料的应用,欧洲要求2025年包装类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率达到50%,2030年达到55%。根据法国环保集团威立雅发布的报告,相比生产原生塑料,回收再生塑料可减少30%~80%的碳排放。

EN

编辑:一白

延伸阅读:

再生塑料砖,废料再生的新篇章

国废塑料现状及产业链分析

塑料回收与再生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行业前沿|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能效设计与优化

玻璃纤维风电叶片回收再利用成为可能

新故事|Cambio :利用AI帮建筑脱碳

Natural Factory|自然的工厂

【公益词典】| Lexicon

官方网站:http://naturalfactory.org/

自然的工厂(Natural Factory)由来自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制作者和生物学家背景的志愿者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收集当代和历史上的案例,激发使用天然材料和工艺的设计和创新。

自然的工厂收集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里,设计师和制造商通过让自然成为我们的工厂,专注于非食品和非医疗领域,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例如,用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包装和在碳负“果园”中塑造的精品家具。

NaturalFactory.org aims to inspire design and innovation that works with natural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by collecting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examples. This is a voluntary project started by designer/maker/biologist friends from from several countrie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is field together.

NaturalFactory.org collects inspiring examples of ways designers/makers can let nature be our factory to create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cusing on non-food and non-medical products, such as packaging grown from mushroom Mycelium and boutique furniture shaped in a carbon-negative ‘orchard’.

资料来源:Natural Factory

IIGF观点 | ESG助推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浅析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作者:朱晨晨、王婧、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3-07-19

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主力军,在中国能源供给市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淘汰煤炭企业落后产能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新能源市场仍存在的供给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满足用电量需求,能源市场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煤炭企业利用ESG进行科学地转型,提升企业应对各类风险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能源市场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神华”)为案例,通过梳理煤炭企业相关举措,从ESG角度分析目前中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煤炭企业践行中国特色ESG,走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煤炭行业在“后煤炭时代”的发展现状与ESG评级表现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后煤炭时代是指燃煤电厂的逐步淘汰,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之一。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随着新能源的替代,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随发电量之间逐渐背离。但是由于煤电占比仍较高,因此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占较大比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承担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加快淘汰燃煤电厂的速度,逐步进入“后煤炭时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逐步探寻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合适的政策策略,帮助中国经济模式转型谋求更多的可持续经济利益。

图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进程(图片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开材料整理)

自2012年后,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逐步下降。同时煤炭能源的消费占比已经从原来的高于70%到目前控制在56%。但是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种类。而数据显示,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煤炭,工业作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其主要来源也是煤炭。因此煤炭行业转型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图2 中国煤炭产量与消耗量发展史(图片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煤炭企业ESG评级表现

图3 2022年中财大绿金院ESG评级-煤炭开采与洗选业

为加速推进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多家煤炭上市公司已经选择将ESG融入其治理体系中,并且进行披露。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数据库煤炭上市公司评级,参与2022年评级的上市公司主要有23家,评级等级分布较为平均。从2022年煤炭企业的评级分布结果来看,ESG评分为A+到D的煤炭企业都有所涉及,集中在D到C+的企业有10家企业,评级结果为B-到A+的企业有13家。两个阶段的ESG评分结果企业数量相差不大,其中一家企业ESG评级结果为A+,无企业ESG评分为D-。

根据评级表现,有6家企业ESG评级表现较好,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在积极践行ESG理念,持续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大型的煤炭上市公司由于有资金以及技术的沉淀,因此能够在政策的大方向变化下,紧抓变化趋势,并且进行调整。但是仅一家企业获得A+评级,说明虽然目前煤炭行业正在努力转型,但在由于未能针对ESG、可持续发展做出迅速反应,或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使得煤炭企业在转型方面还有待继续提升。其次,中后游段企业数量较多,且仍有小部分企业处于D段即末游段,如何推动行业全面优化转型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ESG助力煤炭企业转型机遇分析

ESG能够帮助企业从三个方面综合、全面考量自身的转型规划,分析与及时把握机遇,助推煤炭企业优化。通过改善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表现,企业可以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其企业发展竞争力。

从政府政策支持角度来看,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在ESG转型中可以受益于政府提供的激励措施、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措施可以降低企业转型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源于新兴市场的需求,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上升。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生产商,满足新兴市场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从而开拓新的市场和商机。ESG转型被视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ESG绩效。煤炭企业通过积极推动ESG转型,可以吸引更多的ESG投资,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机会。

