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冻石头,上海,2024-09-2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认识世界的最佳法则。
第一部:知己(Know Yourself Well)
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一定是了解自己,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尚有一定的胜算,不知己就完全没有可能赢了。
做任何事情,先正确评估自己的现状、自己的长处和自己拥有的资源、所处的条件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步,避免盲目。家长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引导孩子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赢在起跑线上了。父母要做孩子的伯乐、引路人、知音,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欣赏孩子。
天赋
有些孩子是有些天赋的,对某些方面悟性极高,掌握得很快,或者是进步神速。比如对数字敏感、对颜色敏感、对口味敏感、平衡能力强、手巧等等,这些和一些职业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做科研的人需要创造力,勤思考肯钻研能吃苦;销售人员需要高情商高挫折商;艺术家需要发散性思维,高表现力和高度专注力等。不是绝对的,但是更多了解自己以后,可以更好的挖掘潜能。
有天赋的孩子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加以很好的引导,有些阶段错过了也就很难再发展了。所以,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有天赋,提供好的条件来培养。比如很多运动员,就是家里发现天赋后,全力以赴支持培养,创出佳绩,本届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获得者郑钦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擅长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天赋,但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发现自己长处和短板。相对来讲,学习哪些方面更加游刃有余,或者是掌握某些技能更加得心应手。最普遍的就是文理偏科,或者是文化课不擅长、擅长体育或者艺术。其实擅长的事情是比较容易发展成专业、直至职业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比较喜欢顺水推舟,不太愿意逆水行舟,除非是兴趣和擅长不一致,但又非常执着于实现自己的兴趣和梦想的人。
兴趣
成年人有句话,如果兴趣能发展成事业,那是最完美的事。但其实也是很难、很挑战的事,因为当我们决定把兴趣当成职业的那一刻,就必须承受它所带来的反差感。把兴趣当饭吃,就意味着它的性质不再是单纯的兴趣了,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而且不是可以随时拿起又随时放下了。
家长的思路、格局可以再打开些,时代不同了,现在有非常多的新职业不断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职业是我们家长想也想不到的,甚至现在还没有,但是未来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去从事的。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局限孩子的发展,也许他会给你很多惊喜。有很多兴趣爱好是可以发展成事业的。比如摄影,拍的好照片可以被专门的图片网站录用;写作,可以去投稿或者做自媒体;知识量丰富而又口头表达能力强,可以去做知识付费项目的科普等等。
博物馆策展讲师——我们在良渚文化博物馆遇到一个手拿专业照相机侃侃而谈的姑娘,虽然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但是从小喜欢逛博物馆,看遍了国内外博物馆,拍了无数文物的照片,掌握了博物馆策展的奥秘,并且积累了许多实际的案例,现在是专职博物馆摄影师,并且被南开大学聘请为博物馆策展学的兼职讲师。这份坚持30年的热爱让她熠熠生辉,无可替代。
B站上的UP主——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给了很多人把兴趣发挥到极致的机会,不管是自己研究领域的科普,还是跨界的讲解,Bilibili上有很多UP主非常好的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可以自学,有兴趣就会去钻研,有兴趣就能成为专家,有兴趣就愿意分享,有兴趣眼睛会放光、超有感染力!
