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一 九月 8th 2025

性教育不是选修课,是每位家长都必须面对的育儿必修题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 , 上海, 2025-09-08

朋友聚会时不免要谈到孩子的,F谈及步入初中的女儿已和他讨论和男孩子接吻的感受了。我不由地惊叹于如今10后孩子这么早熟,同时提醒他及时对女儿进行生理卫生教育。许多父母因文化禁忌错失教育良机。父母作为法定第一监护人,既是孩子的生理保护者,更是其人格塑造者。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言:“性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而非单纯的生理知识传授。”

教育前置:从“不晚”到“及早”的转变

当我们回避性教育时,孩子只会通过更危险的渠道获取信息。我国每年约有7.5万例未成年人流产手术(国家卫健委统计中心数据),而性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占比连续三年超过5%(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司法大数据)。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性教育缺失而付出惨痛代价的青春。

我国古代“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训诫,蕴含着对儿童性别意识萌芽期的科学认知。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发现,接受过早龄边界教育的儿童,在青春期遭受性侵害的概率降低81%。美国性信息与教育委员会(SIECUS)建议,性教育应从学龄前开始分阶段进行:

3-6岁:建立身体权意识,学习隐私部位保护
7-12岁:了解生理变化与人际边界
13岁以上:探讨亲密关系与责任意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也提出“三级防护”:

一级防护:家庭性教育(0-12岁)
二级防护:学校社区协同(13-15岁)
三级防护:法律权益教育(16-18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类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中指出,青春期(12-18岁)是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其中性别认同是核心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2019年研究证实,接受系统性教育的青少年,其性别认同障碍发生率比未接受者低67%。

父母在这方面能做些什么呢?父母应该学习什么,能为未成年的孩子们筛选什么样的知识或信息呢?在如今AI时代,信息从来不匮乏,但优质的个性化的知识其实需要花时间筛选。Linn利用业余时间建立的网站KnowSex正是这类知识的整合平台,尽管其初衷并非专门针对父母教育孩子。

KnowSex:从个人想法到行动,汇集志同道合者

KnowSex是一个非营利项目。第三方数据反映出青年群体对性知识的主动需求——“自2021年运营至今,KnowSex每年吸引约百万读者,能为这么多人提供帮助,我满心欢喜。我们未主动收集用户年龄与性别数据,但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Similarweb的分析显示,KnowSex的用户年龄集中在18-24岁(32.52%)和25-34岁(34.94%),性别男女比约为2:1(66.99%:33.01%)。虽数据准确性存疑,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参考”,Linn如此回复JM的邮件采访。

Linn,业余性教育者,KnowSex 发起者,希望通过整合性教育资源、构建开放访问性教育资源的环境以促进中文性教育发展。

这是她提供给JM的自我介绍。出于尊重Linn对自身隐私信息的保护,JM通过邮件采访了她。谈及是什么触动她来创办KnowSex时,她说,有段时间受到性相关的悲剧新闻频繁冲击,感到性别对立与隔阂日益加剧,让她陷入了政治性抑郁与不安。2020年末,她意识到性教育缺失或许是这些悲剧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性教育能普及的话,这些事情也许会好转。

通过观察,她发现许多人连基础的生理结构都不甚清楚,“创办初衷很简单——希望至少每个人可以获得基础性知识科普资源。也就是,至少要了解人类的身体结构、性器官的相关构造、人类的生殖过程。另外,我们希望可以暂时弥补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短缺,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

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向来不易,Linn之前有许多想法都止步于“想”,但KnowSex是特例。要“创”个什么,是输出也是输入,本质也是在进行自我教育。Linn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传资料中汲取灵感,开始独自探索性教育的普及之路。她发现在中国大陆,性教育在K12阶段被零散地嵌入生物课、道德与法治课等课程中,但课时有限,难以全面覆盖。政府在性教育领域虽有过积极尝试,却因各种原因效果有限。互联网时代,个人主动获取性知识也面临重重阻碍。知识碎片化,让系统性教育难以企及;平台对性相关内容的严格管控,使直观知识获取愈发困难。科普工作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携手共进,KnowSex应运而生。

