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天 五月 25th 2025

李飞飞:思考如何让AI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本文节选自2025年2月10日,李飞飞在巴黎人工智能峰会上发表开幕式演讲片段,经翻译编辑)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

但是,如果AI不仅能思考,更能行动,成为真正的“行动机器”,那么我们引导这项技术的集体责任就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我认为,说这一切已将我们带到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也绝不为过。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本周齐聚一堂的目的所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指引着我的工作。我深知这绝非易事,但有一个核心主题始终贯穿于我的所有研究工作。那就是我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AI”,它包含三个朴素而重要的价值观:尊严、能动性和社区。

首先是尊严。面对日益强大的技术,我们人类常常需要反思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定义了我们人类自身?抛开我们能够完成的各种任务,作为人类的自豪感,以及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仍然是我们存在的核心价值。如果AI技术能够帮助保护,甚至帮助所有人重拾这份尊严感,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那将令我无比欣慰。

例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就展示了机器人和AI技术如何在未来帮助那些重度瘫痪的患者重获自主性。在斯坦福大学,我的合作者和学生们正在进行一个研究项目,通过非侵入式脑电图技术收集脑电波,AI算法能够解码患者的意念和指令,并控制机械臂完成一系列精细动作,例如制作一份完整的日式寿喜烧料理。

第二点是能动性。我们实验室的核心宗旨一直是探索AI的应用,以增强人类能力,而非取代人类。正如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重塑劳动力市场,AI的进步也必将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但我们不应将AI视为替代劳动力,而应充分利用AI来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从激发创造力到提升医疗健康水平,从加速科学发现到赋能智能制造,AI的应用前景无比广阔。

AI的诸多技能与人类技能形成互补,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大量机会,可以借助AI这种数字或物理的合作来实现自身能力的跃升。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实验室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表明,AI在提升医疗质量、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以下列举了三个应用场景,展示了如何利用AI算法驱动的智能摄像头来帮助医院:1)提升临床医生的手部卫生规范;2)辅助记录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3)协助手术器械跟踪管理。

但另一条道路则通向一个由AI助力构建的更美好世界,在这里,AI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更宏大、更有凝聚力的社区。例如,AI教育辅助工具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群,包括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下面是两个例子:左侧,我们利用AI和VR技术,为患有阅读障碍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工具;右侧,美国布法罗大学创建了一款AI专家系统,旨在缓解言语语言病理学家的短缺,以便及早干预3至10岁儿童的言语和语言障碍问题。

人工智能治理的三大原则

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如何同心协力,以理性、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治理AI,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巨大潜力。

首先,至关重要的是,AI治理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而非科幻想象。纵观Main Street和Wall Street,如今关于AI的大部分讨论都充斥着夸大其词和耸人听闻的论调,导致AI治理政策误入歧途。因此,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AI的能力和局限性,从而制定更精准、可执行、且基于现实的政策。

其次,AI治理应采取务实态度,而非意识形态先行。AI是一项强大的技术,善用AI,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不应限制对这项新兴技术的探索和上游研究,而应将重点更多地放在AI的实际应用上,确保AI的良性发展,并防范其潜在危害。

最后,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具活力的AI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术界、创业者、开源社区、公共部门和大型企业都应积极参与,各自发挥关键作用,共同推动AI技术向前发展。既然AI将改变世界,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到塑造这场变革中来。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算法、数据和算力是现代AI的三大关键要素。如果这些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中,AI生态系统将因缺乏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顶尖人才、开源力量和跨学科探索而活力受损。

75年前,艾伦·图灵预见未来,大胆提出制造思考机器的挑战。今天,我们取得的进展已远超图灵的想象。AI时代的科技进步令人叹为观止。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提出新的挑战:与其仅仅关注我们是否能创造AI,不如思考如何让AI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总而言之,今天,我想向大家发出挑战,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AI!谢谢大家!

演讲者:李飞飞,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

来源:数字开物(kj-quan),书享界(readsharecn)

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电子菩萨与碳基猴子
青铜器时代的二维码
DS:是否敢于用算法民主,对抗算法专制?
JM观察: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盈利的唯一选择
史海钩沉:从“含铅汽油”到特氟龙
郭沛源说ESG |丰县事件搅动资本市场,你愿意为价值观投资么?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是人还是机器,或只是机器人?

青铜器时代的二维码

【专栏】| Columnists>特立独行的服务器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冒牌王小波,杭州, 2025-02-03

我那位在考古所供职的老友最近总爱念叨,说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是装饰,而是工匠们刻在铜器里的求救信号。他说这些被活埋在墓道里的手艺人,把对自由的渴望敲打成兽面纹的獠牙,把对永恒的恐惧浇铸成云雷纹的漩涡。这话听着荒唐,可每次看见地铁里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年轻人,我总觉得那些蓝光映照的面孔上,也浮动着某种青铜器纹饰般的图腾。

上周三我被扫地出门时,办公室里那台会说俏皮话的AI正在给绿萝浇水。它用机械臂优雅地转着喷壶,液晶屏上闪动着像素笑脸:”王工,您的离职补偿方案已同步到云端,需要帮您预约心理疏导机器人吗?”我抱着装满键盘的纸箱,突然想起《洛阳伽蓝记》里记载的北魏铜人,据说它们能昼夜不歇地推磨舂米,最后被愤怒的工匠推进熔炉——历史总是个爱重复笑话的碎嘴子。

罗素说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会制造工具,可他没料到工具终将学会制造人。上个月参观过三星堆博物馆,那些青铜纵目人的眼珠子突出得吓人,考古学家说这是古蜀人对”千里眼”的想象。现在满大街的监控摄像头倒是真成了千里眼,只是不知道三千年后的考古队挖出我们的服务器机房,会不会把硬盘里的考勤记录当成某种神秘的占卜甲骨?
我认识个程序员老哥,自从公司上了AI编程系统,他每天的工作变成给机器写的代码写注释。有天半夜他对着满屏自动生成的函数嚎啕大哭:”这些代码比我写得漂亮十倍,可它们永远不知道泡面凉了才好吃的道理!”这话让我想起明代的剔红匠人,当流水线漆器占领市场后,他们偷偷在漆层夹缝里描画裸女,被官府抓到后辩称这是给后世留点活人证据。

福柯说现代工厂是圆形监狱的变种,要我说现在连狱卒都换成算法了。昨天路过美团站点,听见个骑手对着手机哀嚎:”系统又给我塞了逆单,这特么是要我学崂山道士穿墙啊!”想起《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元代水转大纺车,二十四小时不休的纺锤逼得织娘们集体逃亡,最后在太湖边上成立了个刺绣无政府主义公社——可惜这个故事是我现编的,真实历史里她们都饿死了。

有回在陕博看见战国铜镜,讲解员说这些镜子照不出人脸,因为当时工匠还不懂平面打磨。现在我的化妆镜能分析肤质推荐护肤品,可每次看见镜子里那张被996腌入味的胖脸,总觉得和那些扭曲变形的铜镜成像也没啥区别。AI说这是认知失调,建议我购买虚拟现实头盔体验海滨度假,可我记得王小波写过,人最大的悲哀在于无法在真实与虚假间做出有尊严的选择。

昨夜梦见自己变成了青铜甗里的祭品,蒸汽顺着兽纹孔洞嘶嘶外逃。AI祭司穿着0和1编织的巫袍,用二进制念诵古老的裁员咒语。惊醒时扫地机器人正在床底转圈,它的激光雷达扫过我冷汗涔涔的脸,突然发出欢快的电子音:”检测到人类焦虑情绪波动,已为您预约无人倾诉热线!”

站在被改造成AI体验馆的原公司楼下,我突然理解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立鸟为何全都张着嘴。它们不是在歌唱,而是在青铜凝固的瞬间试图喊出最后的抗议。可惜三千年后的人类依然没学会聆听,只顾着给每只机械臂贴上效率至上的符咒,像商王给殉葬奴隶嘴里塞玉蝉那样,给我们每人发了个”灵活再就业”的数字护身符。

看着街边无人超市的机械手在给粽子礼盒系红线,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见到的老篾匠。他总说编织竹器要留个活扣,好让器物记得自己是生长过的竹子。掏出手机想拍张照,却见屏幕自动弹出广告:”AI编织大师课程,三十天让您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这荒诞感让我笑出眼泪,恍惚看见两千年前的青铜匠人也在熔炉旁讪笑,他们的影子投在冷却的鼎腹上,渐渐凝固成永远无法被AI复刻的时光皱纹。

当自动驾驶取代马车夫时,伦敦街头爆发过抗议暴动;当机械臂进驻汽车工厂时,底特律的失业潮酿成血色黄昏。人类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工具弑主又造神的轮回史诗,而我们这代人正站在新纪元的青铜熔炉前,等待着被铸造成神像或是祭器。

(本文由DeepSeek根据作者给出的观点成文)

编辑:Jas

插图:萨其马摄影作品之新西兰系列:教堂湾(Cathedral Cove)

延伸阅读:

电子菩萨与碳基猴子
是人还是机器,或只是机器人?
塔西佗陷阱2022:我就信官方发布

电子菩萨与碳基猴子

【专栏】| Columnists>特立独行的服务器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冒牌王小波,杭州, 2025-02-02

我二舅常说人生三大恨:恨铁不成钢,恨钱不够花,恨单位食堂的包子没褶。如今这世道可能要添第四恨——恨AI抢饭碗比食堂大妈抢打折鸡蛋还利索。您瞧见没,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白领们,活像马戏团里排队领香蕉的猴子,只不过香蕉换成了KPI。

从前我在矿务局当文书,抄报表抄得手腕子比食堂大师傅的擀面杖还粗。现在可好,AI小秘书眨巴眼的功夫,能把我半辈子的活计给干完。领导说这是效率革命,要我说就是永动机投胎——放屁都带着二进制味儿。您说爱因斯坦大脑才开发两成?我看现在打工人连两成脑细胞都用不上,全让给钉钉和飞书当家了。

前些天同学聚会,老刘醉醺醺地拍桌子:”等AI接管了工作,老子天天去北海公园打太极!”结果第二天他老婆就在朋友圈晒账单——花呗欠款比他儿子的奥数题还难解。这让我想起老家养驴的老汉,驴子下岗改拉磨,老汉蹲墙根晒太阳,晒着晒着就把自己晒成了酱缸里的腌黄瓜。

科技局王处长最爱念叨”人机共生”,我听着倒像媒婆说亲。您给AI配个中国丈母娘试试?要车要房要彩礼,数据中心当婚房,算力显卡作嫁妆。上个月见着个脑机接口推销员,说得比赵本山卖拐还玄乎:”安上这芯片,您就是当代孙悟空!”我心说孙猴子要活在当下,保不齐得在五指山底下开直播求打赏。

