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桥基金会 | Huaqiao Foundation
官方网站:http://www.huaqiaofoundation.org
华桥基金会(Huaqiao Foundation)是由叶守璋先生及一群热心公益的海外华人于2004年底创办并在香港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创办者中很多人也是生活在中国和美国的扶轮社成员。”华桥”意为海外华人和国人的桥梁,同时也是”华侨”的谐音。华桥基金会在国内主要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资料提供:华桥基金会
政府2.0回顾:公共部门的社会媒体策略
文/伊内斯·默格尔(Ines Mergel)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机构伙伴 译爱 翻译,2011-05-10
政府2.0(Gov 2.0),或着说公共部门的社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给它们的网站添加脸谱 、推特或YouTube 按钮,这样,网站才能经常更新,否则会变得死气沉沉。目前尚不清楚,公共部门应用社会媒体是否有效,是否成功,机构可以如何设计自己的社会媒体战略。
术语“政府2.0”是由埃格斯(Eggers)在2005年最先提出的,他指出,”技术正在改变市政厅、州政府,学校和整个美国联邦机构的行为和使命,这一点尚不为人所知,甚至被人忽视。”他接着将政府2.0形容为”转变政府的数字革命”。随着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对因特网活动以及社会网络网站,比如脸谱和推特的成功应用,这个术语重新受到重视,现在被广泛用于描述政府应用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网络等新技术(有时也称为社会媒体或新媒体)。
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月21日发表的所谓《开放政府备忘录》中呼吁,建立一个更透明,更有参与和协作性的政府,要求“行政部门和机构应利用新技术随时在网上向公众公开提供其运行情况和决策相关信息”。
译爱
官方网站:http://www.yiai.org
用爱行译,以译传爱。译爱是一个从事大规模协作翻译的公益组织。我们专注于公益内容的协作翻译和传播,专注于为公益内容协作翻译提供工作平台和咨询服务。
资料提供:译爱
兰萱之家,养老市场的新力量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姬小梅 张竹晴,北京报道,2011.04.28
市场开拓者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兰萱之家选择了尝试新领域,选择了做养老市场的“先锋”。此种选择对个人、对组织是成长的历练,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一股推动力量。
2010年陈燕琼的团队以兰萱关爱计划参加腾讯社会企业商业计划大赛(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usiness Competition,简称SEBC),并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赛后,他们成立了北京兰萱之家老年看护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兰萱之家”),主要集中在老年 看护领域,进行养老人力资源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
陈燕琼是为数不多的将参赛项目继续创业并坚持下来的人。在她眼中,养老市场机遇很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难题。兰萱之家希望通过提高护理员的职业地位和待遇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与公益邂逅的那些事儿
陈 燕琼2008年到清华大学攻读MBA。之前她也资助过一些学生,集中做公益则是在加入了清华大学阳光爱心社之后。”5·12″地震后,她和社员一起到四川 绵竹为高三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和咨询、给绵竹中学捐献爱心图书馆……因为她在公益活动中的积极贡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授予了她2011年”公益先锋”称 号。
一个月YLSD 完善大学生涯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通讯员 吴绘妍, 成都报道 2011-03-30
生活中永远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社会企业青年领袖夏令营(简称“YLSD”)之于我,正是这样一个惊喜。
遇见YLSD之前,我是别人眼中的“优等生”,做着一切老师、家长期望我做的事情,看起来我完成得很好,可我自己知道,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而YLSD的北川调研活动,仅仅一个月,却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这里,我与各地的同龄人交流与碰撞,并得以和他们一起去了解真实的北川。最后,这一课外活动又回到书本,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让我意识到,从前我有“纸上谈兵”之嫌。
一个月的YLSD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使我的大学生活更为丰满,还给我的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感谢YLSD!
复旦学者沈逸:大学生公益创业须谨慎而为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沈庞 张越,上海报道,2010-03-10
引子:
他,一名年轻的学者,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国际关系、传媒与外交。文汇报上诸多精彩文章出自其笔下;
他,还是一位教师,在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课堂上的他激情洋溢,旁征博引,一针见血的观点常让学生们的眼睛发亮。
他曾在一次公益活动上对心怀社会企业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提出“谨慎而为”的建议。Jointing.Media(独立媒体人)走近沈逸,了解他对公益创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思考逻辑。
用艺术手法康复大地,以生态教育治疗心灵
——“以社会生态艺术康复大地”公众演讲纪实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周鹏 文静 ,成都报道 2011-02-15
汶川地震、海底地震、俄罗斯森林大火、一系列的海啸和飓风以及日益扩大的环境难民(Environment Refugees)族群,地球正在以一种生动直观而刻骨铭心的独特方式告诉统治者:一切,已到了改变的时刻;行动,刻不容缓。
犹记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仪式上,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对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政要以及全球人民表示,“全世界都在指望此次大会能够保护全人类,为未来传递希望……哥本哈根(Copenhagen)将成为希望之本(Hopenhagen)……”
然而,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人类运用政治方式来达成全球契约的美好愿望似乎正在化为泡影,2011年,又一个新十年的开始,人类是否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拯救历经磨难的地球母亲?
