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25

Natural Factory|自然的工厂

【公益词典】| Lexicon

官方网站:http://naturalfactory.org/

自然的工厂(Natural Factory)由来自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制作者和生物学家背景的志愿者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收集当代和历史上的案例,激发使用天然材料和工艺的设计和创新。

自然的工厂收集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里,设计师和制造商通过让自然成为我们的工厂,专注于非食品和非医疗领域,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例如,用蘑菇菌丝体生长的包装和在碳负“果园”中塑造的精品家具。

NaturalFactory.org aims to inspire design and innovation that works with natural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by collecting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examples. This is a voluntary project started by designer/maker/biologist friends from from several countrie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is field together.

NaturalFactory.org collects inspiring examples of ways designers/makers can let nature be our factory to create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cusing on non-food and non-medical products, such as packaging grown from mushroom Mycelium and boutique furniture shaped in a carbon-negative ‘orchard’.

资料来源:Natural Factory

IIGF观点 | ESG助推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浅析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作者:朱晨晨、王婧、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3-07-19

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主力军,在中国能源供给市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淘汰煤炭企业落后产能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新能源市场仍存在的供给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满足用电量需求,能源市场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煤炭企业利用ESG进行科学地转型,提升企业应对各类风险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能源市场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神华”)为案例,通过梳理煤炭企业相关举措,从ESG角度分析目前中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煤炭企业践行中国特色ESG,走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道路。

一、煤炭行业在“后煤炭时代”的发展现状与ESG评级表现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后煤炭时代是指燃煤电厂的逐步淘汰,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之一。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随着新能源的替代,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随发电量之间逐渐背离。但是由于煤电占比仍较高,因此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占较大比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承担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加快淘汰燃煤电厂的速度,逐步进入“后煤炭时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逐步探寻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合适的政策策略,帮助中国经济模式转型谋求更多的可持续经济利益。

图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进程(图片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开材料整理)

自2012年后,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逐步下降。同时煤炭能源的消费占比已经从原来的高于70%到目前控制在56%。但是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种类。而数据显示,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煤炭,工业作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其主要来源也是煤炭。因此煤炭行业转型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图2 中国煤炭产量与消耗量发展史(图片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煤炭企业ESG评级表现

图3 2022年中财大绿金院ESG评级-煤炭开采与洗选业

为加速推进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多家煤炭上市公司已经选择将ESG融入其治理体系中,并且进行披露。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数据库煤炭上市公司评级,参与2022年评级的上市公司主要有23家,评级等级分布较为平均。从2022年煤炭企业的评级分布结果来看,ESG评分为A+到D的煤炭企业都有所涉及,集中在D到C+的企业有10家企业,评级结果为B-到A+的企业有13家。两个阶段的ESG评分结果企业数量相差不大,其中一家企业ESG评级结果为A+,无企业ESG评分为D-。

根据评级表现,有6家企业ESG评级表现较好,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在积极践行ESG理念,持续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大型的煤炭上市公司由于有资金以及技术的沉淀,因此能够在政策的大方向变化下,紧抓变化趋势,并且进行调整。但是仅一家企业获得A+评级,说明虽然目前煤炭行业正在努力转型,但在由于未能针对ESG、可持续发展做出迅速反应,或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使得煤炭企业在转型方面还有待继续提升。其次,中后游段企业数量较多,且仍有小部分企业处于D段即末游段,如何推动行业全面优化转型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ESG助力煤炭企业转型机遇分析

ESG能够帮助企业从三个方面综合、全面考量自身的转型规划,分析与及时把握机遇,助推煤炭企业优化。通过改善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表现,企业可以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其企业发展竞争力。

从政府政策支持角度来看,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在ESG转型中可以受益于政府提供的激励措施、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措施可以降低企业转型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源于新兴市场的需求,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上升。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生产商,满足新兴市场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从而开拓新的市场和商机。ESG转型被视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ESG绩效。煤炭企业通过积极推动ESG转型,可以吸引更多的ESG投资,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机会。

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效率层面来看,ESG转型促使煤炭企业寻求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影响。企业通过引入清洁煤技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等创新技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积极进行ESG转型,煤炭企业可以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声誉。投资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不断增加,选择与具有良好ESG表现的企业合作。ESG能够帮助构建员工的健康工作环境与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提升产品风险管控能力。

三、中国煤炭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以中国神华为例

为了探究煤炭企业如何解决自身的ESG管理问题,本文以2022年煤炭行业A+(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评级标准为基础)评级的企业——中国神华的ESG报告为例,分析其在三维度方面的优秀举措为何引起资本市场的青睐。

(一)治理架构:设置ESG管治架构,明确职责

中国神华制定ESG治理体系,董事会为ESG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和部署。董事会下设安全、健康、环保及ESG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公司安全、健康、环保及ESG工作计划的实施。公司本部成立安全环保组、社会贡献组、企业治理组,负责策略的推进及实施。ESG治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日常ESG管理工作。总体来看,中国神华构建了层级清晰的ESG治理体系,部门职责清晰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公司ESG的建设发展。此外,公司将ESG指标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明确绩效考核标准。

(二)环境管理:加快清洁能源转型,绘制“碳达峰”行动路线图

公司使用碳减排技术,推动矿山修复与废弃物全面处理。首先在关于减碳,新朔铁路顺利进行试验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大量减少了物流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碳处理上继续努力,进行碳资产的管理,并运用自然碳汇。其次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资源管理,进行动植物采样、增殖放流与绿色矿山治理。此外,全面考虑废弃物处理,布置全煤巷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用煤矸石制砖,解决污染物再利用问题。2022年,中国神华根据产业特点和二氧化碳排放特点,制定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并针对气候议题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实施路径等,为“净零排放”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责任履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与ESG供应链管理

中国神华注重员工安全健康,公司对于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夯实安全基础。公司定期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定期培训,极大程度上降低矿井工作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人员有效规避风险的可能性。职业健康的防治是许多煤炭企业尚未披露的一大重点。中国神华关注职业健康,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并且进行定期的预防科普宣传活动,为员工的健康提供了持续保障。公司制定《关于做好新时代女职工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大日常工作中对女职工,体现对女性职工的关怀,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制定了《供应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化供应商ESG风险管控机制与采购流程管理将履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要求之中,全面评估并有效规避供应商ESG相关风险。

四、煤炭企业ESG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环境维度来看,目前煤炭企业在环境维度出现绿色技术革新表面化,排污信息披露不统一。大部分公司选择性披露表现良好环境数据,缺少各类污染物的总体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同时在披露环境信息时没有相关表格以及重点数据提示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煤炭企业面临能源转型的压力。企业需要考虑如何调整业务模式,寻找替代能源和清洁技术,并面对来自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竞争;此外,煤炭企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因此,煤炭企业在ESG转型中需要面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等环境方面的挑战。此外,煤炭企业容易出现高额碳排放造成经济损失与触发环境处罚的风险。

从社会维度来看,在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方面,煤炭企业还有待不断提升。煤炭行业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受到职业病的侵害,许多煤炭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出现防护设施投入不足,管理制度混乱,发放不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等情况。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极为容易受到忽视,由于工作环境的压抑性,大部分矿工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堆积,但是心理疾病经常呈现潜伏周期长,爆发突然的特点,企业往往缺少对这方面的关注。在今年内蒙古新井煤矿坍塌的事件中,一共53人罹难,迅速引起大众的关注,以及中央政府的强烈重视。矿井作业安全事故发生并不少见,但是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抱以“未发生即无问题”的侥幸心理。其次,绿色供应链不完善。对于供应商管理的披露不健全,多以笼统的语句表达自身对于绿色供应链的支持。

从治理维度来看,大多数煤炭企业ESG治理结构还未完全搭建。ESG管理还未以高级管理层的实体形式出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大多是以工作小组形式,或者列入作为工作方向列入董高的工作管治日常中。其次,煤炭企业内部治理不全面。目前煤炭企业会出现举报机制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等问题造成管理混乱。煤炭企业在治理和透明度方面依旧面临挑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反腐败措施、信息披露等方面。在ESG转型中,企业需要加强治理机制,提高透明度,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合规性。ESG能够帮助公司实现廉政建设并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避免公司在治理层面产生负面新闻并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打击。

五、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环境维度

在环境方面,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实现ESG转型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和可信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意味着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在环境保护、碳排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成效,积极采取减排降耗、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措施,优化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接受外部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煤炭企业需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促进煤炭与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同时,企业需要加快推进绿色开采和生态修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收率,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

(二)社会维度

在社会维度,煤炭企业一方面可以构建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体的绿色设计。对于物流运输供应商,可以使用能耗相对较低的交通工具或者新能源交通工具。对于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应该进行定期评估,符合绿色要求的供应商才可以继续供应。对于废弃物处理供应商,可以委托资质过硬的第三方公司并对废弃物后续处理进行持续监控。此外,企业需要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从管理体系方面,对于职工健康档案管理设立专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组,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职业病防护方面,需要让矿工本身引起关注,定期对于职业健康防护组织开展讲座或者会议,并且邀请专家对于如何防护职业病进行科学的指导。从安全防护设施方面,对于发放给作业人员的设备一定要符合标准,并且设置符合标准的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巡查检查,设施设备维护更换。从职业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在工作区域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组,对于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的检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周,让职工了解心理疾病的危害并且积极地配合医生开展治疗。

