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丰源,《心转病移》(2017)
生活中少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切都有其因,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提示。疾病就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直观的提示,分毫不差地反映着我们内心中的状态。重新认识疾病,正确解读疾病,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份觉悟后的生活,一种人生境界的跃升。
全息世界下的健康观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一个全息的场域中互相连接。很多人会感慨现在的天没有以前蓝了,水没有以前清了,吃的食物更是没有以前自然健康了。但是,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人为原本正常生长的家禽、植物超量喂食各种催肥催长的饲料,或是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看起来这些食物的量极大增长了,丰富了,人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收入,可以更好地满足口腹之欲。但实际上,这些行为让原本自然健康的动植物失去了天性,身体受到扭曲的伤害甚至发生基因的转变食物链遭到极大的破坏。而这一切最终还是反馈到人类自己的身上。
全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万事万物互联互通,任意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全息理论建立的一个重要实验是1982年在巴黎大学物理学家阿兰·阿斯拜克特的领导下进行的。他们发现在特定情况下,次原子粒子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论相隔多么遥远,他们总能知道另一方的运动轨迹,而且可以同时改变自己的轨迹。就我们的身体来说,中医有面诊、手诊、足诊等多种诊断方法,就是通过身体某一部分的情况就能够知道五脏六腑是否健康。这些诊病方法其实就是基于全息的概念。正是因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带有整体的信息,我们才能够通过观察面部、手部、足部就可以知道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状况。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成名作品《人类简史》中,用大篇幅讨论过家禽类动物的感受问题。从人类开始训化一些动物成为家禽开始,人类大多认为好像这些动物就是没有意识的,没有感受的,好像它们和桌椅板凳这样的物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人类对这些动物只是在尽可能地扩大利用效率——比如,为了让牛能够变得更肥大和易于管理,就尽量让它们少动,放在固定的空间里终其一生,直到被屠字。在这个过程中,牛需不需要社交、需不需要和其他牛交流并不重要;为了能够让母牛尽快地再次生育,刚出生的小牛会被分隔到另外的空间,没有人关心这样是否会影响母牛和小牛的心情。在人类的视角中,它们只是商品。可是动物真的没有感受吗?赫拉利在这本书中强调的一个实验是关于猴子亲近母亲到底是不是只为了获得食物:给小猴子所在的空间放置两个所谓的母猴,一个其实是装有奶瓶的金属猴,另外一个是猴子模样的布娃娃。观察发现,小猴子虽然会在金属猴那里吃奶,但是饱了之后却会选择抱着布猴。对于小猴子来说,更温柔的布猴显然更有归属感。可见,动物也是有感受的。
人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上,动物的感受也会体现在它们的身体中。当人类从更经济、更快捷的角度来饲养动物,而不顾动物本身所承受的痛苦时,这些痛苦最后还会回到人类自己身上来——制造痛苦的人类才是痛苦的最终承受者。
远在千里之外的工厂里的动物和大棚里的蔬菜,其实和我们的健康都息息相关——随着近年来各种疾病的爆发,尤其是癌症的大规模出现,人们发现这种关系越来越明显。城市的雾霾一出现,各种净化空气设备就脱销,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了空气污染对身体的作用,会使罹患肺癌的概率极大增加。曾经的青山绿水,如今都变成了奢侈品。但是买再多的空气净化器,也难以换回蓝天白云。因为这只是某种临时的补救措施,是人类的心理安慰剂,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污染,是因为人类对整个自然失去了敬畏和爱护,忘记了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息息相关,以为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不能够把人类怎么样,人类永远都有补救的办法。实际上,从破坏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也是被破坏的一部分——我们处在这个整体中,接收着这种整体的全部信息,跟这个整体共存亡。
看上去现在的医疗卫生条件更好了,各方面的指标也都在变好,比如,死亡率下降了、人均寿命延长了等,然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真的比以前好了吗? 更多人的实际情况可能是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病,但是总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里,又或者当疾病到来的时候,连个过渡期都没有,直接就是癌症。处在大时代里的个体是无奈的,也是盲从的,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做,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时间考虑动物怎么想、植物是什么感受、水开不开心、天高不高兴,所能想到的只有自己。这种贪婪和自私愈演愈烈,结果就是人类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以前我常常会惊讶于为什么一些看上去应该在草原绿地中生存的动物最后都练就了一身在沙漠中存活下来的本领。慢慢地我意识到,也许是因为人类扩张的步伐并没有给这些动物留下太多的空间一一它们不想成为人类的家禽,只能逼迫自己去到那些人类忍受不了的恶劣环境,努力学着生存下来。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是没有办法的,我也想吃健康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但是那些种植户、养殖户都丧心病狂,为了多赚钱,使用各种催肥催长的肥料饲料。可是这一切真的跟你没有关系吗?你有想过为了动植物的健康生长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付出更多的金钱吗?或者说蓝天白云也跟你没有关系吗?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你有放弃开私家车选择乘用公共交通方式吗?万事万物相连,因此没有一件事情是与你没有关系的!个体对自然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身体的爱护。
