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四月 15th 2025

泛爱众,我和抑郁症少女的一段往事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无漏,武汉, 2025-03-29

编者按:

无漏在外讲授《论语》时,曾帮助一名抑郁症少女,离别时还悄然留给她一笔钱。当JM问及为何发心帮助对方,她只是朴素的答道:“当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你又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帮到她,自然就会那么做了,没有太多的理由或者想法。”提及与圆圆的这段往事时,她也坦言,写下这段故事的时候,还挺自我感动的,但在别人眼里会完全不一样——比如我非要护着一个害群之马,而且事情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教导弟子要广泛关爱众人。无漏对素未平生的圆圆的关怀和爱护,体现了她所讲授的《论语》的核心——仁,可谓知行合一。 这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未循传统的应试教育之路,而是自幼修习国学,内外兼修:琴棋书画信手拈来,入得厅堂下得厨房,她本身的成长路径,何尝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范本?

诚如她所言,教育应建立在理解、尊重和爱之上。而当下多少父母以“爱”之名行事,实则并未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孩子。根据权威研究和报告,青少年抑郁症高发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86%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为情绪压力是主因,68.04%的患者将病因归咎于家庭亲子关系问题。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或冲突,甚至家暴,这些负面家庭互动显著增加了抑郁风险。

引子:

2023年,因为一段偶然的缘分,我认识了圆圆这个女孩子。十五岁的她身世坎坷:她的原生家庭孩子众多,条件艰苦,圆圆出生数月就被抱养;十岁后,因养父母离婚,她又突然回到陌生的亲生父母身边。种种变故对她造成了不小的心理伤害,后来因确诊抑郁症退学,来到书院。

她和我住在一个房间,我们朝夕相处近五个月。我从一开始的冷漠旁观,到最后的不忍分别,很庆幸自己能走近她的内心,没有因偏见而失去彼此真诚相待的机会。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生活在自身的成见之中。教育并非只是一味的束缚与规训,只有建立在理解、尊重和爱之上,世界才会因此改变。

一、明信片与绿头绳

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和圆圆相遇在四川的一家书院。我作为老师已提前知道了学员们的大致情况,一想到要和问题少女圆圆共处一室,起初觉得压力很大。

三月初春,她身着上下风格不搭的衣服,洗的有些旧的灰色运动裤,拖着一个大大的箱子,进了房间。圆圆微微驮着背,一件廉价的卡其色风衣松垮地罩在她干瘦的身板上,看着不像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明明长的颇为清秀,眼睛却怯怯地不敢正眼看人,眉毛往两边垂着,无端生出许多愁苦。

她并不像别人形容的那样脾气古怪,平日拘谨的完成自己的功课与任务。我没有刻意表现地很关心她,想着顺其自然就好。直到五月,书院计划组织全体人员去重庆玩。可临出发前,圆圆不愿意去了,这让负责和书院沟通的我非常为难。

相处近两个月后,我第一次主动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去玩。她说不想让书院老师为她出钱(圆圆的费用由书院老师负担)。她低着头,也不看我,背勾的更深了,忽地竟落下泪来。我连忙抓过纸巾递给她。那张纸巾浸透了泪水,在她的指尖越揉越小,叠成小小的一块,皱巴巴的在掌心里纂来纂去。

她说她怕人,在人群多的地方就觉得很怕很怕。自从被养父母抛弃后,走在路上会觉得谁都在盯着她,在议论、嘲笑她,只有穿上外套、戴上帽子,用刘海挡住眼睛不看别人才觉得稍微好一点。

她也知道书院的人都对她很好,但是她认为真实的自己很恶劣,如果大家发现她真实的样子,是不会喜欢她的。而且她也没有任何能力去回报,还有可能控制不住情绪发疯吓到大家。想到这些,她没法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很担心因为她的冒失而影响大家游玩的心情。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幼年失怙、辗转无依,换做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而圆圆却象野草一样依然坚强的生长。不,与其说是野草,可能更象带刺的荆棘——无人在意,无人呵护,她只能自己长出刺来试图保护自己,让身边人和自己都受到了伤害。

我暗暗决定,要对她多关心些,但绝不是同情她。有些同情和怜悯都是高高在上的,哪怕出于善意也会让人反感。我相信,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让人慢慢敞开心扉。

我告诉她,“如果你不来,大家在外面玩的开开心心时想着圆圆一个人在家里那么孤单,就会很牵挂你啊!你不要害怕外面人很多。你跟着我就好了,如果感觉有人看你,那其实是在看我。”谈心近两小时,她终于同意和大家一起去旅行了。

