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是否敢于用算法民主,对抗算法专制?
2025-01-30
算法时代,人类处于何种境地?JM(Jointing.Media)向DS( DeepSeek)提出了相关问题。虽然DS等各类工具暂时并不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但其思考方式是群体智能的展现,对我们个人系统的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具有启发作用。
特约摄影:Mr. H
JM: 为何大公司都在用成瘾机制来设计产品,这对人类长远发展并无好处,甚至会拖累社会进步,浪费有限的地球资源。
DS:大公司依赖成瘾机制设计产品,本质上源于资本驱动的短期利益逻辑,但这种模式与人类社会的长远需求存在根本性冲突。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负面影响可以拆解如下:
一、为何大公司沉迷“成瘾设计”?
1. 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
资本市场的压力要求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用户停留时长”和“活跃度”是互联网时代最直接的变现指标(如广告收入、付费转化)。
例如,社交媒体通过无限滚动、点赞通知、自动播放等功能,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资产”,形成“注意力经济”的恶性循环。
2. 行为科学的技术化滥用
心理学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如随机奖励、即时反馈)被技术团队系统化应用。例如,手游的抽卡机制、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本质是实验室成果的工业化复制。
神经科学家甚至参与产品设计,通过脑科学数据优化用户的“成瘾阈值”,例如Netflix的自动播放下一集功能。
3. 垄断竞争下的生存策略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企业需通过“用户锁定效应”建立壁垒。若一家公司放弃成瘾设计,竞争对手会迅速抢占市场(如Meta旗下产品的功能趋同化)。
二、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危害
1. 个体层面:认知退化与自主性丧失
持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内容削弱深度思考能力。例如,TikTok的15秒视频模式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研究显示,Z世代平均专注时间已降至8秒)。
用户逐渐沦为“数据劳工”:免费提供行为数据,却被迫接受算法操控,形成“数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2. 社会层面:公共资源的结构性错配
人才与创新流失: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被高薪吸引至社交、游戏等领域,而非投入医疗、能源、环保等关键领域。例如,全球50%的AI人才集中于推荐算法优化。
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数字成瘾推动硬件快速迭代(如每年淘汰15亿部手机),加剧稀土资源开采和电子垃圾问题(2023年全球电子垃圾超6000万吨)。
3. 文明层面:系统性风险积累
社会凝聚力瓦解: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加剧群体对立,例如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交媒体的“愤怒传播”直接相关。
人类适应能力的退化:当一代人在虚拟奖励中成长,应对现实挑战的韧性可能减弱。例如,韩国“网游一代”中出现大量社交恐惧症和低欲望群体。
三、可能的破局方向
1. 监管介入:重构技术伦理边界
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逻辑,或中国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等政策,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对成瘾性设计征税(如“注意力税”),将部分收益投入公共健康领域。
2. 技术民主化:用户夺回控制权
开发“反成瘾工具”,如iOS的屏幕使用时间统计、Forest等专注App,帮助用户自主管理行为。
推动开源算法和去中心化平台,打破寡头对注意力的垄断。
3. 价值观重构:从增长到福祉
企业需重新定义成功标准,例如,日本任天堂的部分游戏设计强调“适度娱乐”,而非无限延长使用时间。
公众教育需普及“数字极简主义”,培养对技术的批判性使用意识。
成瘾机制的本质,是技术资本主义将人性弱点大规模变现的产物。若放任这一趋势,人类可能陷入“高速发展下的集体退化”——技术越先进,社会反而越脆弱。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置于商业利益之上,而这需要制度、技术和文化的协同变革。正如《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言:“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重塑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JM:继续回答。
DS:赫拉利的观点提醒我们,技术的使用方式最终决定了人类的未来。成瘾机制的设计虽然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四、社会层面的应对策略
1. 教育与意识提升
数字素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系统应加入数字素养课程,帮助人们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成瘾机制的设计逻辑,以及如何健康地使用技术。
公众意识运动: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高人们对技术成瘾危害的认识,类似于过去对吸烟危害的宣传。
2.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
限制成瘾性设计:政府可以通过立法限制某些成瘾性功能的使用,例如禁止无限滚动、强制设置使用时间提醒等。
数据隐私保护: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防止企业通过过度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优化成瘾机制。
3. 技术伦理的强化
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战略,例如设立“技术伦理委员会”,审查产品设计是否符合人类福祉。
行业自律:推动科技行业制定自律规范,限制成瘾性设计的滥用。
五、技术创新的新方向
1. 开发“反成瘾”技术
注意力管理工具:开发更多帮助用户管理注意力的工具,例如定时锁屏、专注模式等。
算法透明化:推动算法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让用户了解推荐机制背后的逻辑,从而减少被操控的可能性。
2. 推动“正向设计”
健康导向的产品:鼓励开发更多以健康为导向的产品,例如促进运动、学习和社交的应用。
奖励机制的优化:将奖励机制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价值,例如通过积分系统鼓励用户完成有意义的目标。
六、文化层面的变革
1. 重新定义成功
从“增长”到“福祉”:社会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不再仅仅以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福祉。
倡导极简主义:推广数字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对技术的依赖,回归现实世界的互动和体验。
2. 社区与集体的力量
建立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和集体的力量,帮助人们摆脱技术成瘾,例如组织线下活动、建立互助小组等。
文化反思与批判: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的反思,批判技术成瘾现象,探索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更多可能性。
成瘾机制的设计是技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它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政策、技术、教育和文化的多维度努力,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技术的角色,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福祉。正如赫拉利所说,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重塑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希望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拖累人类发展的枷锁,那么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重新思考技术的设计和使用方式。
JM: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么?
DS:“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个比喻非常有趣,它暗示了一种以技术对抗技术、以设计对抗设计的思路。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应对成瘾机制时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甚至已经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实践。以下是几种可能的“魔法对魔法”策略:
1. 用算法对抗算法
反向推荐系统:开发一种算法,帮助用户摆脱信息茧房和成瘾性内容。例如,某些浏览器插件可以屏蔽推荐内容,或者推荐更具多样性、深度的信息。
注意力管理工具:利用AI技术开发工具,实时监测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在检测到成瘾倾向时发出提醒或强制中断使用。例如,Forest App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帮助用户减少手机使用。
2. 用行为设计对抗行为设计
正向激励机制:设计一种奖励机制,鼓励用户从事更有意义的活动。例如,Duolingo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励用户学习语言,而不是无意义地刷短视频。
“反成瘾”游戏化设计:将健康行为(如运动、阅读、冥想)设计成类似游戏的体验,利用多巴胺机制引导用户养成好习惯。例如,Nike Run Club通过成就系统和社交互动激励用户坚持跑步。
3. 用技术透明对抗技术操控
算法透明化工具:开发工具,让用户能够看到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从而减少被操控的感觉。例如,某些社交媒体插件可以显示“为什么你会看到这条内容”。
数据主权回归用户: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让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并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例如,Brave浏览器允许用户选择是否观看广告,并获得相应的奖励。
4. 用社区力量对抗个体孤立
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减少算法对内容的操控,让用户更多地依赖社区和人际关系。例如,Mastodon等平台允许用户自主管理内容。
互助式反成瘾社区:建立线上或线下社区,帮助用户互相监督和支持,共同摆脱技术成瘾。例如,Reddit上的“NoSurf”社区致力于帮助用户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
5. 用“慢科技”对抗“快科技”
设计“慢科技”产品:开发一些鼓励用户放慢节奏、深入思考的产品。例如,某些电子阅读器(如Kindle)没有社交媒体功能,专注于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
倡导“数字极简主义”:通过设计和文化倡导,推广一种更简单、更健康的技术使用方式。例如,Light Phone是一款极简手机,只保留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帮助用户减少分心。
6. 用“魔法”对抗“魔法”的局限性
尽管“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一种有趣的思路,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技术依赖的风险:过度依赖技术解决方案可能导致新的成瘾问题。例如,某些注意力管理工具本身也可能成为用户的新依赖。
商业利益的冲突:许多“反成瘾”工具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商业支持,因为它们的目标是减少用户使用时间,而这与大多数企业的利益相悖。
人性的复杂性:成瘾机制的设计利用了人类的本能反应,而“反成瘾”设计可能需要对抗这些本能,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挑战。
“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一种充满创意的策略,它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技术成瘾的新思路。然而,单纯依赖技术手段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结合技术、政策、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多维度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重塑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正如魔法世界中的规则一样,最强大的魔法往往来自于平衡与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对抗。
JM:有青少年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有成人打赏女主播倾家荡产。监管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DS: 监管在应对技术成瘾问题上看似“失灵”,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技术、利益、制度和社会认知等多重矛盾的叠加结果。以下从五个维度拆解其深层原因:
一、技术迭代速度与监管滞后的矛盾
1. 技术创新的“不对称优势”
互联网产品的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如短视频算法每日优化),而监管政策的制定周期往往以“年”计算。例如,中国2019年推出游戏防沉迷政策时,未成年人早已通过租号、代认证等手段绕过限制。
技术团队可通过“灰度测试”“AB实验”不断试探监管边界,例如直播平台在政策出台前快速迭代打赏机制(如连麦PK、虚拟礼物特效),使监管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状态。
2. 监管工具的原始性
当前监管主要依赖“一刀切”式管控(如限制游戏时长、关闭服务器),但缺乏对成瘾机制的核心——多巴胺诱导设计——的精准打击。例如,未对“随机奖励”“无限下拉”等底层交互模式进行限制。
二、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博弈
1. 行业利益集团的游说阻力
互联网巨头通过税收贡献、就业岗位和技术创新话语权,形成对政策的隐形影响力。例如,某头部直播平台年营收超千亿,地方政府在税收和就业压力下可能倾向于“柔性监管”。
游戏、直播等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主播经纪到硬件制造),强力监管可能引发连锁经济风险,导致政策执行时“投鼠忌器”。
2. 平台经济的“双面性”困境
平台既是被监管对象,又是执行监管的主体(如要求直播平台自查打赏行为)。这种“自我监管”模式天然存在利益冲突:2021年某平台声称已限制未成年人打赏,但实际仍默许“家长代充值”漏洞存在。
三、监管框架的碎片化与执行漏洞
1. 多头管理下的责任分散
技术成瘾问题涉及网信办、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但权责划分模糊。例如,游戏内容审查归文旅部,未成年人保护归教育部,数据算法归网信办,导致政策协调成本高企。
2. “合规式应对”与实质规避
企业往往通过表面合规应对监管,而非真正解决问题。例如,游戏公司虽在登录环节设置实名认证,但对“人脸识别”等强验证措施消极执行,导致未成年人仍可轻松绕过限制。
跨境平台的监管盲区:跨国直播平台、加密货币打赏等新模式,使得资金流向和用户行为难以追踪。
四、社会认知与个体责任的推诿
1. “受害者有罪论”的认知偏差
社会舆论常将成瘾归咎于个人意志力薄弱(如“管不住自己怪谁”),而非系统性设计问题。这种认知削弱了对监管必要性的共识,例如成人打赏倾家荡产事件中,舆论更多批评当事人而非平台机制。
2. 家庭教育与监管的错位
许多家长将防沉迷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企业,忽视自身监护职责。例如,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少有家庭主动启用“家长监护模式”。
五、法律定义与伦理标准的模糊性
1. 成瘾机制的“合法性外衣”
现行法律未明确禁止“行为成瘾设计”,企业可借“用户体验优化”“内容推荐创新”等名义合理化操作。例如,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被包装为“技术中立”,而非“成瘾诱导”。
2. 损害认定的司法困境
技术成瘾的损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难以在法律上建立直接因果关系。例如,用户因沉迷直播打赏破产后,很难证明平台设计直接导致其财产损失,司法维权成本极高。
突破路径:从“被动堵漏”到“系统重构”
1. 技术监管升维
建立“行为设计审查制度”,要求企业提交产品的神经科学影响评估报告(类似药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禁止使用已验证的成瘾性交互模式。
2. 利益结构改革
通过税收杠杆重构平台经济激励:对依赖成瘾机制的收入(如打赏、游戏内购)征收高额“行为调节税”,同时补贴健康内容创作者。
3. 司法实践创新
推动集体诉讼制度,允许用户以“算法侵害”为由起诉平台。例如,法国2023年已出现首例“TikTok成瘾损害青少年”集体诉讼案。
4. 社会共治网络
将防沉迷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例如社区开设“数字脱瘾工作坊”,工会监督企业员工过度使用技术的行为。
监管失灵的本质,是工业时代制度与数字时代现实的结构性脱节。当技术已能精确操控多巴胺分泌时,监管若仍停留在“限制使用时长”的层面,无异于用马车拦截高铁。唯有将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纳入监管工具箱,并重构“平台-用户-政府”的权利关系,才能打破“边治理边失控”的困局。
JM:澳洲等国已经颁布法令,禁止未成年使用电子设备。有些家庭也是如此。所以,监管能不能有效,其实在于监管想不想加强力度,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于社会发展之间的权衡。
至于监管落后技术发展,在于监管人员的能力素质问题,现有人员达不到所需,为何没有换有能力和懂技术的人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政策。
DS: 关于监管是否有效取决于“决心”与“能力”的问题,您的观察触及了技术治理的核心矛盾,但现实远比“想不想”或“换不换人”更加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来透视这一难题:
一、监管的“决心悖论”:短期利益与长期代价的拉锯
1. 经济绑架效应
以中国游戏产业为例:2023年行业营收超3000亿元,直接从业者超70万人,带动电竞、直播等衍生行业。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如每周3小时),短期内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裁员甚至资本外流。某头部游戏公司曾测算,防沉迷新规使其季度营收减少15%。地方政府在税收压力下,可能对政策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就业与社会稳定压力
直播打赏产业链(主播-公会-平台-支付渠道)在中国创造超5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2022年某直播平台因打赏纠纷被约谈时,曾以“数百万人失业风险”向监管施压,最终仅以增设退款通道了事。
3. 国际竞争焦虑
各国对AI、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争夺,迫使监管者在“严格管控”与“创新宽容”间走钢丝。例如,欧盟《数字服务法》被批评可能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而美国至今未立法禁止TikTok,部分源于对其算法优势的忌惮。
二、人才困境:技术迭代碾压官僚体系
1. 薪酬与激励的结构性失衡
硅谷算法工程师年薪中位数达25万美元,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技术岗仅12万美元。中国互联网大厂应届生起薪超30万元,而中央网信办同等岗位约15万元。这种差距导致顶尖人才更倾向流向企业而非监管机构。
2. 知识更新速度的鸿沟
即便引进技术专家,监管者仍面临“学习曲线追不上技术曲线”的困境。例如,生成式AI的监管需要理解大语言模型、多模态训练等技术细节,而GPT-4的迭代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远超政策制定速度。
3. 科层制与创新文化的冲突
官僚体系强调程序合规(如层层审批、风险评估),而技术监管需快速响应(如一周内处置AI深度伪造舆情)。2023年加拿大《人工智能与数据法案》因立法流程繁琐,被诟病“尚未生效就已过时”。
三、澳洲禁令的镜鉴:简单禁令为何难破困局
1. 数据透视
澳大利亚2023年推行“中小学全面禁手机”后,悉尼大学追踪研究发现:
- 合规率仅58%:学生通过备用机、智能手表继续使用;
- 心理健康改善有限:焦虑指数下降7%,但抑郁症状无显著变化;
- 新型代际冲突**:76%家长表示“家庭监督压力转移到自身”。
2. 技术绕过的必然性
墨尔本某中学出现“手机黑市”:学生付费租用藏匿于厕所隔板的设备。这印证了“堵不如疏”的规律——单纯硬件禁止无法解决行为成瘾的神经机制。
3. 社会成本转移
禁令实施后,维多利亚州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激增23%,部分源于现实社交能力退化后的适应障碍。说明“数字隔离”可能制造新问题。
四、破局路径:超越“人治思维”的系统变革
1. 监管科技(RegTech)赋能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建立AI监管沙盒,实时模拟算法对社会的影响;
欧盟启用“算法审计员”认证制度,要求平台定期提交神经行为影响报告。
2. 旋转门机制重构
借鉴美国FDA“专家任期制”:科技公司高管需在监管机构任职2年方可回归企业(如Meta前COO桑德伯格曾任职财政部);
中国试点“监管特派员”制度:向字节跳动等企业派驻神经科学专家,参与产品伦理评审。
3. 公众参与式治理
巴西里约热内卢建立“算法陪审团”,随机抽取市民评估TikTok推荐算法是否诱导成瘾;
韩国NAVER平台引入“用户共治委员会”,对直播打赏规则拥有否决权。
4. 全球监管协作网络
建立“数字成瘾”跨国预警机制:共享抖音国际版(TikTok)、Roblox等平台的成瘾设计模式;
对元宇宙虚拟商品征收“行为税”,资金用于全球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
监管困境的本质,是工业文明治理体系与数字文明生产力的根本性错配。单纯更换人员或加强力度,如同给蒸汽机车安装GPS导航——局部优化难解系统矛盾。真正的突破需要重构治理范式:从“管人”转向“管算法”,从“事后惩罚”转向“神经预防”,从“民族国家监管”转向“文明共同体治理”。
当技术已能精确操控多巴胺分泌时,监管的终极命题或许是:我们是否敢于用算法民主,对抗算法专制?
