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C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上海,2022-08-20
前有上海“九旬老人买面被拒”,后有北京“85岁老人因核酸过期被拒乘公交车”。前文中事件经舆论发酵官方媒体专门做了采访补上了全景,定性为“数字鸿沟”造成的社会现象,当天“邻居帮忙去买了两元钱的切面,并送到阿婆手中”。后文则已被“河蟹”,码字的此时已无处重看,也不知存活了多久。如今网上文字的保质期比金城武的凤梨罐头还短。只是,发生过的事能随着记录此事的文字一起消失么?有黑衣人和记忆消除棒消除目击者的记忆片段么?
“忠于职守”的店员和售票员都是能执行死命令的机器人,这素质应该去做军人上前线,直面敌人保卫祖国,在服务老百姓的国营单位供职实在屈才。这类人虽还属灵长目人科人属的物种,肯定自家也有老小,而且根据目前科技发展速度大概率不可能长生不老,如果运气好也能活到七老八十,但很难判断工作时的他们到底是人还是机器。被迫下车的85岁老人说售票员是个“工具人”,的确是中肯的评价。
店员这类只懂单向执行命令的是初代“机器人”。售票员此类必是升级过的机器人,能互动,能根据问题自动计算,自行解决问题(和制造问题的人)。难道他们如同《人生切割术》(Severance,2022)里的马克一样做了记忆分割术,在工作期间仅有公司人格发挥作用,下班后才能恢复日常人格?只是,马克即便处在工作人格中,仅存工作相关的记忆,也具有人天生的善良、好奇心、思考力和创造力。他会关心同事、会质疑上司、会追问自己重复枯燥工作的意义、会冒险探究卢蒙公司的真相。
而且,以众人要挟事主的行径像极了某些国产剧里的反派。他们的台词经常是:不供出同党杀你妻儿老小、不配合行动抓你全族等。要挟此法需利用对方的弱点、借力量等压力强迫对方去做或去选择。比如,不久前发生的:你一人不做核酸全小区不给解封、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健康码赋黄码、储户敢来郑州某银行维权者不论身处天南海北一律赐“红码”……复盘老人乘坐公交车一事,老人的弱点是同理心——他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影响整车人的出行;售票员借全车人这个压力迫使老人做了选择——无奈下车。为何车上无人帮助老人一起“要挟”售票员做人性化的处理呢?概以为是如今大多数人“事不关己”的处世原则使然。
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像人。难道说,机器人已混入人群,伪装成人类生活在我们身边了?还是有些人本就是机器人却不自知?细思恐极 。
不少科幻片里描绘未来会出现更人性化的机器人,各种智能觉醒和机器进化出人类情感的故事也让我们对AI的发展前景心怀美好期待,随之而来的也有担忧。比如电影《机械公敌》(I, Robot,2004)展现的2035年的机器时代,机器人对“三大法则”重新解读,把对人类的保护演变成对人类的奴役。追根溯源,人类设计机器之初的逻辑是问题的症结。该片主演威尔•史密斯曾说:“《机械公敌》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也不是问题本身,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
人对机器的设计逻辑,在人类组织中同样适用。科学家说人类大脑在30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神经的可塑性使得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可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大脑一生之中都在生成新的神经元,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部刺激的减少,生长速度变慢。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海马体和嗅球区域,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会一直保留。所以,只有主动学习才能促使大脑神经元细胞不断生长、神经突触间建立新的连接。
设想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把自己当作工具,当作机器。画地为牢,把人限定在同一个环境里重复单一工作,断绝其学习动力和机会,人的大脑不就慢慢萎缩了么?当此种型号的人的“使用成本”高于机器的时,机器则取而代之。已经出现的智能工厂里,曾经需要几十名工人的生产线如今已缩减编制到几人就能胜任从前同样的工作量。从生产型机器人到服务型机器人,技术迭代加快,科技总会让这些一步步实现。不过,目前这类机器都还只是高级工具而已。
上海6月初解封至今,每到周六傍晚,我都会看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骑着辆自行车穿行小区,穿着那件橙色的标有志愿者字样的背心,车筐里搁着个大喇叭,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录音:“今晚大筛,最晚时间为晚上X点。请于X点前,前往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这么热的天,真是辛苦!
如果给居委会配置一台无人车或者无人机,那人坐在空调房里是不是就可以完成这个通知提醒动员工作了?又或者,政府采购个系统,就能替代全市所有居委会的某些岗位了。再或者,全国乃至全球政府都使用一个“超级大脑”系统,很多公务员的岗位恐怕也可以裁撤了。毕竟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机器人要多少有多少,生产效率高,传达指令、更新程序只需按个按钮或增删几行代码,执行命令的精度还比人高,维修起来也方便,维修不了报废也容易,而且其身上的零部件还能回收再利用。看,多环保。
再或者,给所有人的大脑或身体植入芯片,谁不乖乖听话就远程将其关停。这比起目前通过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来管理方便多了,一台机器就能管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星球,哪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服务人员每天查看各种码呢?人来服务的岗位提供不了“人性化服务”,那就用机器替代好了。
教育学家说,孩子和成人是不同的物种。
心理学家说,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物种。
我倒是觉得,像机器的人和人是不同的物种。
当“机器人”越来越多,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编辑:Wind
图片来源:《西部世界 第四季》Westworld Season 4 (2022)
延伸阅读:
+++++++++++++++++++++++++++++++++++++++++++++++++++++++++++++
感谢徐鹏先生赞助本文稿酬
+++++++++++++++++++++++++++++++++++++++++++++++++++++++++++++
部分稿酬将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选定的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