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 Effect, Joint Power
星期五 十一月 22nd 2024

藏族青年娘吉加的理想到现实(一)

【专栏】| Conlumists >微公益 | MicroCharity

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一白,上海报道  2010-06-09

查看英文译文

引子:

五年前,一个十七岁的藏族小伙因别人的善举免于辍学。在读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积极寻找资金来改变他家乡人的生活面貌。旁人无意间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历经寒暑,这粒种子生根发芽了。时至今日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建村图书馆、利用太阳能灶、修渠引水、建村平价诊所……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他心中的梦想也一岁岁长大。他说,希望这颗树能长成的更繁茂些,为地方乡亲遮阴避暑。2008年在各方的帮助下,他成立了扎根于青海本土的公益组织——友谊慈善会(Friendship Charity Association,下文简称FCA)。

娘吉加,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善的种子”

曾经有人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放在娘吉加身上很贴切。他的人生正是从“一粒种子”开始改变的。

JM:很好奇你是如何接触到公益的?
娘吉加:2005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些同学在做公益项目,虽然金额都比较小但是做的事情很有意思。2006年我考上青海师范大学的藏英班,但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差点上不了学。为了圆梦,我找人资助,获得了每年一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学校开了一门可持续发展的课,是一名外教教的我们。这门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影响很大。当时好几个老师鼓励学生做公益项目,一开始是老师带着我们做,继而学生自发做。

JM:你还记得自己独立做的第一个项目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娘吉加:是2005年6月。我做了一个图书项目。当时LILLIAN KIRBY基金会赞助了5000元左右给村里的小学建图书馆,但是村里人不是很信任我。因为我那时才17 岁。所以我想着,一定要做了给大家看看——看看我办不办得到,我一定要努力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

JM:那后来你办到了,大家怎么说呢?
娘吉加:他们很感谢我,也逐渐开始信任我,会将遇到的困难讲给我听,看看我能不能帮忙。自己也觉得很自豪。那时发觉自己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

JM:是否受第一个项目成功的鼓励,开始做下面的项目?
娘吉加:应该是吧。2006年时就开始学习如何写报告,接触基金会。通过朋友的介绍,在他们的指导下给德国大使馆写了三个项目申请,包括图书项目、太阳能电池项目和太阳灶项目。因为我是本地人,知道本地人的情况,哪家需要什么我都很清楚。我们当地的经济情况特别不好,晚上连灯都没有,做家务很费时间。如果有太阳能照明,就不需要用羊粪做燃料,孩子也可以写作业。2006年初我找基金会申请了太阳灶,当年的三月份项目就批下来了,合同也发了过来,自己因此获得了很大的信心。

JM:你那时年纪还不大,为什么就想到要做这些事情呢?做这些公益项目对你而言意义何在呢?
娘吉加:
我们游牧民族的文化是藏传佛教,从小就知道要帮助别人。学校第二年招生范围扩大,班上来了很多其他省份的同学,比如四川和云南。通过和同学们交流,我了解到这些地方也跟青海一样,生活条件普遍很差。我认为,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帮助别人才能使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扩展和延伸。

(未完待续)

特约编辑:Mary Deng

延伸阅读:

♦ 藏族青年娘吉加的理想到现实(二)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藏族青年娘吉加的理想到现实(三)公益的本土化和可持续

++++++++++++++++++++++++++++++++++++++++++++++++++

感谢Mr. Jin赞助本文中文稿酬

本文部分稿酬捐助去向:

CFA西部教育项目(点击可查看捐赠凭证)


+++++++++++++++++++++++++++++++++++++++++++++++++++++++++++++

感谢徐鹏先生赞助本文英文稿酬

+++++++++++++++++++++++++++++++++++++++++++++++++++++++++++++

部分稿酬将由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与上述赞助人联合捐助给选定的公益项目。