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编辑 山谷,2020.10.18
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增长以及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为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转变。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且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在政府强有力的激励政策的作用下,该行业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在遏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建立一个快速响应且有效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样紧迫。病毒在引发疫情的同时,也促使中国在某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中更快地接受新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科技相关的融资活动也并未完全平息。从2020年1月到2月,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总额达到2.17亿美元,共计11笔交易,就交易额和交易量而言,占到了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总融资活动的四分之一左右。实际上,新冠病毒可能加速了全国的医疗数字化转型,也为下一轮投资热点指明了潜在的方向。
在线诊疗、5G、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纷纷登场
虽然在线诊疗平台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并非新鲜事物,但由于其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远程互动的需要,此次疫情的爆发使它重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应对2020年1月下旬爆发的疫情,包括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在内的10多个在线医疗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在线咨询服务。此举也获得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2月初在4天内连续发布两次通知,鼓励发挥互联网诊疗在疫情防控当中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下,这些平台的访问量持续增长。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自2020年1月下旬至2020年2月中旬,APP的总访问量达到11.1亿次,新注册用户增加了10倍,并且新用户的每日咨询量比平时高出8倍。
公立医院的加入,使在线诊疗渠道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由于意识到疫情下在线诊疗服务受到追捧,江苏、上海、 浙江和武汉等地的许多公立医疗机构都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此外,自2020 年2月底以来,杭州、成都等城市以及福建等省份的患者在支付互联网诊疗费用时,均可使用医保进行实时报销结算。这种由权威公立医疗机构配备便捷的在线诊疗业务的模式在疫情爆发后可能会被迅速推广,这就给那些为医疗机构提供基础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创造了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与对抗病毒的战疫中成为了焦点。这项技术在多年的资本市场支持下,已经逐渐成熟。
回到社区,由科大讯飞开发的“智能语音外呼助手”于2020年1月25日起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 30个省市地区提供免费外呼服务。该智能外呼系统通过打电话收集反馈、发短信通知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防控知识等方式,帮助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随访结果经自动统计并报告给当地卫健委和医疗机构,并提示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病例情况。根据科大讯飞的数据,从 2020年1月21日至4月,该系统总共覆盖了超过4,500万人次,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通知和随访效率,同时降低了由于面对面接触可能发生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 与此同时其他科技产品也纷纷登场亮相:远程会诊平台已在中国各地的多家医院投入使用,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火神山医院。
无人机也在战疫中发挥了作用。上海市公安局使用配备了摄像头、扬声器或红外测温仪的无人机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区 域中监控没有佩戴口罩的人群,进行远程测温或空中喊话。他们甚至还派出了大型无人机为居家隔离人员投递食物和防疫物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际接 触、解决配送人员不足的问题。
有“智慧城市”之称的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于2020年2月11日率先启用了“杭州健康码”。该健康码旨在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高风险人群,同时确保春节后复工复产人群的顺畅流动。用户可以通过在支付宝应用端填报申明来申请二维码,通过将输入记录与从个人手机应用程序上的多个数据点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匹配,用户会被分配到一个绿色、黄色或红色的二维码。如果用户有出城记录或已完成隔离,健康码也会动态更新。从2020年3月上旬开始,该健康码已在中国多个省份陆续投入使用。
科技领域的发展引领医疗行业未来
全球数字健康发展趋势