(三)治理维度

在治理方面,煤炭企业需要积极推动ESG管理建设,并对内部治理全面化。一是完善ESG管理架构。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高董事会的多元化和独立性。不断加强董事会对ESG事宜的审批和监督职能,明确ESG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制定清晰的奖励机制与惩罚监督机制,在赋予ESG管理人员切实的权力的同时进行监督与制衡。其次,企业需要加强ESG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将ESG绩效纳入员工考核与奖惩体系,提高员工对ESG理念和实践的认知和能力,增强员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同和参与。二是提升内部治理透明度。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社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建立健全社会投诉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社会争议事件,减少社会责任风险。企业需要完善内部的举报机制,设立多样的举报方式,如匿名举报,信访举报机制等。积极建设公司的信息链,比如公司治理透明化与信息公开化,以避免信息误差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后煤炭时代”美、德、日退煤路径对比|德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
[2] IEA. Net Zero by 2050[R]. 2021-05. http://www.iea.org.
[3]中国神华2022年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报告 shenhuachina.com.cn
[4] 孟召平,师修昌,刘珊珊,等.废弃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评价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6,41(3):537-544.MENG Zhaoping,SHI Xiuchang,LIU Shanshan,et al.Evaluation model of CBM resources in abandoned coal mine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3):537-544.
[5]李丹,路世昌,赵球,等.煤炭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22:210-214.
[6]李宇娟,王聪.煤炭企业资产质量、治理机制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国矿业,2022,31(2):40-45.
[7]张宇,王圣殿,王依,等.对加快推进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19,5:42-46.
[8]2022年全国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chinamine-safety.gov.cn
[9]研究报告 |全球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及转型路径分析-北极星火力发电网 bjx.com.cn
[10]《中国金融》|金融助力煤炭煤电行业稳中求变_山西省_绿色_煤企 sohu.com
[11] 【创意】煤炭的绿色遗产:英国用废弃矿井热水供暖,可惠及四分之一居民_能源 sohu.com
[12]废弃矿址建浮式光伏电站,德国“黑金”摇身变“绿金”-索比光伏网 solarbe.com

作者:
朱晨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王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施懿宸 中财绿指 (北京) 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新媒体编辑:张伟玲

(本文首发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获其授权转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风证券公司捐赠设立。研究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和健康金融。绿金院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并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

延伸阅读:

IIGF观点 | 日本转型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IIGF观点 | 加拿大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加绿色金融合作展望

你捐给H&M的回收衣物,成了非洲海滩的「垃圾山」

【企业社会责任】| CSR

作者:吕雅宁 苏建勋,36碳,2023-06-24

被诟病不够环保的快时尚品牌,近年相继推出“旧衣回收项目”,但回收后的衣服最终去向何处?品牌们未必真正履行环保承诺。

6月13日,瑞典媒体Aftonbladet发布了一篇关于H&M回收衣物去向的调查报道。报道显示,这些二手衣物均未遵守H&M的回收承诺,而是被运送到不同国家地区,有的被打包再出售,还有的被就地填埋或焚烧。

根据最新进展,H&M集团CEO Helena Helmersson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否认这项指控。她承认这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明确表示这与H&M无关。因为公司已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回收循环机制,没有任何衣服被倾倒或烧毁,并让媒体去问责负责回收的合作商。

H&M供应链负责人Harsha Bammanahali也通过邮件作出书面回应:“H&M集团坚决反对将衣服变成垃圾,这完全违背了我们创建更加循环的时尚产业的工作。”

据悉,H&M是第一家启动全球性旧衣回收计划的时装公司,自2013年起在全球门店推出回收项目。在H&M的瑞典站官网中,品牌声称已和纺织行业知名可持续发展倡议合作伙伴I:Collect建立合作,会将二手衣服进行专业分拣、修复和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但Aftonbladet的调查报道显示,他们追踪的十件衣服中,没有一件到达I:Collect的分拣设施进行妥善处理。

如今,全球各大服装零售巨头都陆续启动旧衣回收项目。消费者出于善意捐赠旧衣,希望二手衣物会被有需要的人再利用,但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事实往往与之相悖。

△ H&M门店的回收箱。图源:CBC News

十件旧衣服的环球行,引出一场环保骗局

在Aftonbladet的调查报道中,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及其周边地区的八家H&M商店的回收箱中,捐赠了十件衣服。这些衣服都被附上GPS追踪器,通过蓝牙技术追踪它们的最终去向。

追踪数据表明,其中有三件衣服被送往贝宁、南非和印度,这些国家都是二手服装进口大国,存在严重的纺织品废弃物污染问题。

还有两件衣服被送往罗马尼亚一家二手服装进口商的仓库;两件衣服被分别送往位于德国和波兰的纺织工厂,预计将被磨碎后制成纺织纤维再次利用;其余三件衣服在截至报道发出时,还没有收到信号更新,可能还在海上运输。

△ 根据追踪数据,这十件衣服被运送至不同的国家地区。图源:Aftonbladet

为获取更多线索,媒体亲身前往贝宁的科托努市,联系到当地的二手衣服进口商。据商贩介绍,这些二手衣服将被集中打包卖给当地市场,或走私到邻国尼日利亚,而未被选择的衣服将被废弃、倾倒和焚烧。

在贝宁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场,数百万件来自西方国家的二手衣物成为市场中的主流货品。当地卖家表示,H&M等快时尚品牌是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对于很多欠发达国家地区来说,购买新衣较为奢侈,而来源五湖四海的二手服饰,价格低廉并且款式新颖,能够极大满足他们对于服装日益增长的需求。

但这背后,二手服装交易形成了一条暴利产业链,幕后的最大受益者则是批发商。批发商在港口收货之后,转售给当地市场的经营者。经过层层加价,这些衣服以高出进货成本数倍的价格卖给民众。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直接扼杀了本土纺织业的发展和进步。当地纺织企业被接连关停,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尽管邻国尼日利亚已通过立法禁止进口二手衣物,但还是有大量衣物通过走私进入当地市场。

“人们一旦尝试过既便宜又时尚的衣服之后,那么禁止二手服装贸易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它只会让更多的人们想办法绕过壁垒。”美国经济学家Pietra Rivoli教授曾在《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中这样写道。

△ 贝宁科托努的二手衣物市场。图源:Aftonbladet

Aftonbladet还在贝宁当地的海滩发现大量废弃衣物,这些衣服因为质量问题没有二次利用的价值,再加上当地缺乏足够的垃圾填埋场或焚化炉,大部分废弃衣物直接被丢在路边和海滩。

这些衣服在海岸边堆积成山,被海水浸透甚至腐烂,形成一座座“垃圾山”。不可生物降解的服装合成材料,持续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水污染。

△ 贝宁科托努市,海滩边堆积的废弃衣物。图源:Aftonbladet

这篇调查报道发出后,立刻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但却被H&M官方坚决否认。

事实上,这并不是H&M第一次被质疑衣物的去向问题。

2022年11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H&M每年生产30亿件衣服,其中只有大约10%被回收利用,其余都运往了加纳这样的二手衣服进口大国。

英国非营利组织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曾表示,由于设备、技术等局限因素,时尚企业在门店回收的衣服只有不到1%会被利用到新衣服的生产中,绝大部分都和旧衣服垃圾箱、在线回收平台等渠道的废弃衣服一起进入全球二手供应链,被运到了加纳、印度等国家,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本土经济和劳工权益。

同样受到快时尚垃圾侵蚀的还有位于南美洲的智利,这也是一个二手服装回收大国。

由于从全球各地运来的二手衣物,早已超过当地市场的承受能力,智利沙漠成了这些二手服装的最终归宿。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汇集着来自全球的快时尚垃圾。每年数以万吨的快时尚服装因销路不佳、利用率低被转运到这里直接丢弃,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大型露天“快时尚垃圾场”。

一些赤贫的当地民众还会在这些废弃垃圾中寻找自己和家人能穿的衣服,或是能够转售的衣物。

△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废弃的衣服堆。图源:National Geographic

快时尚品牌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清理库存,已是行业中公开的秘密。早在2018年,就有丹麦电视台调查指出,H&M从2013年开始,在丹麦焚毁了60吨滞销衣物,平均每年焚烧约12吨。

从海滩到沙漠,从就地填埋到直接焚烧,快时尚垃圾不断侵蚀生态环境,俨然已经成为当代的一大环保公敌。

“漂绿”外衣下,消费主义和污染元凶

尽管饱受争议,快时尚依旧有非常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品牌影响力。

“便宜又好看”,便是快时尚品牌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传统服饰行业的上新周期往往只分为春夏和秋冬,但快时尚品牌甚至可以在全年内分成52个“微季”,每周都有新款上市,以创造更短的流行周期,不断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

英国《卫报》就曾把ZARA、H&M等引领的快时尚消费潮流,戏称为“麦时尚”(Mc Fashion),意指产销便宜、快速、款式时髦的服饰,像快餐品牌麦当劳一样遍地开花。

当然,这种高周转速度、大批量出货和低价格的竞争优势,让快时尚行业的商业模式迅速成熟,更短的试错周期让他们更容易掌控消费者偏好,不断生产爆款产品。

有行业数据显示,现代服装的使用寿命为2至10年,西装和外套的使用寿命约为4到6年,而内衣和T恤的使用寿命仅为1到2年。甚至有调查数据表明,在拥有众多快时尚品牌的美国,每件衣服平均只穿7次就会被扔掉。

快时尚产业俨然把服装从一件耐用品,变成了一件消耗品。一方面让时尚更民主,能让更多人买的起时尚,但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衣物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耗更多资源。

有研究指出,时尚行业已经是仅次于石油化工产业的全球第二大环境污染制造者,特别是在生产与废弃处理环节会产生大量的废物排放与污染。

以平价实用的牛仔裤为例,生产一条牛仔裤要经过经过染色、织布、印花、缝纫、洗水等复杂工艺流程,尤其是染色及水洗仿旧工艺,会造成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发明了牛仔裤的服饰品牌李维斯(Levi’s)曾对其产品做过一次“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评估,他们发现从棉田到棉布再到洗衣机,一条501系列的牛仔裤竟要耗费3480升水,这才让其意识到到牛仔裤的环境危害,并开始升级工艺。