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效率层面来看,ESG转型促使煤炭企业寻求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企业通过引入清洁煤技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等创新技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积极进行ESG转型,煤炭企业可以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声誉。投资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不断增加,选择与具有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合作。ESG能够帮助构建员工的健康工作环境与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提升产品风险管控能力。

三、中国煤炭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以中国神华为例

为了探究煤炭企业如何解决自身的ESG管理问题,本文以2022年煤炭行业A+(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评级标准为基础)评级的企业——中国神华的ESG报告为例,分析其在三维度方面的优秀举措为何引起资本市场的青睐。

(一)治理架构:设置ESG管治架构,明确职责

中国神华制定ESG治理体系,董事会为ESG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和部署。董事会下设安全、健康、环保及ESG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公司安全、健康、环保及ESG工作计划的实施。公司本部成立安全环保组、社会贡献组、企业治理组,负责策略的推进及实施。ESG治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日常ESG管理工作。总体来看,中国神华构建了层级清晰的ESG治理体系,部门职责清晰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公司ESG的建设发展。此外,公司将ESG指标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明确绩效考核标准。

(二)环境管理:加快清洁能源转型,绘制“碳达峰”行动路线图

公司使用碳减排技术,推动矿山修复与废弃物全面处理。首先在关于减碳,新朔铁路顺利进行试验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大量减少了物流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碳处理上继续努力,进行碳资产的管理,并运用自然碳汇。其次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资源管理,进行动植物采样、增殖放流与绿色矿山治理。此外,全面考虑废弃物处理,布置全煤巷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用煤矸石制砖,解决污染物再利用问题。2022年,中国神华根据产业特点和二氧化碳排放特点,制定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并针对气候议题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实施路径等,为“净零排放”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责任履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与ESG供应链管理

中国神华注重员工安全健康,公司对于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夯实安全基础。公司定期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定期培训,极大程度上降低矿井工作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人员有效规避风险的可能性。职业健康的防治是许多煤炭企业尚未披露的一大重点。中国神华关注职业健康,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并且进行定期的预防科普宣传活动,为员工的健康提供了持续保障。公司制定《关于做好新时代女职工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大日常工作中对女职工,体现对女性职工的关怀,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制定了《供应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化供应商ESG风险管控机制与采购流程管理将履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要求之中,全面评估并有效规避供应商ESG相关风险。

四、煤炭企业ESG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环境维度来看,目前煤炭企业在环境维度出现绿色技术革新表面化,排污信息披露不统一。大部分公司选择性披露表现良好环境数据,缺少各类污染物的总体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同时在披露环境信息时没有相关表格以及重点数据提示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煤炭企业面临能源转型的压力。企业需要考虑如何调整业务模式,寻找替代能源和清洁技术,并面对来自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竞争;此外,煤炭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因此,煤炭企业在ESG转型中需要面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等环境方面的挑战。此外,煤炭企业容易出现高额碳排放造成经济损失与触发环境处罚的风险。

从社会维度来看,在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方面,煤炭企业还有待不断提升。煤炭行业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受到职业病的侵害,许多煤炭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出现防护设施投入不足,管理制度混乱,发放不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等情况。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极为容易受到忽视,由于工作环境的压抑性,大部分矿工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堆积,但是心理疾病经常呈现潜伏周期长,爆发突然的特点,企业往往缺少对这方面的关注。在今年内蒙古新井煤矿坍塌的事件中,一共53人罹难,迅速引起大众的关注,以及中央政府的强烈重视。矿井作业安全事故发生并不少见,但是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抱以“未发生即无问题”的侥幸心理。其次,绿色供应链不完善。对于供应商管理的披露不健全,多以笼统的语句表达自身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支持。

从治理维度来看,大多数煤炭企业ESG治理结构还未完全搭建。ESG管理还未以高级管理层的实体形式出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大多是以工作小组形式,或者列入作为工作方向列入董高的工作管治日常中。其次,煤炭企业内部治理不全面。目前煤炭企业会出现举报机制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等问题造成管理混乱。煤炭企业在治理和透明度方面依旧面临挑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反腐败措施、信息披露等方面。在ESG转型中,企业需要加强治理机制,提高透明度,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合规性。ESG能够帮助公司实现廉政建设并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避免公司在治理层面产生负面新闻并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打击。

五、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环境维度

在环境方面,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实现ESG转型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和可信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意味着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在环境保护、碳排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成效,积极采取减排降耗、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措施,优化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接受外部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煤炭企业需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促进煤炭与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同时,企业需要加快推进绿色开采和生态修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收率,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

