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天 十二月 1st 2024

中医要继承与发扬,首先要改变教育体制

【专栏】| Columnists>预立有所思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预立,上海, 2023-06-02

中国的中医、中药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但在现代“正统”的自然科学学习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西医只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接受西医的思想、接受西医的理论和理念,并逐步形成大众在健康领域的认知观和行为准则。

如今在网络讯息极度方便的时代,我们除了去医院做一系列的检查外,除非需要手术、物理性治疗外,我们几乎都可以不用求助医生了,根据检查结果直接在网上搜索就可以知道什么病,服什么药了。西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医学理论逐步被西医“科学化”。西医在组织、器官的解剖学上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影像学的加持下,西医基本上已经可以实现医疗的可视性。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医从更微观的细胞、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探索了人体生命在微观层面的奥秘。

反观中医,其历史文献的语言环境都很难被人所认识和掌握。我们今天的高中毕业生,拿到一篇英语文章可能看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拿一篇古文可能没有几个能看懂,更不要说能看懂与中医理论相关的理论基础,如易经、阴阳五行等。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几乎完全空白。

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公理体系和知识体系。在不平等的背景下,中医又何谈传承与发展呢?以至于中医总被诟病“不科学”、不讲临床数据、中药不讲药理分析、不做双盲统计……所以,在医疗领域的话语权被西医所垄断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变中医药所面临的现状:

首先要改变教育体制,改变重西轻中的思想,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

九年义务制教育有学习理化生物英语,但与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的易经、阴阳、五行等知识却是从未涉及。而国文学习中,重今轻古,重西轻中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导致学生古文功底弱。九年制义务教育如此,进入高中还是如此。一名高中毕业生要想学习中医,甚至要像学习一门语言一样先过文言文的关,然后才能去学习经络、脏腑、穴位等知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加一门健康常识课。以传授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习惯,不仅包含西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包含中医的一些基本理念与知识,以代替现在的生物课内容。

义务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学习今后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另一个是尝试与培养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兴趣爱好。这样在完成义务制教育之后就可以进入有选择性的职业知识学习了。比如有对从事健康医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中职学习,中职教育要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可以与进一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对接,也可以通过今后的职业实践工作来达到高等专科学历(大专)。有更高职业规划的,可以再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学习(本科)。

在高等教育阶段,全国目前有中医药大学(含大专)41所占全部医学类院校(280所左右)不到15%。这种重西轻中的现象非常严重。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本科生,不但要从零开始学习中医理论,还要学习西医基本知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医院校必须要学习一定课时的中医理论与知识的。但现在学习西医的却不用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了。

中医的高等教育应该更多地开展学术性、交叉学科的探索性学习与研究。应该鼓励现在的中医类高校融入到优秀的理工科大学里,以促进中医能借助现代科学来实现融合发展。

其次,要打造从事基层医疗服务(以中医为主)的人才队伍。

学习中医的就业方向非常狭隘。学习优秀的可能有机会进入公立医院的中医科,但岗位数量有限。公立医院里的中医科室的创收能力远远不及西医科室。在一切以金钱为导向的当今社会,院方怎么可能去增加中医的力量呢?除了各市一两家的中医院以外,其他医院的中医基本上以理疗科为主导,真正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手艺的中医师少之又少。年轻人也不愿去学习、传承。

而大量散于民间的中医馆堂绝大部分的诊疗、药费不能进医保,所以病人也不多。只有那些笃信中医的,慕名某位老中医医术医德而来的,才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他们一般都是家族内传承,也就无法给年轻人就业机会。

笔者建议,国家结合初中生分流的现实要求,在职业中学开设健康医学(中医学)专业。在三年中职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学习中医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等,再学习基本的西医常识。中职生毕业后,一部分可以进入到社区乡镇卫生院系统,进行实习实践,类似于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服务于基层老百姓。一方面,他们可以向上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一步的医疗技能,比如常规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与管理,以及一些日常医护实践,比如导尿管更换、留置针的埋设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在院内向中医专家学习临床技能,同时协助做好医疗数据的信息化工作。

同时,在基层开展有偿的保健养生治未病服务。应用医疗服务员的推广,可以将真正的养生保养理念传导给老百姓,并通过巡诊,针对性个性化地为不同的人提供预防性调理对策,以达到治未病的实际效果。这部分的有偿服务可以补充提高医疗人员的收入。

第三,打造全民医疗网格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中医进入社区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老年人的健康担忧。

