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三 五月 28th 2025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观点】| Insight

赞助稿酬

作者:刘世锦,2022-05-15

我呼吁大家更多关注长期问题,关注真正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潜能。

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很少有的能够达成共识的领域。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在前年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怎么应对气候变化?从中国的经验来讲是三种反应方式。

第一种,防御型反应。主要是传统的能源或者高碳的行业它感到有压力,它也在考虑将来要转型重组甚至要退出。但是在短期,比如最近看到油价、钢材价格在上升。当供给安全出了问题的时候,它们感觉自己还是很有分量的。到底要不要退?已经感觉到是一个问题,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我称之为防御型的反应。

第二种,适应型反应。典型的是节能减排。节能永远是对的,因为节能以后减少对能源的使用,碳的排放减少了。但是技术不变,还是排碳的,包括碳市场解决所谓碳生产力的问题,总结起来要用碳的。

第三种,进取型反应。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绿色,特别是推动绿色的创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高碳能源、高碳产业、生产方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三种反应里面,最重要的是采取进取型反应。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应把重心或者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方面。所谓的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实际上技术的系统性替代用低碳、零碳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第一种和第二种反应只是一个环境,作用有限,有的行为是在推后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

第二点,特别要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初是很大的压力,最开始我们想回避,最后发现回避不了,逼着必须搞创新,或者说给创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诱因。

从人类历史上看,遇到危机、很大的冲击没有办法了,最后逼出了变革。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创新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旦创新出现并且形成势头,会发现这些绿色创新除了能够实现减碳之外,还产生了更多的附加的好处或者福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创造了更多消费者剩余。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上升势头很快,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整个汽车比重13%,今年一季度增速是达到1.4倍。一季度全部汽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20%。这是我们预计几年之后的目标,这个速度远远超过预期。

我们看看消费者的反应,消费者买新能源新车的时候是不是关注碳减排?我不能说没有人注意。有的人注意、懂这个道理,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关注的是性价比、性能。他首先感受到用电比买油成本低,整个运营成本比较低。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因为北京的摇号儿比较困难,说买一个电动车、新能源车过渡一下,以后能摇到号了再买油车。过段时间他说自从开了新能源汽车,你让我开油车我都不开了,我就是要开这个新能源车,那个感觉完全不一样的啊。另外,自动驾驶最近进步也相当快。所以现在新能源汽车我们讲三化: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所以,最初的动因是为了减碳,最后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第三点,这种创建能够大大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

绿色产品在初期价格偏高。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气候经济与人类的未来》,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绿色溢价。什么意思?绿色产品刚出来时比较贵有溢价。但是实际上我们看看现实,随着创新竞争的加剧,价格在下降,有些产品的绿色溢价已经变成负的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发电,大概十多年前大家认为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过去十年里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下降了80-90%,现在已经是等于或者低于燃煤发电的成本,已经可以竞争了,而且业内人士讲,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比较成本和收益。其实创新使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大幅度地下降。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和信心?我们创新出来以后,答案变得越来越肯定。

第四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技术其实基本上都是和数字技术或者数字经济密切结合。

我个人理解全球经济实际上进入了数字化转型阶段。传统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是并行的,孪生的数字界面已经出现。这个会带来真正革命性变化。气候变化带动了什么?带动了技术创新。主要是能源和传统的产业领域。本来这个数字化进程很可能是缓慢的,但是现在提前了,而且会起引领作用。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重心还是要转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上来。其实刚才我问了达利欧先生的问题,他认为全球进入新的周期,那么新的周期技术是什么?我以为绿色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个不是主动的,是被动是逼出来的,而且逼出来之后花朵果实超越你的预想。所以面对具有压力和挑战的事情,我们如果把这个事情做得比较对,采取了正确的目标和办法的话,不仅可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为全球范围引入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能。这里面大家注意,发达经济体经济比较成熟,但是绿色化,特别是数字经济带动的绿色化,对他们来讲是新的改造机会,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走出一条和以前不一样的,以前边污染边增长,以后很少有污染,很少有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增长这样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关于环境问题,最近也有些专业人士在讨论俄乌冲突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确实对现实经济带来压力,但是大家注意客观上降低了清洁能源的绿色溢价,相对价格水平就下降了,对于绿色创新实际上是刺激。我记得过去欧佩克控制着全球油价,他们曾经也是有时候提升油价,但是他们非常谨慎。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油价提高的话,那么替代性能源发展就有机会了。现在其实也有这样一个原理在起作用。俄乌冲突带来了太多的影响,这个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对绿色创新什么影响,沿着这个思路有一点思考。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全球化进程风雨缥缈,绿色创新能不能增添一点话题、增添机遇和机会?绿色新能源技术要开放,开放以后国际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会更加活跃,同时发达国家在绿色创新领域比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全球的发展也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JM节选自刘世锦于2022年5月14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未经本人确认。)

