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一 十月 14th 2024

教育说|教育改革需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

【专栏】| Columnists>预立有所思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预立,上海, 2023-04-03

每到两会期间,就会有很多社会问题被热议,最近对学制问题,网上议论也不少。有的人呼吁我国的义务教育应该普及到高中,以提高全民素质;认为现在中考的强行分流剥夺了孩子们未来高考的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就是混日子。也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现在我国高校培养出一大堆无用“人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迫不得已考研,研究生毕业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只好继续读博,最后博士毕业又去考公务员,有的甚至去送快递,做个小买卖。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全面限制高校的招生数量,大部分学生就应该在中考时予以分流,进行更实用的、专业性的职业教育。

那么,我国现在到底要不要培养大量的高学历的公民,以提高全民素质呢?笔者认为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或者准确点讲就是一个学历,应该是多元、多层次的结构。所谓“多元”就是既要有高层次、高学历的人,也要有中低学历的人;既要有大量的有一定理工科教育背景的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定比例从事人文、社会学这些工作和研究的专家学者。这样的社会才会丰富和饱满。不敢想象,如果全社会都是高学历,那么简单劳动的工作谁来做?饭店做个服务员也招个大学生,有意义吗?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呢?以笔者亲身经历来看,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当年全国顶尖的三所理工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工作中用到多少大学所学的知识呢?如今,笔者同班同学三分之二在国外,从事数学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工作与数学多少还有点关系的大概也就三分之二,其余的几乎完全用不到。

笔者那个年代人才相对缺乏,情况都是如此。可想而知,现在大学毕业生有多少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呢?而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回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全国文盲率80%,农村地区更是超过95%。恰恰是那个时代,大学生才成为了各行各业挑大梁的中坚,尤其是那些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他们虽然与现在比学习条件艰苦的多,但毕业后却是学以致用。

到了文革期间,高校停招,高考中断。1970-1977年,高校招生实行基层推荐,高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接近90%的学员只有初中学历,因为他们的初中正值66-69年期间罢课闹革命等的影响,所以基本等于没有学。那个年代的工农兵学生要想真正通过高等教育有所作为是极难的。但是他们当中的一批文科学生,由于多了社会阅历,多了更多人生的思考,所以后来还是出了一些人才。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1978年春,高校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被称为77届,大部分都是在81年夏天毕业,学制3年半),从78年夏天开始全面走上正轨。一直到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约108万人。这二十年,大学招生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5%左右。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78年以后入学,经过10年专业培养的一批学生开始可以充实到高等教育领域里。这期间基本都维持在一个持续的、恢复性增长的状态下。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要叫停了。到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高考录取率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10%不到,持续增长到了2013年的75%,最近几年已经更是达到了80%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高校扩招。就像滥发货币一样,钱多了,含金量自然也就下降了。既然没有什么含金量了,那么社会还怎么会相信这样一张“高”字凭证呢?所以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招生人数必须按照真实需求、按照宏观计划严格控制,必须要搞清楚,高等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从整个社会的知识需求结构来看,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三个方面的人作为目标。第一类是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管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自己站不到一定的高度去教育孩子会误人子弟。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小学生的作业题、考试题出得很奇葩。笔者学生时代也算是个学霸,真不禁要问一句:出这类题目给小学生做,教学目的是什么?与数学教育推崇的严谨性、严密性要求相符合吗?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对初等教学、中等教学所站的高度不够。

第二类是需要用到高等知识的实施者。比如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公式去进行实际操作的程序员、结构设计师、医师等。这是最大的一个群体。

第三类是研究型、探索型人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态度,以及做研究的方法,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习打下基础。真正进入硕士、博士等学习的人将来是为创新研究、培养高校教师而服务的。

明确这样的定位后,高校的招生规模就可以大大缩减下来。社会大量需要的是从事专科工作的劳动者。比如学法律的、财会的,就应交给专业学校去培养。以前的专业学院有很多很有成就的学校,比如北京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财会类的有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都是有专业特色和好口碑的学校。这类的学校就应该秉承专和精的特点,而非大而全、大呼隆。

现在的高校是什么现状呢?是个大学都搞一堆的专业,原来的系都升格到院了,教的却还是这些东西,开设的也还是这些课程。规模越来越大,原本的专业院校现在变成综合性大学了。只要有钱,在政府的推动下,兼并重组也就算顺应潮流。理工科大学也开设了文科性专业。但教学质量、专业传承怎么可能一蹴而就?三流四流甚至“野鸡大学”更是多如牛毛。这就是市场化、产业化思想下的产物。反正你也不求学到什么,无非就是要一个带“高”字的学位证书罢了。至于将来能否学以致用,能否找一份对口的工作,这个学校就管不着了。民办的野草般生长的高校,说难听点,无非就是在卖文凭,学费还收得奇高。