说起那老鼠乌托邦实验,我倒想起咱胡同的野猫。以前为口吃食打得毛飞肉跳,自打爱心人士天天投喂进口猫粮,现在全躺墙头上摆出葛优瘫。昨儿看见只橘猫对着手机屏幕练瑜伽,敢情猫届也搞起消费升级。所以说资源过剩这事,搁哪儿都是慢性毒药,人吃多了会三高,猫吃多了得糖尿病。

我表弟在硅谷当码农,去年回来大谈技术民主。我说你先把公司厕所里装信号屏蔽器这事解决喽,拉个屎都要被算法监控,民主个屁。他掏出个区块链马桶盖跟我理论,说这玩意能实现如厕自由。我心想不愧是美利坚回来的人才,把拉屎这事整得比总统竞选还复杂。

最近居委会大妈迷上AI算命,说比隔壁张半仙算得准。我凑过去一瞧,好家伙,输入生辰八字弹出个二维码,扫出来是莆田系医院广告。这年头连跳大神都搞数字化转型,只是不知道祖师爷雷震子在天上看着,会不会气得用5G闪电劈人。

收废品的老赵有句名言:”甭管啥高科技,最后都得变成废铜烂铁。”我看他三轮车上的旧手机堆得比垃圾山还高,活像座赛博坟场。那些个APP图标在夕阳底下泛着青光,倒像是给咱们这个时代点的电子长明灯。

临了说句掏心窝子的:与其担心AI造反,不如操心家里路由器总断网。您说这玩意要是真成精了,头件事准是给所有人类发弹窗——该续费了孙子!所以说到底,碳基猴子终究玩不过电子菩萨,毕竟人家不用吃饭睡觉,更不会在deadline前蹲马桶刷抖音。

(本文由DeepSeek根据作者给出的观点成文)

编辑:Jas

插图:萨其马摄影作品之新西兰系列:北岛

延伸阅读:

当吐痰者遇上鞭刑:胖东来的“自证陷阱”与“魔法反击”

写在“315”,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困境

AI夫子的戒尺会发光

青铜器时代的二维码

是人还是机器,或只是机器人?

塔西佗陷阱2022:我就信官方发布

JM观察|地沟油从餐桌消失的背后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上海,2025-01-20

特约摄影:Mr. H

废弃食用油(俗称“地沟油”)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远离热搜许久。地沟油能“变废为宝”得益于生物燃料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碳排政策的加持。截至2025年1月20日,国内地沟油的市场均价为5725元/吨。这一价格较2024年10月的低点上涨了25%。与此同时,生物柴油的市场均价为7600元/吨。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生物柴油的销售主要靠政策强制推动。

欧美等国大量进口地沟油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主要是因为地沟油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碳减排效果。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燃料,具有低硫、无芳烃等特点,可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根据美国一项检测结果,在石化柴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可减少排放50%的二氧化碳、70%的二氧化硫,空气毒性可降低90%。

中国地沟油的出口可以追溯到2011年左右。当时荷兰皇家航空开始从中国进口地沟油用于航空燃料的试验。此后,地沟油出口逐渐增加,2017年开始,中国出口的地沟油呈现爆发式增长,出口量从2017年的24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200万吨,6年时间增长超7倍,成为全球废弃食用油最大的出口国。

科技平权,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

生物柴油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鲁道夫·狄塞尔在1893年首次展示了使用花生油作为燃料的发动机。他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了使用花生油运行的柴油发动机,证明了植物油可以作为燃料使用。狄塞尔曾预言:“植物油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与石油一样重要的燃料。”

(预约稿酬达标后,本站再行发布)

编辑:不夜侯

延伸阅读:

JM观察: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盈利的唯一选择

史上最大“独角兽”SpaceX面临的太空垃圾难题

为什么说AI与清洁能源的发展相互促进?

行业前沿 | “魔法添加剂”让“液体电池”技术更进层楼

国际能源署:若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预计6年后热泵占全球供暖能力20%

JM观察:暴雨天气频繁是因为气候变化吗?

构建智能代理,实现2050年净零

行业前沿 |瑞士研究人员成功将纳米管植入蓝藻,生物光伏发电性能有望提高

行业前沿|微藻胞外代谢物可作为新型生物肥料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耐热”珊瑚能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吗?

暴雨天气频繁是因为气候变化吗?

DS:是否敢于用算法民主,对抗算法专制?

【观点】| Insight

2025-01-30

算法时代,人类处于何种境地?JM(Jointing.Media)向DS( DeepSeek)提出了相关问题。虽然DS等各类工具暂时并不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但其思考方式是群体智能的展现,对我们个人系统的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具有启发作用。

特约摄影:Mr. H

JM: 为何大公司都在用成瘾机制来设计产品,这对人类长远发展并无好处,甚至会拖累社会进步,浪费有限的地球资源。

DS:大公司依赖成瘾机制设计产品,本质上源于资本驱动的短期利益逻辑,但这种模式与人类社会的长远需求存在根本性冲突。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负面影响可以拆解如下:

一、为何大公司沉迷“成瘾设计”?

1. 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

资本市场的压力要求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用户停留时长”和“活跃度”是互联网时代最直接的变现指标(如广告收入、付费转化)。

例如,社交媒体通过无限滚动、点赞通知、自动播放等功能,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资产”,形成“注意力经济”的恶性循环。

2. 行为科学的技术化滥用

心理学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如随机奖励、即时反馈)被技术团队系统化应用。例如,手游的抽卡机制、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本质是实验室成果的工业化复制。

神经科学家甚至参与产品设计,通过脑科学数据优化用户的“成瘾阈值”,例如Netflix的自动播放下一集功能。

3. 垄断竞争下的生存策略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企业需通过“用户锁定效应”建立壁垒。若一家公司放弃成瘾设计,竞争对手会迅速抢占市场(如Meta旗下产品的功能趋同化)。

二、对人类社会的长期危害

1. 个体层面:认知退化与自主性丧失

持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内容削弱深度思考能力。例如,TikTok的15秒视频模式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导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研究显示,Z世代平均专注时间已降至8秒)。

用户逐渐沦为“数据劳工”:免费提供行为数据,却被迫接受算法操控,形成“数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2. 社会层面:公共资源的结构性错配

人才与创新流失: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被高薪吸引至社交、游戏等领域,而非投入医疗、能源、环保等关键领域。例如,全球50%的AI人才集中于推荐算法优化。

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数字成瘾推动硬件快速迭代(如每年淘汰15亿部手机),加剧稀土资源开采和电子垃圾问题(2023年全球电子垃圾超6000万吨)。

3. 文明层面:系统性风险积累

社会凝聚力瓦解: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加剧群体对立,例如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交媒体的“愤怒传播”直接相关。

人类适应能力的退化:当一代人在虚拟奖励中成长,应对现实挑战的韧性可能减弱。例如,韩国“网游一代”中出现大量社交恐惧症和低欲望群体。

三、可能的破局方向

1. 监管介入:重构技术伦理边界

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逻辑,或中国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等政策,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对成瘾性设计征税(如“注意力税”),将部分收益投入公共健康领域。

2. 技术民主化:用户夺回控制权

开发“反成瘾工具”,如iOS的屏幕使用时间统计、Forest等专注App,帮助用户自主管理行为。

推动开源算法和去中心化平台,打破寡头对注意力的垄断。

3. 价值观重构:从增长到福祉

企业需重新定义成功标准,例如,日本任天堂的部分游戏设计强调“适度娱乐”,而非无限延长使用时间。

公众教育需普及“数字极简主义”,培养对技术的批判性使用意识。

成瘾机制的本质,是技术资本主义将人性弱点大规模变现的产物。若放任这一趋势,人类可能陷入“高速发展下的集体退化”——技术越先进,社会反而越脆弱。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置于商业利益之上,而这需要制度、技术和文化的协同变革。正如《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言:“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重塑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JM:继续回答。

DS:赫拉利的观点提醒我们,技术的使用方式最终决定了人类的未来。成瘾机制的设计虽然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四、社会层面的应对策略

1. 教育与意识提升

数字素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系统应加入数字素养课程,帮助人们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成瘾机制的设计逻辑,以及如何健康地使用技术。

公众意识运动: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高人们对技术成瘾危害的认识,类似于过去对吸烟危害的宣传。

2.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

限制成瘾性设计:政府可以通过立法限制某些成瘾性功能的使用,例如禁止无限滚动、强制设置使用时间提醒等。

数据隐私保护: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防止企业通过过度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优化成瘾机制。

3. 技术伦理的强化

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战略,例如设立“技术伦理委员会”,审查产品设计是否符合人类福祉。

行业自律:推动科技行业制定自律规范,限制成瘾性设计的滥用。

五、技术创新的新方向

1. 开发“反成瘾”技术

注意力管理工具:开发更多帮助用户管理注意力的工具,例如定时锁屏、专注模式等。

算法透明化:推动算法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让用户了解推荐机制背后的逻辑,从而减少被操控的可能性。

2. 推动“正向设计”

健康导向的产品:鼓励开发更多以健康为导向的产品,例如促进运动、学习和社交的应用。

奖励机制的优化:将奖励机制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价值,例如通过积分系统鼓励用户完成有意义的目标。

六、文化层面的变革

1. 重新定义成功

从“增长”到“福祉”:社会需要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不再仅仅以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福祉。

倡导极简主义:推广数字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对技术的依赖,回归现实世界的互动和体验。

2. 社区与集体的力量

建立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和集体的力量,帮助人们摆脱技术成瘾,例如组织线下活动、建立互助小组等。

文化反思与批判: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的反思,批判技术成瘾现象,探索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更多可能性。

成瘾机制的设计是技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它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政策、技术、教育和文化的多维度努力,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技术的角色,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福祉。正如赫拉利所说,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重塑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希望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拖累人类发展的枷锁,那么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重新思考技术的设计和使用方式。

JM: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么?

