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蜂遇到鱼(三)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1.20
种“公益种子”的喜悦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国际NGO扶贫项目效果不明显”,二蜜蜂在博客里分享他的公益见解。“在一两个村子里投入太多资源,在一个小试点上效果不明显也不具备可复制性,难以向政府推广。既然这样为何不改变策略,将项目结果当次要目标,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国际NGO最大的优势是为中国本土带来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他们应该发挥自身长处,把项目当做手段——通过项目为本土公益行业训练领导人才,这样才能产生几何效益。”
很多支持国际NGO的捐款人不容易接受这种目标的转变。二蜜蜂说,“传统上他们对NGO的定位主要还是偏向慈善、扶贫之类。尤其要看得见一些实在的产出,比如要建成一所学校,(他们)才认为捐赠的钱是有结果的。”
当蜜蜂遇到鱼(二)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1.05
从云南开始
蜜蜂和鱼相遇的开端绕不开云南。
2001年二蜜蜂到英国读研,主修农村发展。次年他为做论文研究去了趟非洲农村。这是他首次去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是他第一次目击生活在赤贫中的人和感受他们绝望的眼神。他说当时很吃惊,“有点反应不过来。”
2003年他任某国际NGO的项目官员,到昆明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负责“农村志愿者计划”,志愿者主要配合地方政府下乡,需要在项目点待半年,中途不能当逃兵。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非鱼闻信报名,去了云南的项目点。 回忆与非鱼的初识,他印象最深的是交谈中感受到的真诚。
“做任何事情,真诚与能力同样重要”,二蜜蜂说,没有非鱼便没有NGOCN后来的发展。
当蜜蜂遇到鱼(一)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0.15
蜜蜂和鱼,一个空中飞的,一个水里游的。当这两种生物相遇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是:NGOCN。
NGOCN的全称是“NGO发展交流网”。2003年,相差近十岁的二蜜蜂(网名)和非鱼(网名)因为一个公益项目相识。次年,他们一起创办了NGOCN。因为这份共同的事业,两人的友情延续至今。
公益是项严肃的爱好
“有些人还没遇到自己的那一刻和那件事——遇到改变自己的那一刻和命中注定的那件事”,二蜜蜂说。
NGOCN就是他30-39岁这段岁月的命中注定,一段成长的切入点。
JM评论|让行动的方向更清晰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2011-07-30
稻盛和夫说:“没有指针的选择就像没有航海图的远航,没有哲学的行动就像在没有灯火的黑夜中前行”。爱心光明行(简称“光明行”)历经寒暑五载,在行动中他们的方向愈发清晰。正如光明行新老队员2011年新年聚会上的总结:“始于责任,成于专业,达于快乐”。
在医疗事故、教授抄袭、司法不公正等各类负面消息不绝于耳之时,一群并非富闲阶层的“妙手仁心”却利用业余时间在默默践行,为老少边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这群人多在四十岁上下,不惑的年纪,对生命和生活更加的乐观豁达。光明行发起的出发点和他们队员目前的状态,促使我思考他们的内在动机。我想应该是“快乐”。
“我们做医生的总是在感动别人,但很少被别人感动”,上海的贾万程主任医师如此说。他追随光明行至今。关于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似乎是太过沉重的话题,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做慈善和公益太累。“格物致知,量力而行”。能只问付出不要回报,那是太阳。光明行的队员们冲着利己去行动,在收割快乐的同时带给他人光明。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先生访谈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记者 顾静彦, 上海报道, 2011-07-05
图片提供:Wild Wonder Of Europe
“目前很多中国的野生动物连一张照片还没有就灭绝了。” 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让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忧心忡忡。
近日,与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的对话中,奚志农谈起他的理想和他创办的野性中国工作室。他说,希望给每一种野生动物留下在地球上存在的影像。这样的理念促使奚志农投入到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中,每天都在和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十多年如一日,践行不辍。
奚志农先生,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从历时三年在雪山拍摄完成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完成的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从创办关注藏羚羊保护的藏羚网到野性中国工作室,作为一名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为保护而拍摄、为责任而拍摄、为动物而拍摄。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沈庞, 上海报道 2011-06-25
企业能否兼顾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Cyrill Jegu的回答一直是肯定的。“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我们造成的现状。有人对我说‘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我想说,我们知道!因为我们创造未来!”他说:“我们只是一味的抱怨,却不去改变什么。”
益延中国(Sustainability China)的负责人Jean Chen是一位漂亮且优雅的女士。“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能够孕育无限可能!”,她的回答透露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共生,打破思维墙,改变现状
JM: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出兼顾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Cyrille Jegu:企业需要打破思维定势,需要更有创造力。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例子是关于可持续商业的”,我会反问他们“什么商业例子是不可持续的”。有没有商业案例为了更好的健康的?有没有商业案例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有没有为了养育孩子的商业案例?没有!
没有什么商业案例是为了养育孩子的。我有两个孩子,可以说这是我这辈子在经济上做的最糟糕的决定,但却是我人生中最棒最正确的决定。尽管在经济上是场灾难,但是,有孩子的生活让我过的无比富裕。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二)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沈庞, 上海报道 2011-06-10
“不是因为有人做错了事情,而是做了貌似成功的事情,给我们一种假象:不这么做就不能成功”,Cyrille Jegu说。他担心的问题是,有人利用经济公式和数据,将经济矩阵作为单一的衡量成功的标准。这些标准无法衡量健康,无法衡量幸福。GDP的计算中隐藏了巨大的毁坏和重建费用,没有包括许多许多的成本代价。而这些本应该被纳入计算。
“英国的新经济基金会做了一份‘快乐星球指数(Happy Planet Index)’,其中罗列了200多个国家的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那些国家,都不是我们认为的发达国家。”Cyrille Jegu说,“所以说,我们要认识到发展的假象。”
系统性错误,认识发展假象
JM:您提到“企业利润来源于它创造的社会价值时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那如何衡量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才正确?
