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四 一月 23rd 2025

教育说|看哈佛老师如何处理上课走神的学生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作者:他塔拉,纽瓦克,2024-09-02

哈佛戏剧学是我毕业后工作的地方,刚才我去收拾办公室,看到这么个玩意儿——指尖陀螺,一下就把我拉回到了去年课堂上的一个特别令人振奋的瞬间。即便我自己是学教育学的,我在国外又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见过这么多种类的老师,这位哈佛老师的处理办法还是会让我想到了的时候起鸡皮疙瘩。

去年我们教的班里面有一个本科生,总是不认真听讲,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而且因为他老是神游,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参加小组活动。每次分完组,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要开始表演了,他永远要偷偷戳戳人家说:“哎,现在我们在干嘛呀?”

你们可以想想,假如你们是老师,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你怎么做可以让他更好的听讲。我老板,也就这节课的教授,做了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是她派我去跟这个学生聊一下,但是不要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课”,而是去了解他最近的生活状态怎么样,他之前在哪长大的?他第一语言是不是英语?

因为我的老板怀疑他不好听课,有可能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因为他听不懂。然后我当时就特别不可置信。我说,怎么可能啊,It’s Havrad!(这里是哈佛啊!)能来这上本科的(学生),哪怕他不是在美国长大的,他也应该是他们那个疙瘩最聪明、学习最好的几个孩子,他怎么可能连上课我们小组要干什么都听不懂。

结果我老板特别郑重的跟我说,正因为这是哈佛,我们才要注意这些孩子有没有什么旁人看不到的困难(被世俗的优秀所掩盖了)。比如说这个小孩,他可能是一个数学天才,他在他那个领域很突出,以至于从小到大没有人在意他跟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他的语言能力怎么样,他的心智成熟程度是不是可以支持他做这些团体活动。

教授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经感觉有点羞愧了。因为当我看到这个孩子总是神游的时候,我承认我的脑子里面已经默默给他下了一个结论——就是这个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我没有想到这个角度——就是他已经做到他的极限了,只是他真的不能再显得更认真了。结果没想到教授后续的处理方案更让震撼,

首先,我去跟这个学生聊了,发现他没有语言问题,他就是美国人,也不是什么体育数学特长生。但是我抓到一个细节,就是,他说他确实比较擅长用笔头学习,比如上课的时候电脑记记笔记呀,拿纸笔算算数啊。但因为我们的课是戏剧课,大多数时间都在听、都在演,所以他就很不习惯在这坐着,只有脑子在跟老师交互的感觉。所以,他确实是走神儿了。我老板听到之后灵机一动。她说,“我知道了,咱们给他一个指尖陀螺。”

“指尖陀螺”的英文叫Fidget Toy(舒压玩具),专门帮助人分散能量,保持注意力集中用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摁圆珠笔或者转笔,都是因为我们有过剩的注意力,所以必须得扭一扭啊,手里玩的东西啊,才能把脑子集中到老师说的话上。

我老板买了这样一盒陀螺嘛。我就想在上课之前拿出来一个给这位同学,结果老板又停住了我。她说:“不,我们要给每个人都发一个。”因为她不想让这个同学感到特殊,不想让他被注视。

于是呢,我们就把很多很多指尖陀螺摆在教室里面。跟大家说,我知道你们下午都很累啦,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了,欢迎你随时站起来,或者拿一个铁陀螺,这样你可以在不搭别的情况下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后来结果就是,即便我们放了这么多陀螺,也就只有那一个学生拿了它,用了它。但即便他突然站起来去拿了一个陀螺开始玩儿,也并没有感到羞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发现自从他开始用陀螺,他的听课状态确实变得更好了。

为什么这事让我这么感动?第一个就是这个上课走神的学生,从头到尾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和定义。老师站的立场是我可以如何帮到你。老师和学生从始至终站在一个战线上,去共同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把学生本身当成问题。

第二就是老师处理这个事儿的时候,全程非常在意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自尊。比如他想让这个学生拥有一个玩具,但她给每一个人都发了,很好的保护了他在其他学生的形象,因为谁都不想做那个特殊的人,谁都不想把自己的桌子拉到讲台边儿上,对吗?

第三个我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去改变这个让他感到困难的环境,比如给它一个玩具,而不是改变他本人。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是帮助这棵苗成长的那个土壤需要水。ta需要水的时候提供水,ta需要肥的时候我们提供肥,而不是以我们为中心,把一个弯弯曲曲的苗强行掰正。

(转录自“他塔拉”的视频号,略有修改)

编后语:

这位哈佛戏剧学院的老师对学生体察入微,有丰富的教育高智商孩子的经验。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出这位老师在教育职场新人上的循循善诱。于其中,编者看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

编者认为,并没有适合中国的教育、适合日本的教育或适合美国的教育,只有适合人的教育。虽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但同样都遵循“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环境创设”的规律。如果我们需要听话的人,就会奖励乖乖守规矩的教师和孩子;如果我们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就会奖励勇于打破规则的老师和孩子……教育行业的管理者是微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也与老师和学生一样,是环境的产物。

苹果树适宜在土壤PH 5-8的条件下生长,桃树则适宜PH 4.9-5.2的土壤。不同酸碱度的土壤结不同的果子,也可以是为了结果去改良土壤。虽然果子无法挑选合宜的土壤,但人可以。古有孟母三迁,如今也有诸多父母为孩子的成长配置全球教育资源。

知名记者周轶君成为母亲后,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焦虑,促使她去探索各国教育状况,制作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她总结道:“教育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需要也不一样,培养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只是,如果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奴隶呢?

如果不认可自己国家对公民的教育方式,人会主动选择他乡。只是,绝大数人只能被迫适应环境,而无力改变环境。即便如此,个人也要避免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应该去做些自己所处环境的微创新、微改变,通过自我教育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拓展更多的可能。对人的教育,终究是让人能成为自由的自我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国家定义的人。

EN

编辑:Jas

延伸阅读:

最好的教育是鸡娃还是放养?一个中国妈妈的异国教育观察

明确了!老师可以依规惩戒学生

把“戒尺”还给老师,还需一份“使用说明书”

教师体罚学生、歧视学生 教育部曝光8起师德违规案例

不上兴趣班就真的快乐了吗?

实验艺术班的大学四年学了什么?

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朱光潜:谈价值意识

杨叔子: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 “制器”

徐冰: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