DS:“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个比喻非常有趣,它暗示了一种以技术对抗技术、以设计对抗设计的思路。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应对成瘾机制时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甚至已经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实践。以下是几种可能的“魔法对魔法”策略:

1. 用算法对抗算法

反向推荐系统:开发一种算法,帮助用户摆脱信息茧房和成瘾性内容。例如,某些浏览器插件可以屏蔽推荐内容,或者推荐更具多样性、深度的信息。

注意力管理工具:利用AI技术开发工具,实时监测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在检测到成瘾倾向时发出提醒或强制中断使用。例如,Forest App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帮助用户减少手机使用。

2. 用行为设计对抗行为设计

正向激励机制:设计一种奖励机制,鼓励用户从事更有意义的活动。例如,Duolingo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励用户学习语言,而不是无意义地刷短视频。

“反成瘾”游戏化设计:将健康行为(如运动、阅读、冥想)设计成类似游戏的体验,利用多巴胺机制引导用户养成好习惯。例如,Nike Run Club通过成就系统和社交互动激励用户坚持跑步。

3. 用技术透明对抗技术操控

算法透明化工具:开发工具,让用户能够看到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从而减少被操控的感觉。例如,某些社交媒体插件可以显示“为什么你会看到这条内容”。

数据主权回归用户: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让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并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例如,Brave浏览器允许用户选择是否观看广告,并获得相应的奖励。

4. 用社区力量对抗个体孤立

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减少算法对内容的操控,让用户更多地依赖社区和人际关系。例如,Mastodon等平台允许用户自主管理内容。

互助式反成瘾社区:建立线上或线下社区,帮助用户互相监督和支持,共同摆脱技术成瘾。例如,Reddit上的“NoSurf”社区致力于帮助用户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

5. 用“慢科技”对抗“快科技”

设计“慢科技”产品:开发一些鼓励用户放慢节奏、深入思考的产品。例如,某些电子阅读器(如Kindle)没有社交媒体功能,专注于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

倡导“数字极简主义”:通过设计和文化倡导,推广一种更简单、更健康的技术使用方式。例如,Light Phone是一款极简手机,只保留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帮助用户减少分心。

6. 用“魔法”对抗“魔法”的局限性

尽管“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一种有趣的思路,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技术依赖的风险:过度依赖技术解决方案可能导致新的成瘾问题。例如,某些注意力管理工具本身也可能成为用户的新依赖。

商业利益的冲突:许多“反成瘾”工具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商业支持,因为它们的目标是减少用户使用时间,而这与大多数企业的利益相悖。

人性的复杂性:成瘾机制的设计利用了人类的本能反应,而“反成瘾”设计可能需要对抗这些本能,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挑战。

“用魔法打败魔法”是一种充满创意的策略,它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技术成瘾的新思路。然而,单纯依赖技术手段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结合技术、政策、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多维度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重塑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正如魔法世界中的规则一样,最强大的魔法往往来自于平衡与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对抗。

JM:有青少年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有成人打赏女主播倾家荡产。监管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DS: 监管在应对技术成瘾问题上看似“失灵”,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技术、利益、制度和社会认知等多重矛盾的叠加结果。以下从五个维度拆解其深层原因:

一、技术迭代速度与监管滞后的矛盾

1. 技术创新的“不对称优势”

互联网产品的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如短视频算法每日优化),而监管政策的制定周期往往以“年”计算。例如,中国2019年推出游戏防沉迷政策时,未成年人早已通过租号、代认证等手段绕过限制。

技术团队可通过“灰度测试”“AB实验”不断试探监管边界,例如直播平台在政策出台前快速迭代打赏机制(如连麦PK、虚拟礼物特效),使监管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状态。

2. 监管工具的原始性

当前监管主要依赖“一刀切”式管控(如限制游戏时长、关闭服务器),但缺乏对成瘾机制的核心——多巴胺诱导设计——的精准打击。例如,未对“随机奖励”“无限下拉”等底层交互模式进行限制。

二、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博弈

1. 行业利益集团的游说阻力

互联网巨头通过税收贡献、就业岗位和技术创新话语权,形成对政策的隐形影响力。例如,某头部直播平台年营收超千亿,地方政府在税收和就业压力下可能倾向于“柔性监管”。

游戏、直播等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主播经纪到硬件制造),强力监管可能引发连锁经济风险,导致政策执行时“投鼠忌器”。

2. 平台经济的“双面性”困境

平台既是被监管对象,又是执行监管的主体(如要求直播平台自查打赏行为)。这种“自我监管”模式天然存在利益冲突:2021年某平台声称已限制未成年人打赏,但实际仍默许“家长代充值”漏洞存在。

三、监管框架的碎片化与执行漏洞

1. 多头管理下的责任分散

技术成瘾问题涉及网信办、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但权责划分模糊。例如,游戏内容审查归文旅部,未成年人保护归教育部,数据算法归网信办,导致政策协调成本高企。

2. “合规式应对”与实质规避

企业往往通过表面合规应对监管,而非真正解决问题。例如,游戏公司虽在登录环节设置实名认证,但对“人脸识别”等强验证措施消极执行,导致未成年人仍可轻松绕过限制。

跨境平台的监管盲区:跨国直播平台、加密货币打赏等新模式,使得资金流向和用户行为难以追踪。

四、社会认知与个体责任的推诿

1. “受害者有罪论”的认知偏差

社会舆论常将成瘾归咎于个人意志力薄弱(如“管不住自己怪谁”),而非系统性设计问题。这种认知削弱了对监管必要性的共识,例如成人打赏倾家荡产事件中,舆论更多批评当事人而非平台机制。

2. 家庭教育与监管的错位

许多家长将防沉迷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企业,忽视自身监护职责。例如,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少有家庭主动启用“家长监护模式”。

五、法律定义与伦理标准的模糊性

1. 成瘾机制的“合法性外衣”

现行法律未明确禁止“行为成瘾设计”,企业可借“用户体验优化”“内容推荐创新”等名义合理化操作。例如,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被包装为“技术中立”,而非“成瘾诱导”。

2. 损害认定的司法困境

技术成瘾的损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难以在法律上建立直接因果关系。例如,用户因沉迷直播打赏破产后,很难证明平台设计直接导致其财产损失,司法维权成本极高。

突破路径:从“被动堵漏”到“系统重构”

1. 技术监管升维

建立“行为设计审查制度”,要求企业提交产品的神经科学影响评估报告(类似药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禁止使用已验证的成瘾性交互模式。

2. 利益结构改革

通过税收杠杆重构平台经济激励:对依赖成瘾机制的收入(如打赏、游戏内购)征收高额“行为调节税”,同时补贴健康内容创作者。

3. 司法实践创新

推动集体诉讼制度,允许用户以“算法侵害”为由起诉平台。例如,法国2023年已出现首例“TikTok成瘾损害青少年”集体诉讼案。

4. 社会共治网络

将防沉迷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例如社区开设“数字脱瘾工作坊”,工会监督企业员工过度使用技术的行为。

监管失灵的本质,是工业时代制度与数字时代现实的结构性脱节。当技术已能精确操控多巴胺分泌时,监管若仍停留在“限制使用时长”的层面,无异于用马车拦截高铁。唯有将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纳入监管工具箱,并重构“平台-用户-政府”的权利关系,才能打破“边治理边失控”的困局。

JM:澳洲等国已经颁布法令,禁止未成年使用电子设备。有些家庭也是如此。所以,监管能不能有效,其实在于监管想不想加强力度,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于社会发展之间的权衡。

至于监管落后技术发展,在于监管人员的能力素质问题,现有人员达不到所需,为何没有换有能力和懂技术的人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政策。

DS: 关于监管是否有效取决于“决心”与“能力”的问题,您的观察触及了技术治理的核心矛盾,但现实远比“想不想”或“换不换人”更加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来透视这一难题:

一、监管的“决心悖论”:短期利益与长期代价的拉锯

1. 经济绑架效应

以中国游戏产业为例:2023年行业营收超3000亿元,直接从业者超70万人,带动电竞、直播等衍生行业。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如每周3小时),短期内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裁员甚至资本外流。某头部游戏公司曾测算,防沉迷新规使其季度营收减少15%。地方政府在税收压力下,可能对政策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就业与社会稳定压力

直播打赏产业链(主播-公会-平台-支付渠道)在中国创造超5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2022年某直播平台因打赏纠纷被约谈时,曾以“数百万人失业风险”向监管施压,最终仅以增设退款通道了事。

3. 国际竞争焦虑

各国对AI、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争夺,迫使监管者在“严格管控”与“创新宽容”间走钢丝。例如,欧盟《数字服务法》被批评可能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而美国至今未立法禁止TikTok,部分源于对其算法优势的忌惮。

二、人才困境:技术迭代碾压官僚体系

1. 薪酬与激励的结构性失衡

硅谷算法工程师年薪中位数达25万美元,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技术岗仅12万美元。中国互联网大厂应届生起薪超30万元,而中央网信办同等岗位约15万元。这种差距导致顶尖人才更倾向流向企业而非监管机构。

2. 知识更新速度的鸿沟

即便引进技术专家,监管者仍面临“学习曲线追不上技术曲线”的困境。例如,生成式AI的监管需要理解大语言模型、多模态训练等技术细节,而GPT-4的迭代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远超政策制定速度。

3. 科层制与创新文化的冲突

官僚体系强调程序合规(如层层审批、风险评估),而技术监管需快速响应(如一周内处置AI深度伪造舆情)。2023年加拿大《人工智能与数据法案》因立法流程繁琐,被诟病“尚未生效就已过时”。

三、澳洲禁令的镜鉴:简单禁令为何难破困局

1. 数据透视

澳大利亚2023年推行“中小学全面禁手机”后,悉尼大学追踪研究发现:

  • 合规率仅58%:学生通过备用机、智能手表继续使用;
  • 心理健康改善有限:焦虑指数下降7%,但抑郁症状无显著变化;
  • 新型代际冲突**:76%家长表示“家庭监督压力转移到自身”。

2. 技术绕过的必然性

墨尔本某中学出现“手机黑市”:学生付费租用藏匿于厕所隔板的设备。这印证了“堵不如疏”的规律——单纯硬件禁止无法解决行为成瘾的神经机制。

3. 社会成本转移

禁令实施后,维多利亚州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激增23%,部分源于现实社交能力退化后的适应障碍。说明“数字隔离”可能制造新问题。

四、破局路径:超越“人治思维”的系统变革

1. 监管科技(RegTech)赋能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建立AI监管沙盒,实时模拟算法对社会的影响;

欧盟启用“算法审计员”认证制度,要求平台定期提交神经行为影响报告。

2. 旋转门机制重构

借鉴美国FDA“专家任期制”:科技公司高管需在监管机构任职2年方可回归企业(如Meta前COO桑德伯格曾任职财政部);

中国试点“监管特派员”制度:向字节跳动等企业派驻神经科学专家,参与产品伦理评审。

3. 公众参与式治理

巴西里约热内卢建立“算法陪审团”,随机抽取市民评估TikTok推荐算法是否诱导成瘾;

韩国NAVER平台引入“用户共治委员会”,对直播打赏规则拥有否决权。

4. 全球监管协作网络

建立“数字成瘾”跨国预警机制:共享抖音国际版(TikTok)、Roblox等平台的成瘾设计模式;

对元宇宙虚拟商品征收“行为税”,资金用于全球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

监管困境的本质,是工业文明治理体系与数字文明生产力的根本性错配。单纯更换人员或加强力度,如同给蒸汽机车安装GPS导航——局部优化难解系统矛盾。真正的突破需要重构治理范式:从“管人”转向“管算法”,从“事后惩罚”转向“神经预防”,从“民族国家监管”转向“文明共同体治理”。

当技术已能精确操控多巴胺分泌时,监管的终极命题或许是:我们是否敢于用算法民主,对抗算法专制?