身体的能量来自思想
身体的健康运转来自于能量的支持。能量可以以信息和频率表示。其实,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信息都是在不断振动的能量波,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的不同,因而显现为不同的物质或者意识。振动频率足够高就成为无形的意识,如人的思想、感觉等;振动频率低的显现为有形的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动物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场,并不断以思想的形式发出一定的振动与其他能量场进行着交换与互动,同频共振,同质相吸。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可以从振频低的一极转换成连续体上振频高的另一极。这表示我们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的能量。
人所拥有的是由思想发出的振动波吸引过来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是由自己的思想发出的共振波与周围事物形成了共鸣而将其吸引过来的。人的思想在发出振动频率的同时,也通过大脑接受外来的与之相对应的振动频率。对人生感到悲观的人,就会产生并接收悲观的振动频率,对一切都欢喜的人,就能发出并接收欢喜的振动频率。因此,人的起心动念在影响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
也就是说,当思想处在积极状态的时候,身体接收的就是正面的信息,自然也就会更加有力量;当思想处在消极状态时,身体受到思想的攻击,只能消耗本有的能量。
人的身体天生有着极强的自愈能力。然而,人在过往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郁积影响了本身所发出的思想的振动频率,干扰着人体的健康,最终也就导致了身体调节功能的降低,使人体在失去平衡的同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思想的振动频率受情绪的影响,由每个人的心智结构所决定。思想是人心智结构的内在反映。人的心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所触及的事物和当时发生的经历、情绪及结果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感受。不同的感受会形成不同的心智结构。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与往昔类似的经历时,人就会将以往类似事情的感受从心智中唤醒,形成了思想振动,导引出相类似的行动和结果。
持续性的情绪刺激会极大地降低人身体的自愈能力。情绪会导引身体的气血变化,让原本顺畅运行的气在身体内冲撞游走,在某些部位产生淤堵,就会显得气不足。而身体的淤堵使气血运行更加不畅,各个器官无法得到正常的补给和运转,久而久之,自然身体机能越来越差,甚至形成难以治愈的疾病。
医学上有一种疾病被称为“精神性侏儒症”。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疾病,一般发生在受到重度虐待的儿童身上。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关爱的环境里,儿童内在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逐步抑制了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患者的身高不再增长。按照医学理论来讲,孩子的生长激素应当按照其DNA上的遗传基因正常分泌。但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内在设定了“自己是不被关爱的孩子”的程序,这种情绪的力量竟然超越了传统基因对人的影响,改变了人体应有的结构,使人体不再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当人害怕自己生病或者预期自己一定会生病时,这种信念的力量完全可以产生超越人体循环或传统基因的力量,从而打破人体的原有平衡或造成基因的转变,让人真的生病。
所以面对疾病,特别是癌症,改变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有的时候比治疗更重要。当一个人的思想出现对病情的恐惧、焦虑、紧张时,就会加速破坏人的免疫力,加重病情。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皮肤差不多每个月换新一次,胃壁每五天转换一次,肝脏每隔六个周就会全部更新,骨骼每三个月就会重新生成一副新的骨骼。医学研究认为,人体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全更新一遍。也就是说,每过七年,人就会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体。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体不是一部僵化的机器,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思想的载体。
西医皇祖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曾强调“您的食物就是你的药物”。他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体内就存在促进健康的自然本能,医师只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原助手而已;人体的体液,血液调和才能无病,当体液调和时,纵有外来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或其他外因),人体也不致生病;汗、尿、大便、痰、咳、排脓等分泌物排出体外,人体才能调和,当体液、血液调和还原时,疾病才能痊愈;自觉症状是人体为求促进迈向自然的调和之道,不可因这些分泌物源排出使人感到痛苦而横加阻止,否则人体将永远无法调和,终将与疾病缠绵不愈;无端给以药物,企图抑制这些症状的做法完全属于邪道。
近代以来,由于西医的快速发展,人们大多都习惯了在西医治疗体系下求医问诊,哪怕是有点小的头疼感冒,也要吃大把的药物,甚至依赖抗生素。但是我们回看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却是非常强调身体的自然运转之法的。当我们用药物来抑制感冒时,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实际上是阻碍了身体中的毒素排出体外。身体中的毒素不能排出去,自然就会在身体中堆积起来,这样只会让人的身体越来越不健康。人体本来就有自愈的能力,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激发这种自愈能力,而不是抑制身体的本能。