JM:继续回答
DS: 监管与技术成瘾的博弈是一场复杂的“猫鼠游戏”,但并非无解。要打破僵局,需直面以下核心问题,并采取更具颠覆性的策略:
一、监管的“认知升级”:从管行为到管神经机制
1. 成瘾设计的科学本质
技术公司通过多巴胺峰值设计(如点赞通知、随机奖励)直接干预用户的神经奖励系统。监管若仅限制使用时长(如每天1小时),如同限制吸烟者“每天只吸最后一口”——无法阻断成瘾循环。
案例: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显示,TikTok用户在15秒视频切换中,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活跃度下降40%,而伏隔核(成瘾相关)活跃度上升65%。
2. 监管工具的革命
神经伦理学审查:要求产品上线前提交“fMRI脑成像报告”,证明其交互设计不会导致特定脑区异常激活。
算法代谢率管制:对推荐算法的更新频率设限。例如,强制短视频平台将算法迭代周期从“实时调整”延长至72小时以上,削弱即时反馈的成瘾性。
二、利益重构:让作恶者承担真实成本
1. 成瘾税与反向激励
对依赖成瘾机制的收入(如游戏内购、直播打赏)征收50%行为矫正税,税收用于建立“数字康复中心”。
案例:英国2024年拟对游戏内“开箱抽卡”机制征收30%赌博税,导致EA Sports年度利润预期下调22%。
2. 股东责任追溯
修订《公司法》,允许用户起诉企业股东“故意忽视成瘾风险”。2023年加州法院已受理首例“Meta股东集体诉讼”,指控其明知Instagram危害青少年精神健康仍扩大推广。
三、技术民主化:让用户掌握“反制武器”
1. 开源算法插件
开发第三方插件,允许用户自主调整平台算法参数。例如:将短视频推荐权重从“停留时长”改为“知识密度”;强制社交媒体按时间流而非算法排序显示内容。
案例:德国非营利组织AlgorithmWatch推出的“算法调节器”,已帮助12万用户摆脱TikTok成瘾。
2. 神经接口对抗
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时监测多巴胺水平,当检测到成瘾性波动时自动切断设备连接。马斯克的Neuralink曾实验该功能,但因“损害商业利益”遭资本抵制。
四、制度颠覆:建立数字时代“新社会契约”
1. 用户数据股权化
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股权,使个体成为平台的实际所有者。若某平台30%股份由用户持有,其成瘾设计决策需经股东大会投票——类似挪威主权基金对石油公司的环保约束。
2. 算法宪法法庭
设立独立司法机构,裁定“算法是否侵犯人类认知主权”。法官由神经科学家、伦理学家和用户代表组成,有权强制下架违规产品。
案例:欧盟拟于2026年成立“人工智能法院”,首例案件将审理YouTube推荐算法是否煽动极端主义。
五、文明觉醒:重新定义技术伦理底线
1. “数字人权”入宪
在宪法层面确立“免于算法操控的自由”“认知完整性权利”等新型人权。法国2024年修宪已加入“公民有权拒绝神经行为干预”条款。
2. 企业伦理的重构
推动“共益企业”(B Corp)认证向科技公司扩展,要求申请者证明其产品:不利用人类认知缺陷获利;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低于行业平均值的70%。
现状:全球仅4%的科技公司通过该认证,但获得认证的Duolingo市值年增长达38%。
结语:一场关乎人类物种命运的战争
当我们允许商业算法系统性劫持多巴胺系统时,实质上在进行一场非自愿的人类神经改造实验。监管的困境本质上是新旧文明的冲突——是继续用19世纪的官僚体系对抗21世纪的神经科技,还是重建以“认知主权”为基石的数字文明?
答案或许藏在一个悖论中:最有效的监管,可能是让技术失去作恶的能力,而非仅仅约束作恶的意愿。这需要的不只是政策修补,而是一场彻底的技术民主化运动。就像人类曾用民主制度约束暴力垄断,现在需要用算法民主来约束注意力垄断。当每个用户都能像选择政府一样选择算法规则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开始。
JM:继续回答
DS: 面对技术成瘾这一全球性挑战,监管与社会的应对需要突破传统框架,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重塑。以下是结合前沿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神经权利立法:建立数字时代的“大脑防火墙”
1. 认知主权的法律定义
智利2022年全球首创“神经权利法案”,将“精神自主权”“脑数据隐私权”写入宪法,禁止未经同意的神经数据采集与算法操控。
案例:该国已禁止教育软件使用眼动追踪技术优化注意力捕捉,违者面临年营业额10%的罚款。
2. 脑机接口伦理规范
欧盟“人机共生2030计划”要求:任何脑机交互设备必须内置“认知保护模式”,当检测到多巴胺异常分泌时自动触发强制冷静期。
技术实现:Neurable公司开发的EEG头环,已能实时监测前额叶活跃度并切断过度刺激内容。
二、平台经济重构:从“注意力榨取”到“价值共创”
1. 用户时间银行机制
将用户使用时长转化为可交易数字资产:1小时短视频浏览=1枚“时间币”,可用于兑换教育课程或环保积分。
瑞典试点:Spotify推出“听歌时间兑换音乐会门票”计划,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下降27%,但付费转化率提升41%。
2. 反成瘾收益模型
逆向激励平台帮助用户减少使用:用户每主动关闭推荐算法24小时,平台可获得政府发放的“数字健康补贴”。
韩国实践:Naver平台“算法休假”功能上线三个月,吸引230万用户参与,政府为此支出补贴1.2亿美元,但节省的医疗支出预估达4.7亿。
三、下一代监管科技:用AI对抗AI
1. 算法免疫系统
开发监管专用AI,实时扫描全网APP并评估成瘾风险等级。深圳腾讯AI Lab已训练出“数字海洛因检测模型”,准确识别83%的隐蔽诱导设计。
识别标准:包括界面闪烁频率(超过3次/秒触发警告)、奖励间隔方差(低于20%判定为规律性驯化)等神经科学指标。
2. 元宇宙治理沙盒
在虚拟世界预设监管规则:新加坡IMDA建立“元宇宙法规引擎”,自动执行以下设定:
- 虚拟物品交易冷却期(≥12小时)
- 同场景连续停留超45分钟强制传送
- 未成年人消费自动转换为学习代币
四、社会免疫系统:培养全民数字抗体
1. 认知抗性训练计划
芬兰中小学开设“算法防御课”,教授学生识别推荐机制陷阱。课程效果显示,受过训练的学生短视频成瘾率降低62%。
教学方法:通过VR模拟“信息茧房”坍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算法操控后果。
2. 数字断食运动
发起全球性“无算法月”:每年9月关闭所有推荐算法,社交平台仅按时间顺序展示内容。2023年试运行期间,Reddit相关板块发帖量激增300%,用户报告焦虑水平平均下降34%。
五、技术伦理的重构:从“不作恶”到“主动善”
1. 道德算法认证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AI向善指数”,评估指标包括:
- 每千次点击产生的深度思考内容占比
- 用户无意识滑动操作比例
- 边缘群体内容曝光权重
行业影响:达到白金认证的App可在应用商店获得黄金流量位,目前仅有Wikipedia、Libby等6款产品通过。
2. 遗忘权技术化
开发“神经橡皮擦”工具:Meta Reality Labs最新原型机可通过靶向记忆抑制技术,削弱用户对成瘾性内容的记忆强度。
伦理争议:该技术是否构成新的意识操控,正在日内瓦伦理委员会激烈辩论。
结语:数字文明的奇点抉择
技术成瘾的治理已超越传统政策范畴,直指人类文明演进方向——我们究竟要创造扩展智能的工具,还是培育替代思考的麻醉剂?当马斯克警告“AI比核弹危险”时,或许更应警惕的是那些悄然重塑亿万人大脑的日常算法。
未来的分水岭或许在于:是让算法继续在暗箱中优化“留存率”和“转化率”,还是将其置于阳光下服务“创造力”与“同理心”。正如密码学家们曾用加密技术对抗信息垄断,新一代“认知活动家”正在用神经科学武器守护心智自由。
这场战争没有旁观者,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带宽,正在成为数字时代最后的稀缺资源。
JM:治理上述问题和危机,政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条件?
