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十一月 22nd 2024

陈娅杂谈|人之异于草木者几希

【专栏】| Conlumists>陈娅杂谈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陈娅,武汉, 2023-09-18

离家前给阳台的植物灌饱了水,以为它们撑个三四天没问题,岂料行程意外延长。烈日炎炎,半个月无人照料的几株藤本植物已半枯。回到家第一时间给它们补水,浇了个透。眼瞅着它们这几日缓过神来,继续顺着为它们专门搭的铁架子向上攀爬,底层的叶子虽已枯萎,枝头却一层一层的长新叶、开新花。

1992年,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博士发现了占地达15公顷、重量超过1吨、生长了1500年左右的球蜜环菌。想来,同品种的蘑菇如若置身于小小的陶土盆中,绝无可能实现此等量级的“成才”。单个植株对其整个族群繁衍的意义微乎其微,以数量取胜足矣。被迫栖身于城市森林中的植物,一生无法自控,只能赖于命运的随机分配。

张爱玲在《造人》一文写道:“自然”这东西是神秘伟大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不能“止于自然”。自然的作风是惊人的浪费——一条鱼产下几百万鱼子,被其他的水族吞噬之下,单剩下不多的几个侥幸孵成小鱼。为什么我们也要这样地浪费我们的骨血呢?文明人是相当值钱的动物,喂养,教养,处处需要巨大的耗费。我们的精力有限,在世的时间也有限,可做,该做的事又有那么多——凭什么我们要大量制造一批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

天才早慧,不知张大才女是多大年纪有的这番领悟。文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被人为“过滤”和分割过。现代的K-12教育体系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批量化炮制服从教师和课堂在内权威的学生。学科教育一开始就是为工业社会培养专才而建立的教育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被更好的管理,还是为了让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更好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200多年后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各学科加速融合,普鲁士模式是否还适用呢?

人和植物都由环境决定,而不仅仅是受其影响。人为控制生长环境,的确能“拔苗助长”,让农作物一年收三季,这与“鸡娃”何其相似。有的植物喜阴,有的喜阳,有的植物水培土培皆宜,有的植物则只适宜“土生土长”。人的个性、天赋各异,教育机器如果难以做到个性化,只按统一的标准去驯化,岂不是对人类骨血的浪费?

也许80亿人口的确已超出地球环境负荷阀值。WWF2020年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发和破坏自然。自1970年以来,由于人类将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推向了边缘,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地球上75%的无冰土地已经被人类活动显著改变,自从1700年以来,全球近90%的湿地已经消失。人类繁衍的速度超过了地球系统修复的速度,人类侵占了地球生态中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地震、洪水、山火……全球正在发生的这些灾难似乎前几年刚刚发生过。也许大自然正在启动“人类清除计划”吧!在地球人具有星际殖民能力之前,人类还只能在地球上厮杀和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

人和植物都需要养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如果不足,就会黄叶、生虫病、不开花不结果。盆养和扎根于大地的植物吸取的养分迥异,温室花朵受到的呵护和天生天养面临的生存威胁迥然,某些遗传基因大抵也会因此在代际遗传中不断丢失。

王小波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编者注:出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上层把控资源分配权,社会系统提前设置好的国籍、户口和升学竞争机制大致决定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今,经济下行周期叠加学历贬值,许多985和211毕业的大学生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北大清华博士纷纷涌进一线城市做初高中教师,青年失业率创下新高,灵活就业人群突破2亿人。而官方自今年8月份开始暂停发布失业率。最近从缅北被救回的中科院博士面对媒体自述,因为父母生病,自己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无力负担,想找高薪工作心切而被骗。此类事件虽是个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农家孩子和“小镇做题家”埋头苦读进入城市后,成为“社畜”,在高房价、高生存成本的压力下变成了新的“城市穷人”。

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习性,人的肉眼只能看见可见光波段的光。也许,适应社会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们被“保护”的太好,书本又太“干净”。被骗至缅甸的中科院博士在小时候也一定被家长和老师反复告诫过“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也一定听闻同类被骗事件……社会的黑暗面和灰色地带,大多都被家长和老师们回避,除了从幼儿园一路接送孩子到高中,也因为人人都觉得小概率事件上,自己不会那么不走运。

当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内卷”、“躺平”此类字眼充斥各路媒体。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说,出现“躺平的日本一代”的原因在于日本是高福利社会(2020年日本人均月工资1.96万元)。反观我国,还处在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阶段。与此同时,新闻上不间断的充斥着各领域的反腐“成果”。有果必有因,为何我们各行各业从上到下都存在大规模的腐败呢?

不久前刷屏的某央企领导的成都商业街“牵手门”事件早已翻篇了,符合网络舆情“七天传播定律”。当时大众再度热议垄断行业“子承父业”的半公开规则,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会影响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那种感受的根源,是对生活与其间的社会秩序、工作伦理和家庭道德的质疑,甚至失望。人在成年后步入社会后所经历、目睹的现状,为何与孩提时被教育的截然不同呢?从小被教育的与社会通行的潜规则有出入,捷径都是违反规则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法则对应着不同的代价与人生。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当代的“怪现状”相较旧时又如何?