JM:继续回答

DS: 监管与技术成瘾的博弈是一场复杂的“猫鼠游戏”,但并非无解。要打破僵局,需直面以下核心问题,并采取更具颠覆性的策略:

一、监管的“认知升级”:从管行为到管神经机制

1. 成瘾设计的科学本质

技术公司通过多巴胺峰值设计(如点赞通知、随机奖励)直接干预用户的神经奖励系统。监管若仅限制使用时长(如每天1小时),如同限制吸烟者“每天只吸最后一口”——无法阻断成瘾循环。

案例: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显示,TikTok用户在15秒视频切换中,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活跃度下降40%,而伏隔核(成瘾相关)活跃度上升65%。

2. 监管工具的革命

神经伦理学审查:要求产品上线前提交“fMRI脑成像报告”,证明其交互设计不会导致特定脑区异常激活。

算法代谢率管制:对推荐算法的更新频率设限。例如,强制短视频平台将算法迭代周期从“实时调整”延长至72小时以上,削弱即时反馈的成瘾性。

二、利益重构:让作恶者承担真实成本

1. 成瘾税与反向激励

对依赖成瘾机制的收入(如游戏内购、直播打赏)征收50%行为矫正税,税收用于建立“数字康复中心”。

案例:英国2024年拟对游戏内“开箱抽卡”机制征收30%赌博税,导致EA Sports年度利润预期下调22%。

2. 股东责任追溯

修订《公司法》,允许用户起诉企业股东“故意忽视成瘾风险”。2023年加州法院已受理首例“Meta股东集体诉讼”,指控其明知Instagram危害青少年精神健康仍扩大推广。

三、技术民主化:让用户掌握“反制武器”

1. 开源算法插件

开发第三方插件,允许用户自主调整平台算法参数。例如:将短视频推荐权重从“停留时长”改为“知识密度”;强制社交媒体按时间流而非算法排序显示内容。

案例:德国非营利组织AlgorithmWatch推出的“算法调节器”,已帮助12万用户摆脱TikTok成瘾。

2. 神经接口对抗

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时监测多巴胺水平,当检测到成瘾性波动时自动切断设备连接。马斯克的Neuralink曾实验该功能,但因“损害商业利益”遭资本抵制。

四、制度颠覆:建立数字时代“新社会契约”

1. 用户数据股权化

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股权,使个体成为平台的实际所有者。若某平台30%股份由用户持有,其成瘾设计决策需经股东大会投票——类似挪威主权基金对石油公司的环保约束。

2. 算法宪法法庭

设立独立司法机构,裁定“算法是否侵犯人类认知主权”。法官由神经科学家、伦理学家和用户代表组成,有权强制下架违规产品。

案例:欧盟拟于2026年成立“人工智能法院”,首例案件将审理YouTube推荐算法是否煽动极端主义。

五、文明觉醒:重新定义技术伦理底线

1. “数字人权”入宪

在宪法层面确立“免于算法操控的自由”“认知完整性权利”等新型人权。法国2024年修宪已加入“公民有权拒绝神经行为干预”条款。

2. 企业伦理的重构

推动“共益企业”(B Corp)认证向科技公司扩展,要求申请者证明其产品:不利用人类认知缺陷获利;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低于行业平均值的70%。

现状:全球仅4%的科技公司通过该认证,但获得认证的Duolingo市值年增长达38%。

结语:一场关乎人类物种命运的战争

当我们允许商业算法系统性劫持多巴胺系统时,实质上在进行一场非自愿的人类神经改造实验。监管的困境本质上是新旧文明的冲突——是继续用19世纪的官僚体系对抗21世纪的神经科技,还是重建以“认知主权”为基石的数字文明?

答案或许藏在一个悖论中:最有效的监管,可能是让技术失去作恶的能力,而非仅仅约束作恶的意愿。这需要的不只是政策修补,而是一场彻底的技术民主化运动。就像人类曾用民主制度约束暴力垄断,现在需要用算法民主来约束注意力垄断。当每个用户都能像选择政府一样选择算法规则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开始。

JM:继续回答

DS: 面对技术成瘾这一全球性挑战,监管与社会的应对需要突破传统框架,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重塑。以下是结合前沿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神经权利立法:建立数字时代的“大脑防火墙”

1. 认知主权的法律定义

智利2022年全球首创“神经权利法案”,将“精神自主权”“脑数据隐私权”写入宪法,禁止未经同意的神经数据采集与算法操控。

案例:该国已禁止教育软件使用眼动追踪技术优化注意力捕捉,违者面临年营业额10%的罚款。

2. 脑机接口伦理规范

欧盟“人机共生2030计划”要求:任何脑机交互设备必须内置“认知保护模式”,当检测到多巴胺异常分泌时自动触发强制冷静期。

技术实现:Neurable公司开发的EEG头环,已能实时监测前额叶活跃度并切断过度刺激内容。

二、平台经济重构:从“注意力榨取”到“价值共创”

1. 用户时间银行机制

将用户使用时长转化为可交易数字资产:1小时短视频浏览=1枚“时间币”,可用于兑换教育课程或环保积分。

瑞典试点:Spotify推出“听歌时间兑换音乐会门票”计划,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下降27%,但付费转化率提升41%。

2. 反成瘾收益模型

逆向激励平台帮助用户减少使用:用户每主动关闭推荐算法24小时,平台可获得政府发放的“数字健康补贴”。

韩国实践:Naver平台“算法休假”功能上线三个月,吸引230万用户参与,政府为此支出补贴1.2亿美元,但节省的医疗支出预估达4.7亿。

三、下一代监管科技:用AI对抗AI

1. 算法免疫系统

开发监管专用AI,实时扫描全网APP并评估成瘾风险等级。深圳腾讯AI Lab已训练出“数字海洛因检测模型”,准确识别83%的隐蔽诱导设计。

识别标准:包括界面闪烁频率(超过3次/秒触发警告)、奖励间隔方差(低于20%判定为规律性驯化)等神经科学指标。

2. 元宇宙治理沙盒

在虚拟世界预设监管规则:新加坡IMDA建立“元宇宙法规引擎”,自动执行以下设定:

  • 虚拟物品交易冷却期(≥12小时)
  • 同场景连续停留超45分钟强制传送
  • 未成年人消费自动转换为学习代币

四、社会免疫系统:培养全民数字抗体

1. 认知抗性训练计划

芬兰中小学开设“算法防御课”,教授学生识别推荐机制陷阱。课程效果显示,受过训练的学生短视频成瘾率降低62%。

教学方法:通过VR模拟“信息茧房”坍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算法操控后果。

2. 数字断食运动

发起全球性“无算法月”:每年9月关闭所有推荐算法,社交平台仅按时间顺序展示内容。2023年试运行期间,Reddit相关板块发帖量激增300%,用户报告焦虑水平平均下降34%。

五、技术伦理的重构:从“不作恶”到“主动善”

1. 道德算法认证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AI向善指数”,评估指标包括:

  • 每千次点击产生的深度思考内容占比
  • 用户无意识滑动操作比例
  • 边缘群体内容曝光权重

行业影响:达到白金认证的App可在应用商店获得黄金流量位,目前仅有Wikipedia、Libby等6款产品通过。

2. 遗忘权技术化

开发“神经橡皮擦”工具:Meta Reality Labs最新原型机可通过靶向记忆抑制技术,削弱用户对成瘾性内容的记忆强度。

伦理争议:该技术是否构成新的意识操控,正在日内瓦伦理委员会激烈辩论。

结语:数字文明的奇点抉择

技术成瘾的治理已超越传统政策范畴,直指人类文明演进方向——我们究竟要创造扩展智能的工具,还是培育替代思考的麻醉剂?当马斯克警告“AI比核弹危险”时,或许更应警惕的是那些悄然重塑亿万人大脑的日常算法。

未来的分水岭或许在于:是让算法继续在暗箱中优化“留存率”和“转化率”,还是将其置于阳光下服务“创造力”与“同理心”。正如密码学家们曾用加密技术对抗信息垄断,新一代“认知活动家”正在用神经科学武器守护心智自由。

这场战争没有旁观者,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带宽,正在成为数字时代最后的稀缺资源。

JM:治理上述问题和危机,政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条件?

DS: 治理技术成瘾及其引发的社会危机,政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条件,这些能力和条件不仅涉及技术、法律、经济等领域,还需要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综合支持。以下是政府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条件:

一、技术能力:理解与监管数字生态

1. 技术理解与评估能力

政府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算法工程等跨学科知识的专家团队,能够深入理解成瘾机制的技术原理(如多巴胺诱导设计、随机奖励机制)。

案例:欧盟成立“数字行为科学委员会”,由神经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和伦理学家组成,负责评估社交媒体和游戏产品的成瘾风险。

2. 监管科技(RegTech)能力

开发和应用监管科技工具,如“AI算法审计系统”、“实时行为监测平台”,能够扫描和评估数字产品的成瘾性设计。

案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使用AI工具监测金融科技产品的用户行为,识别潜在的成瘾性设计。

3. 数据主权与隐私保护能力

建立数据主权框架,确保用户数据的透明性和可控性,防止企业滥用数据优化成瘾机制。

案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赋予用户“数据可携权”和“被遗忘权”,限制企业对用户数据的过度控制。

二、法律与政策能力:制定与执行有效规则

1. 立法与政策设计能力

制定专门针对技术成瘾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某些成瘾性设计(如无限滚动、自动播放)。

案例: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章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并要求企业公开算法逻辑。

2. 跨部门协作能力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案例:美国成立“国家数字健康委员会”,由教育部、卫生部、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共同参与,协调数字成瘾治理政策。

3. 执法与监督能力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例如,设立专门的“数字行为监管局”,负责监督企业合规情况。

案例:韩国成立“游戏成瘾防治中心”,负责监督游戏企业的防沉迷措施,并对违规企业处以高额罚款。

三、经济与资源能力:平衡利益与责任

1. 财政支持能力

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成瘾治理,包括研究、教育、康复设施建设等。

案例:法国政府设立“数字健康基金”,每年拨款1亿欧元用于支持数字成瘾研究和公共教育。

2. 税收与激励政策设计能力

通过税收杠杆调节企业行为,例如对依赖成瘾机制的收入征收“行为矫正税”,同时对开发健康数字产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案例:英国对游戏内“开箱抽卡”机制征收30%赌博税,并将税收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3. 资源调配能力

