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 上海, 2025-08-06
尚未从幼儿园毕业的幼侄,已先一步体验了笔者童年未曾体验的“花花世界”,其吃喝玩乐之斑斓,远胜笔者当年。然暑期无兴趣班的日子,亦会嚷着“无聊”,小小年纪便应验了叔本华“人生如钟摆”的箴言。
这样的感叹,并非个例。安排神兽们的暑期生活是家长们的夏日烦恼之一。神兽们精力旺盛,暑期出笼,时间充裕,如何让孩子过上快乐又有意义的童年暑假呢?旅游首当其冲。数据显示,亲子体验消费已形成“3000亿规模底盘+20%年增速”的强劲市场。
具体而言,2025年中国在线亲子度假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暑期亲子游占比超60%。欧洲长线游增速50%-75%,中东非、南美等小众目的地出游人次同比增103%及178%。72%家长优先选择“教育+娱乐”融合业态,愿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如旅拍、成长纪念册等服务溢价达25%-30%。新生代父母青睐“野性成长”活动,露营、徒步搜索量增100%,推动亲子体验成为“家庭情感投资”载体。
旅行让孩子们快乐吗?笔者观察幼侄:每次家长带他出游,起初兴趣盎然,行至中途总会嚷嚷“没意思”。反观搭积木、魔方之类的游戏,他却能百玩不厌,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这正契合了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定义的“心流”(Flow,指的是一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心理状态):当面临的挑战与自身能力相匹配时,人便会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创造性愉悦状态。
外部刺激带来的消费型快乐适度则可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极大繁荣的丰盛社会,由于欲望和需求的不断被生产、被制造,消费变得无止境。消费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宰,它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物质精神满足,甚至是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全部过程。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写道: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消费不断推高快乐阈值,使满足愈发困难。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此点——过度消费刺激导致多巴胺(一种与快感相关的神经递质)耐受性增强,个体遂陷入“刺激-麻木-更强刺激”的循环。
不过,并非要全盘否定消费。笔者认为,适度的消费对儿童仍具积极意义:人生本为一场体验之旅,某种消费让他感受其所渴望的体验也“不过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去魅”,有助于他避免日后沉溺于同类型的浅层快乐。
概而言之,消费型快乐借助他人创造的产品(刷视频、游戏、追剧)获取即时感官刺激,易伴随空虚感。创造型快乐通过主动创造(写作、解题、艺术创作)获得深层成就感,常伴以“心流”之境,兼具持久性与成长性。二者之关键差异在于:前者依赖外部刺激,后者源于内在潜能;后者门槛较高,却能持续强化自我价值。
从“心流”到“自主创造”的高级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快乐应更高级和伟大”。与多巴胺类的消费型快乐不同,创造型快乐激发内啡肽系统——这种“天然镇痛剂”在克服挑战时释放,带来深层愉悦。他亦指出,实践的快乐在于行动本身,而非外在结果。
例如,同样是家庭旅行,如果孩子仅仅被当作“随行行李”,他们的情绪便会完全被外界条件左右——“活动好玩就开心,要排队、天气热就怨声载道”。反之,若让孩子参与行程规划,提前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并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他们便能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如此,一次消费型活动便成功转化为了创造型活动。
高级快乐通常包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的精神共鸣,解决复杂问题后的豁然开朗,帮助他人带来的价值认同,创作艺术作品时的自我表达,以及深入思考后获得的洞察喜悦。这类快乐激活的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与奖励系统的协同作用,其魅力不仅不会因重复而衰减,反而可能随着理解加深和技能精进而不断增强。
高级快乐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智力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愉悦。当孩子在阅读、思考、探索和创造中感受到的快乐,远比被动消费娱乐内容更为深刻和持久。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投入具有挑战性的认知活动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还能加速反应和增强模式识别能力,从而形成“专注-愉悦-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深度阅读是培养智力愉悦的重要途径。沉浸式阅读能激活大脑多个区域,形成丰富的神经连接。当孩子与书中人物同悲喜,被思想家的洞见所启迪,或因情节起伏而心潮澎湃时,他们体验的是一种心灵对话的快乐。正如一位文学教授所言:“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扇通向高级快乐的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推开它。”