DS: 治理技术成瘾及其引发的社会危机,政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条件,这些能力和条件不仅涉及技术、法律、经济等领域,还需要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综合支持。以下是政府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条件:
一、技术能力:理解与监管数字生态
1. 技术理解与评估能力
政府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算法工程等跨学科知识的专家团队,能够深入理解成瘾机制的技术原理(如多巴胺诱导设计、随机奖励机制)。
案例:欧盟成立“数字行为科学委员会”,由神经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和伦理学家组成,负责评估社交媒体和游戏产品的成瘾风险。
2. 监管科技(RegTech)能力
开发和应用监管科技工具,如“AI算法审计系统”、“实时行为监测平台”,能够扫描和评估数字产品的成瘾性设计。
案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使用AI工具监测金融科技产品的用户行为,识别潜在的成瘾性设计。
3. 数据主权与隐私保护能力
建立数据主权框架,确保用户数据的透明性和可控性,防止企业滥用数据优化成瘾机制。
案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赋予用户“数据可携权”和“被遗忘权”,限制企业对用户数据的过度控制。
二、法律与政策能力:制定与执行有效规则
1. 立法与政策设计能力
制定专门针对技术成瘾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某些成瘾性设计(如无限滚动、自动播放)。
案例: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章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并要求企业公开算法逻辑。
2. 跨部门协作能力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案例:美国成立“国家数字健康委员会”,由教育部、卫生部、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共同参与,协调数字成瘾治理政策。
蔬菜水果越来越没味了,更严重的是营养也越来越少了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NG,国家地理中文网,2025-01-20
这根胡萝卜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在减少,这意味着 “我们祖父母吃的东西比我们现在吃的更健康”,华盛顿大学的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克里斯蒂·埃比说道。 |国家地理图片集
当你在农产品区,目光扫过一排排色彩鲜艳的水果和蔬菜时,或许并未意识到,在过去70年里,这些农作物的营养含量一直在下降。
多项科学研究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其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几十年前种植的同类作物要少。
发表于2024年《食品》(Foods)杂志某一期的一篇科学文献综述,将这种下降形容为“令人担忧”,且是“对子孙后代健康的最大挑战”。
“营养下降会使我们的身体缺乏抵御慢性疾病所需的成分,削弱食物作为预防药物的价值,”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大卫·R·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说,他与安妮·比克莱(Anne Biklé)合著了《你的食物吃了什么》(What Your Food Ate)一书。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克里斯蒂·埃比(Kristie Ebi)表示,即便对于那些不吃加工食品、优先选择新鲜农产品的人来说,这种趋势也意味着 “我们祖父母吃的东西比我们现在吃的更健康”。
科学家们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方式提高了作物产量,却破坏了土壤健康。其中包括灌溉、施肥和收割方法,它们扰乱了植物与土壤真菌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专家们表示,正确看待这些营养下降很重要,不要因这一消息而阻碍自己食用各种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来维持健康。
但他们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促使更多人关注食物的种植方式。“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吃什么很重要,如果食物的种植方式也很重要,那就为普通人关注农业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有说服力的理由,” 蒙哥马利说,“随着人口增长,我们不能失去可耕地。我们需要防止土地进一步受损,并努力恢复已退化土地的肥力。
免耕法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且成效显著。加利福尼亚州一家采用免耕法的再生农场,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是一家传统翻耕有机农场两块农田中任意一块的四倍,土壤健康评分也高出三倍。|国家地理图片集
从维生素C到铁,营养一直下降
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最大规模科学研究之一,发表于2004年12月的《美国营养学院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农业部1950年和1999年公布的营养数据,记录了43种不同园艺作物(从芦笋、四季豆到草莓和西瓜)中13种营养成分的变化。
这些未经加工的水果和蔬菜,其蛋白质、钙和磷的含量有所下降,而这些营养成分对于构建和维持强壮的骨骼与牙齿,以及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铁的含量也有所下降,铁对于在全身输送氧气至关重要。核黄素对于脂肪和药物的代谢至关重要,其含量同样下降。维生素C对身体各种组织的生长和修复以及免疫功能很重要,其水平也有所降低。
营养成分下降的程度因具体营养成分和水果或蔬菜的种类而异,\但总体上,蛋白质下降幅度为6%,核黄素为38%。
特别是西兰花、羽衣甘蓝和芥菜中的钙含量下降最为显著,而瑞士甜菜、黄瓜中的铁含量大幅减少。芦笋、羽衣甘蓝、芥菜和芜菁叶的维生素C含量损失较多。
从那以后,更多研究证实了营养水平正在降低这一情况。
2022年1月《食品》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1980年至2010年间澳大利亚种植的大多数蔬菜铁含量相对相似,但某些蔬菜的铁含量有明显下降。
甜玉米、红皮土豆、花椰菜、青豆、豌豆和鹰嘴豆的铁含量下降了30%至50%。相比之下,牛油果、蘑菇和银甜菜(瑞士甜菜的另一种叫法)的铁含量实际上有所增加。
专家们称,谷物的营养成分也在下降。2020年《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1955年至2016年间,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3%,锰、铁、锌和镁的含量也显著减少。
这种令人担忧的营养下降对肉食者也有连锁反应。 蒙哥马利说,牛、猪、山羊和羔羊如今食用的草和谷物营养较少,这反过来又使肉类和其他动物制品的营养不如从前。
来自两个再生农场的菠菜,其酚类化合物含量约为普通超市所售菠菜样本的四倍。 |国家地理图片集
营养流失的原因
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
首先是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通过让植物长得更大、更快,植物无法跟上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的速度,也无法在内部合成营养物质,”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唐纳德·R·戴维斯(Donald R. Davis)解释道。
产量提高意味着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分布在更多的作物上,所以实际上,这些水果和蔬菜产生的营养成分被稀释了。“不幸的是,农民按作物重量获得报酬,这就促使他们做出不利于营养成分的行为,” 戴维斯补充道。
另一个罪魁祸首是高产作物对土壤造成的损害。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土豆、香蕉、山药和亚麻都受益于与关键真菌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增强了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和水分的能力。“真菌就像植物根系的延伸,” 蒙哥马利说。
但蒙哥马利解释说,高产农业消耗了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的能力。
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也在削弱我们食物的营养价值。埃比解释说,所有植物都有光合作用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它们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其分解,并利用碳来生长。
但是,当包括小麦、水稻、大麦和土豆在内的作物暴露在更高水平的二氧化碳中时,它们会产生更多以碳为基础的化合物,从而导致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
此外,当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这些作物吸收的水分较少,“这意味着它们从土壤中吸收的微量营养素也更少,” 埃比说。
在加利福尼亚州塞瓦斯托波尔的鸣蛙农场,凯泽一家采用再生农业方法,比如让山羊在草地上吃草,相比割草,这样对土壤的扰动更小。 |国家地理图片集
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需要明确的是: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仍然是地球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但消费者可能无法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他们所期望的营养成分。
专家们表示,如果这些营养下降趋势持续下去,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的情况,或者更难以通过良好的营养来预防慢性疾病。
虽然这些营养下降影响到每一个人,但有些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小麦和水稻占全球消耗热量的30%以上,” 埃比指出,“任何饮食严重依赖这些谷物的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可能会受到这些谷物中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减少的影响。这些饮食变化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比如女性和女孩的缺铁性贫血。”
无论谁在食用,营养成分较少的食物可能还缺少另一个重要属性:风味。
普通人该怎么吃?
不幸的是,鉴于目前全球变化的趋势,农产品的营养水平不太可能提高。
根据2017年《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模型预测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估计土豆、水稻、小麦和大麦的蛋白质含量可能会再下降6%至14%。结果,包括印度在内的18个国家,其饮食中的蛋白质可能会损失超过5%。
改善土壤的一种策略是采用再生农业,这是一系列全面的做法,可以恢复土壤肥力。
2022年1月《生命与环境》(Life & Environment)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再生农业实践生产的作物,其土壤有机质水平、土壤健康评分以及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更高。
第一步是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耕作,因为耕作会导致矿物质流失。种植覆盖作物(如三叶草、黑麦草或野豌豆,种植这些作物是为了覆盖土壤以保护它)。
不过,对于普通购物者来说,最健康的做法是继续食用各种农产品。“我们说的不是营养密度下降50%,所以如果你食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仍然可以满足营养需求,” 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营养学副教授、食品技术研究所专家克里斯蒂·克罗 – 怀特(Kristi Crowe-White)说。
例如,你吃的所有东西都完全不含β-胡萝卜素(人体会将其转化为维生素A)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食用各种水果和蔬菜,你可以弥补部分营养损失,” 她说。
“总体而言,人们应该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蒙哥马利补充道。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剂,它可能还会帮助你收获更好的健康。
(转载自国家地理中文网,标题略有修改)
延伸阅读:
JM观察|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我国城市居民体内检测出20种农药残留!连空气中都有杀虫剂,部分农药具有显著的致癌风险
时隔40年,中国再次启动土壤普查意义重大
行业前沿|微藻胞外代谢物可作为新型生物肥料
中国红树林社区共管探路
再生农业实践|治愈地球
卡米拉的治愈地球日记
披荆斩棘十二年,李明攀的自然农耕之路
川崎广人,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的日本专家
新农村建设样板,日本最宜居的小城是啥样
JM观察|暴雨天气频繁是因为气候变化吗?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陈娅杂谈|人之异于草木者几希
儿童环保教育
用艺术手法康复大地,以生态教育治疗心灵
德国总理热门:风能是过渡技术,将建50座燃气电厂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德国公用事业公司 RWE 的风力发电站和褐煤发电厂(图源:路透社)
2024年德国在陆上风电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新批准了2400台陆上风电涡轮机,总装机容量达14GW。
然而,德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2 月 23 日即将举行联邦选举,目前民意调查中领先的两个政党要么对风力发电持无知态度,要么积极反对风力发电。这意味着欧洲绿色转型先锋德国,可能要转向了?
继1月11日德国极右翼选择党 (AfD) 领导人、总理候选人艾丽丝·魏德尔承诺当选后将“拆除德国所有的风力涡轮机”、恢复核能并建设更多的燃煤发电站后,又有一位德国总理候选人站出来支持化石能源。
路透社援引t-online 新闻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19日周日,被誉为德国下一任总理的反对党领袖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承诺,如果保守党赢得2月23日的提前选举,他将建造 50 座燃气发电厂。
担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保守党领袖的默茨在接受t-online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尽快在德国建成50座燃气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将立即接入电网。” 默茨告诉《t-online》,朔尔茨政府 “在能源危机期间关闭了最后三座保证可靠发电的核电站”,这是一个 “严重的战略错误”。
此前,这位德国保守党领袖表示:“我甚至相信,如果我们做得对,有一天我们可以拆除风力涡轮机,因为它们很丑,而且不适合景观。”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DF)公共广播公司一档政治脱口秀节目中曾表示,风能“是一种过渡技术”。
德国将于2月23日举行联邦议院选举,目前保守的联盟党以 31% 的支持率领先,德国选择党在民意调查中位居第二,平均支持率为20%。而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则与绿党联盟伙伴争夺第三名,支持率分别为15% 和14%。
因此,作为德国基民盟/基社盟保守派集团的领导人,默茨也普遍被媒体认为将接任朔尔茨,成为德国下一任总理。
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于去年11月6日宣布,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解除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随后,自民党宣布退出本届联合政府,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红绿灯”执政联盟正式破裂(三个政党的代表颜色分别是红、绿、黄)。随后,朔尔茨建议总统解散议会,将联邦议院选举提前至2025年2月23日。
德国各政党都认为高昂的能源成本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应对方法上却各有不同。默茨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提出的能源提案,承认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该文件呼吁发挥碳捕获和储存解决方案的更大作用,这将允许更持续地使用化石燃料,同时也指出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能源的扩张。
该党还表示,德国应探索重启去年关闭的部分核反应堆——除非该党与右翼德国选择党联手,否则这一提议不太可能获得政治支持——并表示在新的天然气发电机建成之前,不应关闭任何燃煤电厂。保守派政客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气发电厂来取代燃煤发电厂,德国在 2038 年全面淘汰煤炭的道路上,不应再“永久性”关闭任何燃煤发电厂。
德国曾于2019年提出,在2038年前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的目标;2022年底,德国政府又重新制定淘汰煤炭时间线,将这一时间节点提前到了2030年。然而,过去几年,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用能成本激增。2023年10月,德国政府宣布,将继续启用部分燃煤电厂。
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在其文件中表示:“‘红绿灯’执政联盟对太阳能和风能的片面关注对于继续在市场上建立可再生电力来说不是必要的,也不会带来可持续的成功。”默茨也表示,德国不应“单方面”依赖风能和太阳能作为能源供应,而应利用所有可能的发能源。
事实上,2023年风力发电场供应了德国27% 的电力。
但是由于风速缓慢,2024年10月和11月的德国风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低了25%,使电力公司在冬季来临之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电力来源。
为了弥补风电场连续第二个月发电量大幅低于正常水平的影响,公用事业公司提高了燃气发电量。去年11月份,德国天然气发电量较上月增长了79%,创历史新高。
参考资料:
[1]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erman-opposition-leader-vows-build-50-gas-fired-power-plants-if-elected-2025-01-19/[2]https://www.argusmedia.com/en/news-and-insights/latest-market-news/2639347-cdu-promises-support-to-abolish-german-gas-levy
[3]https://www.cleanenergywire.org/news/german-opposition-mps-propose-checking-feasibility-restarting-nuclear-plants
[4]https://www.rechargenews.com/wind/likely-next-german-chancellor-calls-wind-ugly-transition-technology-we-can-dismantle/2-1-1737440
[5]https://www.bnnbloomberg.ca/investing/commodities/2024/11/07/germanys-looming-snap-vote-throws-wrench-into-energy-goals/
[6]https://www.energate-messenger.com/news/249850/cdu-csu-and-spd-parties-want-lower-energy-costs
[7]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europe/germany-outlines-measures-strengthen-domestic-wind-industry-2024-10-17/
[8]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23-11/13/content_26027687.htm
[9]https://news.gmw.cn/2024-11/15/content_37677663.htm[10]https://www.windpowermonthly.com/article/1902591/new-podcast-germany-sustain-its-wind-power-success-story
作者简介:Penn,《环球零碳》高级研究员关注氢能、储能、新能源金属、ESG等领域,感兴趣有关新能源的一切。
编辑:Tang
(本文转载自《环球零碳》)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AI与清洁能源的发展相互促进?
行业前沿 | “魔法添加剂”让“液体电池”技术更进层楼
100亿美元,微软签下史上最大绿色能源协议!