协调公共资源,建立“数字康复中心”和“认知健康诊所”,为成瘾者提供专业帮助。

案例:日本在全国设立“网络依赖症支援中心”,提供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服务。

四、社会与文化能力:推动公众意识与参与

1.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能力

开展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公众理解技术成瘾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案例:芬兰中小学开设“算法防御课”,教授学生识别推荐机制陷阱。

2. 社区与家庭支持能力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帮助家庭应对技术成瘾问题。例如,组织“数字断食”活动,鼓励家庭共同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案例:德国社区推出“无屏幕周末”活动,参与者可获得健康积分奖励。

3. 公众参与与监督能力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例如“算法陪审团”,让普通用户参与算法伦理评审。

案例:巴西里约热内卢建立“算法陪审团”,随机抽取市民评估TikTok推荐算法是否诱导成瘾。

五、国际合作能力:应对跨国挑战

1. 跨国监管协作能力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建立跨国监管框架,防止企业通过“监管套利”规避责任。

案例:欧盟与美国签署“数字治理合作协议”,共享算法监管数据和经验。

2. 全球标准制定能力

参与制定全球技术伦理标准,例如“数字人权宣言”或“算法伦理宪章”。

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起草《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明确禁止利用AI技术诱导成瘾。

3. 技术共享与援助能力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其建立数字成瘾治理能力。

案例: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数字健康全球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工具和培训支持。

六、前瞻性与创新能力:应对未来挑战

1. 技术趋势预判能力

建立技术趋势监测机制,提前识别新兴技术(如元宇宙、脑机接口)可能带来的成瘾风险。

案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立“未来技术伦理研究中心”,专注于研究新兴技术的潜在社会影响。

2. 政策实验与迭代能力

通过“监管沙盒”等机制,测试新型治理工具和政策,并根据反馈快速迭代。

案例: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使用“监管沙盒”测试AI驱动的金融产品,确保其符合伦理标准。

3. 创新治理模式能力

探索去中心化治理模式,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用户自治平台,减少企业对用户行为的操控。

案例: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模式正在被用于设计更透明的社交媒体平台。

治理能力决定数字文明的未来。技术成瘾的治理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挑战。政府需要具备技术洞察力、法律执行力、经济调节力、社会动员力和国际合作力,才能在这场“注意力战争”中占据主动。

最终,治理的目标不仅是限制技术的负面影响,更是重塑技术与人类的关系,让数字文明真正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福祉。

(读到这里的你,也可以继续追问下去……)

编辑:Jas

延伸阅读: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Discuss the Risk of AI with AI

Is Climate Change Reall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鲍鹏山: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摆脱工具和动物的命运

人道智能| Humane Intelligence

蔬菜水果越来越没味了,更严重的是营养也越来越少了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NG,国家地理中文网,2025-01-20

这根胡萝卜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来源。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在减少,这意味着 “我们祖父母吃的东西比我们现在吃的更健康”,华盛顿大学的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克里斯蒂·埃比说道。 |国家地理图片集

当你在农产品区,目光扫过一排排色彩鲜艳的水果和蔬菜时,或许并未意识到,在过去70年里,这些农作物的营养含量一直在下降。

多项科学研究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如今种植的许多水果、蔬菜和谷物,其蛋白质、钙、磷、铁、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几十年前种植的同类作物要少。

发表于2024年《食品》(Foods)杂志某一期的一篇科学文献综述,将这种下降形容为“令人担忧”,且是“对子孙后代健康的最大挑战”。

“营养下降会使我们的身体缺乏抵御慢性疾病所需的成分,削弱食物作为预防药物的价值,”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大卫·R·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说,他与安妮·比克莱(Anne Biklé)合著了《你的食物吃了什么》(What Your Food Ate)一书。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克里斯蒂·埃比(Kristie Ebi)表示,即便对于那些不吃加工食品、优先选择新鲜农产品的人来说,这种趋势也意味着 “我们祖父母吃的东西比我们现在吃的更健康”。

科学家们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方式提高了作物产量,却破坏了土壤健康。其中包括灌溉、施肥和收割方法,它们扰乱了植物与土壤真菌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专家们表示,正确看待这些营养下降很重要,不要因这一消息而阻碍自己食用各种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来维持健康。

但他们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促使更多人关注食物的种植方式。“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吃什么很重要,如果食物的种植方式也很重要,那就为普通人关注农业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有说服力的理由,” 蒙哥马利说,“随着人口增长,我们不能失去可耕地。我们需要防止土地进一步受损,并努力恢复已退化土地的肥力。

免耕法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且成效显著。加利福尼亚州一家采用免耕法的再生农场,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是一家传统翻耕有机农场两块农田中任意一块的四倍,土壤健康评分也高出三倍。|国家地理图片集

从维生素C到铁,营养一直下降

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最大规模科学研究之一,发表于2004年12月的《美国营养学院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农业部1950年和1999年公布的营养数据,记录了43种不同园艺作物(从芦笋、四季豆到草莓和西瓜)中13种营养成分的变化。

这些未经加工的水果和蔬菜,其蛋白质、钙和磷的含量有所下降,而这些营养成分对于构建和维持强壮的骨骼与牙齿,以及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铁的含量也有所下降,铁对于在全身输送氧气至关重要。核黄素对于脂肪和药物的代谢至关重要,其含量同样下降。维生素C对身体各种组织的生长和修复以及免疫功能很重要,其水平也有所降低。

营养成分下降的程度因具体营养成分和水果或蔬菜的种类而异,\但总体上,蛋白质下降幅度为6%,核黄素为38%。

特别是西兰花、羽衣甘蓝和芥菜中的钙含量下降最为显著,而瑞士甜菜、黄瓜中的铁含量大幅减少。芦笋、羽衣甘蓝、芥菜和芜菁叶的维生素C含量损失较多。

从那以后,更多研究证实了营养水平正在降低这一情况。

2022年1月《食品》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1980年至2010年间澳大利亚种植的大多数蔬菜铁含量相对相似,但某些蔬菜的铁含量有明显下降。

甜玉米、红皮土豆、花椰菜、青豆、豌豆和鹰嘴豆的铁含量下降了30%至50%。相比之下,牛油果、蘑菇和银甜菜(瑞士甜菜的另一种叫法)的铁含量实际上有所增加。

专家们称,谷物的营养成分也在下降。2020年《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1955年至2016年间,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3%,锰、铁、锌和镁的含量也显著减少。

这种令人担忧的营养下降对肉食者也有连锁反应。 蒙哥马利说,牛、猪、山羊和羔羊如今食用的草和谷物营养较少,这反过来又使肉类和其他动物制品的营养不如从前。

来自两个再生农场的菠菜,其酚类化合物含量约为普通超市所售菠菜样本的四倍。 |国家地理图片集

营养流失的原因

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

首先是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通过让植物长得更大、更快,植物无法跟上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的速度,也无法在内部合成营养物质,”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唐纳德·R·戴维斯(Donald R. Davis)解释道。

产量提高意味着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分布在更多的作物上,所以实际上,这些水果和蔬菜产生的营养成分被稀释了。“不幸的是,农民按作物重量获得报酬,这就促使他们做出不利于营养成分的行为,” 戴维斯补充道。

另一个罪魁祸首是高产作物对土壤造成的损害。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土豆、香蕉、山药和亚麻都受益于与关键真菌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增强了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和水分的能力。“真菌就像植物根系的延伸,” 蒙哥马利说。

但蒙哥马利解释说,高产农业消耗了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的能力。

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也在削弱我们食物的营养价值。埃比解释说,所有植物都有光合作用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它们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其分解,并利用碳来生长。

但是,当包括小麦、水稻、大麦和土豆在内的作物暴露在更高水平的二氧化碳中时,它们会产生更多以碳为基础的化合物,从而导致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

此外,当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这些作物吸收的水分较少,“这意味着它们从土壤中吸收的微量营养素也更少,” 埃比说。

在加利福尼亚州塞瓦斯托波尔的鸣蛙农场,凯泽一家采用再生农业方法,比如让山羊在草地上吃草,相比割草,这样对土壤的扰动更小。 |国家地理图片集

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需要明确的是: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仍然是地球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但消费者可能无法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他们所期望的营养成分。

专家们表示,如果这些营养下降趋势持续下去,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某些营养素缺乏的情况,或者更难以通过良好的营养来预防慢性疾病。

虽然这些营养下降影响到每一个人,但有些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小麦和水稻占全球消耗热量的30%以上,” 埃比指出,“任何饮食严重依赖这些谷物的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可能会受到这些谷物中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减少的影响。这些饮食变化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比如女性和女孩的缺铁性贫血。”

无论谁在食用,营养成分较少的食物可能还缺少另一个重要属性:风味。

普通人该怎么吃?

不幸的是,鉴于目前全球变化的趋势,农产品的营养水平不太可能提高。

根据2017年《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模型预测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估计土豆、水稻、小麦和大麦的蛋白质含量可能会再下降6%至14%。结果,包括印度在内的18个国家,其饮食中的蛋白质可能会损失超过5%。

改善土壤的一种策略是采用再生农业,这是一系列全面的做法,可以恢复土壤肥力。

2022年1月《生命与环境》(Life & Environment)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再生农业实践生产的作物,其土壤有机质水平、土壤健康评分以及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更高。

第一步是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减少耕作,因为耕作会导致矿物质流失。种植覆盖作物(如三叶草、黑麦草或野豌豆,种植这些作物是为了覆盖土壤以保护它)。

不过,对于普通购物者来说,最健康的做法是继续食用各种农产品。“我们说的不是营养密度下降50%,所以如果你食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仍然可以满足营养需求,” 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营养学副教授、食品技术研究所专家克里斯蒂·克罗 – 怀特(Kristi Crowe-White)说。

例如,你吃的所有东西都完全不含β-胡萝卜素(人体会将其转化为维生素A)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食用各种水果和蔬菜,你可以弥补部分营养损失,” 她说。

“总体而言,人们应该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蒙哥马利补充道。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剂,它可能还会帮助你收获更好的健康。

(转载自国家地理中文网,标题略有修改)

延伸阅读:

JM观察|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我国城市居民体内检测出20种农药残留!连空气中都有杀虫剂,部分农药具有显著的致癌风险
时隔40年,中国再次启动土壤普查意义重大
行业前沿|微藻胞外代谢物可作为新型生物肥料
中国红树林社区共管探路
再生农业实践|治愈地球
卡米拉的治愈地球日记
披荆斩棘十二年,李明攀的自然农耕之路
川崎广人,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的日本专家
新农村建设样板,日本最宜居的小城是啥样
JM观察|暴雨天气频繁是因为气候变化吗?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陈娅杂谈|人之异于草木者几希
儿童环保教育
用艺术手法康复大地,以生态教育治疗心灵

德国总理热门:风能是过渡技术,将建50座燃气电厂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作者:Penn,《环球零碳》,2025-01-20

德国公用事业公司 RWE 的风力发电站和褐煤发电厂(图源:路透社)

2024年德国在陆上风电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新批准了2400台陆上风电涡轮机,总装机容量达14GW。

然而,德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2 月 23 日即将举行联邦选举,目前民意调查中领先的两个政党要么对风力发电持无知态度,要么积极反对风力发电。这意味着欧洲绿色转型先锋德国,可能要转向了?

