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四 三月 28th 2024

Interesting Sites

Insider

Archives

教育说|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专栏】| Conlumists>冻石头的书单

赞助稿酬

作者:冻石头,上海,2020-09-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人生,是每一个写作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见字如面,和一个人的相知甚至不必相识。透过文字,你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作者相见恨晚,心意相通。真正的思想是跨越年代、地域的,当然也跨越了专业。

任何一门学科说到底都是解决我们现实社会问题而诞生的,随着专业的细分化,学科也逐渐出现更加精细的分支学科。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任何学科都是拿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只是用于研究,形成理论和学说的。反之,任何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拘泥于学科的限制,而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融会贯通。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除了基因的力量,后天在家庭中习得的思维习惯和深刻影响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可能更为重要。

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一个家庭或者说每个家长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向。当我们为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引入时间的维度后,教育就有了急躁和耐心之分,有了短期成绩和长期成果之分,有了表面功夫和扎实根基之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我们平时讨论的育儿问题非常有意思。

说到经济学,大家想到的可能是近年来很热门的财商培养,也可能是整天算账的财务工作或者数钱数到手软的银行工作,还可能是钱途无量的投资行业,又或者是一大堆令人生畏的数据、图表和公式。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这么小,谈经济太功利;而有的家长觉得早点灌输经济概念,才不会让孩子吃亏;再或者有的家长希望能给孩子一些宏观概念,让孩子早早能够接受这门学科成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

实际上,经济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思维也的确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举个例子:很多孩子都很善良,见到街边有人乞讨,大多希望家长能施以援手。我女儿也不例外,每次都会央求我们给她钱。善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需要呵护,但也需要更加理性的加以运用。

我们会告诉她,一个人除非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只要有劳动的意识,才值得尊敬,哪怕他/她做的是非常不起眼的工作。一个青壮年两手空空去乞讨,而一位老婆婆依然街边卖白兰花,我们更应该支持老婆婆。

我们还会告诉她,用欺骗手段来达到博取人们同情的方法不可取,更加不能获得我们的帮助。那些带着残疾孩子出来乞讨的有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值得同情,尤其不能确定这个孩子的残疾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曾经带孩子观察过,乞讨的成年人在没什么人围观扔钱时,就会掐残疾孩子,让他发出凄惨的叫声来吸引更多关注,得逞后露出狡黠的笑容。所幸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的社会鼓励勤劳,奖励劳动,那么这种自毁尊严而又效率低下的乞讨行为就会逐渐消失。仓廪实而知礼节,毕竟,劳动光荣,为社会创造价值光荣,被别人需求光荣,大家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丰收。

给一个人钱是有限的,但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多机会给更多人就业是更大的慈善。我们和孩子说,我们今天给乞讨者的几十元钱,买几顿饭就没有了,救急是管用的,但是不解决长久。如果你能好好读书,培养自己的能力,将来才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帮助更多的人。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给钱不解决根本,能给技术、给资源、给机会,给理念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这些都对我女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判断问题更加客观理性,对于自己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也更加明确。

要培养孩子,先培养自己。如果自己对经济学没有一定的了解,没有看过相应的书,想要和孩子推荐书籍,或者共读讨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检验自己对某些知识或者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的最好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而且要让对方明白。自己掌握的越好的概念,和孩子传递越有效,因为理解透彻,可以换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可以举出各种生动例子,想方设法让他/她明白。

因此,家长们对自己不设限,才能对孩子不设限。都说学科融合是个大课题,而思维体系的跨跃是终极的自由。当下的教育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主动迎接全球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趋势

知识来源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总结和提升,但是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细化,知识似乎开始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整天在学习各种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解决这个疑问,孩子们是不可能真正激发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拿来考试用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而问题往往是不可预期的复杂体系,不可能去区分到底是哪个专业在起作用。
掌握知识和真正有实战能力是两码事,众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整个世界的教育趋势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例如英美的课堂上经常有project,让孩子们做项目,从解决小问题开始,逐步过渡到做大课题。芬兰的教育改革更加前沿,开展“基于现象的教学”,又或者叫“主题教学”(即学生以实际生活中的某个话题、某个现象进行跨学科进行教学)。其教改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拥有解决问题核心能力。我想,这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

2.聚焦领导者和沟通者思维

当领导不同团队协同工作时,有跨界思维就非常重要。要能够理解不同专业的语言,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摆好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路径上的位置,才能让各种难题迎刃而解。如果抱着自己的专业或者立场死守,不断强调自己情况的特殊性,那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让人心生抗拒心理。

古人说,在其位谋其职。虽然是到这个位置做这些事是很顺理成章,但在其位的人并未必能胜任这份工作。在这点上我更加欣赏西方的文化。那就是当你在团队里没有相应职位,但你能动用影响力来带领大家攻坚克难,那你就已经为你的晋升铺平了道理,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后者的心态更加积极,而这个影响力的前提就是跨界理解能力和跨界领导能力。