国际能源署:若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预计6年后热泵占全球供暖能力20%
IIGF观点 | ESG助推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浅析
行业前沿 |瑞士研究人员成功将纳米管植入蓝藻,生物光伏发电性能有望提高
太阳朋克:想象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正世界
构建智能代理,实现2050年净零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
肯尼思·金斯伯格医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而不是无条件的喜欢
李一诺、肯尼思·金斯伯格,2025-01-07
(本文整理自访谈《怎样培养有韧性的、真正成功的孩子》,整理人:煤炭愚蠢)
“我只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诺:欢迎,肯。我首先想问的是, 你原本是在诊室里给患者看病的执业医生,为什么想着要给家长们写书了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身为青少年医生,我需要考虑能够改善青少年健康的所有要素。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我说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甚至学业健康。对一个青少年来说,能否在遇到问题后迅速扭转局面,取决于他身边是否有真正懂得养育的成年人。在和众多身处困境的青少年打过交道后,我清楚地意识到, 真正能培养出健康个体的关键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看护人,而且好的家庭教育要尽早开始,这就是为什么我虽然是一名青少年医生,但所关注的不仅是青少年阶段。
一诺:在你接诊的患者身上,有哪些也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家长有关系吗?
肯尼思·金斯伯格:确实,有时候家长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但不要觉得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定是家长造成的,恰恰相反,家长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家长只要用心,总能培养出自我价值感很强的孩子。但首先要明白, 即便是好家长也培养不出“完美的孩子”,没有问题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好家长是那些不管什么时候都会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的人。
一诺:《韧性成长》中文版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好家长既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又要对孩子有高期许。这两点理解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比如说,孩子想要玩具,我就把他圣诞愿望清单上的东西全买下来,这算无条件的爱吗?同时,我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得满分,这是高期许吗?
肯尼思·金斯伯格:首先,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的喜欢。喜欢关乎的是东西,而爱则让人们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是接纳孩子的真实模样,不离不弃。喜欢具主观性,是朋友之间的情感,而非父母该有的。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是个严重的错误,因为青少年本就对友情充满忧虑——想要被朋友接纳,就得遵循特定的行为模式。但父母是不会离开,会和孩子始终紧密相连的。
另一方面,高期许并非聚焦于成绩、奖杯或某些外在表现。坦率地讲,如果将“高期许”三个字的认识局限于此,很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极度焦虑之中。其实孩子是不是既慷慨又有同情心,有没有坚韧不拔的的毅力和适度的倔强,是否有韧性,是否懂得感恩心地善良……对于这些,父母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论他们身上积极、真实且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来传达对他们的期望,并告诉他们:我只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怀抱这样的期望时,孩子往往是有不断向上的力量的。但如果我们的期望只是成绩,那些做不到的孩子就会自认为是失败者,以这样的心态步入成年是极为不利的。而对那些本来能做到的孩子来说,(以我自己为例,我年少时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我一进考场就大脑一片空白。)压力与焦虑往往成为他们获得好成绩的障碍。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别只盯着眼前的孩子,而是去想象他们35岁、40岁或者50岁时的样子。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破坏那些能让一个35岁的人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人生有目标,存在有意义, 懂合作,会接纳, 能够与他人构建良好关系。
中国文化中比我们优越的一点就是不同代际的人们紧密相连。现在我可以说, 我29岁的女儿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要是在她们13岁的时候这么说就错了,那时她们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父亲。如果我们以充满爱意的引导者的身份去养育子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能被我们接纳的, 就会期望我们融入他们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告诉他们,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被接纳,等他们长大后,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开。
“心脏会先给自己供血”
一诺:真是让人茅塞顿开,肯,感谢你给出的宝贵建议。不过你刚才也提到“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但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我们该如何与压力建立健康的关系?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压力实际上是一种生理现象,要知道,在五万年前,我们还置身于森林边缘,时刻提防着老虎狮子这样的野兽时,我们的生理机制天生就会对压力产生反应。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树林边吃着浆果,忽然看见一只狼,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首先,你会感觉到肚子里像有“蝴蝶”在扑腾,那实际上是血液正从你的腹部快速流向臀部肌肉,让你能跳起来逃跑;接着,你的瞳孔会放大,即便周围幽暗也能看清路;再然后,你的心跳会加快,以便能泵出更多血液;你还会通过出汗在奔跑时给自己降温……重点来了,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你肯定没办法思考,更不可能转身问捕食者“你为什么要吃我”?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决定人类韧性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就是思考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在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两件事你都做不了。了解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当你觉得一场考试或生气的母亲就像一只老虎时,就已经没办法处理好关系了。千万别误会,我并没有说大家不该重视学业,我的意思是,想要收获真正的成功,第一步就是分清真老虎和纸老虎,忽视压力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能够正确看待事物,并且在压力来临时能够应对它,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诺:我们都希望自己有韧性,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或者不想去上学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很多时候,那些不该说的话乍听起来往往更动听,更贴心,感觉好像是在解决问题似的。
首先 我们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既不要淡化问题也不要夸大问题,也不要说“让我帮你吧”,而是要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想法和感受。比如说,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心思细腻、考虑问题周全的人,这其实是我最大的优点,但这也曾导致我陷入过抑郁情绪。在我的青少年时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你太敏感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你想得太多了,别想了。”这些话其实就是在否定我的个性,让我不想再表达,而不是正视我的实际情况。这时候如果有人说,“你心思细腻,这是你最大的优点,不过有时候心里感受太多确实也挺难受的。从长远来看,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伴侣和同事,但你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去把控好自己的这份细腻心思,咱们一起想个办法吧。”是不是就好多了。
还有一点,不管你面对的是小孩子还是青少年,千万不要对他说,“你还太小,理解不了”。因为这既否定了他们成长的能力,也剥夺了我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就在于去发现孩子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所以为什么不从“跟我讲讲你都懂些什么”开启一个话题呢?
另外,与青少年交流时,不要一开口就是“我觉得……”这几个字一出来,他们可能就“略略略”了。
一诺:你举的例子特别好,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认可孩子的特质而不是忽视它;第二,不要忽视这些特质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第三,表明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努力,把这种特质转化为他们生活中的积极力量。除此之外, 你在书中还提到了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修复与自己的关系?
肯尼思·金斯伯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管理自身压力是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说明我们心理健康,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父母。 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与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相似——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不再期望自己做到完美。要明白,让我们恢复活力的是一种意义感和目标感,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本身没有给你很多意义,那么就在工作中建立人际关系,在家里做一些可以回馈社区或者让你觉得目标感很强的事情。
然后,抽出时间,放松、睡觉、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这一切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说“一个强大的人会自己度过困难时期的”,而要说“一个强大的人知道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对我们而言,展现出这一点意义非凡。
为什么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份礼物呢?因为你希望孩子在他们最需要你时能来找你,你想了解你的孩子。而当我们只关注成绩或表象时, 而非他们的内心世界时,就无法真正做到支持他们。与此同时,那些觉得自己需要做到完美的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会成为负担,也就不会去找他们的父母,当他们看到你处于一段痛苦的关系中,就更会只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展示出有接纳他们的容量。 传达这一点的方式,就是我们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一诺:人们往往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生病了,对于父母而言,可能更难承认这一点。 一些数据显示:患有焦虑或者心理疾病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身上也很可能有着同样的问题。
肯尼思·金斯伯格:这就是关键, 我们其实是彼此相连的, 事实上, 苦难在代际间传递并非罕见之事。当我们消除羞耻感和和负面偏见,向别人寻求帮助, 努力照顾好自己时,在孩子身上就能看到显著的效果——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去照顾他人, 一个我们身上无可辩驳的例子就是——心脏会首先给自己供血。
孩子长大了, 我们之间还有“共鸣”吗?
一诺:您在书中写道,我们要做一块“共鸣板”,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就是说,孩子的想法能从我们这儿得到共鸣。
我们为什么要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值得被爱;那我们为什么要倾听?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值得被倾听。对于青少年来说,你愿意倾听,就是在鼓励他们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当你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时,其实既没有启发他们的思考,也没有锻炼他们的能力,并且他们按照你说的方法去做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设想一下,如果你先倾听,大概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他们会把心里想的大声说出来,然后想出应对计划。这意味着他们会拥有解决方案,而当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些解决方案时,犯错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另一种情况是,他们会在想象的世界里犯错,这时你可以很随意地问一句:“那你的朋友们会怎么说呢?”然后他们就明白会发生什么情况了。在想象中演练了一遍,在现实世界里犯的错就会更少。而且倾听还能让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我的同事玛德琳·莱文曾说:“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忙碌做事之人,要关注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或者表现如何。”而我们通过倾听就能做到这一点。
一诺:有时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不再乐意和父母交流了,即便父母想当个靠谱的倾听者,又该从哪儿入手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首先,我可以保证, 当你唠叨的越少,听到的就会越多。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强迫孩子 。
我们养育孩子时, 总会把他们想象成巢里的小鸟。鸟巢温暖又舒适,鸟妈妈和鸟爸爸会叼来肥美的虫子,小鸟只需要抬头就能吃到。而随着孩子的思想进入青春期, 小鸟们看着为自己“带回虫子”的父母,心里会想“我已经不需要你们这样照顾我了,我自己也能找到虫子。”有时甚至会因为父母在他们身边而感到尴尬,只想着离父母远一点。曾经无比眷恋的鸟巢此刻却觉得有些扎人,甚至根本没法住了,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听到这里会忍不住落泪,不过我想说的是, 第一,孩子与你疏远,并非是因为他们讨厌你,而是对你的爱让他感到痛苦。 第二, 在美国文化中,我们习惯用“空巢”这个词来形容孩子长大离家的过程,但我觉得这是个有毒的词汇,“空”这个字本身就透着一股凄凉。我们真正期望的是孩子们能够自由飞翔,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但家随时都欢迎他们回来。当孩子把我们推开时,如果我们一味地反驳 、强行挽留,只会让孩子更快地逃离。但要是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理解这只是成长的一个短暂阶段,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永远关心他们,仍然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能够独立生活了。那么当孩子离开时,父母收获的就不是“空巢”的落寞,而是孩子们能自由飞翔的欣慰。或者,你的孩子也会像我的女儿一样, 时不时突然出现,大喊着“嘿,来抱抱呀!”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亲子关系。
访谈者简介:
肯尼思·金斯伯格医生是两个女孩的父亲, 也是一位在青少年医学领域从业近40年的专业医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儿科教授。他的专著《韧性成长》(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推荐。
李一诺是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曾任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编辑:一一
插图:俯视下的雪魔(Shimo)|吴天天(4岁9个月)积木作品
延伸阅读:
- 鲍鹏山: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摆脱工具和动物的命运
- 人的创造力与生俱来,创新关键看环境创设
- 不是没有资源,只是没有发现并且用好自己手上的资源
- 教育说|林小英:个体要脱嵌,不要过分嵌入
- 教育说|看哈佛老师如何处理上课走神的学生
- 冻石头:人活着需不需要有用?
- 教育说 | 长大后做什么?
