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杨越寒,2021-05-14
生长在城市,没有接触过乡村和农业,可谓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许是有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感受,大学选择了农学相关专业,转眼数年研究生毕业,随即一脚踏入了农业的圈子。
第一份工作选择了智能温室,这段工作经历得以使人了解,现代科技和数字化是如何高效且标准地生产农作物来满足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套工厂化的栽培系统似乎是农业现代化科技树的顶点之一。但是无土栽培、营养液滴灌、农药喷洒、锅炉加温这些措施,使我觉得距离理想中的土地愈发遥远,只有踏入泥土中,去田野里才是我应该发光的地方。
机缘之下选择加入谦益,不过在此之前,我甚至未曾听说过“自然农法”。
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有机(Organic)一词似乎代表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最高标准。 随着进一步学习,渐渐对自然农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机农业要求已然十分严格,不使用转基因的生物材料,也不使用化工合成的农业投入品等等,一系列规定确保了有机的安全性。但是自然农法相比于有机,似乎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其说是一种标准,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理念,一种心态。
我们学习传统无农药化肥的耕作方式,顺应天时节气,追求万物共生,消失已久的蛙鸟虫鱼又重现于田间旷野。
每逢春时,红花草籽,繁花似锦;步入夏夜,腐草为萤,尾溢流光;又迎秋日,五谷丰熟,稻穗飘香;终是冬藏,归于沉寂,以待春归。
我们因地制宜种植传统老品种。自留存种子,经过多年的选育,相信这些品种已经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适应病虫害的威胁。
当年的味道会再次活跃于舌尖,唤醒那些尘封已久或是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记忆。
我们更懂得尊重自然。因为不利于农业生产而被人类冠以害虫、杂草的生命,也理应有属于它们的空间。
想方设法尽数除去不会解决问题,终会有其他生物来填补缺失的生态位,保持平衡物尽其用才是解决之道。
我们也在创新,在探索。在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引入机械代替人工,却又尽量不去破坏生态,尝试稻鸭共养,水旱轮作,此番种种,皆是挑战。
我始终相信,无农药化肥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是可以实现的。它既不是对惯行农业的全盘否定,亦不是对原始农业的复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自然,将安全、健康、风味文化和理念展现给这个世界。
人生属实短暂,愿将务农当作乐趣,也当作事业,在土地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纵使前路多艰,愿初心不负。
作者简介:杨越寒,1996年生于湖北武汉,身高一米又八,华中农业大学植科学院硕士,2021年加入谦益农场种植部。大学四年,在校图书馆借书逾400本,被授予终身荣誉读者。自称无趣之人,但举手投足都有戏。明明是专业人士,却常自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总是面带阳光,永远保持童心,人生信条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
图片提供:谦益农业
延伸阅读:
- 什么是自然农法?
- 2020看天吃饭,90后新农人们的坚守
- 从极端天气到粮食危机,农业生物技术能否带来希望
- 卡米拉的治愈地球日记
- 再生农业实践|治愈地球
- 《抗疫见闻录》
- 超越平凡的生活
- 微公益(MicroCharity)
- “耐热”珊瑚能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吗?
-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
- 被“分拆”的环保
- 韩国环保印象,小有小的格局
-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 用艺术手法康复大地,以生态教育治疗心灵
- [CSR Cases] Yellowfin, 海洋驱动力
- 世界岛: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 以绿色的方式满足人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