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天 十二月 1st 2024

教育说 |利用“地理套利” 实现低成本的环球旅居学习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一条,2024-11-09

81年的Smile,把11岁的孩子培养成了“世界公民”,3年时间旅居30个国家,通过home school、“地理套利”等方式,开销比北上广还低。


2022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每周工作4小时》,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地理套利”(在高收入国家赚钱,在低消费国家生活,这样可以用低成本享受更丰富的高品质生活)。看完这本书,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在新西兰开网店12年了,工作一直都是远程线上完成的。新西兰的物价特别高,如果搬到其他地方,生活成本能省下来一两倍不止。

2022年9月,我把新西兰的房子出租了,带着9岁的女儿萱萱开始环球旅居的生活,计划用3年时间走遍五大洲30个国家。

旅居第一站是在北美自驾到现在一年半时间,我们先后去了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加拿大、菲律宾、中国、埃及,现在到了土耳其。很多人有一个思维误区,总觉得要有很多钱才能环球旅行,其实费用真的不高。我20多岁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万块钱,就敢启程环游中国,在30岁前走过了30个国家。现在旅居一年多,我们平均每个月的花费也就2万出头,国内大城市很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要这么多。

我身边还有朋友,孩子上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就要30多万。加上平时的培训班,假期出国,一年在孩子教育上至少要花50万,远远高于我们环球旅居、边玩边学的花销。

之前萱萱在新西兰的小学读书,新西兰的快乐教育,对孩子学习太宽松。加上小学期间知识结构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和网络资源是完全能够满足,不需要一直待在学校里面。另外,新西兰是大洋洲上的一个小岛国,四面临海,一直在这里待着,人的见识受限。在9-12岁这个年龄段,开阔视野、挖掘兴趣,比起待在学校里面更重要。反正都是玩,与其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里玩,还不如让她去外面看看,在看世界的路上学习。

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是脱离了“体制内”的学校,选择用home school的方式,寻找适合孩子的课程内容。

在旅居的过程中,“地理套利”也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萱萱想学西班牙语,我们在拉美的时候,去当地的语言学校上西班牙语课,一节课才40块钱。我们还可以和当地人交流,菜场、餐厅、超市都可以是我们的课堂。再比如,我们在夏威夷玩的时候,萱萱尝试了一节冲浪课,爱上了冲浪,我就带她到哥伦比亚的海边去学。夏威夷720元一节的冲浪课,在哥伦比亚只要80元。

我和女儿都很喜欢骑马,新西兰的骑马课500多人民币,每周一次课,上课45分钟,来回马场路上2个小时。这周上课学到一点东西,下周上课时又忘了一半。我学了一年还不能骑马慢跑。

但是在墨西哥的一个小城,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骑马教练。我们就住在他的马场附近,走路10来分钟就可以到,在那里待了两个月,纯粹学习骑马,每周去6次,每次骑一两个小时,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策马奔腾。而且每节课一小时才180元。

后来到了埃及,一节马术课更加便宜,117埃及镑,折合人民币只要16块钱,马场环境和教练水平丝毫不比其他地方差。凡是我们待得比较久的国家,都是有好玩的事情的。当地有什么本土运动,我们就去体验什么,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低了非常多,学习效果反而更好。同时基础教育我们通过网课和学习app完成。第一类是语言,英语是她的第一语言,听说没问题,她会每天看新闻和英文书,有主题地写作,锻炼综合能力。中文是第二语言,我每天会用中文与她沟通,每周上两次阅读课,持续增加她的词汇量。

西班牙语是第三语言,每周会上三次西班牙语课,找西班牙语母语的老师与她聊天,锻炼口语,学习语法。

第二类是通识教育,比如说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数学与科学上网课,历史与地理采用项目式自主学习,每到一个国家,我就会让她大量搜集资料,参观博物馆,探访历史遗迹,自主学习和亲身探访结合起来,这个印象就特别深刻了。

回到中国的那段时间,萱萱说想有小朋友跟她玩,我还在大理找到了一家接受短期游学的创新学校。她在这里中文进步很大,还交到了好朋友,每天放学都不想走。

玩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学的时候就好好学,我不太想把它们混在一起。我们现在在土耳其,前面10来天我们就是到处去玩,这是“旅”的部分。

但是等我们回到伊斯坦布尔,住下来了,就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我会回归我的工作,萱萱也要进入她的学习状态,每天学习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我们就出去吃饭、闲逛、游玩。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来说也轻松了很多。之前在新西兰,我每天接女儿上下学,高峰时期至少要花两个小时。现在这些时间就省下来了,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每天像是多“赚”了两个小时。

