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茉莉,珠海,2023.12.29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文学源于生活。在30年前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荒唐的“血浆经济”,献血被视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三产业。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携带者卖血,血站的血液制品受了污染,然后又通过不同渠道传染给健康的献血者和数以万计无辜的健康民众。因此而感染艾滋的家破人亡……
先后揭开此事的是两位医生,也是两位女性。其中一位是“吹哨人”王淑平医生。另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为这场“中原血祸”的受害者、这些底层贫民奔走,呼吁各方的关注;她自费调查,自编、自写、自费印刷《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总印数达67万份。但她也因此不得不以82岁高龄流亡异乡14年,蜗居在纽约一个破旧的公寓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位侠女就是被誉为“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医生(1927年12月-2023年12月10日)。美国时间12月10日,高医生在遥远的西半球落下生命的帷幕,享年96岁。JM回顾高医生的事迹,以文缅怀逝者,也致敬那些在这场“血祸”里为众人抱薪却冻毙于风雪的侠士们。
△ 高耀洁医生安详去世前一天还在寓所里写字、浇花(摄录像:熊姐)
曾经的荣誉
高耀洁是“200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颁奖辞这样写道: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1990 年,高耀洁发现因卖血造成的艾滋病村,随即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未得到任何回应。1996 年,她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走访了河南省 100 多个村庄,访问了 1000 多名艾滋病患者。
2000 年,高耀洁获得“全球卫生理事会”颁发的乔纳森·曼恩健康人权奖,2001 年获得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提名。
2003 年 7 月,高耀洁获得“亚洲的诺贝尔奖”——拉蒙·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该奖项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
2003 年,高耀洁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2007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把38980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
2009 年,高耀洁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一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同年,被迫移居美国。
2021年9月,新冠疫情席卷美国之时,94岁高龄的高耀洁在纽约的寓所接受采访。她说道:
“2009年我来美国的时候,只想着把手里的资料整理出书,把中国艾滋病的真相告诉世界,让那些可怜的艾滋病人得到帮助。我当时没想太多,想太多可能就出不来了。现在,我想做的事情基本完成了,我也老了,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了。”
“我做艾滋病(预防)工作,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82岁还被迫一个人出国,但是我从不后悔。我想告诉年轻人的是,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那样没啥意思,应该帮助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这个世界就太平了。我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修齐治平,觉得自己吃饱饭的同时,也要让别人吃上饭。我们是人类,应该互相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不怕死,我只希望走的时候,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到当初救助过的艾滋孤儿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成家了,生娃了。他们有的现在还给我写信。他们小时候太惨了,馍都吃不上,现在生活慢慢变好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高耀洁出版了她“人生最后一本书”——《高耀洁行医往事》。位卑未敢忘忧国,耄耋之年的她拖着多病之躯飘零海外,人在纽约,心在华夏。她不与海外任何组织接触,以笔为剑,孤身奋战。
往事并不如烟
如今围绕在她身上的,是有关艾滋病防治与救助专家、妇科肿瘤病专家等荣誉,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曾因背负“国家的罪人”骂名而被广泛关注。独居美国的她,曾承受与亲人恩断义绝的现实。老伴早已辞世,儿女拒绝认她,把她视作“国家的罪人”、“流亡海外的叛徒”。在异国他乡的逼仄角落里,她曾含泪泣血,笔耕不辍,只为让更多人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惨痛过往。
高耀洁生于山东曹县一个富庶之家。她3岁开始认字,4岁就会背古诗,5岁时在家人的哄骗和吓唬下缠了“三寸金莲”。后考上了河南大学医学院,1954年毕业后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医生。
十年浩劫期间,地主家庭出身的高耀洁一夜之间成了“反动分子”,被押去批斗。疯狂的小兵一拳一拳打在她的胃上,把她打到胃出血,被送到医院后不得不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只留下一截像肠子一样耷拉着。她的儿子也受到牵连,13岁少年硬是被篡改了年龄,谎报为16岁,随后被生生地丢进监狱。为此,儿子恨透了她——“如果你认错,他们就不会那么对我!”母子情份几乎就此破裂。
十年平反之后,高耀洁恢复了职务身份,被调到河南省中医院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她所在的科室已经远近闻名,她本人还受到了邓小平和胡耀邦的接见。
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起伏变幻的高耀洁退休了。彼时的她是享誉整个河南省的名医,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60多岁的高耀洁儿女双全,名利双收,本可享有一个富足安稳的晚年,缓步迈向人生终点。可在1996年的某天,高耀洁无意间认识了一位女病患,彻底改变了她此后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高耀洁在一次会诊活动中结识了一位奄奄一息的农村妇女,她高烧不退,腹部胀痛,身上还长满了可疑的红色斑点。唯一值得推敲的细节,是这名农妇最近刚刚因为某个小手术而去医院输了一次血。难道是因此才让她染上艾滋?高耀洁惊出了一声冷汗。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就意味着,医院血库早已被污染,而更多病患亦会暴露在风险之下!