性格
性格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性格即命运。
性格有的时候真的能够决定人的命运,我们的创校校长颜福庆的女儿颜雅清,一位非常特立独行的优秀女性,年幼时跟随父亲见识过世界,后遵父命嫁给了时任宋子文秘书的陈炳章,诞下一双可爱的儿女,拥有非常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她性格活泼、热情,而先生沉稳、内敛,两人性格的差异让她选择了离婚,在当时属于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外交官,加入联合国,第一次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后来为了支持抗战,她又辞去外交官,去美国学习飞行,和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一起,用巡回飞行来为抗战募资,做出了非常多贡献,但是晚年只能孤独面对自己的疾病。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性格,这样一个家庭条件优渥的名媛是不会过上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也不会留下如此精彩而让人尊敬的人生。
但即使性格如此重要,人也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的。每个人的性格与生俱来,而且与众不同,没有绝对好的性格,也没有绝对坏的性格,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当然,说说简单,其实很难,这需要一辈子的修行。比如有的人不拘小节,从事审计一类的工作可能就会比较艰难一些。
资源
所谓资源,就是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一些基础,包括经济上的,人脉上的,也包括自身已有的一些能力、学识、经验和经历,可以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有用的帮助。这个有形无形中一定是存在的。
比如王楠的孩子打乒乓不仅有天赋,而且尽得名师,打比赛也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考虑经费问题,相对来讲成绩提高就是光速的。医生的孩子小时候就经常跟着爸妈到办公室写作业,耳濡目染的都是医学名词,中学期间做做科学研究,将来求医的老师可能都是父母的同学,相对来讲职业发展道路一定是有先发优势的。
但是,也有很多孩子不希望生活在家长的羽翼庇护下,选择和家长完全不同的职业方向,只要自己足够优秀,也能发展得很好。这时候,其实还是用到了家长的资源,因为好的家庭教育本身就是资源,言传身教了好的道德品行、为人处世、以及做人的格局、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影响更加巨大,尤其影响孩子的职业发展潜力。
第二部:知彼(Know Others Well)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和孩子聊天,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更好的发展自己。同时,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了解世界运转的规律,看看自己可以或者愿意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职业规划伴随终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早,也都不算晚。即使是已经在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很多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所以我发起了“真实世界的职业探索”系列,带孩子们去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去实地感受,不仅孩子们喜欢,连家长们都非常受益。
在考虑职业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评判,比如是通用型还是专用型,职业发展曲线是怎样的,是否社会贡献高,就业难度大不大,适合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喜好等等。
了解职业/专业
孩子们要了解一下喜欢的专业属于专用型还是通用型,两者之间的不同和互补关系。专业型专业比如医学、建筑、通讯、人工智能等,通用型专业比如法律、财务、语言。如果是选择专业型专业,如果对通用型专业有一定的理解,会大大拓宽职业道路;如果是选择通用型专业,那一定会落在某个专业型专业发展,比如医学英语、人工智能法律。总之,现代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复合型人才,要想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快速理解不同领域的要点也是必须的技能。现在有很多大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修双学位,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社会上有哪些职业需要这个专业?大学里选的是专业,而社会上就业的是职业,这当中还有一个桥接,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社会上的职业需要哪些专业,我们才知道大学里面选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哪些职业。比如同样是临床医学专业,可以做临床医生,也可以做临床检验,比如心超、影像等,还可以在实验室做研究,或者到医药研发企业做医学推广、临床试验,甚至还可以去投资机构做医药板块投资。所以专业不等于职业,要提前做些功课。
职业的发展曲线
我在《对未来的想象力决定了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 经济学书单》一文中讲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发展曲线,有先苦后甜,有先甜后苦,也有保持平稳的。