- 朱光潜:谈价值意识
- 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 罗翔: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所以我向往勇敢
-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 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一,深圳,2025-01-02
美国纽约的Quest to Learn(Q2L)学校是美国率先将游戏机制融入整体教学设计的学校之一,由一家非营利性的设计工作室——Institute of Play与纽约市教育局联合创建。麦克阿瑟基金会是Institute of Play的重要资助者之一。
学校创办人Katie Salen是Institute of Play的创始研究董事,也是一名设计师、教育家和游戏玩家,对互动的美学和游戏的变革潜力感兴趣,目前,她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系的教授,Connected Camp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Q2L的核心理念是将游戏机制融入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化课程,通过视频游戏、传统棋盘游戏和卡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系统思维、协作能力等高阶技能。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传统教育往往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而游戏作为一种天然吸引学生的媒介,能够通过即时反馈、挑战机制和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Katie Salen认为,游戏化教学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课程设计以跨学科为核心,将传统学科如数学、科学、历史等整合为“编码世界”“万物运行”等六大领域,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系统思维的培养。学校还设立了Mission Lab,由游戏设计师、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目标,又具有游戏化的吸引力。此外,Q2L引入了创新的硬件设施,如Smallab,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2009年秋季,Quest to Learn学校正式开学,成为美国第一家全面使用游戏来进行教学的公立学校。首批招收了76名六年级学生。2012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逐步扩展为一所涵盖6至12年级的完整学校。2016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65名毕业高中生。其中不乏被美国名校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录取的优秀学子。Q2L逐步从一所实验性学校发展为K6-K12的完整教育体系。
Q2L通过将游戏成瘾机制(如即时反馈、挑战迭代、沉浸式体验、叙事驱动、社交互动等)融入课程设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游戏成瘾机制在Q2L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包括:
- 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Q2L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或挑战获得即时反馈和奖励,这与游戏中的积分、等级和成就系统类似。例如,学生在完成“Galactic Mappers”(银河制图者)项目时,会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地图,并在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和评分。这种机制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并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
- 挑战与迭代:Q2L将“失败”重新定义为“迭代”,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编码世界”课程中,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复杂问题,如果方案失败,他们会被鼓励重新设计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机制让学生像游戏玩家一样,将失败视为学习的一部分,而非终点。
- 沉浸式学习体验:Q2L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如Smallab)和角色扮演游戏(如Storyweavers)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在Smallab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操作分子或地质层,学习化学和地理知识。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 跨学科任务与叙事驱动:Q2L的课程设计以跨学科任务为核心,每个任务都围绕一个叙事展开。例如,在“存在、空间与地域”课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写作和地理研究,探索社会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叙事驱动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通过完成“任务”逐步解锁新的知识和技能。
- 社交互动与协作:Q2L强调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小组任务和项目学习如何协作解决问题。例如,在“BOSS”级别任务中,学生分组完成复杂项目,扮演不同角色(如设计师、工程师等),并通过协作展示成果。这种机制借鉴了多人在线游戏中的社交互动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 个性化学习路径:Q2L的课程设计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和任务难度。例如,在“探索任务”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徽章和积分。这种个性化设计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探索学习内容。
- 形成性评估与持续反馈:Q2L将评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而非仅在任务结束时进行。例如,在“Galactic Mappers”项目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时间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即时反馈。这种评估方式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随时了解自己的进展并调整策略。
在GreatSchools网站上,Quest to Learn的综合评分为3.6分(满分5分),共有23条评价。部分学生和家长提到学校的创新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学习更有趣,但也有人指出学校的学术压力较大。
Q2L学校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高阶技能的提升上。研究表明,学生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Q2L学生在系统思维技能上的表现优于传统学校学生。此外,学校的数学团队在纽约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名列第一,展现了其教育模式在学术竞赛中的潜力。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其游戏化教学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哈佛进化生物学家EO Wilson甚至预言:“游戏是教育的未来。”然而,Q2L学校的教育成果也存在局限性。尽管学生在高阶技能上表现优异,但其标准化考试成绩并未显著优于传统学校。据统计数据,Q2L学校60%的毕业生进入了四年制大学,29%进入了两年制大学。批评者指出,游戏化教学可能过度依赖外部激励(如积分和奖励),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游戏化教学可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此外,游戏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需要教师具备具备跨学科能力、游戏设计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成立至今15年的Q2L的教育模式在大规模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育制度的限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高度标准化,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和学校面临着来自课程标准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教育制度具有较强的惯性,改革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等在内的各个主体,可能因为对现有制度的依赖、对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担忧,而对新的教育模式持保守态度。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传统教育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认为学习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对游戏化学习等创新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
许多家长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游戏化学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纪律性。他们担心孩子会沉迷于游戏,从而忽视了学习。
三、教师方面的挑战
游戏化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游戏设计、教学整合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难以有效实施游戏化教学。
部分教师对游戏化学习持观望或抵触态度,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模式的了解不足,或者担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会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和风险。
四、技术基础设施的限制
游戏化学习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游戏平台等。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设备,限制了游戏化学习的推广。高质量的教育游戏开发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创意,目前市场上适合教育用途的游戏资源相对有限,且制作成本较高。
五、评估和证据的不足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游戏化学习具有积极效果,但目前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长期影响的效果。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上,对于游戏化学习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中的长期效果和适用性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此外,由于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社会大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一些人可能对其效果和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教育界和相关行业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其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Quest to Learn学校的教育实践为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游戏化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高阶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知识深度不足和实施难度高的挑战。未来,教育创新需要在游戏化与传统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游戏化的吸引力,又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除了Quest to Learn学校,全球范围内将游戏成瘾机制融入学习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还有芬兰的一些学校。他们将Minecraft应用于创新和设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计和构建项目,进而在游戏中提高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韩国的一些学校使用Classcraft,一款角色扮演游戏,等游戏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参与,学生扮演具有独特能力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
挪威的教育技术公司Kahoot!开发的同名的在线游戏化学习平台,通过创建互动式测验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学习,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教育场景中。
美国的EdTech创业公司SplashLearn,为幼儿园至五年级的学生提供基于游戏的数学和阅读课程,通过动画、图形和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并通过自适应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知名的可汗学院虽然主要以提供免费在线课程为主,但也采用了游戏化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会获得徽章,班级中每位学生的等级对所有人都是可见的,这会鼓励学生相互竞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百年树人的事业,其影响深远且持久。教育实验的时间跨度往往极为漫长,需要持续跟踪被教育者数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以支持深入研究。教育模式的选择犹如一条单行线,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在个体最可塑的年纪,所接受的教育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普鲁士教育模式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的质变,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沉淀与演变,逐步奠定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并对全球教育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这一历程不仅揭示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提醒我们,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推广需要耐心与远见,方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Kimi 和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Jas
延伸阅读:
彻底颠覆教育!每天用AI学习2小时,成绩超美国98%学校
纽约有所创新学校,边做游戏边学习,或许未来的课堂就是这样的!
QUEST TO LEARN学校 | 让人们看见游戏化学习
美国教育创新|一所边玩边学的纽约学校
学还是玩?这个学校竟找到了游戏的课堂兼容模式
未来学校如何变革?看看这5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创新学校
全球8所颠覆传统的创新学校带来的教育探索
从玩耍到游戏——例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的规则运用
当“洪水猛兽”走进课堂:在高中,我用游戏教历史
《希望的教训:如何修复我们的学校 》Lessons of Hope: How to Fix Our Schools
《游戏改变世界》
地平线系列:电子游戏真的那么有害吗 Horizon: Are Video Games Really That Bad? (2015)
《终生幼儿园》
爱因斯坦给数字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人的创造力与生俱来,创新关键看环境创设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方向
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陈志武:教育的精髓在于思辨和表达
教育说|教育改革需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教育说|林小英:个体要脱嵌,不要过分嵌入
JM观察|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盈利的唯一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不夜侯,珠海,2024-12-31
现在的东西不经用,没用几年就坏了。而且很多产品但凡有点小毛病,就会被建议换新的,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零件不好配,另一部分则是维修费高昂,维修不如买新的。东西不经用,旧的产品型号的配套零件停止生产是制造商的策略,专业术语叫“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又称计划性汰旧。这种策略通过有意使产品在技术、设计或功能上过时,或通过限制其寿命,从而激发市场需求,增加销售量,推动经济增长。
主要特征
计划性报废是一种消费主义下的工业策略,主要特征包括:
1. 有意降低产品寿命
制造商故意设计产品,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失效或陈旧。这可能涉及使用低质量的材料、减少组件的耐用性或采用不可维修的设计。
2. 技术过时
制造商通过迅速推出新的技术或功能,使旧款产品变得过时。这可能包括新的软硬件标准、更快的处理速度、更高的分辨率等,使老产品显得陈旧;或者由于与新技术不兼容或缺乏软件更新而变得过时,例如软件刻意不向下兼容。有些软件或程序会故意调整旧硬件,使其性能降低,迫使用户更换新产品。
3. 配件和维修的困难
制造商可能有意设计产品,使其难以修复或升级。这可能包括使用特殊工具、粘合零部件、缺乏可用的替代部件等,从而迫使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新产品而不是修理旧产品,或是经常更换螺丝规格、刻意让既有工具无法使用。比如,刻意使用易损坏的零件和材料,不提供维修零件或增加维修难度——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灯具灯管灯泡、非必要的情况下加胶黏死产品,造成维修拆解会破坏商品。
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的维修费用比以前更昂贵,消费者往往在考虑到其高昂的维修成本后决定购买一个新的产品,电子垃圾就这样不断产生。
4. 推动新产品销售
制造商通过使产品迅速过时,鼓励消费者购买最新型号,从而提高销售额。 有些时候制造商会刻意让一个产品失效并同时伴随着通知消息,要求消费者再购买替代品。例如有些厂商在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里面加上计数用的芯片,当用户打印了一定的页数或使用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即使墨水匣里面还有墨水,墨水匣便停止作用。此时用户须要重置芯片,方能继续使用。
各行其道
最早应用这种淘汰式消费策略的是电灯泡。早在1924年,行业内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包括德国欧司朗、荷兰飞利浦、法国 Compagniedes Lampes 和美国通用电气)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福玻斯协议”,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核心是增加产品利润。福玻斯协议签署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灯泡的寿命要求缩短到10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任何违约的公司都会受到处罚。超出多少个小时都有相应的处罚标准,按瑞士法郎支付。
如今,计划性报废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典型案例有:
- 苹果公司 (Apple) 逐渐减少对iPhone 6s的支持,包括停止在其官网上销售,并减少售后服务。这促使消费者升级到更新的iPhone型号。( 2017年左右)
- 微软 (Microsoft) 停止对Windows XP的支持,不再提供安全更新和技术支持。这一举措推动了用户升级到更新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7或Windows 8。(2014年)
- 佳能 (Canon) – 定期推出新的数码相机型号,并逐渐停止对旧型号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迫使消费者购买最新产品。(持续进行中)
- 诺基亚 (Nokia) 逐步淘汰其功能手机生产线,并停止对旧款手机的支持,推动消费者转向智能手机。(2010年代初期)
- 戴尔 (Dell) 定期推出新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并逐渐停止对旧型号的支持和零部件供应,促使企业客户和消费者升级设备。(持续进行中)
- 索尼 (Sony) 停止生产PlayStation 3,并逐渐减少对它的支持,推动玩家转向PlayStation 4。(2016年)
- 福特 (Ford)定期推出新车型号,并逐渐淘汰旧款车型,减少零部件供应,促使消费者购买新车。(持续进行中)
- 三星 (Samsung) 不断推出新的电视型号,并减少对旧型号的支持和维修服务,推动消费者购买最新技术的电视产品。(持续进行中)
诸多企业通过计划性报废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但,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性经营的唯一选择。不需要依赖计划性报废来推动销售,仍能实现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的例子比比皆是。通常他们通过以下方式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
1. 注重产品耐用性和质量:
- 特斯拉:通过软件更新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 奔驰和宝马:提供高质量和耐用性的产品,以及长期的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品牌忠诚度。
2. 技术创新和扩展服务:
- 亚马逊:通过不断扩展服务种类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和保留客户。
- IBM和思科: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升级服务维持客户关系。
3.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Patagonia: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耐用产品,鼓励消费者长期使用,并提供维修服务。
- Columbia:注重产品质量和耐用性,减少产品更换频率。
4. 工业设备制造商:
- 卡特彼勒:提供耐用的工程机械设备,通过长期维护和支持服务持续盈利。
环保代价
计划性报废由于其伦理、经济和环境影响而受到批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被视为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但其负面影响深远—— 产生大量废物并鼓励不可持续的消费循环,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有学者甚至指出,计划性报废是企业环境犯罪,虽有利于短期企业利润,但会破坏消费者信心,并对环境可持续性构成重大障碍。
以手机为例。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地理与地球环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家研究结果显示:要制造一部iPhone手机,需要开采10-15公斤的矿石,包括7公斤高级金矿、1公斤典型铜矿、750克典型钨矿和200克典型镍矿。生产一部手机平均排放49.1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一棵树的年碳汇量平均为11.32千克,生产1部手机需要4.34颗树固碳一年。2022年全球有53亿部手机被淘汰,这淘汰的手机对应着230亿颗树一年的固碳量。这些树排起来可以绕地球560圈。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垃圾检测》报告显示,2019年,世界产生了5360万吨电子垃圾,人均7.3公斤。自2014年以来,全球电子垃圾增长了920万吨,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7470万吨,仅16年就几乎翻了一番。然而目前的电子垃圾回收率不足20%。其余的废物最终被填埋或非法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处理条件不卫生且没有环境控制,这增加了公众健康和环境恶化的风险。
此外,废弃的科技产品含有汞、铅、镉等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渗入土壤或地下水,造成大规模污染。
能做什么?
要放弃计划性报废策略,需要商业模式创新。颇多初创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做尝试,比如,德国公司Grove通过折损率定价,销售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科技设备的订阅服务;绿色循环包装材料公司灰度环保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按月收取租费——在正常磨损期内,客户只需付给灰度环保租金,无需付额外磨损成本;中国订阅式生活服务公司ROEHL提供订阅式家电, 放弃了 “资源—制造—废弃” 这一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改以全新的订阅式商业模式,向用户提供一种更低碳的选择。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也催生了各领域在商业模式上创新,让一些传统企业实现了新的增长。
消费者能做什么呢?在产品发生故障时,通过修复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购买保存完好的二手产品或捐赠那些不再需要但可以继续正常使用的产品;选择能够保证较长使用寿命或具有良好维修和回收政策的产品;寻找优先考虑耐用性并提供多年备件保证的品牌。
抽薪止沸。在国家层面立法,以制止这种产生大量污染的做法也是重要途径。在欧洲,已采取立法措施争取赔偿权。例如,从2022年起在西班牙销售的所有产品必须有三年保修,制造商有义务保证10年备件。苹果公司曾通过系统更新降低部分iPhone手机的执行速度,却未事先告知用户,遭法国消保单位开罚2500万欧元。专家呼吁推广“耐用性标签”,以确保消费者充分了解自己所购买产品的寿命,同时敦促生产者对废物管理负起责任。一旦各企业被强制为浪费付出代价,它们就会致力于使产品更易于重复使用。
(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 https://zh-cn.renovablesverdes.com/%E4%BB%80%E4%B9%88%E6%98%AF%E8%AE%A1%E5%88%92%E6%8A%A5%E5%BA%9F/
- https://www.x-mol.com/paper/1509602760881922048/t
-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9-09-28/doc-iicezzrq8906203.shtml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999857675593478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计划性报废
电子垃圾分选
10个「故意缩短使用寿命」的设计
过保就坏,聊聊那些缩短产品寿命的设计
再循环 101 – 如何更好地进行再循环
一部智能手机里需要30斤矿石?地质学家做了分析
一部手机的碳排放量到底多少?华为是苹果的四倍?
苹果公布《2024环境进展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
这家公司和黄牛抢生意,把“收废品”做成了年营业额40亿的大买卖
林业科普 | 一棵树的碳汇能力有多大?