更可怕的是,不同牛仔产品在染色过程中会使用约2500种化学物质,势必会对当地水资源、周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有“牛仔之都”之称的广东省新塘镇,曾经就因为牛仔产业的化工污染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不断颠覆大众对于时尚行业的认知。

△ 非洲莱索托,一条河流被牛仔蓝色染料污染。图源:Water Witness International

因此,近年快时尚品牌不断加大对环保的关注度,希望扭转舆论风向,维护品牌形象。

然而快时尚转型做环保,从根本上来说仍旧是个伪命题。

以环保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为例,即使像海藻纤维等技术的环保特性已经明确,但是由于过高的产线替换成本,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不会大规模替换传统材料。

曾有新材料厂商向36碳表示,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对价格较为敏感,很多品牌在更换材料技术路线时会非常谨慎,规模化应用尚有难度。

对于高速运转的快时尚行业来说,更会成为拖慢生产速度的额外挑战。

很多品牌也开始从回收环节下功夫,但这更是一项复杂工作。由于成品服装是由纱线、纤维、金属、塑料等各种混合物制成的,回收循环意味着要将这些材质进行有效分离,这必然是项费时费力的艰难任务。

有的品牌更难逃“漂绿”嫌疑。以H&M的旧衣回收项目为例,只要消费者带着衣服交付门店回收,就可以获得八五折的消费券,用于购买正价商品。

△ 2017年,H&M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旧衣回收项目介绍。图源:H&M

这一机制备受争议:H&M一边回收旧衣服,一边又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衣,本质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甚至还会加剧过度消费的风气。花样百出的环保招数背后,依然是快时尚品牌布下的消费主义陷阱。

瑞典媒体此次曝光的H&M二手衣物去向问题,更尖锐地揭示了环保与快时尚这对矛盾。H&M作为支持可持续发展呼声最高的快时尚品牌之一,再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不免让人怀疑,快时尚品牌做环保更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营销活动,甚至是披着“漂绿”外衣的污染元凶。

曾经引领了无数次潮流风向的快时尚行业,也在一次次的信任危机中“跌下神坛”,未来还将成为更多人审视的对象。

本文转自36碳(ID:carbon_36kr)

延伸阅读:

自然界的哨兵:10种为环境变化提供线索的动物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文丨朱琳,碳中和科普, 2023-02-16

指示生物(Indicator Specie)是指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体,它们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时间受到特定环境变化影响,且能第一时间将这种影响表现出来的生物。通过监测这些生物的种群大小、年龄结构、密度、增长和繁殖率等要素,研究人员就可以同步监测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了解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或气候变化等对自然物种的整体影响,甚至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当人们开展环境保护措施后,它们还可以帮助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细菌、植物、动物都可以成为指示生物。例如,蜈蚣草可以指示土壤的石灰性,地衣可以指示空气污染,小龙虾和贻贝可以指示水质,珊瑚可以指示海水上升和海水温度波动趋势等等。其中,动物是最常见也最常被用到的指示生物类型,它们如同自然界里的哨兵,会随时向人们做出预警。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了其中10种典型的动物类指示生物。

鼠兔

鼠兔是一种看起来像短耳兔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恶劣的高山栖息地,冬天会躲在岩石碎片下,利用积雪保持巢穴温暖。过去20年,低海拔地区鼠兔种群明显下降,这表明气候正在变暖:积雪减少导致鼠兔过早暴露在低温中,且没有足够的食品储备,生存率大幅下降。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已开始将鼠兔视为观测全球变暖的指标之一,例如,丹佛动物园开展的科罗拉多鼠兔项目会收集全州鼠兔种群的数据,以此保护面临风险最大的鼠兔种群,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高山生态系统。

蜣螂

蜣螂(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屎壳郎”)主要在粪便中觅食和繁殖,也能够利用腐肉、腐烂的水果、真菌和腐烂的植物物质,这使得它们具有了清除粪便、种子传播、养分循环、提高土壤碳储量水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种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功能。此外,蜣螂分布广泛、易于收集,而且还对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非常适合用作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生物指标。近期的多项研究也已表明,蜣螂是在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最具成本效益的物种之一。

斑点猫头鹰

斑点猫头鹰原产于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它们主要依赖老树洞、断树梢和废弃的猛禽巢穴来筑巢,这些筑巢条件都只在原始森林中才存在。随着森林砍伐的加剧,以及农业发展与城市扩张的加速,斑点猫头鹰失去了栖息地,种群数量开始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快速下降,1990年时,斑点猫头鹰首次被列为濒危物种。由于与原始森林的退化程度息息相关,斑点猫头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指示生物,研究人员们通过监测它们来评估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并监测人为引起的栖息地变化的影响。

蜜蜂

蜜蜂可以将沉积在植物上的物质带回蜂巢,这种形态特征使得蜜蜂以及蜂产品成为了指示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情况的指标之一。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杀虫剂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会导致蜜蜂大规模死亡,还会通过蜂产品影响人类。例如,新烟碱类化合物会影响蜜蜂的嗅觉学习、记忆和导航,导致蜜蜂觅食效率下降,从而影响蜂蜜的供应、质量和成本。目前,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始使用安装在蜜蜂背上的微型传感器来记录它们在蜂巢周围的活动,分析它们授粉的能力,从而观测它们所处环境的污染情况。

鲑鱼

鲑鱼是太平洋最重要的物种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溯河产卵的鱼类,它们在淡水中出生,到海洋中生活,几年后再回到出生的地方产卵,产卵后立即死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然而,在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和筑坝等人类行动的影响下,全球范围内的鲑鱼数量已经显著减少。这也就意味着,鲑鱼种群的变化可以被用来监测其栖息地水质等生态要素的情况。例如,针对太平洋西北部的一项研究就指出,银鲑种群数量的减少应主要归因于鲑鱼产卵栖息地附近城市地区受到污染的雨水径流。

水獭

水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由于毒素可以在水生食物链中层层积累,包括金属汞在内的许多毒素都可以通过水濑的捕食行为快速、大量地进入它们体内。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水源受到了污染,水濑往往会比其他动植物更早地表现出中毒症状,并出现种群数量的减少。基于这种特性,在许多水濑的栖息地,研究人员会将其视为有价值的指示生物,密切跟踪它们的数量和生活状态,以此确定当地的水质和植物的健康状况。

蜉蝣

蜉蝣是一种无脊椎昆虫,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不同种类的蜉蝣幼虫喜欢在含氧量高、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生活,少数可在咸水中生活,对水有很强依赖性且对水污染耐受度很低。因此,蜉蝣是一种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监测水生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如果一个水道的底部沉淀了过多污染物,蜉蝣的数量就可能会出现快速下降,相反,如果在一个水生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很多蜉蝣的存在,那就意味着这里的水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

蝙蝠

蝙蝠对光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干旱的影响都非常敏感,同时,栖息地的破坏也会导致它们更容易吸收和传播传染病。当蝙蝠数量不稳定或不健康时,就可能表明当地环境因人类活动而出现了退化,或者表明当地气候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研究人员经常将蝙蝠用作气候方面的指示生物,例如,黄石国家公园的研究人员会通过相机捕捉器、声学测量和毛发采集等方式,对蝙蝠进行非侵入性研究,以此观测轻污染、重金属、城市化、传染病,以及干旱和农业方面的变化。

驯鹿

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这种动物在夏天以草为食,在冬天则以地衣为食。地衣从大气中吸收各种污染物,吃掉地衣的驯鹿则会积累污染物,相关研究人员因此会依靠北极原住民狩猎而来的驯鹿样本来分析北极地区的环境状态。除一般污染物外,驯鹿在提供一些较长的放射性污染物数据方面也扮演着特殊角色,例如,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之后,驯鹿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是核污染的监测标志之一。

蝾螈

蝾螈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以昆虫为食。为了在潮湿的环境里生存,蝾螈进化出了水分渗透性很强的皮肤,这也使得它们特别容易受到污染和干旱的影响:一旦某地蝾螈的健康状况或种群数量下降,就表明它们的环境可能发生了一些负面变化。除了蝾螈,青蛙、蟾蜍等可以靠皮肤呼吸的两栖动物也可以作为指示生物反映环境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曾有夏日蛙鸣的屋后池塘变得寂静无声,或者发现了长着三条腿的畸形蟾蜍,那就是自然在警告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式。

转载自:《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儿童环保教育项目合伙人, 是你吗?”,点击此处了解更多详情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环保小故事》专栏

青蛙兄弟的感谢信
谁是真正的凶手

《张冲爷爷的儿童科学童话》 专栏

七星瓢虫棉田大战
集市贩卖黄猄蚁
烫石头洗澡
青蛙日记
垃圾斯国王覆灭记
三个小妖怪
绿色油库
地球娃娃进医院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UN CC:Learn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

【公益词典】| Lexicon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UN CC:Learn)是一个由30多家多边机构组成的联合行动,帮助各国通过提高总体气候素养、发展应用技能来实现气候变化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提供战略性建议和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帮助公民、政府和商界理解、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原力。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由瑞士发展合作署(SDC)提供支持。

知识分享与管理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UN CC:Learn)知识分享平台为获取联合国提供的气候变化学习资源和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开发可作为公共产品使用的气候变化学习资料。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最大的、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需求的气候变化学习平台。

在伙伴国的学习和技术发展

如果一个国家想实现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目标,学习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学习伙伴关系支持伙伴国发展和实施与“国家自主贡献”(NDCs)和“国家适应计划”(NAPs)相匹配的“国家气候变化学习策略”。

The One UN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Partnership (UN CC:Learn) is a joint initiative of more than 30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hel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climate change action both through general climate literacy and applied skills development. UN CC:Learn provides strategic advice and quality learning resources to help people,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to understand, adapt, and buil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UN CC:Learn is supported by the 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SDC).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The UN CC:Learn knowledge-sharing platform provides a ‘one-stop-shop’ for accessing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resources and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UN system.