3.具备破题思维

固执己见是见识不够或者智商不够的表现。对于坐井观天的青蛙来说,如何飞得更高完全是无稽之谈。了解世界越多,了解别人越多,才会有更开放的心态和更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破局往往是要跳出当下的思维框架,打破常规寻求解决方案(think outside the box)。一个学科的难题,也许在另一个学科里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

家长们的扫盲课

对于大多数没看过经济学书的家长们,推荐《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家长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从事这个行业,仅仅是为了拓展自己的思维疆界,因此,生动易读的导论式书籍尤为适合。这本书通俗易懂,具有宏观思维,也推荐给初中及以上的孩子拓展经济学知识,客观理性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正如大学里讲导论课的往往是业内大咖老师,才能在第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开宗明义,让学生迅速了解该学科的脉络条理,甚至爱上这门学科。

一本出色的导论书籍,要特别清晰的梳理出这门学科的“知识地图”,让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搭建出对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对这个学科不带偏颇的认识,将来所接受的有关这门学科的知识可以有条不紊的装入这个框架中,成为宏伟的知识大厦。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首先要传递的是一种思维,一种地道的经济学思维。这其中包含对人性因果规律的探索,经济学中既包含对数据的科学研究,更需要加入对人和事的考量,而后者是更加复杂和灵活多变的。

其次薛兆丰能把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简单生动说明白,从直白简单的案例出发,扫盲经济学概念;还有大量精彩的经典的经济学故事和法律经济学案例;并且系统梳理经济学人的理论贡献。

对教育的启示

1.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事与愿符还是事与愿违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人们往往强调自己做事情拥有美好的愿望,但是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这是一种很淳朴的想法,而在现实世界里往往并不是这样运行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大家都很努力。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否一定都能带来美好的结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下很多家长认为紧跟社会潮流,迎合各种需求来培养孩子是积极适应社会,也是对孩子的未来有个交代。因此,把孩子所有的时间全部用课内功课和课外补习填满,这样做短时间内可能感觉功课考的很不错,尤其是在初中及以下的孩子身上效果貌似很显著。但这样,孩子会失去自我思考、决定、试错、修正、自省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遇到问题的复杂,必然会逐渐感受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而且,这样的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甚至厌倦或反抗学习,等到高中或大学,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力不再那么强大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迷失、失重、甚至抑郁。而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纠正的难度是非常大。

好的经济学思维不追求某种单一维度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永远是在各种选项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我们要从各种可能的选项入手,不仅要把当下能看见的成绩和排名作为选项,更要把看不见的抗挫折能力、好奇心、韧劲、梦想、幸福感、成就感这些看似虚无,实则对孩子的未来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作为选项纳入考量。

2.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欧文·费雪: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我们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问题,拿今天和未来做个比较。想象力很重要,我们能够把未来的收益想得多清楚、想得多具体、想得多大,我们今天所做的投资、所做的牺牲、所做的改变就能有多大。教育和医学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心理强大、充满好奇心和上进心、会思考、自律又快乐的孩子,那么我们所花费的主要精力就是陪伴孩子探索自然、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经常探讨内在自我的成长、探讨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世界运行的规律。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有质量的晚年生活,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过有节制的、有规律的、张弛有度的生活,就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保持与时俱进的年轻心态,就要科学饮食、注重锻炼、顺应自然。

职业选择更是如此,在现实中有不同收入节奏的职业和人群。下图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收入。社会上有些工作岗位年轻时收入很高,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收入迅速下降,到晚年收入几乎为零。明星、吃青春饭的就属于这种情况。有些工作一直很平稳,变动不大,比如老师、公务员等。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年轻时积累经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为负债的,但随着年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收入稳步提高,甚至超越退休的概念,一直可以做到年纪很大的时候,比如医生、教授、科学家等。

因此考虑未来职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全维度考虑,而不要只看短期利益,更不能以瞬间收入衡量收入差距。人们应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选择那些能够使自己终身收入最大化的职业。这里的收入为泛指,并完全是指经济收入。

工作是一个复合体,除了经济回报,个人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事的年限,以及持续性投入和产出比都要整体考量。


注:蓝线:早工作,早受益,低风险,稳收入;红线: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青年以前;绿线: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青年以后。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的打折程度。简单地说,就是钱会贬值,但是贬值的程度与我们对未来的确定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未来很确定,我们很有信心拿到这笔钱,那贴现率就很低,未来的钱就很接近现值。反之,我们对未来很不确定,那贴现率就很高,未来的钱折算成现值就没那么多。

贴现率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投资的决策。投资哪一个,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未来。

如果我们对未来看得不是那么远,耐心不是那么足,那么就会多投入应用学科,做短平快的事情。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选择学一门技术,而中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也基本以理工农医为主。

反之,如果我们对未来看得远,很有耐心,那么就会多投入基础学科。例如发达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就很大,孩子选择经济、法律、人文、社科类的比例较高。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跨越了初期发展阶段,可以看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国家资金支持的研究方向上也有相应的变化,说明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增强了。

国家如此,家庭亦是如此。对未来的信心也会影响家庭中孩子对专业的选择,在结合兴趣的基础上,融合对国家、对整个全球经济大趋势的判断。

对人际关系的启示制度设计

人类共同面对四大约束:东西不够、时间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因此我们需要信任、合作和竞争。

