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四 四月 3rd 2025

韩国环保印象,小有小的格局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张弛, 韩国报道 2012-01-12

对待韩国的印象来自学生时代看的一部电影《爱的色放》,大量昏暗的色彩的运用,畸形而纠结的爱恋,让我对这个岛国没有啥好印象。  不过,不得不承认韩国是一个很干净的国家。无论是舟行汉江之上,漫步于乡间,还是穿梭在都市,这个国家的环保已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Oh no!不要一次性的!

韩国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和拖鞋,餐厅用不锈钢碗筷。导游介绍说,这样的餐具不易碎,而且便于消毒。饭后我习惯性的找牙签,服务员拿来的牙签居然是用可以吃的!这种牙签用土豆、糯米或淀粉等原料制成。用弃后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毕天奇:社会企业是商业社会的未来(三)

【观点】| Insigh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Jas,上海报道, 2011-01-04

易社在中国有七名全职工作人员,他们窝在上海徐家汇一套高档住宅里办公。房主陈海沙本来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现在休学一年专职为易社工作,他的头衔是项目总监。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近20平方米的客厅里架设着五六台电脑,讨论工作用的白板前有一张大圆桌兼做餐桌和会议桌,桌边堆放着水果和杂乱的物件。

毕天奇谈到他身边的例子,祖父母和父母的从商经历启蒙了他对商业的认知。促使他在成长路上思考什么是好的企业,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寻找工作的意义

JM: 为什么你认为社会企业是未来的商业模式?

毕天奇: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比如我身边的朋友,都不愿意到一个很普通的公司,在一个格子间里做重复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他们个人完全没有价值。

企业要吸引好的雇员,需要发掘自己企业的灵魂和使命。也就是说,企业要吸引优秀的雇员,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这种核心价值观必须有利于社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毕天奇:社会企业是商业社会的未来(二)

【观点】| Insigh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Jas,上海报道, 2011-12-30

毕天奇的父母十多年前出资发起了FJC(for Judean Culture)基金会,致力于保护犹太人文化。“昨天我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因为现在经济环境不好,她第一次开始担忧FJC基金会的未来了。我自己在大学 做小额信贷项目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依靠捐款。但依靠捐款不靠谱。”

依靠捐款不靠谱

JM:为何你认为依靠捐款发展公益项目不靠谱?

毕天奇:如果一直靠捐款生存,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如何保证好的项目第二天还存在?这和你个人的能力没有什 么关系,仅仅是因为经济的问题,宏观的形势。社会企业则是非常有创意的把可持续发展与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模式。他们对市场变化敏感,会设计不同的 产品和服务来适应市场变化,保证可持续发展。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毕天奇:社会企业是商业社会的未来(一)

【观点】| Insigh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Jas,上海报道, 2011-12-22

一年一度的ECSEL拉开了序幕。这次它有了一个中文名——“易社”。今年他们将候选人称为“学者”——学习者,并开始尝试签约导师制(mentorship)。2012年将是它们进入中国的第三年。

激励中国社会创业领导者(ECSEL)是Schoenfeld(舍恩菲尔德)旗下的一个项目。从2011年开始,他们已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而是面向更广泛的中国社会企业创业群体进行扶持。此定位转变的背后是Schoenfeld(舍恩菲尔德)基金会对社会企业内涵的认识。

Schoenfeld(舍恩菲尔德)基金会副主任Eli Bildner(毕天奇)目前负责牵头易社项目。他认为,社会企业必须是可持续的。它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未来所有企业都会成为社会企业。CSR只是传统企业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第一步,所有好的企业都应该是社会企业。但当下Schoenfeld(舍恩菲尔德)依旧没有一个明晰的关于社会企业的判定标准。

不能光想不干

JM我们注意到ECSEL2010年的招募资料上写明只针对高校在读学生和MBA群体,2011年开始招募不再限定为大学生群体。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

毕天奇:之前将目标群体定位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但后来发现他们的项目的可行性和成果转化比例不高。现在的目标学者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项目应该基本成型,正在推广项目和寻找客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当蜜蜂遇到鱼(三)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1.20

种“公益种子”的喜悦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国际NGO扶贫项目效果不明显”,二蜜蜂在博客里分享他的公益见解。“在一两个村子里投入太多资源,在一个小试点上效果不明显也不具备可复制性,难以向政府推广。既然这样为何不改变策略,将项目结果当次要目标,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国际NGO最大的优势是为中国本土带来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他们应该发挥自身长处,把项目当做手段——通过项目为本土公益行业训练领导人才,这样才能产生几何效益。”

