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十一月 22nd 2024

系列访谈|我们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3)

【特别报道】| In depth >可持续发展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上海,2023-12-18

中医药国际化近年来被频频提及。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讲话时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9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指导下,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出品制作并播出了五集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医·世界》。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过,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存在一定难度。

重“医”还是重“药”?

有人说,日本的汉方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但也有人持不同见解,认为日本汉方药走的是西医路径,完全摒弃了中医最核心的辨证论治,是典型的存药废医。日本曾经出现的“小柴胡颗粒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津村制药的子公司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并申请专利。不久后,一篇“小柴胡汤可改善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报道引起关注,临床医生也开始将小柴胡汤广泛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顿时在日本掀起一阵“汉方热”。顺天堂顺势推出大量汉方药颗粒剂产品。截至1987年,公司有129款产品被纳入日本医保。1992年,顺天堂的收入突破1000亿日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由小柴胡汤颗粒贡献。当时,很多人出现肝炎等疾病都会选择使用小柴胡颗粒,有位患者甚至在三年期间服用了1500包小柴胡。五年中因长期服用小柴胡颗粒。1996年3月,媒体披露:自厚生省认可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致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

清代名医徐大椿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日本的医生在用小柴胡汤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把小柴胡汤作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针对性药物;其二,方剂长期连续使用而不加修改。这两点皆与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想严重相悖。“是药三分毒”,不能抛开剂量谈疗效 ,亦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从药理学角度看“日本小柴胡汤事件”,实际上是用药不当、药物相互作用不明、丙肝患者免疫学特性三个因素叠加导致的意外。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使用,未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基本原则,是日本小柴胡事件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后,日本人不仅没有因此弃用汉方药,反而对这一不良反应做了深入研究,初步阐明了背后的原理。此次事件给日本人最大的教训,是中(成)药的适应症和西医定义的病名不能很好对应。风波过后,日本的东洋医和汉方医开始回归传统,把症状作为诊断和用药的标准。

石劲敏的本硕在上海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后续却选择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现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对中医的热爱促使着她多年来乐此不疲的自发组织各类中医科普公益活动。就中医药的发展问题,JM与她进行了一番探讨。

JM日本汉方药的成功经验中国不应该复制学习?

石劲敏:学习可以,千万别复制!汉方制剂作为药物存在是没有问题的,有工具用也是好事。但汉方制剂的说明书中全是西医的病名,“存药废医”的路径不可取。

JM那中国的中医药要国际化还有别的路么?

石劲敏:中医药为什么要国际化?中药供不起全球。按照西医一套逻辑来开发中药完全违背了中医的核心价值,会灭了中医。而且,基源不一样,产地不一样,炮制不一样,药效就是不一样。”

JM药效不一样,配伍不是可以调整的么?中医应该比西医更灵活呀。

石劲敏:对呀,问题是汉方药的可调节余地小呀,我们的组合是无穷尽的,但是都配好了能有几种组合呢?

JM我们中医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有不同的方子。医生对于同样症状的不同病人开不同的方子。这对开发成药是挑战。

石劲敏:“一人一方”对于中医来说,它的核心是辩证,或者说,对这个疾病的病因的认知。药监局到目前为止还不认可,这就是难点。

(正文内容由购买者优先发布后,本站再行发布)

编辑:一一

插图:紫藤摄影(雪人|温州2024

延伸阅读:

系列访谈|我们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2)
系列访谈|我们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1)
中药干了创新药的活
陈娅杂谈|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林杰:其实治病的一定是自己的气血
预立有所思|
中医要继承与发扬,首先要改变教育体制
由病入道,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一念沉浮,十年乃字——一位中医人士经历新冠之后的思考
教育说|毛进军: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矽谷随笔|世纪瘟疫下的守护
“向阳花”支教,让针灸成了边远地区的“好医生”
大医至爱:张兴儒的公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