(二)社会维度

在社会维度,煤炭企业一方面可以构建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的绿色设计。对于物流运输供应商,可以使用能耗相对较低的交通工具或者新能源交通工具。对于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应该进行定期评估,符合绿色要求的供应商才可以继续供应。对于废弃物处理供应商,可以委托资质过硬的第三方公司并对废弃物后续处理进行持续监控。此外,企业需要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从管理体系方面,对于职工健康档案管理设立专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组,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职业病防护方面,需要让矿工本身引起关注,定期对于职业健康防护组织开展讲座或者会议,并且邀请专家对于如何防护职业病进行科学的指导。从安全防护设施方面,对于发放给作业人员的设备一定要符合标准,并且设置符合标准的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巡查检查,设施设备维护更换。从职业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在工作区域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组,对于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的检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周,让职工了解心理疾病的危害并且积极地配合医生开展治疗。

(三)治理维度

在治理方面,煤炭企业需要积极推动ESG管理建设,并对内部治理全面化。一是完善ESG管理架构。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高董事会的多元化和独立性。不断加强董事会对ESG事宜的审批和监督职能,明确ESG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制定清晰的奖励机制与惩罚监督机制,在赋予ESG管理人员切实的权力的同时进行监督与制衡。其次,企业需要加强ESG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将ESG绩效纳入员工考核与奖惩体系,提高员工对ESG理念和实践的认知和能力,增强员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同和参与。二是提升内部治理透明度。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社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建立健全社会投诉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社会争议事件,减少社会责任风险。企业需要完善内部的举报机制,设立多样的举报方式,如匿名举报,信访举报机制等。积极建设公司的信息链,比如公司治理透明化与信息公开化,以避免信息误差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后煤炭时代”美、德、日退煤路径对比|德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
[2] IEA. Net Zero by 2050[R]. 2021-05. http://www.iea.org.
[3]中国神华2022年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 shenhuachina.com.cn
[4] 孟召平,师修昌,刘珊珊,等.废弃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评价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6,41(3):537-544.MENG Zhaoping,SHI Xiuchang,LIU Shanshan,et al.Evaluation model of CBM resources in abandoned coal mine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3):537-544.
[5]李丹,路世昌,赵球,等.煤炭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22:210-214.
[6]李宇娟,王聪.煤炭企业资产质量、治理机制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国矿业,2022,31(2):40-45.
[7]张宇,王圣殿,王依,等.对加快推进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19,5:42-46.
[8]2022年全国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chinamine-safety.gov.cn
[9]研究报告 |全球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及转型路径分析-北极星火力发电网 bjx.com.cn
[10]《中国金融》|金融助力煤炭煤电行业稳中求变_山西省_绿色_煤企 sohu.com
[11] 【创意】煤炭的绿色遗产:英国用废弃矿井热水供暖,可惠及四分之一居民_能源 sohu.com
[12]废弃矿址建浮式光伏电站,德国“黑金”摇身变“绿金”-索比光伏网 solarbe.com

作者:
朱晨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王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财绿指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新媒体编辑:张伟玲

(本文首发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获其授权转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风证券公司捐赠设立。研究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和健康金融。绿金院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并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

延伸阅读:

IIGF观点 | 日本转型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IIGF观点 | 加拿大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加绿色金融合作展望

你捐给H&M的回收衣物,成了非洲海滩的「垃圾山」

【企业社会责任】| CSR

作者:吕雅宁 苏建勋,36碳,2023-06-24

被诟病不够环保的快时尚品牌,近年相继推出“旧衣回收项目”,但回收后的衣服最终去向何处?品牌们未必真正履行环保承诺。

6月13日,瑞典媒体Aftonbladet发布了一篇关于H&M回收衣物去向的调查报道。报道显示,这些二手衣物均未遵守H&M的回收承诺,而是被运送到不同国家地区,有的被打包再出售,还有的被就地填埋或焚烧。

根据最新进展,H&M集团CEO Helena Helmersson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否认这项指控。她承认这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明确表示这与H&M无关。因为公司已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回收循环机制,没有任何衣服被倾倒或烧毁,并让媒体去问责负责回收的合作商。

H&M供应链负责人Harsha Bammanahali也通过邮件作出书面回应:“H&M集团坚决反对将衣服变成垃圾,这完全违背了我们创建更加循环的时尚产业的工作。”

据悉,H&M是第一家启动全球性旧衣回收计划的时装公司,自2013年起在全球门店推出回收项目。在H&M的瑞典站官网中,品牌声称已和纺织行业知名可持续发展倡议合作伙伴I:Collect建立合作,会将二手衣服进行专业分拣、修复和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但Aftonbladet的调查报道显示,他们追踪的十件衣服中,没有一件到达I:Collect的分拣设施进行妥善处理。