1月15日,德国资深华德福教育专家、艺术家、景观设计师Johannes Matthiessen博士离开传统的智力追求,回归本质的心灵探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答案——“以社会生态艺术康复大地”。
理查德:谁来为你的错误买单?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联合报道,上海 2011-01-30
在上海做公益的老外不少,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则不多。理查德(Richard Brubaker )算是其中一例。他来自美国,身兼牵手上海(Hands On Shanghai)的创始人、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咨询公司执行董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CEIBS)客座教授诸多角色。Jointing.Media(独立媒体人)约谈理查德,收获不少。
1-何为社会企业(SE) 音频片段: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9 或以上版本)播放音频片段。 点击这里下载最新版本。您需要开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支持。
Audio 1 of 11 from this talk
(点击查看音频:01)
摘要:理查德认为SE尚无确切的定义,但有各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供参考。比如,有些公司持续将利润捐赠给非营利组织,有些则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中西方对SE的界定不尽相同。由于中国法律对非营利组织的限制,许多非营利组织的机构都以企业的形式注册,被称作了社会企业。 理查德和他的同事将继续研究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探求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区分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
大医至爱:张兴儒的公益哲学(五)
【专栏】| Conlumists >微公益 | MicroChar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上海报道 2011-01-25
效用最大化,业余做公益就足够
每个人站好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业余时间做点举手之劳的事情,这就是你自己的价值体现。名和利不能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容易出问题。(要有意识的)减少这些诱惑和出错。
——张兴儒
北上广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许多人利用年假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享受生活。而光明行的成员却是“自找苦吃”。北大国际(BiMBA)的学员明清在校友内刊上撰文,回忆自己参加的2009年甘肃甘南的光明之行体验:
医护队员是我们团队的主力,他们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环境,更要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高强度的开展手术……8月2日、3日,每天手术自早8:00至晚12:00,午餐晚餐都是送到手术室外,手术医生抽空扒拉几口解决。
8月3日晚8:00,做完当天第46例手术,医生们很快吃不消了。王美芬已经出去吐了两次,张伟英主任没做完一台手术,就跑出去吸氧三分钟,李青松止痛片一天吃了5片。可外面还有7个病人已经等了一天。怎么办?张兴儒院长和徐方主任对看了一眼,然后很默契的同时说:我们上吧。手术持续到夜间12:00……
设备保障工程师虞俊杰,在三天的手术里,日日夜夜,从头站到尾,没有人更替。第一天下来,他的右手又红又肿,王美芬分析是高温消毒时因为时间等不及而烫伤了。
她亦写道:
我爱‘光明行’三个字。每一年的光明行,我亲身来到现场,让我深深感悟,人生中,总要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看到未来还有希望;总要有一些恶人,让我们相信人性依然善良;总要有一些地方,让我们知道世界仍然美丽一如往常。
明清连续三年追随光明行。
人人可业余公益
一年一次,每次一周。这是光明行的行动周期和时长。
大医至爱:张兴儒的公益哲学(四)
【专栏】| Conlumists >微公益 | MicroChar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上海报道 2011-01-10
成事在人,让更多的人看到本身也是一种公益
“我们觉得人去了就是最大的支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张兴儒
“不仅仅是光明,而是希望”
“西藏的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倒睫毛失明。当地人却不知道可以治愈,认为即便看医生也没用。但我们去了,帮助一些人恢复了光明,就让这些人就知道这种病是可以治的”,一名光明行队员说起此事。
北大国际(BiMBA)某期校友内刊将2009的光明行做出了封面故事。同期光明行的志愿者刘思状在撰文写到:
“当看见患者不顾阻拦,一拥而入就诊的时候;当患者步履蹒跚,出入病房的时候;当患者尽管无缘手术,却满脸欣慰领取药品并真诚的用我们所听不懂的方言道谢的时候;我感觉到,他们看到的不是光明,至少不仅仅是光明,而是希望。……这次没轮到,还有下一次,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离解决也不远了”
张兴儒希望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材料为白内障患者作出做好的效果。他说,“有人建议买便宜一点的材料,治疗更多的患者,但我们的理念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患者更需要用‘最好的’。他们没有第二次机会,而且这一次机会不只是他们自己的还有着别人的希望——其他病人看到了他们被治好了,就会有(自己也能被治好的)希望。如果做坏了,其他的人会想‘哟,还是这样’。这样其他人的希望就抹灭掉了。”
据了解,光明行选用进口国际品牌优质折叠人工晶体,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参加光明行的医生都是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和教授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