One UN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UN CC:Learn partners work joint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materials that are made available as a public good. Our e-learning platform is the single largest dedicated learning platform on climate change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developing country needs.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in Partner Countries

Learning and skills are essential if countries are to achieve their stated policy goals on climate change. UN CC:Learn supports its partner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Learning Strategies, aligned with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and 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 (NAPs).

资料来源:UN CC:Learn

川崎广人,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的日本专家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作者:《聴く中国語》杂志,2021-07-13

李卫,河南新乡原阳县小刘固村小刘固农场负责人。李卫承包了200亩地,栽培各种有机农作物,还建立了堆肥厂。李卫是一位 “循环农业” 理念的拥护者。所谓循环农业,就是一种运用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和相关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和增加收益的目的,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8年,李卫就想做循环农业,可是因为缺乏相关指导,没有太大的起色。幸运的是,2014年,李卫遇到了一位来自日本的农业专家,这位专家就是川崎广人。

川崎广人,1946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在日本获得农业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相关的工作。他在日本岩手县的消费者合作社工作了30年,对应的供货商是由农场组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川崎广人主要负责对接农民和市场的双向需求,同时研究堆肥栽培和农业经营。川崎广人在消费者合作社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放弃安逸晚年,只身来到中国

2006年,青岛农业大学邀请川崎广人来校讲学,介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日本的发展经验,受到高度评价。过了几年,川崎广人再次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并实地工作了一年时间,一边学习中文,一边研究中国农村和农业。之后,川崎广人回到了日本,在不同的农场、公司工作了6年左右。

2013年,68岁的川崎广人告别了生活多年的日本,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 “云游中国” 计划。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中国十几个省市的大小农村,在途经农场免费做农业技术培训。很快,川崎广人发现因滥用农药化肥等操作造成土壤板结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的结果就是果实不健康、不好吃,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也受到了比较大的伤害。他还发现,有机肥在中国还远未普及——虽然循环农业技术的好处被广泛认可,但因为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及缺乏有效推动,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于是,川崎广人由此立下了自己的目标——在中国真正推广 “循环农业”,为中国提供让农作物更健康更好吃的栽培技术。然而经过一番考察和洽谈,他发现推广工作并非易事,支持者也是寥寥无几。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小刘固农场的农场主李卫。

川崎广人偶然在网上查到了河南新乡的小刘固农场,兴奋地给网上的邮件地址发了好几十封电子邮件,但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可能知道,中国人没有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日常沟通的习惯。小刘固农场的李卫平时也不经常看邮箱,直到有一天无意查看了邮箱,才看到了川崎广人的邮件,李卫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合作机会,急忙回复了邮件,邀请川崎广人来农场访问。

2014年,川崎广人背着行李和厚重的书籍,来到小刘固农场做技术指导,一到农场就发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附近的养牛场为制作堆肥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川崎广人来农场之前,小刘固农场就在坚持使用堆肥技术,这让川崎广人很受鼓舞。堆肥就是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堆肥的特点是不光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好处显而易见。但堆肥制作耗时长再加上工序繁琐,效果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体现,所以并没有被普及利用。川崎广人觉得小刘固农场是一个大力推行循环农业的优质试点。于是,他和李卫一拍即可,决定以小刘固农场为基地,由他主导开始进行循环农业方面进一步的实践。

△ 川崎广人在小刘固农场(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川崎广人原本被安排在宾馆住,但是他坚持要住在农场,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更好地投入工作。农场各方面生活条件差,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三餐就是馒头青菜等一些简单的食物。然而川崎广人对此毫不在意。

川崎广人对农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提出每天早上8点开晨会,以明确和安排各自一天的工作。有时遇到态度松散工作怠慢、不遵守开会时间的年轻人,川崎广人会谆谆教导他们:“年轻人不好好工作,怎么能进步,不进步就不能成功。” 他还说,“循环农业我一个人不可能搞成,需要大家齐心合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李卫也从郑州搬到了农场,方便有事随时商量。

用了川崎广人的堆肥制作和栽培技术,小刘固农场2015年的番茄试验田获得了显著成功。在市面上番茄的甜度只有1、2度的情况下,小刘固农场的实验番茄甜度达到了10度之高,而10度通常是荔枝、葡萄、哈密瓜等这类甜水果的甜度。

△ 川崎广人栽培出的甜度10度以上的番茄(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随着口碑的积累,小刘固农场的蔬果类农产品慢慢打开销路,不但开了自营的淘宝店,还跟优质农产品销售平台达成了合作。

扎根中国,传承奉献

川崎广人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是,循环农业的推广不可一蹴而就,中国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又在逐年减少,未来的接班人势必要尽早培养。于是,川崎广人除了每天在小刘固农场兢兢业业制作堆肥、扩大有机种植范围这些工作之外,有了招收学员的打算。

为了招到确实感兴趣并愿意扎根此行的学员,在朋友的建议下,川崎广人决定依托农场的资源开展正式的系统培训课程,而且包吃住,以减轻学员的负担。2016年,随着全国范围内堆肥技术的慢慢普及,学堆肥的人开始变多。之后就有来自各省市的一千余人慕名来到小刘固农场,参加川崎广人的培训课。由于学员人数众多,而且周围交通不便,小刘固农场还专门雇了名司机,接送前来学习的学员。

△ 川崎广人带领培训班学员参观(照片:川崎广人@新浪微博)

在小刘固农场工作期间,川崎广人还翻译和撰写了大量农业论文,也开了微博账号,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详细地介绍和传授堆肥种植、循环农业的实践经验。随着影响力一天天地扩大,川崎广人也成了微博上的名人,目前已是拥有近六十万粉丝的 “大V”,每次发出的微博,都会被频繁点赞和转发,也有很多人在微博评论区咨询各类问题。小刘固农场好几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学员,也都是通过微博慕名来到农场学习的。

川崎广人今年75岁,还在继续农场日复一日的工作。他说,即便哪天不能再做体力劳动了,也还可以做脑力劳动,继续传达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起什么时候回日本的时候,川崎广人说,“中国这边的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我打算一直在这里(中国)生活,工作到咽气。中国农民感谢我,这是我的人生价值。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做有价值的事才能让人生有意义。”

川崎广人也希望小刘固农场这样一个实现了自己退休后人生价值的地方,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上践行循环农业的道路。

转载自公众号:客观日本

编辑修改: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

延伸阅读:

系列访谈|我们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1)

【特别报道】| In depth >可持续发展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上海,2023-06-28

编者按:

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后,听说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后,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一是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二是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三是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四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五是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药材质量、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提升。六是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七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两年过去了,这些《政策措施》推行的如何,政策所涉及的求学者、行医者、高校教育者们感受到改变了吗?JM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采访。

钱都去哪儿了?

资料来源:智力银行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编制。

据统计,2000—2020年间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4.74倍,其中,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增加了6.38倍,低于同期GDP9.22倍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4.13倍的增长幅度。同样20年,1980—2000年间,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31.02倍,其中,居民个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增加了88.13倍,远高于同期gpd增长20.83倍的幅度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12.42倍的幅度。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980—2000年间国民用于卫生保健开支的超高速增加,在近20年里,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高于同期家庭收入的增长。国人为医疗卫生服务花费了越来越多的钱财。医疗不愧为新时代的“三座大山”之一。既然市场需求如此“旺盛”,那么医疗卫生供给方的数据又是如何呢?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2020年间,全国医院数量仅增加了117%,门诊部所增加了20%,每千人床位增加了171%;同期全国医护人员增加数,医生97%,医师112%,护士272%,诊疗人次增加了133%高于医师的增长,似乎说明医生的“劳动生产效率”有些许提高。而相对同期人口仅增加了11%,医院数量和医师数量仅增加一倍,与卫生总费用增长的14.74倍相差甚远。那么,钱花到了哪儿去了呢?

同期,医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49万跃至1,122万,看似供给充沛。但细分数据可见端倪:中医药专业招生增速显著滞后于西医。以2020年为例,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中,中医药类仅占15%(约168.5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中,中医药相关专业占比不足8%(约35.4万人)。更严峻的是,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从2000年的160.3万人增至2020年的340.1万人,增幅112%,远低于护士272%的增速。这背后是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倾斜——2020年,全国医学类高校经费中,西医相关学科占比超80%,中医药课程多被压缩为“选修”或“补充”。当政策文件强调“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时,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分配却如同“撒胡椒面”,难成体系。

教育与临床的“断桥”

中医药讲究“师承”,但如今的中医药教育却陷入“课堂化”窠臼。一名中医院校学生坦言:“背了五年《黄帝内经》,却连把脉都手抖。”数据显示,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课时占比不足30%,远低于西医专业的50%以上(部分顶尖医学院达60%)。政策要求“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但现实中,真正能带徒的名老中医日益稀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从2010年的500个增至2020年的1,200个,但带教导师平均年龄达68岁,且每年仅能培养不足2,000名学徒,与每年数十万的中医药毕业生规模形成鲜明对比。教育与实践的脱节,使得毕业生既难承古法,又难创新术。

更严峻的是,许多中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引入西医诊疗模式。2020年,中医院门诊量仅占全国总门诊量的12.7%,而综合性医院占比高达76.3%。