如今,全球各大服装零售巨头都陆续启动旧衣回收项目。消费者出于善意捐赠旧衣,希望二手衣物会被有需要的人再利用,但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事实往往与之相悖。

△ H&M门店的回收箱。图源:CBC News

十件旧衣服的环球行,引出一场环保骗局

在Aftonbladet的调查报道中,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及其周边地区的八家H&M商店的回收箱中,捐赠了十件衣服。这些衣服都被附上GPS追踪器,通过蓝牙技术追踪它们的最终去向。

追踪数据表明,其中有三件衣服被送往贝宁、南非和印度,这些国家都是二手服装进口大国,存在严重的纺织品废弃物污染问题。

还有两件衣服被送往罗马尼亚一家二手服装进口商的仓库;两件衣服被分别送往位于德国和波兰的纺织工厂,预计将被磨碎后制成纺织纤维再次利用;其余三件衣服在截至报道发出时,还没有收到信号更新,可能还在海上运输。

△ 根据追踪数据,这十件衣服被运送至不同的国家地区。图源:Aftonbladet

为获取更多线索,媒体亲身前往贝宁的科托努市,联系到当地的二手衣服进口商。据商贩介绍,这些二手衣服将被集中打包卖给当地市场,或走私到邻国尼日利亚,而未被选择的衣服将被废弃、倾倒和焚烧。

在贝宁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场,数百万件来自西方国家的二手衣物成为市场中的主流货品。当地卖家表示,H&M等快时尚品牌是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对于很多欠发达国家地区来说,购买新衣较为奢侈,而来源五湖四海的二手服饰,价格低廉并且款式新颖,能够极大满足他们对于服装日益增长的需求。

但这背后,二手服装交易形成了一条暴利产业链,幕后的最大受益者则是批发商。批发商在港口收货之后,转售给当地市场的经营者。经过层层加价,这些衣服以高出进货成本数倍的价格卖给民众。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直接扼杀了本土纺织业的发展和进步。当地纺织企业被接连关停,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尽管邻国尼日利亚已通过立法禁止进口二手衣物,但还是有大量衣物通过走私进入当地市场。

“人们一旦尝试过既便宜又时尚的衣服之后,那么禁止二手服装贸易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它只会让更多的人们想办法绕过壁垒。”美国经济学家Pietra Rivoli教授曾在《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中这样写道。

△ 贝宁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场。图源:Aftonbladet

Aftonbladet还在贝宁当地的海滩发现大量废弃衣物,这些衣服因为质量问题没有二次利用的价值,再加上当地缺乏足够的垃圾填埋场或焚化炉,大部分废弃衣物直接被丢在路边和海滩。

这些衣服在海岸边堆积成山,被海水浸透甚至腐烂,形成一座座“垃圾山”。不可生物降解的服装合成材料,持续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水污染。

△ 贝宁科托努市,海滩边堆积的废弃衣物。图源:Aftonbladet

这篇调查报道发出后,立刻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但却被H&M官方坚决否认。

事实上,这并不是H&M第一次被质疑衣物的去向问题。

2022年11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H&M每年生产30亿件衣服,其中只有大约10%被回收利用,其余都运往了加纳这样的二手衣服进口大国。

英国非营利组织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曾表示,由于设备、技术等局限因素,时尚企业在门店回收的衣服只有不到1%会被利用到新衣服的生产中,绝大部分都和旧衣服垃圾箱、在线回收平台等渠道的废弃衣服一起进入全球二手供应链,被运到了加纳、印度等国家,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本土经济和劳工权益。

同样受到快时尚垃圾侵蚀的还有位于南美洲的智利,这也是一个二手服装回收大国。

由于从全球各地运来的二手衣物,早已超过当地市场的承受能力,智利沙漠成了这些二手服装的最终归宿。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汇集着来自全球的快时尚垃圾。每年数以万吨的快时尚服装因销路不佳、利用率低被转运到这里直接丢弃,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大型露天“快时尚垃圾场”。

一些赤贫的当地民众还会在这些废弃垃圾中寻找自己和家人能穿的衣服,或是能够转售的衣物。

△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废弃的衣服堆。图源:National Geographic

快时尚品牌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清理库存,已是行业中公开的秘密。早在2018年,就有丹麦电视台调查指出,H&M从2013年开始,在丹麦焚毁了60吨滞销衣物,平均每年焚烧约12吨。

