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二 五月 13th 2025

JM观察 |从未被教务处排上的课在网络收获千万播放量谈起

【专栏】| Columnists>教育说

赞助稿酬

JM特约撰稿人 冒牌王小波,杭州, 2025-05-12

互联网像个巨型化粪池,每天喷射着三千万吨短视频、五亿条热搜和数不清的“震惊体”。可偏偏在这粪海狂涛里,陈志新那二十八小时的《社会科学概论》炸出个175万粉丝的认知火山口。截至5月12日,这火山喷发的岩浆已突破千万播放量,把教育体制的玄武岩地层烫出个透亮窟窿。

陈老师的课程大纲堪比《山海经》,从宗教学串到人工智能,活像商周工匠把二十八星宿全熔进一尊方彝。年轻人捧着手机刷课的模样,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汴梁百姓围观说书人——只不过现在说书人得和算法斗法,在“黄金三秒”的流量暴政下,硬塞进一小时的思想干货。

民国时北大旁听生比正式生还多,沈从文、丁玲们蹭课蹭成文学大家。现在倒好,教室装上了人脸识别,蹭课得先刷校园卡。结果呢?陈志新举着传单在校园游击,活像当代蔡元培举着“兼容并包”大旗搞知识北伐——只不过这次战场换成了B站弹幕池。

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不论出身;今日B站课堂,百万学子无需学号。陈志新躬身发传单的身影,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完成跨时空击掌。只是先贤们想不到,如今传道者的战场不在杏坛,而在算法黑箱——得先用推荐机制杀出条血路,才有资格谈“有教无类”。

柏拉图若目睹此景,怕要重写《理想国》:洞穴墙壁上的影子成了4K高清课,囚徒们不再迷恋幻象,反而举着LED火把追问“正义的RGB色值是多少”。陈老师每集片尾那声“再见”,分明是当代版“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只不过省察工具从铜镜换成了满屏的“下次一定”。

学校管理者像极了秦朝制式化铸剑的工匠,非要给每把剑刻上统一的铭文。陈志新这匹野马偏要带着草原的敕勒歌闯进铸造司,把《军事理论与军事史》铸成反曲刃,把《宗教学导论》淬成鱼肠剑。教务处看着课程表直瞪眼:“这哪是兵器谱?分明是妖刀目录!”

想起明太祖删《孟子》的“民贵君轻”,清乾隆编《四库》的削足适履,知识驯化史总是权力与野性的缠斗。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千万播放量成了新式民贵论——当象牙塔里的评估体系还在数论文篇数,网友们早已用三连投票重建知识共和国。

海德格尔说技术的本质是“解蔽”,陈志新事件却暴露了双重遮蔽:教育体制遮蔽了知识的野性,算法平台遮蔽了思想的重量。那些深夜刷课的年轻人,像在甲骨上钻灼的贞人,用发烫的屏幕占卜未来——裂纹里浮现的不再是“王田获否”,而是“内卷突围否”“躺平有罪否”。

福柯若分析这千万级播放量,定会看见圆形监狱的倒置:曾经规训学生的学分体系,正被流量民主反噬。当陈老师把《社会科学概论》刻成数字甲骨文,每个点赞都是对知识权力的祛魅,每枚收藏都是新认知图腾的供奉。

商朝贤者箕子献《洪范九畴》给武王,用九类大法框定人间秩序;今日陈志新在B站九宫格热榜杀出血路,用九大社科重构认知边疆。教务处该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浇铸青铜礼器,而是培养会自己找矿脉的铸剑师。

昨夜梦见仓颉在云端敲代码,造字鬼哭变成了服务器过载的轰鸣。陈志新的课程在数据流中化作发光甲骨,175万网友正用弹幕重写《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流量精一,允执厥中。”

晨光熹微时,B站推送了新课预告。陈老师背后的书架影影绰绰,像极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窖穴——那里曾埋着中国最早的知识火种,如今在数字时代重燃,烧穿了学分与流量的铁幕,照亮千万张未被应试教育腌透的年轻面庞。

(本文由Kimi和DeepSeek根据作者给出的观点成文并修改

编后语:

小编每每听到网红课程的新闻,就会想起十多年前在网上追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与《幸福课》(积极心理学)的往昔岁月。那时虽已离开校园多年,但在主动从职场解放自己后的Gap Year搬到某所百年学府附近,享受着线上追免费公开课,线下无差别蹭免费公开讲座的日子。那时的百年校园没有电子门禁、人脸识别和校园登记系统,这些新冠封控管理留下的“遗产”。

此后,小编受惠于网络的免费教育资源学习各类专业知识课程,例如清华大学肖星教授的财务类课程、弗吉利亚大学天文系的Mark Whittle教授的《宇宙学》。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慕课用户达3.5亿,发展中国家占比62%。

DS对网络现象级课程的播放量对比与数据回溯:

| 2001年 | MIT启动开放课程运动 | 开启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时代 |
| 2010年 | 哈佛《幸福课》引入中国 | 掀起国内“名校慕课热”,日均浏览130万 |
| 2020年 | 疫情催生“全民网课” | B站知识区增长240%,教师UP主增5倍 |
| 2025年 | 微信推出短剧化知识产品 | 微短剧与知识点融合,单集完播率提升至78% |
1. 海外经典课程
- 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与《幸福课》(积极心理学):2010年引入中国后,单集播放量超2000万,累计弹幕互动破百万。
- MIT《电路与电子学》:开放课程运动(OCW)发起者,全球累计学习人次超1.5亿。
2. 国内网红课程
- 山东财经大学宋浩《高等数学》:B站播放量1.1亿,弹幕233.6万条,成为“大学生救命课”。
- 复旦大学陈果《思修课》:短视频片段播放量超5000万,金句“孤独是自我增值的时光”全网传播。
- 北师大陈志新《社会科学概论》:2025年上传B站后,单周粉丝破百万,播放量超千万。
- 罗翔刑法课用“法外狂徒张三”案例,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道德困境讨论,弹幕互动量提升40%。
- 戴建业以方言吐槽古诗,将杜甫塑造成“自夸狂”,视频播放量超2亿。
- 复旦赵斌用游戏引擎演示生态学模型,被称“科学界王家卫”。

顶级课程皆暗含哲学追问:哈佛《公正》探讨电车难题,实为现代伦理启蒙;《幸福课》表面教积极心理学,内核是存在主义疗愈。这些高播放量课程的共同特征之一为内容系统性和碎片化的平衡。如,成功课程既保留学科逻辑(如宋浩的76小时高数全系列),又拆解为“15分钟认知单元”(如TED-Ed动画课);哈佛《幸福课》将积极心理学体系浓缩为12讲,每讲匹配可实践的“幸福工具箱”。

B站泛知识类内容占比达45%,2025年知识区UP主同比增长68%。知识类短视频完播率是娱乐内容的1.8倍,证明“硬核内容+软性表达”的市场潜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系统课程成为“认知锚点”。 短视频平台算法将“长尾知识”精准推送,可谓是教育平权与技术赋能的合流。

编辑: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