作者简介: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编辑:舒羽

图片:白云深处|摄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萨其马

延伸阅读:

斧头帮2022之核酸造假的,还有谁?

【城市】| City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山谷,上海,2022.05.14

核酸造假的,“还有谁?!”

“还有谁,我就问问还有谁!”

4月30日,上海融创滨江壹号院小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

5月1日,上海融创滨江壹号院开始实施单人单管核酸检测。

5月6日,上海融创滨江壹号院9号楼楼组长曹勇负责的9号楼共有180位居民有6位核酸报告阳性,整个小区共有13位居民核酸报告为阳性。上午10点左右,阳性居民和同住的密接者都收到了转运的通知。其中一名阳性居民自认为不太出门也不收取快递,打电话给黄浦疾控强烈要求复核。中午12时,黄浦疾控一名医生对其进行了单人单管核酸检测。当日傍晚6点10分左右,核酸报告显示该居民为阴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再生农业实践|治愈地球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舍予,上海, 2022-05-12

卡米拉·卢瑟福(Camilla Rutherford)是新西兰一位专业摄影师,她获了佳能新西兰颁发的 2020 年专业摄影师奖。她给自己的标签是:讲故事的人、农民的妻子和一位母亲。

卡米拉正在进行名为“Heal the Earth photo project”的个人摄影项目。她希望通过摄影艺术记录新西兰的再生农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自己国家的同胞充分了解“农业”是如何成为解决气候变化、水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而非这些问题的源头。

再生农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Robert Rodale提出,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近几年,再生农业频繁出现在国际上的重要活动和重要文件中。 再生农业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某种自我治疗和恢复力,使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再生利用,以保护土地、作物和人类环境的健康发展。这是在有机农业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2020 年,荣获世界粮食奖的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主席Rattan Lal将再生农业当作重要研究课题,并认为该模式能够真正同时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和生态环境改善需求。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魔都2022之临卦:要下更大的一盘棋

【城市】| City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高忠明,上海,2022.04.11

阳光明媚,连续几天气温一路上升,暖风熏人,温暖舒适。眺望小区界河对岸的一排桃树,桃花灼灼。阳光彷佛为粉红的桃花披上一层金装。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鲜绿的桃叶宛如翡翠。居家抗疫已一月有余。蓦然发现,春天就在眼前。

核酸(最近又增加了抗原)、各种APP抢菜、关注“上海发布”(公众号)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三件套”。随着“上海发布”中通报的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节节攀升,原先间隔一天或两天一次的核酸检 测,从上周开始改为每天一次核酸和抗原的交替检测。经过连续数天的交替检测,昨日达到了顶峰:一早抗原检测,下午核酸检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环保小故事》之二:青蛙兄弟的感谢信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作者:尘埃,广州

维特下午放学回家,小精灵迎上来:“维特,这里有你的一封信。”维特接过来一看,信纸上的字密密麻麻的,像一只只小蝌蚪。

“小精灵,这里写的都是什么呀,我一个字都看不懂。”维特问道

小精灵笑了起来,拿出了魔法棒:“自然魔法棒,bling bling变!”信纸上的字立马变成了一个个方正的中文字,维特这才开始认真读起来:

“维特,你好!我叫佛格,来自你楼下的小池塘。我代表我的99个青蛙兄弟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们!如果没有你,我们早就死在了池塘旁边的石头上……”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环保小故事》之一:谁是真正的凶手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作者 尘埃,广州