《政策措施》要求“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但现实中的结合往往流于形式。某综合性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科”,实则将中医科与西医科室简单拼凑,二者在诊断标准、用药逻辑上各行其是。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3,384家疾病防控中心中,仅23%设立中医疫病防治科室;综合性医院的中西医会诊率不足15%。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教育端。西医院校学生仅需修4学分的中医概论(占总学分1.2%),而中医院校学生面对西医课程时,常因师资薄弱而“食之无味”——某中医药大学西医课程教师中,具有临床经验的仅占31%。教材问题同样突出: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约40%的病因病机描述直接翻译自西医概念,学生既难掌握中医辨证逻辑,又无法对接现代医学需求。

政策倡导的“协同”,若不能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培养方案,终将沦为纸上谈兵。

激励机制的“跛脚”

政策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但现行医疗体系仍以西医标准为主导。例如,职称评审中,发表SCI论文的数量权重远高于临床疗效(中医师晋升副高职称平均需5篇SCI,而西医仅需3篇);医保支付更倾向于西医检查与手术,中医诊疗项目定价普遍偏低。以针灸为例,一次收费仅30-50元,而一台微创手术费用可达数万元。2020年,公立医院中医师人均年收入为12.3万元,较西医低18.7%。这种激励错位,迫使优秀中医人才要么转投西医领域,要么陷入“以药养医”的灰色循环——某三甲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比高达40%,远超国家规定的25%红线。当政策鼓励“多方增加社会投入”时,资本市场却因中医药评价体系模糊而持币观望:2020年中医药领域风险投资仅占医疗健康行业的7.2%,远低于生物医药的61.8%。

中医药振兴,表面看是技术问题,本质是制度问题。当卫生总费用狂奔14倍时,若人才培养仍困于资源错配、激励缺失与体系割裂,再多的政策条文也难逃“空转”。破解之道,或在于回归常识:让中医教育“接上地气”(如将临床实践课时提升至50%以上),让师承传统“活起来”(建立名医带徒专项基金,每年支持1万名学徒),让人才评价“看得见疗效”(将患者康复率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让中西医结合“融得了血肉”(强制综合性医院设置中西医联合门诊,将会诊率纳入考核)。唯有如此,中医药才能真正走出文件,成为护佑国民健康的长青之树。

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郭建宗:关于民间中医合法执业的意见

【观点】| Insight

作者:郭建宗,2023-05-09

以包含中医学在内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和“先天之本”。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托举!

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中国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某些国外敌对势力也把打击中医,打击中华文明作为征服中国“不战而胜”的战略手段之一。

中医的命运和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关乎民族和国家存亡兴废的大事。

近代以来,中医受到的排斥,打压,轻视,边缘化致使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医院已经严重西化,中医人才严重缺乏,广大的人民群众已经难以接受高效,便捷,廉价的中医服务。中医学科的传承,发展和提高,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医的复兴需要多层次,多部门以至全体民众参与的,正本清源的民族文化觉醒。

我们作为民间中医,也是最少西化的中医群体,出于传承和复兴的迫切心情, 我们强烈地呼吁并建议——

切实贯彻执行《中医药法》第十五条第2款和《医师法》第十一条之规定,开通民间中医合法职业通道,开辟非高等教育的中医人才成长道路。开辟不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民间中医、多种形式的中医人才成长之路,形成中医传承与复兴的强大动力,助力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有60余年,但是在广大基层医疗机构中,仍然缺乏中医从业人员,甚至岗位空缺,却有相当数量的中医学院毕业生,最终未能从事中医临床,而转向其他行业。

民间中医是带着枷锁舞蹈的群体!

没有高大雄伟的门楣,没有医保报销的福利,不但没有光鲜亮丽的头衔,头上还高悬着一把非法行医的利剑。

如果医德不好,医术不好,这个群体是很难生存的。

然而广大群众却依然不断求治于民间中医,认可民间中医。从法律层面禁止民间中医行医,就是剥夺了人民群众为自身生命健康选择医生的权利。

先辈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和中医大家邓铁涛都曾说过:“中医来自民间”!

所以《中医药法》和《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就是要保护和发扬民间中医,向民间中医要人才…

《医师法》实施也有一年余,关于民间中医通过推荐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未见实行。

《中医药法》中通过考核获得医师资格的工作也受到强有力的阻抗,

概括的说,这种阻抗有以下6个方面。

1.怠于执行,长期拖延确有专长考核登记备案工作。

对申请考核人员报名资格的各级审查和公示,都进行的相当缓慢,长期没有进展。

甚至截止到2021年六月,全国还有十个省连一次考核也没有进行,至今《中医药法》实施已近六年,通过考核取得中医资格的中医人数极少!

根据2017年7月16日中央2套《对话》节目中提到全国约有十五万民间中医,这个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一,按照这个比例在百万人口的行政区域内,应当有近百人通过考核。当然在考核工作中也有效率高,实施上不拖沓的地方。

这方面应当称赞河南省的中医药管理部门,考核工作开展迅速,成绩第二天即刻公布,堪称典范。

2.偷换概念,将《中医药法》中所称“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的概念偷换为“一技之长”或“一病一方的特长”。

抹杀了中医的全科特色,把全科特色曲解为“包治百病”。

推荐的两名医师也必须是与申请人申报的诊疗范围相一致。后来把申请考核人员申报的诊疗范围限定为某一科的最多五个疾病甚至是一个疾病。

更有民间中医先后两次分别通过了两个病症的确有专长考核,结果在第二次发证时被要求需要将第一个资格证上的诊疗病症注销,只能认可一个。

这样的诊疗范围即使取得医师资格又如何行医?

无论是注册到现有医疗机构或者自行开办诊所都难以实现执业!

体现中医的全科特色,应当允许通过考核后的诊疗范围可以是一病,一症,也可以是全科,兼科,或者是多个病种。

3.对有“医术渊源”作任意解释,增加申报难度。

“医术渊源”一词出自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原文是“有医学渊源,从事中医实践活动满五年”。

显然这里的“有渊源”和“满五年”属于语法中的同位成分,实践满五年即是所谓的有渊源。

但是在申报过程中相关机关对“医术渊源”作任意解释,即可否定任何人的申请资格。应当确认有五年以上的实践活动就符合“有医术渊源”这一条件。

4.没有开通民间中医成为考核专家或师承方式中成为老师的法律通道。

《中医药法》和《考核管理办法》规定有15年临床实践,可以作为确有专长考核的考核专家的资格,有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可以作为师承关系中成为老师的资格。目前此项工作没有展开。

应当在考核工作中,同时确认出民间中医中的临床年限包括实践时间在内,有达到15年的,成为后续考核专家组成员资格,和有资格担任师承关系中的老师。

5.对参加考核的民间中医在考核前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以无证行医为由,进行行政或刑事处罚。

按《中医药法》规定,民间中医要通过考核可以取得医师资格,其报名条件之一就是要从事实践活动满五年。

在实践活动期内当然是处于无证状态,但不应被认定为无证行医的违法行为。

应当由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对从“事实践活动的行为”进行描述和释义,禁止对符合要求的民间中医以无证行医为由进行处罚!

6.现行考核通过后,核发医师资格证到合法职业注册有地域限制,出省不能执业。

要适当取消专长医师资格所附加的地域限制。国家医保制度要支持中医诊所和基层中医服务。

中医的复兴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不能单靠中医高等教育,和现行中医医疗体系的维持和把控,需要政府主导,民间中医,各级教育行业,社会保障,民间团体,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合作。

《中医药法》中关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形式多样的中医教育的立法精神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为中医人才的成长提供宏观上的良好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尽快通过考核筛选出优秀的民间中医,建立非院校途径培养中医的道路。

从而形成规模宏大且人数众多的中医师队伍,与人民群众密切融合,就近解决广大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养生保健问题。

形成遍布全国的高效,便捷,廉价的,群众少花钱,国家少负担的中医发展新体系。

这些需要国家权威和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证,还要有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

希望我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共同为中医的复兴贡献力量!

又:种种苛刻条件使民间中医考核取证的工作在现实中举步维艰,《中医药法》给予民间中医合法职业的通道依然是障碍重重!

(具体详情见附件——《民间中医考核取证的艰难之路》)

附件:

民间中医考核取证的艰难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历经30年的艰难历程,于2016年12月25日颁布,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根据这部法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两名中医师推荐,经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的考核合格的,取得中医师资格。

(这项规定同样被写入202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师法》)。

这就是当时被媒体称作民间中医“大转正”的法律依据。

正常的情况是,在法律颁布以后到法律实施之日前这段时间,完成法律实施的准备,包括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具体执行中的人,财,物和设施,机构的准备工作,法律实施日之后,保证该法律的具体执行。

也就是说,本部法律相关确有专长考核的工作,应当在2017年下半年进入具体的执行和实施。

合乎逻辑的估计是至迟在2018年年初通过考核的民间中医可以拿到医师资格证。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作为配套法规的《考核注册管理办法》,出台时已经是2017年的11月。

有些省的《实施细则》出台时已经是2018年的秋天。

更严重的问题还不是时间上的拖延,而是在执法过程中,实际行动上的强力的阻抗。

我们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并不是要告地方部门的状,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阻抗来源何处。

下边就申请备案,资格审核和考核过程中的重重关卡和苛刻条件,做简单陈述。

第一关   登记备案关

第1卡,师承关系难

法律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师”,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都是现有医疗机构内的资深专家。

民间中医是没有医学专业相关学历,没有进入医疗机构学习或者进修的途径。

难以走近和熟识他们,更难以拜他们为师的,形成实际上的师徒关系。在申请报名时也不可能拿出这种证明来。

事实上,这样规定是把民间中医又装进了学院派的框架之内,即使有师承合同的,这些所谓的师承方式也是很难形成真正的师承关系的。

所以民间中医绝大多数只能走经多年实践取得资格这一条路。

第2卡   实践证明难

按照规定,多年实践这一项有两种证明方式,一种是由十名患者的推荐证明,另一种是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证明。

由于在《中医药法》出台之前,民间中医的医疗行为是被当作非法行医对待的,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证明其在本辖区内从事诊疗活动五年以上,这些基层组织是有顾虑的。

民间中医首先选择有十名患者的推荐。

但是在某省卫计委的第一号公告中,列举的相关证明中,并没有列举村居委的证明和十名患者证明这些材料,而是要求出示医疗机构的证明。

一是难以取得,二是不符合配套法规的规定。后经交涉,勉强同意用十名患者的证明或者村、居委组织的证明。

在登记备案时,某区卫健委在某天上午突然通知一位申报者现在立即把十名患者召集来,数小时内所有人持身份证到卫健委办公室进行当面核实……

这位民间中医居然也做到了,但是他最终也没有通过登记备案这一道卡。

另有一位申报者,在1979年国家向民间招录中医的考试中通过,曾经获得录取通知书,后来因为年龄不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和他同年考试被录取的那些中医已经做了几十年的职业医师,有的退休了,有的都去世了!