比如医药专业,大家都觉得很苦,尤其是医生,可能在毕业的头十年内薪水很低,非常辛苦,做住院医,整天要熬夜,要值班,要写大量的病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面对医疗和非医疗问题,包括投诉,包括医闹,包括你可能面临的挫败感,因为你会发现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你可能只能救一部分人,而另外一部分人会离开这个世界,可能受限于医学的发展,也可能受限于个人能力,会有很多不幸发生,所以其实它并不是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但是随着医术的长进和经验的丰富,会逐渐积累出属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获得病人的认可,甚至一家老小亲戚朋友都来看你,相信你,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非常令人向往的。那么你要了解想从事的职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曲线,认可它,选择它。
社会贡献
有些职业比如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科学家科研兴国等等都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也会被社会、周围人群尊敬,那么你是不是很享受?如果是,即使收入没有特别高,但是综合评分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孩子就比较适合读这样的专业。或者无所谓,我只是做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无论如何肯定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也很好。
学科、技能、素质要求
还要了解职业对学科、技能、素质都有什么样要求。每个专业对学科要求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很多医学院要求物理和化学双选,否则你填不了这些学校的志愿。比如考艺术类,要求具备艺术方面的技能,国外会要求准备艺术作品集,而国内会要求艺考,什么时候开始,考些什么。还有些身体条件有要求,比如飞行员视力要达到2.0或者身高要达到多少,比如考医药专业不能是色盲等。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做了解的。
了解大学
大学既是孩子们进一步深造学习本领的地方,也是未来职业的起始点,了解大学和了解专业同样重要。不同的大学带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就像个人一样,也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因此,挑选大学并不是象很多老师家长那样,按985、211、双一流这样的尺子一点点往下量,而是要从综合实力、优势学科以及其他软实力方面全方位了解。
要了解大学有几个主要途径,一个是世界权威机构的排名,大学官网上的介绍,以及校友们的推荐和评价。
- 综合实力
在大学的综合实力上,世界上有四个比较公认的排名, QS排名、Times排名、US News排名、还有一个我们国内刚刚兴起的软科排名。不同的排名所评价的内容不同,主要包括科研地位、学术影响力、国际研究网络、就业前景、师生比、国际生比例、雇主声誉等等。根据排名所在的国家,会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大量的美国大学在US News里的排名要远远超过QS和Times排名,所以这个排名就是做个参考,国内单位会参考QS多一些。
2.专业实力
其实参考价值更高的是优势学科,也就是专科排名。比如说在QS排名上,传媒学专业全球排名第一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而这所大学全球综合排名是53位,而中国排名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传媒学排名在60名开外,而北大是非常难考的,如果想学传媒的同学可选择申请阿姆斯特丹大学,性价比极高。所以不同专业还是要优先考虑专业排名的,同时稍微兼顾一下综合排名。
比如瑞瑞的小学同学,初中转到美国读书。他喜欢的机器人工程专业马里兰大学就很好,离家近,本地企业认可度高,就业非常容易,那就不一定非得去什么MIT、斯坦福,毕竟私立大学的学费可能毕业好几年都不一定挣得回来。
3.学费、生活费、奖学金
看过全球的教育,真心觉得在国内读书是真的幸福,学费低廉,餐饮住宿性价比极高,生活很省心。另外的好处还有,军训让孩子们迅速建立友谊,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学生食堂便宜、省事、健康又美味;校园安全有保障。
国外的大学都好贵,除了德国。这一两年欧美物价飞涨,美国比较好的大学学费在六万美元以上,甚至有七万八万的,这只是学费,生活费呢,从一万美元以上到三万多美元不等,这样经济负担是非常非常重的。
我们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只不过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所以没有必要非要上某个学校,只要专业排名尽可能靠前就可以了。比如想学人类学,很多学校都可以,不一定非得奔着最贵的那个学校去,可以做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包括各个国家的学费、生活费的性价比。
目前来看,美国应该是最贵的(6-10万美元不等),英国(3-5万英镑)稍微比美国便宜一些,然后是加拿大(5-7万加币),接下来澳洲(2-4万澳元)再便宜一些,跟欧洲、新加坡、香港的成本差不多。生活费也要考虑,比如纽约大学,学费中等,但因为在纽约市区,一年的总费用要110万人民币,着实负担很重。
各个国家都有很好的大学专业,收费每个专业还有区别,商科、医科、法律比较贵,尤其是带有实验性操作的理科,文科会相对便宜一些。
申请费用也是英国、澳洲便宜,注册一个UCAS账号30英镑不到,可以申请3所大学;北美是每所大学都单独收费,大约70-150美元不等。
如果能拿到奖学金当然更好了,不仅解决经济上的一部分问题,也是荣誉的象征,这个需要孩子自己多在学校网站上浏览机会,有的学校是学生达标就发放,有的是需要学生本人去申请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量力而为,不是说一定要上所谓的最好的大学,哪怕卖房卖车,哪怕父母去多挣钱点钱也要读,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合适的大学。
家庭永远要为老人的养老、可能出现的健康和意外存一笔钱,也不要把钱全部算足用完,更不要满足孩子所有的消费,一定要理性消费,包括择校,对于当下经济形势下行,这一点尤其重要,这也是对孩子的财商教育。
4.学校风格
学校风格是一定要做了解的,就像人与人之间有气场是否相合的问题,孩子和学校之间也有的,比如很佛系的孩子就不适合去很鸡血的学校,那如何来探索和确定学校的风格呢?