因为她没有手机,也没有身份证,出门在外,我成了她的半个监护人。每次我给圆圆买票递给她,她总是双手接过票来说“谢谢姐姐”。

这是一段很美好的旅行。在重庆,我们一起吃了火锅、酸辣粉,看了夜色中的洪崖洞,走过千厮门大桥,江风很凉,吹的人很畅快。在人群中我去拉她的手,想着,也许这样就能给她一点力量也说不定呢。

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在杂货店买了一大把五颜六色的头绳。将绿色的送给了圆圆——绿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圆圆在山城巷花十块钱买了两张明信片,上面是沐浴在霞光里的重庆双子大楼,一张紫色调,一张粉色调。我不明白几乎身无分文的她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但并没有阻止她。后来她将其中粉色的那张明信片送给了我。我觉得它是一份非常贵重的礼物。

旅行结束,生活继续。虽然我们依然交流不多,但还是有些事发生了变化:晒干的衣服常常被仔细地叠好,就连毛巾也被叠成了一朵小小的玫瑰花;她会非常开心、不厌其烦的夸认真梳妆后的我说“姐姐今天也好漂亮”;她会给晚归的我留灯;她会在每周打扫卫生时用抹布一点点擦干净地板,从不用我操心……她能干极了,有时我觉得我才是被照顾的那个。

我会在冰箱里放满圆圆喜欢的吃小布丁雪糕,在午饭之后偷偷带上楼,一起在空调坏掉的房间里开心的边吃边聊天;睡前我会请她讲讲今天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的事,有时也会说些过去的经历。

圆圆床头柜上放着一些已经喝空了饮料瓶,看着颇有碍观瞻。有天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为何还不扔掉?她笑嘻嘻的说,出门时可以用来带水喝。我觉得有些心酸,虽然有点担心圆圆是否会介意我的“施舍”,但是,只是一个水杯啊。我在网上找带“时尚”、“新款”、“少女”词条的好看杯子,买来一个当作奖品给圆圆了。从此,圆圆的床头柜上不再是塑料瓶,而是一个俊俏的水杯。大概是心里对这个人的想法改变了吧,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也总觉得很高兴。

二、检讨书和星巴克

书院的学生不多,有两个和圆圆年岁相仿的女孩子,英子和小寒,还有一个男孩子大宇,他比姑娘们大两三岁。

每到周六的晚上,圆圆和英子会借来书院的投影仪在房间里看动画片。一个周末,我备稿到凌晨三点半,回到房间时发现圆圆竟然还在看动画片,而英子已经睡着,投影仪斑驳的光照的她的睡颜蓝绿不定。我非常生气:一是因为圆圆这样熬夜对身体发育不好,二是她违背了我们的约定——不能晚于十一点睡觉。但我没说什么,只是洗漱后上床睡了,圆圆也关了投影仪,去睡了。黑暗中我叹了口气。

第二日中午我靠在床上休息,圆圆绕到我的床边,递上一张纸,竟然是一篇检讨书。她说,姐姐你不要生气了。检讨书写的有条有理,她说她不应该不遵守约定,不应该让姐姐失望,不应该影响别人。可她也说,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像别人一样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些所有人都拥有的东西,对她来说却是奢望。她们家没有电视,很多想看的东西都看不了,在书院这里有机会能看,还能不能再看?等多久才能再看?都不知道。

最后她再次自我批评:尽管如此,这些仍是她不自律的借口,还是因为不够想遵守约定,所以才屡次犯错。并让我罚她一个月没有假期。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是不是她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到这里这张纸已经用完了。

看到圆圆如此剖白,我实在有些不忍心去责罚她。她的道歉、她的自我怀疑、还有既认为自己无罪又认为自己罪不可赦的矛盾心情仍在继续。又或许,这其中许多自我批评的话,正是她到处辗转时,别人对她的指责呢?

我告诉她我不会夺走她的假期,我生气只是因为她实在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我对她只有两个要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可是这样简单的约定,她却也很难完成。

因为圆圆基础不如别人好,所以学习非常努力,上课后有很多笔记要抄写,圆圆始终保持着领先的速度,如果进度赶不上,她会熬夜到凌晨直到抄完,因此书院特意添加了禁止熬夜的规定,而她便会三四点钟起来抄稿子。为了赶时间,她常常随意扒几口饭就不吃了,但有时候食堂有好菜她又会暴饮暴食,因为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吃到这些好吃的。这导致她的胃不好,经常不舒服。不太健康的身体,又怎么支撑的起破碎的精神呢?