从家长的心理分析,现在高考录取率这么高,自己的孩子如果将来没有一张“高”字文凭,这脸往哪里搁。所以,明知道没什么用,但人人还是想要这一纸文凭,甚至为了这张文凭,不惜将孩子送出国,钱送给外国人挣,毕竟国外的文凭,一般人不甚了解,也不太会去查阅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于是进入恶性循环。这就是现在高等教育的现状。

如何破题解决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规模上压缩,再来一次全国院系撤并。如果将985大学算为一流大学(39所),除去985的211大学(77所)算作二流大学,一些还够格的算作三流大学,剩下的学校,严格上讲,就应该大量裁撤、分流。他们可以作为专业技能的高等职业学校存在和发展,院系的保留按照有多少在该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学科带头人来衡定,不够标准的就不让招生。

其次,应严格控制综合类大学的数量,该回归本性的就回归本性。比如,清华就应该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就不要搞什么服装设计专业了。每个省市可以保留一两所综合性大学,比如北京的北大、上海的复旦、浙江的浙大;师范类学校可以是综合性大学;其他学校就应该文理工医,各归其位。

其三,各高校在额定名额下实行一定的招生自主权。高科考什么?必考只考语数外三门,其他为选考。学生可以选考物理、化学、生物,也可以选考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还可要求加考其他语种的外语,这些考试不分门类,不分文理,自愿选择。比如,学生可以选择物理、化学、地理,也可以选择历史、人文。凭什么历史与地理就一定要组合在一起呢?为公平起见,所有考试全部采用全国统考,统一标准。语数外三门设定每一门的最低分数,比如100分制下,语文必须70分以上,数学必须60分以上,外语必须50分以上,在此基础上看总分。达到分数线(按录取比例定)以后可以进入到各学校的自主招生系统。每个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来看其他科目的考试成绩。最后再进行各学校、各系科的自行加考。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中教育要改革,小学和初中也需要相应改革。

高中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未来职业方向的预科学习与加深,对孩子未来的理想、爱好有一个很好的培育。比如,今后要从事工程方向的,那就加深数理化的学习;如果今后打算从医的,那就学习生物、生理、化学、医学常识等。除了职业高中可以加入定向的知识学习,其他的可以多学科选择,以选修方式选课。使高中成为全方位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初步培养的地方。通过高中阶段分类学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明确今后的职业规划。通过2-4年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一门手艺、一项职业技能,也可以为高等教育打下知识基础和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像现在的学生,临到高考,连自己今后选什么专业、往哪个方向继续深造都不知道。学生只有有了自己明确的方向,学习才会变成动力,才会是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习可以设置一个容错尝试宽限。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多选,可以更改选课方向,对学习能力强的,学习顺利的可以2年左右学成毕业;而对学习能力不强,或中间想改变方向的,也可以用3-4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方向选择更自由,学制也多元。正应和了高中年龄阶段思想活跃多变到逐步固化的变化过程。

实施高中出口端的限流同时,启动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措施。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基础实用知识的普及教育。中文国学是中华5000年文明文化传承的基础。在初中毕业时应该大大加强学生的中文水平,特别是对古文的学习。笔者近来发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古文篇幅和课时被大大缩减了,语文教学也不太讲究每个字的释义了,导致孩子们对汉语言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弱。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从学生时代植入,植入的根基就在于要培养好古文功底。这样孩子们今后才有能力去自行吸收中华五千年文明瑰宝,才能激发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当然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也必须掌握。比如,地理历史、法律法规、电脑操作;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基础词汇、基础语法、基础会话也需要掌握;生活中用得到的数理化知识也要在初中毕业前掌握。

初中的教学目的是传授最作为一名社会人必须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就是常识性的东西。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可以明确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分流创造条件。初中学制可以增加到5年。小学加初中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进入初中阶段,主科增加英语、科学常识(物理化学类基本知识)、地理历史、计算机使用、人文社会(包括法律)等。

小学的教育目的是: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尝试涉猎不同方向的兴趣爱好。随着全社会物质条件的提升,我国幼儿教育,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学学制完全可以压缩,智力条件正常的小孩完全可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小学4年内完成目前6年的教学内容。小学主科只学语文和数学,英语放到初中去开设。同时加强副科的开设比例。比如音乐、绘画、舞蹈、体能、形体、礼仪、演讲等等。

相信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带来以下的好处:

1、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忧虑大大减轻。

2、 青少年进入社会的就业年龄大大提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就业年龄提前,可以更早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这才是恋爱婚姻的最基本要素。

3、 大大节约教育资源,利于多地追加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

4、 更好地构建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结构。同时打好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为今后工作后有需要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简介:预立,六十年代生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于中国科大。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成为第一代证券从业人员。长期从事证券研究、投资、投行业务;2010后开始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后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至今。2005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发起组建了民间慈善组织——慈播爱心协会,长期资助大凉山的女童的生活和学习。

编辑:Wind(0.2)

插图:埃尔·杰姆斗兽场之二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教育说|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教育说|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教育说|拒绝内耗,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