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生物,基因强大的蘑菇可能抢夺周遭植物所需的土壤营养,甚至吸干周边植物,成为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1998年,俄勒冈当地的森林公园无预兆地出现树木大片死亡。科学家研究后确认,杀死这一大片树木的元凶是同一只蘑菇。它的学名叫奥氏蜜环菌,日常又称蜂蜜蘑菇。它占地十平方公里,相当于1400多个足球场的大小,体重上千吨,超过了5头体重180吨的成年蓝鲸。由于奥氏蜜环菌是真菌,并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土壤和树木里吸收水分和营养来维持生长。粗壮的根状菌索在森林里大片蔓延开来,不断繁衍出新的子实体蘑菇。从树木的根部到树木的枝干,从一棵树生长到另一棵树上,有时是腐木,有时是健康的树。最终,森林里的100多棵树木被吸干营养,枯萎而死。

巴黎经济学院下属的“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Inequality Lab)”公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过去20年里,在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和收入占底层的50%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几乎翻了一番。2750名富豪财富高于底层50%的总和。最富有的10%拥有全球财富的75%以上,而最贫穷的一半只有2%。排在前1%的碳排放国对全球碳排放量增长的作用,远远大于排在后50%的全球人口。

国际扶贫慈善组织乐施会(Oxfam)委托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进行碳排放和贫富差距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自1990年至2015年间,全球碳排量飙增60%。占全球人口10%(6.3亿)的富有群体制造多达5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人口1%(约6300万)的顶级富豪群体则制造了15%的碳排放;而全球低收入群体中(占50%人口,约31亿人)制造的碳排量仅为7%。高收入国家消耗了25年中逾33%的「碳排放预算额」,顶级富豪群体就占用了9%。过度消费以及富裕国家对高碳交通工具的依赖正在耗尽世界的「碳排放预算」。按照当前的消耗速度,「碳排放预算」或将在10年之内用尽,而全球的贫穷群体和下一代的孩子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夏日雨水充沛,雨后阳台上的蔓藤植物愈发郁郁葱葱,枝叶生长的更加迅速,攀爬的更高。经历风雨越多成长越快,人体不仅有自愈能力,也有从错误和挫折中自我纠错的能力,是谓“经一事长一智”。只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驯化,自废了“天赋”。系统一样能自我纠错,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就是系统的一次次纠错,只是这个过程略显漫长且曲折,也并非所有生物都能有幸活到那一天。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生并非一连串随机而无意义的事件之组合,而是一个有序而优美的整体,它遵循着最终可以理解的法则。他们推崇做一个理性的人,把自己当做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去为社会工作,向内而非向外寻求满足。只是,哲学家的生活范式不是芸芸众生大多数的选择,欲壑难填才是人性的真相。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类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果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编织的这些意义其实都没有意义了呢?如同《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的尼奥,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并非一个真实的存在。本以为自己的生命虽短暂却是独特的单程体验,实则很可能是他人历程的重复,且毫无意义。

本质上,生命是信息和能量的聚合。构成所有有形物质的基本粒子相同。个体生命是信息的载体,生命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不受个体时限长短的约束。大部分人都是遵循社会分配的选项渡过短暂的一生,这是社会的选择,也是自然的选择。人类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大多数个体的生命毫无意义,但对人类整体而言,却是有意义的。在一点上,我们和植物没有什么区别。

宇宙中,暗能量和暗物质占95%。我们距离微观世界的真相和距离宏观世界的真相一样遥远。人不可能以上帝视角全面的认知身处的这个世界。然,见微知著。佛说,一沙一世界。

《黑镜》(Black Mirror)某集的主题是“数字永生”。两位暮年女性,在名叫圣•朱尼佩洛的虚拟小镇里相遇,她们的数字形体是二十多岁的样子,彼此吸引。现实世界中,其中一位已患癌病,临终前按约定见面后,她们选择上传意识,将一生的记忆存储,把个人的信息全部数字化。两位年轻的女子在圣•朱尼佩洛举行了婚礼,一起谱写新的人生。谁说类似场景在未来不会成为现实呢?数字人会继续生活在被数字世界设定的无序人生里。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一枚胚胎发育成人;草木有春华秋实,凡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人生四季;有的蔬果一岁一枯荣,有的三年才挂果;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只是,植物会像人一样做梦吗?

作者简介:陈娅,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编辑:不夜侯

延伸阅读: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方方:“世上并非只有你一人这样活着”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林学长读书:《血酬定律》

吕世浩:学历史的大用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比蓝鲸大,比拳头小

陈娅杂谈|断舍离是一种死亡练习

陈娅杂谈|从ChatGPT想到创意教育

我给两个孩子测了下智商,结果大跌眼镜

双胞胎小时候走散,一个在韩国一个在美国,在韩国的长大后更聪明

野夫:在路上

9部存在主义电影:关于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一个被“嫌弃”了23年的数学天才陆家羲

一个银行小职员,死后7年遗作曝光,竟震撼整个中国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