见我没有批评她,圆圆释然不少。下一次周末我按时回到房间,看见姑娘们都睡着了。这样就好。这个不太听话的孩子,却有那样能细心、懂事的一面。我不由得对她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在意。

六月的一天,大家一起到市里去看黄宾虹的画展。中午她忽然问我,可不可以喝个星巴克。我心里犹豫了一下:如果她所有的要求我都答应,会不会惯坏她?她以后会老是找我要东西吗?但我不忍拒绝。

推开星巴克沉重的门,进到满是咖啡香的屋子里。圆圆说只要美式就好,我想来都来了,别买最便宜的呀,就替她选了一杯拿铁。她喝了一口,我也喝了一口。太甜了!她不爱喝甜的,但还是很开心的端着那杯拿铁。她告诉我,很久以前养父会给她买星巴克,因为养父总是出差,大家会约在星巴克见面。

后来才知道,那天是她的生日。虽然她也不怎么在意自己的生日,但我庆幸自己那天答应了她的要求,就像是实现了她的生日愿望一样。我把她的生日写到日历上,希望我以后能成为在意这一天的人。

三、过失伤人和自残

尽管我开始用柔软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圆圆,但仅仅是我态度上一些微小地转变,怎么可能那么简单的就能抚平她生命中的皱褶呢?她仍然是敏感、尖锐而不可控的。

一次书院重新布置围栏时,圆圆往车上扔的木头,不巧弹起来砸伤了小寒,她却害怕的逃走了。

我告诉她:“正确的做法是在事情发生时立刻道歉,并且赶紧关心小寒。道歉只是代表你的态度,不代表别人就必须原谅你。如果往木头上钉一个钉子,就算把钉子拔出来,上面也永远会留下一个伤痕,你道歉的行为就像拔出钉子,但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复原的。如果你真的不想要大家讨厌你,希望你以后在事前想清楚是否能承受后果,而不是任性之后再追悔莫及。”

日子进入到七月,一次复讲《论语》后,我和学长回到教室没多久,就听到隔壁传来巨大的声响,几个同学非常紧张的跑来叫我过去看看。原来是圆圆在发脾气。我小心地推开门走进教室,有些紧张,又有点泄气,为什么那么多次的谈心,还是不能让圆圆的情绪状态多保持几天呢?

圆圆正把摔坏的本子塞进垃圾桶,见我来了,脸上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我也累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拉来张凳子坐在她对面,说些有的没的,不去怀疑,不去质问,不去管教,一个小时过去了,她也不讲话,我一直等她放松下来。两个小时过去了,圆圆情绪恢复了。她说,其实只是气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学不好?为什么自己不能更受欢迎?为什么大宇、英子都和小寒玩不和她玩?

书院的几个学生里,最难管教的其实不是圆圆,而是唯一的男生大宇。当我发现圆圆喜欢上大宇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孤单的精神寄托,只是喜欢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人。我劝她,喜欢一个人不要强求,默默放在心里就好,希望你能因为这份感情令自己有所成长,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不料一天夜里,我发现圆圆的手背上竟然有划痕,虽然不深,但确实是很多伤口。我大惊,她则只是心情不好,自己划的,说已经没事了。我问,是不是很疼?她说还好,至少这样能感觉自己还活着。我翻出创可贴横横竖竖的胡乱遮上伤口,叫她千万别再做这样的傻事,无论如何身体是自己的啊!

我很自责,本来圆圆学习就有些跟不上,非常焦虑,平时在班上被孤立,又陷到这样一头热的感情里,如果我能及时帮助她,多开导多陪伴她,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圆圆对大宇的喜欢或许是一种暂时的迷恋,更可能只是一种妒忌。也许她不是真的喜欢大宇,只是如果大宇和小寒关系更好,那她就不高兴,这只是对小寒妒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她并不是讨厌小寒本身,她只是很妒忌小寒拥有那么多她渴望却没有的东西,妒忌久了,或许就成了怨恨吧。

又或许,圆圆不是为了大宇,真的只是因为在学习上太要强了,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压力太大,所以才那么做的。这样问题就更无解了,只能交给时间,慢慢来,她才能进步、才能沉淀。我知道这是她的问题,给我时间,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我能告诉她正确的做法。

但我们没有时间了。书院的学习总归是短暂的,我和圆圆也只是萍水相逢,只是过客。

四、记忆中的那朵山茶花

圆圆自残事发当晚,英子的妈妈,也是书院的一位老师,给我发消息,委婉而明确的告诉我,应该让圆圆回家休养。可她明知圆圆家里的情况,圆圆一旦回家,可能再也不能读书学习了。

见我始终不松口,英子妈妈说书院最近有夏令营,想请圆圆帮书院有偿照看小孩,这样她手头也宽裕些。她想要的不过是,不让圆圆和她的女儿坐在一个教室里读书。我问圆圆意见。圆圆说,帮书院做事都是应该的,不用给钱。

可圆圆实在太瘦小了,小孩子都不怕她,又不能打又不能骂,把她也累的不行。好在夏令营也只有几周,我觉得只要能留下圆圆,一切努力也就不算白费。有时我路过古琴教室,看见圆圆在没有人的时候练琴。她很喜欢古琴,也很有天赋。如果离开这里了,她也再难有机会学琴了吧。

