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 一白,上海,2022.06.04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是独居在上海郊区小屋的老李过去3个月的真实写照。据说“六一儿童节”全城解封了,他也没有进市区溜达的动力。
老李“闭户著书多岁月”,养成了常备余粮的好习惯。市区的老友一干人等可没他这么游刃有余,着实是经历了大半个月的生活物资和常用药品的紧缺。好在还有近邻、还有快递小哥、还有一些古道热肠的陌生人……让人感受到春天的丝丝暖意。
凉风习习已入夏。回想今年的愚人节,全上海人被“放鸽子”,大上海开始上演《开端》。至今官方未对此致歉,也尚未对2500万好市民“自愿自发”关自己在家里抗疫两月有余表达感谢。然,吾辈对身边的善行义举岂能不费笔墨记之念之,同时缅怀死去的这个春天。
远亲不如近邻
X先生所在的小区由多层和小高层组成,七千多人分布在108栋楼里。小区自3月中旬开始被封闭管理后,便进入了“7+7”、“2+12”的循环。小区所属居委会经常换领导,“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全城封控后物流紧张,他们也弄不来生活物资。
居委会指望不上,怎么办?除了和全市人民一起在线上抢菜,业主群里自己组团也能搞定各种物资。
物业人手不足,来不及分发团购的物资、无力组织大家做核酸?居民们自己上,做小区志愿者。
没有防护服给小区志愿者?居民以楼栋为单元组织众筹团购,防护服商家F公司(上海某大型知名民营企业)得知后 ,以自家企业的基金会的名义捐给了他们。
独居老人没菜吃?左邻右舍帮老人网上购物、调剂米菜给老人们。
居委会不发属于保供物资的爱心礼包?小区志愿者发现后,努力争取,拿回来送给楼栋里的老人。
……
居民齐心自救,这股凝聚力,模子!相较之下,某些居委会的种种劣迹可谓一言难尽。比如下图中这位:
为富且仁的钟先生自掏腰包给邻居们送菜送鸡蛋,向居委会捐口罩捐防疫服。哪知自己收藏的翡翠平安扣被居委干部朱彩凤惦记上了。这位朱某某反复索要、不断纠缠,导致钟先生抑郁症病情加重——他愤怒的挥锤砸向自己的奔驰轿车。
本次封控前,钟先生就向居委捐赠了800只口罩。封控后,钟先生又购买了100套大白防护服、鞋套、面罩等防疫物资捐赠给居委,还为楼里每户居民捐赠了价值百元的蔬菜和3斤鸡蛋,缓解了邻里们的实际困难。
善恶到头终有报。贪心的朱某某令人不齿,也因此事被居委会开除。祝福“好邻居”钟先生能解开心结,早日康复。
X先生和钟先生所处的小区只是上海1.3万个居民住宅小区的一个缩影。面临外部的不确定性,邻里间增强了互动,大家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践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如果这种主动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能延续到未来日常,是否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社区自治图景?
