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八月 8th 2025

培养孩子拥有更高级的快乐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 上海, 2025-08-06

尚未从幼儿园毕业的幼侄,已先一步体验了笔者童年未曾体验的“花花世界”,其吃喝玩乐之斑斓,远胜笔者当年。然暑期无兴趣班的日子,亦会嚷着“无聊”,小小年纪便应验了叔本华“人生如钟摆”的箴言。

安排神兽们的暑期生活是家长们的夏日烦恼之一。神兽们精力旺盛,暑期出笼,时间充裕,如何让孩子过上快乐又有意义的童年暑假呢?旅游首当其冲。数据显示,亲子体验消费已形成“3000亿规模底盘+20%年增速”的强劲市场。

2025年中国在线亲子度假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暑期亲子游占比超60%。欧洲长线游增速50%-75%,中东非、南美等小众目的地出游人次同比增103%及178%。72%家长优先选择“教育+娱乐”融合业态,愿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如旅拍、成长纪念册等服务溢价达25%-30%。新生代父母青睐“野性成长”活动,露营、徒步搜索量增100%,推动亲子体验成为“家庭情感投资”载体。

旅行让孩子们快乐吗?笔者观察幼侄:每次家长们带他出游,起初兴趣盎然,行至中途却总会嚷嚷“没意思”。反观搭积木、魔方之类的游戏总能让他百玩不厌,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恰如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定义的“心流”(Flow):当挑战与能力匹配时,人会进入全神贯注的创造愉悦中。

外部刺激带来的消费型快乐适度则可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极大繁荣的丰盛社会,由于欲望和需求的不断被生产、被制造,消费变得无止境。消费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宰,它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物质精神满足,甚至是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全部过程。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写道: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消费不断推高快乐阈值,使满足愈发困难。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此点——过度消费刺激导致多巴胺耐受性增强,个体遂陷入“刺激-麻木-更强刺激”的循环。不过,笔者认为,适度的消费对儿童仍具积极意义:人生本为一场体验之旅,某种消费让他感受其所渴望的体验也“不过如此”,继而对同类的快乐去魅,而非沉溺。

消费型快乐借助他人创造的产品(刷视频、游戏、追剧)获取即时感官刺激,易伴随空虚感。创造型快乐通过主动创造(写作、解题、艺术创作)获得深层成就感,常伴以“心流”之境,兼具持久性与成长性。二者之关键差异在于:前者依赖外部刺激,后者源于内在潜能;后者门槛较高,却能持续强化自我价值。

从“心流”到“自主创造”的高级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快乐应更高级和伟大”。与多巴胺类的消费型快乐不同,创造型快乐激发内啡肽系统——这种“天然镇痛剂”在克服挑战时释放,带来深层愉悦。他亦指出,实践的快乐在于行动本身,而非外在结果。

(未完待续)

编辑:Wind

插图:超银河战舰|吴天天(5岁3个月)磁力片积木作品

延伸阅读:

陈娅手作,疗愈城市心灵

AI时代,孩子“动心”能力和韧性的培养

驯服多巴胺的自我实践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爱因斯坦给数字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人的创造力与生俱来,创新关键看环境创设

不是没有资源,只是没有发现并且用好自己手上的资源

教育说 |利用“地理套利” 实现低成本的环球旅居学习

教育说|林小英:个体要脱嵌,不要过分嵌入

实验艺术班的大学四年学了什么?

教育说 | 长大后做什么?

梁冬:培养孩子在别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习惯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

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