从海滩到沙漠,从就地填埋到直接焚烧,快时尚垃圾不断侵蚀生态环境,俨然已经成为当代的一大环保公敌。

“漂绿”外衣下,消费主义和污染元凶

尽管饱受争议,快时尚依旧有非常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品牌影响力。

“便宜又好看”,便是快时尚品牌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传统服饰行业的上新周期往往只分为春夏和秋冬,但快时尚品牌甚至可以在全年内分成52个“微季”,每周都有新款上市,以创造更短的流行周期,不断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

英国《卫报》就曾把ZARA、H&M等引领的快时尚消费潮流,戏称为“麦时尚”(Mc Fashion),意指产销便宜、快速、款式时髦的服饰,像快餐品牌麦当劳一样遍地开花。

当然,这种高周转速度、大批量出货和低价格的竞争优势,让快时尚行业的商业模式迅速成熟,更短的试错周期让他们更容易掌控消费者偏好,不断生产爆款产品。

有行业数据显示,现代服装的使用寿命为2至10年,西装和外套的使用寿命约为4到6年,而内衣和T恤的使用寿命仅为1到2年。甚至有调查数据表明,在拥有众多快时尚品牌的美国,每件衣服平均只穿7次就会被扔掉。

快时尚产业俨然把服装从一件耐用品,变成了一件消耗品。一方面让时尚更民主,能让更多人买的起时尚,但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衣物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耗更多资源。

有研究指出,时尚行业已经是仅次于石油化工产业的全球第二大环境污染制造者,特别是在生产与废弃处理环节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排放与污染。

以平价实用的牛仔裤为例,生产一条牛仔裤要经过经过染色、织布、印花、缝纫、洗水等复杂工艺流程,尤其是染色及水洗仿旧工艺,会造成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发明了牛仔裤的服饰品牌李维斯(Levi’s)曾对其产品做过一次“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评估,他们发现从棉田到棉布再到洗衣机,一条501系列的牛仔裤竟要耗费3480升水,这才让其意识到到牛仔裤的环境危害,并开始升级工艺。

更可怕的是,不同牛仔产品在染色过程中会使用约2500种化学物质,势必会对当地水资源、周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有“牛仔之都”之称的广东省新塘镇,曾经就因为牛仔产业的化工污染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不断颠覆大众对于时尚行业的认知。

△ 非洲莱索托,一条河流被牛仔蓝色染料污染。图源:Water Witness International

因此,近年快时尚品牌不断加大对环保的关注度,希望扭转舆论风向,维护品牌形象。

然而快时尚转型做环保,从根本上来说仍旧是个伪命题。

以环保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为例,即使像海藻纤维等技术的环保特性已经明确,但是由于过高的产线替换成本,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不会大规模替换传统材料。

曾有新材料厂商向36碳表示,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对价格较为敏感,很多品牌在更换材料技术路线时会非常谨慎,规模化应用尚有难度。

对于高速运转的快时尚行业来说,更会成为拖慢生产速度的额外挑战。

很多品牌也开始从回收环节下功夫,但这更是一项复杂工作。由于成品服装是由纱线、纤维、金属、塑料等各种混合物制成的,回收循环意味着要将这些材质进行有效分离,这必然是项费时费力的艰难任务。

有的品牌更难逃“漂绿”嫌疑。以H&M的旧衣回收项目为例,只要消费者带着衣服交付门店回收,就可以获得八五折的消费券,用于购买正价商品。

△ 2017年,H&M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旧衣回收项目介绍。图源:H&M

这一机制备受争议:H&M一边回收旧衣服,一边又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衣,本质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甚至还会加剧过度消费的风气。花样百出的环保招数背后,依然是快时尚品牌布下的消费主义陷阱。

瑞典媒体此次曝光的H&M二手衣物去向问题,更尖锐地揭示了环保与快时尚这对矛盾。H&M作为支持可持续发展呼声最高的快时尚品牌之一,再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不免让人怀疑,快时尚品牌做环保更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营销活动,甚至是披着“漂绿”外衣的污染元凶。

曾经引领了无数次潮流风向的快时尚行业,也在一次次的信任危机中“跌下神坛”,未来还将成为更多人审视的对象。

本文转自36碳(ID:carbon_36kr)

延伸阅读:

自然界的哨兵:10种为环境变化提供线索的动物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文丨朱琳,碳中和科普, 2023-02-16

