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四 十一月 21st 2024

被“分拆”的环保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未明, 2012-02-29

使用过程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生产过程却耗费了更多的能源,造成了更大的污染。此类“环保产品”算不算是真正的环保产品?

如此“环保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制造,主要供给发达国家使用。这样的产品“环保”么?这样的产业链分工公平么?

拿汽车举个例子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排放低,长期使用的成本不仅经济而且环保。是目前各国大力发展的方向。从动力来源看,前者使用的是汽油,后者是电力。

汽油是通过原油分馏及重质馏分裂化制得。石油从被发现到开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部分石油的开采都需经历钻井、采油、油气分体、集输送等过程。也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常规石油”供应将在 2030 年之前受到实物枯竭的限制。

目前世界上的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和核电等。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含能量发电的方式统称为火力发电。我国的资源禀赋一直是“富煤缺油少气”,所以大部分(约 93%)能源消耗是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风电、水电和核电等占比尚小,生物质能发电、潮汐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方式在储能成本上还未有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发展需待时日。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污染则比较严重。火力发电造成的三废有废水,废气,废渣。目前,固态废渣和粉状灰尘均在水泥行业大有作为,废气因为国家的强制和补助有大力改善,废水问题目前是火电面临的难题之一。新近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火电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是重点防控行业之一。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全国将至少新建118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能力4570万吨;4亿千瓦火电机组建设脱硝设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必然是越来越高。

据估计,一般传统燃油轿车约由1万多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而成。结构极其复杂的特制汽车,如F1赛车等,其独立零部件的数量可达到2万个之多。电动汽车总零件数量约1万个。如何来比较二者的节能环保是专业且庞杂的梳理工作。

总而言之,从生产原料的获取到成品、从产品开始使用到报废、回收处理直至残值为零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判断一个产品是否环保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计分系统,由谁来制定标准和评判,截止目前,尚未有完整的体系。更何况,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生产工艺的变革也会增加计算的变量。似乎这样的一个计分系统要与时俱进也是难度不小。

看一看出口产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 提高到10.4%和9.5%,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已经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4.7%;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9%。[1]

回顾我国出口商品结构,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此后慢慢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2001年中国加入WTO,此后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这说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未来一段时间里,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量在我国出口总量中仍然占不小的比重。据悉,工业能耗占我国社会总能耗比重近70%,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 据数据显示,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近40%。这些过去30多年出口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应该由谁来承担呢?生产过程中对所在地造成的环境压力及后续长期环境治理所需要花费的资源成本又如何计量呢?

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欧盟等是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由于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转移到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来对美、欧的顺差也转移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1]

随着欧美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的提高,中国生产的产品要进入欧美市场,势必要提高相关投入。比如,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购置新的生产设备、给技术工人培训新产线的操作,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 、 废水 、 废渣 、 粉尘、恶臭气味等工业污染物做进一步的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这些新的投入必然增加成本,如果这些产品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则对中国的生产企业会形成正向激励。如若不然,中国企业则需要在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投入上做权衡。毕竟,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等一些国家里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可能会比中国企业更低。

碳平权?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曾在采访中说,“发达国家今天享受的高福利、高标准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高速工业化过程实现的。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有了排放权,才有发展权。”他带领的课题组对世界各国从1900年到2005年的人均累计排放量进行了分析:从1900年到2005年,全球的人均累计排放量为79.58tC(吨碳),其中美国为467.88tC,英国为303.13tC,德国为271.32tC,俄罗斯为164.00tC,法国为161.85tC,日本为115.10tC。相比之下,中国同期的人均累计排放量仅为24.14tC,大致相当于美国或英国1900—1907年这8年的人均累计排放量。而截至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在1960年就已达到的水平。这说明,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任何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CO2的高排放过程。[2]

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潘家华分析了“碳公平”的认识误区,强调气候公正的基石只能是碳权益的公平。潘家华指出:碳公平不是国际政治公平,而是人的权益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公平就在于“区别”,体现在历史责任、现实排放、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而真正的区别,在于碳权益的差别。发达国家出现碳排放权益亏空,大量占用了发展中国家穷人的碳排放权益。碳公正要求,富人需要有偿使用穷人的碳排放权益。这样,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一定量的资金技术来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碳权益的交换关系!实现碳权益的公平,每个人需要承担“共同但无区别”的责任。[3]

如果碳排放量可以计量,每个人能够实现“碳平权”,每个组织彼此能实现碳交易,这样的环保才是完整、公平、不被“分拆”的环保吧。只是,这里面有复杂的机制、且每个国家为自己的利益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地球只有一个,而各国都希望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

目前国际上推出的二氧化碳减排方案都是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其中,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案、G8国家方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方案、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方案、Garnaut方案、CCCPST方案和Srensen方案这7个主要方案。丁仲礼课题组的论文对这7个方案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分析和模拟后发现,这些方案没有一个考虑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高浓度的出现,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历史排放所造成的结果。由此,由这些国家研究人员为主导所设计的减排方案,巧妙地回避了各国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这些方案虽然提出了时间尺度上的排放比例,但没有一个方案考虑人均累计排放量,从而规避了人人平等的公平性。[4]

2011年,受困于各方利益博弈和发达国家诸多阻挠,本不被各界看好的德班气候峰会在历经两周的谈判“马拉松”后,终于在各国代表不分昼夜、令人精疲力竭的谈判“加时赛”中出现转机。当地时间12月11日凌晨,各方代表就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多项事宜达成一致。由此,继哥本哈根、坎昆会议诸多磨难后,国际气候谈判再度艰难推进,高悬在《京都议定书》头顶的“利剑”得以暂时移开,而本处险境的绿色气候基金也被赋予了更多生机。对于德班峰会的结果,各国代表反应大多较为正面。[5]

发展中的国家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平衡,是否能做到呢?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碳权之争,会让人类在地球上的未来更有希望吗?

时间还会给出其他的选项吗?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的对外贸易[EB/OL].(2011-12-07 ).
http://www.gov.cn/zhengce/2011-12/07/content_2615786.htm
[2]人民日报.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表示:温室气体减排不能背弃公平正义[J/OL].
(2010-02-10).https://www.cas.cn/xw/zjsd/201002/t20100210_2772591.shtml
[3]中国社科院.中国学者重塑“碳公平”,理念与方法受关注[EB/OL].(2009-12-16).
https://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29862&TId=83
[4]科学时报.七个国际碳减排方案无一公平 发达国家更多排放权[J/OL].(2010-0113).https://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29964&TId=83
[5] 金融时报.气候谈判艰难推进 德班峰会绝处逢生[EB/OL].(2011-12-14).
https://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26699&TId=58
[6]Global oil depletion – an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for a near-term peak in global oil production.
1 August 2009).https://ukerc.rl.ac.uk/UCAT/PUBLICATIONS/Global_Oil_Depletion_-_An_assessment_of_the_evidence_for_a_near-term_peak_in_global_oil_production.pdf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1-12-21.
https://www.mee.gov.cn/zcwj/gwywj/201811/t20181129_676522.shtml
[8]中国自然资源利用回顾.2011.http://cscanada.net/index.php/mse/article/view/j.mse.1913035X20110502.015/918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

感谢徐鹏先生赞助本文稿酬

+++++++++++++++++++++++++++++++++++++++++++++++++++++++++++++

部分稿酬将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选定的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