唤醒自愈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我们的思想。中正平和的思想才能发出疗愈的频率,调整我们的身体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打通身体中淤堵的部分,让气血再次顺畅流动起来,身体自然就会越来越好,能量也会越来越充盈。
通过疾病走向觉悟之路
身体忠诚地反映我们的思想,疾病是身体的表达方式。心智如微风一样,虽然看不见也抓不住,却可以通过其他的事物来显示它的存在与变化。心智通常的表现形式为直觉、感受、灵感等,做出的反应为隐喻、不幸、意外、巧合、偶然、疾病等,采用的方法为口误、遗忘、过失、梦境、神经症、情绪等。它就像是佛祖的偈语,刚刚看到时如坠云里雾中,不明就里,但在顿悟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无限的智慧。
我们知道了疾病是思想在身体上的反映,思想由心智结构决定。不同的情绪导致不同的心智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情绪导致人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病症。所以当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吃药,把这种症状消除,而是应该回到我们的内在,看看到底是哪种情绪导致了现在的疾病——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智所创化的世界里。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改变内在的思想,即存储于我们心智中与自己愿景、希望不相符的程序。也就是说,透过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心智结构和障碍,再通过改变内在的思想来改变我们外在的一切,由此我们就可以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疾病。疾病在带给我们痛苦与烦恼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我们内在的问题所在,为我们生命的改变提供了契机。
但是,如果你生病了,你只是为了养病而活着,那么,你这个病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在病了之后就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转到治病上了,然而,在经过不断养病与治疗之后,少数病愈的人却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反而又会投入原来让其备受煎熬的生活当中。而大多数人的病却无论如何也根治不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警觉到疾病带给自己的提示,根本没能通过疾病找到自己内在的问题。
因此,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应该只是想着“把病治好”,而是应该提升我们治愈疾病的层次,要通过疾病去找寻内在的病因,通过改变我们内在的观念开发出自己内在的力量,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改变内在思想的同时,展开新的生命旅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病其实就是我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佳时机。疾病可以把我们从纷纷扰扰的红尘俗事中拉回来,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在,思索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心境一旦改变,世界就会跟看改变,体质也会跟着改变,你不仅会因此获得身心的健康,还会在改变命运的同时,进入一个崭新的生命境界。
医学界的很多实例不断证明: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内心充满爱与感恩,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人的身心更快、更迅速地恢复健康。因此,很多医学专家经常会建议患者参加登山、旅游等活动,以激发其内在的爱心,让其在了解生命意义的同时,唤醒对生命的感恩,从而由内而外地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其实,让身心保持健康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爱与感恩”。生命本来是健康的,是我们内在的消极情绪创化了我们身心的疾病,而爱与感恩就是无上的补品,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充满活力,永葆健康。
唯有爱可以穿越时空,唯有爱可以造化苍生。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全身心的细胞都会焕发活力与健康,身体怎么会不好呢? 相反,如果生活在哀怨与悲伤的世界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吞噬我们身体的细胞,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怎么能够不生病?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的痛苦。
你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健康快乐还是被病痛折磨,这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间。如果你的心中充满怨恨,如果你的心中怀有未了的情结,再美好的事物你也看不到;如果你充满爱心,事事向善,再困苦的环境你也会信心满满,身心愉悦。
当人的思想发生改变的时候,行为就会改变;当人的行为发生改变之后,人生也就会发生改变。通过疾病,我们解决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人生这个大课题中的各种困扰。保有一颗安宁、敞亮、仁爱的心,生命会有大不同。
当我们明白了“知足常乐”的奥妙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爱、去感恩的人事物,原来生命是如此美好。让我们改变心态,用一颗充满爱与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用我们内在的意志去打造身体的健康,创造全新的人生。
一切还不晚,一切都刚刚好,当下就是我们新生命的起点。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治疗建议)
作者简介:包丰源,心智家园教育体系和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创始人。
编辑:一一
插图:印度一瞥 | SQM摄影作品(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