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JM特约撰稿人 草根,杭州, 2025-09-20
网上吐槽中国移动的帖子一堆又一堆,笔者本不想浪费笔墨谈中国移动,但与朋友闲聊间发现,大多数人不知道它长期偷盗。若非笔者的手机几年前换成了双卡双待,其中一个中国电信号码的流量每月都用不完,另外一个中国移动号码的本地上网功能设置为关闭状态,则压根发现不了中国移动长期偷窃用户流量费的行为。
因该移动号码的存在仅为保号,笔者手机话费预充值后,可能半年左右才翻看一次历史扣费记录。第一次发现此移动号码每月都会发生上网流量扣费是在两三年前。当时笔者电话10086投诉,中国移动的接线员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我们的系统没问题,是你自己的手机的问题。
中国移动都没经过自查程序,一口咬定是用户手机问题。企业内部培训的确到位。电脑就不会出错?电脑的参数不是人为设定的,暗箱操作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多投诉几次后,接线员就说已经向上面申请了,把这多收的几毛几块退给你。可发现的次数多了,笔者就察觉此事不对劲。中国移动“偷”笔者的流量费,屡被投诉,屡屡不改。是改不了还是不想改?频繁发生的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必定是利大于弊才会持续进行。
且,接线员给出的彻底的解决方案居然是让我向中国移动申请关闭该号码的上网功能,而非反查自身系统问题。可见这种程序化“作案”并非针对笔者一人,而是“雨露均沾”。被笔者这样的用户发现了,就关闭一个,少了一个血包不影响其他蒙在鼓里的用户继续做它们的血包。
一个用户每月被偷个五毛一块的,的确不是个什么大费用。大多数人认为投诉浪费时间,都不去计较了——可见,中国移动的偷盗行为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可谓深谙人心。且,若非处于笔者这种极端情况,人们也压根察觉不到费用被多收了。但中国移动的用户可是以亿计,累加起来可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国移动的用户总数突破10.04亿户,是全球第一大运营商。即便按每人每月五毛计,一个月就从全国的用户口袋里盗窃了5.02亿元,一整年下来就是60.24亿元。集腋成裘和聚沙成塔在此刻是不是具像化了?
中国移动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运收入10,408亿元,偷盗的这部分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0.5%——看起来比例似乎很小,但其公司的收入年增长也仅仅3.1%,即,偷盗来的这部分收入占到全年收入增长的1/6。如果明年收入要实现增长,从每人用户口袋偷五毛变成偷五块即可。不用做任何投入就实现增长KPI,岂不乐哉?唯一的投入恐怕就是在电脑上把参数调一下。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连梁上君子都知道盗亦有道。更别说,商道讲究童叟无欺。作为个人消费者,除了继续向主管部门投诉,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脚投票,携号转网到其他运营商。
2024年川渝“燃气表跑得快”事件闹的民怨沸腾。2025年2月,官方通报重庆燃气集团燃气收费问题调查情况:拟处罚金810万元,严肃问责处理相关责任人。官家的企业只有官家管的了。只要知道的人多了,投诉的人多了,影响面广了,官家才不敢包庇,会调查,会给公众一个交代。
只是,中国移动这种偷窃行为,用户们难察觉,察觉了也难取证。所谓“民不告,官不究”。虽然码字骂它,它也无所谓,也不影响其继续冠着“全球第一大”的虚名行走。
中国移动这种垄断企业,在短信业务被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革命后,不思进取,不求新求变提升服务质量,反而生出歪心,开始了偷盗行为的“创新”,实在可耻。
在上层要求业绩增长的KPI压力下,不想着提升服务质量,只是一味的增加销售队伍,靠坑蒙拐骗来完成业绩,实属可悲。
作为大型央企不仅不给行业做好的表率,还给央企队伍抹黑,连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都没有的企业来谈“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个笑话。
这样的笑话在国有企业里多吗?不多吗?它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个笑话吗?可能知道,但并不在乎。因为笔者这些用户并不主宰他们的升官和发财。
编辑: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