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六 四月 27th 2024

Interesting Sites

Insider

Archives

教育说 | 长大后做什么?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作者:冻石头,上海,2019-11-16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选择,讲讲我身边几个经典的故事。

故事一

大学同学G考大学时的理想是中央美院。但是,作为医生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他勉为其难考上上医,成为我们的同学。应该说,他是优秀的,因为我们学校招分特别高,按照时兴的话说,他是学医里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学艺术里医学水平最高的。但是因为不感兴趣,大学五年,他就感兴趣两门功课,解剖和病理解剖,因为这两门功课可以画画。

毕业后,G在父亲所在的医院药剂科工作了一年,拿着一年的积蓄,几乎和家庭决裂,只身一人到深圳参加动漫培训班,转身成为一名艺术家。

去年,他的作品到海外参展还获奖了。虽然结局还不错,他也拥有我们这一班的好朋友,但是他的代价还是高了些。大学五年,他都没法写进他的简历里,因为这份经历对于他现有的职业毫无助益,甚至很奇怪,需要和别人讲一个长长的故事。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他的沉没成本相当高。

故事二

好友H书读的还不错,尤其是理科,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文科生一般数学比较差,并且文科简单就是背一背就行,而她恰恰数学还是强项,那她的还不错的分数到了文科班应该优势明显。

没想到的是,H并不喜欢文科,因此一门数学救不了那么多文科学科,高考不够出色,没能考上心仪的好大学。复读一年,依然要考虑专业问题,父亲考虑到H平时喜欢唱歌,就出主意让她考艺术学院。H是个聪明、认真的孩子,经过一年的艺术补习,居然也考取了著名大学百里挑一的艺术专业。

但是,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H一直没有真正的爱上这个专业,所有的工作只是工作而已,工作认真,但提不起很大的兴趣,既不想在这个专业上精进,但是也不知道其他还能做些什么,就这样尴尬的过着。

故事三

前同事Y,孩子还有半年要上大学了,问我们几个同事,“你们觉得我儿子选个什么样的专业好?”虽然话题来得有点意外,但我还是问:“你儿子以后想做什么?”Y回答:“不知道诶。”我又问:“那他喜欢什么?” “他喜欢地理,但是地理以后工作要找不到的。”我又问:“那你儿子擅长做什么?”“不知道诶。”“那你儿子知道你在帮他咨询吗?”“不知道诶。”真的是“一问三不知”。

到了要填写志愿了还对自己要选什么专业茫然的孩子不在少数,还有许多茫然的家长,既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孩子擅长什么,更不知道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这些职业都是干什么的,薪酬都在什么水平,职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这个孩子上大学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可是在大一读了一学期,觉得这个专业不感兴趣,考虑是否转专业,但是也是犹豫不决。如果再读下去,沉没成本会越来越大,但是很少人能下定决心换专业。然后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提不起兴趣和反复纠结。

故事四

女儿在美国读五年级时,有项家庭作业,首先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或者“你喜欢做什么?”,接下来就问“你觉得你喜欢的这件事将来有什么工作可以做?”。

我女儿回答喜欢动物,可以做饲养员,老师收到学生作业后会和每个学生讨论。她向我女儿委婉表示饲养员这个工作养活自己可能有点困难,还让孩子上专门的网站查询每个职业的薪资水平,启发孩子这个兴趣是否还有更高级点的工作可以做。经过启发,我女儿很开心的说她想做动物园园长。

虽然孩子还处于懵懂阶段,但是不断的启发还是会让孩子不断深入思考,想法日趋成熟。她最早要当考古学家,后来说当动物学家,然后是历史教授,再然后是文物修复专家,现在是人类学家。嗯,让我们拭目以待。

