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CSESC;改编:一白 ,2021.4.30
起初是为了服务特殊群体和社区,但凭借优质的出品、超高的口碑以及温暖人心的故事,一家小小的社区面包店得到了中新网、腾讯微博(热搜)、封面新闻、红星新闻、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广播电台、四川省残联官微、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成都市残联官微、青羊社治、锦绣青羊、青羊区残联官微等各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甚至成为成都名声在外的网红打卡地点。
“面包慢点点” 烘培店里的每一个面包都倾注了满满的爱心与诚意,开业当天社区居民从上午排队到下午4点。不仅字节跳动、平安等大公司前来合作,连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都来专题报道,成了火出圈的成都面包名片。
缘起感同身受
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做些修鞋、清洁、卖报等较为简单的体力工作。同为残疾人的王会深感社会缺乏为残疾人搭建的就业发展平台,让本就机会不均等的社会变得更加阻碍残疾人去参与和融入社会。于是,王会在2004年创立了成都佑爱嗨豆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佑爱”),为“喜憨儿”(编者注:“喜憨儿”是对大龄心智障碍群体的昵称)提供烘焙就业技能培训、实训、辅助性就业和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心智障碍群体的社会融入性就业。
“面包慢点点”是佑爱旗下的品牌项目。取名“慢”,一是指部分店员为“喜憨儿”,请消费者能理解他们的动作和反应会慢一点;二是希望顾客们能驻足小店,慢慢享受美好的时光。在人员配备上,店里6名全职员工里2/3为喜憨儿。开业至今始终以低于市场20-30%的价格,为企业提供茶歇、冷餐、烘焙DIY体验,定制残健共融的公益团建活动,健康、新鲜、美味、复购率及满意度奇高。
面包背后的他们
喜憨儿员工虽然无法独立地学会烘焙,但经过训练,单一性的执行力很好,心无旁骛。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收获价值和尊敬,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机会更是无比珍惜。
收银员茉茉37岁,身高不足1.5米,智力残疾2级,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店里所有的岗位轮岗一遍后,发现她收银员岗位也能应付的了。为了做好收银员的这份工作,从培训、试用到能独当一面,她用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虽然偶尔也会出一些小差错,但是大家都相信她会越做越好。
和茉茉一样有一定智力残疾的还有翔翔(19岁)和航航(24岁),他们给专业烘焙师傅打下手。和面、揉面、清洗烘焙的器皿、包装,这些辅助性的工作,经过反复训练,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的。
诚诚是一个重度自闭症孩子。在妈妈和工作人员的陪伴和鼓励下,他已经在面包慢点点工作了三年。这期间他不仅学会了做面包、奶茶和咖啡,获得了工资收入,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佑爱与四川高级烹饪学校、成都法麦西点烘焙技术培训学校等专业教育资源进行合作,邀请他们为佑爱就业团队进行培训授课。并且还外聘台湾烘焙师提供技术支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模式和经验,选择适合“喜憨儿”学习的流程、操作手法和岗位设置,由简及繁、由易至难、量体裁衣的反复培训。
面包背后的秘密
培训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但面包慢点点如何做到比市场价便宜20-30%?这得益于 其“助残+社区” 的“残健共融”的社区服务平台模式。
“面包慢点点”面向的消费群体较为固定,和社区居民紧密结合,
成都青羊社区提供了免费经营店面给“面包慢点点”,社区门店会固定采购统一的原材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区居民自发报名组建。队员17人,目前以3小时一班轮流到“面包慢点点”门店支持。每周六、日均有高校志愿者参与门店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有超过600人次志愿者为门店提供服务。
场地成本优势、原料成本优势、人员成本优势……这些都帮助降低产品价格,让利给消费者。
除了有竞争力的价格,面包慢点点还能提供独特的体验服务,为企业定制残健共融的志愿者活动,为企业设计、执行公益项目或活动……借助公益平台的力量,帮助其他企业社会责任践行进行宣传。
小面包的影响力
基于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消费者及企业客户的认可,佑爱嗨豆获得了“2019年中国好社企”和“2019年成都市社会企业”双认证,目前面包慢点点也在今年疫情期间开设了第二家门店。
通过劳动,喜憨儿们融入社会收获了价值和尊严,消费者获得了物美价廉的面包。
社区两委的支持使佑爱有了更多社会宣传和倡导的渠道以及政府支持的资源,也树立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榜样。
越来越多的社区志愿者加入工作团队,让整个消费链更加值得信任。藉此机会可以增进顾客们对憨儿的社会认知,帮助心智障碍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同时,社区面包店成为了社区居民交流聚会的场所,对于社区的凝聚力建设和邻里关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编辑:Wind
延伸阅读:
面包慢点点(曾名:佑爱烘焙坊),是由有17年助残经验社会组织——成都市新叶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发起的,主要为大龄心智障碍群体提供烘焙就业技能培训、 实训、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心智障碍群体的社会化融入和就业的社会企业。 以社区为基地,为残障人群提供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创造包容性就业的服务,并创新探索心智障碍群体“陪伴式 ”(家人、职业辅导员、志愿者)就业的模式, 以“助残+社区”的双轨制并行思路参与社会治理发展。
-
乔琬珊:每个人都可以正面影响社会
-
兰萱之家,养老市场的新力量
-
复旦学者沈逸:大学生公益创业须谨慎而为
-
理查德:谁来为你的错误买单?
-
走出过去,抓住社会企业家热情
-
社会创新形式
-
从绿色工作看社会影响目标的实现
-
专访齐放网CEO陈国权
-
高校里的公益创业
-
专访环球协力社执行主任李凡
+++++++++++++++++++++++++++++++++++++++++++++++++++++++++++++
感谢第52期CFIM沙龙嘉宾刘博先生、吴水清先生、
陈宏先生、易八贤先生、黄泓先生
和阿正先生赞助本文稿酬
+++++++++++++++++++++++++++++++++++++++++++++++++++++++++++++
部分稿酬将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选定的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