一方面我强烈建议上学校的官网去浏览,官网上信息量很大,就看你会不会做检索。其次建议大家有条件去实地探校,我们家从幼儿园就开始探校,幼儿园,小学,中学,我们都去探过校,包括我们当年在美国也去过普林斯顿、哈佛、MIT、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威廉姆斯学院、匹兹堡等大学校园参观游玩,感受学校的氛围,树立一种向往。孩子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了内生动力。疫情期间实体的探校没法做,很多学校都开辟了VR看校,效果也挺不错。
另外,这些是比较表观的东西,可以做得很完美。但是你到底是不是喜欢这个学校,我建议可以找校友做一些比较细节的了解,包括老师水平、上课情况、课外实践机会、海外学术交流机会、就业行情、学校生活、住宿餐饮情况、周边安全等等,比如有的学校学生非常多,多到上大课是在大礼堂里,老师要带麦克风,这样对学生肯定是关注不到个体的,而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师生比例高、关注度和互动性高的,那就不太适合。能找到朋友圈的校友最好,找不到的话小红书也行,里面会有很多校友来做这个分享。但是记住,每个人的分享都会带自己的个人主观感受在里面,所以你可以多看多聊,拼出一个关于这个学校比较具象的概念,这样做选择比较有方向。
5.情结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结,比如父母经常希望孩子能和自己读同样的大学,我和先生都是上医的,也非常希望引导孩子考上医,或者考医学,但是没能如愿。
最典型的案例是小F,她的高考成绩很不错,当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交通大学医学院招生办都给她打电话。交医招办老师甚至说:“你来,我们给你八年临床。”那么小F妈妈就心动了,打电话来问我核实是不是真的就一定能够上八年临床。我赶紧打电话给上医招办的师兄,他说其实两个学校招分不相上下,不存在上医不能承诺给八年临床的,交医就能给,因为八年临床的名额非常非常少。但是小F非常的坚决,而她妈妈就动摇了。小F非常坚决的跟他爸妈说:“爷爷是复旦的,爸爸也是复旦的,我是参加小戴妈妈的医二代活动成长的,然后我还是看着小戴妈妈推荐的上医校友袁华澄的《无影灯外》,还有程蕾蕾的《医生最懂我的心》这些书长大的,你觉得我能够选交大医学院吗?不行,我一定要上复旦大学。”这是一个积累多年、非常强烈的情结,对最后做出的选择有极大的影响。
了解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语言、乃至安全都不同,值得考察和评估一下。尤其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被考量的一个因素。这里的安全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指人身安全,这个地方的治安好不好,是否允许持枪,是否发生过枪击案件,有没有零元购,电信诈骗多不多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指医疗保险,有些国家要求先买保险后给签证,保险类别相对简单,买了保险大多数疾病都能覆盖;而有的国家需要自己反复比较保险公司、保险策略,发生疾病以后,还要跟医院、保险公司讨价还价,非常复杂。虽然年轻人生病概率低,但是这方面的安全感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孩子一个人在外,不希望整出安全问题。
在国内主要了解各个大学分布在哪里,博雅小学堂推出的一本叫2023大学日历,把全国两三百所高校做成日历,还有一些励志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初步了解的资料。咱们国家好大学在东部分布的比较多,西北少,但是孩子不妨往外多跑跑,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机遇缘分,说不定有的孩子的福地就不在父母跟前。
世界上主要的留学地区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关,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当地语言。如果是出国读书,还要了解时差和当地的饮食情况。众所周知,英国是美食荒漠,其实美国也很一般,如果能自己做饭,那会好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选择一些比较大的国家的好处在于假期出去旅游比较方便,象新加坡出个门就需要签证,旅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离开父母的孩子长不大,不管在任何一个阶段,大学、研究生、博士,后面访学或者是交换,总要出去走一走。