前两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家长们确实没有很多的经验来指导孩子选择未来的职业,毕竟他们的年代里都是国家分配,绝无可能自由选择。第三个故事发生在这几年,是可以充分自由选择的年代,充分收集信息并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就非常重要了。时代变了,条件变了,如果我们还不肯改变,必然是措手不及的。第四个故事让我很感慨,美国的教育计划性很强,让孩子和家长由没经验到有经验,不断成长,而不是很突然的到了高中才来决定学什么和做什么。在选课上一定是以终为始的,有了目标,路径就很容易确定了。

以终为始。在我工作的很多年里面试过不少人,包括应届毕业生,本科、硕士和博士,还包括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问起职业规划大多都很茫然,或者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只有读书这一个任务。为了提高成绩,他/她们被“圈养”着,远离生活常识,远离社会交往。职业和专业对于他/她们来说太遥远,不具像,这样又如何做出选择和决定呢?

联想到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传统的按部就班,他们没特别关注过她们的兴趣点,甚至有些家长压制孩子很明显的长处(比如所谓的副科或者艺术等)、一味的让孩子死读书考好学校,所以也就没有想过如何让孩子的兴趣与职业相结合。

读书只是一种手段,光看书不思考是读傻书,傻读书。

读书思考,两不误。为什么有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但是一点就通,孩子培养得很出色?顿悟大自然和人生道理的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那么,既然我们读了书,就要充分利用读书的优势,那就是让我们站在巨人(作者)的肩膀上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和很多朋友聊天,大家都觉得目前中国的主流教育不管是目标还是实操层面都偏离了教育的内核。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多一味的强调孩子先把眼前的书(考纲)读好,更强调的是先把眼前的浩如烟海的题刷好;但同时家长担心的是我的孩子将来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吗?有什么样的出路?这两者之间的鸿沟由谁来填?

当孩子埋头苦读,翻山越岭,从“严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幼升小、小升初和初升高一路上来,到了高中要选科,要面临高考选什么专业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思考,因为这个不在要刷的题目里。

思考人生与职业规划。我女儿从小一起在东明路大花园的玩伴比她大一级,在学校是个小学霸,最好的成绩考到过年级第二名,那可是一个年级将近千人的学校啊!虽然没能通过自招被好高中录取,但是裸考进了一个分数比肩四校的好学校。

学习自觉又不算很累,这样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对于未来做什么工作、选什么专业不仅茫然,而且回避思考,因为老师说,想那么多有什么用?成绩不好依然上不了,眼前最重要的是考好每一次考试。

这话非常经典,经常挂在老师和家长嘴边。而且对于学习好的孩子,学习是更轻松的一件事,只要按照老师说的一二三四五做好,加上聪明和勤奋就可以了。考虑未来连方向都没有,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当然累了。

我跟孩子说的是,任何的想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萌芽到成熟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打磨,临到高考填志愿,不可能是几天内做决定的。孩子要思考:

  • 将来能做什么?
  • 将来想做什么?
  • 做什么能自食其力?
  • 做什么能有更大社会意义?
  • 做什么能够改变人类社会?
  • 这些问题对应的需要了解的是:
  • 擅长做什么?
  • 喜欢做什么?
  • 职业的薪酬水平?
  • 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 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 职业发展路径应该如何规划?

我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或者说是希冀,是古人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穷,不是经济困难,而是能力普通,不得志,仅够让自己的小家过上好生活,做个快乐的螺丝钉;而达,就是能力强,得志显达时能够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做大的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在上篇性教育书单里也谈到,基因、或者说是先天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为人父母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非要把草本植物培养成参天大树,除了把自己气到装支架之外可能没有更多收获,搞不好还把原来天真可爱的孩子逼出抑郁症。当然如果是个木本植物,也要好好施肥浇水、给足空间,否则就生生压成了盆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古人远比我们通透豁达。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古人类没有学校,但是原始的教育已经存在于实际生活中。族群的领袖带着青壮年男性狩猎,为族人获取足够的食物,同时学会战斗,保卫更弱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免于动物的伤害。而族群中的妇女则教会幼小的孩子采集食物、编织衣物、照顾弱小和病人等。出现更为棘手的问题,大家会推选出睿智的一群人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原始的教育就是以自己的经验传授他人,并不断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当文字出现以后,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快,尤其是纸张的发明,使得能够接触到文字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今天互联网时代,更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真正的大家并不是知识掌握最多的人,而是智慧通达、参透宇宙万物。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更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家长,教给孩子知识既不是最重要、也不是很急迫的任务。有用的知识万万千,怎么学也是无穷无尽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从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畅通。