但他还只是无证中医。这一次同样也没有通过登记备案这一卡。

第3卡   学习途径难

民间中医绝大多数是自学的,即使向别人学习,也往往是学无定师,很难说是师承关系。

在报名的登记表中列举的学习途径,首先是自学,其次是家传和师承。

但是在登记备案时,凡是自学的,一律不予认可。这就把许多人关在了门外。

第二关  网上申报关

第4卡   推荐医师难

关于由两名中医师推荐的规定,2016年初,中医药法草案征求意见的时候,执笔人曾经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意见中,指出民间中医与有资质的中医之间个人是很少相互交往的,让民间中医找两名中医师推荐是很难的,建议取消此项规定。

在这次申报过程中,这项规定又连续增加了难度,推荐医师要中级以上职称,每名推荐医师当年只限于推荐三名考核人员,推荐医师必须和被推荐人的诊疗范围为同一专业。

在这样三级递增难度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的中医师把自己的推荐机会卖给了以培训为名的中介机构,学院派的中医师们居然在他们的证书中发现了商机,和中介机构一起向民间中医创收,这使得许多经过了登记备案的民间中医,找不到推荐医师。

第5卡  上网操作难

登记备案以后的申报程序是网上申报,民间中医多数年龄偏大,眼神不好,数码设备和网上操作需要有年轻人来代做。然而年轻人又往往不是医学专业。

网络设定的程序又异常的繁琐,极易让人出错,上传照片的像素,长宽尺寸以及规定的位置,顺序,要求很高。

某市某区,通过登记备案的有98人,经过网上申报,繁琐操作,最终顺利打印出标准的带有水印纸质材料的,只剩下了30人。

第三关  县区审查关

第6卡   实践证明难

如前所述,让村委会,居委会出据实践满五年的证明,本来就已经非常的困难,但是在通过登记备案之后,又要从网上下载制式的证明书,证明内容包括——熟知证明人中医专长实践经历,该证明是我单位的真实意见表达,若该证明内容不实或证明材料虚假,自愿承担相应后果,接受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落款不但要加盖公章,而且要负责人,经手人签名。

这样一来,原来登记备案时提交的村委会,居委会证明就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提交。

不难看出,拿这样的制式证明书,让原来出过证明的村委会,居委会再次签章签字是多么的困难。

这些单位的人员将产生多么大的疑虑和压力?

第7卡  诊疗范围难

众所周知,中医是并不严格将疾病分科的。

无论用外治法或者内服中药法进行诊治,遵循的是相同的理论知识体系,方剂和药物多数都并不注明是由哪一科疾病单独使用的。

所以中医具有全科的特色。

执笔人先后在给《中医药法》和“考核办法”的立法建议中充分说明了中医的这一特色,强调如果将中医按照病名分科太细,必将捆绑了中医的手脚,要允许中医全科或兼科诊疗。

但是在这一次的申报中,要求申报人按照严重西化了的中医病名分科,并且限制每位民间中医只限于报一科一系中的最多五种疾病,作为自己的诊疗范围。

在具体的申报过程中,工作人员甚至要求只让报一个病名,这意味着,即使将来通过了考核,其诊疗范围也最多是一到五个病,试问这样的诊疗活动怎么开展?

第8卡  推荐医师难

如前所述,在推荐医师已经十分难找的情况下,省卫健委又给各医院发了一个文件,要求中医师要“依法推荐”,在各医院传达文件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准推荐,谁推荐谁负责,甚至个别约谈推荐医师阻止推荐。

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曾经同意推荐的许多医师,现在也拒绝推荐了。

某市有一位其他专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民间中医,以前已经找好给予推荐的两名中医师,就在现场拍照签字之前撤回推荐了。

第9卡   医术渊源难

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应当提供师承的有关资料。

非师承学习民间中医应当有医术渊源,从事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这里的意思非常明白,两种人:

  1.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用有关师承的资料做证据。
  2. 非师承的就是以实践活动满五年的资料做证据。

这里所说的有医术渊源,实际就是指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

但是,在县级审查中,口头传达的有“医术渊源”,被要求有著作出版,发表的论文,通过申请专利,通过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是家传的,要求要地方史志上有明确记载,至少要有家传的证明,证明上代人是中医的相关书证和物证。

有的人拿出县志记载,又被质疑,怎么证明县志上记载的行医人就是你爷爷?

有的人把爷爷行医时的牌匾扛来,同样也不被认可。

不言而喻,这又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第10卡  医院证明难

在带领两名推荐医师到区县卫健委现场拍照合影,并现场由推荐医师签名完成,刚想舒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又飞来一个难题——被要求在本区县范围内有一家医院写出证明,证明申报人疗效确切,有口皆碑。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无证行医的民间中医,让本县区内的一家医院来证明他疗效确切,具有什么样的难度?

从合情合理合法的角度来看,应当怎样评价这一项要求?

第四关  市级审查关

第11卡,医术渊源卡

在某市市级审查过程中,2019年3月15日上午,市卫建委突然通知,让申报人将证明医术渊源的线装书和物证,在下午三点前,全书复印两份,连同原件交到市卫健委进行核实。

有一位三代祖传的中医,当天是女儿举办婚礼的日子,而他证明渊源的这些书和实物证据远在百里以外的老家,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下午三点前送达的这个要求,所以前面的艰辛路程全都归了零。

第五关   省级审查关

第12卡  遥遥无期卡

某市的市级审查是2019年三月,省级审查一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进行。

有一位民间中医是电子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师,之前考取了确有专长证书,本来凭这个证书是可以参加全国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却因为他的确有专长证书,作为考核资料提交了,耽误了两年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有的虽然考核通过,但迟迟拿不到资格证。

第六关    专家考核关

第13卡   考核通过难

在考核过程中,现场有个别的专家提出与考核内容无关的问题或者有的要提供秘方的情况。

很多参加考核的民间中医是难以应对给出完美回答的。

……

整体来说,考核通过率很低,即使在报名审查中剔除了大量的人数,在参加考核中的通过率也占比不高。

有的省全省通过的人数仅有个位数,这与《中医药法》的立法精神是不符合的!

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执行?

简单陈述如上,望国家有关部门明察公论。

本文转载自大公鸡报

作者简介:郭建宗,河南洛阳的民间中医,持证的中医医师,曾从事教师、律师工作几十年。(来源网络

配图:肖建华书法作品 | 黄帝内经句,50✖️50,待售(可直接联系171639398@qq.com

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专栏】| Columnists

作者:薄世宁,2019

世界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医院和医生那么对于同一种病,不同的医生会不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意见呢?

答案是,会。

这一节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怎么看病?

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是瑞·达利欧,有人说他是“对冲基金教父”“投资界的乔布斯”,有人说他对经济的分析比美联储 (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 都准。

在他的《原则》一书中,达利欧讲到自己看病的经过。

几年前,达利欧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体检时,发现自己的食管出了问题于是找到一位医学专家。这位专家认为这种症状没有治疗的好办法,只能先进行病情观察,但是 3~5 年后可能会发生癌变,变成食管癌。达利欧不放心,他又找了另一位专家。这位专家则认为,应该选择手术切除,避免以癌变,手术的成功率是 90%。

两位专家给的意见截然不同,达利欧拿不定主意了,他让两位专家互通电话一起分析病情,但依然设有达成一致。于是,达利欧又我了第三位专家。而这位专家的意见又与前两位不同了,他认为达利群食管的问题不大,只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接下来,达利欧又找了第四位、第五位专家。他们的看法和第位专家大概一致,但是他们建议达利欧先做活检,也就是从食管上-块组织,在显微镜下看看究竟是否存在病变。达利欧最后决定遵从多数专家的意见,先做活。几天后,活检结果出来了,一切只是虑惊一场。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有经验的医生在面对同一个病时,给出的治疗建议也可能截然不同。所以单独一个医生的经验并不一定可靠。
很多人认为关乎生死的病,不能只看一名医生,要像达利欧-样,综合分析多个医生的建议,这样得到最佳治疗方案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但是现实未必可行,我们无法跟达利欧比一一如果我们真的得了威胁生命的病,根本找不到这么多专家。
那医学体系内部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帮病人综合多个专家的意见,让病人直接拿到最佳治疗方案呢?
有,这就是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把当前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病人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结合起来,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所以循证医学就是“证据 +经验 +患者意愿”,其中最重要的是证据。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过这样一句话:“循证医学是医学