很多支持国际NGO的捐款人不容易接受这种目标的转变。二蜜蜂说,“传统上他们对NGO的定位主要还是偏向慈善、扶贫之类。尤其要看得见一些实在的产出,比如要建成一所学校,(他们)才认为捐赠的钱是有结果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当蜜蜂遇到鱼(二)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1.05

从云南开始

蜜蜂和鱼相遇的开端绕不开云南。

2001年二蜜蜂到英国读研,主修农村发展。次年他为做论文研究去了趟非洲农村。这是他首次去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是他第一次目击生活在赤贫中的人和感受他们绝望的眼神。他说当时很吃惊,“有点反应不过来。”

2003年他任某国际NGO的项目官员,到昆明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负责“农村志愿者计划”,志愿者主要配合地方政府下乡,需要在项目点待半年,中途不能当逃兵。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非鱼闻信报名,去了云南的项目点。 回忆与非鱼的初识,他印象最深的是交谈中感受到的真诚。

“做任何事情,真诚与能力同样重要”,二蜜蜂说,没有非鱼便没有NGOCN后来的发展。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当蜜蜂遇到鱼(一)

【专栏】| Conlumists >超越平凡的生活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茉莉,香港报道,2011.10.15

蜜蜂和鱼,一个空中飞的,一个水里游的。当这两种生物相遇会发生什么呢?

答案是:NGOCN。

NGOCN的全称是“NGO发展交流网”。2003年,相差近十岁的二蜜蜂(网名)和非鱼(网名)因为一个公益项目相识。次年,他们一起创办了NGOCN。因为这份共同的事业,两人的友情延续至今。

公益是项严肃的爱好

“有些人还没遇到自己的那一刻和那件事——遇到改变自己的那一刻和命中注定的那件事”,二蜜蜂说。

NGOCN就是他30-39岁这段岁月的命中注定,一段成长的切入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JM评论|让行动的方向更清晰

【观点】| Insigh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2011-07-30

稻盛和夫说:“没有指针的选择就像没有航海图的远航,没有哲学的行动就像在没有灯火的黑夜中前行”。爱心光明行(简称“光明行”)历经寒暑五载,在行动中他们的方向愈发清晰。正如光明行新老队员2011年新年聚会上的总结:“始于责任,成于专业,达于快乐”。

在医疗事故、教授抄袭、司法不公正等各类负面消息不绝于耳之时,一群并非富闲阶层的“妙手仁心”却利用业余时间在默默践行,为老少边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这群人多在四十岁上下,不惑的年纪,对生命和生活更加的乐观豁达。光明行发起的出发点和他们队员目前的状态,促使我思考他们的内在动机。我想应该是“快乐”

“我们做医生的总是在感动别人,但很少被别人感动”,上海的贾万程主任医师如此说。他追随光明行至今。关于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似乎是太过沉重的话题,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做慈善和公益太累。“格物致知,量力而行”。能只问付出不要回报,那是太阳。光明行的队员们冲着利己去行动,在收割快乐的同时带给他人光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与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

——“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先生访谈

【能源与环境】 | Energy & Environment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记者 顾静彦, 上海报道, 2011-07-05

图片提供Wild Wonder Of Europe

“目前很多中国的野生动物连一张照片还没有就灭绝了。” 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让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忧心忡忡。

近日,与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的对话中,奚志农谈起他的理想和他创办的野性中国工作室。他说,希望给每一种野生动物留下在地球上存在的影像。这样的理念促使奚志农投入到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中,每天都在和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赛跑。十多年如一日,践行不辍。

奚志农先生,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从历时三年在雪山拍摄完成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完成的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从创办关注藏羚羊保护的藏羚网到野性中国工作室,作为一名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为保护而拍摄、为责任而拍摄、为动物而拍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可持续的现在才是可预见的未来(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沈庞, 上海报道 2011-06-25

企业能否兼顾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Cyrill Jegu的回答一直是肯定的。“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我们造成的现状。有人对我说‘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我想说,我们知道!因为我们创造未来!”他说:“我们只是一味的抱怨,却不去改变什么。”

益延中国(Sustainability China)的负责人Jean Chen是一位漂亮且优雅的女士。“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能够孕育无限可能!”,她的回答透露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共生,打破思维墙,改变现状

JM: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出兼顾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Cyrille Jegu企业需要打破思维定势,需要更有创造力。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例子是关于可持续商业的”,我会反问他们“什么商业例子是不可持续的”。有没有商业案例为了更好的健康的?有没有商业案例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有没有为了养育孩子的商业案例?没有!

没有什么商业案例是为了养育孩子的。我有两个孩子,可以说这是我这辈子在经济上做的最糟糕的决定,但却是我人生中最棒最正确的决定。尽管在经济上是场灾难,但是,有孩子的生活让我过的无比富裕。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Page 30 of 36  « First  ... « 28  29  30  31  32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