指示生物(Indicator Specie)是指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体,它们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时间受到特定环境变化影响,且能第一时间将这种影响表现出来的生物。通过监测这些生物的种群大小、年龄结构、密度、增长和繁殖率等要素,研究人员就可以同步监测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了解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或气候变化等对自然物种的整体影响,甚至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当人们开展环境保护措施后,它们还可以帮助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细菌、植物、动物都可以成为指示生物。例如,蜈蚣草可以指示土壤的石灰性,地衣可以指示空气污染,小龙虾和贻贝可以指示水质,珊瑚可以指示海水上升和海水温度波动趋势等等。其中,动物是最常见也最常被用到的指示生物类型,它们如同自然界里的哨兵,会随时向人们做出预警。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了其中10种典型的动物类指示生物。

鼠兔

鼠兔是一种看起来像短耳兔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恶劣的高山栖息地,冬天会躲在岩石碎片下,利用积雪保持巢穴温暖。过去20年,低海拔地区鼠兔种群明显下降,这表明气候正在变暖:积雪减少导致鼠兔过早暴露在低温中,且没有足够的食品储备,生存率大幅下降。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已开始将鼠兔视为观测全球变暖的指标之一,例如,丹佛动物园开展的科罗拉多鼠兔项目会收集全州鼠兔种群的数据,以此保护面临风险最大的鼠兔种群,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高山生态系统。

蜣螂

蜣螂(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屎壳郎”)主要在粪便中觅食和繁殖,也能够利用腐肉、腐烂的水果、真菌和腐烂的植物物质,这使得它们具有了清除粪便、种子传播、养分循环、提高土壤碳储量水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种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功能。此外,蜣螂分布广泛、易于收集,而且还对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非常适合用作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生物指标。近期的多项研究也已表明,蜣螂是在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最具成本效益的物种之一。

斑点猫头鹰

斑点猫头鹰原产于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它们主要依赖老树洞、断树梢和废弃的猛禽巢穴来筑巢,这些筑巢条件都只在原始森林中才存在。随着森林砍伐的加剧,以及农业发展与城市扩张的加速,斑点猫头鹰失去了栖息地,种群数量开始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快速下降,1990年时,斑点猫头鹰首次被列为濒危物种。由于与原始森林的退化程度息息相关,斑点猫头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指示生物,研究人员们通过监测它们来评估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并监测人为引起的栖息地变化的影响。

蜜蜂

蜜蜂可以将沉积在植物上的物质带回蜂巢,这种形态特征使得蜜蜂以及蜂产品成为了指示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情况的指标之一。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杀虫剂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会导致蜜蜂大规模死亡,还会通过蜂产品影响人类。例如,新烟碱类化合物会影响蜜蜂的嗅觉学习、记忆和导航,导致蜜蜂觅食效率下降,从而影响蜂蜜的供应、质量和成本。目前,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始使用安装在蜜蜂背上的微型传感器来记录它们在蜂巢周围的活动,分析它们授粉的能力,从而观测它们所处环境的污染情况。

鲑鱼

鲑鱼是太平洋最重要的物种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溯河产卵的鱼类,它们在淡水中出生,到海洋中生活,几年后再回到出生的地方产卵,产卵后立即死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然而,在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和筑坝等人类行动的影响下,全球范围内的鲑鱼数量已经显著减少。这也就意味着,鲑鱼种群的变化可以被用来监测其栖息地水质等生态要素的情况。例如,针对太平洋西北部的一项研究就指出,银鲑种群数量的减少应主要归因于鲑鱼产卵栖息地附近城市地区受到污染的雨水径流。

水獭

水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由于毒素可以在水生食物链中层层积累,包括金属汞在内的许多毒素都可以通过水濑的捕食行为快速、大量地进入它们体内。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水源受到了污染,水濑往往会比其他动植物更早地表现出中毒症状,并出现种群数量的减少。基于这种特性,在许多水濑的栖息地,研究人员会将其视为有价值的指示生物,密切跟踪它们的数量和生活状态,以此确定当地的水质和植物的健康状况。

蜉蝣

蜉蝣是一种无脊椎昆虫,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不同种类的蜉蝣幼虫喜欢在含氧量高、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生活,少数可在咸水中生活,对水有很强依赖性且对水污染耐受度很低。因此,蜉蝣是一种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监测水生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如果一个水道的底部沉淀了过多污染物,蜉蝣的数量就可能会出现快速下降,相反,如果在一个水生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很多蜉蝣的存在,那就意味着这里的水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

蝙蝠

蝙蝠对光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干旱的影响都非常敏感,同时,栖息地的破坏也会导致它们更容易吸收和传播传染病。当蝙蝠数量不稳定或不健康时,就可能表明当地环境因人类活动而出现了退化,或者表明当地气候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研究人员经常将蝙蝠用作气候方面的指示生物,例如,黄石国家公园的研究人员会通过相机捕捉器、声学测量和毛发采集等方式,对蝙蝠进行非侵入性研究,以此观测轻污染、重金属、城市化、传染病,以及干旱和农业方面的变化。