可由各个乡镇、街道的一级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医院)作为网格化的实施主体。在本辖区内搜纳出民间中医高手,将他们纳入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体系内。由老中医牵头,以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为主体,形成一老带众小的网格化医疗服务团队。

老中医的中医处方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样老百姓看中医就可以消除了中医处方不能进医保的不公平待遇了。而中医师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提供专业技能,以自己的技术服务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

通过这样的老带小结合,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可以跟随老中医学习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老中医建立起中医诊疗的信息化、数字化。

1. 建立信息化的分析评价系统

实施民间中医的体系化后,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中医治疗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对每一个病例的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可为中医药的量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什么病症、什么脉象、舌症、什么病因、开的什么组方?其中君药组方是哪几味?臣药组方主要是哪几味?后期的跟踪疗效如何?

建立海量数据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经验处方,可以提炼出更多中成药的组方,对这些组方中成药申报,临床数据要求就不再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审批流程,可以大大加速中药的成药化进程。未来中医开方也可以走“模块化成药+辅药”的方式。为中医的共性化、中药组方的模块化发展奠定基础。
2. 为专治少见病的祖传医师开设网络化诊疗服务提供政策扶持

确实存在一些西医束手无策,名医祖传秘方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疑难少见病。但民间医师因为没有政策规定的医师证,正规医院没法接纳,规模小的医院又因为针对性较强,导致患者受众面少,盈利性差而运营艰难。这非常不利于这些祖传秘方的传承。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允许这些验证有效的民间中医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受众,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网上咨询和诊疗,对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对接到医疗资源,减少盲目寻找医生的苦恼,缩短病程、减少出行寻医问药的费用;对医者来说,可以增加病患来源,更好地发挥祖传秘方的效用扩大受众,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对国家和中医药行业来说,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祖传精典,更好地为民造福。同时也是对这样的祖传经验组方可以成为中成药,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支持。

这样的整体上的制度改革要想做成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高层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试行试点。

首先从教育入手,物色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医专业班,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基层社区医院、卫生院。同时组织本地所有社区医院、卫生院搜罗民间中医医师,帮助他们在社区医院卫生院开设中医诊室,以建立起初步的基层网格体系。中医诊疗的挂号费、治疗费可以由中医师自行定价,归医师所有。配方所得属经营服务所得,归医院所有,以补充医院的经营风险。

其次,进行中医药大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的开发(以下简称中医药诊疗信息系统)。该软件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统一的对中医药临床诊疗信息的收集,其次是开设病患真实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只有是在有挂号信息实名记录的前提下才可以予以跟踪评价。而在后续积累了海量中医诊疗信息后,可以作为进行大数据分析可靠信息源。这样的定位,相信会有资本愿意投入,并推广应用。

其三,由医院把关,给每名中医师配备一名助手,协助医师进行信息收集。助手的薪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可以由中医药信息系统的运营商来承担;另外一部分可以中医药服务所得中根据业绩提成的方式予以补充。

在试点的同时,积极与全国各中医药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等官方机构争取更大、更广层面的合作,以谋求在全国范围的改革实施。

最后,政府要对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加大扶持力度

对于致力于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政府应大力扶持。比如脉象仪的研究与开发技术;AI技术在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应用技术;针灸推拿技术与人体经络穴位的定位、定量化研究。

对中医药的自信是文化自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放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积累和沉淀的文化瑰宝不去好好继承与利用,那就是对列祖列宗的犯罪。中医应该在坚守自身的根的基础上去融合、学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用以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百姓、造福世界!

编后语:

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卫生人才。

2021年12月,教育部称,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累计培养已达6.3万余人。

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6150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蒙医学和维医学。

作者简介:预立,六十年代生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于中国科大。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成为第一代证券从业人员。长期从事证券研究、投资、投行业务;2010后开始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后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至今。2005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发起组建了民间慈善组织——慈播爱心协会,长期资助大凉山的女童的生活和学习。

编辑:Wind(0.2)

插图:|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预立有所思|教育改革需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
预立有所思|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双倍罚款、阻止违约,定向医学生何去何从?
循证医学:如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周其仁:行医资格的国家管制
周其仁:“中医不姓中”的原因
周其仁:中医与西医的分叉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一念沉浮,十年乃字——一位中医人士经历新冠之后的思考
矽谷随|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医生只是辅助尽量少生病,小病靠自愈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