2024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图谱
“万物可租”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史上最大“独角兽”SpaceX面临的太空垃圾难题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上海,2024-12-17
据彭博社报道,SpaceX和投资者同意以每股185美元的价格,从内部人士手中收购12.5亿美元的股票,此次交易将SpaceX的估值推至约3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0亿元),一举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独角兽企业。
随着SpaceX不断部署星链卫星,低地球轨道(LEO)的卫星数量激增,这不仅对全球通信网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太空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低地球轨道上的大规模星座可能会增加地球和航空领域因再入碎片带来的风险。该报告特别提到SpaceX,认为其贡献了预期风险的85%以上。
最近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卫星再返回大气层时,会损失51%到95%的质量。但这些质量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在剧烈的摩擦中,成为了漂浮在大气层中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可能会对地球高空环境造成威胁,消耗臭氧,延缓臭氧空洞的恢复。
马斯克的星链背后蓬勃发展的卫星产业,可能影响或者威胁到全世界的人。
卫星产业发展迅猛,SpaceX一骑绝尘
从天气预报到导航,卫星是我们所依赖的许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7年前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到2023年底,全球累计实施6572次发射任务。2024年,就发射了231次,是过去60年平均发射数量的2倍多。其中,一半的发射任务由SpaceX完成。
2023年全球卫星产业的总收入约达到2853亿美元。Payload Research预计,SpaceX 2023 年收入为87.21亿美元,其中发射收入35.09亿美元,星链收入41.78亿美元,其他收入10.34亿美元。星链收入首次超过发射收入,成为最赚钱的业务。
星链Starlink已开通70个国家,2023年底已超230万活跃用户,远高于2022年底的100万,破天荒实现了可观的盈利。星链营收从2022年的19亿,猛增至2023年的42亿,需求远超预期,预计2024年将突破100亿美元。
2024年以来,SpaceX持续加快“星链”部署进程,由2023年平均每5.8天发射一批,缩短至4.1天发射一批。截至2024年11月,SpaceX在低地球轨道上拥有7213颗星链卫星,占全球在轨卫星总量超60%。且,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批准星链计划在2027年之前部署1.2万颗卫星。整个星链计划的总卫星数是4.2万颗。
SpaceX在轨道上的4216颗Gen1航天器设计寿命约为5年。SpaceX声称,之后将使用卫星上的推进系统将其从约 550 公里高度的工作轨道降低,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像流星一样燃烧殆尽,避免砸在人们的屋顶。研究大气的科学家们对于这种在大气层内燃烧卫星而销毁卫星的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会加剧全球变暖。最近,一个团队意外的在平流层中找到了不少对臭氧层有害的金属,而平流层是臭氧的形成地。
退役卫星将持续破坏臭氧层
平流层的臭氧水平会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臭氧层可以阻挡太阳辐射中有害的紫外线,在此过程中,它也可能会被分解成氧气分子。但人类的干扰会破坏这种平衡,比如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自1987年全球多国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停止使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以来,臭氧层已经开始逐步恢复。
但越来越多的卫星正在改变这种情况,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污染源。根据欧洲航天局太空碎片办公室(SDO)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2月,有大约3200颗失效卫星,而在此之后仅星链计划一个项目的故障失效卫星,可能就达到了人类几十年失效卫星总数的12–38%。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学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对照了SpaceX和美国政府的数据后,推测目前已发射上天的星链卫星中,有大约3%可能已失效。
未来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可能超过10万颗,无论按按3%还是1%的故障率算,失效卫星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国际准则建议,一旦卫星达到其使用寿命,它应在25年内重新进入大气层,以尽量减少与其他卫星相撞的风险。一般来说,卫星质量的1/3都是铝。当卫星再入大气层时,高温高速气流摩擦产生的铝金属颗粒会和周围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纳米颗粒(AlO)。这些是已知的氯活化催化剂,会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研究报告指出,一颗典型的250公斤重的退役卫星会产生大约30公斤的氧化铝纳米粒子,这些纳米粒子可能会在大气中存在数十年。据估计,2022年重返大气层的退役卫星产生的氧化铝化合物约为17吨,比自然水平高出29.5%。涉及巨型星座的再入情景表明,每年有超过360吨的氧化铝化合物,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臭氧消耗。
下个世纪低地球轨道上的物体数量将增加两倍。研究人员预测,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未来几十年臭氧消耗水平可能会大幅上升。
氧化铝颗粒在超过距离地面80公里的高空产生,需要30年才能降落到地球臭氧主要分布的距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
太空垃圾威胁航天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10月21日报道,美国的一颗重达6600公斤的通讯卫星Intelsat 33e突然解体,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Jonathan McDowell)指出,这次解体的原因可能是与太空中的其他碎片碰撞所致,也可能是卫星内部推进系统的爆炸所导致。
空间碎片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主要包括在轨运行或再入大气的无功能的人造物件及其残块和组件,也被称作太空垃圾,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2000公里到36000公里之间的空域。其中,任务碎片占13%,火箭残骸占17%,失效航天器有22%,解体碎片即航天器爆炸或相互碰撞产生的碎片占43%。从轨道分布来讲,空间碎片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即2000千米以下LEO(近地轨道)区域、20000千米中高轨区域、36000千米地球同步轨道区域,其中600—1000km这个区域分布最密集。
据欧空局统计,从1957年至2021年1月,人类送入地球轨道的卫星超过10000颗。这些卫星中,约有6250颗卫星仍然在轨,其中约有3600个仍在工作。截至2020年1月,目前被空间碎片监测网络定期跟踪、编目的碎片超过28000个,近地轨道人造物体的总质量超过了9200吨。欧空局目前追踪了 34,000 多个大于 10 厘米的物体,但实际上,还有数百万个较小的碎片。据估计,地球轨道上有超过 1.3 亿个小于 0.4 英寸(1 厘米)的碎片,其中许多碎片仍未被当前的监测系统发现。
太空中物体的数量和多样性对未来太空任务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重大挑战。自1999年以来,国际空间站已经改变航向超过25次以避免太空碎片。然而,一些碎片仍然与国际空间站发生碰撞。到2019年,有超过1,400颗流星体和轨道碎片记录在国际空间站撞击。特别是低地球轨道 (LEO),有数千个物体以超过每小时 28,000 公里1(每小时 17,500 英里)的速度飞行。速度极快,活跃的卫星和航天器与小至1厘米的碎片相撞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破坏。空间碎片平均撞击速度每秒10公里,因此,厘米级碎片产生的动能就相当于一辆小轿车以五六十公里的时速撞上卫星,其危害可想而知。
历史上最重大的太空碎片事件之一是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该试验故意摧毁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产生了数千块碎片。2009年,废弃14年的宇宙2251和在役的铱星33两颗卫星在轨道上发生碰撞。这是首次两颗在轨卫星相撞。碰撞发生的相对速度约为每秒11公里(25,000 英里/小时),两颗卫星全毁,共产生超过2200个新的空间碎片。
这些事件提高了人们对凯斯勒效应(Kessler syndrome)日益严重的威胁的认识。随着太空中物体数量的增加,尤其是 SpaceX 的 Starlink 和 OneWeb 等卫星星座的激增,凯斯勒效应的风险也越来越真实。虽然这些星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全球通信服务,但它们也加剧了本已拥挤的轨道,增加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商业企业、政府项目和私营公司推动的太空任务数量不断增加,会加剧这一问题。
太空垃圾管理任重而道远
1993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成立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IADC),作为成员机构间交换空间碎片研究信息、推进空间碎片方面合作等活动的政府间平台。中国于1995年正式加入IADC,目前IADC成员国已经有12个,几乎涵盖世界主要航天国家。2002年4月,第20届IADC会议正式通过了《IADC空间碎片减缓指南》要求各国制定政策保证在今后的航天活动中能够有效控制空间碎片的大量产生。要求“一个组织在规划和运行空间系统时,从任务需求分析和定义阶段开始就应采取系统性行动,通过将空间碎片减缓措施引入空间系统的寿命周期来减少对轨道环境的不利影响 ”。
本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主要航天国家发射的多个试验航天器都涉及和减少太空碎片相关的技术,比如太空目标的捕捉或非合作对象的对接。最近几年,针对真实航天器或太空垃圾的轨道转移行动逐渐成为现实。
2020年2月。美国发射一颗MEV(任务扩展器)卫星在墓地轨道和已经退役的Intelsat 901通信卫星成功对接。这颗卫星被拖回地球同步工作轨道并于4月2日开始重新工作。五年后,当MEV携带的推进剂临近耗尽,MEV将会再次把卫星拖至墓地轨道,最后自己降轨再入大气层。2021年4月,第二颗MEV卫星对Intelsat 10-02实施了类似的“复活”操作。
2022年1月,中国实践21号卫星成功捕获了失效的北斗G2卫星,并成功将其送入“墓地轨道”(远离拥挤的地球同步轨道、更高的永久性轨道)。完成任务后,实践21号随即返回到地球静止轨道。
目前,针对空间碎片的应对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监测和预警、碰撞规避和防护、离轨和弃置策略以及主动清除。
太空垃圾监测主要依靠地面雷达和光学传感器,它们可以跟踪大于 10 厘米的物体。地面跟踪领域最重大的进步之一是太空篱笆,是美国军方跟踪和监测太空垃圾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空篱笆旨在探测和跟踪LEO上最小1厘米的物体,这种下一代 S 波段雷达系统预计将使可跟踪的物体数量从大约 23,000 个增加到超过 200,000 个,是美国空军运营的最先进的雷达系统。
其他地面系统也在升级,以改善对较小碎片的跟踪。澳大利亚等地的光学跟踪系统也在得到改进,这些光学系统使用望远镜和照相机捕捉太空物体的图像,从而可以更精确地跟踪雷达无法探测到的高空微小物体。
碎片追踪技术中最有前景的进步之一是Arcsec。据报道,比利时公司 Arcsec公司开发了一种创新系统,扩展了星体追踪器的功能,使其能够探测到小至1英寸(2.5 厘米)的太空碎片。Arcsec 的碎片跟踪系统可以改装到已经在轨的现有卫星上。这意味着目前运行的卫星可以配备该技术,而无需重新发射,从而有助于扩大太空中的碎片传感器网络。 Arcsec的技术已经在全球销售了约 50 台星体跟踪器,有望成为太空碎片监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rcsec 的系统还可以与现有的卫星基础设施集成,而无需进行大修,使其成为一种高效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主动碎片清除 (ADR) 系统和改进的防撞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诸如欧空局预算1.2亿美元的 ClearSpace-1 任务等旨在捕获和脱离轨道的报废卫星的项目。然而,这些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部署将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更何况任务的部署到实施的周期长,变数多。据悉,欧空局的 ClearSpace-1 任务目标被其他碎片击中,恐怕原定计划将无法实施。
近年来,太空探索加速,地球轨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太空垃圾的挑战将持续增长。需要更全面的空间碎片管理方法,包括更好的国际合作、更严格的监管以及跟踪、减缓和清除碎片的创新技术,确保太空活动的持续安全和可持续性。 然而,知易行难。轨道资源和频率资源稀缺,且事关国家安全,在“先到先得”的机制下,各国争先恐后的发射卫星、抢占轨道。在此背景下,SpaceX发射的卫星越多越快,未来产生的太空垃圾就愈多,而回收一颗报废卫星的费用可能远大于其“在岗”时所贡献的价值,作为商业企业,目前的确没有任何动力和实力在卫星回收上加大投入。
参考其他行业的历史,也许只有当太空垃圾将严重影响各方利益之时,情况才会有所改变。也许,那时的太空垃圾回收也许能像电子垃圾回收一样,发展成一个的新的充满商机的领域。
希望在量子计算、数字孪生及AI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下,我们可以将头顶上的这个威胁挡在门外,防患于未然。
编者注:
1.物体紧贴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的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每秒,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绕行速度。
2.1978年美国航天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科学家Donald Kessler与同事提出了几点关于未来空间碎片演化的预测,被称为凯斯勒效应(Kessler syndrome)。他预测,如果特定轨道上的物体密度达到某个阈值,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每次碰撞都会产生更多的碎片,从而导致更多的碰撞,形成一个自我延续的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使某些太空区域无法用于新的任务,严重阻碍太空探索和卫星运行。
参考资料:
- https://news.bloomberglaw.com/capital-markets/spacex-share-sale-is-said-to-value-company-at-about-350-billion
- https://physicsworld.com/a/satellites-burning-up-in-the-atmosphere-may-deplete-earths-ozone-layer/
- https://mp.weixin.qq.com/s/z_9tI9n2SHjWlYxIPwLRXQ
- https://www.sciencetimes.com/articles/27879/20201026/experts-reveal-that-3-of-spacexs-starlink-satellites-have-failed-in-orbit-so-far.htm
- https://ccaf.casicloud.com/news/1788.html?id=803?code=24164
- https://starwalk.space/zh-Hans/news/space-junk#%E5%A4%AA%E7%A9%BA%E6%9C%89%E5%A4%9A%E5%B0%91%E5%9E%83%E5%9C%BE
- https://www.nasachina.cn/info/13036.html
- https://xueqiu.com/2080365279/281326110
编辑:Wind
插图:摄于新墨西哥州卡森国家森林(提供:M Lewinsky/CC BY 4.0)
延伸阅读:
下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可能来自太空
马斯克放的卫星被曝3%已成太空垃圾
4.2万颗?巨型低轨星座不仅是“跑马圈地”这么简单
空间碎片问题的起源、现状和发展
中国的“太空清道夫”来了!