即便如此,英子妈妈依旧没有停止赶走圆圆的计划,无中生有向书院投诉我的教学态度问题。不得已,我要离开这群孩子了。

某个周五,圆圆终于有智能手机了——她收到了养母寄来的旧手机。我和学长带她去刷机,又请她吃烤肉自助。这是我们的另一个约定——圆圆如果把《论语》背完就请她吃烤肉。但她才背了一半多。其实她背不完《论语》也没有关系,我只是希望她开心。我们三人一起吃了一顿饭,大家都很自在。真好啊!真希望她能天天都开开心心的。我加上圆圆的微信和QQ。有了手机,也许我们还能再联系。

到了我离开书院的日子。圆圆帮我打包行李,麻利极了,所有的东西都码的整整齐齐的装好,鞋盒子也漂漂亮亮的绑好。今后,我再也不能受到她的照顾了,我也再照顾不了她了。

走之前,我给姑娘们都准备了一些自制的礼物,但没有专门给圆圆准备什么,我把我的东西,只要是她看的上、用的上的,都留给了她,从香皂、吹风机到衣服、鞋子,堆满了半张床。我还在学长那儿留了点现金,叫他每月给一些圆圆,不要让她手头太紧,至少别出门连水也舍不得买一瓶。我还和其他的学长们仔细交代圆圆的情况,请他们多关照圆圆。

有位学长问:“如果有机会,你愿意让圆圆接受心理学治疗吗?”心理治疗能代替爱吗?能弥补她所缺失的一切吗?我不知道。

我还啰啰嗦嗦地写了封信,乱七八糟写了好多,叫圆圆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好好吃饭,不管在哪里都不要忘记学习。我不知她能不能听进去,写了满满一张纸。或许我也喜欢自我感动吧。这时候我真的有点后悔了——如果我向英子妈妈低头,是否还能多陪圆圆一些时候?她才十五岁,她以后会怎么样啊?可我只能松手。命运的洪流中,小小一片浮萍的想法,重要吗?

圆圆很认真的给我回信,她写道:“在得知姐姐要走的消息时我挺震惊的,临别时,有很多话想和姐姐说,但拿起笔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心里空落落的。能在这里遇见姐姐我很高兴,缘分让我们相遇相识,姐姐一直在帮助我,生活上、心理上开导我,让我更好的改正错误,非常感谢姐姐对我的帮助。虽然我们要分开,但一想到这样姐姐也可以回家看妈妈,也算是一件好事,而且缘分肯定会让我们再次聚在一块的。希望姐姐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我也会努力学习,不管在哪里。”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想到圆圆在我要离开的时候,不是想着她以后没人陪了会怎么样,而是想着我可以见到妈妈了,我就要流泪。因为她有了手机,我还和她打过电话,可她总是笑着,报喜不报忧。我离开书院一两个月后,学长告诉我,圆圆也离开书院了。尽管我想念她,牵挂她,担心她,可是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在微信上问她的近况,却发现她的账号都已经注销了。我们真的还能再遇到吗?是否是我太攀缘了?也许那天在朦胧的晨雾中匆忙的一场告别,就是缘尽了。

常想起姑娘们刚来书院的时候,正值初春。附近邻居家的茶树林正逢花期,我带她们出去摘茶花。圆圆为我折来一支极圆极大的茶花。我从没见过那么美的茶花——盛放到最高潮,艳丽夺目、鲜红欲滴,花瓣以完美的几何形状绽放,插在小小的花瓶里简直摇摇欲坠,令我印象深刻。

圆圆的内心大抵也是像那朵茶花一样吧。要么不开,要么就要开到最盛。相信终有一天,带刺的荆棘也能开出花来,那一定是很美丽的花。默默遥祝她无灾无难,万事平安!

作者简介:无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习者。
编辑:Jas 5:3:2
插图:Julia手工钩针作品

延伸阅读:

百万抑郁症青少年,困在家中

研究:教师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检出率偏高,急需对策
青铜器时代的二维码
JM观察 |游戏成瘾机制在教育上的实践
爱因斯坦给数字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鲍鹏山: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摆脱工具和动物的命运
教育说|林小英:个体要脱嵌,不要过分嵌入
不是没有资源,只是没有发现并且用好自己手上的资源
利用“地理套利” 实现低成本的环球旅居学习
教育说 |利用“地理套利” 实现低成本的环球旅居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方向
JM观察|数字化浪潮下,文科不死,只是需要进化
通往大学之路(上篇):立志
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

感谢

第12期SE沙龙 联合主办方 “社创星社会企业服务平台”

赞助本文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