有时候我们在外面吃饭,我在这边处理工作,她在另一边就和隔壁一桌20多岁的年轻人聊起来了,就一起玩牌。在旅居过程中她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80后这一代,拼命读书挤进好学校,为了好找工作选专业,一切都是随大流,拿了大学文凭,找了工作,对自己的生活方向还是很茫然,我不想女儿再走这样的弯路。所以我希望引导女儿找到自己的热爱,她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倒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有目标地学习。

比如她现在喜欢潜水,喜欢冲浪,又会好几种语言,她说她可以当教练,在全世界潜水冲浪。把热爱变成技能,又把技能变成谋生手段,更好地去享受生活。

开始旅居之后,我在视频号上分享我们的生活,顺其自然建立起了“环球旅居”的社区,分享我们的旅居经验。我和女儿来土耳其之前,还有几位小伙伴带着孩子,专门从中国飞过来找我们一起玩,相当于一个小的“游学营”。玩也玩了,学也学了,顺便把钱也赚了。 所以这种生活不是非要财富自由才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不给人生受限。用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培养孩子做世界公民,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文节选自一条文章《中产育儿新思路》

JM编后语:

这位80后妈妈的育儿理念,正是林小英所说的“个体脱嵌”。Smile不按系统设置的既定路线,走高度定制化的小学课外教育,“世间万物非我所有,为我所用”。

Smile不是第一个走不同寻常教育之路的家长。早年,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小学毕业就辍学,完全接受父亲的“在家教育”。近年也陆续有不少报道“在家教育”的案例,或“成功”或“失败”。不同的是,Smile并没有让孩子完全放弃学校教育,只是她趁着新西兰小学教育的宽松环境,把小学教育搬到线上,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给孩子创造了更广阔课外教育,丰富了童年的生活,同时也满足了自己,重新过一遍不一样的童年。大部分人都有环球旅行的梦想,常常说的是等到退休了,我就去旅行。而有的人则要趁着年轻去旅行,要带着孩子去旅行。有的人爱安稳,有的人爱冒险,皆是不同的人生体验。

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平了,催生了新的工作机会和新的工作模式,让“数字游民”成为可能,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当工作和生活可以兼顾,日常不再是两点一线和三点一线的按部就班,大脑接受到的刺激能激活人的创造力。生存状态改变了,伴随而来的,还有对工作、对家庭、对亲子关系的重新思考。家是什么?生儿育女意义何在?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使命。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个体选择的自由度其实一直都在个体自己手里。只是,任何选择的背后都有代价和风险,如何权衡考量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承担。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自我的教育。为孩子创设不同的教育环境,也是对自己人生边界的拓展。当然,JM认为,家庭教育无法取代学校教育,毕竟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只是,在世界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当下,面对各国不同的教育模式,如果甄别、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做家长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了解。有多少家庭能付出这样的代价呢?可能大多数家庭的选择还是择一城而居的安稳,然后寄望教育系统的改革。毕竟,除了无法承担的试错成本外,父母们从小受的教育和后天的自我教育都惯性的认同:大多数人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当面对太多选择时,会面临无从选择的压力,无法承担自主选择的后果。

AI会怎么看呢?来看看Kimi的回答:

全球旅居学习(也被称为“世界学校”或“教育旅行”)和家庭教育(也称为“在家教育”)都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两种选择,它们提供了传统学校教育之外的替代方案。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和挑战:
1. 全球旅居学习:
- 优势:
- 文化多样性:孩子能够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更开放和包容的全球公民。
- 实践学习:旅行中的经历可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比如历史、地理等科目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学习。
- 灵活性: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节奏来安排学习计划。
- 挑战:
- 稳定性:频繁移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稳定性和学习连续性。
- 资源获取:在不同地区获取教育资源可能存在困难。
2. 家庭教育:
- 优势:
- 个性化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来定制教育计划。
- 家庭联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可能会更加紧密。
- 价值观传递:父母可以直接传授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 挑战:
- 社交机会:孩子可能缺少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
- 资源和指导:父母需要自己承担教育责任,这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源和时间。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适合不同家庭和孩子的需要。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该确保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包括学术知识、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孩子的个性来做出最佳决策。

编辑:不夜侯、月之暗面对本文亦有贡献。

插图:Smile在自媒体账号上记录旅居生活(来源:一条)

延伸阅读:

郑渊洁:儿童大王的“在家教育”

一诺对话张静初:把自己当孩子再养一遍

通往大学之路(上篇):立志

教育说|看哈佛老师如何处理上课走神的学生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方向

冻石头:人活着需不需要有用?

教育说 | 长大后做什么?

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