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CSR & Sustainability
作者;Victor,中国新闻周刊,2022-09-16
进入9月中旬,刚刚过去的“中华慈善日”“95公益周”“99公益日”,助推全民公益氛围进一步升温。有人把积攒一年的步数兑换成“小红花”,捐给认同的公益项目;也有人不放过一丝绿色能量,打算冲刺再种一棵柠条。
不论是环境保护、乡村振兴,还是疾病救助、灾难应急,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公益浪潮里的一分子,传统的公益行为也经历迭代升级,做公益已经内化在了生活的一举一动当中。
“没有互联网,人人公益就无法实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程芬近期在影响力慈善沙龙中表达了如上观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
中国互联网公益即将走过15年。15年间,包括信息资讯、社交通讯、在线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迅速崛起,逐步成为全民公益的主阵地。而互联网公益,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媒介形态的变化,随着短视频逐渐发展为当下最主要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公益的形态也延伸出了新的形式和可能性。
如今,在诞生后的第11年,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达9.34亿。基于其超大的用户规模,以及独特的内容交互形态,短视频平台逐渐呈现出独特的平台优势,凭借其强大的用户触达与热点响应能力,逐步具备热点属性。在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并做好内容分发、资源连接,为媒体及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帮助:
作为大众化媒介,短视频平台具有强大的连接作用,依托其巨大的用户流量触点,得以关注到更大用户范围内公益需求,并在短时间内实现需求与供给的连接。
短视频生动的、有现场感的内容呈现形态,也让内容及公益的表达更加多元。在热点事件发生时,作为大众媒介的短视频,有机会借助其热点及渠道能力,联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相关方,实现彼此互助。
最后,随着短视频平台社交关系的进一步沉淀,在资源交换、信息共享、效率提升的平台体系上,我们还有望建立用户和平台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深度信任机制,使得公益事业未来连接个体或组织的形式更加多元丰富,全民互助成为可能。
尽可能连接每个有需要的人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在互联网公益中,天然具备连接属性的互联网企业和媒体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热点事件突发后,如何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连接到需要帮助的人,并为其匹配相应的资源,是帮扶的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8月,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的记者陈伦福和同事们都在忙着接收当地用户求助信息,买不到婴儿奶粉、病榻上老人急需药品…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他们面前的,是快手热点团队打造的“疫情互助通道”——医疗救助、药物提供、物资补充上有困难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发起求助,快手通过协同媒体,联动地方政府、公益和志愿者组织,为求助者提供及时帮助。截止目前,快手共联动19家媒体合作,覆盖了包括海南、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市。
作为一名记者,陈伦福对于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并不陌生。在他看来,短视频平台就是他发布视频新闻的资讯端口。但这一次,短视频不只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出口”,也成为他收集用户求助信息的“入口”。因为这个小小的“互助通道”,陈伦福与千里之外屏幕旁的求助者连接了起来。
将求助者与本地媒体、记者进行连接,是一次成功的“牵线”。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加之信息壁垒、交通不畅等问题,求助者发来的难题复杂且迫切。对于常年跑在一线的媒体人,也要多方联络协调。
陈伦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个求助对象,一个来自万宁的年轻女孩。当时,女孩在器官移植手术后出现排斥反应,亟需转院海口。陈伦福迅速了解两地的防疫政策,联系女孩所在的万宁万城镇政府,开具了外出就医的证明,帮助女孩顺利抵达海口治疗。
通过疫情互助通道,一条高效的互助链条被嫁接在受困者和救助人员之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在“流量拥簇”的环境里,个体的境遇和求助声也能“被看见”、“被听见”。
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生活环境的用户都能第一时间传递自己的声音,并和其他用户呼吸与共。
正是基于短视频平台巨大的用户量,这种热点突发事件下的连接才能迅速达成。像陈伦福这样的媒体人,借助疫情互助通道获取信息,联动各方资源,向求助者施以援手,恰恰说明短视频平台的功能角色正在进化。短视频不仅仅是内容消费平台和电商交易平台,凭借其突出的热点属性与强大的连接能力,也在逐步成为“服务”平台,并将这种服务的能力发挥到互联网公益当中。