太阳慢慢地从海平线升起来了,照亮了大海,映红了天空。海浪温柔地拍打着沙滩。

一只黑尾鸥正在海滩上走走停停,享受着美好的清晨。突然,它发现前面有一个躺着的鸥类同伴,急忙迎上前查看。原来是一只红嘴鸥倒在了沙滩上。红嘴鸥闭着双眼,羽毛凌乱,双腿红肿,身体已经没有了热气。

黑尾鸥感觉到浑身有点发冷,往后退了一步,自然自语道:“它死了,为什么?谁是凶手?”黑尾鸥警觉地环顾四周。清晨的沙滩上没有人,非常安静。昨晚也没有出现风暴等特殊天气情况。那是出现了什么状况呢?

黑尾鸥深吸了一口气,又走上前,仔细察看起这只红嘴鸥。它的双腿红肿,有一个地方已经破了皮,露出了红色的肉。可见生前经历了很多苦难,似乎是绳子绑出来的痕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自然魔法棒

【公益词典】| Lexicon

是在pta植物联盟孵化项目支持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然教育项目。由一群热爱自然教育,认可绿色可持续生活的小伙伴创建运营。

我们提倡人们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的四季之美,体会万物的生命智慧,建立与自然的深度联结,进而实现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

延伸阅读:


《儿童科学童话》之六:烫石头洗澡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张冲,南京

“嗵嗵嗵!”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正在沉醒的烫石头——干热岩吵醒了。

烫石头睡在地底下3000多米的地方,已经睡了亿万年了,从来没人来打扰他。今天是谁这么大胆,敢来碰这烫石头?

要知道烫石头的体温都在200度以上,比开水的温度高多了,要是碰到他,还不被烫死呀!

那敲门声还越来越急,“哒哒哒哒……”竟然像在开机关枪似地响个不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儿童科学童话》之五:青蛙日记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张冲,南京

在大西洋的一座孤岛上,最后一只土著青蛙离开了人世。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了他的一本生活日记。这里公布的仅是其中的几篇。

二OOO年三月十日  星期五  晴

接受黑猩猩的邀请,今天我到他工作的海关参观。

快到中午的时候,一辆绿色的卡车,满载着树苗,从波多黎各飞驰而来。正在海关值勤的黑猩猩波比拦住了卡车,对进关的物品进行检查。根据夏威夷的规定,为了保护本地生物的安全,所有外国的活生物都必须经过论证和检疫,才能进入国内。

波比工作非常认真,他仔细地审查了卡车驾驶员手中的证件,还跳上卡车把树苗翻了又翻。忽然,他看见几只青蛙抱着几棵树苗,就大声地叫道:“出来,全部出来。”

几只青蛙从卡车上蹦下来。他们看见我站在黑猩猩身边,就一齐拉着我的胳膊叫起来:“小姐,帮帮忙,这几棵树都是我们亲手栽的。现在,他们到你们国家扎根,让我们也陪着他们吧!”

听他们一说,我心想,这有什么不可以?!就帮他们向黑猩猩求情:“青蛙可是益虫呀,就让他们入境吧,也好帮我们捉虫子。”黑猩猩不让,我就出面替他们担保,这才勉强让他们通过了。

告别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的名字叫“科基蛙”。

二OO一年八月五日 星期日 多云转阴

树林里的科基蛙多极了。才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队伍就成了千军万马。这里没有他们的天敌。也不知是什么缘故,青蛇、红狐都不愿捕食他们。

他们占据了草滩,挤满了树林。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每到夜晚,就“科基,科基”地叫个不停,比割草机的吼声还要大。狗獾搬家了,红狐移居了。

今天傍晚,我看见最爱睡觉的棕熊也打起了被包。我问他干什么去?他抱着脑袋哼哼着:“科基,科基,真吵得我没法睡了,这些该死的毒虫!”

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莫明的孤独。难道这里的走兽都要搬走?难道这里就成了科基蛙的一统天下?

