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文,2021-8-3
这次河南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暴雨,好多同事都投入到这次灾害救援工作中去了,个人觉得他们做得特别棒。
7月25日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和河南嵩山智库在河南郑州举办了“河南洪灾应对与灾后重建战略研讨会”。来自国内不同领域的二十多位知名专家做了发言,我从他们的发言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根据最近在救灾过程的观察,我在会议中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想法:对社会组织来讲,在我国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政社、社社合作协作理念、技能和机制建设,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灾害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只有这样,社会组织今后的灾害管理工作效率才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
会议期间媒体朋友要我谈谈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地参与这样的灾害管理工作。过去这么多年,我参与了国内外发生了一些灾害管理工作。地震、雪灾、水灾、风灾、旱灾等不同类型的灾害。这看上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和媒体朋友进行了交流。
问:在您看来,社会组织参与防汛救灾时,如何高效发挥出自身优势?
何:首先,社会组织在开展各种救援救助行动前,必须关注到真正受灾的人群,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根据受灾群众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这是行动的前提。其次,在防汛救灾等救援救助过程中,社会组织需要在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框架下开展工作,将我们的工作放在政府整个防灾减灾具体工作的整体体系之中,作为一盘棋考虑,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在救灾等人道主义救援中的作用。如果单方面考虑自己的行动,脱离全局,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出现给灾区添乱,降低社会组织灾害风险管理的效率。
问:但在突发的灾害中,需求往往很难对接,而民间的求助信息也很繁杂,社会组织如何应对?
何:民间有各种救灾信息其实很好,这给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多参考价值。但社会组织在提供具体救援救助服务的时候,这些信息不能简单作为服务决策管理的依据。网上的信息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可能是不及时的,比较片面的,使用这样的信息作为服务决策管理的依据,存在很大的资源错配、资源乱配等资源浪费问题。尤其是紧急救援时,受灾群众的需求和灾情信息瞬息万变,网络上或者民间传播的信息可以作为参考。就具体某个社会组织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时,真正的决策管理信息要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街道、村或社区中来,这要求社会组织要做好具体的受灾社区的灾情和需求评估工作。
问:有时候,在突发灾害中,基层也很难第一时间搜集到所有需求?
何: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在云南鲁甸地震救灾的时候,地震发生当天我们赶到了县里,我们马上深入到受灾的乡里协调。同时,还把村两委的班子成员协调起来,和我们一起开展需求评估等救援救助计划、执行与监测和评估管理工作,这能够确保我们第一时间获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灾情和需求信息,方便决策管理。而在这几天,我们其实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联系到河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直接深入受灾社区、村开展工作。
问:在您看来,目前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协作意识已经逐渐形成了吗?
何:在我看来,我们已经有一定协作的意识,而且在不断提高了。最近两年来,社会组织也在有意识地提升自身与政府部门合作的能力,包括机制、沟通以及经验交流方面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个意识可能还停留在战术和工具理性考虑的层面。长期来看,需要提升到整个社会发展工作战略管理的层面,把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协作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形成合作机制本身就是发展工作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意识还需要不断培育提升。
问:除了需求方面,在您看来,防汛救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
何:在我看来,防汛救灾绝不仅仅是提供物资服务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培育社会公益精神,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在动员各种可能的社会力量,团结志愿服务团体和个人,将不同社会资源整合到一块,为受灾群众提供有效的救援救助服务的同时,在防汛救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公益理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工作管理过程中。从某一种角度来看,相对社会需求来说,社会组织能筹集到的资源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公益精神的培育和文化传承,将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问:社会力量的整合也包括了社会组织间的合作?
何:是的,社会组织之间其实也需要加强合作。不同社会组织实际上各自优势不一样,我们有时候习惯单打独斗,这样挺好,但一起合作,各自发挥优势的话,会使我们的资源使用效率更高,服务做得更好。在这一次洪灾中,我们就是跟不同机构合作,我们发现,在防汛救灾行动里,司机有司机长处,供应商有供应商的长处,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同样有各自的优势,如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大家的爱心在无形之中已经放得更大。
问:在您看来,下一步关注的点在哪些方面?
何:现在是紧急阶段,我们主要提供食物、水、卫生等消杀物品和救援设备。后期卫生防疫工作特别重要,当然,现在也要重视、要做好准备。灾区卫生条件比较差,需要注意防范疾病传播德国防疫工作,但是要特别注意做好科学消杀工作,不能盲目或者过渡,以防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在灾后重建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灵活开展工作,但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灾后重建看成简单原样的恢复,要从未来防灾减灾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全面考虑重建工作。
问:在社会组织开展行动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何:具体的工作管理上,我觉得要重视项目全过程管理,重视计划、监测、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紧急救援救助过程中,要从需求评估、物资采购、分发、回访等方面抓好痕迹管理,做到全过程管理有据可查,经得起社会监督。同时,质量管理一定要保证:一方面确保救灾物资的质量。杜绝过期、劣质变质的救灾物资;另一方面,确保服务质量。社会组织在必须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必须和包括受灾群众在内的合作伙伴保持平等的合作关系,做到科学服务、微笑服务、温暖服务,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作者简介:何文,北京大学硕士、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监督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CNASSC 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专家委员会成员、南京市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南京市社工协会副会长、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
从事政府部门工程项目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工作9年、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管理23年。亲自策划和管理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教育及儿童发展、灾害管理以及国际合作等领域的项目210余项。参与过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部等国家政府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项目、联合国有关发展援助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工联合会、以及东西部省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有关项目管理培训咨询工作,为亚洲和非洲等地区12个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提供项目管理咨询。在项目管理、组织发展管理、社会工作、社会发展、国际民间发展合作领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编辑: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