多方互助,善意的传承与接力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互联网平台未来一段时间的履责方式、履责内容、履责评价提出了要求。在监管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选择将平台的基本价值、发展方向与承担社会功能、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其中,短视频平台作为当下互联网公益的重要参与者,媒体、政府、公益机构、大众等,构成了平台履责不可或缺的力量。
事实上,短视频本身作为用户分享生活的窗口,也是主流媒体实现媒介融合的重要渠道,因而在热点突发事件发生时,短视频能快速集中社会注意力,同时在人群、区域、圈层等不同维度迅速形成有效信息链接,跨地域实现“破圈”效应。这也使得短视频平台在参与公益时,有机会和有能力联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相关方。
今年上半年长春出现疫情期间,《长春日报》掌上融媒行政总监高丽红为营救一位被困异地、生活物资即将耗尽的卡车司机,反复联系不同属地的疾控中心和区域政府,最终司机成功获救。
这次救助其实是多方联动的结果:司机通过快手疫情互助通道发出求助信息,当地媒体联合不同属地的地方政府、疾控中心、核酸检测机构和工作人员,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救援。
事实上,除了“卡友”,快手互助通道也开通了农民工专项、春耕助农专项以提供针对性帮扶,并与吉林共青团合作,帮助当地招募志愿者。
针对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互助通道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帮扶办法。比如,通过媒体记者,协调当地力量,包括志愿者、网格员、居委会等;在核实用户求助信息后报送上级部门;在归类求助信息后,平台也会通过私信、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给到用户解决方案;为解决生活物资短缺问题,平台还会同步用户本地团购、跑腿小哥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救助。
这种互助和联结,就如一种善意的传承和接力。疫情互助通道发挥连接作用,求助者、地方政府、公益组织、救助人员全都参与其中。一家媒体、一位记者的力量是有限的,借助疫情互助通道,多方协同,高效连接,实时互动,短视频不再只是传播工具和渠道,而是一处公益力量聚集的阵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面对突发事件,短视频平台在连接个体之外,也借助自身的触点与能力,联动各个社会主体,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工具,既守护了大时代里的微小个体,也推动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公众也在这种互助互动中重塑认知,实现个人价值。在热点突发事件中,短视频平台,通过联动上述的各个关键参与方,以这些“繁星节点”为触点,将平台参与公益,逐渐演变为一场多方彼此互助的公益行动。
从参与公益到全民互助
除了连接个体、联动多方的互帮互助,进入快手疫情互助通道,还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抗疫日记”。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热点突发事件下的互联网公益正逐渐显现出“全民互助”的趋势。
帮扶过程中,陈伦福给名单中需要帮扶的用户拨通电话,却被对方当做“骗子”,还是通过快手平台的工作人员留言后,重新沟通,才获取用户的信任。
不难看出,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依托于其独有的社区文化与社交关系体系,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之间,已经沉淀出独特的互信机制。正是基于这种信任感,用户才愿意自由表达、及时求助,平台才能够借助庞大的用户市场和跨区域联动能力输出更多能量和价值。当足够多的用户聚集在这里,普通人的善意经过短视频平台传递、聚焦和放大,我们得以在此触碰到这个社会真实的温度。
在快手的疫情互助相关话题下,一张张原本陌生的脸庞汇聚在抗疫日记专区,每一条短视频都是用户真实的反馈:有患病老人及时输上血小板的,有孩子及时获取急用药的,也有单纯记录抗疫生活为大家加油打气的。许多用户的画面和声音聚在一起,让我们触摸到了屏幕背后的温暖。一条信息、一个电话、一段视频,甚至一个点赞,看似不起眼,但汇集在一起,就能汇成一条温暖的河。
未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与资源能力的进一步构建,短视频在热点突发事件中可做出的贡献将更加丰富有效。
首先,短视频能够参与和响应的事件将会更多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和快速传播异常关键,平台除了扮演资讯分发的角色,也需要强化对内容的审核把关,防止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对用户善意和公益资源的消耗;在应用场景上,短视频也能够从疫情进一步拓展到自然灾害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中,包括灾害预警、灾后救助等。
近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快手热点团队也紧急上线了地震求助入口,为受灾群众打通求助通道。
同时,短视频能够连接的资源将会更为丰富:在求助端,短视频还有机会更高效地触达特殊群体和求助者;在供给端,除了连接地方媒体、组织机构,短视频也将有机会联合例如志愿者团队、NGO组织甚至广泛的个体。基于平台为用户构建的信任感,短视频平台可以为“公益全民互助”提供一个极佳的实践场景。
创新正当时,初心永不变。在互联网公益走过15年之际,基于各自的属性和优势,互联网平台仍在探索一条理性且可持续的公益之路。可以预见,突发事件之下,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挥平台相应的能力和价值,仍是值得各平台深度探索研究的命题。毕竟,公益不只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性,关乎每个人内心善良的底色。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王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