1.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减弱

我们提倡爱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爱心也极其有限,即使辐射,可能也只辐射了周围的亲人朋友。从这方面来讲,人性是自私的。

就像近年来流行的“水滴筹”,一开始大家都抱着同情的心理去帮助,后来发现案例太多,凭一己之力根本帮不过来;而且鱼龙混杂,有些案例不诚信,提供了虚假的就诊信息,进一步摧毁了脆弱的诚信体系。不要去抨击人不够善良,这一点是非常符合亚当·斯密的观点,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每个人的爱心都是有限的,但大家又需要彼此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应运而生,在一定的规矩下,提供陌生人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2.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在熟人圈子里,因为有约定俗成的做法和基本的信任,因此小圈子可以讲爱心。但是到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市场,尤其是拥有良好秩序的市场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需求。

正如亚当·斯密说的: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这个观点推而广之,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地方讲人情,大城市讲规则;欠发达地区讲人情,发达地区讲规则。

我在瑞士时,就很神奇的发现我很能理解我的尼日利亚朋友。她们全家移民英国,在家乡人的眼中就是成功人士。每次回乡,都会大包小包给亲戚带礼物,这跟我们的国情何其相似,而英国朋友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这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回家乡陪伴亲戚朋友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回到城市里也可以享受充满秩序感的现代社会。

宏观经济学思维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有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层认识,对于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大有裨益,能帮助我们看清大局和远景,对职业对教育的选择就比较从容淡定、不焦虑,也比较不会纠结于小细节。

了解经济学运行的规律,就会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制度的设计增加更多的理解,顺势而为,但不随波逐流,会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经济生活、经济育儿。一个家庭要有整体经济规划,综合考虑家庭成员的现有收入和预期收入,短期消费和长期消费,孩子的培养目标和路径。每种消费水平都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投入的经济成本和孩子的教育成效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家庭砸了很多钱补习功课提升分数,到最后反而失望很深。

给孩子们看的经济学书

德国作家乌瑞克·莫切乌利西创作的经济学启蒙绘本《当动物有钱了》,向孩子们展现了货币是如何流通的。

儿童财商培养系列绘本共含8本书,《约翰的第一笔收入》讲述约翰通过自己挣钱知道了父母挣钱的艰辛;《滴滴答答的水龙头》通过去交费懂得了节约不但可以减少家庭支出,还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凯旋国的交换节》讲述的是物品不但可以买卖,还可以双方直接交换,更能多方间接交换;《丫丫的团购经历》讲述讨价还价也是有方法的;《母亲节的礼物》告诉我们商家的促销手段,让我们能坚持自我需求而不贪图蝇头小利;《佐佐木的记账本》讲述记账能使收支清晰明了,还能改掉乱花钱的坏毛病,可以让孩子们试试做做;《神奇的银行卡》讲述银行卡知识,还有存款利率,利息等;《爱因斯坦的股票》讲述股票知识,并且告诉我们生活中既要扛得住压力,又不能太贪心。

《小狗钱钱》讲述12岁的女孩吉娅偶然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取名钱钱,没想到钱钱是个理财高手。在钱钱的帮助下,吉娅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最终学会理财知识,实现梦想的故事。还有《小狗钱钱(全彩漫画版 套装1-3册)》适合少儿阅读。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通过王二的视角,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有趣故事,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我们。

《富爸爸穷爸爸》是“百万富翁的教授”罗伯特·清崎和致力于少年教育事业的莎伦.莱希特,为孩子们撰写的一本生动通俗的理财书。该书不仅讲述了罗伯特.清崎的传奇人生,还告诉小读者在当今社会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像富人一样的选择。《富爸爸穷爸爸少儿彩图版》附加丰富的彩图,让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少儿阅读。

《Talking to My Daughter About the Economy》是希腊经济学家,希腊前经济部长Yanis Varoufakis写给女儿的畅销经济学入门书,可惜没有中文版,有兴趣可以买英文版。Yanis Varoufakis用一些孩子们熟知的故事人物,从俄狄浦斯(Oedipus)和浮士德(Faust)到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和黑客帝国的母体(The Matrix),来回答女儿Xenia提出的疑问,用经济学来解释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以此来理解为何经济学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现象。

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很钻研,很成功,但要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要理解生命体的运转规律,还需要学习另外一种智慧。一个人要永葆年轻心态,就要坚持学习,不断融合新的知识新的想法,随时颠覆自己思维习惯。

有些书即使稍微深一些,但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一小部分内容就可以讨论一下,结合社会现象,这样孩子会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接地气的事情,也会增加很多思辨能力。所以家长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自己知道得多,思考得多,和孩子的交流多且深入,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当一件事情成为习惯,就既不难也不累了。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略有删减,获作者授权转发)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头图摄影:张永康

转载编辑:一一

延伸阅读:

冻石头的书单|父母的心理学书籍

冻石头的书单|拥抱美好的生命,生命教育书单

家长们的书单(2)– 父母指导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教育说|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