还好有店不打烊,还好有快递小哥
“多亏有外卖,(我)才没被饿死”,L打趣的说。
L平时出差多,生活上断舍离,故此奉行“三不政策”:不开火、不囤粮、不购多余物件。3月27日20:23,官方突然宣布启动“鸳鸯锅”式静态管理,浦东浦西各封闭4天。次日凌晨5时浦东封闭,本以为清明节可结束“两岸关系”恢复“大一统”。未曾想,愚人节捎上了清明节还拐带了劳动节,再一溜烟的跑完“五四”直奔“六一”还接上了端午节,“上海解放日”解封的期盼落空,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小区未被“解放”。(编者注: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此后,5月27日被定为上海解放纪念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小吃店吃库存。馄炖铺子、饺子馆,烧烤店、湘菜馆、包子铺,炸鸡店、面包坊……4月里,L把能下单的小店点了个遍。虽然店里品种不稳定,还时开时关,但能点到什么就吃什么,点不到时就少吃点。透过线上外卖平台的货物情况,也大致能推断出物流恢复了几成。情况好转出现在4月下旬。4月26日,L第一次从超市买到东西,此后隔三岔五都能抢到一次,这才告别了高价菜的日子,自己在家做饭照拂自己的“五脏庙”。“等恢复了,要去实地光顾疫情期间没怎么涨价的良心商家”,她说。
正因有周边居民的订单,有风餐露宿的快递小哥接单,这些小本经营的店铺才有进账,才得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共生关系对社会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的活力需要大企业,也离不开小商家;需要行业精英,也离不开“螺丝钉”。一家家小店生意兴旺、一个个家庭安居乐业,才有社会良性运行的日常。只是,不可避免的不断有人离开,不断有店就此永久歇业了……
过去两个多月,L没参团,依旧贯彻着“断舍离”的生活理念,仅备着两三日的生活所需。现在的她也已经找到被关在家的生活节奏了,短期内也不准备去外地出差:“过去了(外地)还要被隔离,不给外地添麻烦,也不折腾自己,乖乖待上海”。L的境遇比起被困在路上的卡车司机、手头不那么宽裕的外来务工者、在电话亭住了一个月的女生、原本就在街头流浪的人们要幸运和体面的多。
起初以为,按上海以往的“精准防控”做派,这次也能很快恢复正常,哪知很多人对形势严重误判。小道消息说,是因为从北京来了位厉害的莆田背景的防疫专家坐镇大上海指挥。传言真假不知,但3月底听信官方发布的信息没囤菜的人已被坐实“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上海到底哪天能恢复正常?至今没个准信。好在快递终于慢慢恢复正常,再被封在家的人应该不用惶恐饿肚子了。
平凡的快递小哥做着平凡的工作,在“清零”抗疫政策下,他们在岗就是给市民们带去了希望。
3月30日17:05分,唐女士在微博求助,家中有位90岁高龄老人,患有糖尿病且高位截瘫在床,通过网络购买的救命敷药滞留在顺丰上海浦江中转站,因为封控管理无法投递。快递公司克服重重困难,20点24分,将敷药送到唐女士手中。考虑到唐女士所在小区封停,老人又重病在身,快递公司还非常贴心地送上了水果和鸡蛋。唐女士深受感动。
“00后”快递员王永康,在4月7日政府允许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区的快递小哥返岗以后,他立马报名。帮居民代买药品、物资配送、卸载抗原试剂、转移阳性患者……“每天都是连轴转,有时干到凌晨1点多,不只是我,队友们个个都是如此,大家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居民们都很需要我们,也没什么二话,我觉得能帮到别人心里也挺开心的。有时居民会发短信给我们加油,说你慢慢来,我们不催你,小哥辛苦了。我送药上门、送餐上门,居民们都很客气的,连连道谢,还有人说看到我们返岗,心里就踏实了,就觉得有希望了,我们小哥之间也经常分享这些暖心的消息,互相加油鼓劲。”
快递小哥相中亮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孩的快递,她3月28日在电商平台下的订单,3月31日到了站点却因封控无法递送,“应该是一件衣服,接到电话时她很兴奋,说我们快递小哥是她现在最想见到的人。
5月17日,吴先生原本要徒步20余公里,从上海徐汇区到虹桥火车站,在社交平台上求助时,得到了好心骑手余先生的帮助。从今年4月底开始,余先生用自己平时送外卖的电动车在晚上空余时间无偿送路人去车站。余先生送的第一个路人是一名女孩。到达到虹桥火车站时,女孩要向余先生微信扫码付钱。“我没有要,我就说加个微信,你到家给我报个平安。”余先生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女孩给他鞠了一躬,还流泪了。“当时看到她流泪,我就想着在上海尽我能力,能帮多少人就帮多少人。”除了余先生外,和他一起工作的朋友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无偿送路人去车站的工作中。
如同网友所赞的“这才是骑士精神”。报道和赞叹这些“骑士”之余,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是不是需要反思下:为何上海不再是“突然被封在迪士尼做核酸,还有烟花可看”的那个上海了呢?为何在一条条政令颁布的同时,没有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的配套举措和人文关怀呢?
