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天 十二月 22nd 2024

2020抗疫见闻录(三)从全民卖口罩说起

【城市】| City

赞助稿酬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特约撰稿人 立早张,青岛报道,2020.06.07

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月之前最紧俏的物资是什么?医疗防护用品,或者简单的说, 口罩。那时候经常有人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发布信息——急需某种数量的防护用品,能供应各种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一时之间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口罩经销商。

类似情形曾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几年未见的同学和我寒暄几句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螺纹钢货源吗?我很纳闷, 这与他的职业没关系啊。有朋友在饭桌上也在问有没有货源。过了段时间,他又打电话给我:“我有螺纹钢货源, 你朋友还要吗?”

去年美元紧缺时, 要我帮他买点美元的朋友过不久居然打电话给我:“我手头上有美元。你要吗?”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不断重复,实质却没有任何改变。

每个人都成了口罩求购者

产品的流通流程一般都有三个环节:生产商(或者叫工厂)、经销商和消费者(用户)。 中间的经销商环节就是管道。好比源头有水,需要通过管道输送到末端用户。个别情况下,用户可以直接从工厂购买,不需要经销商, 或者中间经销商环节不止一个,要牵扯到代理商(国际贸易还有出口商和进口商)、 分销商、 零售商(商户或个人)。

时间拨回到今年一月底二月初,当时医院和个人急需大量口罩和其他防护用品,市场总体需求大量增加。而对应的供给又是怎样的呢?工厂和工人正处于春节假期。从原料、运输到生产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工厂有生产,产量也不到平日正常产量的零头,库存也是杯水车薪。政府虽然及时组织了工厂的复产复工, 却都有个过程。当时供给暂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于是就出现了口罩短缺的情况。医院到处求援,信息的接力传递和热心人的参与,促使每个人都成了口罩的求购者。

但这种做法能缓解供应不足吗?我的看法是:几乎不能。

口罩防护服等医用专业用品平时对个人几乎没什么用,个人不会跟医院抢货源。医院有自己固定的采购渠道,即使面对突发的大量需求,库存不足和生产困难会导致短暂的慌乱。 但慌乱过后,医院还是有常用的可靠渠道和足够的资金去采购。民间公益机构、各种其他机构和个人参与求购的后果是什么呢?大概有但不限于下面几种情况:

其一,夸大了用户端的需求。 同一个需求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到供应端, 就形成了巨量的订单需求。面对貌似巨量的需求和有限的生产能力,供给端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惜售,或者价高者得。这无疑推高了产品及上游原料厂家的价格。同时,现代社交媒体对于需求的夸大也提高了参与采购者的心理预期。加之很多人对于行业成本及价格不了解,但他们宁愿提高价格也要买到货,这些都为正常渠道的采购增加了不应有的困难。

其二,流通不畅造成需求端客观上的短缺。全球各种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捐赠,但地方政府当时指定了唯一的接受医疗物资捐赠的机构,这势必导致有些货物积压在各种流转环节,比如红会仓库。

其三,分配难均衡,浪费了资源。即使物资到了医院,收到捐赠多的医院物资充足甚至过剩, 而没被捐助的医院物资不足却无法从正常渠道购得。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医院需要的物资品种没有, 有的医院却富余。

其四,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医护产品有专业性要求,各种合规和不合规甚至质量不合格的医护物资大量涌入,导致医院要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区分、检测、处理。很多无法医用的物资本该转民用,却因为人力有限无法物尽其用。

那是不是公益组织就做得不对呢? 也不是。事发之初市场总是混乱的, 正常渠道效率缓慢,民间组织确实起到了发现存量,提高效率, 精准满足需求的作用,比如他们就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医护物资,缓解了临时的短缺。但只要正常管道恢复,民间组织和个人最好退出。

把专业事交给专业人来做

笔者从事外贸工作近三十年,专业领域是五金产品。不同国家不同产品标准,许多产品需要国际认证。我们出口的正常程序是:生产厂家按照具体的国际标准生产和检测,出口商监督产品生产和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复检质量,国外进口商再次复检并分销或者零售。 这个完整的链条保证了产品的标准要求、质量要求和交货期。

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和国外疫情的爆发,催生了大量来自国外的需求和询价。我也接到了国外进口商的口罩意向询价。职业敏感促使我去了解国内口罩厂家的出口和认证情况。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符合国际标准和认证的厂家数量少产量低,正常采购渠道的外贸订单已经排到四五个月之后,没有认证和出口经验的新老厂家短时间内也没法得到认证。 形象地说,源头水很少。口罩工厂的老渠道都无法满足,我们作为新的渠道会面临与生产厂家不熟悉,无法确保正常交货,产品质量无法监督检测等困难。巨大的商业风险促使我们决定不轻易进入这个未知的行业。

但来自国外的巨大需求,必然导致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和新老生产厂家加入到口罩产品的国际贸易行列之中。新参与者面临的风险至少有下面这些:

其一,多数口罩生产厂家对有关国际标准不熟悉,没有相关认证, 甚至不乏想浑水捞鱼供应假冒伪劣产品的。对行业和产品不熟悉的个人或者组织无法控制产品质量和交货期。

其二,国际贸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询价、成交、运输、交货和货款支付等都有完整的规范和共识。从业者也要对买卖双方国家法律规定有充足的了解。 缺乏产品、国际贸易和有关国家法律这三方面的知识会给新参与者带来巨大风险, 比如金钱和货物损失、名誉损失和法律风险等。

其三,口罩进口商的资质和专业水平如果欠缺,买卖双方很容易发生商业纠纷, 甚至引发国际法律问题。

果然, 随后大量八卦开始流传。有人付了钱却无法按时从卖方拿到所需的货物,或者所谓的卖方拿到货款后失联;有人拿到了货物却因为缺乏国际贸易常识无法及时发运, 国际贸易购销合同漏洞百出;国外进口商收到货物, 却发现不符合产品要求……林林总总各种乱象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强制出台各种措施,诸如出口要检查各种资质、白名单准入等。但这些乱象给“中国制造”的形象造成的伤害和国际信任危机依然需要时间来弥补。这些都是“非专业”引发的问题。

个人要去卖口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贸易、法律等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否则,能不能赚到钱或者做成好事先不说, 还有可能把钱赔光了,甚至惹来牢狱之灾。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去做。

全民卖口罩的热潮已过去,给我则留下了这些思考。

图:纯手工永生花定制作品“如菊”
设计制作:晨风|拍摄:Yolanda生活美学工作室|售价1800元.已售

编辑:Mary、Jasmine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