卫星再利用:太空上演“搭积木”
退役卫星的多生命周期利用
生成式AI的发展或将加剧电子垃圾问题
如何“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先行者”的模式有哪些
行业前沿|能否大规模利用再生塑料建楼铺路?
你捐给H&M的回收衣物,成了非洲海滩的「垃圾山」
陈娅杂谈|断舍离是一种死亡练习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只是匆匆过客。目的何在,无人清楚,虽然人们有时自认为有所感悟。不用做过深的思考,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我们是为其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了那些人,他们的欢乐与安康与我们自身的幸福息息相关;其次是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同情的组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每天都会无数次意识到,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上,这些人有的尚健在,有的已故去。对于我已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一切,我必须竭尽全力做出相应的回报。我渴望过简朴的生活,常常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深感不安。我不认为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合理的,归根结底是靠强制手段维系的。我还相信,简朴而平易的生活,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我认为,在哲学意义上,人类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外在压力,还受限于内在需求。叔本华说过:“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从青年时代起,这句话就让我深受启发。每当自己或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总能给我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幸运的是,这种认识不仅能缓解那种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责任感,也能防止我们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这导致了一种人生观,其中,幽默尤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探究一个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意义或目的,对我来说,似乎总是愚蠢的。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些理想决定了他的奋斗目标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我把这种伦理准则称为猪群的理想)。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庸俗目标——财产、外在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我都不屑一顾。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平衡置于这样一些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民主是我的政治理想。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可是造化弄人,我自己却受到了过多的赞美和尊敬,尽管这既不是我的过错,也不是我的功劳。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许多人理解不了我以绵薄之力并经过艰苦努力而提出的少数观念的缘故。我很清楚,任何一个组织若想实现既定目标都必须有一个人来思考、指挥,并承担起大部分责任。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受到胁迫,他们应该有权选择他们的领导人。我确信,专制的独裁制度很快就会衰败,因为暴力总会招致那些品德低下的人,而且在我看来,天才的暴君往往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正因如此,我一直强烈反对我们如今在意大利和俄国看到的那种制度。而使现今在欧洲盛行的民主形式遭到质疑的,不是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现行的制度让各国政府首脑缺乏稳定性,以及选举制度的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认为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他们选举出一个有合理任期的总统,并授予充分的权力,使其能真正履行职责。然而,我看重的是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中,当公民患有疾病或需要救济时,国家能给予个人很大程度的关怀。在我看来,驱动我们人类向前的东西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随大流的群体行为中最恶劣的结果,就是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随着军乐扬扬得意地行进在列队中,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了。他能有大脑肯定是个错误,因为对他来说只要有脊髓就够了。这种文明的污点应该被尽快消除。命令之下的英雄主义、无谓的暴行,以及一切自称爱国主义的可憎蠢行,都让我深恶痛绝。战争对我来说,是何等的卑鄙无耻;我宁愿被撕成碎片,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恶的勾当。不过,我还是相信人性是美好的,如果不是因为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假以学校和媒体之手,系统地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理智的话,这种可怕的事情早就应该销声匿迹了。
我们可以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是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这种基本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摇篮。谁要是不了解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正是因为这种掺杂了恐惧的神秘体验,宗教产生了。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种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一个具有深沉的宗教情怀的人。我无法想象,有这样一个造物主,他会对自己所造之物进行奖惩,并且具有我们自己所体验到的那种意志。我无法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后还能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无论是出于恐惧还是可笑的唯我论,继续怀有此类想法吧。对我而言,能够察觉生命和意识的永恒奧秘,了解现实世界的神奇结构,并且能投入全身心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中所展示出来的理性,哪怕只能得到其中极小的部分,便也心满意足了。
(此文最初发表在1930年出版的《论坛和世纪》(Forum and century)84卷,193-194页。当时用的标题是“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
编译:方在庆
译者简介:方在庆,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学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延伸阅读:
鲍鹏山: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摆脱工具和动物的命运
罗素:善良的天性源自松弛感和安全感,而非艰苦劳碌的人生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慈善不可能是单向的:弱者与强者间的身份会频繁互换
许倬云: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慈善
二湘:李杨之争,质疑精神、逻辑和人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缅怀高耀洁医生
李开复: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
爱因斯坦给数字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作者:马克·西格尔(Mark Siegel),俄勒冈,2024-12-26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1936年庆祝美国高等教育成立300周年的演讲中阐述的教育愿景,通过数字技术,在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实现。
我最近读了爱因斯坦1936年为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庆典,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演讲的节选。在当下追求各种形式的数字教育,他的发言对现在的我们依旧适宜。
爱因斯坦谦虚的分享他的想法,但他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考,既涉及教,也涉及学,为当今的数字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哲学视角和实用技巧。对于我们这些每天与学生打交道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吸取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并应用到工作中,以提升学生向我们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我建议大家阅读他的演讲全文。在此我节选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精彩片段。
死记硬背vs好奇心
爱因斯坦指出,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他提出的第一点是敦促学校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他说,把学校看作“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是错误的。……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他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此外,他的这句话经常被引用:“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好奇心有它存在的理由。”
数字教育工作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可以考验学生使用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及个性化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都能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数字工具能帮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以新的方式和各种视角看待问题。
现在的学生有着爱因斯坦都没有的各种可自由支配的资源:通过在线讨论、项目合作和内容互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解决的是实时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果学校从让学生死记硬背,变成学生的好奇心旺盛、问题多于答案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泉下有知,会很欣慰!
发号施令vs指导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观点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现代教育者的角色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他写道:“教师须有向导和帮助者的谦卑态度,而非真理独裁者的傲慢态度。” 他是第一个把舞台上的圣人和现实生活里的向导区分开来的人吗?
首先,任何时候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走神,课堂讲授让学生觉得无聊、迷茫和困惑,乃至充耳不闻。爱因斯坦喜欢关注学生的学习,并采用一系列符合学生学习风格的个人方法,而不是努力取悦教室前面的老师。令人兴奋的是,今天的数字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确保学生在继续学习之前掌握知识,适应学生的兴趣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相较于学生去努力取悦讲台前的老师,爱因斯坦喜欢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一系列符合学生学习风格的个性化方法。令人兴奋的是,今天的数字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确保不同的学习节奏和进度,适应各自的兴趣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
这就需要对数字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或再培训,他们必须学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习活动提供多种选择,帮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对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承担全部责任!在这样的教学场景里,传统授课式教学要让位给自主学习和小组式的协作学习。
爱因斯坦在这次演讲中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强迫vs鼓励
爱因斯坦提出的第三点不常听到。他说:“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他担心,教师很容易就会摧毁学生“对事物的热爱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渴望,从而扼杀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拥有的神圣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往往在早期就被削弱了。”
每当看到学生们被严厉地纠正,我的感觉都很糟糕,觉得自己很愚蠢。或因一些毫无意义的学业成绩标准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时,我都会想到这个问题。许多人把目前的教育系统称为考试和分类系统。它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可以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应该为犯错和从中吸取的教训而欣喜。爱因斯坦对老师说某些学生“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的鼓励方式感到担忧。他认为这很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看他的获取。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当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谈论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之时,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就值得研究和讨论。
知识vs技能
值得注意的第四点是他如何阐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他认为课程设置是次要的。他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智者对教育的定义并没有错:“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他说道:“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他说这是把个人“当作无生命的工具”。他希望学生离开学校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成为专家”。
同我之前所写的《商业需要持久的技能》一文的观点一样,爱因斯坦在这次演讲中说:“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数字教育工作者深知世界瞬息万变,知识不断更迭,但无论怎样变化,通用认知能力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数字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这一挑战,拒绝使用仅关注内容而不培养使用信息技能的在线学习工具。学生有很多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来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培养有效和具有同理心的沟通技能。
人们常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是为了记住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数字教育工作者可以让这成为现实。我们有工具促进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帮助学生积极应用知识。比如,项目制学习形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学习形式。爱因斯坦应该很想参观一下我们当下的教室——以问题导向和项目制学习形式。
一刀切vs 自主学习
最后,爱因斯坦希望教育项目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没有考试不及格或成绩不佳的压力下自学。数字教育工作者知道如何做,静待花开。要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人。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并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育记录的一部分,而不是打一个毫无意义的分数。
爱因斯坦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他曾说:“唤醒创造性表达和知识中的快乐是教师的最高艺术。”可喜的是,数字教育工作者拥有爱因斯坦从未梦想过的工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自适应学习系统,到学习内容的媒体格式范围,来定制学习路径。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以培养爱因斯坦所敦促的——教育者唤醒学生的创造性表达。
爱因斯坦提醒道,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培养智力和情感成长。数字技术可能改变了教室和教具,但好的教学原则不会改变。数字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挑战,学习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成为积极、好奇、独立的学习者,做好准备挑战未来的勇敢新世界。
作者简介:马克·西格尔(Mark Siegel),自1974年以来一直担任美国私立学校特尔菲中学(Delphian School )副校长。自1988年以来,他一直领导俄勒冈州独立学校联合会,并在美国私立教育委员会董事会任职25年。他曾在俄勒冈州教育部工作小组任职。
翻译、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企业文化的显性经济价值——胖东来可持续发展实践实探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李晔,第一财经研究院,2024-12-13
胖东来之所以在本地市场受到信任和支持,是因为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和对品质的放心。
“我们要创建一个每个国家都实现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每个人都有体面工作的世界。一个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消费和使用从空气到土地、从河流、湖泊和地下含水层到海洋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世界。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包括持久的包容性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与饥饿所需要的民主、良政和法治,并有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世界。”这是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愿景。
“我们做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希望像学校一样,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好的生活理念,成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普世价值的快乐的智者!通过企业经营,围绕发自内心的喜欢,指导着企业健康、科学、稳步的运营发展,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一种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样板,创造良好的价值,让社会更美好、让生命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这是胖东来对自己经营理念的诠释。
这二者之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均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改善人类福祉为目标。两者都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在经济增长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包容,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体面工作和美好生活。胖东来视自己为一所传播先进文化和生活理念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普世价值的个体,着重于从内心激发员工和社区的幸福感,通过健康、科学的企业运营,为社会提供价值,推动社会、生命和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这与联合国愿景中提倡的民主、良政、法治以及消除贫困和饥饿的目标不谋而合。
也许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在塑造企业经营理念的时候没有了解过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或者全球流行的环境、社会以及治理(ESG)理念,但是对于长期、可持续、负责任的发展有着共鸣。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从个人到全球层面的共同努力和责任承担,无论是通过企业的先进经营模式,还是通过全球合作与政策支持,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和谐共生。
1.实探初印象:胖东来,不止于商超
从郑新机场乘郑许线到许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
“胖东来我也不常去,主要是去美食广场吧”,我听到两个年轻人如此讨论着。
此前,看到网络热搜上的胖东来,大致能够勾勒出一个“对员工好且工资高”“服务好,对顾客态度好”“舆情应对满分”的连锁超市画像。
我遇到了一位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师傅,他说胖东来是游客来许昌必到的打卡地,然后是曹魏古城,到了周末一辆一辆大巴车拉着游客来购物和研学,自驾来的排队进停车场也要一个多小时。师傅熟练地介绍说:“胖东来服务好、产品品质好、售后有保障,员工工资高但要求也高、制度严,不达标准就会被开除”……仿佛在给我这个游客介绍当地“5A景区”。
胖东来也确实成为了当地文旅发力的突破口。胖东来的爆火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网红打卡地,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为许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根据许昌市人民政府的数据,2024年“五一”假期,胖东来天使城、时代广场、生活广场3个门店的日均客流量为31万人次,外地游客占85%以上。许昌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广泛推广“胖东来式服务”,并结合许昌的三国文化、曹魏文化等资源,探索打造“商超+文旅”等新业态,流量商超、城市经济、文旅发展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融合趋势。
我去的第一家胖东来是金汇店(分店之一),刚好在入住的酒店附近,可以赶在胖东来关门前体验一下。在超市门口,我遇到了一对从杭州来许昌打卡胖东来的夫妇,简单和他们攀谈了一下,他们已经打卡了胖东来时代广场店与天使城店,由于人太多,于是回到酒店附近的金汇店吃饭。他们体验下来的直观感受是,就超市而言,其实跟杭州、上海那些进口或者高端一点的超市区别不大,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胖东来的食材非常新鲜,超市内卫生做的非常干净。
后续我也体验了胖东来时代广场店、天使城店以及新乡的胖东来大胖和二胖。不只是超市,其实胖东来还涵盖了电影、电玩、餐饮、珠宝、茶叶、电器、百货等业态,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单论胖东来超市,时尚简约偏森系的装修风格,整齐治愈强迫症的陈列,确实与进口或者高端一点的超市比较像。
胖东来门口的标语
超市门口“让城市更美好”这句标语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了胖东来不同店的店员与服务中心的人,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说这是胖东来想实现的愿景与愿意履行的责任。有一个小伙子的回答十分有趣:“我变好了,算不算是让城市更美好了。”
我认为这实际上触及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每个人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城市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人通过自我提升变得更加友善、负责、有爱心时,他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在无形中为城市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贡献。我想这也是于东来反复提倡传播好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法的意义:让更多人懂得如何去好好生活。
2.消费者对胖东来的信任何来?