创造性活动则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智力愉悦。无论是绘画、写作、编程还是手工,创造过程本身就能带来深层次的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心流状态时,时间感知会发生变化,自我意识暂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参与感和掌控感。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创造机会,允许他们自由表达,避免过度干预和结果评价,让孩子在创造中体验思维驰骋和想象力释放的纯粹快乐。
培养孩子的智力愉悦,需要教育方法的根本转变。 真正的智力愉悦产生于好奇心的满足和认知能力的拓展。家长应:
-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而非仅仅回答问题。
- 给予他们探索的自由,而非预设的路径。
- 重视思考过程,而非仅看重最终结果。
- 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研究表明,当任务难度略高于个人能力5%-15%时,人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当孩子解出一道苦思冥想的数学题,读懂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或完成一个精巧的科学实验时,脸上绽放的那种自豪与满足,正是高级快乐最生动的体现。
搭建“脚手架”:帮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孩子的自控力如同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需要外部的「脚手架」来辅助塑造。结合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原理,可以采取以下可操作的方法:
1. 目标游戏化,让努力可见
- 制作挑战任务卡:不要笼统地说“每天练琴半小时”,而是将其分解为“攻克这个小节(5分钟)”、“流畅弹奏一遍(10分钟)”、“闭眼也能弹对(高阶挑战)”。每完成一项,让孩子自己打钩或贴纸。
- 使用视觉化进度表:用乐高墙、表格或储蓄罐展示长期目标的进展。例如,每读完一本书就贴上一片花瓣,最终拼成一朵花;每完成一次体育锻炼,就往储蓄罐投一颗珠子,攒满后兑换一个家庭愿望。
科学原理:每完成小任务打钩,大脑会分泌少量多巴胺,将“努力的艰辛”与“即时的积极反馈”关联。这本质上是将内啡肽的长期回报,拆解成多巴胺的短期里程碑,引导孩子稳步前行。
2. 预设行为模式,减少意志力消耗
- 执行“如果-那么”计划: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例如:“如果我们完成了今晚的作业,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起读一本你最喜欢的绘本。”“如果你能在超市全程坐好,那么结账时你可以选一样健康零食。”
- 运用“五分钟法则”:当孩子不愿开始某项任务(如整理玩具)时,设定一个五分钟计时器,说:“我们一起来当超级英雄,看能不能在五分钟内把所有‘怪兽玩具’送回‘基地’!“这能极大降低开始行动的心理门槛。
科学原理:”如果-那么“计划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执行意图“,能减少行为启动所需的意志力。”五分钟法则“利用了”行动启动效应“:一旦开始,继续下去会容易得多,而完成的成就感会激励下一次的开始。
3. 拥抱”无聊“,创造留白
许多家长生怕孩子无聊,习惯于用各种活动填满他们的时间。然而,”无聊“恰是创造力的温床。当孩子抱怨”无聊“时,请克制住立刻安排活动的冲动,转而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想做什么。
- 设立无电子屏幕时段:例如,周日下午为家庭无屏幕时间。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抱怨,但这正是创造的开端。
- 提供“创造篮子”:提前准备一个篮子,内放空白画纸、乐高、彩泥、侦探小说、简单科学实验材料等。当孩子抱怨无聊时,温和地指向篮子:“去看看我们的‘宝藏篮’里有什么挑战吧!”
科学原理:限制多巴胺的廉价来源(如短视频、游戏),会迫使大脑在“无聊”的轻微不适中,主动寻求更复杂的刺激,从而启动负责思考和创造的区域,这正是内啡肽型快乐产生的温床。
4. 转变角色,成为孩子的教练与同行者
孩子的自控力最终需要内化,而内化过程需要情感支持和榜样力量。
- 共情与鼓励:当孩子想放弃时,告诉他:“我知道这很难,有点让人沮丧,对不对?这种感觉就叫『挑战』,我们的大脑正在努力生长呢!”这将不适感正常化,而非妖魔化。
- 分享你的“内啡肽时刻”:当你完成一项艰难工作后,可以与孩子分享:“今天爸爸/妈妈完成了一个很复杂的报告,虽然累,但现在感觉特别轻松和满足!我们来吃点水果庆祝一下!”让孩子看到你如何应对挑战并享受乐趣。
- 表扬过程与努力:不要只说“你真聪明”,而是说“我注意到你刚才非常专注,想出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太棒了!”这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引向“努力的过程”,而这正是内啡肽快乐的核心。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被各种即时满足的快乐包围。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孩子超越单纯的感官愉悦,体验那种源自创造、思考、爱与奉献的高级快乐。这种快乐不仅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更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丰盈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插图:超银河战舰|吴天天(5岁3个月)磁力片积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