又找了另一位专家。这位专家则认为,应该选择手术切除,避免以癌变,手术的成功率是 90%。两位专家给的意见截然不同,达利欧拿不定主意了,他让两位专家互通电话一起分析病情,但依然设有达成一致。于是,达利欧又我了第三位专家。而这位专家的意见又与前两位不同了,他认为达利群食管的问题不大,只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接下来,达利欧又找了第四位、第五位专家。他们的看法和第位专家大概一致,但是他们建议达利欧先做活检,也就是从食管上-块组织,在显微镜下看看究竟是否存在病变。达利欧最后决定遵从多数专家的意见,先做活。几天后,活检结果出来了,一切只是虑惊一场。这个病例告诉我们,有经验的医生在面对同一个病时,给出的治疗建议也可能截然不同。所以单独一个医生的经验并不一定可靠。很多人认为关乎生死的病,不能只看一名医生,要像达利欧-样,综合分析多个医生的建议,这样得到最佳治疗方案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但是现实未必可行,我们无法跟达利欧比一一如果我们真的得了威胁生命的病,根本找不到这么多专家。那医学体系内部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帮病人综合多个专家的意见,让病人直接拿到最佳治疗方案呢?有,这就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把当前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病人的价值和愿望三者结合起来,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所以循证医学就是“证据 +经验 +患者意愿”,其中最重要的是证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过这样一句话:“循证医学是医学实践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对循证医学发表过这样的评论:“循证医学是八十个震荡世界的伟大思想之一。”“循证医学将彻底改变 21 世纪的医学实践模式。”

循证医学的五级证据

根据循证医学的定义,我们知道了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

循证医学把证据分成了五级,第一级最可信,第二、三、四、五级的可信程度依次递减。

无论是不是专家,无论工作了多少年,医生的个人经验都属于第五级证据,也就是可信度最低的证据。只有在缺乏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才选择用医生的个人经验给病人看病。第四级证据是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第三级证据叫作对照研究:要想看一个治疗方法是否有效,一定要和原有的治疗方法或者原有的药物对照,还要和安慰剂对照。因为治疗有效未必是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实际上症状却得到缓解的现象,用于这种无效的治疗或药物,即为安慰剂。安慰剂本身没有实质性生理或药理作用。)通过和安慰剂做对照,我们才能知道一种药或者治疗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通过和原有的治疗方法、原有的药物做对照,我们才知道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或者药物是否更具优势。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帮助你理解第五级、第四级和第三级证据的区别。

根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统计,超过 65% 的人在做牙齿正畸手术之前需要先拔牙,再做矫正。“而是否需要技牙,是医生依据  光片或者 CT结果并结合病人的具体状况进行判断的。我们现在假设你的医生在评估完你的情况后,动员你先拔几颗牙再做正畸。你问医生.“我就做个矫正,为什么要拔牙呢?”

如果医生告诉你,他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这是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第五级证据,是循证医学中最不可靠的证据。

如果医生说,他接诊过几百例拔牙后再正畸的病人,对比治疗前,所有病人都满意治疗后的效果。这种把治疗前和治疗后做对比的研究是第四级证据,可信度只比个人经验高一此。

如果医生告诉你,他观察了几百例拔牙后正畸和几百例不拔牙正畸病人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证明拔牙后再正畸的效果更明显、更好。比如,拔牙后正畸的病人从侧面看更美观,还可以矫正牙齿前突暗形(跑牙 ),矫正后也不容易复发。这么说,你是不是觉得踏实多了呢?这就是第三级证据,也就是对照研究得到的结果,比第五级证据和第四级证据更可靠。

但是,医生在用拔牙和不拔牙做对比的过程中,仍然掺杂了很多主观因素。比如,病人的要求和医生的主观倾向都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第三级证据的问题在于没有随机分配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就是第二级证据。将判断为可拔可不拔的这部分病人,随机分到拔牙组或者不拔牙组进行治疗和观察,就是随机对照试验了。随机对照试验得出来的结果更可靠。

第二级证据虽然可信度很高,但是它依然有可能受到地区、人种、卫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的人适合拔牙正畸,但是另一个地区的人就未必适合。怎么办呢? 把各个地区甚至全世界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结论都拿过来,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更有参考价值、更可靠了。这就是一级证据,称为 Meta 分析(荟萃分析 ),它是级别最高的证据

用循证医学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最大的优势是综合评价当前能够获得的可靠的证据。这样也就避免了医生的个人经验带来的偏差。循证医学得到的结论也可以进行标准化推广,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医生水平差异导致的治疗水平差异。循证医学是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方案的办法,也是目前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所遵循的依据。

2018 年 6月 30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群顶级医生和人工智能展开了一场比读脑部核磁共振或者 CT 片子速度和正确率的竞赛人工智能的速度当然更快,而且比人快了 30 倍以上。在准确率上这些顶级医生的准确率是 66%,而人工智能的准确率达到了 87%,人工智能“完胜”这些全国顶级医院的顶级医生。

大家都说,这是人工智能战胜了医生。但是人工智能算法综合利用了现阶段医学能够得到的最好资料和证据,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循证医学。

看似是人工智能战胜了医生,但其实,是循证医学战胜了个人经验

有的人把一个错误重复了几十年,然后,把它叫作经验。

本文节选自《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2019)

作者简介:薄世宁(1974年-),男,2001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多脏器功能衰竭、重症感染、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救治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编辑:Wind

插图:郁金香 | SQM摄影作品(2023)

延伸阅读:

许倬云: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慈善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讲课:许倬云,整理:张文龄、黄雨晴,社会创新家,2021-07-27

编者按7月16日,止于至善文化院举办的“社会创新家(公益领导者)”课程项目,邀请到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导师授课,他主讲的课程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慈善》。

图: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中国人的理想中有一个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里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负起对弱者的责任。这和基督教世界由教会办慈善、回教世界由清真寺办慈善不一样。

我今年91岁,已经跨过三个时代。七八岁的记忆还如在目前。中国那个时代的社会公益是谁担起来?我想拿我的家乡无锡做个例子。

乾隆年间,我们家从福建搬去无锡,自此落户生根,已有两百多年。无锡并不大,从城门这边走到城门那边几公里路而已。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城,左右邻居走路即能相见。

但这个城很富庶。

“鱼米之乡”:粮仓、仓厅与丝堂

江南号称“鱼米之乡”,是中国稻米的最大生产地。从明朝开始,江南地区、太湖周边的赋税就占据全国赋税的1/4~1/3。除米粮外,丝绸是江南另一大经济来源。

米粮和丝绸,这两大产业的储蓄站皆在无锡。

无锡城外有个石头岛,叫黄埠墩。关于石头岛,有个奇怪的说法:石头岛永不沉没。水再大,淹不过它,水再小,它也就那么高。岛上面有几里路长的粮仓。大水缸密密麻麻地排起来,中间拿泥糊住,没有老鼠,蛇也进不去,天上鸟也不下来,因为没有吃的东西,地上寸草不生。

仓库有几百万石(dan)的稻米,这就给无锡一个特殊的条件:稻米的储藏在无锡,于是稻米的交易也在无锡。

储藏稻米的地方叫粮仓,交易稻米的地方叫仓厅。

仓厅的收入依然很大。仓厅给农夫贷款买种子、买农具,放出去的钱是零碎,收进来的钱是大块。农夫或者地主交米后不拿现款,开个折子,像存款一样。米价和米的数量都存在折子上,一年到头凭这个折子在酱油店买酱油,在服装店买服装,支持开销。

在这种经济状态下,无锡能剩余一大笔钱,地方赋税便是这么来的。

除了粮仓、仓厅,另外还有丝堂。无锡人养蚕作茧,作了茧抽丝,每年春天会持续两个月左右。丝堂跟仓厅一样,零付整收。各个小户将丝绸装在一起,卖给收货的人。

那时每家都养蚕。我们说的“小户”并不算小,一户人家的院子很大。我的祖母带着族里女眷,老老少少一起养蚕。养蚕的收入就是我们许家女眷的开销,包括嫁出去的女儿的脂粉钱,女孩子上学的学费和添妆做鞋的花费。

地方慈善:育婴堂、养老院、习役班与就业班

丝堂或仓厅有相当大一笔存款。存钱太多怎么用?办现代企业。

中国现代机器厂、面粉厂、纺织厂等都在无锡发源。这些行当和企业支持地方的建设,无锡因此相当殷富。殷富之后,大部分款项用在地方。除日常起居之外,建城、修城、修马路、装电灯、装电话、掏河、救急、收留难民都从这个款项里出。

这就是慈善事业。

谁在管慈善事业?是地方的绅士。不是因为他官大,也不是因为他有钱,能成为地方绅士,条件是他具有公信力。无锡最后一任绅士的领袖具有官衔,即商会董事长。商会里还有几位常董,均由地方推举,是推举而不是投票。大家彼此相识,一个人退休,大家推举另外一个人继承。

商会最后一位常董是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他一辈子最高位至省政府的科长,任职三年余下时间便是地方的绅士。钱家代代皆念书人,儿子、女儿是学者,弟兄是院士,大学教授不计其数。

商会的第一要务是照顾老人、幼儿、孤儿、寡妇和无业者。由此便催生了育婴堂、养老院。育婴堂、养老院中还有寡妇做事的寡妇堂,又叫守节堂。守节堂的寡妇闲时看家,有事便派至育婴堂、养老院以照顾老人小孩。

婴儿怎么来?育婴堂的门口放置小木头柜,从外面可以打开,从里面也可以打开。人们或因家里太穷,或因不小心生了孩子,便趁别人不注意,掀起盖子将孩子放入摇床里。摇床很暖和,底下是草灰,上面是稻草,再上面是棉花。来人将孩子放入木头柜,盖起来,留下孩子的生辰八字或姓名。

育婴堂不问来历,一直抚养孩子,男生姓华,女生姓夏,寓意“华夏华夏”。育婴堂的孩子12岁便读完“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三百千千”读完了,数学学会了,就开始做学徒,学手工等。哪个店家要学徒,就派去,出师就可以做师傅。孩子的婚嫁由堂里主持,也给嫁妆,给聘金。但不许彼此婚配,担心可能出自同一家的血脉。