Cyrille Jegu: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创造社会价值。所谓价值是指产出(效益)减消耗(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如果消耗的社会资源大于对社会贡献的产出,那么企业并没有创造价值。我说的“成本”更加广义。比如香烟,除了制造成本,更应考虑它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吸烟致癌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劳动力丧失,受烟熏有人不适,种植烟草占用许多土地资源。综合来看,它并没有产生价值,反而给社会增加了负担。但通过利益内部化和成本外部化,企业独立于社会来看它产生了利润。不幸的是,社会上有许多类似香烟的产品。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一)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沈庞, 上海报道 2011-06-05
全球范围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探索和实践正快速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及威胁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然而,根据一项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超过70%的企业仍未建立一个清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2011年3月31日,益延中国(Sustainability China)主办了首届“可持续商业模式”研讨会。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以下简称“JM”)有幸采访到主讲人Cyrille Jegu教授和主办方负责人Jean Chen女士。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tate Social Resposibility,简称CSR)与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企业追求利益与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矛盾吗?需要区别看待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吗?发达国家中的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所承担的社会企业责任有区别吗?面对JM的提问,两位妙语连珠,精彩观点纷呈,整个咖啡馆都闪亮起来。
鱼与熊掌,兼得之
JM:您怎么看CSR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乔琬珊:每个人都可以正面影响社会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Wendy Qian, 上海报道,2011-05-23
“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家以牦牛绒为主的生活创意品牌”。这是乔琬珊介绍SHOKAY必用的开场白。“第一家”这样的字眼透着她的自信与自豪。
2006年,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读公共管理和国际发展的两个女生跑到西部调研,想尝试着用商业模式解决西部的贫穷问题。经过一番权衡,她们从西藏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牦牛入手,开创了SHOKAY品牌。这两个女生,正是台湾的乔琬珊和香港的苏芷君。
经过五年的发展,SHOKAY在上海、日本和德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专营门店。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商铺和国内不少酒店的精品店里都可以看到SHOKAY的产品。台北新光三越、上海梅龙镇伊势丹和久光百货都曾有过SHOKAY专柜。更重要的是,SHOKAY让上千户与之合作的牧民收入增加了两至三成。
公益和慈善,利己出发的利他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撰稿人 齐守魁(Andybasic),2011.05.22
公益和慈善都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是奢侈品,是一种“溢出”。一个人要先顾好了自己,才能谈得上帮助他人。从商业的角度看,公益这个行业是不产出的。
公益和慈善完全是两码事。
公益是大家的、长远的利益。市场经济下,私利是灵魂。理论上说,大家都老老实实的为自己,社会就能健康运转。协调和管理的工作由政府完成。但还有些边边角角需要照顾的咋办?太急功近利了给以后埋下祸患咋办?那就做事儿的时候想着点儿别人方便、后代方便。这就是公益。
慈善是针对个体的、眼下的、那些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人的无偿帮助。看见别人有难,悲悯之心使然,不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出力帮别人一把。表现方式通常是出资——资金和物资。这叫“慈善”。
公益和慈善也有共通的地方。
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少都有慈悲心和体恤其他同类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温饱解决了,幸福与否靠的都是感觉。秦始皇当年要是看到有人骑摩托,肯定觉得自己坐轿子一点都不舒服。你能说幸福不是一种比较出来的感觉?一个人的幸福感天生来自于对更多人的影响。尤其是做了一些让别人赞许和感激的事儿,那是一种无上的幸福体验,是灵魂上的欢腾,比赚多少钱都舒服。所以,也会有人干脆放弃一些私利范畴内的东西,索性一门心思的做公益和慈善了。
公益和慈善都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是奢侈品,是一种“溢出”。一个人要先顾好了自己,才能谈得上帮助他人。从商业的角度看,公益这个行业是不产出的。现在中国公益慈善圈里有三类人:当修行做的、当工作做的和逃离现实的。第一类,当修行做的。比如一些慈善家,追求精神层面的圆满;第二类,当工作做的。比如公益行业里的从业人员。只是份工作,和道德理想无关;第三类,逃离现实的,凭兴趣掺和个一时半会,来了又走。
今日的中国社会还处于一种历史大变革的过程中,价值观、社会秩序和商业秩序等都还在酝酿和变动中,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论做什么,也不论能力大小,人很难心平气和。大多人不是过于贪婪,就是过于恐惧。精神上不舒畅、不愉悦。在这种情况下,公益和慈善不仅仅对被给予者来说很有意义,对给予者来说,是更难得的精神享受。但也正是因为秩序不健全,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大多浮躁,公益和慈善的发起和组织显得更加困难。
回到二者的区别上,基于其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有组织有系统的做公益,无组织的随心做慈善。当然,不区别也行。关键是你得有点这样的事儿来做做。为别人,也为自己。对于大众做公益或是慈善,尤其是对一些青年精英来说,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以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从身边做起。帮助别人,也是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齐守魁(Andybasic), 自由撰稿人,公益爱好者。
编辑: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