运营过程中难免遭遇诸多阻力。部分中国大陆的App和浏览器屏蔽KnowSex网站,导致许多中国大陆读者无法直接访问网站。此外,商标纠纷问题也曾让她们陷入困境,并遭受资金损失。所幸有热心的读者朋友们伸出援手,帮助Linn填补了亏损,让人倍感温暖。“即刻App的热心律师@黄粱一梦董二千,在我对诉讼知识一无所知时,为我详细解释了诉讼的基本知识,剖析当下情况,指引我前行方向。法律援助中心的师生们也热情相助,为我分析情况,提供应诉或和解的详细指引。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不再觉得无助”,Linn在网站上发布了公开信回溯了商标诉讼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感谢了这些网友。

从最初的一人团队,到如今逐渐壮大,KnowSex的工作架构不断完善,涵盖技术部、社媒运营、编辑部、复信组等多个部门;通过小红书、不记名系统、电子邮件等渠道与读者积极互动,解答他们的疑惑;每年约百万读者来访量也让她们坚信是所做的事情有价值的。不过Linn也坦言,“可能 KnowSex 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我秉承着做了终归比不做好的理念,自认为这个项目终会帮到一些人。

Linn有全职工作,网站是忙里偷闲在运营,平时抽出的时间较少。她说,其个人投入资金最大的时候是在建站伊始和被诉讼时,其他时间段网站的账本能够自负盈亏——在读者的支持下自负盈亏。“目前存续良好。读者都是自发支持的,我们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在每页和主页挂了一个小提示条,希望有想法的读者可以帮助我们平衡收支,良性循环。”

KnowSex网站上公开读者们的赞助款和使用细目。 JM发现2024年单笔赞助金额从1元到200元不等,大多在10元以下,网站每年运营成本不过百来元,主要是域名费用,因访问量增大,从使用付费服务器开始,年度支出也才千元出头。因网站小伙伴都是义工,不列支。如果她们的人工计入项目运营成本的话,自然是会入不敷出。这也是大多数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现实情况。

“网站并不容易商业化,而且商业化后我担心网站会有所变化。但如果资金条件允许,且能够得到一笔工资支持运营人员的生活成本,也许会考虑全职运营”,Linn的考虑也贴合现实现实。理想总需要人买单,没有他人来买单那就自己买单。

被“墙”的背后是观念的壁垒

近年席卷全球的Metoo(我也是,又称为“反性骚扰运动”)让大家看到了绝大部分受害者及其家人和组织,因各种原因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对各种环境下发生的性骚扰选择了沉默以对。人就这么长大了,但伤痛依旧在,一直需要一个机会去治愈。辛芷蕾主演的话剧《初步举证》里有一句台词: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曾遭受性侵。也许,实际的数字比这个比例大的多,且受害人不仅仅是女性。

沉默不是保护,只会让伤害更隐蔽。如果父母敢于打破沉默,如果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性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土壤而非禁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坦然认识自己,拥抱健康的人生。

谈及到对学校教育系统针对性教育的观察,Linn认为,“教育是个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的过程,要靠教育者发挥自身专业素质和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当前在课程的设置上虽少但仍有所帮助。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可能不够吸引人,以及受教育者是否会认为这节课不考试不重要、或者认为是‘水课’。北京大学开设的有一门《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通选课,广受学生欢迎,我认为是可以供其他高校学习的。”

性教育的缺失从来不是技术的困境,而是观念的壁垒。性教育的困境本质上是社会观念的折射。真正的保护不是筑起信息的高墙,而是点亮认知的明灯。当每一个家庭都能坦然面对性教育,当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第一任性教育导师,我们才能真正打破代际传递的沉默与创伤。

在性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KnowSex这样的NPO或许是渺小的,但用知识的光芒驱散无知的黑暗,能让这个世界因性教育的普及而少一些悲剧,多一点美好。

弗洛伊德说:“一切压抑终将以更丑陋的方式回归”。唯有以科学驱散蒙昧,以对话替代回避,才能让青春不再因无知而付出代价——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文明社会对下一代最郑重的承诺。寄望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信息审查员和对应部门的管理者能提升这方面的认知,简体中文网络世界的内容在安全之余能更丰富。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KnowSex

性教育在北大 :访《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主讲教师姚锦仙

JM观察 |探寻两起悲剧的背后——与自己和解

培养孩子拥有更高级的快乐

当 AI 学会谈恋爱:一千万东亚年轻人正在被算法驯养成情感巨婴

泛爱众,我和抑郁症少女的一段往事

驯服多巴胺的自我实践

教育说 | 让孩子自我发现

教育说 | 好的学习习惯照亮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