在随后深入河南农村的实地考察中,高耀洁目睹了一个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惨状——一个上吊身亡的农妇已经死去了多日,而她两岁半的孩子正哭喊着“下来!下来”。饿得发慌的孩子有些哭不动了,就用嘴啃噬着母亲的后脚跟。而这个身亡的农妇和她的孩子,都患有艾滋。
高耀洁去的这些农村,都已经变成“艾滋村”。触目惊心的景象让她痛心,而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她却发现,这一切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河南省政府和卫生厅却对这场灾祸讳莫如深。他们倡导的是“血浆经济”,献血被视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三产业。宣传口号是“一人献血,全家光荣”,哪怕现实中的农民已因献血感染艾滋,全家死绝……
她印证的不仅仅是“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这样一个医学常识,更触动了相关人士的利益。
说真话是一种信仰
30年前,HIV对国人而言还是非常陌生,更无从谈及防范意识。高耀洁自发走上艾滋病防治与救助工作,力图推动相关部门重视国内艾滋病蔓延的真实情况。1996年至2004年,高医生自编、自写、自费印刷了17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总印数达67万份。
2002年春节,高老接了3个艾滋孤儿到家里过春节,孩子们经过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均为阴性,表明没有感染艾滋病。即便如此,许多人仍吓得不敢到高老家,她因而过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冷清的春节”。
2004年,为了证明血祸不仅仅是河南独有,也不仅存在于中原地区,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高耀洁和15个志愿者一起,踏上了秘密调查南方5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艾滋病疫情的征程。但她的老伴担心引火上身,把这些资料都烧了。
她终日埋头整理书本,来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人活着,如果没有点信仰,没有为自己的相信的东西而坚持点什么,那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如果说“说真话”是一种信仰,那么秉承这种信仰的人并不少,比如,王淑平医生。
1995年12月16日,第一份有关河南农村献血员感染艾滋病的报告上报。写报告的人是原周口地区临床检验中心的负责人王淑平。62份初筛的HIV阳性血样来自献血员集中的河南省商水县西赵桥村。1996年1月10日,经由中国防疫科学院院士曾毅推荐,王淑平的报告上报给了卫生部。从1996年初开始王淑平工资被停发了。1996年11月,临床检验中心被关闭,王淑平被去掉职务,随其他人员合并到周口地区卫生防疫站。王淑平给卫生部写过三四次报告,汇报她和同事的处境,但不仅没有用而且汇报一次处境就恶化一次。2001年,她最后选择了离开祖国,遗憾的是没帮同事讨回停掉的工资。
那一年,华中地区面临艾滋病危机获得承认,至少50万人在血站卖血后感染艾滋病毒,其中河南是艾滋病毒疫情最严重的一个省。
秉承这种信仰的人也都付出了代价。王淑平承认,说实话付出了代价:工作没了,婚姻破裂了,幸福消失了。
高耀洁医生反对官方宣传”艾滋病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吸毒传播”的观点而备受误解阻扰及打压,包括对她儿女的各方面打压,迫出走异国,最终客死异乡。
但,他们救了成千上万个同胞的命。
2006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57号令,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并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
此时距离1996年,已过去了10年……
参考资料:
-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685638183027127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MBF62G20552O25P.html
- https://yeedao.org/a359a48242/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OOKA150548B0VJ.html
编辑:不夜侯、AI小白(Coze支持)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