因为不远离,父母的苦口婆心总是很难体会到的。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叛逆,尤其在初中高中,但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每次在发生事情的时候,父母之前的教诲会自动跳到我的脑海当中,会告诉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或是更好的。比如我到现在还很根深蒂固的一点,行走的路上碰到一个障碍物,我下意识就会想到我妈妈会说要搬开,而不可以绕过,因为你绕开了,后面的人还要碰到,你得为其他人着想,所以我一定会这么去做。这些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好习惯,但是近在跟前的时候,听着父母的唠叨,有时就会嫌烦,甚至叛逆。都说距离产生美,权威有时也需要距离。我的自我要求、自我追求都是在离开父母之后形成的。
女儿高中就到瑞士读书,虽然我也舍不得,但是我希望让她趁年轻多到外面去看世界,等要成家立业了就可以回国,有国际视野和经历,同时心安定下来工作和生活。她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自己一个人跟着英孚组织的夏令营到美国去,后来又跟我去美国读了一年书,初中时自己飞去斯坦福上夏校、跟着学校老师去英国交换学习,这些都锻炼了她。后来她愿意自己一个人到瑞士读高中,正好碰上新冠疫情,三年里她就回了2次国,自己在瑞士小乡村里过暑假,自己申请大学,自己去巴黎签证,被拒签后要和学校、签证处交涉,重新申请大学,然后自己收拾行李,辗转三个航程从瑞士的高中到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国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完成的,虽然不容易,但是都过来了。
这不是我们特地为她设计的挫折,而是她人生当中真正的挫折。当她扛过这一切,她的成长肉眼可见,我们的交流也愈发平等、理性、温情。
有些时候是孩子不愿意离开家里的安乐窝,但更多的时候是家长不舍得孩子离开,这个时候真应该多从乐观、积极的方面考虑孩子的未来。不一定是更有发展空间,但至少是丰富了人生。
另外我还想分享一个经验,当年我们加入瑞士高中的时候,中方校长再三跟我们家长强调:“你们一定要帮孩子把控住的点就是,他们的申请一定要多点分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好学校多的国家至少申请三所,剩下的国家和地区也各申几所,这样确保孩子有书读。有的时候就像我们去应聘公司的职位,不见得是简历最漂亮的人被录取,首先你得递简历,其次你的条件和公司要招聘的岗位在那段时间内最匹配的时候就录取了。没有所谓的最优秀,只有正好适合。有的孩子特别自信,觉得非牛剑不上,其他学校不屑读,这种思想要不得,因为人生无常,你真的不知道命运有时就是会捉弄人。我们作为成年人经历过很多事情,知道凡事一定要有个备份,没有备份的事情,你真的说不准。我们前几届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是碰到这个问题的,我跟孩子说要做备份他就跟我吵,他说我看不起他,觉得他考不上最好的大学。结果就是当年没学上,再来一年。”
感谢校长的指点,我们确实抓住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有机会才有选择,如果没有学校给机会,那就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第三部:打有准备的仗(Fight no Battle Unprepared)
父母和孩子总是会经常沟通未来的规划,一旦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就要早做准备。如果想到国外求学,那能不能把孩子放到国外去、什么时候能把孩子放到国外去,完全取决于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顺畅程度,和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我们当年能够放心让孩子出国读书,是因为我们觉得亲子沟通顺畅,孩子能够接受我们和她讲道理,所以后来发生了很多很多状况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讨论来确定方案,具体执行人是孩子。
1.从小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天赋、擅长、性格、缺点或者弱项,一定要提前做些工作,“损其有余,补齐不足”。