除了育婴堂,还有养老院,收留孤苦伶仃或家里人口不多的老年人。从看病开始到送终为止,不要钱。家里人丁不多的有钱人捐钱维持养老院。院里的集体生活有来往,有交集,有休闲活动,有尊严。老人们住的不是通铺,两人一间,病重或身体不好的人一人一间。院里的工作人员足够伺候老人。

育婴堂和养老院之外,还有一类慈善事业。

从我们家出发,穿过三四个街区,有一座宋朝便存在的大庙——南禅寺。南禅寺后面有大院子,院内搭棚,便是习役班、就业班。城里没有职业的男丁,但凡年龄不太大,均可来这里与和尚一起吃斋。平日里,他们帮寺庙收拾菜园,种菜擦地,收拾东西。城里有事需要人丁,譬如婚丧嫁娶、修院子、夏天搭棚、冬天清雪,吆喝一声打个招呼,一下就派出来了,都可靠。事后支付工资让他们维持生活。

商会的常董每年向城里的店家募捐。店家不能不捐钱,因为摊派得公道。各家是赚钱还是亏本,大家心里有数,派的是店家承担得起的。

最狠的一句话是:好,你今天不捐,明天我们照顾你好不好?送你到养老院去,送你到习役班去。这话损,人人都愿意捐,这是有面子的事情。

地方自治:无锡自卫队

无锡城里除了这些育婴堂、养老院、习役班与就业班,甚至还有自己的警察队和自卫队。平常这些队伍不出来,真要军阀过境,自卫队便上城。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政府,在武汉打响一枪后,无锡自卫队扩编成3000人。等到南京建都,第一个抵达的便是无锡自卫队,担当孙中山官邸外面的第一个卫队,直到常规部队到达。

组成这3000人自卫队的是各行各业的年轻伙计。他们由工厂、店铺派遣,年轻人自告奋勇做后备也可以。自卫队的维持费、训练费、服装费都由商会捐款。

至于城墙修补、修马路、和陶泥,这些活儿统统由商会派人做。农闲时,商会雇佣农夫及劳工来做公共事业、公共工程。人无闲丁,街无闲人,人都有活,都有所养。这些都由地方来管,没有动用公家一分钱。

我祖母是念佛会的副会长,人们看哪个老太太有好儿子,出得起钱,便让那老太太吩咐儿子捐钱,儿子没有不捐的。捐款用于寺庙、尼姑庵、道观、孤儿院。念佛会也做事,会还在腊八时放粮食。

商会办公怎么办?无锡有个公园叫公花园,是中国第一个民间办的公园。满清革新时,一个大人将自己的私园,也是我姑妈家的花园捐出来充当公花园。人们在里面溜达,喝茶,养鸟,逛吃。

公花园有两个茶馆,一大一小。大茶馆是喝茶的,小茶馆是办公的。小茶馆前面是大厅,后面有两间房间,其中大的一间,坐的是有头有脸的绅士,小的一间坐的是商会成员。

遇到排难解纷这类公事,大家到绅士的大房间里分科办事,商量出解决办法后,到常董的房间讨论敲定。平日里处理的事情有:排难解纷,解决公事。所以无锡县长很闲,他没有发言的余地。这就是地方自治,地方公益。

教育公益:绅士办学

无锡的例子是不是独有的?不是。

我最近读了北京大学教授张广达的论文集,里面讲他的老家——天津卫旁边的青县。青县城内城外20万人不到,至多是无锡人口的1/3。400年来,青县大概出了两三百个突出人物、四五百个秀才,绅士人数跟无锡不能比。两个地方谁也没学谁,但两个地方自治的办法差不多。

别的不论,讲讲教育。

现代学校出现以前,通行的是几家人合办私塾。现代学校出现后,私塾学堂合为小学。几家小学合起来,或者这几户人家捐钱,就办个中学。

我在辅仁中学念书,高中三班,初中六班,大概200人左右,学校是十七八户人家的私塾。教员是这几家的子弟,他们在上海上过学,譬如圣约翰大学、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学生也是这几家的子弟,是自家人教自家子弟。

高二下学期,我离开无锡来到上海,之后又到台湾上高三下学期,继而考取台北大学。在台湾,我基本不用学高三下学期的课,因为我高二的功课就比它深。考台大时,那些考试题目不算什么。这就是绅士们合办学校的教学水平。

在绅士办的学校里念书,最后大家都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或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家家户户上的都是这些学校,很少有例外。

无锡有个私立的国学专修馆,程度非常高,大概相当于博士院。钱孙卿(钱钟书的叔叔)的双胞胎哥哥就在国学专修馆教书。学问不是大学学来的,而要看几千本书。

教育是公益的事情之一,青县和无锡是差不多的做法。

生活共同体:守望相助,生死与共

抗战时期,我们许家大半时间在湖北北部一个叫老河口的地方。

老河口下面有个村子叫吴家营,一百多户。我是不能走路的,因为不上学,村子里的事我看得清清楚楚。母亲要忙家里的事,工人帮忙把我放在推磨的磨盘上。我在磨盘上做旁观者,看田怎么种,车水怎么车,牛、马、驴怎么养。

村外靠近河口边,那儿有个棚子,棚子里有个渡船的船夫,前面有个庙叫三关庙,意思是天关、地关和水关。这两个地方中间有一块地,用来种药材和地瓜。

地瓜是公粮、救急粮。穷人穷户,每天挖点生地瓜便能吃饱一口人。过路的穷人、旅客,也被允许挖地瓜。棚里有一个烧水的老头,由村里供养,为了给过路人喝茶。

药材也有用处。汉水边的土是沙土,这是头等的好土,水分够,长各种药材:当归、茯苓、何首乌。药材地是武当山的下院种的,由棚子里的老头照顾。武当山的老道们隔一阵采一点药材,带回山里烘焙制作。

湖北各处街市上、大村子里都有武当山的下院。街市上的下院也叫联络站。需要时一声吆喝,武当山的人就来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医生有医生。这是另外一个形式的地方自治。

村子里需要照顾的人家不过十来二十家,都由全村人承担。谁家老牛不能耕地,又买不起牛,大家便凑份子帮他买牛,他在十年里偿还。

这类生活共同体堪称——守望相助,生死与共。这不是无产阶级道德,也不是什么先进的道德,而自己身在其中。美国绅士只捞钱不花钱,中国绅士则是真掏钱,这就是中国邻里乡党互助合作的基本单位。

我对中国现在的高度都市化有点意见。邻里乡党的小社区被糟蹋掉了,搬到城里去的人重新聚合,没有几百年的交情,没有知根知底的体贴,互助便办不起来。

我的爷爷一辈子喜欢数学,研究数学,很穷,但是不想考科名,也不去做活。我的曾祖父看这个儿子好学,没办法。爷爷本身是秀才,可医学很好,每年到四乡八镇去看病。所以虽然我家里很穷,也没有科名,但声望很好。

曾祖父时期,太平天国屠城,屠掉了1/3的人口,我家死了38人,一蹶不振。城内大受打击,仓厅及米仓无人管理。当地人认为我爷爷为人公正,认识的人多,又能干,便让他来管。

仓厅的钱是要还给卖粮的农户的,所以我爷爷不乱花钱,也不收工费以外的钱,尽管过手几百万、上千万的银子,但他和小商店里的老板、伙计、学徒一样,拿几百吊钱过日子。

这是中国的绅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社会创新家(公益领导者)项目#学员提问#

问:您之前在采访里提到,您那代人是提出问题的人,我们这一代人要尝试解决问题。80后及90后身处疫情时代,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等剧烈变革,个体也面临精神层面的问题。我想请教许老师,我们该如何去回应或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答:各位是企业从业人士或有志进入企业办事业的人。美国在很短的一段建设时期,尽管工厂主与工人之间有矛盾,但也有良心厂家,比如卡内基。他在工厂里建设工人住宅区,照顾雇员的生活:小孩的教育、老人的赡养、卫生、医护、借款等所有的事情。后来企业越来越复杂、发达。

今天美国真正的富豪之家,只见账户上的数字,看不见劳工。

中国民营企业刚出现时,也不知道怎么办。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日本人将公司称为“会社”,会社的正式工人会得到一辈子的照顾,也照顾他的小孩。老辈退休,小孩接上去,世世代代做下去。

日本的工业化衔接当年的封建时代,当地的每个小贵族、武士都有封户,转化成工商业以后,他视底下的工人为子民。

我今天不叫你们把工人当子民看,而是把他们当子弟看,照顾他一辈子。工会向来有医保,但只有工会不够。我亲眼看见美国工会从服务性质变成啃自己人的骨头。

假如你办企业,我盼望你能够做一个工人的村子,叫劳动村或者同仁村。照顾工人的衣食起居生活,照顾他的疾病与忧患,用低利的贷款支撑他度过灾难的日子。像我,我有残疾,找个劳工来照顾,一小时要28美金,这种价格劳工人家租得起吗?

如果马云的阿里巴巴做个阿里村,有便宜的住宅,租而不卖,有工作的设备,安全且有人照顾,小孩子有人看,那么功德无量。

日本有一家企业叫“松下”,内部设立了松下塾,但不是念书的,是定期和不定期的讲习班。讲习班让雇员知道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为人,什么是为己。

松下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他的阅读涉及禅宗、道家、基督教的原教义与儒家。他的人生教条是两个字:拙,笨拙的拙;勤,勤奋的勤。

大雁有头雁,马群有头马,你要做个头,就需辛苦一辈子。

编辑:浮琪琪@社会创新家

(本文转载自社会创新家

延伸阅读:

慈善是什么?

《社会企业》专栏

 Page 12 of 37  « First  ... « 10  11  12  13  14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