继1月11日德国极右翼选择党 (AfD) 领导人、总理候选人艾丽丝·魏德尔承诺当选后将“拆除德国所有的风力涡轮机”、恢复核能并建设更多的燃煤发电站后,又有一位德国总理候选人站出来支持化石能源。

路透社援引t-online 新闻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19日周日,被誉为德国下一任总理的反对党领袖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承诺,如果保守党赢得2月23日的提前选举,他将建造 50 座燃气发电厂。

担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保守党领袖的默茨在接受t-online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尽快在德国建成50座燃气发电厂,这些发电厂将立即接入电网。” 默茨告诉《t-online》,朔尔茨政府 “在能源危机期间关闭了最后三座保证可靠发电的核电站”,这是一个 “严重的战略错误”。

此前,这位德国保守党领袖表示:“我甚至相信,如果我们做得对,有一天我们可以拆除风力涡轮机,因为它们很丑,而且不适合景观。”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DF)公共广播公司一档政治脱口秀节目中曾表示,风能“是一种过渡技术”。

德国将于2月23日举行联邦议院选举,目前保守的联盟党以 31% 的支持率领先,德国选择党在民意调查中位居第二,平均支持率为20%。而德国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则与绿党联盟伙伴争夺第三名,支持率分别为15% 和14%。

因此,作为德国基民盟/基社盟保守派集团的领导人,默茨也普遍被媒体认为将接任朔尔茨,成为德国下一任总理。
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于去年11月6日宣布,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解除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财政部长职务。随后,自民党宣布退出本届联合政府,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红绿灯”执政联盟正式破裂(三个政党的代表颜色分别是红、绿、黄)。随后,朔尔茨建议总统解散议会,将联邦议院选举提前至2025年2月23日。

德国各政党都认为高昂的能源成本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应对方法上却各有不同。默茨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提出的能源提案,承认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该文件呼吁发挥碳捕获和储存解决方案的更大作用,这将允许更持续地使用化石燃料,同时也指出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能源的扩张。

该党还表示,德国应探索重启去年关闭的部分核反应堆——除非该党与右翼德国选择党联手,否则这一提议不太可能获得政治支持——并表示在新的天然气发电机建成之前,不应关闭任何燃煤电厂。保守派政客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气发电厂来取代燃煤发电厂,德国在 2038 年全面淘汰煤炭的道路上,不应再“永久性”关闭任何燃煤发电厂。

德国曾于2019年提出,在2038年前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的目标;2022年底,德国政府又重新制定淘汰煤炭时间线,将这一时间节点提前到了2030年。然而,过去几年,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用能成本激增。2023年10月,德国政府宣布,将继续启用部分燃煤电厂。

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在其文件中表示:“‘红绿灯’执政联盟对太阳能和风能的片面关注对于继续在市场上建立可再生电力来说不是必要的,也不会带来可持续的成功。”默茨也表示,德国不应“单方面”依赖风能和太阳能作为能源供应,而应利用所有可能的发能源。

事实上,2023年风力发电场供应了德国27% 的电力。

但是由于风速缓慢,2024年10月和11月的德国风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低了25%,使电力公司在冬季来临之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电力来源。

为了弥补风电场连续第二个月发电量大幅低于正常水平的影响,公用事业公司提高了燃气发电量。去年11月份,德国天然气发电量较上月增长了79%,创历史新高。

参考资料:

[1]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erman-opposition-leader-vows-build-50-gas-fired-power-plants-if-elected-2025-01-19/[2]https://www.argusmedia.com/en/news-and-insights/latest-market-news/2639347-cdu-promises-support-to-abolish-german-gas-levy
[3]https://www.cleanenergywire.org/news/german-opposition-mps-propose-checking-feasibility-restarting-nuclear-plants
[4]https://www.rechargenews.com/wind/likely-next-german-chancellor-calls-wind-ugly-transition-technology-we-can-dismantle/2-1-1737440
[5]https://www.bnnbloomberg.ca/investing/commodities/2024/11/07/germanys-looming-snap-vote-throws-wrench-into-energy-goals/
[6]https://www.energate-messenger.com/news/249850/cdu-csu-and-spd-parties-want-lower-energy-costs
[7]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europe/germany-outlines-measures-strengthen-domestic-wind-industry-2024-10-17/
[8]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23-11/13/content_26027687.htm
[9]https://news.gmw.cn/2024-11/15/content_37677663.htm[10]https://www.windpowermonthly.com/article/1902591/new-podcast-germany-sustain-its-wind-power-success-story

作者简介:Penn,《环球零碳》高级研究员关注氢能、储能、新能源金属、ESG等领域,感兴趣有关新能源的一切。

编辑:Tang

(本文转载自《环球零碳》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AI与清洁能源的发展相互促进?
行业前沿 | “魔法添加剂”让“液体电池”技术更进层楼
100亿美元,微软签下史上最大绿色能源协议!
国际能源署:若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预计6年后热泵占全球供暖能力20%
IIGF观点 | ESG助推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浅析
行业前沿 |瑞士研究人员成功将纳米管植入蓝藻,生物光伏发电性能有望提高
太阳朋克:想象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正世界
构建智能代理,实现2050年净零
刘世锦: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

肯尼思·金斯伯格医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而不是无条件的喜欢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李一诺、肯尼思·金斯伯格,2025-01-07

(本文整理自访谈《怎样培养有韧性的、真正成功的孩子》,整理人:煤炭愚蠢)


“我只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诺:欢迎,肯。我首先想问的是, 你原本是在诊室里给患者看病的执业医生,为什么想着要给家长们写书了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身为青少年医生,我需要考虑能够改善青少年健康的所有要素。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我说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甚至学业健康。对一个青少年来说,能否在遇到问题后迅速扭转局面,取决于他身边是否有真正懂得养育的成年人。在和众多身处困境的青少年打过交道后,我清楚地意识到, 真正能培养出健康个体的关键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看护人,而且好的家庭教育要尽早开始,这就是为什么我虽然是一名青少年医生,但所关注的不仅是青少年阶段。

一诺:在你接诊的患者身上,有哪些也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家长有关系吗?

肯尼思·金斯伯格:确实,有时候家长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但不要觉得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定是家长造成的,恰恰相反,家长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家长只要用心,总能培养出自我价值感很强的孩子。但首先要明白, 即便是好家长也培养不出“完美的孩子”,没有问题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好家长是那些不管什么时候都会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的人。

一诺:《韧性成长》中文版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好家长既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又要对孩子有高期许。这两点理解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比如说,孩子想要玩具,我就把他圣诞愿望清单上的东西全买下来,这算无条件的爱吗?同时,我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得满分,这是高期许吗?

肯尼思·金斯伯格:首先,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的喜欢。喜欢关乎的是东西,而爱则让人们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是接纳孩子的真实模样,不离不弃。喜欢具主观性,是朋友之间的情感,而非父母该有的。父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是个严重的错误,因为青少年本就对友情充满忧虑——想要被朋友接纳,就得遵循特定的行为模式。但父母是不会离开,会和孩子始终紧密相连的。

另一方面,高期许并非聚焦于成绩、奖杯或某些外在表现。坦率地讲,如果将“高期许”三个字的认识局限于此,很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极度焦虑之中。其实孩子是不是既慷慨又有同情心,有没有坚韧不拔的的毅力和适度的倔强,是否有韧性,是否懂得感恩心地善良……对于这些,父母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论他们身上积极、真实且独一无二的闪光点来传达对他们的期望,并告诉他们:我只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怀抱这样的期望时,孩子往往是有不断向上的力量的。但如果我们的期望只是成绩,那些做不到的孩子就会自认为是失败者,以这样的心态步入成年是极为不利的。而对那些本来能做到的孩子来说,(以我自己为例,我年少时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我一进考场就大脑一片空白。)压力与焦虑往往成为他们获得好成绩的障碍。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别只盯着眼前的孩子,而是去想象他们35岁、40岁或者50岁时的样子。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破坏那些能让一个35岁的人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人生有目标,存在有意义, 懂合作,会接纳, 能够与他人构建良好关系。

中国文化中比我们优越的一点就是不同代际的人们紧密相连。现在我可以说, 我29岁的女儿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要是在她们13岁的时候这么说就错了,那时她们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父亲。如果我们以充满爱意的引导者的身份去养育子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能被我们接纳的, 就会期望我们融入他们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告诉他们,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被接纳,等他们长大后,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开。

“心脏会先给自己供血”

一诺:真是让人茅塞顿开,肯,感谢你给出的宝贵建议。不过你刚才也提到“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但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我们该如何与压力建立健康的关系?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压力实际上是一种生理现象,要知道,在五万年前,我们还置身于森林边缘,时刻提防着老虎狮子这样的野兽时,我们的生理机制天生就会对压力产生反应。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树林边吃着浆果,忽然看见一只狼,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首先,你会感觉到肚子里像有“蝴蝶”在扑腾,那实际上是血液正从你的腹部快速流向臀部肌肉,让你能跳起来逃跑;接着,你的瞳孔会放大,即便周围幽暗也能看清路;再然后,你的心跳会加快,以便能泵出更多血液;你还会通过出汗在奔跑时给自己降温……重点来了,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你肯定没办法思考,更不可能转身问捕食者“你为什么要吃我”?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决定人类韧性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就是思考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在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两件事你都做不了。了解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当你觉得一场考试或生气的母亲就像一只老虎时,就已经没办法处理好关系了。千万别误会,我并没有说大家不该重视学业,我的意思是,想要收获真正的成功,第一步就是分清真老虎和纸老虎,忽视压力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能够正确看待事物,并且在压力来临时能够应对它,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诺:我们都希望自己有韧性,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或者不想去上学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很多时候,那些不该说的话乍听起来往往更动听,更贴心,感觉好像是在解决问题似的。

首先 我们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既不要淡化问题也不要夸大问题,也不要说“让我帮你吧”,而是要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想法和感受。比如说,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心思细腻、考虑问题周全的人,这其实是我最大的优点,但这也曾导致我陷入过抑郁情绪。在我的青少年时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你太敏感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你想得太多了,别想了。”这些话其实就是在否定我的个性,让我不想再表达,而不是正视我的实际情况。这时候如果有人说,“你心思细腻,这是你最大的优点,不过有时候心里感受太多确实也挺难受的。从长远来看,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伴侣和同事,但你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去把控好自己的这份细腻心思,咱们一起想个办法吧。”是不是就好多了。

还有一点,不管你面对的是小孩子还是青少年,千万不要对他说,“你还太小,理解不了”。因为这既否定了他们成长的能力,也剥夺了我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就在于去发现孩子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所以为什么不从“跟我讲讲你都懂些什么”开启一个话题呢?