过于自信的要多给些难题,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太流于表面的要多带着实践,尤其是踏踏实实的做几个完整的项目;气场太弱,总是怀疑自己的孩子要多鼓励,找出优点多表扬,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对自己学习要求太高的孩子要多卸压力,学会享受生活,平衡发展。
2.小学、初中
小学开始职业探索,可以粗浅的了解一些职业,比如参加职业体验小镇活动;也可以参加家长单位的家庭公开日活动等等。
初中开始广泛的了解一些专业和大学情况,也可以体验一些具体的职业,比如参加我组织的《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系列》。要初步确定方向,因为高一就要选课了。
在这将近10年中,游学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参考之前的推文《孩子,我们为什么要游学?》。如果安排得质量高,在每个阶段升学都是非常好的加分项。
3.高中
家里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家长一定有体会,孩子在初中以前是家长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的教育颇有成效;到了初中,就已经风雨飘摇;上了高中,家长的功能仅存无几。孩子长大了,一定是要独立做自己的,家长们要逐步调适自己的位置,从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到逐步退出承认平等,高中就是非常关键的转换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才是升学的主角,孩子怎么想,孩子要不要。家长再有战略意图,也要和孩子充分达成一致,才有可能达到最好效果。
这个阶段要有计划的了解大学、了解世界,根据各自家里不同的情况来做安排。如果是有特长的就会启动得比较早,比如艺术类学生初中就要定方向了;数理化信息等比较强的,初中就开始参加各种竞赛了。高中很多会要求做实验做课题写论文,作为第一梯队大学的要求。
4.申请国外大学
申请国外大学比较复杂,也需要很大的提前量,需要早做准备。比如会对活动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提前一年半准备文书和资料,尤其是早申的学校,基本上需要提前一年半。节奏把握不好就会非常仓促,建议早做准备,哪怕是把周边资料都做好,最后只是临门一脚也可以。
- 调研学校,详列申请学校清单。
这一步是家长可以参与最多,甚至是引领孩子去做的动作。家长可以先给孩子打个样子,比如罗列专业排名前100的学校清单,筛选出每个国家3-5所大学,然后进入这些大学网站,找到关键的招生信息,包括开始申请的时间、截止申请的时间、成绩要求、活动要求、文书要求等等。
- 申请时间计划表,确保不错过申请时限。
按照收集到的拟申请学校信息,罗列申请时间计划表,确保不错过任何重要的时点。比如要不要早申,功课成绩和标化成绩的提交节点等,一般需要提前一年或者以上去准备语言考试(雅思,托福)的成绩,提前准备好标化(SAT)的成绩。但是如果IB选课时选择英文作为母语,那么语言考试就不需要参加了,我女儿就是这样选的,所以省去准备很多标化考试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一些专业,比如英国方向的医学生,一般在前一年10月中旬就截止申请了,而其它专业要到当年的1月底截止申请。
- 准备资料,包括文书,课程成绩,标化成绩,推荐信,证明材料。
其中文书和推荐信是非常重要的,成绩是冰冷的,而文书和推荐信是带有情感和温度的,文书能体现孩子对于所要申请学校的向往、对专业的热爱,是不是能打动招生的老师;而推荐信则是从学术的角度上给予背书,要有证据,也要真实可靠。成绩是敲门砖,但申请是否成功主要看文书和推荐信,当然顶级学校还要看面试表现。
- 提交资料时要注意时限和要求。
国外大学是申请制,只要申请了,通过学校要求(很好的大学会要求面试),学校发offer,学生接受了就可以入学。但是申请时一定要注意学校网站开放申请的时间段和具体的要求,不要自己发挥,一定要遵守规则。学生再优秀,只要没有向学校提交申请,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offer的。
当然这个offer还分无条件(unconditional offer)和有条件(conditional offer),无条件offer有点像国内的保送,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接受这个offer,就可以入学就读,一般就是学校认为这名学生非常优秀,学校非常想要,就会发unconditional offer。如果是有条件的,offer上会写清楚条件是什么,比如IB大考成绩必须达到多少以上等。所以有很多孩子在高中最后一年的下半学期就有不少offer在手,想省事一些的就直接接受unconditional offer,然后可以出去旅游或者修大学的学分。
