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九月 10th 2024

陈娅杂谈|断舍离是一种死亡练习

【专栏】| Conlumists>陈娅杂谈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陈娅,武汉, 2023-04-05

法国小说《优雅的刺猬》里不满12岁的少女帕洛玛是名天才小哲学家,因不愿成为鱼缸中命运已被注定的金鱼,策划着在不久将到来的生日当天自杀,并用“余生”来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像帕洛玛这样选择“自我了断”,或如傅达仁那样选择安乐死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难以预知自己的大限之日,并对余生做妥善安排。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在《萤火虫之墓》里写道: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中国文化对死亡一直是回避和忌讳的态度,生命教育在教育系统里缺失,如庄子那般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毕竟非平常人。“你我皆凡人”,不知老之将至,在余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幻觉中,购置的各类消耗品远超实际所需。

纪录片《人类地球生活史》为人一生消耗的物资做了个统计:每个人一生要吃掉35吨食物、丢掉8.5吨食品包装材料、喝掉146000加仑的水、使用4239卷厕纸、穿192双鞋,46套衣服;每个人终生大约洗7163次澡,耗费近几十万升水,还要用656块香皂,198瓶洗发液,272瓶体香剂,276管牙膏与78把牙刷,411个扩肤产品,35管发胶,37瓶香水,25瓶指甲油,21支口红,女性还得加上1.1万个卫生巾,此外还会用掉五六瓶防晒霜……

有些消耗真是生存必须吗?毕业于纽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25岁女子劳伦·辛格,自2012年开始“零废弃生活”,坚持素食主义,拒绝任何塑料制品,一切的生活用品几乎都是自己制作。四年来,她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仅仅是以下的一小瓶。大部分人一天产生的垃圾都比这个多。

图片来源网络

某类东西在现代被列为必需品,比如电脑。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至少需要240公斤的化石燃料、22公斤各类化学物品,消耗1.5吨水。未出厂的电脑所耗的物质总量已经相当于一部汽车,丢弃不用之后如何处理也是一大难题。据统计,每个人一生丢到垃圾掩埋场的垃圾有40吨。

一个秉持环保生活理念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做“购物狂”么?人的一生大概3万多天。时间是资源,金钱也是。当离开这个世界时,带不走的、珍视的、曾属于你而于他人毫无价值的东西,或被后人继承,或被转赠亲朋好友,余下的命运大抵是被动进入循环——通过垃圾桶或旧物回收站。

历史名人使用过的物件,其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价值,譬如龙袍、皇冠等“文物”。其价值更在于“文”而非“物”。而普通人往生后,大部分衣物不是被烧掉就是被捐掉;能流通和价值几何的旧物件首选是被换成阿堵物,若非是能随着时间增值的艺术品或古董一类,它们能被子孙保留多久都未可知。尤其是在每平米房价动则近十万元的一线城市核心区,多少人家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无用”之物?这些物件所承载的个人情感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后代肉身的消亡而消亡。

何为死亡?消失了的,再也看不到的,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心上亡,谓之忘,永远忘了也就亡了。故此,有人说“真正的死亡是不再有人记得”;也因此,中华文化注重个人生前立言立德。从另一个视角看,身外之物的珍贵在于承载的记忆和时光。睹物思人,“物”从来都不是记忆里最重要的,它只是一味引子而已。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中国艺术家整理过世的母亲积攒的物件办了个展。庞大的数量让人咂舌。无疑,这类个人展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承载着时代和个人双重印记的老物件串起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的一生,也映射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促使观展人反思当下和思考未来。不过,记者有否跟踪展览后续呢?我猜测,若非有博物馆收藏维护,这些物件在达到各自材料的寿命极限后,与人的肉身一样,会还原成最基本的粒子。殊途同归。

有人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生存需要,还能满足心理需求,“买买买”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是“对自己好一点”。其实,很大程度上,人们的消费主义观被潜移默化灌输。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的情形:在消费者社会中,所谓的“正常生活”是作为消费者的生活,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商品、获取愉悦的感受和生动的体验。消费者社会的穷人没有能力过上这种“正常生活”,就意味着他是失败的、有缺陷的和不合格的消费者。

“社会主要要求人们以消费者的能力参与其中,首先依照’消费者’角色需要塑造其成员,并期望他们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29页)也就是说,社会的重心从生产转移到消费,人们融入社会秩序并获取自己一席之地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时,“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33页)这时社会的生产者当然还是继续存在,但是意义和重要性变了。尤其是在“消费主导经济复苏”的共识中,与其说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家生产力”,还不如说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与此相应的变化是稳定、持久的职业生涯不再是普遍有效的选择,长期的、有保障的、确定性的工作已经很少见。新的工作总是有期限的或者是兼职的,“灵活”就业这个时髦概念代表的是一场几乎没有任何规则的雇佣和解雇游戏。(34页)鲍曼看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景象。

因为缺乏个人消费的评估与跟踪系统,也并非人人有自省能力,以整体视角看待自身的行为影响。普通人总会高估自己的消化能力,过度消费,储存超出实际需要的东西。过度消费随之而来的浪费次生了环境污染。根据不同统计数据,全球每年至少浪费掉近30%的食物,全球保存资源浪费了近60%,电能浪费约为2%,工业废弃物约30-50%,建筑废弃物约30-50%。研究显示,如果将食品供应链各环节所产生的浪费都考虑在内,那么与食品浪费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8%~1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2021年粮食浪费指数报告》中估计,2019年全球共有9.31亿吨食品被送入了家庭、零售商、餐厅和其他食品服务企业的垃圾桶,占到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物总量的17%。报告称,这些被浪费的食物可以装满2300万辆载重量为40吨的卡车,这些卡车首尾相接,可绕地球整整七圈。同时,该报告发现,虽然普遍观念认为“浪费粮食”是高收入国家才会发生的问题,但报告分析显示,几乎每一个受到评估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食品浪费现象,且无论收入水平高低,浪费程度都相当严重。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76亿增加到98亿。食品生产难以跟上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此外,世界上还有大约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的饮食。全球正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人口增幅是近4年最大的,总的饥饿人口已达到8.21亿人,而疫情可能导致新增1.3亿饥饿人口。但另一方面,据粮农组织《2019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为每年13亿吨。

《刺猬的优雅》里,帕洛玛发现了公寓女门房荷妮的小秘密,但荷妮的意外死亡让她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与死亡。今年的清明是中国三年大疫后的第一个清明。许多人在这三年里也同样被迫不断练习面对死亡。

珍惜食物,有节制的消费,为同类和其他物种留出生存空间。特别是人到中年,身体机能的变化也带来心理的变化,把“断舍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对生命的态度。人的身体好比是一座房子,七八十年的房龄,收纳了远超实际需求的东西。断舍离其实是一种死亡练习。

作者简介:陈娅,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英文译文

编辑:Wind

插图:院子里的郁金香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不必来世,这就带你看看地球上的六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李开复:我修的死亡学分

后疫情时代,拿什么来守护我们的孩子

被“分拆”的环保

韩国环保印象,小有小的格局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艺术手法康复大地,以生态教育治疗心灵

世界岛: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