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天 七月 13th 2025

荷兰少年为环保理想辍学,利用科技清理海洋十年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山谷,广州, 2025-07-12

太平洋上,一艘工程船缓缓靠近一个巨大的C形浮动装置。阳光下,6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在网中翻滚——汽水瓶、轮胎碎片、渔网,甚至一只破损的塑料椅。26岁的Boyan Slat抚摸着这堆人类文明的残骸,泪水突然涌出。这是2019年末,他的团队首次从太平洋垃圾带成功回收垃圾,距离那个被嘲笑的少年梦想,已过去整整八年。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Boyan Slat18岁年进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但一年后就辍学了,因为他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清理海洋垃圾的项目中。21岁时,他成立了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25岁开启全球最大规模的海洋清洁计划。

1994年7月出生的他今年31岁,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今年10岁。

海洋梦也曾被击碎

2018年9月,旧金山外海风浪咆哮。Slat紧盯雷达屏幕,心跳如鼓。代号System 001的首台海洋清理装置刚入海即发出警报——钢索断裂,600米的巨型屏障被洋流撕成碎片。监控室一片死寂,团队工程师掩面叹息:“我们成了环保界的笑话。”

质疑声如潮水涌来。海洋物理学家Kim Martini公开断言:“缺乏实测证明,注定失败。”媒体标题刻薄地写着《荷兰神童的塑料乌托邦崩塌》。那个夜晚,Slat独自坐在码头,海浪声中反覆播放一段手机视频:七年前希腊潜水时拍摄的画面——塑料袋像水母般缠绕珊瑚,死去的信天翁胃里塞满红色塑料瓶盖。“总有人说海洋无法拯救,”他对着黑暗低语,“但至少我在试。”

年少时的塑料噩梦

2011年的爱琴海湛蓝如宝石,17岁的Slat纵身跃入水中,却撞进一片噩梦。触目所及皆是塑料残骸:酸奶杯卡在礁石间,渔网缠绕着海龟脖颈,沙滩上堆积着发泡胶山。更震撼的是在无人岛岸边——数百只信天翁尸体腹腔内,鲜红的塑料片如血块般凝固。

“它们误以为红色塑料是食物。”当地环保志愿者递给他一件沾满油污的信天翁标本,“塑料释放的毒素正通过食物链毒害人类。”这句话如闪电击中少年。回到荷兰,他翻遍学术报告:太平洋垃圾带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超过3个四川省),传统清理需79000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他用20欧元材料搭建模型——V型浮栅借助洋流自动聚集塑料,太阳能驱动的传送带将垃圾提离水面。

孤勇者的征途

2013年3月,19岁的Slat攥着退学申请走出校长室。书包里是画满草图的笔记本,银行卡余额仅剩200欧元。他的创意是利用洋流自然力量收集垃圾,而不是主动去追垃圾。他设计了一个漂浮的装置,像个人工海岸线,垃圾会被洋流带到装置那里。

他骑单车穿梭于鹿特丹工业区,向300家企业推销海洋清理计划,却只收到一封回覆:“很遗憾,您的项目不切实际。”

转机发生在TEDx讲台。当他展示信天翁尸体照片时,观众席传来抽泣声;演示浮栅模型时,掌声持续三分钟。演讲视频一夜引爆网络,1500封志愿邮件如雪片涌入,15天众筹8万美元。一位麻省理工教授写道:“我愿免费提供流体力学计算支持。”

实验室在废弃船厂建立起来。100多名科学家跨越12个时区协作,528页可行性报告诞生:浮栅下方3米深围网拦截悬浮塑料,风浪推动装置超越垃圾流实现“包饺子”式收集。当计算显示十年可清理太平洋垃圾带半数塑料时,联合国将“地球卫士奖”授予了这个辍学生。

他的设计最后还获得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最佳工具设计奖。

追本溯源,向源头宣战

2020年,马来西亚巴生河污浊湍急。Slat站在名为“拦截者”(Interceptor)的太阳能船上,见证又一项革命性装置启用。传送带将矿泉水瓶、塑料袋卷入分拣台,AI摄像头自动识别塑料类型。“看!垃圾桶满载信号亮了!”当地工人欢呼着吊起重达5吨的垃圾箱——这相当于十万个塑料瓶。

“海洋垃圾80%来自全球1000条河流。”Slat指着卫星地图上密集的红点。此刻,他的团队已在印尼雅加达、越南湄公河部署拦截船,每艘日处理垃圾5万公斤。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2025年前控制千条污染河道,太平洋百公里“超级浮栅”进入材料测试阶段。

当回收塑料在电厂熔炉中转化为城市电力,Slat总想起希腊那只垂死的海龟。如今“海洋清理”组织年处理垃圾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从太平洋清除一个足球场的污染。面对依然严峻的海洋生态,他常重复17岁时的呐喊:“每当人们说环保留给下一代,我就站出来宣告——我在这里!现在就行动!”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弱冠之年就找到了人生的志向,坚定不移的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从这个角度看Slat比许多同龄人幸运。

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掌握科技是实现理想的工具。Boyan Slat的故事还在继续。理想主义者并非“孤勇者”。传播,让个体的理想让更多人看到,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这理想实则也是众人的理想。这也是为何,力虽微,JM却一直都在……

延伸阅读:

创新故事|净化空气,有时无需依赖尖端科技
JM观察:计划性报废并非企业持续盈利的唯一选择
史上最大“独角兽”SpaceX面临的太空垃圾难题
生成式AI的发展或将加剧电子垃圾问题
如何“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先行者”的模式有哪些
行业前沿|能否大规模利用再生塑料建楼铺路?
翻开H&M、迪卡侬的「绿皮书」,发现我们都被骗了
史海钩沉:从“含铅汽油”到特氟龙
再生农业实践|治愈地球
新农人列传|遇到接近理想生活图景的地方
披荆斩棘十二年,李明攀的自然农耕之路
川崎广人,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的日本专家
【CSR Cases】Yellowfin, 海洋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