二OO三年六月七日 星期六 大雨

我已经十多天没有吃到东西了。

我没有生病,是找不到东西吃啊!蚯蚓、蜘蛛、飞蛾、蝗虫……它们都像鬼使神差似的,从我们这里消失了。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的同伴告诉我:这又是科基蛙立下的“功劳”。他们的食量大极了,整天吃个不停,而且什么昆虫都吃。据专家们统计,在一公顷的森林里,他们每年要吃掉200多千克的昆虫呀!

每天,他们都在扫荡着草丛里的小生命,让他们无法生存和繁衍,真是太可怕了。

外面在下着大雨,几只鸟儿从树上跌落下来,有气无力地拍打着翅膀,像在求援。我一步一步地爬过去。

小鸟看见我,轻轻地哀求道:“我饿,给点儿吃的吧。”可是,我又到那儿给他寻到吃的呢?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倒下去了。

大雨瓢泼似的倾泻下来,把我的眼睛都蒙住了。

我好不容易爬到一个树洞里。小鸟饿死的情景老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忽然,他们伸长了脖子向我吼道:“都是你做的好事!让那些该死的科基蛙入侵小岛。”

读完这几篇日记的时候,你一定会知道,这孤岛上的最后一只土著青蛙是怎么死的吧!

当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到一个新环境中的时候,假如它们的繁殖力很强,假如它们的食物很丰富,假如新环境中又没有它们的天敌,它们就会彻底破坏新环境的生态平衡,给新环境带来无尽的灾难。

人们从“青蛙日记”中应该记住这个教训啊!

(本文首载2004年12期《我们爱科学》)

作者简介:张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第四、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理事。已出版科学童话专集《启蒙知识童话》《苍蝇和火车赛跑》《小老鼠的隐身衣》《亲近奇妙大自然》《陪孩子读绘本》等80多本;主编《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小号手”科学童话总动员》等100多部。先后获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金江寓言文学奖”和全国“百种优秀出版物”等20多项。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我喜欢写大自然的童话,让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用实际行动来守卫自己的家园!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详情

编辑:Wind

图片来源:网络

延伸阅读:

是啊,都是我的错。其实,我也要以自己的生命付出代价呀!

二OOO年三月二十五日 星期六 少云

清晨,我正在草丛里进餐,不知是谁在叫:“大家快来看啦,科基蛙爸爸在孵孩子哩!”这可是件新鲜事儿,我三蹦两跳就过去了。

池塘里,一只科基蛙正伏在水边,怀里抱着许多卵孩子。我一看,那正是前几天我担保入境的科基蛙,忙问:“才来几天就生孩子啦?”

科基蛙点点头说:“我太太生下卵孩子,我负责孵化。再过一个小时,我的孩子就要出世啦!”

我坐在河边静静地等候着

突然,一只小小青蛙从科基蛙的怀里蹦了出来,接着一只又一只,转眼之间,科基蛙面前就站了许多小小青蛙,足有一百多只哩。这让围观的土著青蛙赞叹不已,因为大家的卵孩子,只能孵出小蝌蚪,怎么科基蛙能一下子孵出小青蛙呢?

科基蛙爸爸笑着说:“这都是在自然竞争中练出来的啊!”

谁都知道,减少了“小蝌蚪”这个形态,他们的后代就避开了水中天敌的伤害,存活的机会就更多啦!

这科基蛙孵孩子真聪明。

《儿童科学童话》之四:垃圾斯国王覆灭记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张冲,南京

垃圾斯国王要攻占摩斯城

摩斯城外的垃圾国,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垃圾斯国王。他和他的臣民们贪婪地享受着从摩斯城运来的各种垃圾,过着花天酒地,腐臭霉烂的生活。

每天,垃圾斯国王吃饱喝足以后,不是叫苍蝇为他奏乐,就是要跳蚤为他跳舞。他自己便懒洋洋地躺在开了花的沙发椅上,让烂电池大臣为他捶肩,让牙膏壳将军为他捏脚。

“啊哈,多舒服呀!”每当这时,垃圾斯国王总是眯着眼睛,从心底里飘出这句话。

“当,当,当……”摩斯城里又传来25声钟响,这是他们打开城门,向垃圾国运送垃圾的信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Page 26 of 38  « First  ... « 24  25  26  27  28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