驯鹿

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这种动物在夏天以草为食,在冬天则以地衣为食。地衣从大气中吸收各种污染物,吃掉地衣的驯鹿则会积累污染物,相关研究人员因此会依靠北极原住民狩猎而来的驯鹿样本来分析北极地区的环境状态。除一般污染物外,驯鹿在提供一些较长的放射性污染物数据方面也扮演着特殊角色,例如,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之后,驯鹿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是核污染的监测标志之一。

蝾螈

蝾螈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以昆虫为食。为了在潮湿的环境里生存,蝾螈进化出了水分渗透性很强的皮肤,这也使得它们特别容易受到污染和干旱的影响:一旦某地蝾螈的健康状况或种群数量下降,就表明它们的环境可能发生了一些负面变化。除了蝾螈,青蛙、蟾蜍等可以靠皮肤呼吸的两栖动物也可以作为指示生物反映环境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曾有夏日蛙鸣的屋后池塘变得寂静无声,或者发现了长着三条腿的畸形蟾蜍,那就是自然在警告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式。

转载自:《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详情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环保小故事》专栏

青蛙兄弟的感谢信
谁是真正的凶手

《张冲爷爷的儿童科学童话》 专栏

七星瓢虫棉田大战
集市贩卖黄猄蚁
烫石头洗澡
青蛙日记
垃圾斯国王覆灭记
三个小妖怪
绿色油库
地球娃娃进医院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UN CC:Learn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

【公益词典】| Lexicon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UN CC:Learn)是一个由30多家多边机构组成的联合行动,帮助各国通过提高总体气候素养、发展应用技能来实现气候变化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提供战略性建议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帮助公民、政府和商界理解、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原力。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由瑞士发展合作署(SDC)提供支持。

知识分享与管理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UN CC:Learn)知识分享平台为获取联合国提供的气候变化学习资源和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开发可作为公共产品使用的气候变化学习资料。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最大的、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需求的气候变化学习平台。

在伙伴国的学习和技术发展

如果一个国家想实现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目标,学习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支持伙伴国发展和实施与“国家自主贡献”(NDCs)和“国家适应计划”(NAPs)相匹配的“国家气候变化学习策略”。

The One UN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Partnership (UN CC:Learn) is a joint initiative of more than 30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hel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climate change action both through general climate literacy and applied skills development. UN CC:Learn provides strategic advice and quality learning resources to help people,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to understand, adapt, and buil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UN CC:Learn is supported by the 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SDC).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The UN CC:Learn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provides a ‘one-stop-shop’ for accessing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resources and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UN system.

One UN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UN CC:Learn partners work joint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materials that are made available as a public good. Our e-learning platform is the single largest dedicated learning platform on climate change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developing country needs.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in Partner Countries

Learning and skills are essential if countries are to achieve their stated policy goals on climate change. UN CC:Learn supports its partner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Strategies, aligned with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and 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 (NAPs).

资料来源:UN CC:Learn

川崎广人,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的日本专家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作者:《聴く中国語》杂志,2021-07-13

李卫,河南新乡原阳县小刘固村小刘固农场负责人。李卫承包了200亩地,栽培各种有机农作物,还建立了堆肥厂。李卫是一位 “循环农业” 理念的拥护者。所谓循环农业,就是一种运用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和相关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和增加收益的目的,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8年,李卫就想做循环农业,可是因为缺乏相关指导,没有太大的起色。幸运的是,2014年,李卫遇到了一位来自日本的农业专家,这位专家就是川崎广人。

川崎广人,1946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在日本获得农业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相关的工作。他在日本岩手县的消费者合作社工作了30年,对应的供货商是由农场组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川崎广人主要负责对接农民和市场的双向需求,同时研究堆肥栽培和农业经营。川崎广人在消费者合作社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放弃安逸晚年,只身来到中国

2006年,青岛农业大学邀请川崎广人来校讲学,介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日本的发展经验,受到高度评价。过了几年,川崎广人再次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并实地工作了一年时间,一边学习中文,一边研究中国农村和农业。之后,川崎广人回到了日本,在不同的农场、公司工作了6年左右。

