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十一月 12th 2024

思想|疫情不会结束,要有不同的思维来应对疫情

【观点】| Insight

作者:刘宁荣, 2022-07-22

大家知道,我每次演讲的时候都喜欢回顾近来发生的很多事件。如果今天我们想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下的环境,我觉得没有一个词比“恐惧”更确切。恐惧迷茫或许是当下非常流行的词汇,我们的不安全感到底来自哪里?如果说三年前武汉封城是悲壮,是我们人类面对无法认知的病毒时,不得不背水一战;但是两年半过后的上海封城又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政府,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一直自上而下要求跨国公司撤离中国,这个指令并没有生效,因为企业不愿离开。根据野村证据的数字,过去半年多里,中国有31个城封了,有超过两亿人受到影响。这个影响在我看来,成为压垮后冷战全球化浪潮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跨国公司开始思考是否离开的问题。

所以如何控制病毒传播与保证经济民生,成了一道非常难以平衡的题目,正因为这样,解答的方式不可以粗暴,也不可以简单。

我们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对当下的无奈。但这个无奈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球都如此。如果看全球地缘政治的巨变,我们去年会否想到同属于斯拉夫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会发生战争?俄罗斯人无法忍受北约不断东扩,产生了恐惧感,失去了安全感,发动了这场战争。如今西方国家携起手来,要求全球对俄罗斯及中国进行制裁,结果让本来已经饱受疫情影响的全球经济遭遇了重大冲击。

美国的通货膨胀高达8%以上,将不得不改变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再看看欧洲,德国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冬天要来临的时候,德国人靠什么取暖?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产生恐惧感的北欧两国芬兰和瑞典也要求加入北约。同时出于恐惧,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美国在亚洲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围剿。

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形成了四国联盟,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又形成了另外一层更加紧密的联盟。今天美国还邀请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去参与北约的会议,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矛头都是对准中国,北约现在把手伸到了亚洲,这让亚洲不得不警惕。

曾几何时,我们朋友很多,但是现在包围圈越来越小。敌意的环境发生了,我们必须问为什么,必须问如何去改变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千万不能过度恐惧而做出不理性的反应,甚至走向自我封闭。因为在全世界范围,从历史上看,一个强国的崛起,走向繁荣,走向发达的时候,是不可能仅靠内部循环来完成的,必须借助外部的扩展来实现。

请注意我用的是“扩展”,没有用“扩张”。扩张这个词在18、19世纪殖民政治盛行的时代适用,不适合现在的21世纪。如今,我们确确实实遇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所有在后冷战时期奠定全球经济大融合的基石,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美国和中国在对抗,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拜登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推出了两项政策,虽然目前看不到会有多成功,但恶性竞争对各国没有任何益处。问题是全球面临可能的衰退,大国之间的对抗,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到底会走向何方?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滞胀时期,上个世纪的1970年代我们就见过这样的危机。这跟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不同,也跟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这两次危机从深度上都不是197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可以相提并论的,如果今天再次出现经济危机,那就有可能超过197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的规模。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今天我们看看,由于俄乌战争,我本人这一个礼拜就花了两千块钱的油钱了,这是我历史上用油新高,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因此受到影响。七十年代那场经济危机是因油价引发的,今天除了油价之外,由于疫情的发展,我们过去几年里,特别是美国印了多少美元?热钱在外面四处漂荡,油价又这么高,如果再次发生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其规模绝对不是七十年代那场经济危机可以比的。

俄乌战争甚至影响到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的粮食出口,全球人民有可能再次挨饿,非洲大陆可能再次陷入饥饿的边缘,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两年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储存粮食,要准备最坏的结果。

所以,现在大家只能自扫门前雪,这跟2008-2009经济危机时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中美两国联手应对经济危机。看看今天中国的情况,中国去年经历了房地产、互联网、教培领域的大震荡,再经过新冠疫情(奥密克戎),刚刚公布的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0.4%,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低增长率。

我非常理解中国的企业家,他们一直在盼望着疫情可以结束,国门可以打开,但是我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讲:疫情不会结束。我们必须要有不同的思维来应对疫情,否则经济就不可能恢复。这次我到内地去,看到了很多中小企业,包括我们校友的企业在挣扎,他们在酷热的夏天经历经济的寒冬,失去信心和希望。

在这样的转折点,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呢?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改变我们的认知,寻找新的方向和目标?尤其是拿出骨气告诉大家:不要去做无谓的争辩,不管是内部的争辩,还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争辩。最重要的是将目光放回过去四十年支持中国成为全球强国的核心力量——经济发展的力量。

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全球都陷入恐惧当中,特别是要开口发出不同的声音,更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不久前有一位来自瑞士的教授告诉我,欧洲现在开始有人反问:为什么欧美如此反中反华,实际上我们都离不开来自中国的产品,我们的发展不可能离开跟中国的合作,那为什么要把中国描写成一个恶魔呢?就算我们跟中国人不一样,我们有没有必要仇视中国和仇视中国人呢?在欧美与全球的“恐华综合症”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说出这一番话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是在和多数人、和民意唱反调,这需要有骨气。

我们同样也需要问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面,我们的发展能否离开国际合作?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的合作?我们离不开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必须有勇气大声疾呼:不要陷入民粹,要坚持打开更大的国门,广交更多的朋友。这两天我看到世界互联网大会参会国家的名单,让我惊讶的是,里面没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发展较好的国家,除了韩国。这个世界难道真的陷入“一球两制”的地步了吗?欧美人需要学会跟中国人相处,我们也要学会跟全球更多地融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在纷乱的世界里,为大家打造新的坐标和新的方向,给每一个人勇气和骨气,走出恐惧和不确定性,甚至走出以往的认知。因为懦弱只会夺走我们的安全感,“润”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个人选择,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希望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都能找到新的目标。

(节选自刘宁荣教授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2022年7月开学典礼致辞》)

作者简介:刘宁荣教授 (Prof.N.R.Liu),香港大学SPACE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商业学院(ICB)暨企业研究院(SEA)创院院长。微信公众号:知识游牧者Knowmads

延伸阅读:

从大萧条到大封城:后新冠和后特朗普的世界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我們缺乏的只是疫苗?

病毒变异与全球裂变:我们会否错失又一次机会?

《抗疫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