- 仔细看清offer上的每一条要求,记下节点,按照节点落实各项操作
请大家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offer,那都代表了学校对你的认可。尽可能锁定1-2所大学,确认宿舍,交保证金,确认offer,并提前打听要去国家的签证政策。如果早早确认学校,那就早一点去签证,因为有的国家签证时间非常长,比如三个月,在这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一定要和学校以及签证处积极沟通,解决问题。
- 接受offer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定要确保名额留给自己了
有的孩子就是没有做这一个动作,导致最后没学上!这个时候要准备好付钱,确认信用卡种类、额度和币种,一般都接受master和visa卡,其它的要看学校要求。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学校的offer,就是要多花钱付定金。
- 最后等大考成绩出来,最终确定想上的大学,付学费,签证
只有这些动作全部完成,才能保证真的可以上这个大学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上不了,比如签证签不出来,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也被我们遇到了。还好我们启动了应急方案,用当年的成绩继续申请大学,半年后顺利就读另外一个国家的大学,一点儿也没耽搁。这就是前面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一定要有备案。
5.国内升学
国内升学比较简单,就是高考分数决定一切。现在也有很多国外大学接受高考成绩申请,但是都要加上英语标化成绩,所以有想法的孩子要早早把托福或者雅思考好。
- 先高考,再填志愿
能填什么志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数,虽然有些自主招生的学校需要面试,但是面试的门槛首先是分数,而且面试的分数占比很小,不足以影响结果。
有些孩子和家长很慢热,总觉得把成绩考好了随便想填什么大学或者什么专业都可以,但是有几个孩子能考到那种随便挑大学和专业的分数呢?所以填志愿的事情一定要提前想好。有调查数据显示,2/3的学生和家长填志愿还是比较盲目的。
- 选专业优先于选学校
选专业还是选学校,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依然还是建议先选专业后选学校,因为专业关乎志向和理想,而考上某个大学并不是终极目标,有些孩子把考上大学当成目标,就会出现上大学以后强烈的失重感,因为人生目标实现了,那为什么还要努力读书?
等高考成绩出来,按照专业排名的大学一路里填下来,这样就能确保读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后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在读研和读博的时候再往更好的学校考。
否则就会出现高考成绩出来一脸茫然,然后是按分数,挑一个所谓的985或者211里一个比较保险能上的专业,最后发现这个专业自己不喜欢,这样做是比较被动的。虽然现在大学比我们以前进步,允许择优转专业,但是这也非常卷,还不能保证一定能转得成。
国内的录取比较简单,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就读上书了,当中很少有意外出现。
功夫在诗外
孩子上大学意味着成年,意味着家长可以放手,意味着双方正式的独立和自由。因此,帮助孩子顺利升上自己心仪的学校,读上喜爱的专业就是最重要的大事。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优秀的人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能力,做的事情越多,能力越强。大多数人是应付任务,没有锻炼出能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上去做了很多,但是进步不大。流程大家都是一样完成的,但是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素养不仅要好好培养和锻炼,而且也是受益终生的。
(本文首发于作者同名公众号,获作者授权转发,转载时略有删减)
作者简介:冻石头,来自厦门,扎根上海。上海医科大学本科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资深医药人,资深妈妈,业余师承名医研习中医。热爱阅读和旅游,致力于心身同调的家长教育、科普和组织真实世界的职业体验活动。
转载编辑: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