2013年,68岁的川崎广人告别了生活多年的日本,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 “云游中国” 计划。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中国十几个省市的大小农村,在途经农场免费做农业技术培训。很快,川崎广人发现因滥用农药化肥等操作造成土壤板结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的结果就是果实不健康、不好吃,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也受到了比较大的伤害。他还发现,有机肥在中国还远未普及——虽然循环农业技术的好处被广泛认可,但因为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及缺乏有效推动,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于是,川崎广人由此立下了自己的目标——在中国真正推广 “循环农业”,为中国提供让农作物更健康更好吃的栽培技术。然而经过一番考察和洽谈,他发现推广工作并非易事,支持者也是寥寥无几。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小刘固农场的农场主李卫。

川崎广人偶然在网上查到了河南新乡的小刘固农场,兴奋地给网上的邮件地址发了好几十封电子邮件,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可能知道,中国人没有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日常沟通的习惯。小刘固农场的李卫平时也不经常看邮箱,直到有一天无意查看了邮箱,才看到了川崎广人的邮件,李卫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合作机会,急忙回复了邮件,邀请川崎广人来农场访问。

2014年,川崎广人背着行李和厚重的书籍,来到小刘固农场做技术指导,一到农场就发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附近的养牛场为制作堆肥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川崎广人来农场之前,小刘固农场就在坚持使用堆肥技术,这让川崎广人很受鼓舞。堆肥就是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堆肥的特点是不光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好处显而易见。但堆肥制作耗时长再加上工序繁琐,效果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体现,所以并没有被普及利用。川崎广人觉得小刘固农场是一个大力推行循环农业的优质试点。于是,他和李卫一拍即可,决定以小刘固农场为基地,由他主导开始进行循环农业方面进一步的实践。

△ 川崎广人在小刘固农场(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川崎广人原本被安排在宾馆住,但是他坚持要住在农场,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更好地投入工作。农场各方面生活条件差,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三餐就是馒头青菜等一些简单的食物。然而川崎广人对此毫不在意。

川崎广人对农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提出每天早上8点开晨会,以明确和安排各自一天的工作。有时遇到态度松散工作怠慢、不遵守开会时间的年轻人,川崎广人会谆谆教导他们:“年轻人不好好工作,怎么能进步,不进步就不能成功。” 他还说,“循环农业我一个人不可能搞成,需要大家齐心合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李卫也从郑州搬到了农场,方便有事随时商量。

用了川崎广人的堆肥制作和栽培技术,小刘固农场2015年的番茄试验田获得了显著成功。在市面上番茄的甜度只有1、2度的情况下,小刘固农场的实验番茄甜度达到了10度之高,而10度通常是荔枝、葡萄、哈密瓜等这类甜水果的甜度。

△ 川崎广人栽培出的甜度10度以上的番茄(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随着口碑的积累,小刘固农场的蔬果类农产品慢慢打开销路,不但开了自营的淘宝店,还跟优质农产品销售平台达成了合作。

扎根中国,传承奉献

川崎广人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是,循环农业的推广不可一蹴而就,中国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又在逐年减少,未来的接班人势必要尽早培养。于是,川崎广人除了每天在小刘固农场兢兢业业制作堆肥、扩大有机种植范围这些工作之外,有了招收学员的打算。

为了招到确实感兴趣并愿意扎根此行的学员,在朋友的建议下,川崎广人决定依托农场的资源开展正式的系统培训课程,而且包吃住,以减轻学员的负担。2016年,随着全国范围内堆肥技术的慢慢普及,学堆肥的人开始变多。之后就有来自各省市的一千余人慕名来到小刘固农场,参加川崎广人的培训课。由于学员人数众多,而且周围交通不便,小刘固农场还专门雇了名司机,接送前来学习的学员。

△ 川崎广人带领培训班学员参观(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在小刘固农场工作期间,川崎广人还翻译和撰写了大量农业论文,也开了微博账号,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详细地介绍和传授堆肥种植、循环农业的实践经验。随着影响力一天天地扩大,川崎广人也成了微博上的名人,目前已是拥有近六十万粉丝的 “大V”,每次发出的微博,都会被频繁点赞和转发,也有很多人在微博评论区咨询各类问题。小刘固农场好几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学员,也都是通过微博慕名来到农场学习的。

川崎广人今年75岁,还在继续农场日复一日的工作。他说,即便哪天不能再做体力劳动了,也还可以做脑力劳动,继续传达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起什么时候回日本的时候,川崎广人说,“中国这边的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我打算一直在这里(中国)生活,工作到咽气。中国农民感谢我,这是我的人生价值。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做有价值的事才能让人生有意义。”

川崎广人也希望小刘固农场这样一个实现了自己退休后人生价值的地方,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上践行循环农业的道路。

转载自公众号:客观日本

编辑修改: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

延伸阅读:

 Page 11 of 36  « First  ... « 9  10  11  12  13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