人生值得做的好事非常多,好好的做任何一件都是很有意义的。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只有24小时,因此从众多有意义的事情中做出选择,是孩子们要逐渐掌握的一种能力。

学会选择。我经常和女儿讨论她以后做什么工作才能有益于社会,有一次她说立志于“提高中国的GDP”。初听到这个理想,我都被震惊了,这样的境界我也没有呀!然后人家笃笃定定的说,社会上每种工作只要好好做应该都能提高GDP的吧。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莞尔一笑。

讨论未来的职业,以及这个职业所能产生的价值,从近期看是雾里看花,似乎效率并不高;但是从长远看,这就是以终为始,确定人生的大方向和路径是非常重要,才不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为什么有人读到博士还会自杀?很多情况下是他/她们忘了读博是为了在所学专业有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拿一个博士学位,所以当拿博士学位严重受挫,甚至无望时,就选择了绝路。

还有为什么有人读到研究生会给人下毒,因为他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当比较出落差,不能接受的时候就剑出偏锋。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自己立志,不断的做更优秀的自己。

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弗兰克帕森斯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职业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因此,从儿童时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对儿童一生的职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幼儿职业启蒙、小学生职业认知和中学生职业规划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落后的程度比性教育还严重,在学校的教育大纲中就没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甚至和一些朋友聊起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人大惊小怪的说:“你怎么会想到把女儿送去职业学校?”嗯,她们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等同于考职校生了。

但是我们真的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吗?近年来我们还是能看到教育界为此做出的努力。自从我们从美国回来就非常留意这一类的活动,而上海是在全国走得非常前沿的城市。早在2014年,上海就率先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到2018年,参加的职业学校和高等研究所达到100多家,提供多达近千个活动供学生们体验。

职业学校提供的更具有实用价值,高等研究所提供的启发性更强一些,对于孩子都是很好的信息暴露和实际体验。而这类活动很多家长是不知道的,家长们的信息挖掘能力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时代在飞速发展,很多职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就不会选。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多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职业,才能与孩子有共同语言。

如果有条件,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职业规划地思维,长大后孩子会比较有想法,也比较从容。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初高中,那相对来讲时间就比较紧张,要尽快锁定目标,因为高一(十年级)就开始选课了。

要避免一种倾向,就是选课的时候不考虑未来专业,只考虑如何拿高分、或者是避免自己的弱项学科,这样很有可能将来升大学时想选自己喜欢专业的时候,才发现有些学科没考根本就选不了这个专业。举个例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对上海招生的要求是3+2的学科是物理和化学,有些孩子开始选课时觉得物理太难没选,那么高考就选不了这所大学了。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家长需要关注和引导的问题是关于职业选择的长期考虑,欧文·费雪说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薛兆丰说,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有些职业出道早,挣钱多,但是吃青春饭(红色曲线);有些职业一辈子稳稳当当,不温不火,旱涝保收(蓝色曲线);有些职业成才周期长,但是厚积薄发,稳步提升收入和社会地位(绿色曲线)。不同的职业呈现不同的职业成长特点,家长和孩子务必要完整了解职业的生命周期,以长期眼光来权衡利弊。

要避免盲目扎堆在所谓的热门专业,否则竞争激烈,可能孩子的兴趣也不在此,痛苦一辈子。喜欢的专业要坚守,毕竟喜欢的才能激发所有动能,痛并快乐着,最终能做出一些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人生不留遗憾。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略有修改,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转载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儿童环保教育|一花一世界,适合孩子们的植物

教育说|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冻石头的书单|父母的心理学书籍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