“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定义为: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场景下采集、存储、分析和传递消费者和患者各类数据,并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集合。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业界已经基本达成关于Digital Health的共识。WHO于2018年发布了数字健康⾏业指南,旨在统一大家在描述和从事数字技术在医疗行业中应⽤的语境。 趋势之一:资本脉动 数字健康领域是除了生物医药外第二大活跃领域。2020年H1全球数字健康产业共完成309起合计445亿人民币的融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观影响,以及疫情以来远程医疗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优秀表现,均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健康领域的创新与融资进程,新一轮数字健康投资浪潮可能正在启动。
趋势之一:资本脉动
就过去十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风险投资的整体趋势而言,2014年-2016年是第⼀个上升期,对应远程医疗的发轫。2018年达到顶峰,随后急转直下。
2020年受疫情影响,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额有回暖迹象,出现不少⼤额融资事件。但整体事件数很难比肩前⼏年的⾼⽔平。这意味着,一方面,大量初创企业正在退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吸金效应明显,多为⾛到融资阶段后期,甚⾄上市的企业,代表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得以跑通,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数字健康领域是除了生物医药外第二大活跃领域。2020年H1全球数字健康产业共完成309起合计445亿人民币的融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观影响,以及疫情以来远程医疗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优秀表现,均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健康领域的创新与融资进程,新一轮数字健康投资浪潮可能正在启动。
通过分析图中企业的相关数据可看到,
1. TOP10企业分布于医疗健康各类服务中,共性是将数字化能⼒作为自身的核心,业务均围绕数字化提供服务。
2. 其成立时间,多为2013年-2015年间,目前都⾛到了C轮之后,单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跻身独⻆兽阵营。
3. 传统服务在叠加数字能力之后,拥有更大想象空间。如排名第⼆的Alto,是美国加州的数字药房,核心在于为患者提供药品服务和个性化配送。
4. 远程医疗受疫情刺激,有望再迎来⼀波快速发展。如老牌企业American well,时隔多年受到药厂CVC⻘睐,完成新一轮融资。最近值得关注的事件还有Teladoc 收购Livongo。
趋势之二:药企创新
全球顶级药企近年年报,均不约而同提及数字化转型。通过统计全球排名靠前的药企在过去五年内,于全球范围内与数字健康企业合作或投资的事件次数发现:
- 全球主要药企正在通过研发合作、商业合作和投资并购的方式进入数字健康领域。侧重于具体细分疾病的数字疗法产品和服务。
- 药企与数字健康企业开展合作的次数增长了五倍。
- 药企过去五年累计投资超过一百家数字健康企业,金额总计超过40亿美元。
从企业参与情况、融资情况、产品获批情况、科研进展四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发展⽐较成熟的数字疗法为运动健康和糖尿病。基本上从产品,到服务,甚⾄商业模式都得到了验证。
2)近两年⽐较火的数字疗法如疼痛、心理健康、哮喘等,也有数字化产品通过了认证。女性健康、睡眠、心血管等仍处于早期阶段,可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成熟期。
趋势之三:巨头跨界
1)IT企业、电商、零售连锁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健康领域。
2)巨头频繁跨界的背后意味着传统医疗价值链条话语权的更迭。
以上巨头跨界医疗可以分成三⼤类玩法:
第⼀类如Apple ,具备完备的软硬件能⼒。在支付方和医疗服务⽅的涉入方式主要以技术合作为主;产品端主要是依靠投资收购相关企业,然后推出⾃⼰的硬件产品。Apple watch去年新增了ECG,今年可能将会增加⾎氧和睡眠监测功能。Apple收购的两家企业正是做呼吸和睡眠监测方向。
第⼆类如 Google和微软,均以技术能⼒输出为主,与美国最大的连锁医疗集团或是上百家医院合作,以实现打通数据以及挖掘分析。相比而言,Google动作力度更⼤,尤其在收购Fitbit 、整合Deepmind、成⽴Google health之后,很可能⾛向类似Apple的软硬件结合方向。
第三类医疗全产业布局方式,可重点关注Amazon。Amazon在2018年之后,布局医疗的动作提速明显,与JPMorgan、伯克希尔哈撒⻙成⽴避风港公司,收购PBM PillPack,去年⾃建了Amazon Care诊所。下游的信息化⼚商则以合作为主,Walmart 也开始快速建立基础医疗服务诊所,并计划在2021年前开到20家左右,从物流到配送,从⽀付到服务,均基于⾃身的数字化能力推动。未来有⼀天,我们可不要惊讶Amazon和沃尔玛成为⼀个医疗品牌。
趋势之四:政策突破
WHO在2018年发布Classification of 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v1.0,明确了如何从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和数据服务四个不同角度来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医疗流程环节。
WHO在2019年发布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on digital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 system Strengthening,提出正确认识现有医疗体系的挑战,合理应用对应的数字技术手段,最终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健康体系。
内容来源:
1.德勤-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趋势报告
2.动脉橙产业智库《2020全球数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延伸阅读:
+++++++++++++++++++++++++++++++++++++++++++++++++++++++++++++
感谢
第50期CFIM沙龙嘉宾Pro. Liu和伍朝晖先生
第52期CFIM沙龙嘉宾刘博先生、吴水清先生、陈宏先生、
易八贤先生、黄泓先生和王晓蓉女士
赞助本文稿酬
+++++++++++++++++++++++++++++++++++++++++++++++++++++++++++++
本文部分稿酬已由独立媒体人(JM)与Pro. Liu、伍朝晖先生和智力银行(Jointing.Bank)联合捐助给:
1-守护上海抗疫济困专项行动
捐款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