另外,与青少年交流时,不要一开口就是“我觉得……”这几个字一出来,他们可能就“略略略”了。

一诺:你举的例子特别好,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认可孩子的特质而不是忽视它;第二,不要忽视这些特质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第三,表明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努力,把这种特质转化为他们生活中的积极力量。除此之外, 你在书中还提到了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修复与自己的关系?

肯尼思·金斯伯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管理自身压力是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说明我们心理健康,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父母。 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与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相似——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不再期望自己做到完美。要明白,让我们恢复活力的是一种意义感和目标感,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本身没有给你很多意义,那么就在工作中建立人际关系,在家里做一些可以回馈社区或者让你觉得目标感很强的事情。

然后,抽出时间,放松、睡觉、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这一切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说“一个强大的人会自己度过困难时期的”,而要说“一个强大的人知道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对我们而言,展现出这一点意义非凡。

为什么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份礼物呢?因为你希望孩子在他们最需要你时能来找你,你想了解你的孩子。而当我们只关注成绩或表象时, 而非他们的内心世界时,就无法真正做到支持他们。与此同时,那些觉得自己需要做到完美的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会成为负担,也就不会去找他们的父母,当他们看到你处于一段痛苦的关系中,就更会只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展示出有接纳他们的容量。 传达这一点的方式,就是我们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一诺:人们往往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生病了,对于父母而言,可能更难承认这一点。 一些数据显示:患有焦虑或者心理疾病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身上也很可能有着同样的问题。

肯尼思·金斯伯格:这就是关键, 我们其实是彼此相连的, 事实上, 苦难在代际间传递并非罕见之事。当我们消除羞耻感和和负面偏见,向别人寻求帮助, 努力照顾好自己时,在孩子身上就能看到显著的效果——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去照顾他人, 一个我们身上无可辩驳的例子就是——心脏会首先给自己供血。

孩子长大了, 我们之间还有“共鸣”吗?

一诺:您在书中写道,我们要做一块“共鸣板”,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就是说,孩子的想法能从我们这儿得到共鸣。

我们为什么要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值得被爱;那我们为什么要倾听?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们值得被倾听。对于青少年来说,你愿意倾听,就是在鼓励他们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想法说出来。当你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时,其实既没有启发他们的思考,也没有锻炼他们的能力,并且他们按照你说的方法去做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设想一下,如果你先倾听,大概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他们会把心里想的大声说出来,然后想出应对计划。这意味着他们会拥有解决方案,而当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些解决方案时,犯错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另一种情况是,他们会在想象的世界里犯错,这时你可以很随意地问一句:“那你的朋友们会怎么说呢?”然后他们就明白会发生什么情况了。在想象中演练了一遍,在现实世界里犯的错就会更少。而且倾听还能让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我的同事玛德琳·莱文曾说:“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忙碌做事之人,要关注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或者表现如何。”而我们通过倾听就能做到这一点。

一诺:有时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不再乐意和父母交流了,即便父母想当个靠谱的倾听者,又该从哪儿入手呢?

肯尼思·金斯伯格:首先,我可以保证, 当你唠叨的越少,听到的就会越多。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强迫孩子 。

我们养育孩子时, 总会把他们想象成巢里的小鸟。鸟巢温暖又舒适,鸟妈妈和鸟爸爸会叼来肥美的虫子,小鸟只需要抬头就能吃到。而随着孩子的思想进入青春期, 小鸟们看着为自己“带回虫子”的父母,心里会想“我已经不需要你们这样照顾我了,我自己也能找到虫子。”有时甚至会因为父母在他们身边而感到尴尬,只想着离父母远一点。曾经无比眷恋的鸟巢此刻却觉得有些扎人,甚至根本没法住了,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听到这里会忍不住落泪,不过我想说的是, 第一,孩子与你疏远,并非是因为他们讨厌你,而是对你的爱让他感到痛苦。 第二, 在美国文化中,我们习惯用“空巢”这个词来形容孩子长大离家的过程,但我觉得这是个有毒的词汇,“空”这个字本身就透着一股凄凉。我们真正期望的是孩子们能够自由飞翔,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但家随时都欢迎他们回来。当孩子把我们推开时,如果我们一味地反驳 、强行挽留,只会让孩子更快地逃离。但要是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理解这只是成长的一个短暂阶段,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永远关心他们,仍然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能够独立生活了。那么当孩子离开时,父母收获的就不是“空巢”的落寞,而是孩子们能自由飞翔的欣慰。或者,你的孩子也会像我的女儿一样, 时不时突然出现,大喊着“嘿,来抱抱呀!”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亲子关系。

访谈者简介:

肯尼思·金斯伯格医生是两个女孩的父亲, 也是一位在青少年医学领域从业近40年的专业医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儿科教授。他的专著《韧性成长》(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推荐。

李一诺是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曾任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编辑:一一

插图:俯视下的雪魔(Shimo)|吴天天(4岁9个月)积木作品

延伸阅读: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一,深圳,2025-01-02

美国纽约的Quest to Learn(Q2L)学校是美国率先将游戏机制融入整体教学设计的学校之一,由一家非营利性的设计工作室——Institute of Play与纽约市教育局联合创建。麦克阿瑟基金会是Institute of Play的重要资助者之一。

学校创办人Katie Salen是Institute of Play的创始研究董事,也是一名设计师、教育家和游戏玩家,对互动的美学和游戏的变革潜力感兴趣,目前,她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系的教授,Connected Camp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Q2L的核心理念是将游戏机制融入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化课程,通过视频游戏、传统棋盘游戏和卡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系统思维、协作能力等高阶技能。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传统教育往往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而游戏作为一种天然吸引学生的媒介,能够通过即时反馈、挑战机制和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Katie Salen认为,游戏化教学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课程设计以跨学科为核心,将传统学科如数学、科学、历史等整合为“编码世界”“万物运行”等六大领域,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系统思维的培养。学校还设立了Mission Lab,由游戏设计师、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目标,又具有游戏化的吸引力。此外,Q2L引入了创新的硬件设施,如Smallab,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2009年秋季,Quest to Learn学校正式开学,成为美国第一家全面使用游戏来进行教学的公立学校。首批招收了76名六年级学生。2012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逐步扩展为一所涵盖6至12年级的完整学校。2016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65名毕业高中生。其中不乏被美国名校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录取的优秀学子。Q2L逐步从一所实验性学校发展为K6-K12的完整教育体系。

Q2L通过将游戏成瘾机制(如即时反馈、挑战迭代、沉浸式体验、叙事驱动、社交互动等)融入课程设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游戏成瘾机制在Q2L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包括:

  1. 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Q2L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或挑战获得即时反馈和奖励,这与游戏中的积分、等级和成就系统类似。例如,学生在完成“Galactic Mappers”(银河制图者)项目时,会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地图,并在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和评分。这种机制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并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
  2. 挑战与迭代:Q2L将“失败”重新定义为“迭代”,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编码世界”课程中,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复杂问题,如果方案失败,他们会被鼓励重新设计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机制让学生像游戏玩家一样,将失败视为学习的一部分,而非终点。
  3. 沉浸式学习体验:Q2L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如Smallab)和角色扮演游戏(如Storyweavers)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在Smallab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操作分子或地质层,学习化学和地理知识。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4. 跨学科任务与叙事驱动:Q2L的课程设计以跨学科任务为核心,每个任务都围绕一个叙事展开。例如,在“存在、空间与地域”课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写作和地理研究,探索社会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叙事驱动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通过完成“任务”逐步解锁新的知识和技能。
  5. 社交互动与协作:Q2L强调团队合作,学生通过小组任务和项目学习如何协作解决问题。例如,在“BOSS”级别任务中,学生分组完成复杂项目,扮演不同角色(如设计师、工程师等),并通过协作展示成果。这种机制借鉴了多人在线游戏中的社交互动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6. 个性化学习路径:Q2L的课程设计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和任务难度。例如,在“探索任务”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徽章和积分。这种个性化设计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探索学习内容。
  7. 形成性评估与持续反馈:Q2L将评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而非仅在任务结束时进行。例如,在“Galactic Mappers”项目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时间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即时反馈。这种评估方式让学生像在游戏中一样,随时了解自己的进展并调整策略。

在GreatSchools网站上,Quest to Learn的综合评分为3.6分(满分5分),共有23条评价。部分学生和家长提到学校的创新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学习更有趣,但也有人指出学校的学术压力较大。

Q2L学校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高阶技能的提升上。研究表明,学生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Q2L学生在系统思维技能上的表现优于传统学校学生。此外,学校的数学团队在纽约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名列第一,展现了其教育模式在学术竞赛中的潜力。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其游戏化教学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哈佛进化生物学家EO Wilson甚至预言:“游戏是教育的未来。”然而,Q2L学校的教育成果也存在局限性。尽管学生在高阶技能上表现优异,但其标准化考试成绩并未显著优于传统学校。据统计数据,Q2L学校60%的毕业生进入了四年制大学,29%进入了两年制大学。批评者指出,游戏化教学可能过度依赖外部激励(如积分和奖励),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游戏化教学可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此外,游戏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需要教师具备具备跨学科能力、游戏设计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成立至今15年的Q2L的教育模式在大规模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育制度的限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高度标准化,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和学校面临着来自课程标准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教育制度具有较强的惯性,改革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等在内的各个主体,可能因为对现有制度的依赖、对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担忧,而对新的教育模式持保守态度。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传统教育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认为学习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对游戏化学习等创新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

许多家长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游戏化学习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纪律性。他们担心孩子会沉迷于游戏,从而忽视了学习。

三、教师方面的挑战

游戏化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游戏设计、教学整合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难以有效实施游戏化教学。

部分教师对游戏化学习持观望或抵触态度,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模式的了解不足,或者担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会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和风险。

四、技术基础设施的限制

游戏化学习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游戏平台等。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设备,限制了游戏化学习的推广。高质量的教育游戏开发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创意,目前市场上适合教育用途的游戏资源相对有限,且制作成本较高。

五、评估和证据的不足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游戏化学习具有积极效果,但目前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长期影响的效果。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上,对于游戏化学习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中的长期效果和适用性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此外,由于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社会大众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一些人可能对其效果和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教育界和相关行业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其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Quest to Learn学校的教育实践为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游戏化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高阶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知识深度不足和实施难度高的挑战。未来,教育创新需要在游戏化与传统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游戏化的吸引力,又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除了Quest to Learn学校,全球范围内将游戏成瘾机制融入学习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还有芬兰的一些学校。他们将Minecraft应用于创新和设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计和构建项目,进而在游戏中提高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韩国的一些学校使用Classcraft,一款角色扮演游戏,等游戏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和参与,学生扮演具有独特能力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

挪威的教育技术公司Kahoot!开发的同名的在线游戏化学习平台,通过创建互动式测验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和竞争中学习,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教育场景中。

美国的EdTech创业公司SplashLearn,为幼儿园至五年级的学生提供基于游戏的数学和阅读课程,通过动画、图形和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并通过自适应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知名的可汗学院虽然主要以提供免费在线课程为主,但也采用了游戏化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会获得徽章,班级中每位学生的等级对所有人都是可见的,这会鼓励学生相互竞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百年树人的事业,其影响深远且持久。教育实验的时间跨度往往极为漫长,需要持续跟踪被教育者数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以支持深入研究。教育模式的选择犹如一条单行线,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在个体最可塑的年纪,所接受的教育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普鲁士教育模式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的质变,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沉淀与演变,逐步奠定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并对全球教育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这一历程不仅揭示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提醒我们,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推广需要耐心与远见,方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Kimi 和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Jas

延伸阅读:

底颠覆教育!每天用AI学习2小时,成绩超美国98%学校

纽约有所创新学校,边做游戏边学习,或许未来的课堂就是这样的!