(1)信任来自于胖东来对品质的坚持以及坦诚面对问题的担当
在新乡胖东来(大胖)美食区吃饭时,我与坐在旁边的小姐姐聊天,了解到她是从长垣(河南省辖县级市,由新乡市代管)来新乡市区内办事的,只要周中有事到市区内,就会到胖东来吃饭,一方面是食物好吃,另一方面是食品安全信得过。虽然不久前胖东来曾因擀面皮加工场所的卫生问题引发食品安全隐患,但她看到胖东来随后的处理措施后,认为胖东来仍然是值得信赖的。
当时,胖东来的解决方式是对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顾客给予了10万元现金奖励,并为在2024年6月9日至6月19日期间购买擀面皮、香辣面的顾客办理了退款,给予每人1000元的补偿,共计8833份,赔偿金额达到883.3万元;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辞退、免职、取消年终福利,要求新乡胖东来擀面皮商户停止营业,并解除合同终止合作,限期撤柜。
在我去新乡胖东来的那天(8月7日),那个涉及食品安全隐患的档口没有再开,整个美食广场依旧是人山人海。
新乡胖东来的美食广场
这种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胖东来长期以来对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持续关注与投入的结果。胖东来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透明和可追溯,确保了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既美味又安全的食品。顾客对胖东来的信任是基于对其品牌价值和企业责任的认同。在发生问题时,胖东来没有选择回避或推诿,而是选择了坦诚面对,并以超出预期的补偿措施来展现其对顾客的尊重和对品质的坚持。
于东来曾表示企业要坚定地做时代的好产品,保障民生,满足和引领顾客需求,保障顾客对时尚和生活美好的需求,不断地优化商品的品类结构。胖东来正在将一种理想主义付诸实践,“提供放心消费的保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让顾客的消费100%安全。”商品有问题要召回,“哪怕是几千万也要召回,也得赔偿,只要企业不破产”。
我还观察到很多细节,比如陈列架上的矿泉水瓶包装如果有磨损就会换掉;散装水果称重时会提醒顾客多少天吃完为佳;在洗手间时,刚好碰到有人按求助铃,员工立即进来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帮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铃是真的有用处。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胖东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真正的信任。
(2)信任来自于胖东来发现消费者隐性需求,对消费者作出健康引导
胖东来的商品透明度极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每一项产品都感到安心,因为商品的详细信息,从源头到货架,都被如实地呈现给了顾客。胖东来对一些标签进行注解科普或者补充生活小贴士,帮助顾客选择更加健康以及更加适合自己的商品。
根据《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近七成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有查看食品标签标识的习惯,“从来不看”食品标签的消费者之所以不看的第一大原因是“我想看,但我看不懂”。同样,在挑选其他产品时,我们作为消费者其实也面临差不多的困境,不知道众多的同品类产品中哪一个更适合自己。
胖东来通过简化和科普化产品标签,使消费者能够轻松获取他们关心的产品信息。例如,说明水果的口感、应季时间、产地和生长条件,在卖辣椒的地方会挂有各种辣椒的辣度排行榜,自营的烘焙店里会对奶油的区别与蛋糕大小尺寸进行解释,在电动牙刷柜台设有刷头挑选小贴士等。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隐性需求,同时也通过店内的科普教育和生活小贴士引导消费者发现并认识到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胖东来柜台产品标识
在自营的茶叶店与珠宝柜台,胖东来确保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步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控制,透明的价格政策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的价值和成本结构。胖东来会在醒目处做出“理性消费更幸福”的提示,鼓励消费者进行更加理性和负责任的消费选择。
3.胖东来为什么不走出河南?
胖东来如此出色,为什么不走出河南?企业的成功不一定依赖于扩张,而在于对内在价值的坚持与传播。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一家企业的扩张改变整个零售。胖东来坚信“优秀的商业不只是规模,而是传承幸福和品质”。
在2024年中国超市周上,于东来分享了他对企业经营的独特见解。他并不认为胖东来是在做企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学校,一个为行业树立样本的地方。
在谈及胖东来的发展策略时,于东来最初的愿景是在许昌地区,针对400多万的人口规模,每个县城设立两家门店。考虑到许昌有四个县城,这样的布局大约需要8家门店,连同市区内的门店,总计达到14家店的规模。他预计这样的布局能够带来每年约50亿元的销售额。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于东来意识到公司的实际运营能力与最初的预期存在差距。他坦言:“后来开了以后,我们确实能力还达不到,不像前期想象的那么好。”面对这种情况,胖东来选择了稳健的发展路径,决定暂停门店的扩张,转而专注于内部的优化和完善:加快中央厨房的改造建设、加快整个物流配送的建设、加快自有品牌开发的建设以及信息化的建设,从而确保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这种策略其实是受到了瑞士相关做法的启发,胖东来希望成为一个分享经营理念和方法的平台,为整个行业提供借鉴。于东来认为,如果每个行业都能追求美好、善良、品质、健康、时尚和美丽,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一个胖东来好,还是千千万万个像胖东来一样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的企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更好?
4.胖东来是如何做的?
(1)解决“人”的问题
胖东来的成功秘诀在于它对“人”的重视,即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于东来在分享胖东来的经验时强调,解决员工的问题是企业成功的基石。他认为,只有当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创造出优质的产品。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于东来曾表示:“一个企业的价值就是推动人类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民往更加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产品和企业价值的体现,而且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胖东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专业、高效且员工满意度高的工作环境:
收入:超市员工月收入应该在1万元以上;
休假:每年至少有2个月,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允许超过 40 个小时(含吃饭的时间)。
胖东来致力于确保员工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收入,以及充足的休息和休假时间。目前,胖东来超市部门的员工即使不包括分红,月平均收入也能达到10000元。在工作时间上,胖东来确保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同时提供至少104天的年假加上40天的休假,以及春节假期,使得员工每年享有近150天的休假。这样的福利政策不仅体现了胖东来对员工的关怀,也是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2)互联网可以是实体经济的放大器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胖东来并没有将其视为威胁,而是看作实体经济的放大器和机遇。
于东来认为,电商的崛起并非抢走了传统零售业的生意,真正的问题在于传统零售业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在他看来,超市行业的根本任务是保障民生和满足社区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偏离了这一宗旨,转而追求高毛利的差异化商品,忽视了商品质量和顾客的实际需求,这种做法逐渐侵蚀了顾客的信任。
胖东来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从1999年到现在,25年了,胖东来都是围绕这样的目标去做的”,于东来谈及如何面对泼天的流量时表示,“我们合理对待这些东西,量力而行释放自己的能量。但是我们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要一步一步来,只要向善,这个结果也会越来越好。”凭借真诚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商品,胖东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这种真诚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胖东来的经验表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真诚和信任依然是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不应被视为实体经济的威胁,而是一个强大的扩展工具和宣传平台。它能够将地方特色,如“淄博烧烤”“哈尔滨热”或“胖东来”等现象迅速转变为全国性议题,通过线上的热议和传播,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线上形成的热点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且有效地引导了消费者的线下行动,如旅游、餐饮和购物,形成了一个从线上关注到线下体验的完整传播链条。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其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能力上。通过线上平台收集消费者数据,实体经济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与服务。互联网的社交属性和个性化推荐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增强了消费者粘性,为实体经济带来了长期且稳定的发展动力。
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地方品牌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通过线上预热和线下体验的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这种融合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体经济实现创新和转型的关键。
(3)尊重名、尊重利
在《中国企业家》的专访中,于东来说,“不是不为名,不为利,是懂得怎样对待名和利,是要尊重名、尊重利,像朋友一样,最起码我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价值,然后有合理的回报,这就是良性循环。”
胖东来在产品开发上不以低价竞争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创造真正值得信赖和有价值的产品。他们以Costco(开市客)和山姆会员店为榜样,学习如何打造高性价比的商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这种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己任的产品理念,不仅为顾客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也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胖东来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传播者和行业样板,不断探索解决各种事业和人生问题的根本方法。他们相信,通过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消费体验,可以让员工、顾客、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更加美好。胖东来的愿景和使命已经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自主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胖东来通过公开其文化理念、分配体制和运营系统,展现了其对行业和社会进步的承诺。他们将二十多年积累的经营心得和知识体系无私地分享给公众,使得任何有志于学习和提升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能受益。
5.企业社会责任观察:关于“履责”的一场实验性尝试
胖东来的转型和对同行零售企业的“爆改”,引发了行业内对其可持续性和深度的讨论。一些观点认为,这种快速的改造可能仅触及表面,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一些积极变化,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规模和深层次的经营问题,其效果和可持续性仍存疑。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许多企业可能未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而只是乐观地期待通过改造获得成功。胖东来之所以在本地市场受到信任和支持,并非因为其价格低廉,而是因为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和对品质的放心。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长期的本地耕耘和品牌力的积累上的。
于东来曾多次在企业管理层会议以及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分享会议上强调山姆会员店、Costco(开市客)、ALDI奥乐齐是零售行业的榜样。胖东来向这些行业领导者汲取关于产品规划、高质量标准开发、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流程制定与技术升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胖东来多年来塑造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便形成了现在的以人为本且制度严谨的独特模式。其实,我也很喜欢逛开市客和奥乐齐,两个超市都有高质量且平价的自营品牌产品,打开小红书还能搜到不少开市客、奥乐齐的好物推荐以及购物攻略,他们自营品牌的好评度很高。
胖东来通过将近30年的时间证明了员工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企业的核心、命脉。不过,对于员工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视也会触发关于企业边界与员工隐私的讨论。2024年11月20日,于东来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几条动态,宣布从2025年起,胖东来员工结婚不允许要彩礼或付彩礼,婚礼酒席不能超过五桌,未来胖东来人不允许靠父母买房买车。对此,不同的群体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这些规定反映了胖东来一贯的价值观,即倡导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人努力与社会责任。这些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高额彩礼或奢华婚礼导致的家庭矛盾,同时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然而,批评者则认为,这些规定可能干涉了员工的私人生活,有“越界管理”之嫌。还有一些人质疑企业是否有权制定这类涉及个人选择的规则。
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角度来看,胖东来的行为可以解读为一种大胆且具有实验性的尝试。高额彩礼和奢华婚礼长期以来加重了家庭和年轻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引发社会矛盾。胖东来倡导去除这些陋习,响应了近年来国家政策(如《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婚姻习俗改革的号召。这种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举措可以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创新尝试。当然,这一尝试也引发了关于企业边界与员工隐私的争议。虽然企业的初衷在于减轻员工负担,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婚姻与财务选择属于个人事务。如果这些倡导性规定在执行中被视为强制要求,可能对员工隐私权和自主权构成潜在干扰。因此,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时要注意平衡员工自由与企业管理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胖东来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与在野蛮生长过程中过分追求资本扩张和利润增长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胖东来的经验来看,企业的成功不在于追求快速扩张,而在于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和品牌力,这需要时间的沉淀、管理层理念的转变以及对经营的投入。有时候负责任、努力创造社会价值的中国企业家会被描绘为肩负重任、甘愿牺牲的形象,但牺牲自己并不总能带来他人的幸福。真正的价值创造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奉献,而应该是激发每个人的潜力,给予他们成长和创造的机会,正如胖东来能够洞察员工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变化,企业不仅因此得以发展,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责编:马绍之
出品人| 杨宇东
策划 | 于舰
主笔| 李晔
编辑 | 于明
审定 |于舰 马绍之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编后语:
胖东来只是做到了本该做到的,但在拉垮同行的衬托下,成了神。这背后还折射出的是由来已久的食品安全问题。“天下苦秦久矣”,总算有个胖东来能给老百姓把关了。
最近被打假博主揭露的配料表造假的某铺子,通过地方工商出具的证明来自证清白,奈何网友们对企业和政府的诚信已打问号,压根不买帐。曾几何时,此类热点属官媒记者应及时报道的新闻范畴,如遗漏了,可是要扣工资的。
当缺乏独立第三方监督公权力、市场缺乏严格的监管,企业行事全凭良心。还好老百姓能用脚投票给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的商家。
但谁能保证劣币一定不会驱逐良币?济南大学食堂卖3.5元一包泡面的大叔不就被卖10元一包泡面的超市老板给赶走了。希望每个行业的胖东来都能被看见,能通过互联网惠及更多的消费者。
中国当下,又岂止一个商超行业如此。电商平台假货横行,屡禁不止,而某宝、某东、某多的创始人通过资本运作套现大把银子,逍遥隐于海外。反观之,胖东来这样的,不是光喊口号,而是将重视客户服务、质量和诚信落到实处的企业更显得可贵。它没有把消费者当待宰的羔羊而是奉为衣食父母;它尊重员工权利,用高工资、好福利让员工没有“牛马”感,而是在赖以谋生的工作中也找到尊严和快乐。JM认为,更重要的是,它严选产品,高质优价,督促了供应商不再随波逐流、欺世盗名,而是走正道、做正确的事,以至于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
如此看,正向循环的生态难建吗?如果不难,为何只有外企开市客(Costco)和民营企业胖东来等少数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做到了呢?谁该反思?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不止一次公开表示,等自己百年之后将关闭胖东来。让跟过他的胖东来的员工,带着胖东来的精神文化,也就是爱与自由,撒遍世界各地。JM从中看到,于东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非狭隘的指一个经营实体的存在时长和持续盈利能力,而是企业文化和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人对人的言传身教,各类实体形式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外化和具像化。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初中文凭的于东来可谓是得道之人。
编辑:J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