感谢陌生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4月的魔都“兵荒马乱”。不少人在帮着转发各种求助信息:货车司机滞留的、独居老人缺菜的、核酸阴阳有误不让复核的、求医无门的、大人被强制转运家里幼童无人看顾的……S也是“转发大军”中的一员,4月最严峻的那一周,她每天花8小时左右看消息转消息。她相信总有好心人能看到后去帮助到。“虽然不是自己直接帮助到的,但还是非常欣慰。至于有人冷嘲热讽转发无用的、说是传播谣言的,果断拉黑他们了。是谣言官方会辟谣,传谣的人会受到惩罚。但凡是个人,对同类危难中的求助就不会视而不见”,S毫不委婉的对JM表达了她个人的看法:“更何况不合理的、违法行为被大众关注了,才有修正的可能,比如急救前必须先做核酸、入户消杀、不让方舱回来的住户回家等……这是帮助社会进步、帮助这个城市改正错误。”
有些求助信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后,得到了救助。比如到上海就医却流落街头的江西老人,再比如缺菜的退休老教师们:
图:S转发网传信息去核实|S提供
有些求助信息得到了热心网友的关注,帮助他们对接民间公益组织,比如这位李先生看到S转发到群里的医疗求助信息后,主动加她微信,追问情况。
图:李先生与S的对话 | S提供
Boris所在的公益机构——联劝明义慈善专项基金,在4月里筹集了15万元的善款,免费送出1000多份蔬菜。他们边筹钱边送菜,主要是送给上海的医护人员和他们家属以及孤寡老人。“在这么繁华的上海还缺蔬菜,在平时是无法想象的。疫情配送艰难,我们能打通供应链送蔬菜,是因为很多好心人在帮助我们。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心人,他们捐钱捐力,一起来做这样一个事情。在疫情期间能够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挺有意义的”,他对JM说。
图:送到的捐赠物资、被捐助对象的签收单和感谢信| Boris提供
由封控在家的普通人组成的志愿者组织“稻侯er”。四月上旬,他们临时组织起网站,希望让更多求助声被听见。与此同时,他们向社会征集无偿志愿者。报名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人甚至不在上海。他们都自发参与到这一场民间救助中,为处于困境的人提供帮助。
上述的民间公益机构和个人志愿者绝非孤例,检索“上海互助”可以看到不少民间公益机构和个人在默默做着一些小事,至于能做大一点事情的官方背景的公益机构们做了些什么,他们官网上的年度工作报告中也许能让这个城市的市民们窥见一二吧。
总会遇到在网上接力助人的陌生人;总有相信“谣言”里的求助,花时间“按图索骥”施以援手的陌生人;总有为他人所受的不公发声、发帖、转发的陌生人……这些陌生人是平凡的人,具有同理心的人,是相信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不止上海,我们都共同遭遇了冰凉的雨、也感受到了和煦的风,共同见证了花开花谢也共同经历了月圆月缺。为了逝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记住这个春天。
编辑:一一、Wind
延伸阅读:
- 《抗疫见闻录》
- 一个无序、饥饿的上海
- 疫情之下,一个上海快递小哥的自述
- 上海封控60天,我被一个17岁的团长教育了…
- 全上海最年轻小区团长——论如何解决几百号人的吃饭问题
- 封控以来,上海乱象频出,这座城市究竟怎么了
- 困在上海的投资人:当骑手跑腿送药 一天扛800箱蔬菜
- 在上海电话亭住了一个月的女人
- 睡在上海浦东机场的66天里,我多了100个来自全世界的朋友
- 一个上海民间互助网站和6000条求救信息
- 悉尼,热议着今天的上海
+++++++++++++++++++++++++++++++++++++++++++++++++
感谢第11期SE沙龙嘉宾和黄展聪先生联合赞助本文稿酬
+++++++++++++++++++++++++++++++++++++++++++++++++++++++++++++
部分稿酬将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选定的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