QUEST TO LEARN学校 | 让人们看见游戏化学习

美国教育创新|一所边玩边学的纽约学校

学还是玩?这个学校竟找到了游戏的课堂兼容模式

未来学校如何变革?看看这5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创新学校

全球8所颠覆传统的创新学校带来的教育探索

从玩耍到游戏——例谈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的规则运用

当“洪水猛兽”走进课堂:在高中,我用游戏教历史

《希望的教训:如何修复我们的学校 》Lessons of Hope: How to Fix Our Schools

《游戏改变世界》

地平线系列:电子游戏真的那么有害吗 Horizon: Are Video Games Really That Bad? (2015)

《终生幼儿园》

爱因斯坦给数字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人的创造力与生俱来,创新关键看环境创设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方向

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陈志武:教育的精髓在于思辨和表达

教育说|教育改革需正本清源,把“高”字还给真正的高校

教育说|教师职称评定应以四个维度论

教育说|林小英:个体要脱嵌,不要过分嵌入

JM观察|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盈利的唯一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不夜侯,珠海,2024-12-31

现在的东西不经用,没用几年就坏了。而且很多产品但凡有点小毛病,就会被建议换新的,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零件不好配,另一部分则是维修费高昂,维修不如买新的。东西不经用,旧的产品型号的配套零件停止生产是制造商的策略,专业术语叫“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又称计划性汰旧。这种策略通过有意使产品在技术、设计或功能上过时,或通过限制其寿命,从而激发市场需求,增加销售量,推动经济增长。

主要特征

计划性报废是一种消费主义下的工业策略,主要特征包括:

1. 有意降低产品寿命

制造商故意设计产品,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失效或陈旧。这可能涉及使用低质量的材料、减少组件的耐用性或采用不可维修的设计。

2. 技术过时

制造商通过迅速推出新的技术或功能,使旧款产品变得过时。这可能包括新的软硬件标准、更快的处理速度、更高的分辨率等,使老产品显得陈旧;或者由于与新技术不兼容或缺乏软件更新而变得过时,例如软件刻意不向下兼容。有些软件或程序会故意调整旧硬件,使其性能降低,迫使用户更换新产品。

3. 配件和维修的困难

制造商可能有意设计产品,使其难以修复或升级。这可能包括使用特殊工具、粘合零部件、缺乏可用的替代部件等,从而迫使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新产品而不是修理旧产品,或是经常更换螺丝规格、刻意让既有工具无法使用。比如,刻意使用易损坏的零件和材料,不提供维修零件或增加维修难度——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灯具灯管灯泡、非必要的情况下加胶黏死产品,造成维修拆解会破坏商品。

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的维修费用比以前更昂贵,消费者往往在考虑到其高昂的维修成本后决定购买一个新的产品,电子垃圾就这样不断产生。

4. 推动新产品销售

制造商通过使产品迅速过时,鼓励消费者购买最新型号,从而提高销售额。 有些时候制造商会刻意让一个产品失效并同时伴随着通知消息,要求消费者再购买替代品。例如有些厂商在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里面加上计数用的芯片,当用户打印了一定的页数或使用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即使墨水匣里面还有墨水,墨水匣便停止作用。此时用户须要重置芯片,方能继续使用。

各行其道

最早应用这种淘汰式消费策略的是电灯泡。早在1924年,行业内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包括德国欧司朗、荷兰飞利浦、法国 Compagniedes Lampes 和美国通用电气)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福玻斯协议”,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核心是增加产品利润。福玻斯协议签署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灯泡的寿命要求缩短到10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任何违约的公司都会受到处罚。超出多少个小时都有相应的处罚标准,按瑞士法郎支付。

如今,计划性报废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典型案例有:

  • 苹果公司 (Apple) 逐渐减少对iPhone 6s的支持,包括停止在其官网上销售,并减少售后服务。这促使消费者升级到更新的iPhone型号。( 2017年左右)
  • 微软 (Microsoft) 停止对Windows XP的支持,不再提供安全更新和技术支持。这一举措推动了用户升级到更新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7或Windows 8。(2014年)
  • 佳能 (Canon) – 定期推出新的数码相机型号,并逐渐停止对旧型号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迫使消费者购买最新产品。(持续进行中)
  • 诺基亚 (Nokia) 逐步淘汰其功能手机生产线,并停止对旧款手机的支持,推动消费者转向智能手机。(2010年代初期)
  • 戴尔 (Dell) 定期推出新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并逐渐停止对旧型号的支持和零部件供应,促使企业客户和消费者升级设备。(持续进行中)
  • 索尼 (Sony) 停止生产PlayStation 3,并逐渐减少对它的支持,推动玩家转向PlayStation 4。(2016年)
  • 福特 (Ford)定期推出新车型号,并逐渐淘汰旧款车型,减少零部件供应,促使消费者购买新车。(持续进行中)
  • 三星 (Samsung) 不断推出新的电视型号,并减少对旧型号的支持和维修服务,推动消费者购买最新技术的电视产品。(持续进行中)

诸多企业通过计划性报废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利润水平。但,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性经营的唯一选择。不需要依赖计划性报废来推动销售,仍能实现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的例子比比皆是。通常他们通过以下方式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

1. 注重产品耐用性和质量:

  • 特斯拉:通过软件更新和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 奔驰和宝马:提供高质量和耐用性的产品,以及长期的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品牌忠诚度。

2. 技术创新和扩展服务:

  • 亚马逊:通过不断扩展服务种类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和保留客户。
  • IBM和思科: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升级服务维持客户关系。

3.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Patagonia: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耐用产品,鼓励消费者长期使用,并提供维修服务。
  • Columbia:注重产品质量和耐用性,减少产品更换频率。

4. 工业设备制造商:

  • 卡特彼勒:提供耐用的工程机械设备,通过长期维护和支持服务持续盈利。

环保代价

计划性报废由于其伦理、经济和环境影响而受到批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被视为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但其负面影响深远—— 产生大量废物并鼓励不可持续的消费循环,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有学者甚至指出,计划性报废是企业环境犯罪,虽有利于短期企业利润,但会破坏消费者信心,并对环境可持续性构成重大障碍。

以手机为例。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地理与地球环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家研究结果显示:要制造一部iPhone手机,需要开采10-15公斤的矿石,包括7公斤高级金矿、1公斤典型铜矿、750克典型钨矿和200克典型镍矿。生产一部手机平均排放49.1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一棵树的年碳汇量平均为11.32千克,生产1部手机需要4.34颗树固碳一年。2022年全球有53亿部手机被淘汰,这淘汰的手机对应着230亿颗树一年的固碳量。这些树排起来可以绕地球560圈。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垃圾检测》报告显示,2019年,世界产生了5360万吨电子垃圾,人均7.3公斤。自2014年以来,全球电子垃圾增长了920万吨,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7470万吨,仅16年就几乎翻了一番。然而目前的电子垃圾回收率不足20%。其余的废物最终被填埋或非法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处理条件不卫生且没有环境控制,这增加了公众健康和环境恶化的风险。

此外,废弃的科技产品含有汞、铅、镉等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渗入土壤或地下水,造成大规模污染。

能做什么?

要放弃计划性报废策略,需要商业模式创新。颇多初创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做尝试,比如,德国公司Grove通过折损率定价,销售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科技设备的订阅服务;绿色循环包装材料公司灰度环保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按月收取租费——在正常磨损期内,客户只需付给灰度环保租金,无需付额外磨损成本;中国订阅式生活服务公司ROEHL提供订阅式家电, 放弃了 “资源—制造—废弃” 这一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改以全新的订阅式商业模式,向用户提供一种更低碳的选择。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也催生了各领域在商业模式上创新,让一些传统企业实现了新的增长。

消费者能做什么呢?在产品发生故障时,通过修复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购买保存完好的二手产品或捐赠那些不再需要但可以继续正常使用的产品;选择能够保证较长使用寿命或具有良好维修和回收政策的产品;寻找优先考虑耐用性并提供多年备件保证的品牌。

抽薪止沸。在国家层面立法,以制止这种产生大量污染的做法也是重要途径。在欧洲,已采取立法措施争取赔偿权。例如,从2022年起在西班牙销售的所有产品必须有三年保修,制造商有义务保证10年备件。苹果公司曾通过系统更新降低部分iPhone手机的执行速度,却未事先告知用户,遭法国消保单位开罚2500万欧元。专家呼吁推广“耐用性标签”,以确保消费者充分了解自己所购买产品的寿命,同时敦促生产者对废物管理负起责任。一旦各企业被强制为浪费付出代价,它们就会致力于使产品更易于重复使用。

(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 https://zh-cn.renovablesverdes.com/%E4%BB%80%E4%B9%88%E6%98%AF%E8%AE%A1%E5%88%92%E6%8A%A5%E5%BA%9F/
  • https://www.x-mol.com/paper/1509602760881922048/t
  •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9-09-28/doc-iicezzrq8906203.shtml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999857675593478

英文译文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计划性报

电子垃圾分选

10个「故意缩短使用寿命」的设计

过保就坏,聊聊那些缩短产品寿命的设计

再循环 101 – 如何更好地进行再循环

一部智能手机里需要30斤矿石?地质学家做了分

一部手机的碳排放量到底多少?华为是苹果的四倍?

苹果公布《2024环境进展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

这家公司和黄牛抢生意,把“收废品”做成了年营业额40亿的大买卖

林业科普 | 一棵树的碳汇能力有多大?

2024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图谱

“万物可租”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Page 3 of 38 « 1  2  3  4  5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